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生命力新聞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推薦瀏覽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ENS)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千里步道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中華鯨豚協會  

[緊急]由於機房工程作業,本站11/2(一)19:00至11/3(二)08:00將緊急停機!

 
  農漁民≠聾愚民 中科四期抗爭仍將持續

 

【相關連結】
中科四期風風雨雨中環評過關(含現場影音)
農漁民不是聾愚民 中科不是環評過了就沒事
我們的島:環評擺不平
我們的島:廢水往哪去

中科四期案經過半年審查,上週五環評大會拍板過關。二林園區在審查過程中充滿爭議,遭受雲林縣、彰化縣強力抗爭,落幕時刻依然高潮跌起,而且出現一個眾人都意想不到的結局──回到原點,結論是「排入舊濁水溪、濁水溪,兩案都可接受。」未來如廢水要改排到「河口潮間帶低潮線以下」、或設「海洋放流管」,須重送環差審查。

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繼續抗爭,我們也只能這樣。」彰化二林種植越光米的洪德勝說「不要只顧財團,也要聽聽我們的聲音啊!」越光米「收成前要經過農藥檢定,一但驗出有毒就不能外銷」,檢驗根據的是日本標準,洪德勝說,中科那些重金屬下來,越光米都不用種了,十幾萬的農民要怎麼辦?

詳細內文

 
  我們的島:尋找相思寮

採訪:陳佳珣、朱淑娟;撰稿:陳佳珣;攝影:張光宗、陳慶鍾;剪輯:張光宗

如果不是路邊抗議的布條,要在廣大的台糖甘蔗圍繞下,尋找一個只有二、三十戶小村莊,真的不容易!相思寮這個小村子,卻可能因為中科四期,消失在台灣地圖上……

養雞、養鴨,是傳統農村的生活寫照,相思寮是個傳統的農村,房舍旁堆疊的木頭,是傳統爐灶的燃料。抬頭往上看,已經收成的蒜頭,一捆捆橫的掛在屋簷下。阿婆的祖先來這裡開墾,而後代代相傳在此安身立命,但中科四期卻要把她們的房子和農地都拿走。

詳細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莫聞


徐州路綠色隧道是北市重要都市意象,因建商打算蓋豪宅而面臨死亡風險,經過東門護樹志工隊、台大學生會與環保團體爭取,樹保會決定6日前成立專案小組釐清爭議,在此之前建商仍不可移樹

環境保護極賴公民參與和監督,其中環境意識的養成與培力不可或缺,上週末,多位潛水志工分享了參與2009珊瑚礁總體檢的心得,承諾明天還要繼續。而在台東環境信託體驗園區,學童在清除外來入侵種小花蔓澤蘭的過程中,守護自然,也體驗自然。

此外,台灣大學城鄉與建築所和生態工法基金會合作,花了一年的時間訪問耆老、繪製圳道路線圖(台灣大學城鄉與建築所和生態工法基金會合作,花了一年的時間訪問耆老、繪製圳道路線圖,希望能喚起聚落認同,再現八煙「仙境」),希望能喚起聚落認同,再現八煙「仙境」。101也即將投注6千萬元經費,以18個月時間爭取世界知名綠建築評級系統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金級認證,將可成為世界最高的綠建築。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17年的自然公園之夢

作者: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柴山保護政策有了重大轉向。由於陳菊市長希望將柴山(壽山)劃為國家級自然公園,以防止土地標售及礦業開採,吳敦義院長已指示將柴山劃為國家自然公園。目前,營建署正著手進行國家公園修法,賦予「國家自然公園」法律位階,同時評估其範圍。

對於歷任市長來說,柴山是無法迴避的問題,除了民間團體鍥而不捨的監督,更因為柴山是高雄人維繫身心靈健康的聖地,從清晨到晚上,無分平日、假日,登山人口每天數以萬計。以全台格局來看,柴山只是座小山,但面積約1,200多公頃已然超過全高雄市公園綠地的總和,其豐富的自然、人文生態價值更是無可取代。

精采內文

 
 
  農漁民≠聾愚民 中科四期過後抗爭仍將繼續

本報2009年11月1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中科四期開發案沸沸揚揚半年多,終於在環評大會通過,作成結論「排入舊濁水溪、濁水溪,兩案都可接受。」附帶有條件通過。只是週邊農業、酪農業和沿海養殖所要面對的高科技污染,中部地區用水不足,將來必然導致超抽地下水,濁水溪揚塵汙染問題,中華白海豚等問題,從4月7日第一次小組審查到現在,仍未有明確答覆。

面對「有條件通過」這樣的結論,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繼續抗爭,我們也只能這樣。」

優質農地、農民生計 誰來保護?

