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1.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環境手札預購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濕地保護聯盟
 
 
絕跡500年古企鵝品種 科學家鑒定出來了!
【相關連結】
南極暴雨 大批小企鵝凍死 10年內恐絕種
禁用DDT數十年 南極企鵝體內含量未降
南極融冰威脅企鵝族群銳減高達65%
全球暖化威脅 企鵝寶貝須納入瀕絕物種名單

環境變遷、物種競爭、生物遷移……紐西蘭不同種企鵝間的消長故事,在科學家考察之下一一展現在世人之前。紐西蘭奧塔哥大學、阿德雷德大學以及坎特伯里博物館組成的團隊,紐西蘭的科學家,原本要調查瀕臨滅絕的黃眼企鵝,卻意外發現過去未知的企鵝品種。

他們利用史前動物骨骼中遺留的DNA,結合像是骨骼架構研究等傳統技術,鑒定出已滅絕的「瓦塔哈企鵝」。據推測,這種企鵝大約在公元前1300到1500年間滅絕,就在波里尼西亞人大舉移民紐西蘭之後。科學家說,原來過去所知有誤,生存於紐西蘭主島、但現已面臨滅絕危機的黃眼企鵝,並不是過去這片土地上唯一的主人…精采內文

 
 
  生物簡介:淡水性溼地的變化指標 赤腹游蛇
上海空氣污染狀況 (圖片來源 : ethnocentrics)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一條剛死不久的赤腹游蛇掛在原本水量豐沛、如今細流涓涓的溼地溝渠中,溼地所涵養的水不見了!是天災?人禍?還是天災加上人禍!

在2002年的春天,依往例定期回到過去進行生態研究的實驗地時發現,一條外觀看起來體質量飽滿、且無明顯外傷及異狀的赤腹游蛇屍體,正掛在草溝中的水生植物上,隨水擺動。解剖之後,可見蛇的全身內臟包覆著白色鈣粉狀的物質,送交專業病理單位解剖後,發現該蛇的死亡原因為內臟型的痛風,而體內那些白色鈣粉狀的物質則為尿酸的結晶。根據文獻指出,爬行類的內臟型痛風與水分的缺乏及代謝異常有關…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高美鈴


資源危機有轉機!加拿大一家由環保發明人士創設的公司發明出一種機器,能吸取空氣榨出乾淨的水使用,可望變成繼微波爐之後的另一主流家庭電器,或許能為全球益趨嚴重的水荒找到解方。

能源危機有轉機!台灣和夏威夷將共同合作,將在夏威夷建立一處海洋溫差發電實驗廠,研究如何利用溫暖海面和寒冷深海之間的溫差來產生電力。

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檢驗在即,全球保育工作進行多年,雖抵擋不了生物滅絕的頽勢,但各地還是有零星好消息傳出。澳洲有64條巨頭鯨不小心擱淺在海岸,救難隊員展開一場「搶救鯨魚大作戰」活動,最後有11條鯨魚成功生還,重回大海的懷抱。台灣今年來訪度冬的黑面琵鷺,也已突破千隻關卡;在日本,鹿兒島2008年海龜上岸的數量也創新高,說明日本的海龜保育有所成果──不過這可能是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出海的遠洋漁船減少,遭漁網誤捕致死的海龜數量降低,才有此意外收穫。人類活動果然還是生物族群數量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無消費日:香港學台灣發消費券?地球之友呼籲:理性消費

本報2008年11月25日台北訊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購物商場紛紛以「海嘯價」促銷貨品,香港政府考慮仿效台灣向市民發放消費券,重複「消費救港」的老路。香港地球之友在「國際無消費日」(Buy Nothing Day)前夕,呼籲公眾在這經濟環境下更要理性消費,應買則買,勿被廣告宣傳蒙蔽,買了用不上的東西。

香港一田百貨一連5日的購物優惠日,首日吸引14萬消費者蜂擁而至。香港地球之友多名成員21日手持寫上「理性消費」的紙牌,向打算搶購貨品的消費者提醒,希望在「一折」、「半價」、「抵買」等亂眼昏花的宣傳看板前保持清醒,選購真正需要的貨物,不要為買而買,否則最後傷的是荷包,還製造大量無謂垃圾…精采內文

