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8.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地球日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看守台灣協會
地球公民協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苦勞網
六足王國:台灣昆蟲
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面對世紀災難莫拉克 台灣準備好了嗎?
圖片來源:munch999
【相關連結】
十年 我們學到了什麼?
「還地於河 Room For River」的時代來臨
八八水患的思考
城鄉永續與災害共生

莫拉克為台灣帶來世紀雨量,造成空前災難,全民陷入巨大哀傷的同時,不解為何台灣土地承災能力愈來愈脆弱。一個颱風、一場大雨,就能讓島嶼分崩離析,921大震的傷痛竟如此輕易地再回到民眾的記憶。

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可以預期未來類似的暴雨只會愈來愈大、災難也會愈來愈難預防,如何防災避險,這是全民的焦慮。但,台灣準備好了嗎?

詳細內文

 
  我們的島:還高屏溪一個公道
土石流照片;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八月九日早上,莫拉克颱風剛離開台灣,可是災難卻正要開始,因為就在這個時候,高屏溪攔河堰管理中心測量到,高屏溪的水位創史上新高,深度高達 24.4公尺,高屏溪沿岸鄉鎮的淹水情況非常嚴重,尤其是上游地區,沒有一個山區聚落倖免於難。不過在災情新聞的背後,卻很少人注意到,人為對河川的破壞,才是水患一年比一年惡化的主因...

大水湍急、路毀橋斷。就在父親節當天,莫拉克颱風開始在南台灣肆虐...

詳細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八八水災屏東縣霧台鄉佳暮村受創嚴重,佳暮村長柯五郎昨天擔憂地說:「佳暮村已無法重建,一定要遷村。」同樣遭到嚴重損失的台東溫泉區,惡水退去,露出被掏空地基,才發現商店街的房屋,原來是37年前娜拉颱風掩埋的商店、民宅

面對水災,學者呼籲政府面對山河變色的國家災難,站在高點進行整體國土規畫,否則下一個洪水、土石流一來,橋照斷、村落還是毀。另外南投縣水里上個月才驗收的坡石堤防工程,颱風之後400公尺長的新堤被濁水溪沖得潰不成形。居民環疑是否工程有問題。

這次水災國際紛紛捐贈救援物資,但大陸捐贈的1000的組合屋卻有甲醛含量過高的疑慮,為了不對災民造成二度傷害,立委呼籲需嚴格把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向氣候變遷謙遜低頭
淹水的美濃地區;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作者:謝宜臻(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此次高屏溪流域成為主要災區,洶湧土石流造成上中游地區數個村落遭到掩埋,這麼龐大的土石從何而來?第一是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棄土,這個工程是準備從荖濃溪築一條二十公里的引水管路,引荖濃溪水源經過旗山溪到曾文水庫儲放,其中十四公里屬於隧道工程,分別從桃源鄉和三民鄉兩端開始開挖,從2006年施工至今產生大量土方,大量土方置放在工地,八八水災遭到洪水沖刷到中游。

第二是地震造成土石鬆動,容易隨著洪水沖刷而下。早年遇到颱風豪雨時,高屏溪的水濁度不超過一萬度,近年來因為山林水土保持不佳,加上921地震、越域引水隧道工程以炸藥炸山,加上七月底二度地震,造成上游土石鬆動,原水濁度不斷攀升,在八八風災當中達到五萬度的濁度。濁水其中有的微小粒子是自來水廠無法處理,需要加藥處理才會沉澱,將造成自來水水質更加惡劣。

詳細內文

 
  論壇:當總統也會說「與環境共存」……

作者:廖桂賢

莫拉克颱風在台灣引爆的環境災難,規模之龐大、受創之慘烈,至今已經一個禮拜卻連救援的工作都還沒有結束。一個禮拜以來,相信許多國內外的台灣人跟我一樣,每天守著新聞關心災情的最新進展。

針對這次的災難,社會上已經越來越多檢討的聲音。各種罵政府反應遲鈍、救援不力的批判,隨著死亡人數的攀升傾洩而出,卻遠比不上洪水、土石流的威力,就是沖不走政府的官僚和輕率。罵政府的輿論已經很多,無須我再加油添醋,就此打住。

批判政府的罵聲之外,從媒體的社論、專家觀點、和民眾投書中,也大量的看到對台灣國土不當開發、超限利用的檢討。越來越多的輿論開始反省「人定勝天」這個過去社會奉之為圭臬的價值觀;有趣的是,「人定勝天」這件事,在台灣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都還是社會菁英眼中的崇高精神。詳細內文

 
 
  面對世紀災難莫拉克 台灣準備好了嗎?

