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2.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水產出版社
台灣立報
破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綠色文化
關渡自然公園  
基隆河守護網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Earth Day Network
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  
 
  環團:自我感覺良好的氣候政策 無助低碳台灣

 
【相關連結】

台灣抗暖表現 全球排名倒退

學者:台減碳空有目標 沒有政策

從「金援外交」走向「環境外交」

氣候談判陷入膠著 台灣團體參與哥本哈根氣候遊行
日前看守德國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所發表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數排名,由2008年之32名,大幅下降為47名一事,引起各界關注,行政院亦提出相關回應,並以其相關資料均引自2007年之前為由,提出「2007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的下跌績效,將新政府執政績效拉下所致」的辯解理由。對此,環保團體批評,此心態是「自我感覺良好」式的催眠,凸顯政府對此評比的誤讀,將註定未來氣候變遷績效指數排名節節下降的命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行動網、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綠黨、看守台灣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團體聯合發布新聞稿指出,政府對此排名之回應,有三大謬誤之處:「若用去年數據,我名列前茅」、「推動核電,可以提昇績效」、「台灣的氣候政策,獲得國際肯定」。

精采內文

 
 
  遊牧綠人間:路況不好的好處

作者:bazu;翻譯:朱小艾(Enkhuush)

遊達爾汗行程第一站「紅山旗」的時候,心中不得不惋惜這邊的森林變得有多糟糕。在當地我們給車子加滿油,再繼續前往行程的下一站SHISHGEDGIIN河。

前往達爾汗省的路上,經過了無數個已經乾涸的河流,觸目所及真令人心痛。直到了SHISHGEDGIIN 河,這份惋惜終於完全消失。SHISHGEDGIIN 河流經達爾汗盆地,最後注入查干河,與300多條河流共同養育周遭的葉尼塞河流域。

SHISHGEDGIIN河,深5~7米、寬大概15米左右,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過如此大的河流。

研究隊伍於深夜12點抵達該地時,細雨飄飄。早上六點起床,眼前出現的是一幅美麗的畫面,一片綠油油的大自然,難以形容的美。我們整團人都到外面深呼吸一口氣,邊問候彼此,邊向河邊走去。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台灣西岸俗稱媽祖魚瀕臨滅絕,拯救白海豚,迫在眉睫。農委會漁業署卻關起門來開起保育會議,獨排代表公民力量的民間團體,作法匪夷所思。漁業署或許該修習公民學分,或認識這一群女性:環保媽媽為了催生國土三法發起「退耕還林!」、「拒用高冷蔬菜!」連署。

哥本哈根會議談判桌上仍充滿商機導向,不見解決問題的決心,數個NGO將發起遊行抗議。玻利維亞總統說這是筆「氣候債」,工業國家得好好償還。另一方現,富國承諾資助220億美元,資助窮國對抗全球暖化。

棕櫚油是不是造成伐木的元兇?非政府組織World Growth呼籲終止不道德的反棕櫚油運動,並藉由種植棕櫚改善貧農處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物多樣性:永續生活實踐者:英國永續社區原型BedZED(下)
沈世宏
作者、攝影:謝統勝(英國雪菲爾大學建築博士)

編按:熱烈上映中的哥本哈根會議,使人類永續生存問題被高度聚焦;氣候變遷日漸嚴峻的事實下,我們的生態足跡已成左右人類自身及全球物種存續的最大關鍵。然而永續城市中的永續生活模式,能否為正編織另一齣「豪宅興建帶動景氣復甦」美夢的國人,帶來一些警醒和反思?本文作者走訪英格蘭,深入觀察永續社區的代表作:BedZED,證實生態環境與生活便利兼顧、低碳甚至零碳排的「永續生活」不再遙不可及。

因為建築師堅持每一戶皆有公平享受陽光、享受私人花園、享受綠地的權力。在開發之初,所有植栽、老樹都原地保留,既有的乾枯溝渠也加以設計,重新注入水元素以作為生態池與景觀用途。

精采內文

 
     