 
  論壇:正視電磁波入侵校園的危害

作者:洪輝祥(屏東環境保護聯盟)

在瑪家鄉三和村的路上遠遠就發現一根聳立的基地台,是村裡最為顯著的地標,於是選定周圍11個點檢測,發現從454-1700μw/m²不等的高電磁輻射,連已經拆除一座基地台的中村,都測得300-1100μw/m²的輻射值。而在瑪家國中,則從校們口到宿舍與校園,則是300-900左右,顯示電磁波在校園確實嚴重到不能忽視的地步。尤其是瑪家國中大都是住校生,幾乎24小時都暴露在高電磁輻射的範圍下,這對尚未成熟的學生衝擊與影響有多大,誰能告訴我們?

在家對照微波爐與手機發射的電磁輻射值,發現使用前都在背景值1左右,但是使用中的微波爐瞬間高達上萬單位,平均值為2650μw/m²,而手機發射中則為1903μw/m²,通話中為855μw/m²。如果以此項簡易的標準來對照3所學校的校園狀況,就可以發現我們的學童與教職員其實每天有8小時都暴露在相當於使用中的微波爐與發射中的手機狀況下。換言之,我們將學童每天置於微波爐與收機使用中長達8小時…精采內文

 
 
 
絕跡500年古企鵝品種 科學家鑒定出來了!

摘譯自2008年11月20日ENS紐西蘭,但尼丁報導;江昱均編譯;蔡麗伶審校

紐西蘭發現並鑒定出至少已滅絕500年以上的企鵝品種。

由奧塔哥大學、阿德雷德大學以及坎特伯里博物館共同組成的生物研究團隊鑒定、並命名的「瓦塔哈企鵝」(Waitaha penguin)曾經棲居在紐西蘭南島的海岸上。

科學家著手調查自人類定居紐西蘭至今,瀕臨滅絕的黃眼企鵝在數目上改變,卻吃驚地發現過去未知的企鵝品種。

由奧塔哥動物學博士生玻森庫(Sanne Boessenkool)領軍,研究者們利用史前動物骨骼中遺留的DNA,結合像是骨骼架構研究等傳統技術,鑒定出已經滅絕的偉塔哈企鵝。

玻森庫表示:「根據推測,這種瓦塔哈企鵝大約在公元1300到1500年間滅絕,就在波里尼西亞人大舉移民於此定居之後。」 她並且說道:「這種企鵝的滅絕連同毛利(Maori)文化在掠奪者進入時的更動與轉變,為黃眼企鵝在500年前開創佔領紐西蘭主島的契機。」

紐西蘭庫里歐灣(Curio Bay)的黃眼企鵝(圖片來源:Christian Mehlführer)此團隊成員之一、也是阿德雷德大學澳洲古DNA中心代理主任的奧斯丁博士(Dr. Jeremy Austin)表示:「我們的發現證明了我們過去所知有誤,原來目前紐西蘭主島上的黃眼企鵝並不是過去為數眾多、到如今才凋零殘留的一群。黃眼企鵝是來自亞南極區的新客,取代了現今已滅絕的瓦塔哈企鵝。」

他進一步說明:「之前的化石紀錄和其他傳聞證據分析顯示,過去黃眼企鵝數目更多,分布範圍更廣,但是依照目前的發現看來,牠們在這個島上也不過500年左右而已。」

玻森庫表示:「我們發現已滅絕的品種和黃眼企鵝關係密切,根據目前的推測,黃眼企鵝應該是來自亞南極的奧克蘭地區與坎貝爾群島的新來客。」

奧斯丁博士提到:「當初這兩種企鵝之間的競爭可能阻擋了黃眼企鵝往北推進。但是天敵數目造成的環境變遷,像是海獅的大量減少,可能促進了黃眼企鵝在南島的進展。」

如今黃眼企鵝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企鵝品種之一,大約只剩下7千隻棲居在紐西蘭。

