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永續發展]尋回集體記憶 發掘民族植物的智慧 --﹥ 本報訊 保存原住民的植物運用知識,不僅攸關原住民文化傳承,也與當前的永續發展、生態、保育、水土保持等課題相息息相關。在上周六(19日)的「民族植物的創意發展與契機」座談會上,與會者紛紛呼籲各界重視並加速對原住民族植物知識的調查與保存,讓先民的智慧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這場「民族植物的創意發展與契機」座談會由農委會林務局、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主辦、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協辦,假台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舉行,吸引近70位關心自然生態與原住民事務的民眾出席。 座談會分別針對「紀錄與保存現況」與「未來發展契機」兩項主題座談。第一場邀請屏東縣霧台鄉文史工作者巴清雄、農委會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王相華、以及《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作者群之一的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董景生等民族植物調查實務工作者,分享他們的紀錄成果與研究過程。 董景生從《綠色葛蕾扇》一書的調查、訪談、撰寫到出版等過程,分享其中遭遇的挑戰與問題,提供有志民族植物調查者參考。他說,語言,特別是發音困難,是最大的挑戰,另外部落居民害羞不善表達、人才流失也都是問題。而調查過程中,最仰賴耆老的協助。董景生特別提到3位當地耆老的貢獻,分別是:已過世的南澳鄉金洋村老村長Pisaw-Malay促成本書的寫作;他的太太Sayuan,是金洋村最會織布的婦女,可惜已經無力再繼續編織;繼續在部落中傳承經驗的Yawi-Dalum,則是唯一還活躍的耆老。 王相華從學術發展的角度出發,透過許多案例的解說,他將植物與人的關係,做了更完整的說明。他表示,目前民族植物的研究還停留在描述與解釋階段,在第三階段,也就是應用階段,應該從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產品開發與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育與管理,三方面多加努力。 王相華認為,以台灣豐沛的植物與多源的文化背景,是發展民族植物學最佳場所,而同時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也正是台灣推動國際觀光的根基。他期待人們能夠創造傳統文化知識、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育三贏的局面。透過社區營造,將當地知識找回來。 身為魯凱族的巴清雄,則是以在地者關心自己文化的角度,分享他研究族人頭飾文化的過程。他說,一場婚禮中族人對頭飾配戴的爭執,讓他開始對頭飾的意義產生興趣。在研究過程中,他對於學術報告的意義提出質疑。他以自己長達四年的調查為例,為有心進行田野調查的人進行示範,這些細節包括一草一木都不遺漏的採集、深度訪談與交叉驗證、實地參與將各種植物製成食物與頭飾。最後,他認為有許多外來研究者對當地族人不夠尊重,常常是做完研究就離開。所很多現有的調查報告,也不見得符合當地實情或部落需求。因此,他希望自己的文化自己來研究,如此也比較能克服語言轉譯的問題。 巴清雄解釋他的研究成果說,霧台盧凱族頭飾不僅具有一般實用遮陽的效果,更是彰顯佩戴者的身分與榮耀,具有文化扮演的重要性。他從頭飾的概念、由來、材料、種類、形式,也將頭飾配戴規範與取得,呈現原住民文化與植物頭飾的風采;他感嘆時代變遷下,儘管造就頭飾文化的樣式多樣豐富,卻也打亂了固有的頭飾佩戴倫理,他期盼透過研究將倫理找回來,「戴」回部落的驕傲與自信。 從不同與會者分享的內容可看出,研究者不同的身分背景,造就了研究態度與方式的取捨有別,如同擔任座談主持人的環境資訊協會理事盧道杰所說:「部落看到這個(民族文化保存)問題是不同的,他們看到的是民族文化的崩解、流失。」 ◆[台灣新聞-永續發展]民族植物知識傳承與發揚 年輕族人投入是關鍵 --﹥ 本報訊 民族植物學的研究,無形知識的紀錄與保存只是起步,能加以應用並能為部落帶來收益、改善部落生活與處境,則是下一階段的重點。