|
|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廢工業用鎳鎘電池毒害環境 環保署將清查流向 --﹥ 本報訊 在工業界普遍使用的工業用鎳鎘電池,目前國內並無回收處理管道,使用年限過後常以廠內貯存或夾帶在五金廢料中丟棄的方式處理,造成環境污染。因此,環保署正著手清查此類廢棄物流向,作為進一步管制辦法的規劃參考。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news/taiwan/2004/ta04120901.htm ◆[中國新聞-生物科技]基因改造稻米商品化在中國掀起爭議 --﹥ 本報訊/周姮宏編譯 莫聞審校 基因改造稻米被認為是危險的主要原因在於,基因改造稻米的花粉可能會污染其他種類的稻米,而中國境內6萬種以上的稻米正面臨這樣一個威脅。 中國政府即將於這幾個星期內,做出是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放基因改造稻米在廣大的中國土地內種植的決定,如果中國當局決定為同意的話,這將會是第一個基因轉殖作物廣泛供應人類食用的例子。過去所種植的基因改造大豆、玉米和棉花,多被用於衣料、動物飼料和食品加工上。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news/china/2004/cn04120901.htm ◆[環境政策]澳洲環境首長將制定包裝垃圾回收標準 --﹥
澳洲,墨爾本,2004-12-06 (ENS)- 澳洲各省環境首長們週五(3日)在視訊會議上,明確地向企業界表示,最後會淪為垃圾及雜物的大量包裝材料廢棄物是不受歡迎的,並且表示將會制定減少廢棄物數量的堅定目標。環境部長指出,自主性的「國家包裝條款」(National Packaging Covenant)執行效力過差,企業應加以改善。 企業將會面臨強制回收瓶罐、硬紙箱及其他包裝材料等可回收標的。各省環境首長均強烈希望這些包裝垃圾送到掩埋場的數量要越少越好,並應增加回收包裝材料在新產品上的利用。他們說此舉將會促進市場回收機制,節省資源,及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他們希望能設定產品使用可回收包裝材料之最小比例限制,迫使企業開發更佳的包裝設計。環境首長們也決定,全國逐步限用塑膠袋的政策,也將納入「國家包裝條款」的規範範圍。 「國家包裝條款」是澳洲國內最主要的包裝垃圾管理政策工具,是由澳洲及紐西蘭環保暨保育首長、地方政府、以及包裝材料供應鏈所涵蓋的各界企業,於1999年8月共同簽署的。這是一個包裝相關產業及所有政府單位間的自律協議。 身為「國家包裝條款」的企業會員,3M澳洲公司表示,他們正努力減少包裝所產生的廢棄物。該公司已自行設定目標,以2000年的數據為基準,目標要將每磅產品所產生之廢棄物減少25%,並改善能源耗用狀況,希望每磅產品能省下20%的能源。3M澳洲公司表示,在2005年6月前將可達到這兩項目標。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6-02.asp ◆[全球變遷]全球暖化導致珊瑚礁毀滅 --﹥
阿根廷,布宜諾艾利斯,2004-12-06 (ENS)- 2004年「全球珊瑚礁現況」報告中提出警告,全球珊瑚礁有20%遭受嚴重的破壞,其程度已達難以恢復的情況,而另外50%的珊瑚礁則是岌岌可危。此份報告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年度會議上所發表,世界各國皆有代表出席。報告中亦指出,全球暖化是導致珊瑚礁死亡的最大威脅。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6-01.asp ◆[環境政策]美西州長尋求更大的瀕危物種管理權力 --﹥
美國,加州,拉荷亞,2004-12-06 (ENS)- 美國西部各州州長要求修改瀕危物種法案,授予各州及地主更大的權力。此次為期2天的西部州長協會高峰會議,週六(4日)針對該法案的討論做出總結,各州州長考慮採取措施,以在決定瀕危物種名單時擁有更大的控制權。農業、保育團體及企業代表亦參與了此次的討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6-03.asp ◆[土地及水文]颱風侵襲菲律賓致重大傷亡 菲國總統譴責盜伐 --﹥
菲律賓,馬尼拉,2004-12-06 (ENS)- 菲律賓上週接連遭到兩個颱風侵襲,在其引發的洪水及山崩導致上百人傷亡後,菲律賓在總統雅羅育女士下令下,正嚴格取締非法伐木業者。屆時將制定一項緊急伐木禁令,所有非法伐木業者都將遭到起訴,艾若育總統在今日表示,所有來自紐西蘭的官方發展援助都將撥作國家造林計劃之用。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6-04.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06-09.asp ■[野生動植物保育]動物的超限利用--馴鹿保育與獵狼 --﹥