「政府要搞開發案,這樣不是跟小地主大佃農矛盾?」彰化二林種植越光米的洪德勝說「不要只顧財團,也要聽聽我們的聲音啊!」。繼承父親種了十多年的田,洪德勝去年開始種越光米。一開始當地的大橋牌碾米廠與當地人契作,生產比較Q又比較有黏度的優質越光米,現在越光米大約有800公頃的產地,以外銷日本為主。

「收成前要經過農藥檢定,一但驗出有毒就不能外銷」,檢驗根據的是日本標準,洪德勝說,中科那些重金屬下來,越光米都不用種了,十幾萬的農民要怎麼辦?

專業何在?
同樣擔心環境破壞的還有周明文牧師,「每次開會這麼辛苦,抵不過行政院長一句話,民眾在會場上一句話都不能說,環評專業到底在哪?」周明文接著表示,為了保護環境,我會在所不惜。

每次審查會意幾乎都會出現的二林居民陳先生,這次也未缺席,環評大會上陳先生表示,第五次審查延續會議上明明有委員提出本案應該進入二階環評,也有委員認為應該撤案,但主席卻表示「排入舊濁水溪、濁水溪,兩案都可接受」是委員的共識。

「二林離海有多近你們知道嗎?」陳先生質問,沒有到過現場的環評委員,為什麼能夠信誓旦旦的告訴他們,廢污水對當地不會有影響。中科環說書中充斥不實與模糊的地方,污水處理和用水調度都沒說清楚。

如此不明確的環評結論令在場環保團體與雲林縣代表都紛紛搖頭。企圖弭平爭議,為開發單位背書,環團認為,這樣的環評機制,早已失去專業與中立,讓環保團體準備採取法律行動,包括提起行政訴訟撤銷環評,以及告發環評委員圖利。

抗爭還在

中科四期廢水排放,原以濁水溪為最佳方案,但在雲林縣大力抗爭下,中科再度提出排入彰化舊濁水溪方案,反反覆覆的態度讓彰化及雲林兩地鄉親感到不滿,加上中科舉辦的地方說明會無法取信於民,導致越到後期,北上彰化及雲林地區民眾越來越多。

而面對濁水溪與舊濁水溪方案的僵持不下,行政院長對外表示中科「採海洋放流」方式,專管設置在3公里外。對此彰化芳苑鄉反污染自救會總幹事林連宗表示,完全是外行人在說傻話,3公里是從哪裡算起3公里?專家有去現場勘驗嗎?還說要將管線遷到國光石化讓國光石化作為冷卻水使用,國光石化在哪裡?污水可以做冷卻水嗎?面對這種毫無專業憑空亂喊價的政策,林連宗表示,「為了生存,誓死反抗到底」。

Top

 
 
  我們的島:尋找相思寮

採訪:陳佳珣、朱淑娟;撰稿:陳佳珣;攝影:張光宗、陳慶鍾;剪輯:張光宗

圖片提供:公視我們的島如果不是路邊抗議的布條,要在廣大的台糖甘蔗圍繞下,尋找一個只有二、三十戶小村莊,真的不容易!相思寮這個小村子,卻可能因為中科四期,消失在台灣地圖上……

養雞、養鴨,是傳統農村的生活寫照,相思寮是個傳統的農村,房舍旁堆疊的木頭,是傳統爐灶的燃料。抬頭往上看,已經收成的蒜頭,一捆捆橫的掛在屋簷下。阿婆的祖先來這裡開墾,而後代代相傳在此安身立命,但中科四期卻要把她們的房子和農地都拿走。

中科四期面積600多公頃,除了使用台糖萬興農場和大排沙農場,也要徵收80幾公頃的民地,計畫引進光電、半導體和綠色能源等產業。

藍天下翠綠的花生田,辛勤耕作的農民因為土地的恩賜,獲得三餐溫飽,土地要被徵收,阿伯歷經歲月的臉龐上,充滿無奈與氣憤。赤裸的雙腳已經紮根在這片土地,中科卻要把土地、房子全都徵收走,對相思寮居民來說,這等同是滅村。當地居民認為,政府徵收的價格太低,他們在附近根本買不到同樣面積的土地。

