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6.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2010海洋日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破報
台灣立報
苦勞網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推薦瀏覽

世界自然基金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環盟彰化分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中華鯨豚協會 

溪流環境協會
台灣綠黨
千里步道
  海洋日話海洋:愛海三部曲 親海、知海、愛海

愛海三部曲 親海、知海、愛海

本報2010年6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除了南投縣不靠海,其他縣市都靠海。但是你有多久沒看到海、聽到海的聲音、品嚐海的味道了呢?

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或許很正常,台灣除了南投縣不靠海是從地圖上看到的,事實上,台灣天然海岸僅剩不到原來的一半,台灣人民對海的印象,恐怕沒有消波塊來得具體。因此才有學者嘲諷「台灣不靠海,靠消波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則認為有因可循的,建立海洋文化,要先讓人民愛海。

台灣50%以上為非自然海岸,隔絕了人民與海;此外,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怕「共匪」渡海來台,實施戒嚴,沿海設防,不讓人民靠近海,因此台灣人民對海洋陌生,成為一個怕海的國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鄭永常也說,政府的政策是造成人民對海洋陌生的主因。然而,現今兩岸政治氛圍較友善,政策應朝向讓人民更樂於親近海洋。 建立海洋國家,要從海洋文化、觀念改變。鄭明修提出愛海洋三部曲:親海、知海、愛海。也就是說從親自到海邊,接觸海,認識海洋的面貌,透過環境教育,建立海的知識,因此而愛上海,當一個人愛上海,自然會懂得疼惜海洋資源。精采內文

  國光石化開發 中華白海豚生死一線間
環保署為了加速國光石化環評審查,總計一周內舉行五場會議,環保團體昨日在會前舉行記者會,批行政院直接下令環保署「加快審查」,如此重大的開發案理當審慎評估,密集開會如何維持審查品質?

昨天舉行「中華白海豚之影響與因應」會議,由於有許多事項尚未釐清,專家決議再舉行一次延續會議。但會中開發單位堅持工業港不會阻斷白海豚「南北交流」,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說,「我相信白海豚跟我陳寶郎一樣聰明,如果我要去飯店吃飯被擋住,我會繞路。」有人問要訓練多久,他希望白海豚可以平穩通過海域,「訓練到養成習慣」。精采內文

環團昨日在會前舉行記者會

【相關連結】
救白海豚 救海洋 林務局、漁業署責無旁貸
保育白海豚 學者:應啟動禁漏原則!
國光石化變成海豚訓練師
台灣首宗國民信託 喚起全民認股救白海豚
  環球360°:墨灣漏油啟示錄──低價能源的真實代價

作者:約翰•維達

這次BP公司在墨西哥灣發生的石油洩漏事故,唯一的特殊之處就是離美國很近。如果是在其他地方,石油巨頭們根本置之不理。──約翰·維達

「石油公司們現在都很緊張,因為它們對污染漫不經心的態度和整個產業的無能,都已暴露在聚光燈下。」

 石油巨頭們現在都屏息凝氣。在墨西哥灣的洩漏災難發生後,BP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奧巴馬總統,美國公眾和全球環保界都被激怒了,現在BP已經喪失了在北極和其他生態敏感地區鑽探石油的權利。 墨西哥灣的災難可能會讓BP損失幾十億美元,但又怎麼樣呢?對於一個年利潤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公司來說,鋪上5000英里(8000公里)的吸油管,或者漏上幾百萬加侖(升)的石油、再擺平十萬場官司所花費的代價最多不過是幾個月的產值而已。儘管很尷尬,但事情很容易就過去了。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海洋日,提醒世人看看我們的周遭之海。中國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在上海首次發布的《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東海區海洋環境污染,其中23%海域達嚴重污染程度,長江口、杭州灣皆屬於嚴重污染區域。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引起世人關注。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署長珍‧盧布欠科將英國石油漏油事件稱之為「一場人類悲劇與環境災難」,她並在6月8日指出,藉由污染指紋獲得證實,墨西哥灣某處的確存在著因漏油產生的低濃度原油漂浮在海面之下。

生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清潔隊員抓流浪狗,捕犬卻變成虐犬!去年11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揭發,多數縣市把流浪狗當「廢棄物」事件。事過半年,事情並未改善,研究會舉行記者會,要求捕犬業務應盡速由「動物保護員」執行,並禁止委外捕犬。流浪狗有動物權,鳥類也應受到保護,但是影響到農民生計時,又該如何拿捏?農友毒鳥誤觸野保法,非戰之罪?近日,台中縣大雅鄉林姓農民即為了保護收成而稻穀浸毒殺百餘鳥,誤觸野生動物保育法。阿罩霧文化基金會專案總執行孫崇傑建議,農友可加入農友組織,經驗交流取得解決策略。

推廣有機農業的農民,有福氣了!一個市集、一個未來,全台「農學市集」大會師。以無毒、有機、小農、在地美食、健康、為特色的「農學市集」,全台遍地開花,但也持續面臨新的挑戰與機會。各地農學市集發起人與參與者日前在清華大學一連3天舉辦「第一屆台灣農學市集研討會」, 商討農學市集的未來。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有機生活能真正落實在日常中。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口水「環保救國」

作者: 徐光蓉(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

上月,馬總統於就職兩週年特別提出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與和平護國等「六國論」以打造「黃金十年」。「環保救國」和不時複誦的「節能減碳」,能否將臺灣導向嶄新的未來?