  論壇:請慈濟大愛人緩緩步、鬆鬆手!救一個千年的考古遺址吧!
沈世宏
作者: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以後,全國人民都從不同的角度伸出援手,幫助受災的同胞們。慈濟的大愛同袍們,立刻動員進入災區協助重建家園,配合中央政府和高雄縣政府在高雄縣杉林鄉建立「慈濟大愛村」,規劃整齊的大社區,將來會在楠梓仙溪畔形成一個特殊狀態的集村聚落。其實這一次受災的朋友,主要是位於丘陵與山地地區居住的不同人群,包括大家熟知的原住民族中的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沙魯阿族、布農族,也有名聞全國的小林平埔族人(西拉雅族或馬卡道族),當然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客家人、福佬人,以及通稱的外省人。去過災區,我完全理解居民的苦處,希望能夠早日建好可以安身立命居住的房子,但是再怎麼樣快,再怎麼樣建房子,也必須考慮這些不同族群的朋友,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台灣今天所需要的不正是多元的文化傳統嗎?將這些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傳統的朋友,劃分區塊放在同一個大社區中,也許就是一個族群大融合吧!但我個人以為保有多元族群文化,也就是保有我們面對自然環境變異時處置對策的文化基因。

精采內文

 
 
 
環團:自我感覺良好的氣候政策 無助低碳台灣

本報2009年12月17日台北訊

日前看守德國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所發表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數排名,由2008年之32名,大幅下降為47名一事,引起各界關注,行政院亦提出相關回應,並以其相關資料均引自2007年之前為由,提出「2007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的下跌績效,將新政府執政績效拉下所致」的辯解理由。對此,環保團體批評,此心態是「自我感覺良好」式的催眠,凸顯政府對此評比的誤讀,將註定未來氣候變遷績效指數排名節節下降的命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行動網、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綠黨、看守台灣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團體聯合發布新聞稿指出,政府對此排名之回應,有三大謬誤之處:「若用去年數據,我名列前茅」、「推動核電,可以提昇績效」、「台灣的氣候政策,獲得國際肯定」。

政府誤解指標意涵  績效難邁進

根據環保團體匯整的資料,此次績效指數中,權重較高的評比項目為立基於實際能源耗用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資料估算而得的排放水準與部門排放趨勢,分佔30%與50%。在排放水準上,是依2007年的單位初級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單位GDP的能源耗用、人均的能源耗用進行估算。若採用2008的能源耗用以及排放統計資料時,的確在此項目上,將有所提昇,但說成會「大幅提昇,則是昧於現實」。

環團指出,排放水準中,權重最高的指標,削減幅度最小。而後面兩個同屬使用效率的指標雖有提昇,但耗用量仍較南韓、奧地利、義大利等國為高。在此評比中,這三國與台灣同屬"POOR",但排名較我國為高。然而在佔比30%的排放水準仍將落後給競爭國的同時,台灣實難期待有明顯的躍升。

針對行政院政務委員梁啟源提出「以核減碳」的看法,環團則認為是忽略此次評比所欲傳達的訊息,「核能延役之構想,都將導致未來績效排名持續下滑」。

新聞稿指出,此評比中,其餘計算能源部門的排放量趨勢比較時,特別考慮核電的因素。該評分設計的原則,既是基於核電的高風險,依單位能源的風險度轉換為其他能源的碳排放量。因此於計算能源部門的排放趨勢之時,該評比是將核電的溫室氣體排放視為與燃煤火力相同。評比單位還指出,唯有以其他低碳能源取代核電,才有助於氣候變遷績效之提昇。

※ 2007年與2008年排放水準指標分析(資料來源:環保團體匯整)