在上週六(19日)的「民族植物的創意發展與契機」座談會上,與會者紛紛即呼,原住民文化傳承出現斷層,而耆老接續凋零,若沒有在地年輕人投入保存、紀錄、學習與研發應用,將會是事倍功半,效果有限。 在座談會第二場「未來發展契機」主題討論中,主辦單位邀請到輔大織品服裝系講師尤瑪•達陸、《綠色葛蕾扇》美術編輯黃啟瑞、南島採集館經理林義隆、農委會農業金融局副組長徐明章、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等,談民族植物的應用與創意發展。 「這是我們的使命!傳統植物的發展是在部落,如果你不努力,是沒有人幫你保留的。」身為泰雅族的尤瑪•達陸表示,民俗植物的應用需要學術研究,更需要落實到部落。她以「祖靈的盛裝」泰雅染織文化園區發展為例,述說九二一地震後,婦女如何用祖先智慧創造自己的生活,更透過植物園把植物土壤與風土知識傳承下來。她也展示許多織布,解釋這都是博物館的收藏,而部落的人卻都很少認識這些織物。她認為,這份傳承一旦遺失,部落的美感與榮耀都不復在。 「老人家教的傳統知識十分巨大,我要學習起來,並把這個美感展示出來」,黃啟瑞如此看待民族植物以及他擔負的責任。他曾參與過民族植物研究與阿美族野菜市場推廣,目前仍持續從行銷企劃、包裝、設計等層面協助推廣部落產品。以他自身的經驗,他認為幫民族植物找尋市場機制的確有挑戰存在,但他更憂心的說,「一個部落的文化如何生存,文化如何被記憶,年輕人早就不在意了」,因此他期盼出版《綠色葛蕾扇》後將此書送給部落的孩子學習。 林義隆與黃啟瑞同樣擔憂年輕人流失的危機,也因此,在南島社區大學推動下透過多元就業方案成立的南島採集館,便決定都號召年輕一輩的原住民來做。林義隆以過去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經驗,提供市場行銷方面的建議,如野菜水餃等部落創意產品,但行銷工作均由青年自己展開。他估算,「計畫可以養活18人,但還不能代表整個部落」。林義隆表示,重要的是怎麼帶動部落的人去認同這樣的東西。 至於民族植物相關收益如何回饋部落方面,也是座談會探討的重點之一。在農委會主要從事法規研究的徐明章,本身也是一位生態愛好者。他認為當前以個人主義為主要精神的法律,常與原住民社會格格不入。例如著作權方面,《綠色葛蕾扇》作者群要不要列上幾位耆老的名字?但其實這些知識也不是個人的,而是全體族人累積的。徐明章認為,要回饋部落全體,不是沒有辦法,但是要設計的很周全才行。例如可從團體、法人的角度來切入,或是採用行政契約的方式也有可能。 「這是一個新的思想,以民族植物為發展的知識,轉變為以整個民族文化知識為中心的知識。」六、七前踏入民族植物學的郭華仁如此看待整個原住民知識體系。他認為這體系「不僅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環境為中心」,而且有很多是連生態學者都不知道的!郭華仁認為,這些知識依附在現在的國民教育體系下看不到主體性。所以要年輕人傳承知識,並進一步應用發展,光靠現行國民教育是不夠。應該要回歸到生活教育,以原住民生活教育為主體,國民教育為輔。
「透過教育認識自己的文化,從而產生對自身文化的自信」,郭華仁認為,這才是吸引年輕人回部落發展的重要因素。 整場活動於下午五點半結束,現場民眾反應熱烈,但可惜限於場地的時間限制,未能有太多時間交流。主辦單位表示,將陸續整理座談中談話內容,擇期公佈於活動網站。(2005-11-21)
【相關新聞】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不畏低溫風雨 清除草山外來種持續進行 --﹥ 本報訊 34名志工不畏低溫及風雨,昨(20)日又進入陽明山二子坪、雍來環境生態教育園區的水池,進行移除外來種植物的工作,現場來登山的民眾見狀,紛紛對這群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表達最高的敬意。 農委會林務局、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主辦「2006雍來環境生態教育園區志工參與暨培訓計畫」第二梯次活動。應邀來解說的老師湯谷明表示,冬天植物生長較慢,是最好清除外來種的季節,一旦處理乾淨,明年春夏將不會迅速地擴散。 這次活動是目前遇到最冷的一次,雍來與二子坪分別只有12、13度,參與的志工仍套上水靠,外罩雨衣及帽子,老師的解說及帶領下,邁入水池中央,將兩週前清除過卻又冒出的水蘊草、苦草、李氏禾等外來種、優勢種拔除。 儘管天候不佳,實際的工作體驗仍激發志工對環境的關懷。志工彥琳很高興能能幫在地水生植物除去敵人,欣眉則開始反思外來種從何而來、為何要除去,而志明期望未來能有更清楚和完整的願景。 一如往常,許多登山的遊客在涼亭避雨休息時,對於身著青蛙裝志工及工作人員都忍不住好奇詢問,並表示敬佩。環境資訊協會的工作同仁也在現場肩負起解說任務,傳遞生態工作假期與環境保護的理念,同時邀請大夥參加今年度最後一梯於12月4日的體驗。
