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9.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生命力新聞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推薦瀏覽
綠色和平(香港)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Appalachian Trail Conservancy阿帕拉契山徑協會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台灣土地倫理協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  
 
  「國土計畫法草案」公聽會 災民:大自然已承受不住過渡使用
圖片來源:munch
【相關連結】
《國土計劃法》公聽會  只見簡報不見條文
《國土計畫法》首場公聽會  民間:重點不在法而在作為
從卡崔娜到莫拉克 期待災難社會學的成熟
用資訊公開告慰莫拉克災民
內政部營建署8日在台南成功大學舉行「國土計畫法草案」第三場公聽會。過去兩場多半是學者與環保團體發言,今天最特別的是,八八水災後幾乎滅村的嘉 義縣梅山鄉太和村,倖存者親屬簡秀芽到場,以一個受災戶的心情沉痛指出,「大自然已承受不住我們過渡使用,人跟自然已失去平衡」。

「我是在山上長大的小孩,但我發現山上的平衡正在瓦解。」八八水災時,家被土石流沖毀,全家九人靠著家後方的櫸木跟兩顆大石頭形成一座孤島,在歷險31小時後終於獲救,其中包括她78歲高齡的老父、老母,等待救援期間只吃了兩片吐司。

詳細內文

 
 
  生物多樣性:莫拉克颱風 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警鐘(下)

作者: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莫拉克造成的極端降雨是全球暖化惹的禍嗎?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由這單一事件來看,可以看出可能是大尺度(氣候)和中尺度(颱風)的交互作用,和全球暖化並無明顯關聯。但如果從台灣的降雨特性來看,如下圖,吾人選取台灣七個主要代表測站,發現開始出現小雨越來越少,極端性暴雨(例如每小時雨量超過60毫米以上)的機會增加,雖然年雨量不見得有大規模變化,但台灣各地雨量分佈卻有明顯位移往較大雨勢集中現象。以較為長期的氣候趨勢來說,若從全球暖化影響導致海溫逐漸升高,使得海面蒸發旺盛,增加大量水氣的推論來看,的確很有可能就是暖化惹的禍。小雨對於土地吸收水分或植物的生長是相對有利,大雨來得多,但流失更多,若少了小雨,無疑對這片土地未來生態生長變化將有明顯的鉅變。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澎湖珊瑚礁

八八水災沖出台灣各地水患隱憂,嘉義地區也發生堤防基座已被淘空的現象,當地議員希望能加緊處理,否則一下雨大家都怕不敢睡。另外嘉義山區大型電塔傾倒,以致延遲山區全面復電進度;風災過後,竹崎、梅山鄉多座大型電塔基座裸露,當地居民希望台電儘速保固,以免颱風再來時,山區大停電夢魘重演。

拉丁美洲也傳出同樣的重大災情,智利聖地牙哥附近的山區爆發兇猛的土石流,而墨西哥則因為豪雨引發又急又強的洪水。

全球能源耗竭之際,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即將在中國落腳,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打算在內蒙古建造20億瓦特的太陽能發電廠。

即將出任日本首相的民主黨領袖鳩山由紀夫計劃讓日本在2020年前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達到歐盟的水平。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簡介:重建珊瑚伊甸園 理想還是夢想?

發起團體: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紫藤文化協會

加拿大原住民認為當你做錯一件事,向人道歉之前,最重要的是,你有責任從錯誤中學習。八八水災至今一個月,馬政府為了救災決策的失當,總統親自向災民道歉,並導致劉兆玄內閣的總辭。過去一個月,為了彰顯績效與成果,政府壓縮了中繼安置的過渡階段,直接進入永久屋的執行;在急於對外宣示重建成果,國家與外來慈善組織都忘了家園重建涉及一個族群的文化延續與傳承,這個決策必須是個充分討論的過程,而且必須是在地人做出的決定。

精采內文

 
  論壇:林邊溪設「人工湖案」與「洪泛平原」對淹水問題的比較

作者:洪輝祥(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前言:寫完林邊溪問題後,有許多朋友來信鼓勵,但也有人很困惑!因為屏東縣政府的『潮州人工湖地下水補注案』也有類似的功能。為了讓大家便於理解兩案的差異,我再以本文補充說明。

一、引水方式不同: 人工湖需要繁複的工程手段,包含:取水工程、輸水渠道、沉砂槽、沉澱池、補注池、監測工程、景觀公共設施、雜項工程、安全衛生等9項。而我所主張的恢復洪泛平原(還地於河),因為是師法自然,學習與洪水共生,故只要將人們過去佔用的行水區,於颱風洪水期間,引大量的林邊溪洪水,讓洪水『漫流』到廣大的造林地,還給大自然水資源循環機制,故只需要:破堤設閘門、土提、監測系統即可。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台社論壇】體檢原鄉部落的災後重建: 當原住民遇見大政府與大慈善