本報2009年8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前言:莫拉克為台灣帶來世紀雨量,造成空前災難,全民陷入巨大哀傷的同時,不解為何台灣土地承災能力愈來愈脆弱。一個颱風、一場大雨,就能讓島嶼分崩離析,921大震的傷痛竟如此輕易地再回到民眾的記憶。

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可以預期未來類似的暴雨只會愈來愈大、災難也會愈來愈難預防,如何防災避險,這是全民的焦慮。但,台灣準備好了嗎?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說:「面對災難,全民要覺醒」。今天她邀請國內多位相關領域學者討論,會前大家為災民默哀一分鐘,為災民也為台灣祈願。她呼籲,「這是重建的開始,全民應群策群力,凝聚自省、反思、再起的力量」。

另外,傳統工程治水的手段已無法阻擋災難,國家的救援系統也經不起考驗。未來,治水防災要有全新的觀點、人不要強與山水爭地、放任國土非法利用。不該居住、農作的地方,要有計畫輔導當地民眾遠離危險區,還土地休養生息的機會。最後學者向政府喊話,「我們需要一個國家級的防災總署」。

今年的災難還沒結束

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用投影片顯示這次災區,在莫拉克颱風前後所呈現的不同景像。他表示,多個災區的情況都很類似,過去大家對山區、河川的了解並不多,無法估算這麼大的雨會造成什麼樣的災難。但可以確定的是,堤防保護的是下游河川,但雨是下在上游,顯示工程手段之於防洪有一定的限制,氣候變了,傳統思維也要跟著改變,「不要再蓋堤防了」。

台大大氣系教授柳中明表示,七月還在看新竹高溫(超過39度),以後台北市出現40度可能很平常。全台25個氣象測站,從民國50年到100年,每一個測站365天紀錄累積了2萬1千多筆,雨量出現最大的次數多數在2000年以後。「紀錄一直在打破,氣溫可以破紀錄上升,雨量也愈來愈多沒有上限」。

柳中明表示,2005年美國紐奧良風災,大家沒什麼感覺,因為不在台灣。今年熱浪接著台風,破紀錄的雨量,大家開始有感覺了。西北太平洋颱風在減少,但侵襲台灣的颱風卻在增加,颱風路徑在改變,對我們台灣很不利。

柳中明提出警告,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才9個,平均一年有24個,還有16個還沒生成,「今年的災難還沒結束。」

攻擊力增加、抵抗力減少

台灣大學地理系退休教授張石角表示,台灣現在的情況是,「攻擊力增加、抵抗力減少」。工程手段無法防災,但所謂「非工程方法」是政治方法,比工程方法還難。堤防一直做、災難一直增加,未來必須從土地利用角度去達成防災能力。

災難總是在山區、水邊,居住在這些地區的民眾成為氣候變遷的第一線災民。遷村一再成為話題,但張石角說,全球沒有成功例子。山地資源都在山上,原住民離開山區很難活下去。

應重點防災 不是整體防災

張石角說,莫拉克颱風顯示出台灣有五大脆弱,村落、橋樑、道路、通信、防災。如果今天還在談災難的元凶是洪水、如何提高防洪工程,那無解。正確方向應朝向「地理環境」,把眼光轉向保存這五大脆弱,就有解了。他建議,政府應對症下藥,加強這五大脆弱的安全性,即使外頭風風雨雨也能保存民眾安全。

張石角說,過去談的都是源頭治理、集水區治理。但現在要談的是重點治理,而不是整體治理。天下有山必崩、有水必淹,「保護小雞是對策,不要去打天上的老鷹。」

救災的錢不要急著花完

張石角說,每次政府災後撥款,花錢方式總是違反邏輯,大量金錢發下來、而且限期花完,然後防災一直沒完沒了。花錢要有事件診斷結論做基礎,因為「事件簡單、重建困難」,想出對付、以及免除這個災難原因的設計,花錢才能真的減災。