【活動網址】
【相關新聞】
【相關連結】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張國龍關切地方環境議題 邀集民間團體發聲 --﹥ 本報訊 行政院環保署日前(17)召開「署長與環保團體專題座談-廢棄物管理」,由署長張國龍擔任主席,環境監督總隊、廢管處、基管會等相關單位列席,讓地方民間團體發聲,就事業廢棄物非法傾倒、限塑政策、地方環境、廢棄物回收、其他須跨部會協調,以及地方環保單位無法解決的問題,與張國龍當面座談。 台灣釣權會梁時康表示,港區遊客觀光景點未設置垃圾筒造成環境髒亂的問題,一年前即向管轄機關反映了,卻沒有得到改善,希望環保署進行督促並與漁業署協調。 有社區團體希望有關下水道管理的規定,政府能有配套措施。例如荷蘭村環境保護基金會陳佩卿表示,社區配合法令設置專用下水道,卻招募不到專人看顧,只好雇用環境工程管理公司,付出高額的「代操作」費用;但環工業者常收了錢草草辦事,社區還是被開罰單。基管會回應說,「代操作」部分明年初會修訂相關法規管理業者;若社區居民有意願,目前有培訓課程,會提供訓練所名單的管道。 「希望能夠在地處理回收的資源」,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張淑貞表示花蓮沒有回收玻璃的再處理管道,送到北部需要多花運輸成本,以及帶領學生參觀垃圾掩埋場可以看到許多可利用的資源,希望環保署可以補助地方回收資源車輛以及人力。台灣環境保護聯盟陳椒華代替遠在台東、不便前來的地方團體發言,指出關於台東市焚化爐的議題,環評法規範重大事件中央機關有權進行調查,希望環保署可以協助退場機制。 來自桃園縣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廖阿木憂心表示,大堀溪的生態被私人非法排放廢水破壞,漁民也受到影響,連同地方環保局一起去卻不被理會。台中市新環境促進協會江義雄也表示,台中大屯地區三期衛生掩埋場的灰渣目前還沒有處理,10公頃的地長不出草,也未進行蓋土復育,風吹起讓人擔心! 出於對於自身環境的關切,現場與會者多是長期投入心力的地方民間團體,發言狀況踴躍。然環境議題牽涉廣泛,現場未能一一回覆,但張國龍承諾,將進一步改善處理並督導管轄單位,也將連同會議詳細紀錄彙整放置網站,並寄送民間團體。 ◆[生態保育]黃石公園灰熊保育成功 脫離瀕危名單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11-16(ENS)-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內的灰熊族群已復育成功,不需再受到瀕危動物法案的保護。內政部長諾頓(Gale Norton)16日宣稱,美國聯邦魚類及野生動物署正提議讓黃石公園內灰熊脫離受威脅及瀕危之保育名單。至於其他48州的四個灰熊族群尚處於保育階段,應繼續予以完善的保護。 美國西部地區過往曾有5萬隻灰熊漫遊其中,但在30年前被壓迫到幾近滅絕。據美國聯邦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統計,在1975年僅存136隻野生的個體。 諾頓指出:「灰雄在1975年被列入瀕絕名單,當時,牠們面臨了消失在美國西部的危機,探險先驅路易斯和克拉克冒險遠征時所見的灰熊景象已不復存在。幸而,感謝許多伙伴的努力,現在有超過600隻的灰熊棲息在黃石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內,並且已脫離受威脅狀態。」 從1990年代中期起,黃石國家公園內的灰熊數量以每年4%到7%的成長率持續增加中;自從被列入保護名單以來,灰熊生活的棲地範圍已增加了48%,生物學家已經在超出過去認定灰熊的活動範圍外60英哩處仍可見到它們的行蹤。 但是,一些保育人士指出聯邦的決定將允許合法獵殺,並將導致開放後的保護區陷入大型地產交易和能源開發的危機。 「自然資源防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野生熊計劃主席威卡斯(Louisa Willcox)指出:「國家保護是今日這些熊得以存在於黃石國家公園內的主因,牠們無法在缺乏保護下生存。這是一個很棒的成功傳奇沒錯,但故事尚未結束。我們想要一個能確保灰熊和大黃石國家公園內所有生物群落都能世代繁衍的快樂結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16-02.asp ◆[環境哲學]美國國家能源走廊影響納瓦霍族保護區土地行使權 --﹥ 美國,亞利桑那州,溫多羅克,2005-11-16(ENS)-美國政府為了規劃出國家能源走廊,打算經由土地通行權協議合法接管印第安人土地,並將環繞納瓦霍族(Navajo Nation)的西部11個州郡國有地劃分為建設之區域,而原住民部族能被迫接受此一計劃。