黃眼企鵝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企鵝品種,為重點保育動物。牠們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棲地惡化、新引進的天敵、以及環境變遷。

該團隊的研究發現已經在週刊登於國際生物學研究期刊《皇家學會學報B部份:生物學專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生物簡介:淡水溼地的變化指標 赤腹游蛇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赤腹游蛇是淡水性濕地的變化指標,圖中的赤腹游蛇因濕地所涵養的水不足而死亡了

一條剛死不久的赤腹游蛇掛在原本水量豐沛'、如今細流涓涓的溼地溝渠中,溼地所涵養的水不見了!是天災?人禍?還是天災加上人禍!

在2002年的春天,依往例定期回到過去進行生態研究的實驗地時發現,一條外觀看起來體質量飽滿、且無明顯外傷及異狀的赤腹游蛇屍體,正掛在草溝中的水生植物上,隨水擺動。當地當年的年降雨量較往常少了一半,暫且歸因於全球氣候異常的關係,加上號稱會依生態工法實行的溪溝整治工程,並未實際真正考量到溼地的生態及環境特性,在進行之初,大肆將原有的溝渠向下挖深了約2公尺,使得溼地中所涵養的水大量流失。此一現象,有如將一塊吸飽水分的海綿放置於乾桌面上,赤腹游蛇生存的溼地環境也因而快速陸化。

解剖之後,可見蛇的全身內臟包覆著白色鈣粉狀的物質,送交專業病理單位解剖後,發現該蛇的死亡原因為內臟型的痛風,而體內那些白色鈣粉狀的物質則為尿酸的結晶。根據文獻指出,爬行類的內臟型痛風與水分的缺乏及代謝異常有關;只是這次的發現為目前赤腹游蛇出現此一代謝異常疾病的首例,且我們並無法確定這條蛇體內水分的缺乏與異常代謝,是否確實來自降雨不足及溼環境施行「表象」生態工法的影響!

在連續幾年針對同一淡水性溼地的赤腹游蛇與白腹游蛇族群進行生態研究後發現,這些溼地的蛇類,由於不像水鳥具有良好的遷移能力,對於環境劣化的生態指標性功能,相對較佳。以赤腹游蛇為例,當溼地環境逐漸劣化時,原本生得小、生得多的生殖策略,便會調整成生得大、生得少,來適應環境,利用子嗣體型上的優勢,來提高面對同儕時的競爭能力。而不佳的環境狀況,也會反映在該族群蛇類數量的降低、食物不足導致整體平均體型的飽滿狀況下降,及疤痕、斷尾個體增加的現象;這些帶有疤痕及斷尾的水蛇,主要是由於溼地陸(劣)化時,外出活動容易曝露行蹤,遭到掠食者捕食失敗後所留下的印記。

赤腹游蛇為半水棲蛇類,以魚類為主食,偶爾會捕食蛙類,生殖方式為胎生,每一條母蛇每2至3年生殖一次,一次約產下6~14條小蛇,幼蛇出生時間約在每年9月前後,為台灣低海拔淡水型溼地食物鏈中的高階掠食者,曾經廣泛分布於台灣低海拔溼地,在日治時期還曾經與另一種半水棲蛇類──鉛色水蛇,出現於養殖漁業造成為害的文獻報告中。但在今年8月,由林務局保育組所公告的新版保育類動物修訂的名錄中,雙雙成為新科保育類物種。赤腹游蛇的雀屏中選原因無他,就是全球動物物種保育所共同面臨的難題──棲息環境的大量消失。

赤腹游蛇局限棲息於與人類開發、活動相仳鄰的低海拔平原淡水性溼地,如同其他依賴溼地環境的水蛇一般,在適合的溼地環境中有著極高的族群密度。根據我過去的研究結果發現,在適合的環境中,每公頃族群數量約可達到八百多條上下,且由於對水域環境依存度極高,又常偏好於溼地中有著水生植物交錯生長的水底層棲息,活動範圍小,因此常在人為開發的過程中,發生大量個體與溼地一同滅亡的狀況。

赤腹游蛇

最近我們發現台灣北部一處有著赤腹游蛇族群的溼地,在新版保育名錄公告的前兩年,先是中央機關以開闢生態道路的名義,將該溼地一分為二;在今年8月1日新版保育名錄公告後,地方政府以公共設施及都市計畫用地為由,再次將大量廢土填入該溼地中央,形成一座龐大的建設工地。周邊地主眼見原本荒蕪且雜草叢生、無人聞問的泥沼地,即將翻身成為金雞母,也紛紛加入了填土造陸的行列!