2010年總統文告中「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拉回到2000年水準...」,提出未來減量目標是馬政府很自豪的事。其實,這減量目標比1998年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結論 ──「二氧化碳排放應於2020年回到2000年排放水準」還要寬鬆;值得驕傲?

年初文告還特別提:2008年台灣CO2排放較2007年減少4.4%,能源使用效率亦提升3.6%等,為施政成果。國際能源總署(IEA)出版之 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因全球持續性經濟衰退,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導致2008年全球總CO2排放較2007年減少約20億公噸,減幅約6-7%;同期臺灣約4%的減量明顯低於世界平均;臺灣2008年減量應該主要歸於國際因素,馬政府不僅不該攬為功勞,更該瞭解是否因過多高耗能產業以致臺灣減量幅度明顯較其他國家差?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總統府快閃動員 環保救國攏係假 財團治國卡係真

發起單位: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等

行動緣起

馬英九總統在就職兩周年記者會上,提出「環保救國」論,但是民間觀察,政府為了服務財團,伸手介入環評審查,實際上根本就是「財團治國」。 5月中旬,國光石化公然向政府喊話,「如果年底環評仍不通過,民股就要撤資」,行政院長吳敦義聞言即刻指示環保署加速審查,讓國光石化可以按照建廠時程動工。

為此,環保署密集召開相關會議,上週才開完海岸地形變遷專家會議,這禮拜又連開三場專家會議(白海豚、健康風險及水資源)和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會議密集的程度,已經超越「一週一會議」的中科四期案了。先不談專家學者是否有充分的時間閱讀資料,財團只要放話,政府就趕緊替它想辦法,老百姓實在搞不清楚:政府到底是財團的公僕,還是人民的公僕?精采內文

 
 
海洋日話海洋:愛海三部曲 親海、知海、愛海

本報2010年6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除了南投縣不靠海,其他縣市都靠海。但是你有多久沒看到海、聽到海的聲音、品嚐海的味道了呢?

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或許很正常,台灣除了南投縣不靠海是從地圖上看到的,事實上,台灣天然海岸僅剩不到原來的一半,台灣人民對海的印象,恐怕沒有消波塊來得具體。因此才有學者嘲諷「台灣不靠海,靠消波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則認為有因可循的,建立海洋文化,要先讓人民愛海。

台灣50%以上為非自然海岸,隔絕了人民與海;此外,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怕「共匪」渡海來台,實施戒嚴,沿海設防,不讓人民靠近海,因此台灣人民對海洋陌生,成為一個怕海的國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鄭永常也說,政府的政策是造成人民對海洋陌生的主因。然而,現今兩岸政治氛圍較友善,政策應朝向讓人民更樂於親近海洋。

建立海洋國家,要從海洋文化、觀念改變。鄭明修提出愛海洋三部曲:親海、知海、愛海。也就是說從親自到海邊,接觸海,認識海洋的面貌,透過環境教育,建立海的知識,因此而愛上海,當一個人愛上海,自然會懂得疼惜海洋資源。

親海

鄭永常說台灣往往是「站在陸地上講海洋文化」,卻不去接觸海洋。如此建立的海洋文化,是有衝突的。台灣海岸有些過於險峻或許不適合全民接近,但對於合適的海岸、海灣,應適度管理,讓民眾接近海。

擁有香港的成長背景,來台十幾年的鄭永常以香港渡輪為例,每天搭船也是親近海的方式。台灣從高雄港到基隆港之間,何不考慮增闢海路,民眾可以搭船當作交通工具;或者開闢與離島之間的海路,讓海路兼具交通、旅遊多項功能,也幫助離島產業活絡。

知海

「海洋佔地球70%,非常大,擁有極大的包容力大」鄭明修說,還有很多海洋知識尚待開發。此外,海洋的稀釋力強,一旦海洋生病了,會比陸地生病更嚴重。海洋知識的建立非常重要,但「台灣太重視專才教育,應將海洋列為通識教育。」鄭明修認為認識海、建立海的知識,才能消除對海洋的疑慮,調整對待海洋的態度,進而擁抱海洋。