今年8月頒佈的2005能源法案,授權聯邦機構執行對西部11個州郡國有地進行規劃,其內容包括:石油、瓦斯及氫氣管線的配置、電力輸送等設施,或統稱為能源走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16-03.asp ◆[環境經濟]巴西7城市誓言拒買非法木材 --﹥ 巴西,聖保羅市,2005-11-16(ENS)-來自巴西7個城市的市府官員已共同簽署了一份承諾書,拒絕採購盜伐木製品並立法限制木材的耗量。此7個城市構築成巴西最大城-聖保羅市的ABC區,同時為該國第三大木材消費市場。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16-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張育菁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張曉慈 摘錄 作者:謝雯凱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今年(2005)10月底,台灣舉辦一場地區珊瑚遺傳研討會,可是受邀來台的美國珊瑚礁專家南茜•諾頓(Nancy Knowlton)卻在餐館大發脾氣。原來是東道主中研院請她到墾丁的海產店吃飯,店家卻端上珊瑚礁魚,氣炸這位珊瑚研究學者。她表示,先進國家保護珊瑚礁魚,沒有人吃牠的,於是那一盤魚沒人敢下箸。 食用珊瑚礁魚類、食用海鮮,真的會影響生態嗎?到市場一看,琳瑯滿目的魚種,顧客哪分的出什麼是養殖、什麼是野生,而什麼又是應受保護的魚種?對於也酷愛海鮮的台灣人來說,飲食追求物美價廉,或是追求高貴新奇都所在多有,但很少人會想到,吃海鮮也有環保與生態責任。 同樣在今年10月13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發表一份香港人對海鮮認知的調查報告,儘管海鮮是港人的餐桌必備,但有97%的民眾表示願意減少或停止食用受滅絕威脅、或族群數量正在下降的海鮮品種。各有一半的人表示,由於餐宴中供應魚翅與蘇眉魚,他們才食用。 這次的海鮮認知調查中舉出了一個指標魚種─蘇眉。蘇眉魚(humphead wrasse, Cheilinus undulatus)是一種大型珊瑚礁魚,棲息於深海珊瑚礁底層,最長可以到達2公尺以上,產自婆羅洲北端、帛琉與斐濟附近海域。蘇眉還是帛琉的國寶魚,潛水餵食國寶魚蘇眉已是到帛琉旅遊的熱門活動。蘇眉魚過去就是東南亞漁民的經濟魚種,由於過度漁撈與珊瑚礁棲地破壞,蘇眉已經出現滅絕危機,不但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也於2004年底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物種。 將經濟魚種劃入公約保護,主要是彰顯永續利用的意義,避免毒魚與濫捕等不當漁撈方式。物種列入附錄二即表示其貿易必須擁有公約的許可,並非不能捕捉利用,而是要求各國妥善管理以加強保護。 蘇眉因為美味,成為饕客耳傳的珍饈,也是目前市面上最昂貴的珊瑚礁魚種之一,而就因為稀少,價格愈高,獵捕壓力愈大,饕客愈趨之若鶩。這種「物以稀為貴」的飲食文化確實存在。就在1月底蘇眉正式納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二名單的當頭,報紙上的年菜專輯出現了《稀魚珍饈上菜!》的報導,文中描述蘇眉數量日益稀少,但文章最終目的是報導餐廳的清蒸蘇眉如何汁多肉嫩。「香港人最愛吃蘇眉!」成為在台灣推銷這道菜的宣傳口號。 香港人到底多愛蘇眉呢?去年6月份香港大學的報告統計,全球半數的蘇眉輸往香港或轉口至中國,同一份報告顯示出,蘇眉數量在過去十年間已經減少一半以上,在部分地區甚至已經絕跡。WWF香港分會表示,再不保護,蘇眉很快就會被吃光。 海鮮文化並非不可以扭轉。香港今年還有一件海鮮風波,主角是魚翅。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後,本欲「尊重中華文化傳統」在宴會上供應魚翅,儘管保證不會購賣那些來自,將鯊魚鰭割下就將之活生生棄置海中的殘酷漁撈行為,但還是受到香港大學校長、教師連同環保團體帶頭抗議,最後迪士尼宣布,因為找不到永續漁撈方式的魚翅來源,園區將禁止供應魚翅。 11月份,香港餐飲聯業協會、魚翅行商會與海味雜貨商會召開記者會,指責香港大學「扭曲中國文化」,並且重申,吃魚翅不會使鯊魚絕種。