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2.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苦勞網  

推薦瀏覽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Appalachian Trail Conservancy阿帕拉契山徑協會
白沙屯田野工作室協會  
南非護水網SAWAC  
GreenMap System Home綠色生活地圖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生態與工程入口網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公平分攤」綠色未來 2010亞太綠人大會在台灣

 
【相關連結】

2008全球綠人大會系列報導

2005:亞洲綠色團體蒙古聚會 討論和平安全議題

2000:亞洲綠黨齊步走

第二屆亞太綠人大會官網
因各國利益衝突,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未能產生具約束力之協議,會議結果令人失望,更突顯了政府及財團在氣候議題上的無能。因此,民間非政府組織勢力如何團結監督排碳大國,以及亞洲將成為制衡角色,將是未來國際焦點。而台灣在明年,即將有一個為改善全球未來努力而的機會!

在「全球綠人聯盟(Global Greens Network)」的架構下,共有歐、美、非及亞太四個地區性綠人聯盟。2010年4月30日至5月2日召開的第二屆亞太綠人大會由台灣取得主辦權,會議將針對亞太地區的環境、政治及社會議題進行討論;尤其將著重在氣候議題上,國際力量的串聯。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韌性理論(上):像蟑螂一樣的生態系統

作者:廖桂賢(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博士候選人)

不過幾十年前,世界上大部分政治領導人的唯一任務,就是帶領其國家或地區走向更繁榮富裕、讓人類世代繁衍不絕;當時大概沒有多少領導人會想到,現在人類社會竟然面臨著存亡危機。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讓全球領導人得不時聚首,共商對抗氣候變遷大計;於是2009尾聲,國際舞台上各國領導階層賣力進行著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The 15th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或簡稱COP15)。人類社會面臨著週期性環境變動、長期性氣候變遷的挑戰,該如何存續,確實是不得不嚴肅思考的課題。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一則關於國民健康的消息,國健局規劃「健康促進法」草案,計畫仿效菸品健康捐方式,對高糖、高鹽、高熱量,所謂的垃圾食物課稅。不過邱局長可能要先告訴民眾健康標準是什麼。台灣是島國,與南太平洋及加勒比海的小島國家氣候條件相仿策。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剛結束,環保署21日表示,未來將努力與小島國家在減碳工作上合作。

哥本哈根協議出爐,過程與結論遭致環保團體批評。「離全盤失敗只幾寸之遙」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聲明指出,這應歸責於領導無能跟雄心不足。然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表示,哥本哈根會議是全球氣候新秩序的第一步,「明年的波昂和墨西哥會議,終於可以把重心放在具有約束力的減碳目標」。「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下一次全員大會,預計明年底在墨西哥召開。

淡水魚危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法國委員會和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公布的受威脅淡水魚「紅色名單」顯示,在法國本土現存的69種淡水魚中,有15種,逾五分之一面臨生存威脅。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千山無林水無庫

作者:張榮攀(文字工作者、花蓮縣吉安鄉居民)

小時候坐車去盧山看溫泉,雖然三十多年前路較窄,但是道路兩旁樹木青翠,近處遠處大大小小的山,都是緣林一片。近年來,台灣缺水縣之一的花蓮,民意代表為了個人的私利,謊用「給我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之選舉語言後,為了堅定個人愛台灣的山水與環保,除非觀察國道五號與蘇花公路的各種現象。

筆者一向開車經由合歡山,由南投到中部去。每次從合歡山往南投縣開去,心裡就有一股隱約無法訴諸言語的悲慟!看著沿途被砍的樹愈來愈多,新蓋的民宿只在馬路與山崖之間,心中無不觸目驚心。這些危險的建築物是如何取得建築執照的呢?許多美麗外觀的房子,後邊就用高長的石柱頂著山側。

從房子往下忘,約六七十度的山坡下,地勢略緩,馬上又是整區的茶園。人來車往的轉彎處,在燒過的垃圾與枯枝的薄劣土上,竟是種滿著高麗菜苗。這真的台灣南投縣山區的寫照嗎?對印童年的畫面,心裡有說不出的難過與哀傷!