發起團體: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紫藤文化協會

加拿大原住民認為當你做錯一件事,向人道歉之前,最重要的是,你有責任從錯誤中學習。八八水災至今一個月,馬政府為了救災決策的失當,總統親自向災民道歉,並導致劉兆玄內閣的總辭。過去一個月,為了彰顯績效與成果,政府壓縮了中繼安置的過渡階段,直接進入永久屋的執行;在急於對外宣示重建成果,國家與外來慈善組織都忘了家園重建涉及一個族群的文化延續與傳承,這個決策必須是個充分討論的過程,而且必須是在地人做出的決定。

精采內文

 
 
  「國土計畫法草案」公聽會 災民:大自然已承受不住過渡使用

本報2009年9月8日台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內政部營建署8日在台南成功大學舉行「國土計畫法草案」第三場公聽會。過去兩場多半是學者與環保團體發言,今天最特別的是,八八水災後幾乎滅村的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倖存者親屬簡秀芽到場,以一個受災戶的心情沉痛指出,「大自然已承受不住我們過渡使用,人跟自然已失去平衡」。

「我是在山上長大的小孩,但我發現山上的平衡正在瓦解。」八八水災時,家被土石流沖毀,全家九人靠著家後方的櫸木跟兩顆大石頭形成一座孤島,在歷險31小時後終於獲救,其中包括她78歲高齡的老父、老母,等待救援期間只吃了兩片吐司。

關於國土計畫法,她表示,無法放到這麼大的視野去看,但如從小地方去看,可以從現在遇到的問題,去看到未來。

我要回去照顧我家的那棵櫸木

簡秀芽說,災後她一直想著救了她全家姓命的那棵國寶櫸木,她問先生,「你覺得那棵櫸木能活嗎?」先生說,「應該還活著吧。」她問弟弟,得到的答案卻不一樣。她又發信問了生態工法基金會,對方認為樹木的生命力很強,存活的機會相當高。

於是,她決定要再回到那個已被土石流沖毀的家,因為想照顧那棵櫸木,那棵奇蹟式救了她全家姓命的老櫸木。

拜託所有人彼此疼惜,更要疼惜山林

簡秀芽在她的網誌留下這段話,「這場災難洗去了我們的老家與新家,但也淨化了許多身外的煩惱。保命的過程有許多微妙的天助人助,也願所有受難的人能得以救助。拜託天公土地公伯啊,疼痛受難的人。也拜託所有人彼此疼惜,更要疼惜山林...。」

氣候變遷 國家防救災體系已不足以因應

營建署綜合計畫組副組長林秉勳表示,國家雖然有一套防救災體系,但氣候變遷已超過防災保育規劃的預期。例如這次受災最嚴重的甲仙鄉小林村,是農委會土石流潛勢溪流,小林村也曾經操作過土石流預演,但還是遭受重創。

林秉勳說,國土計畫法從82年至今一直無法走出立法院,每當災後民間就要求國土空間應更合理使用,國土計畫法今年6月30日送到行政院後,本來8月11日要舉行審查會,但不幸8月8日發生八八水災,行政院要求內政部到北中南東舉行公開會,聽取各界意,廣徵民意提出對國土計畫法草案的具體建議。

營建署的層級能推動國土計畫法?

國土計畫法草案的三場公聽會中,都有民間質疑營建署的層級太低,不足以整合其他部會。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教授陳彥仲質疑,草案規定,未來中央與地方如意見不一致,「請行政院核處」。他說,「這太理想化了。」

陳彥仲舉例,科學園區指定這個地區,通常這計畫都是行政院認同的,內政部如何與行政院抗衡?依現行機制,未來這種事還會發生。

立德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系教授邱仲銘認為,國土計畫法整合的層面相當廣,但過去的法如果不檢討,現在整合還是沒有用。國土計畫法第一條目的很堂皇,「為促進國土資源合理配置,以有效保育自然環境...特制定本法」,但優先順序是什麼?我們對國土的想法是什麼?思維又是什麼?他認為從思維到執行面,包括國土計畫法的退場機制,應先做系統式的規畫。

國土計劃實施前 應啟動新一波土地調查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日前參加高雄縣一個內部會議,談到小林村為何受災這麼嚴重,村民提到原始森林被砍伐,連樹頭都砍掉。

國土計畫法第31條指,「與國土功能分區之使用性質、用途、規模及項目相同或相容者,依下列規定容許使用」。李根政說,這就是沒把經營森林、保安森林分開,在保育區造林,水土保持不足。砍樹養香菇,每年用到3000公頃,都位於農牧用地。「林地要有分類的概念。」

地球公民協會研究員楊俊朗表示,非都市土地依現況編定,農牧用地被林地包圍,他一定要開路,應檢討第一次編定不合理的地方。

國土計畫法將使農地持續減少

草案第23條關於「農業發展地區」,在不影響糧食安全及農業生產環境下,可釋出變成「城鄉發展地區」。應做為生態保護的地區可改劃為「國土保育地區」。楊俊朗指出,這意謂未來農地面積不會增加,應應該增加農地才能保障糧食安全。

李根政說,農地釋出的前提是糧食安全,全台灣80多萬公頃優良農地正在消失中,如工業區要用到優良農地,要有調查。他認為,如沒有啟動新一波土地調查,國土計畫法實施後也不會改變現況。