全球魚翅有一半是輸往香港,香港人每年食用1400噸魚翅,等於要屠殺大約14萬條鯊魚。香港僅保護3種鯊魚限制進出口,然而卻仍有65種鯊魚被列為瀕危類別而未受管制。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墾丁,在今年4月初,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結合恆春當地志工進行墾丁海域調查估計,光是墾丁的海產店1年就吃掉3萬公斤珊瑚礁魚類。特別的是,過去鸚哥魚乏人問津,如今漁獲一少,價格賤的鸚哥魚反而受到歡迎。除此之外,過去沒有人吃的獅子魚、蝶魚、飛魚都有人祭入五臟廟。墾管處近兩年的研究就發現,墾丁魚源枯竭,生態破壞之外,另一個主因是海產店流行吃珊瑚礁魚。美國珊瑚礁專家南西諾頓10月份在墾丁潛水時,便對媒體表示,再不防治藻類污染與過度漁撈,墾丁的珊瑚礁魚勢必在20年後絕種消失。 海鮮不是不可食用,重要的是時機。恆春的調查志工呼籲民眾,食用海鮮應記得,只吃經濟性及季節性的魚類,才能確保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今年是台灣海洋年,政府各單位規劃許許多多的相關活動,但是地方政府端出的,是飛魚祭、雕魚季、旗魚祭、黑鮪季、曼波魚季、花蛤季…基隆還辦了一場海鮮音樂嘉年華。海洋文化完全由海鮮飲食勾勒出來,不但淺薄,也是對生態的壓力。魚季過了,民眾卻養成了吃海鮮趕流行的胃口,一口一口吃垮海洋資源。
【相關新聞】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播出日期:11月21日(一) 22:00-23:00首播 【封面故事】以環境為名-德國生態建築之旅 今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全球共同關注到氣候變遷的議題。在溫室氣體大評鑑,這場新世紀環保競賽中,德國拔得頭籌。它不只是全球第一個達到減量目標的國家,並且已經減少19%的溫室氣體,成果遙遙領先。更預定在2010年,排放量減少21%。要想知道德國為何有這番成就的話,看一看位在柏林的國會大廈,應該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人與自然】回歸自然 在新竹的尖石鄉往梅花部落的方向再往山上去,有一個天湖部落,在這裡有一個全世界綠到不能再綠的綠建築。1999年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後,建築師謝英俊協助全省許多被地震震垮的原住民部落,再度重建起來。除了新竹天湖部落之外,日月潭邵族的德化社以及信義鄉的潭南村,是九二一地震後重建的第一批台灣綠建築代表。 時 間:11月23日(三) 18:30 李淳陽昆蟲記、塑膠寄居蟹 台灣動保團體將聯合響應國際活動,舉辦首次「動物影展」。希望藉由適當細緻地選片、深入地導讀與談,以及相關的行動呼應,能夠讓觀眾深入瞭解當前動物所面對的真實處境 ,領悟到立即採取正確的行動保護動物有多急迫,又有多容易;從而灑下動保觀念的種子,讓台灣有機會朝向更能善待動物的進步社會邁進。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ast.org.tw/animal-movie/about-1.htm 時
●[研討會]野生生物遺傳多樣性研討會 --﹥ 時 間:11月24、25日(四、五)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iol.ntnu.edu.tw/ ●[講座]飛閱台灣─懷抱大地深情 --﹥ 時 間:11月24日(四) 19:30-21:3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cha.org.tw/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
●[講座]能源/氣候變遷與生態系統─邁向企業永續發展的挑戰與商機 --﹥
時 間:11月22日(二) 14:00∼17:40 藉由高峰論壇的舉行,就能源/氣候變遷與生態系的議題,提供國際級企業領袖與我國產官學研領袖進行交流的機會,促進我國企業領袖對相關議題全球趨勢之掌握,逐步把能源/氣候變遷與生態系的永續管理,整合納入企業經營的管理策略中,以達成提昇我國產業界綠色生產力之具體目標。同時,此高峰論壇的舉行,也可敦促政府積極開創對於企業永續發展更為友善的投資環境。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csd.org.tw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