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6.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為何收不到電子報? 

我們正在徵求專職編輯與專案執行。

誠徵志工協助日文翻譯與採訪編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洪雅書房 
 
  漠視京都議定書 加拿大成第一個遭控國家

安大略燃煤發電廠。
圖片來源:Ontario Power Generation
【相關連結】

加國2007年首度挨告

加拿大「公民環境集體訴訟權」 未獲法院支持

加拿大鼓勵民眾淘汰高污染舊車

美國最新研究:抗暖化經費 遠比想像低

加國政府宣稱無法達成京都議定書的減碳目標,為此,環保團體向總理哈波(Stephen Harper)領軍的政府提出訴訟。此項官司由多倫多聯邦法院審理,有可能會迫使加國政府提出新計畫,將溫室氣體減排至低於1990年排放量6%的法定目標。

環團與律師事務所組成的義務律師團18日向法院表示,加拿大政府違反了從2007年6月22日開始生效的聯邦法 ──《京都議定書實施法》(Kyoto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Act, or KPIA)。「簡單的說,加拿大已經違反了法律,」「我們要求法院宣告,說明政府受到法律的約束,以及必須為國會的決議負責。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小蚯蚓改變大世界
黃頸蜷蚓(Pontoscolexcorethrurus)。圖片來源:台大蚯蚓地圖網站

作者:陳誼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採訪編輯)

蚯蚓素有「大自然耕耘機」及「大自然施肥者」的稱號,原因在於蚯蚓的鑽土行為,及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的生活方式,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因此蚯蚓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之一,並可作為土壤監測的指標。

但隨著土地的高度開發,蚯蚓逐漸失去生長棲息的空間,再加上外來種蚯蚓的入侵,台灣本土蚯蚓更被邊緣化,甚至走上滅絕的命運…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楊婷婷
圖片來源:苦勞網。攝影:楊宗興

 


旅遊勝地的澎湖有著不少當地特色,其中「菜宅」是極重要的文化資產,用來抵擋強勁的東北季風,讓作物安穩生長。另外澎湖也有豐富的蝴蝶生態,當地教育局 上星期就舉辦了一場蝶類生態研習,提倡鄉土教育從小作起。

美國布希總統以破紀錄的高油價為由,向國會呼籲解除大陸棚外緣的石油探勘禁令,為此國會民主黨持反對意見。相反地,在賓州的淨水組織向當地環保部提出的建議則受到多數人支持,指出河川開發案須建立緩衝區以減少水源污染。 而台灣民間團體抗議的阿里山「三合一BOT案」則被林務局忽視,此案未合法經過環評就與 財團進行移交,民眾怒指林務局只知圖利,躂伐聲不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簡介:女扮男裝的青紋細蟌
青紋細蟌似雄型。圖片提供:葉文琪。
作者:葉文琪(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

蜻蜓目昆蟲因為體色上的變異,使得初次接觸的人常常會碰到鑑定上的困難。這類體色的變異其實大多是因為成熟度不同所造成的,主要發生在蜻蜓科、晏蜓科、琵蟌科跟細蟌科的種類。

不過有些蜻蜓跟豆娘的體色變異卻跟成熟度無關,而是屬於遺傳上的個體變異,比如長痣絲蟌跟黃肩洵蟌的雄蟲有透翅跟斑翅兩種型態,細胸珈蟌的雄蟲則有橙翅跟透翅兩型,而褐翼勾蜓雌蟲根據翅斑的大小變化,更至少可分成3型…精采內文

 
 
  漠視京都議定書 加拿大成第一個遭控國家
摘譯自2008年6月18日ENS加拿大,多倫多報導;楊佳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拿大總理哈波。圖片來源:ENS加拿大由於未遵守對抗全球暖化的承諾,於18日成了第一個因此遭到控告的國家。

加拿大地球之友向總理哈波(Stephen Harper)領軍的保守黨政府提出訴訟,指稱其採取的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未能有效達到加拿大在京都議定書中所應履行的目標。