海洋生態的持續惡化,也是促使聯合國訂6月8日為海洋日的原因,藉此要世人重視海洋這個共同的藍色國土,共同守護。

台灣雖有一部「野生動物保育法」(野保法),卻沒有任何一種海洋魚類列入保育對象。鄭明修對此不無遺憾。他現在都改口說「環境、生物多樣性是有價的」,而且是極高價,以導正人類自以為環境「無價」,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觀念。在環境無價的思維下,無限制捕撈魚類、無限制地污染海洋,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台灣難道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嗎?」鄭明修說,民眾甚至連吃到嘴裡的魚都叫不出名字。

「長期以來,漁民認為海是他們的,政府也很照顧漁民,但照顧漁民應從照顧魚開始!」鄭明修說,漁民捕不到魚,不僅只是漁民生計問題,更嚴重的是,海洋生態保育問題。

對海洋要建立「對的知識」,要吃對魚。鄭明修提出兩個原則:
1.海洋中非人類飼養的魚類應當作野生動物看待。
2.自然資源只要變成全球化商品,即落入萬劫不復的處境。

野生動物需要保育,而過度捕捉海洋生物,最後果報是回到人類身上。

而生物多樣性有多高價?當「豆丁海馬」被保育下來,人們為了看「豆丁海馬」來到海邊,創造了無限「商機」,而這就是「高價」!而且豆丁海馬被觀看不會被傷害。

海洋:說不完的故事

關於海洋,鄭明修有太多故事可說了。曾有一位海底工程人員告訴他,每當在海底敲敲打打的,白海豚就會靠攏在身邊陪伴,可惜身邊沒有相機拍攝下來,不是還是能透過文字寫出來。知道白海豚如此友善,對人類信賴,自然會湧出保護的心情。

5月在墾丁國家公園舉辦的珊瑚產卵活動,在鄭明修的建議下,邀請國內知名的聲樂家演唱,結合藝術、音樂、文化與當地傳統。他認為讓民眾愛上海洋之美、建立海洋文化,最好能集合美的事物。

鄭永常也提到要有屬於台灣自己的航海文學。想想安平港曾經有荷蘭人也有華人,這些人是坐船過來的,過程中一定經歷很多事情,可能遇到颱風,有的船回航、有的船失落在海洋中......這些都是創作的素材,應流傳下來,讓兒童了解先民航海故事。

「現在還來得及寫」鄭永常說將航海故事放在歷史的框架中,形塑台灣的航海文學。

編按:台灣的海洋文學,近年才引起文學界相應的重視,唯具分量的選集或討論仍不多見。單以作品而言,東年《失蹤的太平洋3號》、劉克襄《自然旅情》、黃春明《看海的日子》、王拓《金水嬸》、杜披雲《風雨海上人》均是公認佳作。若論重量級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討海人》可說是台灣海洋文學濫觴;出生於蘭嶼的達悟作家夏曼.藍波安,同樣是不二人選。

Top

 
國光石化開發 中華白海豚生死一線間

本報2010年6月10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從昨(9)日起到下周二(15日),環保署總計舉行五場國光石化環評會議,環保團體昨日在會前舉行記者會,批行政院直接下令環保署「加快審查」,如此重大的開發案理當審慎評估,密集開會如何維持審查品質?

昨天舉行第二場專家會議「中華白海豚之影響與因應」,會後決議關於國光對於白海豚的影響,還有許多事項尚未釐清,決議再舉行一次延續會議。

白海豚是否被阻斷南北交流?

尚未釐清事項包括:應確認白海豚族群分布基線以及統計數值。再確認白海豚棲地、活動廊道、過境廊道、覓食廊道。是否被阻斷南北交流、能否被訓練繞道、保育基金如何設置、如何為白海豚留下迴游空間等等。

昨天國光石化委託台大教授周蓮香所做報告,指彰化縣南段沿海應為中華白海豚南北分布密集熱區的「重要過境廊道」,約有30%個體曾南北移動,工業港「可能不會完全阻斷南北交流」。多位委員及環保團體對這個說法存疑。

所謂「阻斷南北交流」,是指國光石化設廠後,會將白海豚分割成兩個族群,周蓮香的報告指出,當族群被分割族群將持續衰退。如果是永久性分割,族群將在13 到75年內達到「功能性滅絕」(完全滅絕)。如果是暫時性分割,15年後族群減少約6到50%,她建議,依保育類的預防原則分隔不得大於7年。

一位委員堅決認為有明顯阻絕效應,建議把工業區與專業港分開,為白海豚保留通道。水深5到10公尺,至少保留800公尺。

白海豚可以被訓練穿越彰化海岸嗎? 