科技產業使用的化學物質,有部分是從空氣中擴散出來,中科四期的廢氣,對周圍民眾的健康會不會有影響,在環境影響說明書中,中科管理局引用中科三期的健康風險評估資料來說明佐證,但學者並不認同。另外,中科四期所排放的廢棄進入環境中,對農牧產品是否有影響也沒有答案。

雖然環評大會的結論中,要求中科管理局在營運前,必須做健康風險評估,營運之後五年做流行病學調查,以釐清民眾健康是否受到影響,但民眾認為中科管理局在開說明會時報喜不報憂的做法,已經讓他們失去信心。

而面對土地家園可能消失的相思寮居民,是中科四期最大的受害者。

政府由上而下大力推動科學園區,都著眼於經濟產值、就業機會與地方發展卻忽略了多元價值的討論,包括環境、生活、生態、文化等層面,唯有在公共參與討論中,才能勾勒出眾人期望的未來圖像,尋找全民都認同的公共利益。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徐州路老樹不能少 北市樹保會決定專案審議

本報2009年11月2日台北訊,黃慧珊報導

北市徐州路10號老樹保護案,上週五(30日)樹保會正式進行審議後決定一週內成立專案小組釐清爭議,目前建商仍不可移樹。東門護樹志工隊、台大學生會、綠黨、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前往市府召開記者會,籲請樹保會將徐州路上一百多棵樹木指定保留,維護台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與都市意象。

台大學生會長傅偉哲表示,徐州路上有台大醫院、社科院、公衛學院及許多學生宿舍,超過2000名台大師生在此生活,他們絕對也是徐州路上的「居民」,該條道路上任何樹的變動都需要經過居民同意才合法。傅偉哲說,徐州路老樹的記意已根植在一代又一代的台大人心中。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執行秘書陳依雯說,徐州路綠色隧道是台北市重要都市意象;但都市意象並非政府所「建設」出來的,而是隨時間深植於市民記憶裡的。政府若無法保住老樹,就沒有資格談論都市意象。

陳依雯呼籲台北市都發局要有積極作為應對國有財產局賤賣台北市土地問題。陳依雯說,「都發局可以使用行政授權(劃地)或出面協調即可解決問題,但目前只看見他們在會議上踢皮球的態度。」她建議將引起爭議的徐州路10號人行道劃為「法定建築空地」限制開發使用。如此不需大費周章地變更道路用地,也無須多花納稅人血汗錢徵收土地,是一套多贏方案。

陳依雯也呼籲都發局應該通盤檢討都市計畫。她說,從日式宿舍到松菸巨蛋,台北市已喪失太多珍貴都市意象,針對老樹保存應規劃統一制度,否則每次有開發案就要移一次樹,「台北只是徒增悲傷的意象罷了」。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徐州路上所有行道樹應劃為保護樹木。潘翰聲說,依據台北市樹木保護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五款:「珍稀或具生態、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之樹木,包括群體樹林、綠籬、蔓藤等,並經主管機關認定者。」故37個連署團體希望爭取樹委會支持,「全區保留」這些具有區域歷史代表性的生態文化資產。

潘翰聲表示,上屆樹保會的作為,已讓松山菸廠珍貴老樹群枉死,他呼籲樹保會不要成為「移植技術討論會」。他說,若是如果徐州路劃為保護樹木區,將是本屆樹委會留給台北市最珍貴的禮物。

最後,樹保會宣佈於一週內成立專案小組,待釐清爭議後再決定,在此之前建商仍不可移樹。

截至10月30日為止,共有41個團體、近3000人連署搶救老樹。潘翰聲說,國有財產局擅自拍賣市府所管理之人行道公共用財產,有否違反國有財產法28條不得處分之規定,會是未來持續關注焦點。

Top

 
 
  驚爆海洋派對 志工:珊瑚總體檢明年還要來

本報2009年11月2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2009珊瑚礁總體檢歷經5個月終於有了具體成果,昨(1)日全台各地的志工、科學指導員與一般民眾在台北Youth Hub,分享東北角、綠島、澎湖東嶼坪、台東杉原、小琉球、蘭嶼6處監測點體檢成果,以及志工投入的回憶和感動。現場也發表拷秋勤樂團所製作的年度MV,用搖滾精神表達對台灣海洋的疼惜與憂慮,場面溫馨。

協助科學指導的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說,國際珊瑚總體體在國外已經進行十多年了,台灣從1997年開始體檢以來,這一次行動首次由NGO團體主辦,總算跟國際上由民間發起參與的模式接軌。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表示,如果沒有志工協助完成,就沒有今天的成果。