這份由180個國家簽署的國際協議,加拿大也是其中之一,而此次全球首例的訴訟案,正是強調各國應徹底執行京都協議。

此項官司由多倫多聯邦法院審理,有可能會迫使加國政府提出新的計畫,將溫室氣體減排至低於1990年排放量6%的法定目標──目前,加國政府宣稱無法達成該目標。

羅藍德律師事務所(Paliare Roland Barristers)及環境正義(Ecojustice)組成的義務律師團18日向法院表示,加拿大政府違反了從2007年6月22日開始生效的聯邦法──《京都議定書實施法》(Kyoto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Act, or KPIA)。

「捍衛基本原則是此案的要旨,也就是政府必須對法律負責並遵循之」,環境正義的律師威爾金(Hugh Wilkins)表示,「政府不能選擇性地僅遵行部分法條。法律就是法律。」

根據KPIA,在法案生效後的60天內,以及在2013年前的每年5月31日之前,環境部長必須依時提出氣候變遷計畫,擬訂溫室氣體減排的具體方案,以確保加拿大履行京都協議的職責。

然而環境部長貝爾德(John Baird)卻未提出該計畫。此外KPIA規定,計畫提出後,內閣必須在2007年12月拍板定案相應的強制性規章,但內閣也未能達成。

控方律師帕萊爾(Chris Paliare)表示,「簡單的說,加拿大已經違反了法律,」「我們要求法院宣告,說明政府受到法律的約束,以及必須為國會的決議負責。」

簽署京都協議的38個工業國,各有其協議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而加拿大是唯一表明不打算履行該目標的國家。

加拿大地球之友執行長奧立瓦斯奇(Beatrice Olivastri)指出,「正當其他工業國積極行動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抗氣候變遷時,我們的政府卻提供排放者未來幾十年的污染排放假期( pollution holidays )。」

奧立瓦斯奇表示,「加拿大政府違反了法律,身為加拿大公民的我們,在道德和法律上都必須採取行動,徹底執行氣候變遷的相關法律。」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生物多樣性:小蚯蚓改變大世界

作者:陳誼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採訪編輯)

英國人在維吉尼亞州詹姆斯鎮建立了北美洲第一個成功的殖民地,羅爾夫就是當時其中一位殖民者。和許多英俊瀟灑的英國青年一樣,羅爾夫也抽菸草……羅爾夫在1610年抵達詹姆斯鎮後,說服一位船長幫他從千里達和委內瑞拉帶回菸草種子……

1620年,詹姆斯鎮出口的菸草已多達2萬公斤,十年後又增加至少六倍。船隻駛入詹姆斯鎮,裝上一桶桶菸葉。為平衡重量,水手把多為石頭和泥土的壓艙物丟下船,而那些土中幾乎可確定含有英國的蚯蚓…

引自《國家地理雜誌》2007年5月號「詹姆斯鎮──還原歷史真相」

《國家地理雜誌》2007年5月號的封面故事「詹姆斯鎮──還原歷史真相」,說明了蚯蚓改變美洲大陸地貌的經過。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3千多種有文獻紀錄的蚯蚓,每年還有數十種新發現的蚯蚓種類。2003年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調查指出,台灣有文獻紀錄的蚯蚓共有50種,其中23種為廣泛分布種或外來種,27種僅在台灣地區有發現紀錄。

蚯蚓素有「大自然耕耘機」及「大自然施肥者」的稱號,原因在於蚯蚓的鑽土行為,及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的生活方式,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因此蚯蚓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之一,並可作為土壤監測的指標。但隨著土地的高度開發,蚯蚓逐漸失去生長棲息的空間,再加上外來種蚯蚓的入侵,台灣本土蚯蚓更被邊緣化,甚至走上滅絕的命運。

原生於中南美洲的黃頸蜷蚓(Pontoscolexcorethrurus),是目前台灣數量最多、適應力最強的外來種蚯蚓。分布地區從海岸平原到海拔1千公尺以下的山地,從台灣本島到離島,都有其蹤跡。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俊宏指出,在1664年前的文獻中,台灣尚無黃頸蚯蚓的蹤跡,然而此種蚯蚓目前已是龜山島的主要蚯蚓;而龜山島於1977年撤島後,已無農業活動,因此推測是在1960、1970年代左右入侵台灣。由於其超強的適應性,已在56個熱帶國家的濕潤區域建立族群分布,成為全球熱帶地區分布最廣泛的外來種蚯蚓,且主要發生在被人為干擾過的區域。