周蓮香報告中提的「減輕衝擊對策」,是要訓練白海豚穿越彰化海域,以確保南北交流不致中斷,或是在堤頭設移動式食物誘導。不過她坦承,這過去沒人做過,實驗性質較高,不保證成功。

這個說法引發許多質疑,彰化縣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說,這種不可行的事,提出來不太妥當。她要求應先討論族群,再來討論要不要有後續工程。填海造陸後白海豚一定無法迴游,「白海豚看都看不到,還能引導牠經過廊道嗎?」

中研究研究員陳章波表示,「這完全不可能」,開發單位不能不負責任地提出建議,應明確指出風險。

媽祖魚保護聯盟甘宸宜表示,這是白海豚的棲地,野外訓練是不可能的,過去沒有先例,也無法讓白海豚游過這麼狹窄的水道。另外她質疑,工程的噪音、汙水對白海豚的衝擊隻字未提。

林務局代表也指出,訓練白海豚應提出具體做法,或國外案例說服大家。另外應增加海上調查,廢汙水排放對白海影響還要評估。至於保育措施,林務局要求應提出具體做法,不是最後全民埋單。漁業署則要求評估漁業資源衝擊。

國光承諾:訓練到養成習慣為止

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說,「我相信白海豚跟我陳寶郎一樣聰明,如果我要去飯店吃飯被擋住,我會繞路。」有人問要訓練多久,他希望白海豚可以平穩通過海域,「訓練到養成習慣」。

另外他認為有必要成立白海豚保育基金,但強調國外的保育措施都是政府出面,「但國光願意與政府一起做,負擔應有的責任。」

陳寶郎:這段時間與環保署長很認真討論

至於有委員提工業區、工業港分開,陳寶郎突然自己爆料,「這段時間我與署長很認真在討論。」但工業區和工業港分開是要分多遠?若分1500公尺,要花 379億、若分開8百公尺是245億。

如還要空出800公尺廊道,有公安、環保問題,而且投資增加,目前投資額從4000億提高到現在6000億,「如果為了這個還要投資,股東做不到,評估時間要一年多的話,股東就撤案了。」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不可能訓練野生海豚游過狹窄水道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昨天委由環保團體提出書面資料,他表示,在自然環境下不可能訓練野生海豚游過狹窄水道,世界上也未有類似試驗。香港機場和大嶼山之間有一條小水道,機場建造前,曾經是海豚往返游經之處;填海之後,這條1公里寬的水道原本仍被視為海豚的棲地,但橫越水道近百次,卻從未目擊到海豚。

他表示,即便該水道是海豚的潛在棲地,鄰近的填海造陸也會消滅這樣的棲地。因此,海豚極不可能使用700公尺的水道,也不會聽從「訓練師」的「命令」游過工程基地。

白海豚族群只剩80多隻

周蓮香報告指出,中華白海豚族群分佈範圍,北從苗栗縣龍鳳漁港,南至台南縣將軍漁港。水深2到32公尺,離岸6公里內,兩個族群熱區在:苗南到彰北、
雲林到外傘頂。估計總數約84到86隻。

一位委員指出,保護白海豚是去年行政院海洋事物小組提出來的,從2002年起確定有族群,周蓮香認為未來族群不會增加,但80多隻應是關鍵點,可能往上或往下,國光開發案影響8000公頃,這麼大面積棲地消失衝擊都未提到。

這位委員指周蓮香的調查以目擊方式,但彰化海岸退潮時完全無法出船,漲潮前或退潮後才能出去,退潮到芳苑要兩三個小時,白海豚因覓食需移動或靠岸順著潮溝追魚群,搭船在外海六、七公里是看不到白海豚的,應交代陸地觀察時間。

委員指出,假如調查時間不對,白海豚可能都看不到。他指出,白海豚的分佈很侷限,不是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否則牠為何不跑到北海岸或高雄?」

洪家耀質疑,白海豚族群棲息在台灣西岸狹長的沿海地帶裡,而填海工程就位在其棲地中間,潛在棲地消失將是海豚致命的一擊,因為填海工程將破壞底棲環境(除工程本體,還包含工程所經之處),使海豚食物來源驟減。

白海豚與魚的共生

漁民方明耀表示,白海豚把魚吃光,以前討海隨便打都有魚,「只顧白海豚,我們討海人要吃什麼?」麥寮鄉民林圍守表示,六輕興建時也有人反對白海豚,但六輕就可以蓋。

一位委員指,那是因為蓋六輕時大家對白海豚不了解,他也反駁陳寶郎指六輕對白海豚影響小的說法。他表示,如今白海豚只剩80多隻,也許六輕未蓋前數量是現在的好幾倍。

一位委員指出,白海豚是一個指標,回想過去漁很多時白海豚也很多,現是白海豚少了魚也少了,「這是依存關係,有魚才會有白海豚聚集。」

三贏或三輸?

