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台灣大百科
荒野保護協會  
地球公民協會  
白沙屯田野工作室協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洪雅書房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不當土地徵收下的開發難民 遍佈全台

抗議後龍開發案的灣寶里居民 
【相關連結】

徵收權力有待節制:從Kelo到相思寮

相思寮的聖誕節:「中科四期要徵收我家」

營建署區域計畫通過中科四期案 學者:民主程序嚴重倒退

灣寶西瓜保衛戰

土城彈藥庫 生態伊甸園 開發商覬覦
在政府將工業區或都市開發計畫被視為經濟回春丸之際,台灣有多少被迫遠離家園的「開發難民」?面對粗糙的政策執行,他們要如何自救?台灣各地因土地徵收問題而展開抗爭的居民,上週六(23日)在土城彈藥庫舉辦「農地保護與土地徵收」座談會,分享共同經驗,並暢談「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和「必要性」。

現場即將因強制徵收而失去家園的居民,有包括北縣土城彈藥庫、彰化二林相思寮、竹東二重埔、苗栗後龍灣寶、竹南大埔等社區;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表示,面對一項開發計畫,應先評估它的必要性、選址是否恰當、環境衝擊如何,但政府常跳過這些步驟,直接替開發者索求土地,最後就是弱勢者受害。台大副教授張聖琳則認為「無可救藥地覺得有希望」,爭取生存權利的動力才有辦法繼續捍衛家園。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不只貓狗‧校園同伴動物

採訪、撰稿:朱淑娟;攝影、剪輯:葉鎮中

校園裡有很多動物,包括天上飛的鳥、花叢中的蝴蝶、地上爬的蛇,以及流浪貓狗。校園動物可能帶來困擾、也可能帶來好處,對於校園動物應該如何看待、對待?這次將從校園流浪狗談起,探討人與動物的關係、動物福利教育。

另外,校園是一個小社會,師生就像社會上的公民,面對校園動物,如何建立制度,透過公民參與的民主程序,共同決定校園空間的使用方式。

趁著冬雨空檔,陽光奮力穿越茂盛的松樹、灑落草地。中央大學四、五隻校狗正舒服地躺在草地上享受陽光,有時跟路過的學生玩在一起,人與動物像同伴,共享陽光與草地。

中央大學汪汪社社員駱易俗說,中大校園流浪狗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棄養,分為成犬跟幼犬,有些是家裡狗不要養了、就丟掉。另一個是家中的狗沒有結紮,一胎最少生2隻,最多12隻,家裡無法養那麼多,只好找地方丟掉。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詹子慧


海地強震後第10天,當地開始傳出疫情,像是破傷風、腹瀉、呼吸道疾病等疾病,亟需大家關心。除了加勒比海的強震、中國的暴風雪也引發嚴重災害:新疆北部2偏僻村莊的連外道路全被大雪封死,上千名哈薩克牧民受困1個多月,生活物資告急。天然災害不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宣佈創設亞洲首間災難風險管理研究所,以協助政府和業者制定災難風險管理策略。

生態保育工作沒有期限,因人為誤捕、工業區開發棲地消失、環境污染、食物來源短缺等問題,據台灣媽祖魚保護聯盟去年調查結果,白海豚數量只剩70隻。另一方面,蘇澳鎮朝陽社區擁有天然湧泉,水源未受污染,在社區爭取到水保局等單位的補助後,通往朝陽漁港的大水溝以漁村再生計畫的名義,逐步復育出豐富自然生態,也證明了有心作總能改善不滿的現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高雄港站有危機──愛歷史或愛土地的舊港都