外來種蚯蚓隨著大量的外來樹種、作物或盆栽植物夾帶來台。特生中心調查結果顯示,廣布種或外來種多分布於已開發地區,如:都會區、住宅區、農耕地、果園等,而新種幾乎都是在人為干擾較少的丘陵及高山地帶才得以發現,顯見人為活動大大影響了本土與外來物種間勢力的消長。

小蚯蚓也能引發大改變,除了壓縮本土蚯蚓的生存空間,外來蚯蚓入侵後,生態環境特性也會發生變化。研究證明,有黃頸蜷蚓的土壤向大氣釋放的CO2量,比沒有外來種的樣土壤高出20~30%。另外,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中,也指出:

新英格蘭與美國中西部較北邊的闊葉林沒有原生蚯蚓,顯然是在最後一次冰川時期滅亡了。在這種沒有蚯蚓的林地,枯枝落葉層會堆積在林床上。但是當蚯蚓被引入後,不消幾個月就能把這些堆積層吃光。問題是,林冠底下的美國北方樹木與灌木必須靠這些枯枝落葉提供食物。少了它們,原先儲存在枯枝落葉中的養分就會被水濾除,使森林變得比較開闊而乾燥,許多下層植物,包括樹苗,也因而無法生存。

蚯蚓入侵的效應很慢才顯現,「如果牠們生在你的後院裡,一輩子都不會跑出柵欄外。」首屈一指的蚯蚓期刊《Megadrilogica》編輯約翰.雷諾茲說。但是長時間下來,對生態系的影響卻可能很大。

引自〈國家地理雜誌〉2007年5月號「詹姆斯鎮──還原歷史真相」

由於環境的破壞及污染,推估已有不少種類的蚯蚓,因對環境改變的不適應而消失,但在未嚴格管制的土壤檢疫制度下,外來種蚯蚓隨著國外的植物,被夾帶引進。特生中心呼籲,對於這麼寶貴的環境指標生物,除了作更進一步的了解及認識外,當務之急就是保護原有的天然棲地,不要再讓許多我們尚未能得見的物種,在盲目開發下默默地消失。

黃頸蜷蚓小檔案
學名:Pontoscolexcorethrurus(Stephenson,1916

黃頸蜷蚓(Pontoscolexcorethrurus)。圖片來源:台大蚯蚓地圖網站成體長度約10公分左右,體型較胖。體色十分特別,頭部呈暗粉紅色,越往後面顏色越淡,尾部呈白色。在環帶的後面,由體表即可清楚看到體內呈白色的鈣腺,再加上十分特別的顏色,使牠成為極易辨認的種類。喜歡生活在顆粒較細的土壤裡,黏土 尤佳,偏砂質的土壤亦可。由土壤中挖出時,常縮著不動,或是爬行,很少劇烈的跳動。在土壤裡,很容易發現牠們的卵繭,如BB彈一般的大小,呈白色至深粉紅色,依卵繭所處的發育時期而定。

資料來源:台大蚯蚓地圖網站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順應自然條件 澎湖的農業文化:「菜宅」
本報2008年6月23日澎湖訊,吳佳其報導

澎湖中屯的咾咕石菜宅澎湖人面對困難的生活環境,為了安身立命,研發了獨特的作山討海的方式,以求得溫飽。他們利用海裡的咾咕石壘成菜宅種植作物,以山中黑石(玄武岩)砌成石滬捕撈漁貨。這樣的山海交會演變至今,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資產,更包含了先民生存智慧的結晶。

澎湖縣政府20日於縣府大禮堂邀請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主講「探索澎湖群島的萬里長牆-澎湖菜宅之內涵與價值」,帶聽眾認識傳統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張玉璜表示,「菜宅」是一種四面砌牆的構築體,用來抵擋強勁的東北季風,讓柔弱的作物也能在冬天順利的生長。菜宅在澎湖有很多稱呼,如「宅內」、「圍仔」、「堤仔」,更有多樣的風貌,如砌疊牆、植栽牆、編織牆、附合牆等,由於地方環境資源不同,加入不同的元素,更表現出文化的原創性。

張玉璜進一步提到「人人都可以砌石牆,但是要造一座可以傳承一、兩代的菜宅,相當需要的技術」,如堆疊中利用大塊石頭和小塊石頭的功能「大石也要小石擎」,除了主牆外還要築「倒遮牆」,以防止「倒嘎風」(迴風)將主牆自牆角吹垮等等的技術,都是先民經過累世的演繹和累積,傳承至今,成為獨特的文化。