請問國土監測究竟做了沒?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這次又發現新的平台產生,新的沖積扇把土石沖刷堆積變成暫時平台,未來這些地方一定又會有人居住。土石從何而來?二仁溪、高屏溪、卑南溪,30年來發現每一年沖積量分別是5400、5000、8000萬噸,這些中上游土石與地質環境有關。

而且這些平台斷層林立,有些坡度達40到70度,平台後頭的地理環境非常破碎,陳宏宇說,這一次經驗太大了,多少人的生命消失,但至今土地利用還在討論,國土監測也沒有存在政府那個部門,「國土監測我們到底做了沒?」

預警系統要提升

成大環境工程所教授溫清光表示,這次許多村落本來是避災區,原以為安全的地方都有災難,未來預警系統很重要。他提到民國52年時頭前溪暴漲,收音機廣播叫大家快跑,他們全家聽到後跑出才保住性命,如今能做到的預警系統一定更好。

溫清光表示,中央氣象局在莫拉克颱風的預測比美日準,但還是有一些資料,例如雨量沒有掌握得很好。他希望氣象局能快把需要找出來,編列預算建制,以提高預警系統。

提升調洪供能

溫清光表示,這次剛開始災區在屏東林邊,後來台南麻豆,沿海水量都集中在這些地區。還好曾文水庫颱風來前,水庫見底,原本6億噸容量,只剩1億2千萬噸,這次大雨蓄水量達4億7千多萬噸,調節的水量很大。如果能有更好的預報能力,水庫可以在暴雨來前提早放水,調洪能力可以再提升。

颱風可能讓水庫淤積更嚴重

溫清光擔心,這次暴雨會讓水庫淤積更嚴重,例如去年卡玫基颱風,水庫蓄水容量少了13%。莫拉克颱風的雨量比上次大,這次南化水庫淤積量大,濁度高,自來水場無法處理,許多地區缺水。

國土立法機制要急起直追

師大環教所教授汪靜明說,台灣生態條件已像中老年人,全民要覺醒,國土需要健檢,整體立法機制一定要急起直追。

如何遷村 要與災民對話

李鴻源指出,台灣沒有所謂的國土規劃,因為根本沒有國土規劃法。屏東林邊等地已是地層下陷區,這個地區究竟要不要再繼續種植行為、要不要繼續抽地下水?如果不要,那這些地區民眾未來生計是什麼?政治人物有必要說清楚,這些人要如何遷移,要與災民對話,重建前要花時間談清楚。

不過他強調,許多危險山區部落是非遷不可,其他在淹水潛勢區已有的住戶,可以做一些補救措施防災,例如在一些凹的設施做為防洪區。

預警系統要建立在完整資料庫的基礎上

李鴻源說,「有人問我如果這場雨下在台北會如何?」他說,因為台北有很好的洪水預警系統,同樣的雨如下在台北,他相信應該不會這麼忙亂。

李鴻源表示,要支撐預警系統,要有完整的資料庫。現在的情況過去不重視資料搜集,例如福衛二號每天都在飛,但都沒有變成國土規劃的依據。還有,水利署已公告「淹水潛勢圖」,水保局又有「土石流潛勢圖」,但公告後誰來做?中央、地方沒對話,跨部會協調有問題,防災、救災品質都出問題。

請立即成立「防災總署」

李鴻源表示,國家一定要成立防災總署,「防災如同作戰」,平常就要訓練專業防災、救災人員,要有指揮國民兵的權力。像現在許多沒受受訓練的國軍、民眾在災區,「我實在很替他們擔心」。

「關鍵時刻」義賣所得全數捐作救災

基金會出版新書「關鍵時刻──氣候變遷•台灣準備」,余範英今天宣布,所有銷售所得全數捐作救災。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

Top

 
 
  我們的島:還高屏溪一個公道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圖片來源:公視八月九日早上,莫拉克颱風剛離開台灣,可是災難卻正要開始,因為就在這個時候,高屏溪攔河堰管理中心測量到,高屏溪的水位創史上新高,深度高達24.4公尺,高屏溪沿岸鄉鎮的淹水情況非常嚴重,尤其是上游地區,沒有一個山區聚落倖免於難。不過在災情新聞的背後,卻很少人注意到,人為對河川的破壞,才是水患一年比一年惡化的主因...