主席、台大環工所教授蔣本基表示,在保育措施、減輕衝擊措施後,如果未來白海豚數量提高,就是人、生態、經濟活動三贏。陳章波則提醒,「如果不幸失敗了,我們創造了什麼?如果失敗誰要負責任?不能只提三贏不提三輸。

給子孫留下一些未開發的海岸

一位委員指出,「最好的保育方案是0方案」,不填海造陸、不興建工業區與工業港,魚類多樣性應會增加,食物鏈也會更穩定。汙染威脅人類生存,食物鏈變性 人類也將受到傷害。

他強調,國光石化有可能造成白海豚滅絕,如果滅絕是不可逆的,應採取禁漏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給子孫留下一些未開發的海岸。

Top

 
環球360°:墨灣漏油啟示錄──低價能源的真實代價

作者:約翰 • 維達

這次BP公司在墨西哥灣發生的石油洩漏事故,唯一的特殊之處就是離美國很近。如果是在其他地方,石油巨頭們根本置之不理。──約翰·維達

在尼日爾三角洲,一塊發生石油洩漏的濕地被隔離;攝影:馬庫斯•本森
 

「石油公司們現在都很緊張,因為它們對污染漫不經心的態度和整個產業的無能,都已暴露在聚光燈下。」

石油巨頭們現在都屏息凝氣。在墨西哥灣的洩漏災難發生後,BP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奧巴馬總統,美國公眾和全球環保界都被激怒了,現在BP已經喪失了在北極和其他生態敏感地區鑽探石油的權利。

墨西哥灣的災難可能會讓BP損失幾十億美元,但又怎麼樣呢?對於一個年利潤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公司來說,鋪上5000英里(8000公里)的吸油管,或者漏上幾百萬加侖(升)的石油、再擺平十萬場官司所花費的代價最多不過是幾個月的產值而已。儘管很尷尬,但事情很容易就過去了。

石油產業的形象受到嚴重破壞,但它能夠拋出大筆的金錢「洗綠」自己,就像擺平當年埃克森·伐耳迪茲號油輪布蘭特·史帕爾儲油平臺尼日利亞作家肯·薩羅-維瓦等公關災難一樣。只需短短幾年,整個事件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這在為世界提供燃料的石油產業的財富面前,不過是滄海一粟。然而,這次石油公司們都很緊張,因為它們對於污染漫不經心的態度和作為一個曾經頤指氣使的行業的全然無能已經暴露在聚光燈下。

石油巨頭們真正恐懼的並非漏油本身,因為這很普通,而是這次洩漏就發生在美國家門口。每年都有千百萬桶石油被洩漏、投棄和浪費,但並沒有引起什麼關注。

如果這次事故發生在一個發展中國家,比如在非洲西海岸或者印尼,BP肯定會嚴密封鎖消息,並且逃之夭夭好幾個月了。它絕對不必採用什麼吸油管或者化油劑,根本不會顧及什麼對人身健康的影響和對漁業的破壞。它可能會被告上法庭,處罰個幾百萬美元,但它肯定會上訴,然後把裁決拖上個10年20年的。

在一個窮國,石油巨頭們通常都是最有勢力的產業,都被縱容得像另一個政府。在很多國家,它們只要用錢買通法官、地方領袖、立法者和部長們就行了,它們希望把環保活動者們和當地人弄得軟弱無助。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能得逞。

石油產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對它在發展中國家的所做所為算總賬,包括它造成的爛攤子和在全世界的森林、河流、海洋和沙漠中洩漏的石油。

尼日爾三角洲有2000多個大型洩漏點從未得到清理;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的亞馬遜河上存在大片被石油洩漏、有毒原料傾倒和井噴破壞的區域。委內瑞拉、安哥拉、乍得、加蓬、赤道幾內亞、烏干達和蘇丹的河流和水井已經被嚴重污染。西方、BP、雪佛龍、殼牌和大多數其他石油公司總共面臨著數百起大型的法律訴訟,單是厄瓜多爾德士古石油公司要求的賠償就高達300億美元。

如今石油的價格是每桶70到100美元,而非200美元,唯一的原因不過是真正的採油成本被反應出來而已。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夠像奧巴馬和美國參議員們那樣向石油巨頭們施壓,如果能夠逼迫它們真正把無數的爛攤子收拾乾淨,石油價格就會大跳水,通向清潔能源的按鈕也就會開啟。

如果能收回石油巨頭們每年獲得的數10億美元補貼和該產業大量的偷漏稅,如果能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石油公司保護資金的數量,世界大多數的石油就能安全地留在地下了。

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0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6月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長江口、杭州灣屬於嚴重污染區域

摘錄自2010年6月8日人民網報導

中國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在上海首次發布的《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東海區海洋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准的面積為 91950平方公裡,其中23%海域達嚴重污染程度,這些嚴重污染區域主要集中在射陽河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的舟山群島和樂清灣等海域,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副局長賈建軍透露,從海洋部門對144個入海排污口的監測來看,2009年污染物質排海總量為196.9萬噸。在監測的排污口中有82.6%超標排放。另外,河流輸入也成為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賈建軍透露,2009年,東海區監測了21條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總量為 1216.7萬噸,其中長江污染物入海量佔58.4%。河流輸入和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放已成為東海區的主要陸源污染。

