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5.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誠徵志工協助「澎湖東西嶼坪生態旅遊推廣計畫」與「生態工程網站」。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地球日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推薦瀏覽

珊瑚礁學會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中華鯨豚協會

溪流環境協會

千里步道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爽身粉導致卵巢癌 女性自保:少用

用滑石磨成的粉末稱為滑石粉,被應用於爽身粉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關連結】

不肖茶商 茶葉添加滑石粉

美國聯邦政府2001年報告:滑石致癌

其他護理用品中潛藏的危機

婦女保健:手作布衛生棉 月事變樂事

女性貼身護理用品潛藏危機!芝加哥一些權威醫師指出,以滑石粉為主要成分的爽身粉,若經常使用於陰部,滑石粉有可能進入卵巢,導致罹患卵巢癌風險大增,最近美國一些團體正聯合向聯邦請願,要求在所有含滑石粉的產品上加註警語,提醒消費者注意。

卵巢癌是高度致命的癌症,事前毫無徵兆,通常開始出現病徵時已經是末期了。美國每年約有15,300人死於卵巢癌,為第4大癌症死因。目前衛生署僅針對食品中滑石粉殘留量有所管制,對化妝護理用品尚無規範,女性自保,除了少用,專家也指出,進行過輸卵管結紮或子宮切除手術的婦女,滑石粉從不會從陰部轉移到卵巢,也不會受到使用滑石粉造成的不良影響。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廈門水環境介紹(下)

作者:陳璜(廈門綠十字環保志願者)

2000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以中華白海豚、白鷺、文昌魚三個保護區為基礎的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

(1)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將第一碼頭和嵩嶼連線以北,高集海堤以南的35 km2西港海域和鐘宅、劉五店、澳頭、五通四點連線的同安灣口約20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55平方公里確定為中華白海豚保護中心區,廈門市管轄的其他海域為保護區週邊保護地帶。

(2)文昌魚保護區:核心區面積58平方公里(其中黃厝海區18 平方公里,南線至十八線海區30平方公里,小嶝島海區10平方公里),其他為實驗區(5 平方公里)和緩衝區(2 平方公里)。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楊婷婷

 


大家或許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能維繫生態平衡,卻鮮少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也是由生物提供,兩者有著密切關連,尤其現今糧食面臨短缺,更該重視每樣物種的存在價值。可惜在汙染、都市擴張、過度漁獵下 ,野生動物正快速減少,地球暖化亦為物種滅絕的威脅之一

糧食匱乏導致農作物價格居高不下,為設法增產,美國農民將算盤打到了環保土地上;而此時 ,美國和日本協議,釋出了150萬噸的美國米至需米急迫的他國。乍看之下 ,美國似乎沒有糧食問題,更有報導指出美國人有嚴重浪費食物的習慣,吃不完就當垃圾丟棄 。其實廚餘可以利用來製肥,然而不浪費糧食才是該養成的行為。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新全球環境政治角力戰
地球資源不斷透支 :: 圖片來源:WWF
作者:陳宗巖(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班)

世界各國發現當發展中國家隨著高度工業化與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國際間出現了更多棘手的課題,例如創造世界自由貿易的環境,讓世界經濟發展繼續前進,不論窮國或弱國都能因自由貿易而進步;或者當發展中國家開始快速地邁入高度工業化的過程時,但是整體世界能源的供給並未跟上世界發展的速度,導致主要工業國家在世界能源市場中進行爭奪戰;又或者當世界在高度使用能源的時候,也同時排放了過多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使得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在不久的將來,溫室效應將改變地球的面貌。能源與環境的議題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探討…

精采內文

 
  論壇:人與自然和諧 才能永續
四川凖備引爆堰塞湖洩洪,北川軍民被要求往高地疏散。圖片來源:美聯社
作者:陳怡靜(宜蘭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四川強震之後,震災區形成至少13個堰塞湖,逾廿座水庫受損。就像不定時炸彈一樣,如果中國水利部門無法趕快挖排洪道排除險情,潰壩造成的大洪水對下游百萬人民生命影響將無法估計,損失不只百億人民幣,賑災的數字也不再具有意義。