作者:munch

高雄港站,高雄現代發展的開始,如果只是把它當成一個過氣車站,輕率的開發毀棄,無異是忽略高雄港車站的重要歷史地位。

談現代高雄,必須先從橋仔頭糖廠談起。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對於工業台灣的構想,最早出現在1901年橋仔頭製糖所(橋仔頭糖廠)的建造,不僅是台灣現代糖業的源頭,更是台灣工業發展的開端。橋仔頭糖廠成為台灣第一間現代製糖所,其實引入許多現代化工業設計,「1903年,牛縴輕便道舖設(五分車前身)。1905年,橋頭電話線架設。1907年,橋仔頭專用鐵路通車(五分車),是台灣甘蔗專用鐵路之始。1908年,橋仔頭第二製糖工廠及酒精工廠生產,為台灣利用糖蜜製造酒精之始。1909年,橋仔頭鑄物工廠成立,為台灣機械前身。」(蔣耀賢,2000)

橋仔頭糖廠在台灣工業現代化上,具有的一定的地位,但是糖廠的興建,連結著舊名打狗乘降場的高雄港站。

精采內文

 
 
 
不當土地徵收下的開發難民 遍佈全台 居民高喊:阮要決定自己的生活

本報2010年1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照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台灣各地因土地徵收問題而展開抗爭的居民,上週六(23日)在土城彈藥庫舉辦「農地保護與土地徵收」座談會,分享共同經驗之餘,並邀請專家學者暢談「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和「必要性」問題。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表示,面對一項開發計畫,應先評估它的必要性、選址是否恰當、環境衝擊如何,但政府常跳過這些步驟,直接替開發者索求土地,最後就是弱勢者受害。

現場即將因強制徵收而失去家園的居民,有包括北縣土城彈藥庫、彰化二林相思寮、竹東二重埔、苗栗後龍灣寶、竹南大埔等社區;在面對政策執行上的粗糙時,除了採取各種手段要求政府說清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張聖琳也為居民打氣,她認為「無可救藥地覺得有希望」,爭取生存權利的動力才有辦法繼續下去。

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與必要性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指出,土地徵收必須符合兩個前提,也就是「必要性」和「公共利益」。以科學園區的設置為例,全台工業園區閒置土地600公頃的狀況下,園區仍然一個接一個的開發,是否必要性已有疑問。而科學園區無法公開資訊、接受外界質疑,且不斷以出租率、進駐率、核配率等術語打迷糊帳時,主導科學園區規劃的國科會早已讓科學蒙羞。

即使缺乏必要性,科學園區仍像一頭怪獸一樣不斷吞食土地。徐世榮認為,就算是政府需要土地進行建設,土地徵收也是最後的手段,以日本為例,公務人員儘量不徵收私人土地,除非用盡其他可行方法。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顏愛靜也表示,在德國《聯邦建設法典》明確表示「徵收是最後的手段」。但是在台灣,政府對必要性問題避而不談,同時以徵收作為唯一手段,得到人民的土地。

在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條件上,廖本全表示,「政府以政治考量做為評定土地價值的標準,再以『公共利益』的名義進行包裝,徵收土地」,但這樣的徵收根本毫無「公共性」可言。

所謂的公共利益,常常只談到經濟利益,廖本全指出,就算只談經濟利益,例如能夠提高多少GDP或者帶動多少就業率,這也只是收益的公共性,而缺乏對「分配」的公共性進行討論。也就是,一個開發案可能拿走一戶人家的土地和房子,去換取較高的GDP,但這些所得卻僅分配給少部分人,而不是社會中的多數人,造成更大的分配不公。土地的價值被窄化到只剩下「經濟利益」,而公共利益的詮釋權,又掌握在政府手裡。立基在奪取他人土地而獲利的「公共利益」,早就失去所謂的公共性。

政商勾結下的地皮炒作

徐世榮指出,台灣的土地徵收制度是在戒嚴時期建立的,經過這麼久制度卻沒有與時俱進。而制度背後更強大的結構性因素,就是政府受產業和地方派系牽制,需要經由土地利用計劃的變更來收編地方派系。也就是為地方炒地皮大開方便之門。所以才會出現,中科四期土地徵收這類,拿走別人的家,卻要在科學園區內蓋住宅區出售的狀況。