指標

權重

單位

2007

2008

差異

單位初級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

15%

噸CO2/千公秉油當量

2.145

2.138

0.4%

能源密集度

7.5%

公升油當量/千元

9.27

8.99

3%

人均初級能源耗用量

7.5%

公升油當量/人

5309

5138

3.3%

環團也指出,溫室氣體減量法都尚未通過的狀況下,環保署規劃於日本成立一境外碳權經營公司,以提供管道讓國內業者可由此取得聯合國認證的碳抵減額度。但因國內極需取得抵減額度的多屬台電、中鋼、中油等國營企業,此舉幾乎變相是拿國庫盈餘,資助成立一境外的控股公司,只是交易標的改為碳權。然而更關鍵的目前聯合國認證的碳抵減額度中,中國既佔了58%,從環境面的角度而言,中國的清潔發展機制的可信度日益受到質疑──中國日前其提出的十項風力發電計畫,被聯合國清潔生產機制審查委員會認為其不具外加性,否決其申請。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以及第三代環境主義者(Third Generation Environmentalism, E3G) 11月所頒布的綠色新政評分卡,其採用專家問卷法,評選出最佳與最差的綠色新政政策。其中被評為屬於會妨礙以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推動的政策有五大項目:對煤礦開採的補貼、對能源密集產業的優惠待遇、核電的補貼、私人運具以及航空公司的補貼、缺乏整合性的水資源管理政策

環團認為,上述五項政策中,台灣除因今日未有煤礦生產以外,其餘錯誤的補貼均固著於既有政策之中。不僅大幅削弱能源與環境稅的稅額與開徵時程,並將意圖將核能移除於課徵範圍,變相提供高達20%的補貼給核電業,導致再生能源與核電發電成本差距之加大,阻礙再生能源之發展。

環團批評,在審議中的產業創新條例,並未移除能源密集產業於促產條例下所獲得的稅賦優惠,更於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區域計畫委員會審查中,以行政力量護航過關。而於整合性的水資源管理政策之欠缺,則可從近日南部的乾旱威脅以及莫拉克風災造成的傷害得到證明。政府陸續提出的重建計畫與治水預算,也未見整合性思維的納入,此舉無形是架空台灣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環團認為,各國於氣候變遷治理上均意識到公民團體之重要角色,並提供多元的公共參與管道,反觀台灣行政部門缺乏與公民團體雙向溝通之誠意。「當前政府忽視人民力量以及環境民主的思維,將是台灣邁向低碳社會的最大阻礙」。

※ 台灣現行氣候變遷政策與國際環團立場比較(資料來源:環保團體匯整)

議題

台灣政府現行作法

氣候行動網 (CAN)

減碳目標

宣示2025年回歸到2000年。

拒將目標納入溫減法。

工業化國家需於2020年時,較1990年的排放量減少40%以上。

新的議定書中明訂具有法律約束性的減量目標。

碳交易

將碳交易作為減量對策主軸,

碳權多採無償核配制。

支持採用碳稅與以碳權標售為基礎的排放交易制度,將碳定價。

反對無償核配制

碳抵減

50%的減碳量可來自境外碳權抵減

碳抵減量應盡可能限縮

核電

規劃核電延役與新增機組

反對核電作為減碳選項

減少森林退化

持續錯誤的造林政策

2020年前,達成森林零退化

國際氣候基金

無規劃

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時,每年應提供近兩千億美金的財務資金,協助窮國減量與調適計畫之推動

技術移轉

無規劃

基於『保護與分享』(Protect and Share)的精神,建立一新的智財權的管理協定,協助減量與調適技術流通。

Top

 
 
  遊牧綠人間:路況不好的好處

作者:bazu;翻譯:朱小艾(Enkhuush)

遊達爾汗行程第一站「紅山旗」的時候,心中不得不惋惜這邊的森林變得有多糟糕。在當地我們給車子加滿油,再繼續前往行程的下一站SHISHGEDGIIN河。

前往達爾汗省的路上,經過了無數個已經乾涸的河流,觸目所及真令人心痛。直到了SHISHGEDGIIN 河,這份惋惜終於完全消失。SHISHGEDGIIN 河流經達爾汗盆地,最後注入查干河,與300多條河流共同養育周遭的葉尼塞河流域。

SHISHGEDGIIN河,深5~7米、寬大概15米左右,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過如此大的河流。

研究隊伍於深夜12點抵達該地時,細雨飄飄。早上六點起床,眼前出現的是一幅美麗的畫面,一片綠油油的大自然,難以形容的美。我們整團人都到外面深呼吸一口氣,邊問候彼此,邊向河邊走去。

看著日出,邊想起昨日在路途中大伙兒討論的話題。消防隊司機說,去達爾汗地區的路況是蒙古最糟糕的一條路。

B:路況不好反而是件好事啊!