一個佔地數公頃的溼地在兩年間,先是蠶食爾後鯨吞,逐漸的逝去,這也許不過是眾多低海拔溼地消失戲碼的再次重演;但或許不會有人想到,也沒人知道,當因迫切保育需求而新列名於中央保育法令的野生動物物種,遇上地方政府規劃公告已久的都市計畫及預算執行,加上私有土地的開發及利益糾葛,這樣的難題該如何能解?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環保專家發明神奇機 可從空氣榨水飲用

摘錄自2008年11月24日大紀元報導

英國媒體報導,加拿大一家由環保發明人士創設的公司「第四元素」(Element Four)聲稱,已發現全球益趨嚴重水荒的解決之道,從用之不竭且無人開發的空氣中榨水使用,名為「空氣榨水機」(WaterMill)的機器,希望它能變成繼微波爐之後的另一主流家庭電器。

運作方式是抽進空氣後,先由過濾器去除灰塵和微粒,再將空氣冷卻至露點以下,凝結的水再經過紫外線殺菌槽,防範飲用者罹患退伍軍人症及其他傳染病。最後,再次過濾,然後透過一條管子,輸送至冰箱或廚房水龍頭。

不過空氣榨水機也有缺點,預計2009年春天在美國、英國、義大利、澳洲和日本上市的榨水機,一台要價1200美元(約台幣4萬元)。值此信用緊縮時期,許多潛在買家可能會因此卻步,但黎奇指出,空氣榨水機的製水成本是每公升0.3美元(約台幣10元),遠比瓶裝水便宜,幾年後就可還本。

但衛報也提及,榨水機可能會吸引重視環保的消費者,因為瓶裝水嚴重破壞生態。光是在美國,每年消費掉大約300億公升瓶裝水,成本約110億美元(約台幣3677億元)。

Top

 
 
 
研發OTEC海洋溫差發電 夏威夷與台灣簽署合作協議

摘譯自2008年11月20日ENS台北報導;楊佳珊編譯;莫聞審校

夏威夷州長林格(Linda Lingle)在18日發表一個新能源計畫的合作聲明,表示將在夏威夷開發10 百萬瓦特(MW)的海洋溫差發電實驗廠(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Pilot Plant,OTEC)。所謂OTEC,係指從溫暖的海面溫度和較為寒冷的深水海洋間溫差來產生電力。

林格州長在為期11天的亞洲參訪中,在台灣會見各級官員,期間不僅提倡觀光產業及促進商業合作,並發表了這份合作聲明。且訪台過程中,林格和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及洛克西德馬丁公(Lockheed Martin Corp.)達成協議,要在夏威夷開發首座OTEC實驗工廠。

這套OTEC系統的作用是將太陽輻射轉換成電力。只要溫暖的海面溫度和深水海洋間的溫差相差約36華氏度(即20攝氏度)左右,OTEC系統就能產生強大的動力傳導,把海洋能量轉換成再生資源,進而產生幾十億瓦的電力。

「有鑑於太平洋海島經濟,台灣與夏威夷面臨著極為相似的挑戰,也就是皆過份仰賴進口能源來滿足本身的能源需求」林格說道,「但兩國都有使用國家本身的能源資源,來增加利用再生與清淨能源的遠景與計畫。」