大水湍急、路毀橋斷。就在父親節當天,莫拉克颱風開始在南台灣肆虐...

圖片來源:公視到了八月九日早上,高屏溪水位竄升到24.4公尺,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 高屏溪上游的集水區,3天之內下了超過2000毫米的雨量,使得這條全台灣第一大河,沿岸災情嚴重,山河變色。

荖濃溪是高屏溪的主要支流。橫躺在荖濃溪上的高美大橋,連接高雄美濃與屏東高樹兩地。雖然位於美濃的這一邊橋頭,有一座土地公廟鎮守著,可是,居民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河水沖垮堤防、掏空路基。

高美大橋下的荖濃溪,寬度將近兩公里,以河川上游來說,算是非常寬廣的河面。可是荖濃溪的大水,卻不是乖乖地平均在河面上行水,一處在美濃這頭轉彎的大河道,使得河水幾乎都往美濃方向沖刷,才會造成潰堤危機。居民認為,長期以來,河川局清除砂石不當和高灘地農業開墾,是災難的元兇。

圖片來源:公視荖濃溪上游的右岸,是一座著名景點-大津橋,也是茂林、高樹和六龜等地的重要聯外橋樑,可是現在這座橋,已經有一半,消失不見。至於這裡的主要道路台21線,也是受到河水與土石流的雙面夾擊,整條道路柔腸寸斷。

而繞道進入荖濃溪左岸,六龜鄉的災情,也是慘不忍睹。層層疊疊的綠色山巒,在雲霧飄渺間,並非秀麗如詩畫,反而是一處接著一處的崩塌山坡地,還有無法得知是否有人傷亡的土石流掩埋區。

另外,高屏溪上游的另一條支流-旗山溪,更是破碎不已。大水稍退的河床邊,出現兩台車輛倒插在土石中,原本座落在溪畔的集來村,甚至只剩下幾棟房舍屋頂,站在這裡看到的,是土石流一手打造的悲慘世界。

河川上游的水土保持和山林保育狀況,完全決定了河流的先天體質。以高屏溪上游為例,這些鄉鎮過去以泛舟、溫泉、螢火蟲、紫斑蝶、有機蔬果、原住民文化為號召,大力推動觀光事業,民宿旅館、農耕開墾、休閒景點,出現快速集中化的趨勢,政府沒有站在山林保育的角度,適度規範民間開發的程度與範圍,因此在人禍的推波助瀾下,這次的天災才會如此慘重。

圖片來源:公視上游集水區蓄水功能降低,土石流淹沒山區聚落,河水順勢流向中下游,繼續在中下游肆虐。其中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潰堤淹大水的旗山鎮。

旗山鎮,是旗山溪旁發展最密集的鄉鎮,過去很少發生水災,但是從去年起,旗山鎮已經連續兩年被大水侵襲。

大水一退,旗山溪東岸的街道,佈滿各種漂流木,路不成路、橋樑也全毀。西岸的鬧區市集,慘況更是不相上下,幼稚園的遊樂區,只剩下照片上兒童的笑臉,和超過一百公分的爛泥土堆,而店家或住戶的泡水傢具、生活用品,全都堆在門口等待清除。

旗山鎮淹水的原因,除了雨量過大之外,主要還是因為,旗山溪河道在進入旗山鎮時,寬度被限縮了一半。聚落的長期發展,河川高灘地的開墾,讓旗山鎮曾經滿鎮香蕉、紅極一時,可是卻也同時讓河道,變得過度狹窄,造成大水沒有水路可走。暴漲的溪水,硬生生沖毀旗尾橋,沖破堤防、灌進市區,根本讓人措手不及。

南部的歷史災區美濃鎮,雖然已經有剛完成的高大堤防保護,可是還是沒有逃過淹水命運。林太太一家住的地方,是美濃鎮市區的低窪地,所以每年豪雨或颱風一來,他們就只能認命地接受一切,等到水一退,家裡的每個人,都自動自發挽起衣袖清理家園!