台灣科技大學研究生嚴小姐認為,糧食危機與環境危機同時存在,農業發展地區釋出,導致農地面積減少,但法中未提出釋出土地給農業發展地區。國土計畫法將成為不利農業發展的法,「這是不可看見的農業危機」。

母法、子法、中央、地方權責不明

成大建築系教授賴榮平表示,國土計畫法應先訂母法再訂細則,現條文層次不均一,把海洋放入陸域計畫,這不應該。另外他建議,國土計畫應由中央訂,但現在卻變成與區域計畫法一樣,有中央也有地方,「這完了」,國土規畫就應該是中央,地方是執行單位。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程建中認為,國土計畫法是為了未來立法,要把永續經營的觀念放進來,要做國土永續經營,而不是國土發展。他建議,「國土發展基金」應改為「國土經營基金」。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

Top

 
 
  生物多樣性:莫拉克颱風 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警鐘(下)

作者: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莫拉克造成的極端降雨是全球暖化惹的禍嗎?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由這單一事件來看,可以看出可能是大尺度(氣候)和中尺度(颱風)的交互作用,和全球暖化並無明顯關聯。但如果從台灣的降雨特性來看,如下圖,吾人選取台灣七個主要代表測站,發現開始出現小雨越來越少,極端性暴雨(例如每小時雨量超過60毫米以上)的機會增加,雖然年雨量不見得有大規模變化,但台灣各地雨量分佈卻有明顯位移往較大雨勢集中現象。以較為長期的氣候趨勢來說,若從全球暖化影響導致海溫逐漸升高,使得海面蒸發旺盛,增加大量水氣的推論來看,的確很有可能就是暖化惹的禍。小雨對於土地吸收水分或植物的生長是相對有利,大雨來得多,但流失更多,若少了小雨,無疑對這片土地未來生態生長變化將有明顯的鉅變。

台灣七個平地代表測站時雨量分佈趨勢,分別為台北、花蓮、澎湖、台南、台中、恆春及台東站,縱軸代表機率,例如0.2代表在這五十年平均內成長20%,-0.4代表減少 40%。紅色代表小時雨量少於1mm,黑色代表小時雨量大於30mm,藍色代表小時雨量大於50mm,綠色代表小時雨量大於60mm。

台灣七個平地代表測站時雨量分佈趨勢,分別為台北、花蓮、澎湖、台南、台中、恆春及台東站,縱軸代表機率,例如0.2代表在這五十年平均內成長20%,-0.4代表減少 40%。紅色代表小時雨量少於1mm,黑色代表小時雨量大於30mm,藍色代表小時雨量大於50mm,綠色代表小時雨量大於60mm。

 

同樣的極端變化也反映在侵台颱風所帶來的降雨量,如以下圖表所示,在1970到1990年代,每10年約僅出現一到兩個使單站總雨量破千的颱風,但2000年以後到今年為止卻已經出現6個,意味著近年來帶來暴雨的颱風越來越多,台灣的山林能不能承受這樣每一到兩年就一次的暴雨侵襲?到底這種極端降雨還有沒有可能再創新高,或是再破紀錄?這對氣象人員而言,都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但無疑的,對全世界來說,一個颱風將近一兩千毫米的雨量,在哪些區域都是很大重創,而這次極端值將近3000毫米,都是很難打破的紀錄。

侵台颱風雨量破千個數,為十年累計個數,十年間上方數值為此期間颱風最大總雨量數值。

侵台颱風雨量破千個數,為十年累計個數,
十年間上方數值為此期間颱風最大總雨量數值。

 

侵臺颱風帶來的總雨量排行榜,以氣象局局屬測站為計算標準

颱風

年份

強度

颱風總雨量

測站

莫拉克

2009

中度

2923

阿里山

芙勞西

1969

中度

2162

鞍部

賀伯

1996

強烈

1987

阿里山

琳恩

1987

強烈

1497

鞍部

辛樂克

2008

強烈

1458

阿里山

婀拉

1978

中度

1434

竹子湖

葛樂禮

1962

強烈

1434

阿里山

納莉

2001

中度

1305

竹子湖

海棠

2005

強烈

1216

阿里山

楊希

1990

中度

1194

阿里山

敏督利

2004

中度

1182

阿里山

葛萊拉

1967

中度

1171

鞍部

柯羅莎

2007

強烈

1093

阿里山

雪莉

1960

強烈

1091

阿里山

艾爾西

1966

強烈

1077

宜蘭

瑪麗

1965

強烈

1033

阿里山

貝絲

1974

中度

1014

竹子湖

 

這次會發生這樣災難,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發生這樣的雨勢,不管是山區的2700毫米或是平地的800毫米,發生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很嚴重的災難。而災難的起因還是因為有人,如果不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刻意開發,增加環境的壓力,就算天然的反饋造成的傷害還是有限。此外,在遇到緊急災難時的應變也相當重要。如2005年美國最大的天災卡崔娜為例,降雨量僅為250∼300毫米,淹水面積達363平方公里,遠比這次台灣水災面積小,造成將近美國1250億美元的損失,往生人數將近1800人。如果可以早點知道,似乎這些災難就不會發生,可是常常就是萬事皆因沒想到,千金難買早知道,事後的代價卻是用更多無辜的生命及費用來彌補。