精采內文

 
 
 
 
「公平分攤」綠色未來 2010亞太綠人大會在台灣

本報2009年12月22日台北訊,黃慧珊報導

因各國利益衝突,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未能產生具約束力之協議,會議結果令人失望,更突顯了政府及財團在氣候議題上的無能。因此,民間非政府組織勢力如何團結監督排碳大國,以及亞洲將成為制衡角色,將是未來國際焦點。而台灣在明年,即將有一個為改善全球未來努力而的機會!綠黨昨(21日)舉行記者會宣布,2010年4月30日至5月2日召開的第二屆亞太綠人大會由台灣取得主辦權,會議將針對亞太地區的環境、政治及社會議題進行討論;尤其將著重在氣候議題上,國際力量的串聯。

「全球綠人聯盟」跨洲跨國 影響力不可小覷

在「全球綠人聯盟 」(Global Greens Network)的架構下,共有歐、美、非及亞太四個地區性綠人聯盟。「亞太綠人大會」(Asia-Pacific Greens Network, APGN)即是由「亞太綠人聯盟」所主辦的國際會議,聯盟成員由太平洋與亞洲各國的綠黨、環境及社會運動團體所組成。

由於台灣綠黨是亞太地區綠人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加上在2008年巴西聖保羅的第二屆全球綠人大會上,台灣綠黨和國內多個社會團體積極表現,留下極佳的國際印象,因此歷經一年徵選後終獲各國認可,使台灣爭取到2010年亞太綠人大會的主辦權。

綠黨中執委綠黨中執委彭渰雯說,亞太綠人大會非常難得有機會能結合跨洲跨國的力量,其所發揮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尤其這次聯合國主導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結果令人失望,地區性聯盟更應有積極作為,因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就是亞太地區開發中國家和小島國家。彭渰雯希望藉亞太綠人大會共同思考地區合作機制,甚至催生區域性議程。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認為,台灣目前只有財團和國際接軌,媒體和政治人物都和國際脫軌,希望藉由這次國際會議在台舉辦的機會,讓國內無論公私部門都汲取各國經驗。文魯彬以過去擔任環評委員的經驗表示,「台灣需要引進一些新思維」,否則握著「永遠成長」的開發觀,只會對台灣永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老問題一再產生,永遠無解。

以「共同分攤」為主軸的綠人大會

亞太綠人大會將針對全球暖化、政府和企業責任、核能議題、和平議題、本土跟國際政治參與和連結等進行討論,其中,主辦單位台灣綠黨主張要以「公平分攤」為原則處理氣候變遷議題,成為貫穿明年大會的主軸精神。

綠黨發言人潘漢聲表示,令人失望的哥本哈根會議之後,明年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將出爐,未來一年內將是富人與窮人、民間與財團之間的延長賽,因此明年的亞太綠人大會強烈呼籲「公平分攤」,以區分氣候變遷受害者與加害者的承擔責任。

明年的亞太綠人大會將有來自20多個亞太地區國家及歐美地區的代表與會,包括各國國會議員及市議員、各國環境及社會團體代表等,預計來台外賓約150人、國內參與者250人。其中,國際知名環保人士如澳洲國會議員、澳洲綠黨主席Bob Brown,另類諾貝爾獎得主、印度生態女性主義者Vandana Shiva都已答應來台共襄盛舉。

為了4月的「亞太綠人大會」,自明年1月起將有一系列公民論壇衛大會暖身,討論「小農權益與社會責任」、「永續綠色交通」、「全球暖化」、「國土復育」、「國際人權」、「樹木保護與動物保護」及「永續經濟」等議題。綠黨表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同來共襄盛舉這個由台灣主辦的國際綠色盛宴。

相關資訊請上「2010 第二屆亞太綠人大會網站」:http://www.apgn2010.org/zh-hant

Top

 
  生物多樣性:韌性理論(上):像蟑螂一樣的生態系統

作者:廖桂賢(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博士候選人)

不過幾十年前,世界上大部分政治領導人的唯一任務,就是帶領其國家或地區走向更繁榮富裕、讓人類世代繁衍不絕;當時大概沒有多少領導人會想到,現在人類社會竟然面臨著存亡危機。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讓全球領導人得不時聚首,共商對抗氣候變遷大計;於是2009尾聲,國際舞台上各國領導階層賣力進行著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The 15th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或簡稱COP15)。人類社會面臨著週期性環境變動、長期性氣候變遷的挑戰,該如何存續,確實是不得不嚴肅思考的課題。

向蟑螂的韌性學習?