顏愛靜也表示,擔任區域計劃委員會期間,曾有同為委員的官方代表跑來向他道歉,「以經被下命令了,不能投反對」。顏愛靜指出,這些官方的委員是一個極大的問題,面對高層上面還有高層的狀況,政策往往凌駕專業。政府說要過,審查委員反對也無用。

持續發聲 堅持到底

面對粗糙的制度和粗暴的政策,全國律師公會主任委員詹順貴表示,許多審查委員能夠看見的資料都是申請單位準備的,所以委員不了解問題,因此民眾必須把正確的資訊傳遞出來。不斷在所有能夠發聲的場合表達意見,讓審查委員看見不一樣的訊息。

只有這樣,未來若是在審查會中投票通過了,民眾還能經由訴訟和行政救濟等方式繼續抗爭。以中科三期為例,環保團體不服環評結論因此上訴,就在同一天最高法院判決定讞,環評撤銷。

張聖琳表示,抗爭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不要因為自己的戰場消失就離開位置,而是應該進行橫向的串連,集結更多力量才能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就像對抗癌症一樣,只有無可救藥的認為我們有希望,才能繼續下去。

土地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換取貨幣,而在交換過程中逐步消失的,是土地上所承載的文化和歷史,以及居住在其上的人們,對「家」的想像。無法尊重這些無形之物的政策,也早已失去他們豎起旗幟高聲呼喊的「公共利益」與「必要性」。

Top

 
  我們的島:不只貓狗‧校園同伴動物

採訪、撰稿:朱淑娟;攝影、剪輯:葉鎮中

校園裡有很多動物,包括天上飛的鳥、花叢中的蝴蝶、地上爬的蛇,以及流浪貓狗。校園動物可能帶來困擾、也可能帶來好處,對於校園動物應該如何看待、對待?這次將從校園流浪狗談起,探討人與動物的關係、動物福利教育。

另外,校園是一個小社會,師生就像社會上的公民,面對校園動物,如何建立制度,透過公民參與的民主程序,共同決定校園空間的使用方式。

趁著冬雨空檔,陽光奮力穿越茂盛的松樹、灑落草地。中央大學四、五隻校狗正舒服地躺在草地上享受陽光,有時跟路過的學生玩在一起,人與動物像同伴,共享陽光與草地。

中央大學汪汪社社員駱易俗說,中大校園流浪狗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棄養,分為成犬跟幼犬,有些是家裡狗不要養了、就丟掉。另一個是家中的狗沒有結紮,一胎最少生2隻,最多12隻,家裡無法養那麼多,只好找地方丟掉。

用絕育取代捕捉,成立「汪汪社」

原本學校不容許流浪狗停留,一發現有流浪狗就請捕犬隊把狗抓走。但有學生認為,捕犬無法解決校園流浪狗問題,於是在2002年成立「汪汪社」,與學校協調暫停捕犬,用絕育取代捕抓,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解決問題。

汪汪社社員余致蓁表示,反對捕犬隊進入校園,因為目前來看,他們的捕犬手法並不是非常人道,希望能盡量避免這個過程。另外她認為,捕犬隊訓練不足,抓到的通常都是乖乖趴著很溫和的狗,會攻擊人、會追車、吠人的,都是警戒心比較重的狗,反而不太抓得到。「所以我們覺得捕犬無法解決校園流浪狗問題。」

也有學生認為,讓流浪狗停留在校園,有時反而有助於減少流浪狗數量。因為校園是開放的空間,趕走一批會再來一批,只是把狗趕走並非最好的方法。

汪汪社前社長謝恩平說,因為狗有領域性,應該讓學校保留一些親近人的狗,利用牠們的領域性去抵抗外面一些不知道習性不親人的狗,減少進到校園的機會。

人改變行為就能與動物和平相處

讓流浪狗停留在校園,並不是一開始就能相安無事。狗的行為會造成人的困擾、甚至影響安全,但也有學生認為這不完全是狗的錯,只要人有正確與動物互動的知識,困擾就會降到最低。