除了澎湖之外,世界上許多島嶼也有類似的石牆文化,張玉璜介紹了登錄為世界遺產的葡萄牙比可島葡萄園文化景觀(Landscape of the Pico island vineyard cultural)、西班牙藍查洛特(Lanzarote)島的葡萄園景觀、以及在2006年以「黑潮孕育的亞熱帶文化景觀」申請登錄世界遺產的日本竹富島,而相較之下澎湖群島的「菜宅」比其他地方更具有多元特色。

最後,張玉璜也分享以有機農業、工作假期、鄉土教育等方式,以更符合現代趨勢的方式,進行「菜宅進行式」,也就是以實際行動將菜宅文化進行保存與活化的工作,並隨時做好成為世界遺產的準備。

Top

 
 
  花馨島嶼 西瀛彩蝶 澎湖鄉土教育從賞蝶開始
本報2008年6月23日澎湖訊,吳佳其報導

黃國揚利用柑橘葉飼養的玉帶鳳蝶幼蟲您知道嗎?澎湖各大小島嶼也有豐富的蝴蝶種類多樣性,「花馨島嶼、西瀛彩蝶」,根據根據花嶼國小教導主任黃國揚調查,在澎湖至少有64種蝴蝶,很適合做鄉土教育的主題。

由澎湖縣政府教育局主辦的鄉土自然生態教學「西瀛彩蝶-澎湖的蝶類生態研習活動」21日於澎湖縣望安鄉花嶼國小進行。台北教育大學環境教育中心教師陳建志身為蝶類專家,他在會中介紹蝶類生物多樣性在自然與生活領域教學的應用,並勉勵教師們要擁有專家概念,有清楚的認知後方能融入教學活動之中。

而在花嶼國小服務20多年的黃國揚,也分享多年來在花嶼及澎湖各離島的蝶類觀察紀錄。他在三年的研究調查中,已在澎湖地區發現至少64種蝴蝶,改變傳統上認為澎湖的蝴蝶多樣性很低的觀念。

黃國揚鼓勵自然教育課程不要只讓孩子的養蠶寶寶,許多偏遠地區蠶寶寶與其食草取得不易,不如就地取材,如在澎湖各離島分佈很廣的玉帶鳳蝶及水青粉蝶等,不但食草取得容易,更具有鄉土教學意涵。

花嶼顯著的球狀風化作用               生態研習的學員們,觀察在食草上結蛹的蝴蝶

另外,研習活動也介紹花嶼與大小貓嶼的地質特性,讓教師們認識澎湖生態背後的基礎環境。

花嶼是澎湖最古老的島嶼,約為6,500百萬前形成,並為澎湖群島唯一以安山岩為主的島嶼,澎湖自然學友之家志工團隊隊長林長興表示,由於花嶼地質年代久遠,加上劇烈風化侵蝕,有顯著球狀風化現象,使得島上型態特殊之怪石林立。

該研習活動最後一站前往貓嶼進行燕鷗觀察。澎湖縣野鳥學會理事周麗炤介紹,由於大小貓嶼為無人島,附近又是漁場資源豐富的區域,每年夏季在此繁殖的玄燕鷗與白眉燕鷗數量非常多,是夏季愛好賞鳥人氏的重要鳥類觀察點,大小貓嶼均已畫入澎湖縣貓嶼海鳥保護區,為全台最早成立之保護區,島上並有豐富的玄武岩地質景觀,包含柱狀、彎曲狀、傾斜狀、板狀節理構造。

Top

 
 
  布希與麥肯 企圖解除美國外海石油鑽探禁令
摘譯自2008年6月18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位於美國海域上的石油鑽探。圖片來源:Minerals Management Service布希總統6月18日在國會呼籲解除自1981年以來的大陸棚外緣石油探勘禁令,增加美國國內石油生產,來降低破紀錄的高油價。

在外海進行石油鑽探是布希總統所提議增加美國石油生產的4種方式之一,這4種方式想當然爾都將遭到民主黨國會領袖的抵制。

布希表示,美國應該開發在科羅拉多州、猶他州及懷俄明州格陵河谷(Green River Basin)的油頁岩。他同時再一次提議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圈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進行鑽探,並提議擴充石油精煉廠的規模。