中國有8萬5千多座水庫,是全世界最多水庫國家。過去已有3萬多座「病險水庫」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因此,中國也是投資治理病險水庫資金最多的國家,但是治理的結果,病險水庫的座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上升…精采內文

 
 
  爽身粉導致卵巢癌 女性自保:少用
摘譯自2008年5月15日ENS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報導;游珮綺編譯;蔡麗伶審校

爽身粉。圖片來源:ENS「有什麼東西是比爽身粉更好用的嗎?」芝加哥一些權威醫師會說:「這是錯誤的觀念!」。美國由公共衛生專家、醫生、消費者組織等團體組成的聯盟,最近向聯邦政府提出請願,希望在含有滑石粉的化妝產品上加貼警告標語,以提醒民眾──這些產品是許多女性都會使用的個人護理用品,但必須小心,經常性的使用這類產品可能會導致卵巢癌。(編註:滑石粉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鎂,為爽身粉主要成分)

此份請願書將遞交至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部長李維特(Mike Leavitt)以及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亦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前所長艾森巴哈(Andrew C. von Eschenbach)手上。請願團體要求必須在所有含有滑石粉的產品上加貼警告標語:「經常在女性陰部使用滑石粉,恐大幅提高罹患卵巢癌的風險」。

請願者同時也要求舉行公聽會,他們將提出證據證明:女性在陰部週邊區域使用滑石粉,有可能導致滑石粉進入卵巢。

大家都知道卵巢癌是一種高度致命的癌症,因為它毫無徵兆,當開始出現病徵時,通常已經是末期了。

領導此次請願活動的艾普斯坦(Samuel Epstein)博士表示,「要預防卵巢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停止使用滑石粉」,他同時也是防癌聯盟的主席,總部位於芝加哥。

艾普斯坦於15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提到,「就像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前所長艾森巴哈博士所觀察到的,女性超過65歲死於卵巢癌的人數,從1975年起就開始巨幅攀升,白人女性中增加了13%、黑人女性則增加了47%。」他更進一步指出,「每年約有15,300人死於卵巢癌,因此也使得卵巢癌成為結腸癌、乳癌、肺癌之後的第4大最常見的致命癌症。」

這些數據是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於2005年所做的癌症統計資料中找到的,並於3年後在2008年進行發表。

於此,艾普斯坦博士也建議使用玉米澱粉,一種較安全的有機碳水化合物,來代替滑石粉產品的使用。

另外,科學家也證實了,只要婦女進行輸卵管結紮或子宮切除手術,即可預防滑石粉從會陰部轉移到卵巢,就不會受到使用滑石粉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透視中國環境:廈門水環境介紹(下)

作者:陳璜(廈門綠十字環保志願者)

2000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以中華白海豚、白鷺、文昌魚三個保護區為基礎的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

(1)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將第一碼頭和嵩嶼連線以北,高集海堤以南的35 km2西港海域和鐘宅、劉五店、澳頭、五通四點連線的同安灣口約20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55平方公里確定為中華白海豚保護中心區,廈門市管轄的其他海域為保護區週邊保護地帶。

(2)文昌魚保護區:核心區面積58平方公里(其中黃厝海區18 平方公里,南線至十八線海區30平方公里,小嶝島海區10平方公里),其他為實驗區(5 平方公里)和緩衝區(2 平方公里)。

廈門水環境之地表水環境

廈門市地表水環境主要由星羅棋佈的水庫組成,據不完全統計,廈門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水庫達106座,總容量21540.627萬立方米,主要用於農田灌溉、人民生活、生產用水等。

在廈門地區,最早出現的水庫是汀溪水庫,建成於1955年,因建在同安縣北部的汀溪境內,故以汀溪為名;庫容量最大的水庫為石兜水庫,壩高40.4米、長250米,庫容達6280萬立方米;最大的淡水養殖水庫為杏林灣水庫,可供水產養殖面積5萬畝;庫容最小的水庫是溪頭下水庫,其庫容雖僅3.6萬立方米。