暫時先換個話題。蟑螂,是許多人厭惡至極、一見就得拿起拖鞋狂打的害蟲;蟑螂雖然被貶為害蟲,卻已有兩、三億年以上的歷史,幾乎在世界各地都看的到,而且可以在各種條件下生存。蟑螂小強們最厲害的是,它們很難一掌打死,生命力強勁,就算把家中所有的蟑螂都沖進了馬桶,牠們還是會源源不絕地出現,完全沒有絕種的問題。

有趣的是,即使我們討厭蟑螂,「打不死的蟑螂」卻又成為充滿韌性生命力的絕佳譬喻。人類若想要世代繁衍不絕,蟑螂大概是最好的榜樣──活在人類社會中的蟑螂無法避免被拖鞋伺候,唯有具備生命韌性才打不死;同樣的,人類社會無法避免老天伺候我們的各種天然災害,唯有培養個人和整體社會的韌性,才能長遠地走下去。

韌性觀念提供新思維

21世紀,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是熱門議題。在學術研究上,永續科學(Sustainability Science)已經發展成為一門跨領域整合的學問,從觀念的探究到技術細節的研發都是永續科學關注的焦點。由於「永續」(Sustainability)觀念的本身缺乏理論基礎,在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上,越來越多學者以「韌性」(Resilience)的學術觀念來為作為永續的理論框架。

少數學者進一步在災害管理的脈絡中討論韌性觀念的應用,雖然仍在摸索階段,但我相信韌性觀念可以為台灣的領導人、水利技術官僚、甚至一般民眾提供一個新視野,為已鑽入死胡同的防洪思維和作法指引一條新的道路。接下來我將介紹韌性這個學術觀念,並且在水患治理的脈絡中討論韌性觀念的應用。提出韌性理論的生態學者Dr. C. S. Holling;攝影:Lee Gass/圖片來源:WIKI

從6、70年代開始,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在學術界中開始受到重視;另一方面在生態學中,傳統的「生態平衡」(Equilibrium Paradigm)觀念也遭遇了挑戰,今天已經被「生態不平衡」觀念(Non-equilibrium Paradigm)所取代。在這樣的學術脈絡中,生態學者Holling於1973年首先以resilience一詞,來描述生態系統遭遇自然或人為干擾後是否能安然無事、或即使受創後也能迅速自我修復的能力。接下來我將resilience翻譯為「韌性」。

韌性理論的出現

Holling的韌性觀念引起生態學界的熱烈討論,將近四十年來的各種相關研究已經累積成為一門「韌性科學」(Resilience Science);而近年來當地球上各種生態、自然資源系統面臨無可避免、大規模的人為干擾之際,韌性科學將研究的焦點放在人與自然交互作用下的環境系統(social-ecological systems或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例如沿岸被大量開發的水域、被週期性砍伐的森林、商業捕撈的漁場等等。今天,韌性理論(Resilience Theory)已經成為生態學、自然資源管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

韌性理論挑戰舊的生態假設

韌性理論為何如此受到重視?因為它挑戰了過去在生態學中根深蒂固的假設。過去的生態學者一直以為,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有一個、而且只有一個原始、理想狀態,當系統遭受天災或人為因素等外來干擾後,若不再受進一步的擾動,最終會慢慢回到那個理想的原點──這正是影響生態學界數十年的「生態平衡」理論。

暴雨及洪水氾濫過去被視為干擾,較新的理論則將之視為自然過程的一部分;攝影:munch

伴隨著生態平衡觀念的,是人類對於自己作為自然管理者的自信:一方面在自然保育上,認為人類「善意」的介入,例如設立自然保護區或撲滅森林野火,可以確保生態系統維持在理想狀態;另一方面在自然資源擷取上,人類也相信透過生態操作,任何自然資源系統都可達到人類想要的理想狀態:例如最大魚群量以利商業捕撈、最大樹木成長率以利伐木業獲利。既然系統得維持在人類心目中的最適狀態,那些會影響系統狀態的自然現象包括暴風雨、洪水氾濫、山崩、土石流、野火等,都被視為「干擾」(disturbance),因此自然資源管理的重點就是要盡力防止這些天災來擾動系統。