基於關懷台灣海洋的共同連結,不同梯次的志工雖初次見面但卻十分熱絡,許多老資歷的潛水家也提出長期觀察經驗供保育參考。

志工參與達三梯次的潛水教練符德榮認為,為如果調查出來的結果都是不好的,潛水志工很容易受到當地人反彈。下結論前也要多方面地考量當地環境的種種生態人文條件、多採樣,小心進行判斷。此外,這樣的工作最好能夠和在地居民合作,發展在地保育機制。其它潛水志工也建議最好能夠找當地人參與行動,比較可以建立長期海洋監測機制,並且希望主辦單位能將重要珊瑚聚集地-墾丁納入行動調查範圍。

對此,主辦之一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墾丁地區的珊瑚礁體檢由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長期執行,行動規劃也就不重複調查;而與在地居民的合作則是從澎湖東嶼坪及台東杉原開始,兩地的珊瑚體檢結合工作假期,將志工導入在地社區,與社區一起建立海洋的負責任旅遊模範。

參加澎湖東嶼坪、蘭嶼兩梯次珊瑚礁體檢的廖孟輔和陳玄州,平日潛水一定會撿海底垃圾,經年累月的經驗發現,海底垃圾大多是漁民與附近居民的廢棄物,像是拖網、釣具、衣物、垃圾與啤酒罐等,而參加珊瑚礁總體檢之前,不知道自己的作法是否對海洋真有幫助,所以藉由參加珊瑚礁體檢來了解更多海洋保育的不同層面。

廖孟輔表示,澎湖梯次的志工們好像是台灣碩果僅存的「好人集中營」,從彼此交流中學習很多,在其中認識的一位「好人」,爬高山時發現山友亂丟垃圾,不但會斥責對方要他把垃圾帶下山。廖孟輔說,這位志工令他非常印象深刻,台灣需要有更多像那位志工一樣,具有「阻擋與糾正不當行為」的能力。

海洋研究界的國寶級人物、溪流環境協會理事長張崑雄全程參與,並頒與志工感謝狀。他一方面感動於有這麼多人用行動關心海洋;一方面也感慨,許多潛水員仍是珊瑚礁的破壞者。他勉勵主辦單位,「將珊瑚總體檢的觀念與教材,結合潛水商家與教練落實在潛水課程基礎訓練,可以減少對於珊瑚的破壞。」

郭兆偉也表示,這樣機制在國外行之有年,潛水店發揮在地海洋保育的角色,培訓志工進行自發性的調查。華亞科技潛水社社長邱北夫也計畫將珊瑚總體檢融入社團的潛水課程中,從基礎提升潛水同好的海洋保育的觀念。

與會人員一致的共識便是:「這麼有意義的活動一定要繼續舉辦」,因此,主辦單位也邀請志工認養明年的調查點,讓力量確實落實在民間,呼籲之下,許多調查點下方都掛上了自願者的名字,為了就是真的改變台灣珊瑚礁現況,而不是只做熱心的白工。

Top

 
 
  拔除小花蔓澤蘭 原民孩童活動中「手」護自然

本報2009年11月2日台東訊,孫秀如、吳孟純報導

小朋友們透過模擬生物的表演方式,認識食物鏈的概念「就是它!就是它!狐狸臉!狐狸臉!」上週末連續兩天,27名來自台東縣和平與三仙國小的學童進行一場非常任務。他們一看到任務目標「小花蔓澤蘭」,紛紛戴起手套,拿著剪刀,或剪或拉,將小花蔓澤蘭拉出被纏繞的樹木身上。學童在活動中經驗自然,守護自然,與自然重新連結一起。

上週六、日(31日、1日)這在台東成功鎮舉行的「2009自然守護使者」體驗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帶領學童前往「環境信託體驗園區」扮演小小守護者,藉由活動體會到動植物生存的奧妙、食物鏈的意義與對校園植物的關懷,也認知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並付諸行動,戴起手套移除正準備開花的生態殺手小花蔓澤蘭,

主辦單位為長期培養在地的保育生力軍,自2007年開始便持續於成功舉辦國小學童的自然體驗活動,帶領孩子們在學校與大自然中進行探索行動。上午在校園中,藉由講師的引導,進行「猜猜我在做什麼?」、「蝙蝠抓蛾」與「鳥和蝴蝶」等生態遊戲,瞭解生物間的關係與食物鏈的自然法則。