余致蓁說,同學最常反映的問題,像是追車吠人、製造髒亂,肚子餓會去翻垃圾翻食物。汪汪社一直在跟同學宣導,不要把手上食物餵狗,不要讓狗狗適應人類的食物,狗才不會去翻垃圾製造髒亂。

另外,狗本能會去追高速移動的物體。比如騎腳踏車時被狗追,希望能慢下來,而不是尖叫害怕、愈騎愈快,反而會激起狗狗去追東西的慾望。「狗跟人相處其實跟人與人相處滿像的,你不要犯我、基本上不太會主動去犯人。」

校犬對學生也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校園是一個小社會,無法自我隔絕,提早讓學生接觸流浪狗,是最好的社會教育。成功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王毓正指出,在討論校園應不應該有狗的前提下,應該先去問一個問題,假如流浪狗在社會中充斥著各個角落,那為什麼校園裡會沒有流浪狗?

他表示,如果沒有讓學生認識社會就是這個樣子,要如何讓他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問題要如何解決?「認識是一切的源頭,是一切的開始。」

另外有學生認為,校園有動物,有助於人學習與動物相處的知識。動物也可以跟人做好朋友,建立互助的互伴關係。

汪汪社前社長謝恩平說,既然你有這麼多狗,你就有更多機會去親近牠,更多機會去了解狗的相關知識,加上社團宣導,生活中接觸得到這些狗,有助於以後如果想養一隻狗,或看到路邊野狗,你會知道不能餵牠吃什麼,例如狗不能吃巧克力會心臟病。狗看起來很愛喝牛奶,其實狗不喝牛奶。

汪汪社社員余致蓁說,校園有一些狗狗很貼心,有女生很晚走回宿舍不安全,狗狗會陪她們走到門口,「真的很貼心,很不可思議。」

校犬管理是否應由學生社團承擔?

校園是師生共有的空間,如何利用、管理,應該由所有人決定並分擔責任。由一個學生社團承擔校園流浪動物的管理工作是否洽當,有待商榷。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不是把校園狗就交給幾個愛狗的老師、同學或社團來處理就好,這應該是學校的事情,學校共同討論,有多少動物,要如何對態牠,方法是什麼、制度是什麼?

照顧狗需要資源,目前由汪汪社募款還能勉強支應,但義務工作需要持續不斷的熱情,如何在學業之外兼顧校犬管理工作,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最主要的困難點是熱情。汪汪社夾在學生跟學校之間,也夾在愛狗人士跟不愛狗人士之間。有些人說狗很可憐你怎不帶回家養?但這已超過我們能做的限度。不愛的人就說你怎麼在學校餵狗。」汪汪社前社長謝恩平表示,「其實這有很大的困難。支持我們做下去,最主要是熱情。」

為狗舉辦學校公民論壇,全國首次

高雄市教育局推動「校園愛心犬」制度,讓鼎金國中的「皮皮」成為一隻掛有學校標緻的正牌校狗。校園養狗有好有壞,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為了形成共識,鼎金國中為校狗舉辦了公民論壇,創下國內的第一次。

高雄市教育局老師蔡宜家表示,訂定高雄市校園愛心犬計畫是希望先從學校師生開始來了解動物保護法令,愛護動物具體行為,最後了解動物倫理的相關概念。

鼎金國中校長丁文祺說,經過兩年的實務經驗,校園有動物學伴之後,到底實務上增加生命教育紮根在校園是如何,實務上碰到的困難又是如何,生活上的便利或者不便又是如何,舉辦公民論壇是把正反意見呈現出來。

管理得當,校犬好處多

會中有人認為校犬可以維安、撫慰學生情緒,有人則認為校犬不容易管理,校園不應該是養狗的地方。

鼎金國中老師羅耀堂認為,校犬的正面影響有兩方面,除了校園愛心犬對學生輔導及撫慰功能外,現在的國中國小都是開放校園,沒有圍牆,居民可以自由進出,有風險存在,校犬制度如能建立有一定的規模,有維護學生安全上面的功能。

鼎金國中學務主任徐瓊進則反對,他認為養校狗很多人都不會反對,問題是要管理得當,而通常都無法管理得很周延,有些小狗會攻擊不喜歡的人,辦活動時有些家長突然被攻擊。

校犬讓學生分心、還是讓教室變歡樂?