排除自然擾動,反而引發更大災難

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其實所謂的「干擾」不過是系統自然動態的一部份,是讓系統得以週期性更新、維持系統功能的重要機制;換句話說,洪水、野火等天災就跟降雨、弱肉強食或是花粉傳播一樣,是自然過程的一部份。研究更發現,排除自然擾動、追求效益極大化的自然資源經營模式反而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擾動,讓系統最後走向崩潰。許多國家在沙漠上展開綠化,成效十分有限,更遑論回復原始棲地狀態;攝影:Bert van Dijk/CC-BY-SA

 

更可怕的是,系統一旦因擾動而變得面目全非,不見得會像「生態平衡」理論所預測的,最終會回到理想狀態;系統也有可能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狀態、再也無法再為人類提供的自然資源。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可怕的沙漠化現象:一旦原本的植被被大量移除,裸露的土壤和改變的微氣候讓種子的成長環境惡化,要再回到原本森林或草原的樣貌,幾乎難如登天。並不是每個生態系統被擾動後,都會回復到先前的狀態;生態系統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演進模式,任何隨機的事件都可能決定演進的路線和結果──這正是生態學的新範型:「生態不平衡」。(明日待續)

Top

 
 
垃圾食品課稅 最快後年上路

摘錄自2009年12月21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為推動健康飲食,國健局規劃「健康促進法」草案,計畫仿效菸品健康捐方式,對高糖、高鹽、高熱量的食物課稅,所得將補助民間健康促進團體或是回饋健保,首波計畫先針對含糖飲料開徵健康捐,國健局表示,如果進展順利,預計2010年底送立法院審查,最快後年就開始實施。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說:「如果我們的社會也都支持說,希望產業健康化,能夠讓健康促進法通過,這個法令依據有了以後,我們比如說,民間的團體或學者專家他們所先想到的,就是一個熱量過高,一個是糖份,一個是含鈉量過高的產品。」這項計畫初期將先針對有營養標示的包裝食品,像是罐裝與瓶裝飲料、糖果、餅乾、糕點、速食等,未來希望擴及執行比較困難的餐飲業與散裝食品上。

Top

 
 
  環署:碳交易國際趨勢 結盟小島國抗暖化

摘錄自2009年12月21日中央社報導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剛結束,環保署21日表示,未來將努力與小島國家在減碳工作上合作。環保署並指出,碳權交易是全球市場重要趨勢,盼溫減法儘速通過,協助國內企業及早轉型。

環保署溫減辦公室執行秘書蕭慧娟受訪表示,台灣是島國,未來不排除與南太平洋與加勒比海的小島國家結盟,共同研商抗暖化對策。

針對近日環團與媒體批判碳交易將無助於減碳,環保署傍晚發布新聞稿表示,全球碳權交易是市場發展趨勢,企業應儘早將碳權管理納入經營策略,不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更可獲取未來可交易的碳權。

國際管制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將愈趨嚴格,環保署盼儘速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未來執法時將採漸進方式,並考量產業在國際上競爭力需求,可幫助國內產業及早因應。

Top

 
 
  國際環境NGO:哥本哈根談判「離全盤失敗只幾寸之遙」

摘譯自2009年12月19日ENS丹麥,哥本哈根報導;王茹涵編譯;蔡麗伶審校

經過整夜馬拉松式會議,194國代表於聯合國氣候大會會議上決議,將「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以附註方式(take note)加入會議結論。這份協議為18日由美、中、印、巴西與南非等五國提出,且該文件並不具法律約束力。

哥本哈根會議原本預計於上周五(18日)落幕,然而由於數個開發中國家的異議,因此會議延至19日。反對哥本哈根協議的國家包括玻利維亞、古巴、蘇丹、吐瓦魯與委內瑞拉等;反對原因是由於該協議缺少宏大的減碳目標。