《公報》顯示,海洋生物的狀態也不容樂觀。牡蠣、泥蚶、紫貽貝等受監測的貝類體內,鉛、石油烴殘留量都超過第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一些海域的貝類體內鎘、砷、滴滴涕的殘留量也超標。在東海區近岸的5個生態監控區中,杭州灣處於不健康狀態,江蘇蘇北淺灘濕地、長江河口、浙江樂清灣、福建閩東沿岸港灣等生態系統均處於亞健康狀態。

Top

  「污染指紋」鑑定 墨灣海面下也有漏油漂浮

摘譯自2010年6月8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石油於漏油油井口附近以遠端遙控設備現場即時轉播的擷取畫面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署長盧布琴科 (Jane Lubchenco)將英國石油漏油事件稱之為「一場人類悲劇與環境災難」,她並在6月8日證實,墨西哥灣某處的確存在著因漏油產生的低濃度原油漂浮在海面之下。

她表示已在部分海面下方的原油(subsurface oil)中發現到與英國石油溢漏的原油相符的「污染指紋」,但這些油並非全數來自英國石油「深水地平線號油井」的漏油。

NOAA與南佛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已進行海水採樣,樣本採集自海面至海面下3300英呎之間的深度,與深水地平線油井失事地點東北方40及42海里處,另外還在油井東南方142海里處的另一處採樣點採樣。

盧布琴科於華府記者會中比紹:「我們針對海面下方的這些原油做的分析,確定其濃度小於0.5ppm這個範圍。」依據濃度分析,NOAA同時找出原油的污染指紋,判斷這些油是否來自深水地平線號的漏油,或是其他可能來自於海底天然滲出的原油。

「我們從油井東北方40海里處海面下方的樣本所發現的碳氫化合物,的確和英國石油的漏油相符合。」盧布琴科並表示,油井東北方42海里處海面上、 162英呎深與4500英呎深的這些樣本所找到的碳氫化合物,則因濃度太低,無法進行實際的汙染指紋測試;而油井東南方142海里處330英呎深與 1000英呎深的樣本所發現的碳氫化合物「和英國石油的漏油並不相符」。

「針對這些原油資料的比對,我們還沒做出結論。」生物海洋學家皮保斯(Ernst Peebles)說。皮保斯是南加州大學氣象鳥二號研究船(R/V Weatherbird II)上的首席科學調查員,他表示:「初步結果顯示出,至少在表面上有相似性。」

其他多艘進行採樣與觀測行程的NOAA研究船不是已在返程路途,就是即將返回。盧布琴科說,只要這些船返回,NOAA會立即將結果公諸於大眾。

NOAA已經在太空中部署衛星、在空中安排飛機、在海上安排船隻,在陸上安排科學家,並會把資訊上網,「如此一來美國民眾可以看見我們在做什麼,並且能對我們正在探尋的解答有所理解。」署長說道。

另一方面,英國石油公司依據其修復墨西哥灣區域環境與棲地的部分承諾,於8日宣布該公司將會把深水地平線漏油事故所回收的原油所得淨收益捐贈出來,成立一個新的野生動物基金,用來創造、修復、改善並保護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與佛羅里達州海岸沿線的野生動物棲地。

此一基金的創設已經超過了1990年石油污染法所規定該公司應盡的義務。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10/2010-06-08-01.html

Top



 
  清潔隊員抓流浪狗 捕犬變虐犬

本報2010年6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圖片提供:動物社會研究會去年11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揭發,多數縣市把流浪狗當垃圾,由清潔隊(269 個鄉鎮,占全部鄉鎮的83%)、而非動物保護人員捕捉,還有縣市委外捕犬,把流浪狗當「廢棄物」。事過半年,事情並未改善,研究會今天再舉行記者會,要求捕犬業務應盡速由「動物保護員」執行,並禁止委外捕犬。

各縣市應改由「動物管制員」負責捕犬業務

圖片提供: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會要求,捕犬業務應回歸動保主管機關農政單位,並仿效歐美改以「專任動物管理人員協助保護流浪犬貓」方式管理。

今天立委田秋堇、李慶華都支持立法院下會期修正「動物保護法」,增列「直轄市或縣 (市) 政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置動物管制員,執行管制、保護遊蕩動物業務。非經中央主管機關評估、同意不得委外執行動物管制業務。」
田秋堇表示,捕犬不能委外,因為無法追究責任,政府不能把責任委外。李慶華指出,很多地方做的不叫捕犬,叫虐待流浪狗,捕捉過程把狗弄得半條命都沒了。沒受過訓練的清隊隊員也很受人擔心,人人怕被咬,值得同情。