有老師認為,校狗進出教室會影響學生上課。但也有老師覺得教室有校狗,有助於提升上課情緒。

龍華國中輔導主任吳淑華說,流浪狗進入校園,不只是校園,有時會突然就進入教室,同學注意怎麼突然一隻狗進來了,造成同學分心。

不過,高雄中學老師葉玉瑛卻覺得,學校的狗不是走進來看看你就好,有時會跳起來手放在桌子上看你一下,學生走路還要讓路給牠,老師發考卷還要跳過牠,發生很多很好笑的事,「但因為這樣,教室變得很歡樂。」

當校犬已成學伴

公民論壇討論熱烈,但身為事件主角的「皮皮」卻正在享受南台灣溫暖的陽光。今年已10歲的皮皮,在鼎金國中出生、長大,跟大家一起吃營養午餐,是學童吐露心事的對象。

鼎金國中一年四班班長劉念佳摸著皮皮的頭說,「牠是我們班34號,因為剛好我們隔壁就是輔導室,淑美主任是牠的媽媽,所以就把牠當成我們班34號。」

學生劉雅菁說,「如果人家喜歡皮皮我就很喜歡他。」

鼎金國中輔導主任林淑美說,「皮皮」是2000年11月出生,一直待在鼎金國中,之前照顧牠的是二樓的輔導室,隔壁一年四班學生跟她一起就近照顧皮皮。孩子喜歡牠,有心事願意去跟牠分享,「所以皮皮現在變成鼎金國中的一份子,大家都很愛牠。」

動物學伴有助於學生學習生命教育

有人認為推動校園動物學伴,不只是學校要不要養狗的問題,而是有助於學生學習生命教育。鼎金國中家長會長李淑玫說,她的小孩很愛狗,常跟她說,其實狗跟人都一樣有生命,都要同等對待,只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把牠們當畜生,這是傳統的概念。

林淑美常常跟孩子說,「我沒有要你去愛牠,或是你去贊成這個東西,但你不准去做惡意攻擊。」就像同學相處一樣,有你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不能做到包容,但至少不能去攻擊,「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側記

在鼎金國中、中央大學採訪時,運氣很好,都遇到冬日陽光。學生、民眾躺著、坐在,在草地上享受陽光。狗狗有的靜靜坐在草坪上,讓陽光灑落全身。有的則搖頭擺尾在草坪上散步,穿梭在人群周圍,遇到狗同伴,還用身體碰觸打招呼。

陽光、有點冷的風、人與狗、加上老樹,那個景象看起來讓人心情十分平靜。

我常想,如果那個景象少了狗、少了樹,看起來又會怎樣?

人類常常只從自己的觀點或利益出發,主導非人類動物、植物的命運,但從沒想過,只考量人的利益,忽視動物、植物的生存權利,最後遭殃的恐怕還是人類。如何讓人類與動物、植物共存互助,對人類來說,是重要的事。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海地災區爆發疫情 20萬難民逃走

摘錄自2010年1月24日中新網綜合媒體報導

海地地震災區22日傳出疫情,國際紅十字組織在海地的官員卡羅特基說,地震發生後第10天,一些國際組織已在災區發現腹瀉、破傷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呼吸道疾病等疾病。她說,地震剛發生時所造成的截肢患者收治人數已日趨減少,隨之出現的是上述疾病,特別是兒童呼吸道疾病、流行性腦炎等。