圖片來源:公視雖然習慣淹水了,可是美濃人還是很疑惑,為什麼一年來加速施工的美濃溪治水工程,還是沒有發揮功用?今年甚至還發生,淹水區域往上游擴及的現象,以前不會淹水的地方,這次也受害!

堤防築高,無法避免水患,這是因為堤防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河川地被佔用、上游的水土保持,都是造成水患的多重因素。

美濃溪是高屏溪的支流之一,美濃溪的上游,是高雄著名的賞蝶景點-黃蝶翠谷。可是政府在這一段河床,興築的水土保持工程,卻反而嚴重破壞山林保育。原本彎曲的河道,被水泥化的邊坡修建的又直又寬,水的流速變快,溪流水溝化,山林蓄水和地表補注地下水的功能大幅減退 。

美濃溪,只是高屏溪的一條小小支流,可是中游的治水堤防、上游的水保工程,卻看盡政府過度依賴水泥的工程心態。

旗山鎮北側的尾莊,也是緊臨旗山溪的一個小聚落,不過這裡沒有淹水,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座民國四十八年興築的堤防。這座尾莊堤防很特別,取材來自旗山溪的鵝卵石,並且完全由人工完成。堤防上大小石頭形成的縫隙,可以減緩河水對堤防的沖擊掏刷,外觀也能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跟現在的水泥化堤防非常不同。

圖片來源:公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是一句人生哲理,隱喻世事變遷的無常,可是深入推究,這也是一種自然現象。看看這次的旗山溪,就是如此。

高屏溪豐水與枯水的逕流量比例是九比一,平常水量小的時候,平靜的河水,和高灘地上的農作或魚塭,都可以相安無事。可是這並不代表,人為築堤或開墾畫出的邊界,就符合大自然的規律。這次莫拉克颱風的災害,讓人類見識到,高屏溪要討回公道的兇惡模樣。

希望我們能夠記取教訓,記得祖先尊重生態的智慧,懂得留一條路,給水走的道理。

Top

 
 
  無法重建 霧台鄉佳暮村須遷村

摘錄自2009年8月16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屏東縣霧台鄉佳暮村在莫拉克颱風中受創嚴重,地基掏空,有半個村莊下陷,佳暮村長柯五郎15日擔憂地說:「佳暮村已無法重建,一定要遷村。」柯五郎說,佳暮村有新佳暮、舊佳暮兩部落,全村共135人,新、舊佳暮部落間原本步行只要5分鐘,但現在道路完全中斷。

「兩部落上方已走山變形,只要再下一場豪雨,馬上會被土石流淪陷」,柯五郎說,要離開祖靈地「遷村」,對原住民很沉重。佳暮第一次受創如此嚴重,經與村民討論後,大家認為佳暮已無法重建,有遷村必要。

柯五郎說,霧台各部落短期內,道路無法修復,希望政府能以擴大就業工程,雇用部落年輕人,讓年輕人以徒步方式回到部落,整理家園。

住在新佳暮的柯五郎將居民聚集在活動中心,將村內年輕人編成10人一組,把佳暮村地圖畫在黑板上,標示出相關位置和危險區域,年輕村人組成救難隊,闢設直升機停機坪,日前協助全村居民脫困。

Top

 
 
  埋了37年的商店 知本災後「現蹤」

摘錄自2009年8月17日TVBS報導

八八水災重創台東商店街,還記得金帥飯店被冲倒的震撼畫面,還有更驚人的事情在後頭,惡水退去,露出被掏空地基,才發現商店街的房屋,下頭還有一層樓的民宅,原來是37年前娜拉颱風,被土石流掩蓋的12棟商店和民宅,招牌和門牌都還在,居民後來重建家園,直接把新房子蓋在舊房子上,因為莫拉克,這些37年前的「遺址」,意外重見天日。

37年前裝潢和排列井然有序,依稀還可以看到商店招牌,旁邊還有門牌號碼,最右邊這一間,鐵門還來不及關就被掩蓋,可見37年前土石流同樣無情,來得又快又急。

Top

 
 
  學者批評國土規畫缺法源 如國王新衣

摘錄自2009年8月16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八八水災斷橋毀路,村落也沒了,交通部長毛治國拋出「橋河」、「路河」並治的復建想法,但學者呼籲政府面對山河變色的國家災難,站在高點進行整體國土規畫,否則下一個洪水、土石流一來,橋照斷、村落還是毀。