農委會:只能建議,不能強制

修法曠日廢時,研究會要求農委會應以行政命令要求(並補助)各地方設動物保護處,同時將捕犬業務改由動物管制員負責。

農委會科長林宗毅回應,年底前會完成評估,地方政府需要多少人力、經費才能改制。不過他強調,農委會只評估,地方政府有權決定要不要設置。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政府不是沒有資源,是要不要做的問題。

各縣市應立即成立「動物保護處」

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農委會至今將動物保護工作,放在「畜牧處」下的「畜牧行政科」。「畜產行政」與「動物保護」專業有別,無法兼顧。要求農委會應立即成立「動物保護處」,專責動物保護工作,以提昇動物福利。

目前全國25縣市中,只有11個縣市設置動物保護專責機關。其中台北市雖然已將有「動物衛生檢驗所」改設「動物保護處」,但除了少數專職人員,多數仍是派譴人力。

捕犬方式太殘暴

圖片提供: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會今天公佈調查影片,清潔隊員因缺乏專業知識,不論犬隻大小、性情、健康狀況如何,都視為「惡犬」,有的用捕犬繩將狗一路死拖活拉,或將幼犬摔落地面,或用捕犬桿勒住狗的脖子,一路「提」或用力「拋」到捕犬車上。

另外,以資源回收車或垃圾車隨意改裝的捕犬車,有的完全沒有遮蔽,犬籠又小又擠,稍大的狗完全沒有站立迴身空間,有的還用雞籠關狗。

法令規定捕犬員應配戴識別證,但許多縣市的捕犬員沒有制服也沒有任何辨識標誌,民眾根本難以分辨是否為香肉店捕狗。有些縣市委外捕犬,把狗關在窄小的雞籠內,沒有飼料及飲水,等捉得夠多了才送到防疫所按隻領錢。

從「貓狗小事」檢視政府的民主水平

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常有人說這是「貓狗小事」,但台灣政府連貓狗小事都做不好,這些公然的虐待行為才能持續至今。

朱增宏說,當公務人員能夠從動物福利出發,以人道方式執行捕捉、運送、收容、安樂死等工作,才能給社會良好的示範。一個社會「飼主責任」的水平越高才可能降低棄養數量,從而減少政府每天必須面對的壓力。

你可以做什麼

研究會請民眾寫信給縣市首長及五都候選人,要求縣市首長重視動物保護。行動詳情請參考台灣動物研究會網站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農友毒鳥誤觸野保法 非戰之罪?

推廣友善環境的鳥害防治 農友需更多資源

本報2010年6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農田鳥害是農民頭痛的問題之一,然而,撲殺鳥類並不能解決問題。近日,台中縣大雅鄉林姓農民即為了保護收成而稻穀浸毒殺百餘鳥,誤觸野生動物保育法。面對農田鳥害,各地農友都發展出地方知識,而非侵入性的防治方法,為其共識。阿罩霧文化基金會專案總執行孫崇傑即建議,農友可加入當地的農友組織,經驗交流取得解決策略。

大雅鄉林姓農民農地上,遍地鳥屍,怵目驚心。林姓農民表示,鳥害影響收成,不知毒鳥會觸犯法律。

類似的事件也造成去年官田水雉大量死亡。水雉保育區周邊的農田,農民為了解決鳥害,以毒穀遍灑農地,啄食的鳥類包括花費千萬,得國際保育組織口碑的保育成果水雉。

毒鳥的事件是否很普遍?記者電訪農友,表示這種情形很多。記者又電訪台中縣農業改良所農民服務專線,轉介到水稻組,呂姓助理研究員表示毒鳥是(解決鳥害)「其中一種」方法,對於農民遭遇鳥害問題,試過各種方法還是無效,農改所會怎麼做?呂姓助理研究員表示沒有接過這類案件,建議找「防疫局」。

農民毒鳥是普遍現象,卻不知道觸犯法令;而遇到鳥害問題,又無可諮詢對象,顯示欠缺資源。

除了農田鳥害,農漁民與動物的恩怨,還有鳥類入侵漁塭、獼猴入侵果園等,都屬類似的情境。

長期關注鳥類議題的關渡自然公園處長何一先表示,鳥害防制應發展非侵入性、不傷害生命的解決方法,而非撲殺鳥類,政府農業部門缺乏現場經驗,能提供的協助有限。但仍應將之視為專案,如日本就有「鳥害防治研究所」,協助農民發展好的解決策略。

何一先表示,麻雀會啄食田邊的昆蟲,預防蟲害,但農民往往只看到收成時的農業損失,忽略了農穫之前鳥類發揮的功能。何一先說,以關渡的作法,稻田收成會留到米給鳥類啄食。這種作法或太理想化,但是他們仍不斷教育農民,鳥類幫忙吃蟲,收成時留些稻穀給鳥吃無傷大雅。