在莫拉克颱風之後,台灣未來面臨的困境將遠比卡崔娜為大,因為從目前在山區土石的崩塌情況及公路橋梁毀損情況來看,範圍及面積遠比921大地震還嚴重,正如同921之後,土石鬆動造成土石流情況激增,未來類似這樣情境將延伸到南部,對於許多防洪建設的思維,過去是必須考慮百年或是數百年防洪的標準,但從這次的事件來看,再多的考慮都無法應付天然巨大的變動,可能要以與災害共存的角度,從提升預測能力中,努力做好面對災難的快速有效率的應變,以達減災的目的。

這幾年來,在全球世界各地,氣候異常似乎變成一種常態性的現象,例如2008年初在中國發生的雪災,居然不是在北方下雪,而是在南方造成冰封的現象,有如明天過後的劇情再現,這是反聖嬰現象所引發;但這樣的反聖嬰現象造成東亞的強冷空氣,加上印度洋提供的水氣,才造成冰封,可以說是一個湊巧偶發性的災害。而今年年初在澳洲發生的乾旱及野火,則是由印度洋內的海溫異常所造成,這也由類似聖嬰/反聖嬰現象所造成,且同時造成中國北方發生乾旱。

過去的自然災害跟隨著氣候循環,本有一定的規律,但近幾年卻出現明顯異常,同時影響層面加大;雖然人類對於大氣的掌握已經有一定的認知,但要有效的預防或是避免,卻是愛莫能助。就如同卡崔娜颶風,縱使氣象掌握得好,以政府防災或救災資源,都無法避免異常性天氣的災難發生。

過去我常在許多關於全球暖化的演講中,告訴大家下一代將面對的世界,和我們一定很不相同,因全球暖化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將不斷困擾著他們。然而莫拉克颱風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警鐘,突顯這已不是下一代的問題,而是我們現在就得提早面對的挑戰。當地球對我們展開反撲,若我們還不努力改善自身的環境,減少環境的負荷,只怕會加速大崩壞,帶來永無止盡的災痛。

面對極端氣候的衝擊,開始「調適」可能是不得不選擇的一條路,就像這次許多原住民面臨遷村的考驗,要在生活、文化及安全上得到平衡,是一件相當難適應的過程。或許經過這次經驗,一些居住於山區水濱的人們,該開始去思考如何因應未來可能持續發生的環境災害;這次幸運未受到傷害的許多人,也該認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減碳,並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了。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八八水災成患 嘉縣和睦村民要求疏浚赤蘭溪

摘錄自2009年9月8日今日新聞嘉義報導

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溪底寮、柑仔園、簿仔三部落因鄰近赤蘭溪邊,八八水災因溪水暴漲導致水患成災,縣議員陳柏麟、村長嚴添福及多位居民8日會同第五河川局人員前往會勘,表達疏浚溪床及堤防加強訴求,陳柏麟表示,目前溪床土石淤積,離南二高橋下斷面只剩2米,且堤防基座也都淘空,他說,這裡不能成為小林村第二,相關單位一定要重視處理。

在赤蘭溪下游鄰近中埔鄉和睦村溪底寮、柑仔園、簿仔三部落溪段,可以看到南二高橋下的溪床土石,只要再2公尺就和橋面一樣高了,而一部份的堤防正在進行加高工程,但是堤防基座八八水災已被淘空,加上橋上游600公尺的溪段堤防,根本沒加高,和睦村長嚴添福說一定要處理,否則一下雨大家都怕不敢睡。

縣議員陳柏麟呼籲相關單位重視,他們不希望風災或豪雨來時,變成小林村第二。

Top

 
 
  八八水災山區電塔基座裸露 岌岌可危 

摘錄自2009年9月8日自由時報嘉義報導

八八水災重創台電在嘉縣山區電力設施,尤其台18線上方2座大型電塔傾倒,以致延遲山區全面復電進度;另外,風災過後,竹崎、梅山鄉多座大型電塔基座裸露,當地民眾建請台電儘速保固,以免颱風再來時,山區大停電夢魘重演。

台電表示,台電在災後投入所有人力、機具搶修復毀的電力,礙於交通中斷,截至目前阿里山鄉里佳等少數偏遠部落100餘戶未復供電,現階段以恢復所有用戶電力供應首要目標,至於許多配電設備、甚至輸電設備在風災中受創,仍須重新建置,民眾反映竹崎及梅山大型電塔的塔基出現裸露情形,已著手辦理改善中。

台電在嘉縣山區大型高壓電塔密度頗高,除台18公田路段2座高壓電塔傾倒,梅山鄉雙溪村及竹崎鄉義仁村等山區也有多座高壓電塔,在超豪大雨沖刷,土石流失,塔基嚴重裸露,台電雖已用帆布先行覆蓋裸露處,但民眾認為,這樣做法太簡陋,如遇豪大雨,極有可能傾倒,建請台電儘速處理。

Top

 
 
