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植物知識傳承與發揚 年輕族人投入是關鍵 本報訊 民族植物學的研究,無形知識的紀錄與保存只是起步,能加以應用並能為部落帶來收益、改善部落生活與處境,則是下一階段的重點。在上週六(19日)的「民族植物的創意發展與契機」座談會上,與會者紛紛即呼,原住民文化傳承出現斷層,而耆老接續凋零,若沒有在地年輕人投入保存、紀錄、學習與研發應用,將會是事倍功半,效果有限。 在座談會第二場「未來發展契機」主題討論中,主辦單位邀請到輔大織品服裝系講師尤瑪•達陸、《綠色葛蕾扇》美術編輯黃啟瑞、南島採集館經理林義隆、農委會農業金融局副組長徐明章、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等,談民族植物的應用與創意發展。 「這是我們的使命!傳統植物的發展是在部落,如果你不努力,是沒有人幫你保留的。」身為泰雅族的尤瑪•達陸表示,民俗植物的應用需要學術研究,更需要落實到部落。她以「祖靈的盛裝」泰雅染織文化園區發展為例,述說九二一地震後,婦女如何用祖先智慧創造自己的生活,更透過植物園把植物土壤與風土知識傳承下來。她也展示許多織布,解釋這都是博物館的收藏,而部落的人卻都很少認識這些織物。她認為,這份傳承一旦遺失,部落的美感與榮耀都不復在。 「老人家教的傳統知識十分巨大,我要學習起來,並把這個美感展示出來」,黃啟瑞如此看待民族植物以及他擔負的責任。他曾參與過民族植物研究與阿美族野菜市場推廣,目前仍持續從行銷企劃、包裝、設計等層面協助推廣部落產品。以他自身的經驗,他認為幫民族植物找尋市場機制的確有挑戰存在,但他更憂心的說,「一個部落的文化如何生存,文化如何被記憶,年輕人早就不在意了」,因此他期盼出版《綠色葛蕾扇》後將此書送給部落的孩子學習。 林義隆與黃啟瑞同樣擔憂年輕人流失的危機,也因此,在南島社區大學推動下透過多元就業方案成立的南島採集館,便決定都號召年輕一輩的原住民來做。林義隆以過去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經驗,提供市場行銷方面的建議,如野菜水餃等部落創意產品,但行銷工作均由青年自己展開。他估算,「計畫可以養活18人,但還不能代表整個部落」。林義隆表示,重要的是怎麼帶動部落的人去認同這樣的東西。 至於民族植物相關收益如何回饋部落方面,也是座談會探討的重點之一。在農委會主要從事法規研究的徐明章,本身也是一位生態愛好者。他認為當前以個人主義為主要精神的法律,常與原住民社會格格不入。例如著作權方面,《綠色葛蕾扇》作者群要不要列上幾位耆老的名字?但其實這些知識也不是個人的,而是全體族人累積的。徐明章認為,要回饋部落全體,不是沒有辦法,但是要設計的很周全才行。例如可從團體、法人的角度來切入,或是採用行政契約的方式也有可能。 「這是一個新的思想,以民族植物為發展的知識,轉變為以整個民族文化知識為中心的知識。」六、七前踏入民族植物學的郭華仁如此看待整個原住民知識體系。他認為這體系「不僅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環境為中心」,而且有很多是連生態學者都不知道的!郭華仁認為,這些知識依附在現在的國民教育體系下看不到主體性。所以要年輕人傳承知識,並進一步應用發展,光靠現行國民教育是不夠。應該要回歸到生活教育,以原住民生活教育為主體,國民教育為輔。 「透過教育認識自己的文化,從而產生對自身文化的自信」,郭華仁認為,這才是吸引年輕人回部落發展的重要因素。 整場活動於下午五點半結束,現場民眾反應熱烈,但可惜限於場地的時間限制,未能有太多時間交流。主辦單位表示,將陸續整理座談中談話內容,擇期公佈於活動網站。(2005-11-21)
【相關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