卡羅特基指出,目前在災區出現這些疫情屬於正常,關鍵是進行及時、有效的防疫工作,如接種疫苗等。在太子港災區,一些地方已開始進行清掃、消毒、接種等災後防疫工作。

此次大地震摧毀無數人的家園外,亦令本已非常貧困的海地經濟陷於崩潰,海地商會粗略估計地震造成十億美元經濟損失。海地只有三成的企業有投保,在這種狀況下,沒有大力的海外援助,重建恐怕是不可能的任務。商會主席指出,許多海地人一直靠銀行貸款生活,部分人將無力償還,經濟可能會崩潰。

自地震至今,國際救援人員救出132人。海地內政部表示,地震遇難人數超過11萬人,逾60萬人無家可歸。另有統計稱,流離失所者多達150萬人。

Top

 
 
  大陸氣候異常 新疆山東影響生計

摘錄自2010年1月24日大紀元報導

中國冰天雪地,新疆北部2個僻遠的村莊的連外道路全被大雪給封死,上千名哈薩克牧民受困1個多月,生活物資告急,當局緊急出動直升機,為牧民送來大米、麵粉和藥品。

新疆西北部伊寧市一個小村的河道遭大雪堵塞,流動的積冰竟然一路漫開,進了小村莊,房屋開始浸水,當局緊急撤離河道附近的村民,民眾拉了馬車來,趕忙將家當搬上車。

北部阿勒泰地區有2個僻遠的村莊的連外道路全被大雪給封死,上千名哈薩克牧民受困一個多月,生活物資和飼料告急,當局緊急出動直升機,一天來回12趟,為牧民送來大米、麵粉、藥品等,好讓牧民平安過冬。

至於靠海的山東,一樣天寒地凍,渤海海面幾乎全是浮冰,天津港一帶也積滿了厚厚的海冰,再加上強風吹襲,進出港船隻作業嚴重受到影響,當局派出破冰船開道,確保航道通行無阻。

Top

 
 
  星南大稱將設亞洲首個災難風險管理研究所

摘錄自2010年1月22日中央社報導

鑑於氣候變遷導致天然災害四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簡稱南大)開風氣之先,宣佈要創設亞洲首家災難風險管理研究所,以發展適當的模式與方案,協助政府和業者制定災難風險管理策略。

南大災難風險管理研究所已經獲得金融、保險和再保險領域的支持,未來5年預算估計介於3500萬新元(新台幣約8億元)到5000萬新元(新台幣約11億4000萬元)之間,資金將用在進行研究所旗下的研究項目與計畫。

災難風險管理研究所旗下的研究項目,範圍將包括保險與再保險的風險、主權風險、社會風險及其他非傳統風險。除讓社會進一步了解災害的潛在風險外,另一目標是讓國際社會對天然災害、傳染疾病和恐怖攻擊等災害基本特徵,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災難風險管理研究所將首先展開兩個研究項目,第一是研究東南亞主要城市發生水災的概率,及合理的水災保費;第二是透過地震工程研究地震相關風險。

目前,北美和歐洲也有類似的災難風險管理研究所,南大表示,有意和這些研究所合作。

Top

 
 
  中華白海豚僅70隻 創新低

摘錄自2010年1月24日自由時報報導

台灣永續聯盟與雲林縣政府推動中華白海豚保育,23日發表新書「活著」,以實境模擬闡述生長在台灣海峽的海豚,遭受人為誤捕、工業區開發棲地消失、環境污染、食物來源短缺等問題。

本書作者、聯盟秘書長張恒嘉指出,雲林沿海白海豚最常出沒的範圍在麥寮、台西交界,偏偏這一帶相繼出現兩個濱海工業區,導致棲地緊縮。往年還發現120多隻,但據台灣媽祖魚保護聯盟去年調查結果,台灣海峽的白海豚數量只剩70隻。