在哥本哈根協議架構下,包含美國在內的已開發國家將在2010年2月1日前,訂出2020年前減碳目標的範圍。這將是首次美國正式做出減碳目標的承諾。減碳承諾與作為都將受到國際監督與驗證。哥本哈根協議中也同意,努力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2度。

然而協議中對於兩項避免氣候變遷危機的重要議題並未達成共識。其一為長期減量目標-即2050年全球削減50%溫室氣體;其二為全球排放量應於2015-2020年間達成最大值,並逐年下降。

根據IPCC,上述兩個條件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維持在450ppm,同時避免全球均溫較工業時代前升高兩度的必要條件。

即便如此,哥本哈根協議的確對開發中國家提供技術移轉與能力建構等支持勾勒出藍圖;同時提出一套財務機制,以協助開發中國家進行調適與低碳經濟。

總額300億美金的「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將立即上路,提供2010-2012年的資金。已開發國家同時也支持2020年前「共同募集」1千億資金予開發中國家。

公民團體對於「哥本哈根協議」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

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環境組織--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表示,該協議是減緩氣候變遷這個影響全球人類、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事件有效的第一步。IUCN同時肯定哥本哈根會議在保護森林方面的進展。「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D)近來是談判中進行較順利的議題,目的是由富國協助開發中國家保護森林。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聲明指出,哥本哈根會議「離全盤失敗只幾寸之遙」,這應歸責於領導無能跟雄心不足。

IUCN及WWF兩個組織都呼籲各國接著仍應致力簽訂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

此外,澳洲最大的環保組織-澳洲保育基金會(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宣稱該協議「薄弱地令人失望」。該基金會執行長亨利(Don Henry)表示:「這是一個很難達成目標的協議。該協議只承諾不升溫超過2度,但要如何達成這個承諾的困難決定將延宕到明年會談討論。」

美國「地球之友」荷瑪(Kate Horner)表示,「這裡是聯合國;但各國對於這個暗地裡做成的宣言無法產生統一的意見。這個由美國策劃且被視為歷史性成功、卻沒有效力的宣言,反映了對多國協商程序的輕蔑。我們對諾貝爾獎得主的總統先生有更高的期望。」

下一屆聯合國氣候會議將於明年12月於墨西哥城舉行。

Top

 
 
  決力挽狂瀾 梅克爾:全球減碳寄望明年

摘錄自2009年12月22日中央社柏林報導

儘管聯合國主導的談判效率不彰,難以達成具體的協議,中國等新興國家又拒絕國際監督,不過主持下一輪會議的德國還是決定再接再厲,督促聯合國成立專門機構,監督各國的減排成效。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下一次的籌備會議和全員大會,預計明年年中和年底,先後在德國波昂(Bonn)和墨西哥召開。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今天在聲明中表示,哥本哈根會議是全球氣候新秩序的第一步,「明年的波昂和墨西哥會議,終於可以把重心放在具有約束力的減碳目標」。

梅克爾指出,這樣的機構份量應該相當於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或世界衛生組織(WHO),整合所有的談判機制、以及UNFCCC秘書處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職權。

德國已下定決心投入綠能產業,充滿野心的減碳目標不受哥本哈根會議結果的影響。梅克爾表示,只要能源政策協調得好,碳排放量在2020年前相較於1990年的標準減少40% 的目標,還是能達成,「這樣做對德國的科技只有好處」。

Top

 
 
  法國逾五分之一淡水魚種類有生存威脅

摘錄自2009年12月16日新華網巴黎報導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法國委員會16日發布消息說,受環境變化和污染影響,法國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淡水魚種類面臨生存威脅。

該機構和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公布的受威脅淡水魚「紅色名單」顯示,在法國本土現存的69種淡水魚中,有15種面臨生存威脅。比如七鰓鰻,這種魚習慣在有鵝卵石的河流中產卵,然而人們的石料開採活動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法國委員會已將這一物種列為法國「脆弱物種」。

喜歡棲身于濕地的一種花鰍也因為清淤和排水遭遇「滅頂之災」,被列為法國「瀕危物種」。而大西洋鮭魚和歐洲鱘魚則因為受人類活動影響無法回到出生地產卵而面臨生存危機,其中歐洲鱘魚的情況尤為嚴重,已被視為法國「嚴重瀕危物種」。