「城市樂水行」是一個優質的環保產品,是自然大學的「水項目」。「自然大學」是由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北京綠家園志願者、全國大學生綠色營等多家環保組織共同發起的「虛擬社區環保大學」。

廈門的「城市樂水行」主要是考察廈門的地表水環境——走近自然,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生活的城市,記錄「水自然」的變遷。

從2007年4月1日開始,第一期的考察海滄的塢窟水庫。至今,共走了15個水庫。考察的內容主要是水庫的水質、周邊生態、地理、人文、歷史……,其中有記錄廈門歷史變遷的「筼簹湖」,最具人文色彩的「情人眼淚——廈大水庫」,曾被譽為東亞第一水質的「上李水庫」……。

廈門市位於廈門島上,為一港灣城市「城市樂水行」,每一期活動分為三步驟:

1、前期準備:資料收集、考察路線、發佈資訊、招募參與者、準備物資等。

2、活動:專家講解關於環保、關於水的各種知識;考察周邊的生態、社區、動植物、歷史;參與者感受分享;相片記錄;文字記錄;採集水樣等。

3、回饋:照片存檔、收集感想、帶隊隊長總結報告等。

根據廈門市地表水的使用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將地表水劃為三大類水域,即:特殊保護水域(Ⅱ類)、重點保護水域(Ⅲ類)、一般保護水域(Ⅳ類或Ⅴ類)。

水是城市變遷的鏡子,走在城市的「脈搏」上,我們看到了,我們記錄了,我們告訴朋友:有的水庫庫容已經減小很多了,已經不能用它灌溉、養殖、做為備用水源了;有的水庫已經消失;有的水庫周圍垃圾成堆;污水直接排近了我們的水庫;水庫邊有成片成片的死魚……

對比從前,將來有多遠?今天我們能做的是什麼?

廈門綠拾字環保服務社最早組織眾參與環保活動始於1999年,願景為「通過自身努力,協助企業、個人、社會關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促進人類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了解此組織請點選此處

Top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物種滅絕將影響糧食安全
摘譯自2008年5月15日路透社德國,柏林報導;劉仲恩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研討會前,一位高階環保人士表示,各國政府將要錯過自己定下要在2010前降低物種絕種的速度的承諾,而這錯誤將會造成長期食物安全的隱憂。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將於5月19日到30日在德國波昂盛大舉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執行長李普(Jim Leape)向路透社記者表示,與會國家必須認清他們現階段的努力太少,要更加油才能信守承諾。

「生物多樣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生物多樣性公約是唯一對保護這個寶貴資源做規範的國際公約。」李普說所有糧食作物,不管是稻米還是小麥,都需要依賴野生物種。「毫無疑問地,要達到世界糧食的永續發展,將繫於我們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近來糧食價格的飆漲,一部份原因歸咎於中國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增加,這也讓各國政府開始擔憂。

聯合國的專家警告地球正在面對從6千5百萬年前恐龍滅絕以來最浩大的物種滅絕。因為人類活動與溫室氣體的影響,有人估計每20分鐘就有一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

超過4000名專家與官員希望在這次波昂會議為如何減緩動植物滅絕達成共識,在2002年舉辦的聯合國會議當中,各國設立了在2010年前減緩物種滅絕的目標,但是各方專家批評這個目標缺乏成果。

李普說:「綜觀全球,我們並沒有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毫無疑問地,單單靠環境部會的努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向各國政府大聲喊話,督促他們達成目標。」

他說生態保育的政策需要與政府總體施政整合,而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各國領導人,需要喚起國際間對這議題的重視。

李普說如巴西、哥斯大黎加與印尼婆羅州等地已經為生態保育做出相當努力。「除了關注境內已經被破壞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外,工業化國家更需要支持這項全球性的努力以達成目標」。李普希望提供援助的國家可以為以下兩目標設立專門的預算與計畫。