農委會林務局表示,由於白海豚會游來游去,加上牽涉到調查方法的不同,因此與保育團體調查數據出現落差,希望年底前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或「漁業保護區」,實施禁漁。

張恒嘉表示,與麥寮一溪之隔的彰化西南國光石化工業區計畫抽砂造陸3000公頃,如果這片海域是白海豚重要獵食或育幼區,日後恐怕無法靠「生態補償措施」來補救。

Top

 
 
  蘇澳朝陽社區生態復育 大溝有魚蝦

摘錄自2010年1月24日自由時報蘇澳報導

宜蘭縣蘇澳鎮朝陽社區由於有天然湧泉,水源沒有受到污染,所以,社區最近幾年陸續爭取到水保局等單位的補助,從97年下半年開始,以漁村再生計畫的名義,先整頓社區通往朝陽漁港的大水溝,因為,這條水溝的水是天然湧泉,水質非常乾淨,經過整頓後,嚴禁民眾捕撈,希望能復育出豐富生態。

朝陽里長李順義說,現在大水溝裡有許多魚蝦,其中又以斑節蝦數量最多,社區還放養了一些錦鯉。 社區理事長雷政胤也說,水溝旁、土地公廟前的私有地,也租用來開闢成生態池與復育池,專門種植本土種的水生植物與本土種魚類,這項計畫預計將推廣5年。

Top

 
  論壇:高雄港站有危機──愛歷史或愛土地的舊港都

作者:munch

高雄港站,高雄現代發展的開始,如果只是把它當成一個過氣車站,輕率的開發毀棄,無異是忽略高雄港車站的重要歷史地位。

談現代高雄,必須先從橋仔頭糖廠談起。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對於工業台灣的構想,最早出現在1901年橋仔頭製糖所(橋仔頭糖廠)的建造,不僅是台灣現代糖業的源頭,更是台灣工業發展的開端。橋仔頭糖廠成為台灣第一間現代製糖所,其實引入許多現代化工業設計,「1903年,牛縴輕便道舖設(五分車前身)。1905年,橋頭電話線架設。1907年,橋仔頭專用鐵路通車(五分車),是台灣甘蔗專用鐵路之始。1908年,橋仔頭第二製糖工廠及酒精工廠生產,為台灣利用糖蜜製造酒精之始。1909年,橋仔頭鑄物工廠成立,為台灣機械前身。」(蔣耀賢,2000)

橋仔頭糖廠在台灣工業現代化上,具有的一定的地位,但是糖廠的興建,連結著舊名打狗乘降場的高雄港站。

從1900年,橋仔頭製糖所規劃建廠開始,最早建廠所需的進口機具,必須由台南安平上岸,再以牛車搬運到橋仔頭現址,其間不僅路途遙遠,更必須躲避抗日人士的攻擊,整個建廠之初,工程相當艱困。當時,台灣鐵道的鐵道系統,清朝期間只完成基隆到新竹段,日本治台後,早有完成西部縱貫線的規劃,1900年動工之初,為了因應糖廠建設,首先完成就是打狗到台南段,並在中途設立橋仔頭乘降場(橋頭車站),方便物質原料的運輸。

當時,在台灣南部仍以安平港為主要港口,當時舊名為打狗港的高雄港,從明末的小漁村到1858年通商開港,規模都不算大,並且和安平港一樣有著淤積的問題,但是打狗乘降場的設立,結合到高屏地區糖廠的高度發展,乘降場成為南部重要的運載車站,車站內充滿進口的工業機具、出口的農業產品,提昇從打狗港直接進出口的需求。 

原本,1900年開始,日本總督府已經對打狗港進行調查,並且以濬港泥土來建設鐵道車站,但是港區仍未大規模開發,即至1908年打狗乘降場升級成為打狗驛,港口無法疏解大量運輸需求,於是開始進行第一期打狗港擴港工程,成為現代高雄港興建的開端。