U:為什麼呢?不是路況好,更容易發展嗎?

O:隨著發展跟來的是環境的嚴重污染。

B:對呀,現代人類製造的科技、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口激增、基礎設施繁多的地方,環境的污染與日俱增,若達爾汗地區蓋起了發電廠、電器產業,高速公路等現代式技術科技進入的話,這邊土地的美景一定會被破壞。若想要保留這片土地原有的美景,或許要避免建設基礎設施。

車上的這段討論,如今仍記憶猶新。雖然我無法完全認同B所說的,但他的一部分發言還是有其道理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一個地方沒被人動過,幸好還有些地方仍保留它原有的自然生態,可惜已經不多了;達爾汗就是其中一處。本人正站在這兒最美麗的SHISHGEDGIIN河邊,若欲保留這份美景,我支持,或許可以考慮不要在該地建設基礎設施。

後記:雖然地理距離甚遠,但是身為海島的台灣與身為世上最大內陸國的蒙古之間有著雖遠實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歷史上、文化上、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上。除此之外,兩地更在牽一髮動全身的環境連帶上休戚與共。每年侵襲台灣的沙塵暴正來自於荒漠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蒙古,而蒙古當地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畜牧戶數因中國內需提高而大量增加等等原因,則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由於蒙古國內資訊基礎建設程度、國民教育水準與經濟能力偏低,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程度輕易地被追求經濟的渴望蓋過。蒙古國已是民主政體,朝向市場經濟發展,然而除了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等組織定期針對蒙古進行環境狀況評估以外,更重要也更缺乏的是當地公民對國內環境議題發揮持續監督的力量,並對於環境與經濟政策進行檢視與遊說,或要求當地或外資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同時,隨著不斷增加的經貿往來及資源輸出,蒙古與中國以及整個世界的經濟互動愈趨頻繁,迫切的環境課題卻受限於語言的限制而無法為世人重視。有一群台灣朋友及在台的蒙人認為,對於促成重要的蒙古環境議題全國化、亞洲化、乃至於全球化這份任務,台灣處於施力之核心位置,因此組成了「遊牧綠」台蒙環境資訊平台,希望透過蒙古環境資訊平台之建制,以及蒙古公民新聞記者之培訓,有效提高蒙古環境議題於世界的能見度,並鼓勵蒙古青年、公民團體、行動者,共同利用Web 2.0之網路精神與技術,向全世界發聲。

這個月,我們與「遊牧綠」合作,精選出蒙古公民新聞記者寫作家鄉的紀實,看看蒙古,想想自己;看看異地,想想全球一隅的環境困境和人權正義。

※ 本文與遊牧綠台蒙環境平台合作刊登

Top

 
 
 
媽祖魚保育會議夠低調 保育聯盟攏無哉?

本報2009年12月17日台北訊

農委會漁業署於日前召開中華白海豚(媽祖魚)第二次跨部會議,除邀請行政院永續會有席次的團體外,與海洋保育有關之團體,卻單單只有中華鯨豚協會,向來以保育中華白海豚為主的媽祖魚保育聯盟竟在名單之外。

漁業署於12月10日召開中華白海豚第二次跨部會議,12月10日召開的會議竟在12月8日才發文,且媽祖魚保育聯盟竟未在收邀之列。媽祖魚保育聯盟早在多年前即投入白海豚的保育行動,除了有科學上的實證外,並以具體的陳情行動、解說教育與在環評會中為白海豚生存權來發言,才迫使政府正視這群全世界已瀕臨滅絕的海洋性哺乳動物。保育聯盟成員認為,無論在專業知識與保育行動上,都應有資格做為討論成員之一,然漁業署竟將保育聯盟拒於門外,只找開發單位所委託的團隊,球員兼裁判的行為,如何以昭公信?排除民間參與之行徑,豈不與政府資訊公開宗旨相悖?