小朋友圍著講師由葉子標本來學習辨識植物的特徵此外,學童分組依指示找尋阿美族民俗植物做為守護神,觀察它、畫下它並為它取名,例如欖仁樹就被孩子稱為橄欖球樹,因為它的果實形似橄欖球,而果仁則被孩子拿來當作零食,另外月桃葉則被取為粽子樹,因為阿美族就常以月桃葉做為粽葉包粽子,至於高大的麵包樹,在孩子的眼中則成為一棟掛滿著星星的星星樹,因為抬頭仰視大樹時,由裂枼中所透出的光線,像是滿天的星星一樣。這樣的活動讓孩子發現到,原來植物也有它們不同的型態,而且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了上午的體驗活動,下午則出發前往山上的環境信託園區,上車前,講師清楚傳達上山的目的,除了要進行自然探索之外,另外就是要拔除小花蔓澤蘭,並提醒在過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以及不要傷害到本地物種,小小守護者每個人都露出自信滿滿的神情,興高采烈地飛奔上車。

藉由動手移除小花蔓澤蘭來讓孩子一同參與保育工作,並體認到外來種對生態的影響「每個人都可以當科學家喔!」活動講師預先在園區設好樣方,讓各小組去觀察樣方中有哪些植物,或是奇特的生物,並將葉子拓印下來,孩子也趁此再加深對葉子的認識。彎曲的山路加上陡峭的坡度,並沒有減去守護者的決心,靠山面海的台東小孩果然不同凡響,加油歌聲此起彼落,配上蟬叫聲的合音,似乎就是人與自然的共鳴。

在自然當中,總是會有許多驚奇,講師指著兩面皆有銳刺的雙面刺,以及果實剔透但笑裡藏刀的咬人狗,無不讓孩子爭大眼睛,想伸手觸摸但又膽怯縮回,真可謂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狐狸臉!」「藤本,葉子對生的」主要的任務來了,各個守護者開始奮力拔除小花蔓澤蘭,這樣的工作看似辛苦,但守護者各個埋頭苦幹沒有喊累,有人負責拉,有人專司收進袋子裡,沒有遺漏,深怕被扯下的小花蔓澤蘭又再度復活,短短的20分鐘,就已經清出滿滿的三大袋。

在台東成功環境體驗園區內的工寮前合影,孩子們期待未來還能再一同上山體驗大自然最後,也讓學童看看阿美族以竹子與茅草,將工寮整修搭建而成的傳統屋舍,主辦單位並許下願景,期待不久的將來,能讓工寮變成一個生態教室,讓孩子們可以常常上山,更加親近大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份子,因此棲地復育可以不用全然只是荒廢,不准任何人為干擾,它可以具有多重身分,除了有一大部分讓山林休養生息外,其他則可以具有環境教育的重要功能,由此環境信託園區的建立,加入了人的因素,並與當地人文結合。因此,環境資訊協會構思讓當地阿美族部落的孩童,瞭解並親近他們的守護神──山林,並有機會為大自然做點事,期盼將來這些孩童成為「手」護山林的尖兵,使人文與自然能永續地和諧共存。

Top

 
 
  舊圳植蓮 搶救八煙仙境

摘錄自2009年11月1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擁有石砌水圳、梯田景觀的台北縣金山鄉八煙聚落,被視為「生態工法」的良好教材,最近卻面臨危機。年輕人口外移,老農無力耕種,石圳被水泥取代,魚塭攔截了水源,水作成了旱作,引以為傲的特色正逐漸消失。台灣大學城鄉與建築所和生態工法基金會合作,花了一年的時間訪問耆老、繪製圳道路線圖,希望能喚起聚落認同,再現八煙「仙境」。

由於被劃歸為國家公園,八煙幾十年來一直處於低度開發的狀態,難得地保存了清代以來的石砌圳道、梯田景觀。城鄉所學生郭俞廷表示,現在八煙幾乎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無力負擔密集的水稻耕作,加上鄰近養鱒場攔截大部分水源,水田沒水,作物轉變為耐旱的地瓜,水圳則因失修逐漸崩壞、淤淺,令人感嘆。

生態工法基金會前執行長邱銘源表示,八煙的水田附帶產生的「濕地生態」,能看到青蛙、螢火蟲、蜻蜓。邱銘源把希望放在當地年輕的一代,期許將當地純粹農產經濟,轉向為「呼應土地紋理」的生態旅遊和有機耕作。在他的建議下,生態工法基金會租下了一塊田地,重新注入山泉水,嘗試種植蓮花等水生植物,「八煙只要賣『風景』就夠了!