鐵道優先高雄港的發展,在大家以港都稱呼高雄之際,卻遺忘在港都之初,打狗驛扮演港都催生的母親角色。

百年來,高雄港站如同早期高雄發展的見證,從小小乘降場、升等成為打狗驛,1920年改名為高雄驛,成為高雄的都心,並且隨著港區的擴建,濬深淤泥堆出的大片海埔地,也造就高雄港區的新市鎮,現今熱門的哈瑪星,當時就是港區濱線(Hama sen)鐵道的譯稱,港都高雄以高雄驛為中心,成為台灣南部的耀眼新星。

隨著高雄地區的工業發展,都市不斷擴張更新,高雄驛在1941年移往現今高雄火車站,高雄驛改名為高雄港驛,地位從都會之心,轉成為輸運重鎮。到了國府來台,增設二條臨港線,加上美軍顧問團的進駐,高雄港站依舊喧囂,有著迷人的港區風情。

到了1970年代之後,交通輸運不在以鐵道為主,公路成為主要角色,加上新市區的澎勃發展,港區舊市區改正不易,終於開始走向沒落,掩埋在歷史之中。

但是,歷史總是捉弄人,那些老的舊的,一度被遺忘卻未毀棄的事物,在快速工商業發展之後,成為懷想的空間,甚至結合旅遊經濟的發展,這些被遺忘的區域,重新復活,再度以歷史之姿,登上現代都市的舞台。

原來,港都在這裡!

高雄港區的舊街町,在這種氛圍下,從一個沒落的工業、運輸地區,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旅遊地區,成千上萬穿梭的身影,不是尋找拆船零件的工廠老闆,不是下船飲酒的美國大兵,而是台灣各地前來懷舊、前來認識港都的台灣新子弟,他們想看的是一個港都的舊日風華,或是那段一談起就醉人的濱線故事。

港都在這裡!它像沈睡許久,此刻醒來,抖落遮掩的塵埃,仍是舊日之光,依舊耀眼。

現今,因應觀光需求,高雄港區不斷開發變遷,但是凡事須得小心翼翼,因為任何舊日影像一旦抹除,吸引人的舊日港都,都可能變為新興市鎮,扼殺港都的歷史之味,於是創造了港區新風貌,卻讓歷史在甦醒後走向滅亡。

高雄港站在都市更新中,規劃新的開發案,端上文資界流行的「拒絕冰凍式保存」,朝向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觀念,欣見這塊保有完整站體,以及廣大路軌的高雄歷史發展之心,能有美好的光明前景。

但是看到這張營建署公布的規劃設計圖後,開始有所覺悟,官方的「拒絕冰凍式保存」,只是開發的掩人耳目,12公傾的完整區域,只留北號誌樓(南號誌樓建捷運已拆)等少許指定歷史建物,那片最壯觀的路軌,規劃留下少許路軌景觀,保留部分只有1.2公頃,扣出公園綠地、新建道路面積,其它5.4公傾土地都將開發蓋大樓,這種拒絕冰凍式保存的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簡直是「蒸發式保存」,讓原有的變不見,留下一點味道僅供懷念。

開發就是開發,不必掩人耳目套上新詞,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至少也要少量拆除新建,多數重修利用,或是有能力做到新舊共構、新不掩舊,那有拆了一大部分舊建物,蓋上新大樓,再來喊歷史活化再利用,骨子裡根本不是愛歷史,而是愛土地。

高雄港站有危機,對於台灣鐵道,它是珍貴少見的歷史資產,對於港都歷史,它是無可取代的人民記憶,如今這種找土地開發的都更案,不會保存歷史,只會讓舊日港都消失在纜車線、新大樓的新穎建築裡,完全忽視港都的珍貴記憶。 

一群熱愛高雄歷史的團體,長期關注舊日港都的發展問題,她們需要外界的關心與協助,幫忙留下珍貴的台灣歷史記憶。請大家前往閱讀,關注高雄舊港都的開發問題。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潘佳修‧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