  智利土石流釀災 數人死傷、千人受困

摘錄自2009年9月8日東森新聞網報導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在拉丁美洲也出現洪水過後的恐怖場景。智利聖地牙哥附近的山區爆發兇猛的土石流,泥漿就像瀑布般傾洩而下;而在墨西哥,豪雨引發又急又強的洪水,許多汽車被沖得橫七豎八,堆疊的場面也是怵目驚心。

位於南半球的智利目前正處冬季的尾聲,連結首都聖地牙哥以及滑雪勝地法瑞隆尼斯之間的山區6日晚間突然發生山崩,民眾根本措手不及,包括員警和居民拔腳逃命,稍有遲疑可能就被掩沒。

Top

 
 
  世界最大太陽能發電廠將落戶中國智利土石流釀災 數人死傷、千人受困

摘錄自2009年9月8日BBC中文網報導

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將在內蒙古建造20億瓦特的太陽能發電廠,規模將為全球之最。

正在訪美的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7日參觀了第一太陽能公司。第一太陽能隨即在周二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第一太陽能將分四階段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興建發電廠。

第一期在明年6月動工,第四期在2019年前竣工。整個發電廠佔地64平方公里,發電量相當於兩座煤炭發電廠,可以為300萬戶提供電力。 不過公司董事長埃亨表示,協議的大部分細節還有待敲定,包括第一太陽能可以獲得多少報酬。

埃亨指出,在美國興建類似規模發電廠的成本是50億到60億美元,但估計在中國的成本會低一點。 埃亨還表示,新項目標誌著在全球大規模部署太陽能發電廠、緩和氣候變暖的計劃又向前邁進一步。

第一太陽能公司成立於1999年,是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全球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研發生產企業。

吳邦國在參觀第一太陽能公司的時候表示,希望該公司加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提高太陽能技術的研發應用水平,共同開拓市場。 中國政府早前啟動了可再生能源法的修改,強調大力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Top

 
 
  日本力圖銳減溫室氣體排放

摘錄自2009年9月7日 BBC中文網 報導

日本民主黨領袖鳩山由紀夫將在9月16日出任日本首相,他在8月的選舉中獲勝當選。

鳩山由紀夫的前任麻生太郎曾經許諾要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8%。鳩山由紀夫說,他的計劃取決於其他國家是否能在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會議上同意達成減排的目標。鳩山由紀夫的減排目標將使日本在2020年前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達到歐盟的水平。

日本的計劃取決於12月聯合國召開的峰會,所以日本提出更高的指標,以鼓勵與會各國作出相應努力。日本新領導層還沒有說明如果峰會不能達成協議,日本會採取什麼對策。

根據日本提出的雄心勃勃的計劃,日本將在11年間將現有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少1/3,而日本的能源消耗已經非常高效。如果日本新政府把承諾變成現實,他們需要認真考慮如何能夠實現這些減排目標。

Topp

 
  生物簡介:重建珊瑚伊甸園 理想還是夢想?

作者:謝恆毅(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珊瑚產卵;圖片提供:謝恆毅1997 國際珊瑚礁年以及翌年1998的國際海洋年,澎湖一群關心海洋生態保育的志工們,開始每年針對澎湖海域的珊瑚健康狀況進行調查,並將資料公開給社會大眾,其中澎湖青灣海域的珊瑚生長狀況出乎預料的好,不管是以物種數(61種)或是活體珊瑚覆蓋率(81%)等等標準看來,青灣海域是一個澎湖內海完整且重要的珊瑚群聚棲地。經歷了6年的基礎生物資料累積、海域環境的調查、漁業行為的分析、周邊鄰里的社會經濟資料整理、居民意向無偏問卷訪談普查,最後提出了一份可供行政單位參考的海洋保覆區劃設草案,終於在2005年12月,澎湖縣政府依據漁業法將青灣公告劃設成禁漁區。

然而,到了2008年二月,澎湖發生了30年僅見的寒災侵襲,在持續三週的低溫期間,許多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包括了珊瑚也免不了這大規模的天災,青灣的珊瑚僅剩下16%的珊瑚存活,有些重要的珊瑚礁體構成的功能群生物──分枝狀珊瑚,幾乎完全滅絕。
澎湖青灣的珊瑚僅剩下16%的珊瑚存活;圖片提供:謝恆毅澎湖青灣的分枝狀珊瑚;圖片提供:謝恆毅
青灣的珊瑚群聚雖然逃過了1998年全球珊瑚白化的侵襲,可是這十年來卻不斷遭遇各種生物、人為、海域環境以及全球氣候變遷因素的交互影響,珊瑚以及其他共棲生物的生存、生長持續地受到威脅。2008年的寒災並不是造成青灣內灣珊瑚生態系劣化的元兇,不過極有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會做這樣的推論是根據澎湖海域各個不同地點的珊瑚群聚,在遭受到擾動之後的「抗變性」與「回復性」去作闡述;前者指的是群聚的成員在遭受擾動之際,耐受逆境的程度;後者則是著眼於經過逆境侵襲之後,回復到原來狀態的能力。就這兩個能力看來,青灣珊瑚群聚的「抗變性」與「回復性」都不再具備成熟健康珊瑚生態系(如澎湖七美)所擁有的潛力。如果我們把焦點移到澎湖七美,當地的分枝狀珊瑚在經歷2001年的奇比颱風侵襲之後,幾乎全數受損,但是在短短的2 年內,當地以分枝狀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便恢復到風災前的狀態,幾乎看不出曾經遭受到大規模機械性破壞的跡象。