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批評,內政部《國土計畫法》草案至今還躺在立法院,沒法源光空談,國土規畫只是「國王的新衣」。

中央大學橋梁研究中心主任姚乃嘉說,橋梁或道路復建都是末端工程,關鍵在於前端的國土規畫和河川整治,否則面對大自然反撲,橋再堅固還是垮,直說不該住人的地方,就別再造橋鋪路挑戰大自然。

公路總局主秘陳茂南說,該局已在災害中學到教訓,像雙園大橋原本未到封橋標準,卻突然遭決堤洪水毀斷,就是因橋梁位處出海口,恰逢低潮導致水位未到警戒線,公路總局強調災後將全面檢測所有橋梁,不排除提出另波改建名單,且全面提高新橋工法和標準。

Top

 
 
  上月才驗收 水里坡石堤防全毀

摘錄自2009年8月16日聯合報水里報導

南投縣水里鄉民和村上個月才驗收的坡石堤防工程,禁不起莫拉克颱風考驗,400公尺長的新堤被濁水溪沖得潰不成形。居民懷疑施工品質有問題;水利署第四河川局長姚嘉耀表示,應是水勢汹湧所致。

坡石堤防的位置,在省道台16線民和明隧道進入民和村出口的濁水溪畔,上個月初才完成驗收程序。水利署第四河川局長姚嘉耀表示,坡石堤防既已通過驗收,就表示施工沒有問題,他認為豪雨讓濁水溪水變得特別兇猛,才將堤防沖垮。

他表示,該處未來再建堤防時,基地應往路面後移30公尺為宜,如此才能減緩激流衝撞的力道。他說,新建堤防可能得到今年年底才有辦法發包施工。民和村民表示,坡石堤防潰堤雖對村落暫時沒有威脅,但是未來仍有可能發生更嚴重的水災,因此仍希望政府單位早日做好防洪建設,以免村民無法安心生活。

Top

 
 
  陸組合屋含過量甲醛? 藍綠委:要好好把關

摘錄自2009年8月17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八八水災過後,大陸捐贈的1000戶組合屋最快18日就可抵達高雄,不過外界質疑,去年四川地震時,曾傳出因組合屋的甲醛含量過高,導致孕婦胎死腹中。前衛生署長陳重信說,組合屋如果含有甲醛,在2年內都還會殘留,影響到居住者的健康。藍綠立委也認為,政府應該注意這批組合屋,為災民的安全把關。

國民黨立委羅淑蕾則說,組合屋如果真的含過量甲醛,會對災民造成二度傷害,必要時應該予以婉拒。民進黨立委黃淑英說,台灣人民歡迎世界各國的協助,不過也希望政府對於進口的組合屋安全,能有所釐清,讓災民住的安心。

Top

 
  論壇:向氣候變遷謙遜低頭

作者:謝宜臻(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此次高屏溪流域成為主要災區,洶湧土石流造成上中游地區數個村落遭到掩埋,這麼龐大的土石從何而來?第一是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棄土,這個工程是準備從荖濃溪築一條二十公里的引水管路,引荖濃溪水源經過旗山溪到曾文水庫儲放,其中十四公里屬於隧道工程,分別從桃源鄉和三民鄉兩端開始開挖,從2006年施工至今產生大量土方,大量土方置放在工地,八八水災遭到洪水沖刷到中游。

第二是地震造成土石鬆動,容易隨著洪水沖刷而下。早年遇到颱風豪雨時,高屏溪的水濁度不超過一萬度,近年來因為山林水土保持不佳,加上921地震、越域引水隧道工程以炸藥炸山,加上七月底二度地震,造成上游土石鬆動,原水濁度不斷攀升,在八八風災當中達到五萬度的濁度。濁水其中有的微小粒子是自來水廠無法處理,需要加藥處理才會沉澱,將造成自來水水質更加惡劣。

第三個原因是水利署建築攔沙壩阻擋土石在上游,原意在幫助河床回填高度,卻變成遇豪雨沖刷而下。高屏溪砂石被視為品質精良的建築砂石來源,造成過去高屏溪盜採砂石嚴重,河床超挖,因此為了幫助河床回填正常深度,水利署在中上游多處施作多處攔砂壩,卻在豪雨沖刷往下傾瀉。