許多國家的政府已經成立了有效的保護區以減緩生物多樣性消失。而此公約更訂定了目標,規範世界10%的生態敏感區需要有效地保護。

此外,他希望本會議可以訂定2020年森林消失率為零的目標。「森林砍伐氣候變遷的主因之一,約有20%的溫室氣體從森林消失而來,所以我們一定要為此找出對策。」

參考資料:路透社報導

Top

 
 
  全球野生動物 40年少3成
摘錄自2008年5月17日 中時電子報報導

根據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編纂的「生命行星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 ),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自1970年以來已經劇減1/4至近1/3,而罪魁禍首就是人類,每年消滅所有其他物種的數量約1%。

「生命行星指數」旨在測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它根據科學期刊和網站資料庫的資料,追蹤全球各地1400多個物種,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的現況,結果發現從1970年至2005年,這些物種的整體數量減少27%,原因涵蓋汙染、種植作物、都市擴張、過度漁獵等等。報告指出,有些海洋動物的數量在10年間減少28%,一些陸地生物的數量也減少25%,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有非洲羚羊,劍旗魚和雙髻鯊;另外中國大陸長江的「白鰭豚可能已經滅種」。

簽訂於1992年、以穩定物種數量減少速度為宗旨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即將在德國波昂召開會議,「生命行星指數」最新報告選在此時公布,旨在提醒該公約簽約國曾於2002年承諾,要在2010年使目前生物多樣性的損失速度「大幅減低」,然而各締約國迄今施行的政策顯然不足以達成上述目標。

「世界自然基金會」強調說,氣候變化在未來30年也將成為危及物種生存的重大威脅,該會呼籲出席波昂《生命多樣性公約》會議的各國政府能履行承諾,並於2020年達到「每年森林地減少0%」的目標。

Top

 
 
  糧價高漲導致美國環保土地被開墾
摘錄自2008年5月17日美國之音華盛頓報導

由於農作物價格居高不下,農民和其他擁有土地的人正在設法增加產量,通過糧食作物獲得高額利潤。此趨勢正形成一股壓力,要開墾那些參加美國環保項目的土地。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大部份小麥產地集中在所謂的「糧食地帶」,而農民正在尋找擴大小麥種植的途徑。北達科他州小麥協會彼得森說,該州的一些土地所有者正在開墾被閒置的以及被列入環保項目的土地。可能成為新農田的最大的土地是被列入環境項目「資源保護保留計劃」的1400萬公頃土地。該計劃是一個聯邦項目,政府2008年要向土地所有人支付近20億美元在這片地上種植草木,對抗水土流失,為野生鳥類和其它動物提供棲息地。

北達科他州農業服務局約斯特說,只要農作物價格高,退出資源保護項目就有很強的經濟吸引力。食品價格高的一部份原因是替代能源的發展,如用玉米生產乙醇。自然保護團體說,生物燃料的發展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逆轉1985年開始的資源保護保留計劃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好處。

Top

 
 
  舒緩米荒 日將釋出150萬噸美國米
摘錄自2008年5月18日 自由時報報導

就在若干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持續限制出口及某些國家爆發抗議米價飆漲的暴動之際,美國與日本已準備好達成一項協議,將目前存放在日本筒倉的一百五十萬噸高級美國米釋出市場,預料將有助於緩和稻米短缺,並可能導致米價在未來數週重挫。

英國泰晤士報17日引述日本政府高層人士的話報導,日本已獲得華府批准,準備開始將堆積如山的美國米外銷至需米孔急的國家。日本稻米剩餘過多的事實,已成為全球稻米市場失衡的重要例證,也是打擊全球農業市場的繁複規定、補貼與協議所導致的結果。

由於商品交易商已嗅到美日達成協議迫在眉睫,亞洲稻米期貨16日就以重挫5%表態,再加上對作物豐收的預期,引導投機客資金退出市場,過去一週來米價已跌了14%。 然而,眼前的阻礙在於一項規定,即日本在未獲華府同意下,不得再出口庫存的美國米。華府方面因為擔心本國稻農的反彈,因此截至目前都還沒有予以批准。

