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野牛保育和環境團體在4月10日對美國內政部發出聯合緊急請願書,為黃石公園附近的野生美洲野牛請命,停止撲殺行動。從2007年秋天開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以疾病管制之名展開捕殺,園內野牛已被捕殺將近1/3,儘管只有少數相關人士認同這份管理計畫。
超過12個野牛保育和環境團體聯合呼籲內政部停止強制執行「跨部門野牛管理計畫」,這份管理辦法允許捕殺牧移在公園外的野牛,理由是牠們可能成為傳播流產病原布氏桿菌(brucellosis)的媒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的資深野生動物保育人士威考克斯(Wilcox)說:「任何辦法都比無知的屠殺好!」黃石公園內野牛的傳統放牧和繁殖區,不曾獲得討論的空間。因此,這份陳情不僅提供野牛一個喘息的機會,也讓聯邦和州政府單位得以深思社區團體所提出的批評。 精采內文
台灣政府早在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舉辦後,成立跨部會的「全球環境變遷小組」,甚至於2000年前,委託學者進行溫室氣體管制法的研擬,更於去年第六屆立委任期中送交衛環委員會審議。但因產業公會的遊說,及開發派立委的阻擋,在減量目標、時程與既有排放權的爭議,未獲得共識下,故未能通過。
在新國會開議,新政府即將上任之際,看守內閣再度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法送交審議,並自豪於「開發中國家之首例」,甚至喊著「最早減量,成本越低」的同時,我們卻發現草案版本,相對於溫室氣體減量的目的與台灣現行的推動工作,充斥著矛盾。因此我們對於此次《溫室氣體減量法》的條文內容,提出以下四大質疑… 精采內文
據調查發現,台灣海域附近的鯨豚至少有27-28種,以東海岸數量最豐,種類的歧異度最高。但《後山鯨書》作者廖鴻基卻表示,十年前台灣可見最大鯨豚群是1萬5千隻,現在僅剩1千5百隻。這是個警訊,如果位於海洋食物鏈最上層的鯨豚都無法存活下去,那整個生態體系的健康是堪慮的!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