七美能,可是青灣現在不能。

從2009年開始,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嘗試將青灣原有的分枝狀珊瑚,重新以人工方式移植到固有的珊瑚生長棲地,其中「美麗軸孔珊瑚」(Acropora muricata Dana, 1846),屬於軸孔珊瑚科(Acroporidae),為澎湖周邊各海域豐度最高的物種,扮演著澎湖海域群礁造礁功能最重要的角色。珊瑚群體為樹叢分枝狀,常常形成大型群集,群體跟分枝的變異非常大,甚至在同一個地點分佈的同種不同個體株,都呈現不同的外形,這樣物種的「環境變異型」,對於專業的珊瑚分類學者來說,都會造成的困擾,何況是一般人要在野外辨識這樣的珊瑚物種。

一般說來,最常見的「標準型」會較常出現在環境穩定的澎湖南部海域;「變異型」、「瓶刷型」及「粗短型」的群體則偶見於澎湖東部、北部海域及內海海域,由於澎湖各個海域環境的珊瑚群聚或單一物種,都必須面對不同的環境形塑因素(季風浪、沉積物、颱風侵襲等等),可能也是這樣多樣的環境條件造成澎湖的美麗軸孔珊瑚如此的多變。以往在本島東部北部沿岸如通樑、後寮、赤崁一直到岐頭,美麗軸孔珊瑚所形成的「單一物種群集」(俗稱濫蔥,意為脆弱的分枝狀珊瑚,一踩即碎)骨骼高度及腰,物種茂盛生長情形可見一般。

如果說如軸孔珊瑚好比陸域生態的野草,實在是一點都不為過,發生森林大火之後,在群聚演替初期重新佔領棲地就是野草。海裡的軸孔珊瑚也能像野草般,在原生棲地遭遇擾動之後,成為最早復原回來的先驅物種。為何軸孔珊瑚如此成功?首先軸孔珊瑚長出新生骨骼(珊瑚石)的工作已被「軸孔水螅體」完全接手,「側生水螅體」則負擔其他的功能,這也是軸孔珊瑚得名的由來。再者,該物種具備裂片無性生殖優勢特性,斷碎的存活群體分枝可以有效率地持續存活生長,增加群體覆蓋面積。其次、軸孔珊瑚每年準時參與集體產卵有性生殖的主角,有性生殖時排放出粉紅色的精卵團,其中卵子與其他個體株珊瑚蟲排放之精蟲受精,水體充滿著精、卵及幼生,有些幼生很快就著苗在同一塊礁盤上,有些則漂浮傳送幾千公里遠。以上種種出色的生存策略,讓本屬珊瑚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熱帶、亞熱帶海域,是主要的珊瑚礁基礎礁體形成物種。 
苦螺正在啃食人工栽植的軸孔珊瑚;圖片提供:謝恆毅

綜上所述,看似簡單且成功機率極高的復育計畫,在實施後的短短1週就發現人工栽植的軸孔珊瑚都被結螺屬(Drupella spp.)的物種啃食殆盡,復育工作遭遇到極大的挫敗。結螺在澎湖俗稱「苦螺」,顧名思義螺肉因略帶苦味,以往居民偶為或鮮少食用,因此鮮少具經濟採集規模,野外族群數量受到人為影響的因素較低。結螺族群激增首見於2002年,2003年的族群量約為每平方公尺5.5顆,到了2009年發現族群數量高達每平方公尺22.4顆,而且食性偏好以分枝狀的珊瑚為主,這樣激增四倍左右的結螺族群密度,告訴了我們從2003年到現在,分枝狀的珊瑚從將近70%的活體覆蓋率到今天幾乎全數滅絕的可能答案。

是什麼原因讓青灣的珊瑚群聚失去了發育成熟的珊瑚生態系應該具備的復原能力呢?結螺也許可以告訴我們近因,可是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結螺族群大增?結螺的天敵數量大減嗎?還是珊瑚的健康狀況不佳誘引結螺啃食?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上述的肇因?或是還有其他我們尚未掌握的因素?研究人員必須持續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追蹤研究,這個答案需要相當時間的生態調查與自然實驗才有機會解明。

達爾文生前曾經描述著名的珊瑚礁形成假說,珊瑚在他的時代甚至在更早的地質年代就已經存在地球上,在他200歲冥誕的今年,我們是否能夠確保全世界、台灣或是澎湖的珊瑚礁能夠再存在地球200年?如果不行,你我都是罪人!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論壇:林邊溪設「人工湖案」與「洪泛平原」對淹水問題的比較
作者:洪輝祥(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前言:寫完林邊溪問題後,有許多朋友來信鼓勵,但也有人很困惑!因為屏東縣政府的『潮州人工湖地下水補注案』也有類似的功能。為了讓大家便於理解兩案的差異,我再以本文補充說明。

一、引水方式不同:

人工湖需要繁複的工程手段,包含:取水工程、輸水渠道、沉砂槽、沉澱池、補注池、監測工程、景觀公共設施、雜項工程、安全衛生等9項。而我所主張的恢復洪泛平原(還地於河),因為是師法自然,學習與洪水共生,故只要將人們過去佔用的行水區,於颱風洪水期間,引大量的林邊溪洪水,讓洪水『漫流』到廣大的造林地,還給大自然水資源循環機制,故只需要:破堤設閘門、土提、監測系統即可。

二、成本效益差異大:

人工湖案總經費76.8億,加上需要將台糖良田150公頃挖深15米,並將生產的700萬立方公尺出賣,以籌備工程款,實在是變相的『賣砂』。是具有『環境不可逆性』的屬性,並不是友善環境的工程思維。而漫流法只將水引入原本洪泛平原,,還地於河,與河水共生。估計經費不到3億元。又可讓原案的150公頃良田保留,不會有環境成本的問題。

再者,人工湖設計引水每天只有上限為1000萬噸。這對於洪峰期間一天即可高達1-2億噸洪水的林邊溪而言,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對於暴雨集中,洪峰在短時間內發生的特性,人工湖一小時只吃不到50萬噸實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加上人工湖為避免淤沙,設計有「沉砂池」,在水濁度30000ppm以上時,需要16小時的時間沉澱,才能將0.3mm以上的懸浮顆粒沉澱,待沉澱後才能引入補注池(參考環境影響說明書5-7頁)。試問,洪峰期間高達數十萬濁度的洪水而言,大量的洪水可以等上16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再淹到下游嗎?

漫流法則可以直接將數十萬濁度的水引入造林地,不必沉砂。藉著林地與野草完整的根係,立即發揮沖績傘傘頂的海綿特性,將洪峰在上游就引入3000公頃的洪泛平原,以本地區地質透水性佳,每日可以入滲10-20米來估計,(只估計全部面積2000公頃,一天入滲10米就好)。洪泛平原一天即可吸納2億噸的洪水,才能有效將洪水滯留於上游,並入滲到地下成為活水,而不是一小時內灌到下游成災。其效果是人工湖的20倍有餘。

可見,兩者差異實有天壤之別。人工湖案對於洪峰的降低簡直可說毫無作用,說人工湖案可以解決淹水問題實在是一種誤導。

台糖萬隆農場(300公頃)與南岸農場(412公頃)。人工湖主要在萬隆農場(圖右半邊)

整個林邊溪沖積傘(洪泛平原)約有3000多公頃。人工湖(位在此圖上方)佔洪泛平原約只有1/20不到。

三、對地下水的補注:

人工湖有益於地下水補注,累計十年約補注地下水為1.53億噸,實在不是很有效益,(不是宣傳說的每年補注1.53億噸)。但是要以人工湖推論能解決地層下陷則有待更嚴謹的研究。因為,屏東沿海地層下陷主要是受壓含水層長期超抽的結果(前文已有論證)。如果補注效果主要是在自由層,對減緩地層下陷幫助相當有限。人工湖補注的水,會進入地下水,但是多少比率是進到自由層?多少比率是進到受壓層?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以證明。大抵上,可以說是進到自由層的多,因為補注點是在地表高程約90米,這樣的高度要補注到受壓層,是有些困難的。通常要注入地下水受壓含水層,有兩種主要管道:其一是藉由高山的岩縫與受壓層間存有裂隙,在高山重力下才有好的補注效果,但也相當緩慢。其二是人工高壓補注井(ASR)。而本案並沒有ASR的計畫。

為了論述人工湖補注水是進到自由層較多,我舉兩項旁證來說明:

1.人工湖案完工後,每年可以引水1.5億噸水,但是累積十年儲存量才只有1.51億噸。為何會有這個現象?原因為:補注的水源進到地下後,如果在自由層流動,他會隨著地下水流向往西南流,將會在沖績傘端(尾),形成自流井(新埤、佳冬一帶)方式流出,也可能會在附近的溪流滲出,再流入海洋。因此並非全部的補注量都會累積在地下。十年原本已補入15.1億噸水,但是實際的累積量只有1/10,就可以旁證人工湖補助的以自由層居多,而自由層的水則經由地下水循環的途徑,逕流入海。

環境影響說明書7-21頁:純補注儲存量累積圖(顯示第一年存量最高約1億噸,累積到第十年約為1.51億噸)

同上環說書7-20頁(星記號紅色畫注的文字也說明得很清楚:十年儲存量共累積1.51億)

2.依據賴典章、費立沅、江崇榮三位的研究『屏東平原水文地質剖面BB'』,本地地下水層F1(即為自由層),分布界線約為於海平面下50公尺處,而F2(即為地下受壓含水層)界線約在海平面下約100-120公尺處,F3分佈界線約為海平面下200米到220米的位置。每一層空間水位都有阻水層阻隔著。因此各層間的流動都受阻水層的拘束。