不過,交易商也警告說,推升米價至近期高點的許多因素仍然揮之不去。譬如緬甸熱帶氣旋災情慘重,就使該國由稻米出口國變成進口國,印度與越南也未解除稻米出口限制。

Top

 
 
  全球缺糧 美每年糟蹋27.5%食物
摘錄自2008年5月19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糧食價格節節高漲,許多窮困國家爆發糧荒動亂。然而在全世界最富強的美國,浪費食物的情形卻是怵目驚心。從超級市場、大飯店、小餐廳到尋常人家的廚房,各式各樣還可以吃的食物,最終歸宿不是人們的腸胃,而是垃圾桶。

美國農業部正在調查國民浪費食物的習慣,不過根據上一次的調查結果,1995年的美國民眾每年要浪費掉4370萬噸食物,佔食物總量27.5%,其中2/3是穀類食物、生鮮食物、牛奶與糖類。近年來即時餐之類的產品大行其道,浪費情形恐怕只會更加嚴重。此外,食物化為垃圾後會釋出甲烷之類的溫室氣體,助長全球暖化。

英、瑞典 同列浪費糧食國度

布希總統日前表示,全球糧價高漲的一部分原因是印度中產階級興起,飲食水準提高。當時印度官員就反唇相譏指出,肥胖比例偏高的美國民眾如果能夠節制食慾,不要隨便丟棄食物,應該可以養活不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窮國的饑民。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似乎都難免這種弊病,英國最近一項研究顯示,民眾購買的食物有1/3會白白丟棄,1年下來相當可觀,400萬顆蘋果、120萬條香腸、280萬顆蕃茄都進了垃圾堆。瑞典有子女的家庭也是不太惜福,購買的食物會丟棄1/4。

更令人難過的是,在非洲一些地區,糧食浪費的情況也相當嚴重,多達1/4被糟蹋掉,原因當然不是民眾不知珍惜,而是糧食保存技術落後、基礎設施欠缺、昆蟲為害、微生物汙染以及高溫與潮濕導致糧食變質。

推展回收 減少浪費嘉惠弱勢

回到美國社會,相較於其他商品的價格,食物長期以來都是價廉物美,人們飲食的分量越來越大,體重數字也直線上升。如今美國成年人66%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但人們的因應之道往往不是減少食物採購,而是不吃剩菜剩飯,反而造成更多的浪費。

美國各大城市都有「食物銀行」(food bank)體系,為貧苦民眾提供免費食物,照理說餐廳與超級市場應該樂於捐贈用不完或賣不完的食物,但問題是,許多業者生怕捐贈的食物讓人家吃出毛病,害自家吃上官司,因此寧可丟棄了事。涵蓋200多家食物銀行的「全國食物銀行網絡」就表示,近來向他們求助的民眾增加20%,但各方捐贈的食物卻減少9%。

為了遏阻浪費食物歪風、嘉惠弱勢民眾,許多民間組織正在各主要城市推展食物回收。紐約的「城市收穫」(City Harvest)組織與170個商家和機構合作,回收過剩但仍可食用的食物。「紐約市對抗饑餓聯盟」(NYCCAH)執行長伯格強調:「我們回收的不是餐桌上的剩菜,而是根本沒開封的義大利千層麵之類的食物。」

不宜食用 可堆肥或製成飼料

對於不宜食用的多餘食物,也有比丟棄更好的處理方式:加工製成牲畜飼料或者做成堆肥。麻州政府與超商業者合作,舊金山市政府則是鼓勵餐飲業者與一般民眾配合,回收多餘食物來製造堆肥,業者與民眾不但減少浪費,也節省一筆垃圾處理費用。

或許有人會說,減少食物浪費並不能解決全球糧荒危機,對於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也助益甚微。不過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回收被浪費掉的食物確實有可觀的效益,而且所需經費與人力並不多。就算只回收5%,也可以讓400萬人飽餐一天,功德無量。

Top

 
  論壇:新全球環境政治角力戰

作者:陳宗巖(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班)