民間人士認為,農委會應該在資訊公開與民間參與的原則下,重新召開白海豚保育之跨部會會議。

Top

 
 
  催生國土三法,環保媽媽基金會發動連署

摘錄自2009年12月16日自由時報高雄報導

「退耕還林!」、「拒用高冷蔬菜!」環保媽媽基金會走訪全台水庫,發現曾文、南化、石門等水庫竟出現水源保護區栽種淺根果樹,影響水土保持甚鉅,發動連署催生國土三法,並呼籲拒買高冷蔬菜。

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也是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周春娣痛斥,八八水災過後正是民氣可用,但官員怠惰,迄今四個月,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海岸法等國土三法草案仍躺在行政院。

她走訪全台水庫,發現曾文、南化、石門等水庫都有上游水源保護區栽種橘子、柳丁等淺根果樹,或者經濟作物的竹林、高山蔬菜等,由於八八水災殷鑑不遠,破壞水土保持不能縱容。

她認為,台灣水庫正面臨遇水則澇、遇乾則旱的變遷,問題所在正是水土保持被濫砍、濫伐與濫種,因此莫拉克風災後即動員環保媽媽連署催生國土三法與退耕還林,目前共有2950人簽署,未來將到各商圈、車站尋求支持。

Top

 
 
  玻利維亞總統高呼「氣候債」 哥本哈根上萬民眾響應

2009年12月16日,丹麥哥本哈根現場傳真,綠色陣線協會陳思穎報導

哥本哈根會議接近尾聲,在談判桌上的內容仍充滿商機導向,不見解決問題的決心;由「氣候正義,現在就要」(Climate Justice Now!)、「氣候正義行動」(Climate Justice Action)發起「奪回權力行動」(Reclaim Power),預估將動員萬人以上遊行至會議談判場地貝拉中心,高舉「人民的氣候宣言」,與G77+中國的部份元首及協商代表,包括波利維亞總統Evo Morales裡應外合。

遊行群眾將兵分多路,預計於哥本哈根當地時間12月16日約中午左右抵達貝拉中心;另有部份群眾準備突破警方封鎖線,直搗協商會場,呼應波利維亞總統的提案。

波利維亞總統Evo Morales主張「氣候債」;他認為:「工業化國家應承認造成氣候危機的責任,卻沒有採取必要的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就像有人放火燒了你的房子之後拒絕賠償。即使一開始不是故意的,工業化國家置之不理的態度,無異是火上加油。結果,他們用光了大氣中三分之二的額度,剝奪我們需要的額度,並且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氣候危機。」

「在玻利維亞,我們正面臨無妄之災。我們的冰川縮減,旱災變得越來越普遍,水的供應枯竭。誰應該解決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似乎沒有比污染者付費更正確的事了,完全沒有讓窮人買單的道理!」

「氣候正義,現在就要!」及「氣候正義行動」的代表表示,本週UNFCCC限制NGO代表進入協商會場表達意見,甚至在本週五將人數限制100以下,嚴重違反應該有的民主及透明度原則,也違背UNFCCC程序法第六條提到的「會員國應該鼓勵公民參與有關氣候變遷及發展適合解決方針的提議」,亦違反聯合國規定的「公民有參與決策的權利」;而本次行動具有歷史意義,以符合聯合國法定的原則,直接讓各國元首及協商代表知道何謂符合氣候正義原則的解決方案。

人民的氣候宣言包括:

  • 必須在未來30年內完全放棄化石燃料,且工業化國家必須承諾在2020年以前,將溫室氣體減量至比1990年少40%以上;

  • 工業化國家必須補償所有氣候變遷受害者的「氣候債」;拒決所有市場至上和科技至上的解決方案,包括核能、碳交易、農業燃料、清潔發展機制、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D);

  • 要求解決氣候危機的方案必須基於安全、乾淨、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並顧及食物、能源、土地和水資源的主權。

Reclaim Power行動官方網站

Top

 
 