目前能源產業的景氣使OTEC的長期籌資情況有延緩趨勢;但對那些相當依賴進口能源的熱帶島國而言,OTEC科技的遠景相當看好。

目前,夏威夷有94%的主要能源須仰賴進口化石燃料,而其餘則是利用風力、太陽能及地熱能等再生資源。OTCE可以提供島上居民所需的迫切電力,並除去海水的鹽分。

相較於夏威夷,台灣更加仰賴進口能源,原因在於台灣本身再生資源的供應量比夏威夷少1%之故。夏威夷與台灣的合作協定將使夏威夷與美國能源部門一起推動的清淨能源計畫(Hawaii Clean Energy Initiative)更臻完善,以期能達到能源自給自足,並成為其他地區所仿效的典範。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搶救大作戰!64隻巨頭鯨擱淺澳海灘 12頭重回大海懷抱

摘錄自2008年11月24日東森新聞報導

澳洲政府23日展開了一場「搶救鯨魚大作戰」活動,由於有64條巨頭鯨不小心擱淺在澳洲海岸,性命垂危,所幸在救難隊員的細心救護之下,最後有11條鯨魚成功生還,重回大海的懷抱。

澳洲東南方的塔斯馬尼亞島23日有超過64頭的巨頭鯨擱淺在沙灘上,由於烈日當頭,許多可憐的鯨魚就這麼活活被曬死。當動物保護人員發現時,現場只剩下12頭鯨魚尚存一息。

救難隊員以最快的速度,用拖車將生還的12條鯨魚帶到比較深的海岸放生,在運送過程中,救難人員還不斷的在鯨魚身上潑水降溫,就怕嚴熱的太陽會奪走鯨魚的性命。

不過很不幸的,在搶救過程中,還是有一條鯨魚因為高溫喪命。當救難隊員把鯨魚一條條放回海中,看到他們成功噴氣後都鬆了一口氣,救難人員還在鯨魚身上放上了追蹤器,只希望他們未來能夠平安無事,不要再不小心跑到海岸邊擱淺了。

Top

 
 
  訪台度冬黑琵 突破千隻關卡

摘錄自2008年11月24日中國時報南縣報導

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等單位23日進行2008年第3三度普查黑面琵鷺數量,每2周進行一次數量普查,北邊自八掌溪河口起,南邊至台南市四草、安平,一舉突破1千隻關卡,總數量為1061隻,是歷年來數量第2多,2007年普查曾達到1151隻為最多;賞鳥客宜把握時機,在11月底至12月底黑琵數量最多時前往曾文溪口主棲地觀賞。

Top

 
 
 
日海龜上岸數量創新高 保育工作大進展

摘錄自2008年11月23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油價高漲可能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好結果,據日本「鹿兒島」縣調查,鹿兒島2008年海龜上岸的數量,創1988年調查開始以來的新高,這說明日本的海龜保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過保育人士也指出,2008年受原油價格上漲影響,出海捕魚的遠洋捕魚船減少,遭漁網誤捕致死的海龜數量降低,應該也是海龜上岸數量增加的一大因素。

根據鹿兒島的保育志工調查,2008年共有9443隻海龜上岸,大幅超過了2004年所創下的最高紀錄 7362隻;在而上岸的海龜中,九成屬於紅海龜;紅海龜廣泛分布在亞熱帶與溫帶地區,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瀕臨絕種動物。

Top

 
  無消費日:香港學台灣發消費券?地球之友呼籲:理性消費

本報2008年11月25日台北訊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購物商場紛紛以「海嘯價」促銷貨品,香港政府考慮仿效台灣向市民發放消費券,重覆「消費救港」的老路。香港地球之友在「國際無消費日」(Buy Nothing Day)前夕,呼籲公眾在這經濟環境下更要理性消費,應買則買,勿被廣告宣傳蒙蔽,買了用不上的東西。

香港一田百貨一連五日的購物優惠日,首日吸引14萬消費者蜂湧而至。香港地球之友多名成員21日手持寫上「理性消費」的紙牌,向打算搶購貨品的消費者提醒,希望在「一折」、「半價」、「抵買」等亂眼昏花的宣傳看板前保持清醒,選購真正需要的貨物,不要為買而買,否則最後傷的是荷包,還製造大量無謂垃圾。