人工湖補注點高程約60-80米,除非藉ASR井,否則進入第二與第三空間水位相對是較不易的。

資料來源:賴典章、費立沅、江崇榮

而洪泛平原案雖也在相同高程,但是,廣達2000公頃的面積補注,遠比人工湖150公頃要高出太多。雖然也會有自流井與入滲到河川的現象,但也都是水資源自然循環的一部分,而且已經達到吸納洪峰的目的,將水先存於地下再慢慢流出,已經將洪水消失於廣大的空間與時間中。下游低窪地區將不會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再灌入1-2億噸的洪水,威脅林邊、佳冬地區,因此是一勞永役的解決方案。

結語:

潮州人工湖無法解決林邊溪淹水,但卻被許多有權利的人士為『最愛』,有許多需要釐清之處:

1.人工湖案是蘇嘉全任縣長期間推出,開發單位是『屏東縣政府』。並於2004年7月,在『屏東縣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內完成一階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就水利工程而言,一般都是中央水利署的計畫案,少有地方政府推出如此大規模的案子。(經費需78億,面積廣達300公頃)。如果不是絕後,恐怕已是空前!地方政府為何要玩中央政府的責任呢?而且形同自己推案自己評估的局面(屏縣府提案,屏縣府聘的環委審案),難怪只有一階環評(環境影響說明書)即通過。

2.繼任的曹啟鴻縣長也將之視為『重大建設』般看待,不斷爭取上級支持。(中央已同意補助18億,餘近60億要自籌,就一個窮縣而言,如何籌60億?賣砂只能其一,效能成本呢?比較不花錢的二峰圳,十年時就已出水5-6億噸了)。

3.明明十年才累積1.53億噸,為何宣傳成每年都可補注1.53億噸?(每年可引水1.51億噸不等於每年補注1.51億噸,請交代清楚!)

4.洪峰期間不到幾小時就淹水的林邊溪,縱使人工湖全力引水,每天也只能引1000萬噸水,就洪水而言(一天1-2億噸)真是杯水車薪。更何況,東港、林邊、佳冬一帶的災民,可以忍受1-2天時間,等待幾十萬度的濁水進行沉砂後,再引1000萬噸的水到人工湖嗎?

5.工程費時需3-5年,林邊溪下游的居民可以等再淹3-5年嗎?

希望支持本案的團體與個人應該好好對這些疑點說明清楚?否則真不知是天災還是人禍了!

Top

  行動參與:【台社論壇】體檢原鄉部落的災後重建: 當原住民遇見大政府與大慈善

發起團體: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紫藤文化協會

加拿大原住民認為當你做錯一件事,向人道歉之前,最重要的是,你有責任從錯誤中學習。八八水災至今一個月,馬政府為了救災決策的失當,總統親自向災民道歉,並導致劉兆玄內閣的總辭。過去一個月,為了彰顯績效與成果,政府壓縮了中繼安置的過渡階段,直接進入永久屋的執行;在急於對外宣示重建成果,國家與外來慈善組織都忘了家園重建涉及一個族群的文化延續與傳承,這個決策必須是個充分討論的過程,而且必須是在地人做出的決定。暫行條例通過之後,重建會的組成成員缺乏對災民負責的責信機制;一味的求快之下,重建的步調凌亂、決策機制進入中央與地方政府彼此內耗、部會之間不整合、災民與決策者之間無法對話而導致決策的品質低落。從目前急就章與粗暴的家屋重建以及缺乏民眾參與機制的重建決策機制,這次受災的原住民部落正面對國家與慈善集團聯手的二次災害,我們強烈質疑馬政府的道歉背後是否真的從過去的錯誤中有所學習?

面對這次災後重建,我們需要謙虛地願意放下過去的慣習,相信原住民有能力與智慧從災後站起來;我們應該讓原住民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家園,不僅是物質的、文化的,更是心靈的部落。用新的態度面對原住民議題是這次風災帶來重建的契機,更是這次重建的歷史意義。對依法行政的政府而言,這是個痛苦但必要的過程。在吳內閣上任之際,為了催生這樣的過程,台社特地舉辦這場論壇,針對目前政府推動的災後重建政策進行檢視,希望提出符合原住民自治精神的重建觀點,以落實原住民為主體的部落重建。即使這是個不易實踐的夢想,但我們仍堅持一絲希望,而這個希望是災後重建的關鍵所在。

....................................

1000-1200 在家屋重建政策中消失的部落主體性
主持人:王增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台社成員)
與談人:達努巴克(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秘書長)
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系教授)
林淑雅(靜宜大學法律系教授)
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台社社員)

1200-1330 午餐(自理)

1330-1530 無法穿透的重建決策機制:被專業與官僚消音的原住民主體
主持人: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台社社員)
與談人:林津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南方部落重建聯盟、台社社員)
巴耐・秋月(台東刺桐部落阿美族人)
陳永龍(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系教授、多樣生態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教授)
王增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台社成員)

1600-1700 綜合討論
主持人:王增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台社成員)

....................................

時間:2009年9月13日(日) 10:00~17:00
地點:紫藤廬紫緣廳(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限額40名,可預先報名,報名專線:紫藤廬(2363-7375)
主辦: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紫藤文化協會
聯絡:蔡志杰(0921-052-277)
論壇企畫人:王增勇(0937-052-102)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呂苡榕•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