布希18日上午在白宮玫瑰園的演說中抱怨國會阻擋這些石油生產方式,他表示:「我知道過去民主黨的領袖人物們反對部分的石油政策,現在他們的反對意見促成汽油價格頻破紀錄。我請求他們重新考慮他們的立場,如果國會領袖們在7月4日獨立紀念日休會之前沒有採取行動的話,他們必須解釋為什麼每加侖4美元的汽油,不足以促使他們採取行動,而美國人民想當然爾會問,在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做點什麼之前,石油及汽油價格到底要漲到多高」。

布希指出:「我所提出的這些計畫將需要數年來發揮完全的影響力。我們沒有藉口加以延遲,事實上,這就是要快速行動的理由。」

加州民主黨員的國會山莊發言人佩洛希(Nancy Pelosi)17日晚上在布希總統的能源演說之前表示:「布希總統的計畫聽起來像是由石油業撰寫的政府能源政策篇章,也就是將更多公共資源繳交給同一批石油公司,而這些公司坐享在他們已經租用的6800萬英畝的聯邦土地上。」

佩洛希指出,如果這些石油公司在所租用的這6800萬英畝土地上接上油管,每天將會創造大約480萬桶石油,約是北極圈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尖峰生產量的6倍。她表示:「事實上,布希所說大陸棚外緣可用石油資源的80%早就是在允許開採的區域,但是這些石油公司尚未決定是否值得花時間去那裡鑽探。」

為了辯護民主黨領袖們從2006年取得國會多數席位以來所做的努力,佩洛希表示:「僅僅在去年,國會就已經為提升能源自主性,而提高交通工具的效能標準,這是32年以來僅見的。我們也增加投資美國生產的生質燃料,並利用凍結政府為策略性石油庫存而購買石油的行動,來迫使布希總統增加市面上的汽油供應量。我們已提供強制性的工具來征討石油的投機客以及那些操控石油價的人,我們將持續為終止對外來石油的依賴,而敦促解決方案。」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開發案也得保護水源 美國賓州擬設河岸緩衝區
摘譯自2008年6月18日ENS美國,賓州,哈瑞斯堡報導;劉仲恩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位於緬因州的河川緩衝區。圖片來源:Maine DEP賓州淨水組織(The Pennsylvania Campaign for Clean Water)以「緩衝100」為名,向美國賓州環保部提出建議案,要求賓州所有河川溪流周邊的開發案都需要保護水岸旁100英呎的林地。

德拉瓦州的河川管理人瑪雅(Maya van Rossum)對此解釋說:「如果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家園免於洪水、乾旱與污染,如果我們想要提供人民高品質的飲水、休閒空間與更多商業活動,那麼建立河岸緩衝區來保護水源是關鍵的一步,100英呎寬是緩衝區的基本要求,對於敏感的河川則需要更高標準。」

這件要求賓州環保部做出應對的請願書獲得了全州110個公民團體、商業團體和政府機關的背書,以及25 名跨越黨派州議員,來自上下議院的支持。

這項提案只會影響到新的開發案,原本在緩衝區內的建物不受影響。負責建造並維護緩衝區的費用由開發商負擔,不會花到納稅人的錢。

賓州非營利「淨水行動」主任阿威特(Myron Arnowitt)表示,賓州已經有12500英哩的河水受到污染破壞,建立緩衝區將可以讓這些溪流恢復健康,並且保護那些還沒被污染的河川。

青綠地景工作室的景觀建築師達克威勒(Tavis Dockwiller)說明了緩衝區之於河流的好處,「因為我們不太瞭解保護溪流的好處,所以在溪流流域上面加蓋或是恣意破壞,今天我們必須停止一再犯下相同的錯誤。100英呎的緩衝區並不只是環保人士的奢侈品,而是為了保護我們安全健康的必要步驟。」「這些緩衝將可以保護並淨化我們的水,還可以減少洪水帶來的損失與雨水管理的花費。」