Top

 
 
  101大變身 將成世界最高綠建築

摘錄自2009年11月1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暖化、救地球,從大樓建築物開始!台灣地標台北101大樓即將投注6千萬元經費,以18個月時間爭取世界知名綠建築評級系統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金級認證。

台北101已完成第一階段體檢動作,2日將正式對國際發布,加入LEED註冊申請,正式開始改造變身。綠建築、養生建築與智慧建築是目前建築業三大流行趨勢,其中與地球一起呼吸的綠建築概念,在地球暖化壓力下,備受國際重視。根據美國綠建築協會資訊,目前美國新建A級商辦,都要取得綠建築證照,老舊歷史建築,也流行綠色大改造,具有七十歷史的知名美國帝國大廈積極「環保變身」,已向LEED遞件申請認證。

台北101表示,綠色節能是保護地球必要措施,改造完成的台北101,估計每年至少在省電、省水、垃圾減量都能達到一成以上標準,約可省下2千萬元能源費用,預計3年內還本。

Top

 
  論壇:17年的自然公園之夢

作者: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李根政攝。柴山保護政策有了重大轉向。由於陳菊市長希望將柴山(壽山)劃為國家級自然公園,以防止土地標售及礦業開採,吳敦義院長已指示將柴山劃為國家自然公園。目前,營建署正著手進行國家公園修法,賦予「國家自然公園」法律位階,同時評估其範圍。

對於歷任市長來說,柴山是無法迴避的問題,除了民間團體鍥而不捨的監督,更因為柴山是高雄人維繫身心靈健康的聖地,從清晨到晚上,無分平日、假日,登山人口每天數以萬計。以全台格局來看,柴山只是座小山,但面積約1,200多公頃已然超過全高雄市公園綠地的總和,其豐富的自然、人文生態價值更是無可取代。

1992 年,一群熱愛柴山的市民開始推動柴山自然公園,17年來,從吳敦義市長乃至謝長廷(代理市長陳其邁、葉菊蘭)、陳菊等歷任市長,對於柴山的法令建置及保護工作雖略有作為,但自然公園之範圍、管理機制始終仍處於規劃階段。

17年來,除了濫墾違建、桃源里土地爭議、寺廟擴建、中山大學、台泥開發案等陳年舊帳,更衍生遊憩壓力日增、外來種入侵、人猴大戰、野狗等課題。「民間抨擊政府,政府發動淨山」已成固定反應的模式,市府始終喊著缺人、錢與權,相隔十幾年的前後任市長,想必都體會到了這種困境,以致對於納入國家公園體系立即有共鳴。

的確,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後,由內政部來協調國有財產局、國防部、林務局等中央機關,可終結多頭馬車的現象;引入中央之資源、權力(警察權),可迅速建立實質管理的專責機構。因此,就民間立場,當然給與支持。

然而,從1989年軍方開放部分區域供民眾登山遊憩後,20年來的柴山亦累積可觀的市民文化,諸如自動自發的保護獼猴、撿垃圾、背水奉茶;監督政府、自辦教育、解說、清除外來種等,此一原汁原味的市民自治文化,實應納入自然公園的規劃。

同時,考量2010縣市合併後大高雄的永續發展,建議可考慮擴大自然公園之範圍,納入旗后山、永安、茄萣溼地,以及同屬高位珊瑚礁之大、小岡山等,名稱則可由大高雄人民票選產生,「大高雄國家自然公園」可以是選項。另外,由於自然公園範圍已採取「跳島」式之規劃,建請中央政府支持地方進行綠廊之建設,將每個生態孤島串接為大高雄綠色網絡。

前後任高雄市長,不分藍綠、超越黨派的關注一座山的保護工作,是台灣難得的社會共識,期望這17年的自然公園之夢,真的可以實現。更期望在國家資源、權力全面介入經營管理時,能夠考量到落實在地化、民眾參與,才是真正永續的保育方案。

17年了,或許我們已錯失了由地方政府和民間創建保育新典範之機會,但仍高度期待此一國家自然公園能夠維持、發揚柴山市民自治之精神,創建台灣保育新文化。

1907年,柴山是日治時期全台灣第一個成立的保安林,如果2010年,柴山能夠成為全台第一個國家自然公園,並做為縣市合併之歷史紀念,將成環保政治里程碑。

※ 本文轉載自地球公民協會網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