香港地球之友表示,趁大減價購物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在這群情洶湧之勢下,往往容易作出非理性的決定,而「衝動消費」,例如買了些家中早已有的廚具,結果唯有丟棄舊有但仍簇新的一套;又或是買了些客廳容不下的大電視等等。發言人指:「是次行動並非針對一田,也不反對消費,而是提醒消費者在各大購物商場排山倒海的減價促銷下,保持理性,不要因為衝動,又或者怕搶輸而胡亂消費。」

前車可鑑,不論上世紀的美國大蕭條、抑或現在的金融海嘯,其中肇因均源自美國人「有今生無來世」式的過度消費。11月初,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一場全球暖化會議上甚至呼籲,富有國家的人民,應該放棄有違可持續發展生活方式。因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量,就是花在製造商品輸出已開發國家而造成的。

此外,香港地球之友也不贊成政府貿然發放消費券,認為此舉頂多只有短暫作用,並非刺激經濟復甦的靈丹妙藥,反而容易鼓勵過度消費。在台灣,發放消費券的政策,也被台灣綠黨、環保團體痛批,認為只會帶給地球更大的災難,因此呼籲藉這次金融危機,讓地球先生好好休養生息。

※理性消費小撇步:

1.詳列購物清單,鎖定目標;

2.名列選購優先次序,訂出型號、色號、尺款,同時準備次選商品,若兩者皆無貨,就要收手;

3.事先比價,設定貨品目標價格;

4.是先測量尺寸,以免罪後削足就履;

5.蒐集貨品後,仔細驗貨;

6.付款前三思5秒,確保所買是自己所需;

7.自備購物袋。

Top

  論壇:正視電磁波入侵校園的危害

作者:洪輝祥(屏東環境保護聯盟)

11月4日在屏東族群音樂館舉辦《漫長苦行:對抗電磁輻射之路》新書發表會,作者陳椒華送給屏東環盟一台基地台超高頻檢測器TES92,因為這兩天頭痛欲裂,無法出門,只能依賴普拿疼減痛(很少頭疼的我還發現普拿疼好貴,10粒裝要85元)。今天醒來覺得頭疼好多了,不禁納悶跟最近打手機較為頻繁是否有關。十點半,拿著檢測器,背著相機前往瑪家國中(發表會中有朋友說基地台離國中只有30公尺)。

11月7日在瑪家鄉三和村的路上遠遠就發現一根聳立的基地台,是村裡最為顯著的地標,於是選定周圍11個點檢測,發現從454-1700μw/m²不等的高電磁輻射,連已經拆除一座基地台的中村,都測得300-1100μw/m²的輻射值。而在瑪家國中,則從校們口到宿舍與校園,則是300-900左右,顯示電磁波在校園確實嚴重到不能忽視的地步。尤其是瑪家國中大都是住校生,幾乎24小時都暴露在高電磁輻射的範圍下,這對尚未成熟的學生衝擊與影響有多大,誰能告訴我們?

瑪家國中校門口:548.8μw/m²

瑪家國中校園內:962.2μw/m²

瑪家國中宿舍前:481.3μw/m²

該校幾乎全部住宿,24小時暴露在
高輻射範圍內

瑪家國中校園內:335.7μw/m²

瑪家國中操場:401.7μw/m²(背
後即為基地台)

 

離開瑪家國中轉往涼山,在著名的涼山瀑布外測得281-1600μw/m²高輻射,是在另一座基地台附近100公尺範圍內。有趣的是,在基地台東側,一座墳墓周遭,測得的輻射值是603μw/m²與1286μw/m²,如此高的電磁輻射與死者的歸所連結一起,不由得讓人對電磁波輻射的危害更加悚然。

涼山瀑布外墳墓地:603.7μw/m²

墓地與高電磁輻射的意向(旁為瑪家遊客中心)

梁山基地臺前方150公尺土雞城:1286μw/m²

梁山基地臺前方150公尺土雞城:1286μw/m²

土雞城主人無奈的協助拍攝:645μw/m²

梁山瑪家風景區遊客中心:432.9μw/m²

 