來自聯邦北切斯特直轄市的帕拉維(Andy Paravis)說明他們的城鎮--北卡芬特(North Coventry)已經開始採用100英呎緩衝區的規定,而且得到良好的成效。但他建議州政府需要針對整條溪流進行管制,因為行政區的疆界會將溪水的治理分割成數段,分屬不同市鎮。如果上游市鎮任由溪流污染,我們全部都會受到影響。

共和黨的州議員哈波(Kate Harper)說,「我們最近才發現土地的使用,對水的質量與水域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因為這樣的認知,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共有財產訂出安全緩衝區,以供我們及後代子孫不斷享受乾淨之水所帶來的好處。」

民主黨的州議員喬治(Camille George)也說,「大地之母本來就需要緩衝區,我們也需要緩衝區,這是基本常識,沒什麼好覺得誇張。」

參眾議院的議員聯手對這項提案表達了支持,要求環保部立法規定水岸100英呎為緩衝區。

截至目前為止,環保部長麥金蒂(Kathleen McGinty)沒有對此做出回應。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p

 
 
  七成駕駛無小火車駕照 民間團體臥軌抗議阿里山BOT
苦勞網2008年6月20日嘉義訊,實習記者楊宗興報導

圖片來源:苦勞網。攝影:楊宗興阿里山「三合一」BOT案得標廠商,宏都阿里山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19日上午於嘉義北門小火車站進行交接動土儀式。阿里山當地的民間團體號召近百人前往現場抗議,居民不滿農委會林務局對他們的開發限制多多,但對財團的BOT開發卻大開方便之門,根本是圖利財團。民間團體也強烈質疑民營小火車的安全性,因為28名小火車駕駛裡,只有9個有合格的駕照,安全性令人擔心。

「出軌謀殺、草菅人命!圖利財團、林務局違法!」七十名阿里山當地的居民、農民和原住民高喊口號,在立委林淑芬的帶領下突破警方封鎖線,直闖阿里山鐵路北門站的軌道,並在軌道上躺下進行象徵性的臥軌抗議。民間團體質疑林務局將阿里山鐵路BOT給民間業者,可是宏都目前的所有駕駛員中只有9名從林務局轉任的駕駛有合格的火車駕照,其餘的七成駕駛完全沒有合法的火車駕照。居民氣憤的說:「這幾年阿里山小火車事故連連,那都還是有駕照的呢!何況是現在這些沒有駕照的?」

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林務局和宏都所簽的合約大有問題,林務局為了增加森林鐵路BOT對民間財團的誘因,把森林遊樂區、觀光飯店給一起納進 BOT合約中成為所謂的「三合一」BOT案,林務局還自願替財團承擔八成的阿里山鐵路「天然災害準備金」,合約還明定財團如果經營不善則隨時可以丟回給政府接手。林淑芬痛批這根本又是一個圖利財團的BOT騙局,她用台語形容:「對財團丟細包贏、穩賺、擱免負責!」

圖片來源:苦勞網。攝影:楊宗興           圖片來源:苦勞網。攝影:楊宗興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凌則指出「三合一」BOT在環評的荒謬,她說林務局把三個東西給簽在同一張合約裡,但其中的沼平車站觀光飯店必須經過環評才能興建,沼平觀光飯店的環明書前幾天才送到環保署,連環評的初審會議都還沒開過一次,但今天林務局就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和宏都公司進行移交,所以林務局在程序上根本就違反了環評法。林子凌也質疑,將來的環評結果若是不通過,民間業者是否可以向林務局提出違約的賠償?如果這個三合一BOT有環評不過的風險,林務局又怎可簽約並在今天移交經營權?

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廖景泰表示,阿里山居民長期在林務局以森林法的限制下,一直無法改善居住品質發展觀光,然而林務局的BOT卻對財團大開方便之門,將居民在民國65年因火災而被林務局收回限制使用的2公頃土地交給宏都興建觀光飯店,看在我們這些阿里山人眼中叫我們情何以堪?「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廖景泰說。

身穿傳統服裝的鄒族青年avai e akuyana(漢名陳有福)也在現場強調BOT是如何侵害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身兼鄒族民族議會代表的avai表示,原住民族基本法有規定,政府或私人在原住民族土地上從事開發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的同意,然而在這次阿里山BOT的過程中林務局完全漠視鄒族人的意見,林務局根本就還停留在殖民者的心態,把原住民當做是被殖民的對象看待。