過去高屏溪的河床本是變動不停的,一直到日治時期才築堤固定河川水道。即便如此,早期民眾對於河床地仍是抱持戒慎恐懼的尊敬心理。台灣河川冬天是枯水期,因此容易露出大片的高灘地,以高屏溪來說就有數百公頃的土地可供利用。三十年前,農民會利用枯水期間到兩岸的高灘地耕作,遇到汛期來了,就撤走等待來年。可是近十年來,高屏溪的高灘地利用卻日漸擴大規模,民眾大興土地固坡,興建牢固的溫室、魚塭,束縮水道從原本一千多公尺寬的河床剩下二百公尺寬的深溝,造成對橋樑的沖刷。

河川高灘地就像是海綿一樣有滯洪的功能,其超限利用意味著河川兩岸土地對於洪水的調節能力降低。住在高屏溪畔的老人家說,以前高屏溪不論夏冬都有平緩的水量,豪雨過後一、二天水就會消退,不像現在澇旱差距這麼大,如今高屏溪河床往往冬天只剩下河床中深溝處有水,豪雨一來挾帶大量上游沖刷下來的泥土,幾天都不退,可見河岸周邊的土地涵養水源的能力大幅減退。

未來需檢討劃設土石流警戒區,嚴格稽查河川上游水土保持,特別是以合法掩蓋非法的森林盜伐和不當的農田、道路開闢現象。然而,僅是做好水土保持,仍未必能夠防範未來氣候變遷下的豪大雨趨勢,災區不應該再現地重建,重新評估河川漫流區域,還地於河。屏東大潮州人工湖利用台糖地作為蓄洪空間、高雄市也開闢本和里滯洪池減少水患,還地於河在法令、行政上非常艱難,卻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水源開發要新思維

高屏溪的濁度升高問題嚴重衝擊自來水取得。大量泥沙造成大樹攔河堰取水設施和曹公圳灌溉水道都積滿淤泥,無法取水,大高雄地區遭停水。反之,九曲堂取用伏流水的設施則能正常供水,意味台灣水源開發思維應從取河川地表水、改為伏流水。在此情況之下,水利署還要在高屏溪上游開闢越域引水工程這種傳統河流表面水引用的作法,未來也可能面臨豪雨泥沙淤積引水隧道。

南部環保團體已經提出因應措施,建議水利署取水設施應走向二峰圳模式,在河床底部施作集水廊道,引用伏流水,既減少工程量體對於周邊環境及村落的衝擊,又能取得經過河床礫石過濾過的乾淨水源。

Top

  論壇:當總統也會說「與環境共存」……

作者:廖桂賢

莫拉克颱風在台灣引爆的環境災難,規模之龐大、受創之慘烈,至今已經一個禮拜卻連救援的工作都還沒有結束。一個禮拜以來,相信許多國內外的台灣人跟我一樣,每天守著新聞關心災情的最新進展。

針對這次的災難,社會上已經越來越多檢討的聲音。各種罵政府反應遲鈍、救援不力的批判,隨著死亡人數的攀升傾洩而出,卻遠比不上洪水、土石流的威力,就是沖不走政府的官僚和輕率。罵政府的輿論已經很多,無須我再加油添醋,就此打住。

批判政府的罵聲之外,從媒體的社論、專家觀點、和民眾投書中,也大量的看到對台灣國土不當開發、超限利用的檢討。越來越多的輿論開始反省「人定勝天」這個過去社會奉之為圭臬的價值觀;有趣的是,「人定勝天」這件事,在台灣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都還是社會菁英眼中的崇高精神。

當台北101大樓落成後,一個雜誌對其建築設計師李祖源進行專訪,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李祖源用類似「挑戰人類極限」這樣的字眼,來闡述為何要興建(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類似的,雪山隧道落成後,Discovery頻道做了一個小時的節目,報導雪山隧道施工過程所遭遇的種種挑戰以及人員犧牲;就像許多有志者事竟成的勵志故事一樣,Discovery節目中的雪遂故事也有個「美好」結局:歷經千辛萬苦,雪山隧道仍然完成了;而節目最後由雪遂總工程師的一句話為整個過程下了註腳,那就是「人定勝天」。

幾年後的今天,台灣遭受五十年來最嚴重的颱風災難,突然間「人定勝天」這個觀念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至少在報紙和網路評論上);而且「尊重自然」、「與自然共生」等等類似的字眼大量地出籠。甚至,連那些執行人定勝天計畫的官員,都可以講上幾句來應景,例如8月15日中國時報報導

總統馬英九在治國週記談莫拉克颱風災情,他認為,政府必須改變對災害的思維,重新思考如何與環境共存......