該機構還指出,污染、殺蟲劑和非法捕撈也對淡水魚構成威脅。比如歐洲鰻魚,雖然法國政府制定了嚴格的保護措施,但由于幼鰻價格高昂,偷捕現象屢禁不止。此外,這種魚的免疫係統也因為污染而變得越發脆弱,因此被列入法國「嚴重瀕危物種」名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是一個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宗旨的國際組織,總部位于瑞士格朗,該組織定期公布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Top

 
  論壇:千山無林水無庫

作者:張榮攀(文字工作者、花蓮縣吉安鄉居民)

小時候坐車去盧山看溫泉,雖然三十多年前路較窄,但是道路兩旁樹木青翠,近處遠處大大小小的山,都是緣林一片。近年來,台灣缺水縣之一的花蓮,民意代表為了個人的私利,謊用「給我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之選舉語言後,為了堅定個人愛台灣的山水與環保,除非觀察國道五號與蘇花公路的各種現象。

筆者一向開車經由合歡山,由南投到中部去。每次從合歡山往南投縣開去,心裡就有一股隱約無法訴諸言語的悲慟!看著沿途被砍的樹愈來愈多,新蓋的民宿只在馬路與山崖之間,心中無不觸目驚心。這些危險的建築物是如何取得建築執照的呢?許多美麗外觀的房子,後邊就用高長的石柱頂著山側。

從房子往下忘,約六七十度的山坡下,地勢略緩,馬上又是整區的茶園。人來車往的轉彎處,在燒過的垃圾與枯枝的薄劣土上,竟是種滿著高麗菜苗。這真的台灣南投縣山區的寫照嗎?對印童年的畫面,心裡有說不出的難過與哀傷!

最近大家因為南部的缺水成旱,政黨的藍綠又要開始製造,讓百姓聞之惡臭無比的口水戰!漸漸的霧社水庫的危機才被大家注意到。南投縣仁愛鄉長張子孝看著蓄水率只剩百分之卅六的霧社水庫,指責台電清淤不利。依筆者近年的實地的觀察,就算台電有再大的清淤本事,霧社水庫還是危在旦夕!

因為水庫的上游果樹、茶園、高冷蔬菜區、觀光民宿飯店,如雨後春筍般的猛建狠伐。怎麼縣長、鄉長、村長、果園主人,都將一切責任推給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2004年敏督利颱風呢?難道那些濫墾亂建的人都沒有一點責任與反省能力。只要災難一來,就要求政府要負起責任。

以南部最近缺水淤積嚴重的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為例,莫拉克雖然帶來四百年罕見的降雨,當時水庫管理專家,試圖運用此難逢的水量沖洗水庫淤積,馬上被民眾抗議會加重災情。超級豪大雨後,水源一定混濁,稍微限水或分區供應,民意代表馬上瘋狂做秀,闖自來水公司的大門,爬圍牆看淨水場。真不知這些政客懂什麼「水事」!

排水庫淤積的良辰美日一過,政客們也不知道台灣已經進入地球暖化的極端氣候。「水災」與「旱災」幾乎是兄弟般的如影隨行。根據中研院研究台灣一百多年氣候,台灣的小雨已經減少百分之20,而南部地區更嚴重,過去三十年小雨減少了百分之50。「缺水」已是南部人的宿命,全台灣人能做的事,就是「節能省碳」與「虔誠祝福」,台灣的工業排碳量真的要自我自節制。今年的「八八水災」不是仿如「不願面對的真相」的現場演出。

最近在花蓮南來北往,有深刻的體會!真是只有「三流的政客」,才有「三流的縣民」。競選縣長的當選人,一年多前就到處搭設的選舉大型看板,全縣到處都是,感覺他好像在選下屆總統。自己不遵守選舉法則,難怪許多鄉鎮市長和縣議員已經選完舉,看板旗幟都不拆。花蓮縣已經到了舉債的上限,他仍忙著找還仍未重選的舊議長,商量如何舉債「搞蘇花高」、「搞更多交通建設」。身為縣民還真是汗顏!

唐代柳宗元寫過一首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里人踪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台灣的亂象也可以用「口水」譬喻:「千山綠樹絕,南部小雨滅;颱風乾旱中,政客噴口水。」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