轉往附近另一所小學──隘寮國小,卻在學校圍牆外測得高達600以上的輻射值。好奇的走到校門口,才發現高達900μw/m²左右。正在疑惑附近有偽裝的基地台嗎?一位看似老師的男人走過來:你在幹什麼?「測電磁波。這附近有基地台嗎?」我問。應該沒有耶。「會不會有偽裝在水塔的基地台?否則怎會高達900μw/m²多?」江老師說:附近沒有見到基地台的印象。我問可以到學校裡側看看嗎?江老師很歡迎,並說今天是校外教學,但有3位學生不參加,他留下來陪學生。我們走到2樓,電腦教室外側,幾乎是背景值1 左右。待轉到南側教室卻發現指數不停飆高,最高達3000μw/m²,還轉請江老師重測,同樣高達2900μw/m²左右。請教江老師附近真的沒有基地台嗎?江老師說就他所知沒有。

隘寮國小門口:825.6μw/m² 

隘寮國小門口:918.6μw/m² 

隘寮國小內川堂:129.4μw/m²

隘寮國小南側教室:881.2μw/m²

隘寮國小南側二樓:999.6μw/m²

隘寮國小南側二樓:999.6μw/m²

隘寮國小南側六甲教室外:3009μw/m²

隘寮國小南側六甲教室外:2632μw/m²

 

為了了解高電磁波來源,一路開著檢測器,緩慢的沿著水門方向檢查,據隘寮國小約500公尺外的十字路口也顯示高達600μw/m²,分別是7-eleven高達1100μw/m²,內埔農工實習場外600μw/m²,三地門鄉入口旁樓1100μw/m²。但是我還是無法知道是哪個基地台或強波器導致高輻射值。

水門附近7-11店口728.5μw/m²

三地門往文化園區入口:1144μw/m²

 

下午四點多來到市區鶴聲國小,為隔天的阿塱壹古道成果發表布置場地。也隨手請一名志工的小孩幫忙,請他拿檢測器繞校園一圈,看是否有較高的部分。待佈置完畢,小朋友很興奮的告訴我,操場與二樓最高,達900μw/m²多。很感謝他的發現,由我再到兩地重測,操場部分有950μw/m²,但是最高的是近操場南棟走廊,高達1300μw/m²。正好有老師要走,問學校無線上網是否在這裡,她說對,但是入那測的值卻只有1-3左右,研判已下班,校內無線上網處於無發射狀況(當時相機沒電,有請老師看檢測值)。走廊的高輻射應該是來自西側國民住宅的基地台輻射。

11月13日在家對照微波爐與手機發射的電磁輻射值,發現使用前都在背景值1左右,但是使用中的微波爐瞬間高達上萬單位,平均值為2650μw/m²,而手機發射中則為1903μw/m²,通話中為855μw/m²。如果以此項簡易的標準來對照3所學校的校園狀況,就可以發現我們的學童與教職員其實每天有8小時都暴露在相當於使用中的微波爐與發射中的手機狀況下。換言之,我們將學童每天置於微波爐與收機使用中長達8小時(瑪家國中還24小時住校)。

家中微波爐使用前:0.1μw/m² 

使用中瞬間高達上萬,平均約3000μw/m²

 

手機撥打前:0.1μw/m²

手機發射中:1903μw/m²

手機通話中:1365μw/m²

面對這樣的情況令人憂心!孩童因為尚未成熟,其大腦與骨隨最易受電磁輻射污染,世界各國也都以「預警原則」(或稱禁漏原則)來防範新科技所帶來的未知衝擊。

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是我們卻讓學童與公民暴露在等同於微波爐與發射中手機的環境長達8小時。

我們認為,在台灣當前政商關係中,「防護安全值始終來自公民權的水準」。在面對大財團的利益下,國內法規訂的環境建議值,等於是在為財團的利益護航,但是卻讓公民暴露於高風險中。這個國家是財團在治理,還是公民在治理?

全國各地環保聯盟提共檢測機器租借:敬請自助助人洽各地環盟

※本文原載於「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綠農的家」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陳誼芩、易俊宏•網編:高美鈴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