自冷戰於上個世紀結束之後,當時的國際政治思維逐漸沒落,世界各國不再執著於軍事力量的對抗或平衡,冷戰時期大小規模的國際戰爭也在上個世紀末逐漸消退。在這樣的環境中,世界各國發現當發展中國家隨著高度工業化與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國際間出現了更多棘手的課題,例如創造世界自由貿易的環境,讓世界經濟發展繼續前進,不論窮國或弱國都能因自由貿易而進步;或者當發展中國家開始快速地邁入高度工業化的過程時,但是整體世界能源的供給並未跟上世界發展的速度,導致主要工業國家在世界能源市場中進行爭奪戰;又或者當世界在高度使用能源的時候,也同時排放了過多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Greenhouse Gas),使得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在不久的將來,溫室效應將改變地球的面貌。能源與環境的議題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探討。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期間,各國努力思索如何用硬權力(Hard Power)打敗敵對的意識形態,而在這個世界的世界,國際政治的探討越來越著重於如何透過世界各國的合作來對付能源與環境的困境。

無法逃避的事實

在討論這樣的議題時,我們必須先假定環境的議題對於地球有絕對負面的影響,儘管有些學術界或政府單位認為全球暖化的威脅是不正確的,但我們實在很難忽視目前全球暖化的確對地球造成負面影響的事實。去年2月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所提出的研究報告《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受到世界各國矚目,報告直言不諱地認為全球暖化的現象與人類工業發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更指出即使由現在開始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全球暖化的現象仍會維持好幾個世紀,也就是即使回歸到石器時代,依舊無法改善暖化問題。

美國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佔了近1/4,第二位的中國佔了15%,新興的印度從1993 年至 2004 年增加了近4成的排放量,印尼增加 36%,中國更增加了 45%,當這些地區的人力資源、市場與經濟發展吸引了無數企業蜂擁而至當地設立工廠的同時,地球的大氣層不斷地吸收工廠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持續發燒的地球讓高山的冰雪消失,讓南極的冰山融化,IPCC 的報告指出,若暖化情形未見改善,在本世紀末的 2100 年,地球溫度將會上升攝氏3度,海平面將會上升7至23吋,永久凍層上的雪會融化,颶風、熱帶旋風的威力將更強,熱浪與驟雨的發生很有可能會日益頻繁,而上升的海平面,將淹沒孟加拉農民賴以維生的土地。

難以預料的結果

當大家接受全球暖化的現象之後,人們所擔憂的場景多著重在海平面的上升將淹沒許多人賴以為生的土地。然而,全球暖化所創造出來的後果是難以預料的,暖化現象甚至為許多高緯度的國家帶來利益,這樣意想不到的現實情況也成為國際政治處理環境議題中的一大變數。

全球暖化現象的最大獲利者將是俄羅斯,因為氣候的嚴寒,俄羅斯有許多原本無法耕作或無法居住的土地,將獲得釋放,俄羅斯廣大的領土將能夠種植更多的農作物,將有更大片的土地能夠居住。此外,全球暖化所造成另一個重大的、意想不到的國際政治問題是北極海冰層的溶解。當北極海冰融之後,全球海運交通路線多了一個新的選擇,對於某些航線而言,取道無冰阻礙的北極海將大大地節省運輸成本。北極海解凍後更大的利益將是能源的蘊藏,當地已經被認為擁有大量的能源蘊藏(石油、天然氣),當國際間尚未對北極海的使用取得共識之前,俄羅斯、加拿大、挪威、丹麥、美國這五個國家已經暗自地為取得北極海的利益而謀略中,其中俄羅斯能夠獲取的北極海能源利益最大,若能夠取得更多的能源,將有助於俄羅斯的國際政治經濟實力,特別是俄羅斯近來國際地位的崛起很大一部份是仰賴能源的國際交易。