當總統也會說「與環境共存」,這代表了什麼?我不禁想,那個競選時提出「愛台十二項建設」的馬英九講出這幾個字時,他真的知道知道什麼叫做「與環境共存」嗎?他可以改變台灣一向以建設為導向的治國思維嗎?讓我們看看接下來他在治國週記提出的想法,就知道馬英九顯然並不瞭解「與環境共存」的真義:

總統認為,將來堤防建設在有特殊需要的地區,例如觀光區、主要農業區,應該考慮運用更多的鋼筋水泥......

如果連台灣總統嘴巴上唸著「與環境共生」,心中仍然想著鋼筋水泥,那麼我相信社會上其他菁英份子(包括政府高層官員)也不可能對「人定勝天」這件事痛定思痛,更不必企望一般老百姓可以改變「人定勝天」的價值觀。

在災難的節骨眼上,看到許多檢討「人定勝天」的輿論出現,固然可喜;但是,災難過去後,新聞熱潮消退後政府和人們會不會又忘了痛,繼續嘗試人定勝天?

我想,除了討伐「人定勝天」觀念,嘴上說說「與環境共生」,現在整個社會應該一起認真探討該怎麼過,才真的是「與環境共生」,畢竟這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觀念。我想,我們不會馬上得到答案,但至少可以先從更細緻的檢討做起。例如,許多人知道這次的災難與國土不當開發脫不了關係,但與其籠統地將「不當開發」這個現象列為兇手,也應該具體揪出造成不當開發的原因和人;例如,到底不當開發項目有哪些?除了濫建的道路、觀光設施、民宿、果園等等,還有哪些?又是誰進行這些不當開發?若是弱勢團體為了生存只得開墾不該開墾的土地,又是什麼樣的社經機制逼他們走上這條路?若是為了發展地方經濟而濫開發、濫建設,又是什麼樣的機制讓地方選擇這條殺雞取卵的不歸路?

如果我們認真檢視驅動不當開發的可能禍首,就會發現事情非常複雜,也會發現我們(對,包括我,當然也包括你)每一個人都是這個龐大共犯結構的一份子。

有多人一邊評論著政府不重視水土保持,一邊進行房地產投資,以行動支持建商在山坡地上開發?

有多少人在假日時前往山中或溪畔的飯店民宿、庭園餐廳遊樂消費?

又有多少人覺得政府若沒有「建樹」就沒有政績,因此讓政客不斷以開發建設來買選票、延續其政治生命?

又有多少人希望台灣更富裕、經濟更加成長,因此政府理所當然地緊抱容易賺錢、但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

有多少人覺得水、電是理所當然,政府就應該以低價無限供應?

又有多少人吃飽喝足後只想著該去哪裡血拼消費,卻從未認真思考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即便我們不是實際上從事不當開發的人,卻也不絕非無辜的市井小民:許多日常生活上理所當然的小作為,都可能直接或間接促成了台灣國土的災難。當我們對「人定勝天」這件事進行批判時,不是只有政府或實際從事建設開發的人才要檢討;當我們嚷嚷著應該「與環境共存」時,不是只有搞國土規劃的專家學者才應該想辦法。

如果這次的災難也讓你邊看新聞邊流眼淚,也想做一些事,那麼即使沒有錢可以捐、沒有時間可以當志工也沒關係,只要願意檢討自己日常生活所作所為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並積極改變,就是盡了心力。至少,這是每一個幸運沒有受災的台灣人都可以做的。

同時,也讓我們一起用力思考該如何落實「與環境共生」這件事,將這個觀念化為實際的行動,而不只是好聽的口號。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呂苡榕•網編:呂苡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