  哥本哈根救氣候 富國承諾資助220億美元

摘錄自2009年12月17日大紀元報導

富裕國家今天承諾提供約220億美元,資助對抗全球暖化,為面臨暴力抗議和爭執不休的聯合國氣候會議打了一劑強心針。

日本領銜承諾提供高達1.75兆日圓(195億美元)資金,包括1.3兆日圓公家資金在內,資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條件是在哥本哈根達成廣泛協議。

日本和另外五個富國(澳洲、英國、法國、挪威和美國)也表示,將設立基金對抗森林消失,森林持續消失是氣溫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環境大臣小澤銳仁(Sakihito Ozawa)於宣布截至目前最大筆氣候變遷資助承諾時表示,「日本極端重視本身在國際社會肩負的責任」。

歐洲先前已表示,針對構思中的300億美元基金,它願意提供72億歐元(106億美元)。前述基金將供自2010至2012年的未來3年期間,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美國尚未宣布貢獻金額,但白宮已表示,它將會提供「公平份額」。

美國和日本等6國發表聯合聲明說,6國將從2010至2012年集體貢獻35億美元,且希望這只是富國資助對抗濫伐森林的初期資金。

Top

 
 
  非政府組織World Growth要求終止不道德的反棕櫚油運動

摘錄自2009年12月16日中央社報導

今日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非政府組織World Growth發表了一份報告,揭露西方環保組織近來抵制開發中國家出產的棕櫚油的運動不僅是一種錯誤行為,而且有可能為該地區數百萬貧困人口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報告說,棕櫚油是一種永續發展型的植物油,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基本食物,其生產能改善開發中國家的生活水準,減少貧困。

貧困地區的農耕收入低於100美元,而棕櫚油產生的收益超過每公頃3000美元。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種植園目前提供57萬份工作,專家預測到2010年將增加18萬個工作機會;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在烏干達資助的一項計畫將檢驗棕櫚油做為貧困消除工具的效果。

World Growth主席Alan Oxley說,「報告結果顯示,這些是對實際情況和經濟的誤解,有意地歪曲事實,試圖從根本上阻止林地開發。於是突然之間,棕櫚油變成了反伐木運動的假想敵。」

「油棕為高度永續發展型作物,它的產量是其能源消耗量的10倍,而油籽只有3倍,其他植物油產生同等產品則需要動用10倍以上的土地。如果這些『綠色環保』憑證還不夠,那麼我們的報告顯示棕櫚油種植園還是非常有效的碳匯--這與宣傳的說法截然相反。」

該報告還駁斥了一些宣稱種植園是森林濫伐和紅毛猩猩棲息地喪失的主要原因的言論。開發和林業專家已經表明,2/3的森林砍伐是由於貧窮國家的低收入人群尋找土地、住所和食物生產所造成的。

Top

 
  生物多樣性:永續生活實踐者:英國永續社區原型BedZED(下)

作者、攝影:謝統勝(英國雪菲爾大學建築博士)

編按:熱烈上映中的哥本哈根會議,使人類永續生存問題被高度聚焦;氣候變遷日漸嚴峻的事實下,我們的生態足跡已成左右人類自身及全球物種存續的最大關鍵。然而永續城市中的永續生活模式,能否為正編織另一齣「豪宅興建帶動景氣復甦」美夢的國人,帶來一些警醒和反思?本文作者走訪英格蘭,深入觀察永續社區的代表作:BedZED,證實生態環境與生活便利兼顧、低碳甚至零碳排的「永續生活」不再遙不可及。

因為建築師堅持每一戶皆有公平享受陽光、享受私人花園、享受綠地的權力。在開發之初,所有植栽、老樹都原地保留,既有的乾枯溝渠也加以設計,重新注入水元素以作為生態池與景觀用途。

生態環境的維持

附近正開發中的生態公園「Eco-Park」亦提供了大面積城市農園的可能性,這是英國政府近年來推廣永續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除了之前所提及的大面積屋頂植被(Sedum Roof)外,住宅單元皆擁有前院空間,工作室單元亦堅持設置屋頂花園(位於工作室單元上方約8~25㎡),也是BedZED的特色之一,除了讓屋頂設計有保溫、隔熱與雨水回收的功能外,也兼具了社交、休閒與食物生產的用途。社區亦設有專人與生態手冊,指導種植當地原生植物的相關知識,還提供免費的種子以鼓勵耕作。