氣候的變遷更可能造成國內問題的變遷,這個現象在非洲尤其明顯。非洲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與經濟來源取決於農業的發展, 在缺乏資金與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下,收成的結果十分依賴適度的降雨。在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變遷的後果中,大部分缺乏灌溉系統的非洲農地漸漸變成沙漠,在可耕地面積漸漸變少的情形下,各族群對於可耕地的爭奪戰十分地激烈與殘忍,目前最受到世界矚目的蘇丹達佛問題(Darfur Crisis)就是因此而生,信奉回教的阿拉伯牧民因牲畜沒有足夠的牧草可以食用,便去騷擾信奉基督教的定居農業族群,這群定居的人民時常抗議回教政府的忽視,這擾腦了中央政府,因此政府便用牧民與農業族群的矛盾,資助阿拉伯牧民屠殺信奉基督教的農業族群,氣候變遷實際上間接地促進了這場21世紀第一起種族滅絕事件(Genocide)。

除了非洲的衝突,丹麥的屬地格陵蘭(Greenland)也因全球暖化而影響其政治動向。由於冰層的溶解,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與周邊的小島浮出,讓這一廣大島嶼的可用性逐漸增加,加上北極海資源取得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使居住在格陵蘭的人民越來越希望自丹麥獨立出來,希望資源能夠獨享,今年(2008年)11月25日,格陵蘭人民將舉辦公投,試圖舉得更大的自治權。

以上因為全球環境變遷所造成的影響並未受到世界的囑目,但是未來國際政治的動向將越來越受到這些意想不到結果的影響,例如低緯度可耕地面積的減少恐將成為將來國際衝突的焦點;高緯度地區因暖化帶來的利益,恐將為對付全球暖化帶來阻力;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難民與移民需要世界協力共同安置;河流的改道恐將為各國間、或各族群間的疆界產生影響,而引發更多的國際衝突或族群戰爭;水資源的短缺將造成各國對河流的爭奪;在世界各地自由漂流的空氣污染、水污染也將成為各國爭辯、衝突的導火線。

從理性主義出發的思維

在環境問題被高度討論的今天,如何讓我們生存的環境永續發展是這個世紀的課題,即便這是各國公認的共識,但是在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上面,各國有不同的思維。國際政治中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中的概念能夠提供作為思考的起點,且我們不應該耿直地認為這個在道德層次上的正確作為,將會獲得國際間的支持與遵循。理性主義強調的是國家具體的利益,例如取得更大的權力、聲望、領土、資源,而不考慮道德、意識層次面的問題,雖然這種解釋過於簡化,但是卻能夠說明為何世界各國對環境議題並未取得共識,例如美國不願意加入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因為恐將將削弱美國經濟的實力、或得罪強大利益團體(例如汽車業、石油業)而在國內政治中失恃;發展中國家會找尋藉口,合理化繼續增加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例如宣稱現在的暖化是西方國家的責任,現在輪到我們排放了。

此外,各國在理性地考量國家利益時,彼此互相欺瞞,尤其是當國際組織並未有強大的監控與懲罰機制約束行為者。國際政治中探討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具體地呈現出這種現象,雖然合作能夠為雙方帶來最大的利益,但是因為自私的考量,最終彼此將會相互欺瞞,降地了整體的利益。例如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WC)在缺乏監控與懲罰機制的條件下,各國互相欺瞞捕鯨的數量,造成海洋生態不平衡的問題無法獲得解決,而日本為了取得捕鯨的支持,用金援的方式收買像蒙古這種在 IWC 中沒有利益問題卻需要經濟援助的國家,而他們的一票,在國際組織中能夠幫助日本實現國家利益。

雖然世界存在很多國際組織被期待能有效解決當代的環境議題(不只環境議題),但是在各國的理性主義的考量之下,彼此間互相欺騙,造成國際間的合作時常無法有效地達成。而全球暖化所造成難以預期的結果,更加深各國對未來環境不確定性的印象,更讓因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利益分配日益複雜,這樣的環境使得各國不願意協力完成解決環境問題的任務,只希望能夠在環境議題中取得最大的短期利益,而並未像 Robert Kaplan 在1994年時即認知到環境將是國家安全的範疇之一。若各國能夠認知道環境議題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則環境議題將成為外交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並迫使各國合作以降低環境對各國與世界的衝擊,例如海平面上升將減少國土的面積,跨國界的空氣污染將造成酸雨,而影響到國民的健康與水資源的取得,在理性主義的考量下,這些將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考量。