阿里山「三合一」BOT內容包括: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營運、北門多目標使用車站相關設施之興建及營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沼平車站旁之觀光旅館之興建及營運。這紙為期33年的合約由宏都阿里山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標得,其母公司就是嘉義地區靠營建業起家的宏都建設公司,宏都計畫在阿里山鐵路的北門和沼平兩車站周邊土地興建大型觀光旅館,並從昨天(19)開始正式營運原本隸屬林務局的阿里山森林鐵路。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生物簡介:女扮男裝的青紋細蟌
作者:葉文琪(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

蜻蜓目昆蟲因為體色上的變異,使得初次接觸的人常常會碰到鑑定上的困難。這類體色的變異其實大多是因為成熟度不同所造成的,主要發生在蜻蜓科、晏蜓科、琵蟌科跟細蟌科的種類。不過有些蜻蜓跟豆娘的體色變異卻跟成熟度無關,而是屬於遺傳上的個體變異,比如長痣絲蟌跟黃肩洵蟌的雄蟲有透翅跟斑翅兩種型態,細胸珈蟌的雄蟲則有橙翅跟透翅兩型,而褐翼勾蜓雌蟲根據翅斑的大小變化,更至少可分成3型。

青紋細蟌似雄型。圖片提供:葉文琪。

學名:Ischnura senegalensis (Rambur)
分類:蜻蜓目 細蟌科
體長:2.3~3.3公分

不過體色變異最特別的,主要發生在細蟌科的一些豆娘 身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種類首推「青紋細蟌」。青紋細蟌的體色變異主要發生在雌蟲身上,牠們的雌蟲不但因為成熟度的差異會有橙色、褐色及綠色的變化,甚至還有外表類似雄蟲的「似雄型」個體。這類「似雄型」的雌蟲除了腹部末端有產卵管、且沒有雄蟲的攫握器以外,身體的顏色斑紋幾乎跟雄蟲無法區分。這種雌蟲擬態雄蟲外表的原因,目前在科學上還沒有確定的解釋,但有研究者認為「似雄型」雌蟲可能因為擁有雄蟲的外表,減少受到同種或他種雄蟲的過度生殖干擾,而有更多時間去覓食與產卵,因而增加本身生存與繁殖的機率。

青紋細蟌雄蟲(左)與雌蟲交配。圖片提供:葉文琪。青紋細蟌全長2.3~3.3公分,雄蟲臉部淡綠色,頭頂黑色,頭部後方在複眼內側有淡藍色眼後斑;翅胸正面黑色,背條紋及側面淡綠色,肩部有寬的黑色縱紋;腹部背面黑色,側面黃色,第1及第2節側面淡綠色,第8節背面及第9節側面淡藍色;藍色型個體翅胸及腹部的綠色區域為淡藍色。未熟雌蟲臉部黃褐色,橙色的眼後斑相連,身體橙色,翅胸正面黑色,腹部背面除了第1及第2節以外,均為黑色。成熟雌蟲身體淡綠或黃褐色,肩部有時淡橙色;似雄型個體身體顏色斑紋類似雄蟲。

青紋細蟌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及各離島,會出現在各類靜止水域以及邊岸有密生草岸的流動水域,可以說是本省最常見且適應力最強的靜水性豆娘,從海邊的鹹水池一直到海拔高達2200公尺的高山池塘,均可發現牠們活動的蹤跡。牠們對於水質污染的耐受度很高,常常會出現在一些受到人為活動高度干擾的水池。

青紋細蟌的雄雌蟲常一起在繁殖水域活動,而且未熟型、成熟正常型及「似雄型」三種體色型的雌蟲個體也會混雜一起出現。一般細蟌科豆娘在交配完後,都是以雌雄連結的方式產卵,可是青紋細蟌雌蟲交配完後卻是單獨產卵,雄蟲不會加以守衛。

青紋細蟌的種小名「senegalensis」是指位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共和國,而台灣這個位在東亞的島國也能發現牠們的蹤跡,可以想見牠們在全球的分布範圍一定非常廣泛。實際上沒錯,青紋細蟌是個泛熱帶區分布的種類,牠們分布的範圍從非洲向東一路經印度洋諸島、亞洲大陸、日本,可以一直延伸到大洋區的新幾內亞。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黃德宗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