簡單高效率的規劃

BedZED的住宅空間與工作室空間採高密度混和,以提高保溫性能與能源使用效率。建築師提供四種住宅類型與工作室空間讓居民選擇,住宅空間皆位於南面,以充分利用太陽能,為了鼓勵當地經濟與減少通勤而設的工作室,則位於北面以採大量柔和天光,工作室屋頂正上方則安置屋頂花園。住宅空間的南向立面設有三層樓高的溫室,以提供暖房及PVs發電所需之大量太陽能,室內溫度藉由自由開窗調控,室內光量則藉由窗簾控制。因為溫室效應,讓住家終年毋須依賴中央暖氣系統來獲得合理的舒適度,也因為大量自然天光的獲取,大幅減少人造光源的使用,更因為提供了室內植栽的可能性,加上前院與屋頂花園,讓高密度的社區一整年得以擁有相當的綠意。

值得一提的,此社區僅使用現階段已經過證實且合理價位的營建科技,避免使用高價位或尚在實驗階段的高科技,因為這樣會增加營造成本與事後維修的可能性,違背了當初低價位、低養護綠建築的目標。在攸關外在印象的建築立面上,建築師堅持採用當地建材,亦試圖在立面設計上反映當地風土建築樣式,如磚、木頭、護牆板等細節亦表現了建築師的用心。

在地的環保材與人力資源

BedZED所需的鋼材、木材、石材,皆來自環保材與再生材,道路鋪面基礎則採用建築廢棄混凝土塊,有50%的建材都在以社區為中心的60公里半徑內取得,減少運輸的能源耗費,同時振興地方產業經濟。其它無法得到的材料也只限定在英國國內取得,此案僅有北向立面所採用的三層玻璃窗由丹麥取得,因為英國目前尚無法提供合理價格的選擇。雖然模組化技術已行之有年,也證實可以有效的提供乾淨有效率的的營建方式,不過建築師考量到傳統技藝的維持,與當地勞工的就業機會,還是堅持使用傳統營建方式來完成,不過工地管理方面需要特別強化,以兼顧施工品質並減少材料浪費。

健康有機的生活觀

根據社區民眾的滿意度調查,因為鼓勵步行與騎車,除了省能少污染,也讓生活更健康。因為住宅擁有好的舒適度、好的自然通風、充足的自然採光,讓英國冬季常見的憂鬱症大幅降低;也因為比一般家庭更低的能源開銷與交通支出,以及環保所帶來的榮譽感,讓居民比以往更加輕鬆快樂,也少了罪惡感。因為環保健康材與木地板的使用,減少英國傳統住宅地毯的塵蟎滋生與有毒揮發性氣體,除了方便清理,也減少過敏與氣喘的可能性。社區大力推行的綠盒子計畫(Green Box Scheme),讓居民得以透過網路與社區合作的超市及農家聯繫,採網路訂購、集體配送的方式,讓大家得以用合理的價格享受到當地所生產的有機食材,並減少因為開車購物所造成的浪費與污染。另一方面,城市農園與屋頂花園的鼓勵耕作,讓部分食物得以自給自足,減少食物開銷,農園空間與屋頂花園亦同時提供了民眾一個愉悅的交誼空間。

環境教育與民眾參與

早在規劃之初,居民就已預先選定,並安排一系列的活動讓彼此熟悉互動,也藉由各類課程落實環境教育與學習永續生活的相關細節。進駐的民眾需簽下社區永續章約,表示認同此社區的永續生活模式。社區亦設有足球場、城市農園、居民活動中心、成果展示室、接待訪客的永續中心、安親班、美術教室、各類社區商店、咖啡館以及大小廣場,讓大家可以交集互動。