環境的議題從長遠看來將影響國家的利益,而這也將成為本世紀國際政治中的熱門議題,當國家發現環境永續發展的議題逐漸主導國家利益時,國際環境政治戰將越演越烈。從各大學、研究機構、各國政府、出版刊物逐漸投入環境議題看來,世界越來越意識到環境議題的重要性,而台灣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之中也必須跟的上這樣的腳步,必須教育更多的學生瞭解到環境因素所對國際政治所造成的變化,讓外交事務人員思索難以預料的環境後果,以此為前提去深入分析各國在環境議題中的利益為何,並以此為分析的基礎讓台灣積極地加入這項未來熱門的國際議題。

上個世紀我們分析軍事戰略,這個世紀我們必須理解環境的國際戰略,當全球環境嚴重影響國家利益時,各國間的矛盾將會越來越深,例如中國所製造的空氣污染已經嚴重影響日本、美國、甚至歐洲各城市的空氣品質,以往各國的武器與影響國際政治的變數是船堅砲利,如今將變成污染、暖化、水資源、海平面上升、可耕地面積減少,這些後果也構成不同的國家安全議題與利益。

※  作者網站:Global Observer

Top

  論壇:人與自然和諧 才能永續
作者:陳怡靜(宜蘭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四川強震之後,震災區形成至少13個堰塞湖,逾廿座水庫受損。就像不定時炸彈一樣,如果中國水利部門無法趕快挖排洪道排除險情,潰壩造成的大洪水對下游百萬人民生命影響將無法估計,損失不只百億人民幣,賑災的數字也不再具有意義。

中國有8萬5千多座水庫,是全世界最多水庫國家。過去已有3萬多座「病險水庫」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因此,中國也是投資治理病險水庫資金最多的國家,但是治理的結果,病險水庫的座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上升。

水庫在河川上游圍壩蓄水,目的在提供發電、灌溉及民生供水,但是水庫的開發不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包括氣象、水文、地貌、地質邊坡穩定及水土保持。而水庫大壩本體施工品質,水庫泥沙淤積速度使得水庫失去大部分庫容,以及水庫超期服役等等,均是造成中國目前病險水庫安全的重要問題。

人與自然相爭,違反自然,最終也將面對大自然的反撲。中國古諺有云:「萬物循天理,天地人本一」,萬事萬物都應依循自然道理運行,天地人合一的觀念,敬天畏天,影響數千年來中國人與大自然相處的態度。看看這次地震震央的都江堰,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於西元前三世紀,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留存、年代最久,並且是無壩引水的偉大水利工程。利用天然地形與水流的古代工程,讓不少水利專家對都江堰高度的科學水平讚嘆不已。但對照這次四川強震造成上百座水庫大壩安全出現問題,強震使地表砂石鬆動,繼而跟著降雨使入流泥沙量增加,未來類似苦竹壩堰塞湖的水利警報可能又是一波接一波了。

九二一地震將台灣山岳搖動得支離破碎之外,也造成全台多處土石流區及南投一處堰塞湖。台灣水利界也是一片反省的聲音。至今由於地質過於破碎,中部橫貫公路仍未暢通,減少了民眾上山的意願,也給了南投中橫高山水庫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自九二一之後,原本長期處於優養水質的德基水庫水質竟然變好了!九二一正是大自然給山林及水庫復育的好機會,德基水庫水質轉佳就是告訴世人不要任意破壞環境,只要人與自然和睦相處,不過度開發土地,不使水土保持遭受破壞,大自然也會和顏以待。

九二一經驗讓台灣人能和四川居民心手相連、感同身受;台灣中部漸漸恢復的好山好水,正告訴中國大陸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經過地震,我們才學習到社會永續經營是繫於我們對這塊土地的深厚感情;大自然的反撲,更需要真誠善心來彌補過失,實踐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讓破碎的大地得以撫平。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