作者:Matthew Lien(馬修.連恩) 「馴鹿保護計畫」說穿了就是「獵殺狼群計畫」。 1992開始進行,根據調查結果,預計要殺掉一部分狼群。目的是要增加馴鹿和麋鹿的數量可供人類獵殺。 正當獵殺計劃進行的同時,才發現狼群數量遠少於原先所估計。數量的減少很有可能是因為錯誤的估算,或者因為狼群已經遷移到馴鹿和麋鹿數量更多的地區等等(馴鹿數量也就會自然增加)。不論如何,育空政府當局部但沒有停止計畫,反而繼續案照計劃進行射殺。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issue/animal/2004/an04120901.htm ▲[生物多樣性]超限使用-- 環境資源的消失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為了居住,人們砍伐原始林,破壞生物棲地;為了裹腹,獵捕野生動物,減少生物多樣性;繼之為了方便,製造工具,卻污染空氣;再因工具的便利,更加快速的消滅森林與環境資源。如此不斷,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似乎科技愈進步,代表著生物多樣性愈低。這一切一切證明了一件事:人──Homo sapiens是地球形成以來,最強勢的入侵種。 許多研究證據顯示,目前非洲仍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一洲,因為當地的人種與其他生物一起演化了百萬年,可說「人」是非洲的原生種,故傷害較不嚴重。但當「人」四散入侵到其他各洲之後,生物多樣性開始瓦解。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biodiv/2004/bi04120901.htm ●[活動]社區充權再造(政策)圓桌論壇 --﹥ 時 間:12月17日(五) 8:10-17:00 台灣推行「社區發展」工作已歷近40年,在各地方政府及基層已有深厚影響。1990年代之「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亦形成另一股風潮。本場次以「政策」為焦點,探討社區發展政策之形成背景,地方政府之實踐經驗及法令制定之未來影響。共同為未來台灣社區發展的各種可能方向及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與意義尋找共識。 詳情請參閱 http://mail.cju.edu.tw/~tncec/selb_news/doc/93112401.doc ●[活動]七股潟湖—四草鹽水溪生態觀察 --﹥ 時 間:12月18-19日(六-日) 四草紅樹林區位於鹽水溪出海口一帶,為台灣西南沿海重要之濕地。其位置介於陸域及水域之間,魚蝦貝類與底棲生物豐富,提供眾多野生鳥類棲息、覓食之適當場所,以及候鳥遷徙的中繼站。一趟鹽水溪自然觀察之旅,相當是對台灣近代近海漁業的回顧。 詳情請參閱 http://myweb.hinet.net/home2/hermeshinet/4/8908~/observation-27.doc ●[講座]「綠色生機.永續社會」公民論壇──「搭一座橋,閱讀社區故事」 --﹥ 時 間:12月15日(三) 晚上7:00-10:00 本次論壇力邀長年在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耕耘社區關懷、公民意識、人民啟蒙與行動參與的林淑英老師,向大家分享她與文山社大同仁及地區熱心鄉親志工所共同打拼出來的成果,一起藉由「搭一座橋,閱讀社區故事」的操作經驗,來厚植台灣二次民主改革的基礎以及找回我們原有的美好環境!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CAA.org.tw ●[研討會]河川流域水污染防治與水再利用研討會 --﹥ 時 間:12月16日(四) 詳情請參閱 http://ema.org.tw/event/tema093121601.htm 相信很多人聽過馬修.連恩(Matthew Lien)的音樂,尤其是第一張專輯《狼》(Bleeding Wolves),讓人聽了深深覺得淒美悲壯,它的背後則是一個令人顫慄的故事,一個與動物超限使用有關的故事。 本報特別搭配今日生物多樣性專欄的文章《超限使用--環境資源的消失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刊出由馬修.連恩撰寫的加拿大育空地區狼群的故事。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故事是怎麼發展的?就由馬修.連恩親自告訴你。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