建築師亦刻意將電表、水表、瓦斯表設於廚房顯而易見的的地方,讓住戶得以隨時觀察自己的能源使用量,藉以提高能源使用的警覺性。每戶設有四種垃圾分類桶,社區內也設有垃圾分類收集點,以落實垃圾分類與60%垃圾減量的目標。

BedZED社區徹底落實了WWF「一個地球生活」的十大永續基準,強調永續生活可以是簡單的、負擔得起的、具吸引力的,因為技術層面與永續觀念的成熟,永續生活已經不用再像以前那般遙不可及,生活品質也不會因為環保而犧牲。當務之急是摒除以往急就章式的決策過程,改以面面俱到的環境思維與審慎的生活態度來面對,這些已落實的永續社區案例,對於現階段綠色思維剛剛起步的台灣,有著相當重要的指標性意義與執行方向導引。然而,以行之有年的歐洲為例,永續生活的普及化尚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將目前政策強制性的發展過程,轉化到完全私人自發性的操作,進而蔚為市場風潮,將是歐盟國短期內所需努力的方向(本篇完)。

Top

  論壇:請慈濟大愛人緩緩步、鬆鬆手!救一個千年的考古遺址吧!

作者: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監看人員到達現場時,工程已然大幅度開挖破壞已知之考古遺址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以後,全國人民都從不同的角度伸出援手,幫助受災的同胞們。慈濟的大愛同袍們,立刻動員進入災區協助重建家園,配合中央政府和高雄縣政府在高雄縣杉林鄉建立「慈濟大愛村」,規劃整齊的大社區,將來會在楠梓仙溪畔形成一個特殊狀態的集村聚落。其實這一次受災的朋友,主要是位於丘陵與山地地區居住的不同人群,包括大家熟知的原住民族中的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沙魯阿族、布農族,也有名聞全國的小林平埔族人(西拉雅族或馬卡道族),當然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客家人、福佬人,以及通稱的外省人。去過災區,我完全理解居民的苦處,希望能夠早日建好可以安身立命居住的房子,但是再怎麼樣快,再怎麼樣建房子,也必須考慮這些不同族群的朋友,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台灣今天所需要的不正是多元的文化傳統嗎?將這些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傳統的朋友,劃分區塊放在同一個大社區中,也許就是一個族群大融合吧!但我個人以為保有多元族群文化,也就是保有我們面對自然環境變異時處置對策的文化基因。

請慈濟大愛人緩緩步,讓多元的文化喘口氣!

挖開之地層斷面清楚得見文化層堆積,顯示對遺址之重大破壞其次,在此次災後「慈濟大愛村」興建的過程,讓我回憶起七二水災松鶴聚落災民安置住宅興建過程中,個人參與Babao遺址搶救過程,我用極短的時間進行遺址相當面積的搶救工作,最後發現有些重要的考古現象實在無法立刻取出或記錄,因此台中縣政府變更了工程設計,使災民安置住宅和地下的文化資產得以共同使用一塊土地,因此不但記錄了文化資產,現地保存文化資產,也使災民心中有著慰藉。杉林鄉此次的「慈濟大愛村」也在興建時,知道基地內有一處早年記錄的新象寮遺址,大部分座落於基地最南側的部分,施工將會嚴重毀滅此一遺址,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遺址受工程影響損害,具有清楚的規定,所以施工前趕緊協商會勘,但工程已然剷除遺址的一部分,所以退一步進行文資法子法遺址監管保護辦法規定的監看工作,監看的意涵就在於施工時有考古專業人員在場監督,如有發現就得停工進入行政程序處理,以免破壞珍貴的文化資產。很可惜,日前(2009年12月14日)早上八點施工前,監看人員到現場時,遺址已然毀掉大部分,而且不接受監看人員要求停工。法令究竟所為何哉?位於台中縣潭子鄉的慈濟志業園區慈濟醫院台中分院(或稱潭子分院),在2006年施工過程中同樣嚴重破壞聚興遺址,也是悍然拒絕台中縣政府的要求,究竟法律規定敵不過所謂的慈善事業嗎?

請慈濟大愛人鬆鬆手,莫再做文化資產的劊子手!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