到底能鳥類啄食多少收成?目前台灣欠缺這類的研究,何一先認為「應以科學的方式觀察紀錄稻米從結穗到成為稻榖之前每個階段鳥類啄食的數量,並與鳥類吃掉的蟲數比較,這樣才能知道鳥類的貢獻有多大」。以關渡自然公園的紀錄,在完全不驅趕鳥的情形下,影響收成約4-5分之1,趕鳥則降為10分之1。

孫崇傑也以生態自然農法耕種農田,對於來田裡的鳥類,未刻意驅趕,頂多在田中放置到稻草人,久而久之,稻草人成了鳥類棲息為伴的朋友。他曾就鳥害問題請教花蓮農友,農友分享以懸掛繩子的方式可達到驅趕的效果,因為鳥類基於經驗對於網子有疑慮,因此看到許多黑色的線不會飛下來停靠。

鳥害防治的解決對策考驗著各地的農友,孫崇傑說,花蓮、台南、高雄各地的農友都依據當地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發展出各種驅鳥的方式。他建議農友多參與一些同儕團體,通常都能得到相關資訊以及經驗交流。

對於農民毒鳥觸犯野保法,他很感慨的說,慣行農法多以農藥、殺害造成農損的動物(如鳥類、老鼠、獼猴)來解決問題;孫崇傑說「鳥類死亡能見度高,其實農田裡蚯蚓、福壽螺也常因附近慣行農法所使用的農藥而死亡,看在眼裡也覺得不捨。」在他眼裡,每個生命在大自然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應得到同等的尊重。

Top

 
  一個市集一個未來 全台「農學市集」大會師

本報2010年6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熊嘉玲報導

以無毒、有機、小農、在地美食、健康、為特色的「農學市集」,近來年在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台中合樸農學市集、台北248農學市集推波助瀾下,在全台遍地開花,但也持續面臨新的挑戰與機會。各地農學市集發起人與參與者日前在清華大學一連三天舉辦「第一屆台灣農學市集研討會」,商討農學市集的未來。

「當生命遇到生命」的故事,成為農學市集感動人的關鍵,清大教授王俊秀娓娓道來清華大學竹蜻蜓綠市集的發起,竟是因應竹科人無薪假而推出的「心靈發電廠」,進而衍伸出校園市集,進而強調有別於慣行農法的健康農作;王俊秀更期許這次全台農學市集於6月5至7三日的大會師能作為新的典範,成為新社會運動、新環保運動。 

目前全台有13個農學市集,有成立最久的台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台中合樸農學市集、高雄微風市集和預計成立的通路商農家小舖、台北248農學市集、花蓮大王菜舖子通路商、嘉大成大農學市集、成立不到一年的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清華竹蜻蜓綠市集和高雄消保市集,以及最南端屏東環保聯盟的綠農的家和台東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

包括農友、學者、消費者、通路商、學生等共約百人來自四面八方聚集於清華大學,共同展出綠市集和進行三天兩夜研討會。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張瑋琦助理教授於會中分享日本農學社區發展經驗,會中也播放《牛糞傳奇》紀錄片,並以「世界咖啡館」和「開放空間會議」的形式進行議題討論。大會第三天,參與者並進行產地拜訪,到新竹尖石鄉抬耀部落和峨嵋鄉佛山有機茶園實地了解農友生產環境。

開放空間的議題討論引起大家關注在生產者的倫理、各市集人員的交流、環境教育法過關與市集體驗學習的結合,以及設計全台市集日集體方式來宣導健康安全農產;並且討論作出初步行動方向:市集故事的交流,培力各市集的角色,環保文化的推行,生態住遊療癒設計等期待全台市集能有更好的互助與合作。

成功的市集需要有熱情付出,讓消費者有信任感,農友間分享快樂,有自己的核心價值以及不以金錢為優先價值. 這三天凝聚的熱情、活力、智慧,將成為農學市集未來發展的強大行動力!利用微型網誌仍然可以延續討論與分享,讓希望的種子繼續萌芽。

※ Face book社團:2010年第一屆台灣農學市集研討會

Top

  論壇:口水「環保救國」

作者: 徐光蓉(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

上月,馬總統於就職兩週年特別提出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與和平護國等「六國論」以打造「黃金十年」。「環保救國」和不時複誦的「節能減碳」,能否將臺灣導向嶄新的未來?

2010年總統文告中「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拉回到2000年水準...」,提出未來減量目標是馬政府很自豪的事。其實,這減量目標比1998年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結論 ──「二氧化碳排放應於2020年回到2000年排放水準」還要寬鬆;值得驕傲?

年初文告還特別提:2008年台灣CO2排放較2007年減少4.4%,能源使用效率亦提升3.6%等,為施政成果。國際能源總署(IEA)出版之 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因全球持續性經濟衰退,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導致2008年全球總CO2排放較2007年減少約20億公噸,減幅約6-7%;同期臺灣約4%的減量明顯低於世界平均;臺灣2008年減量應該主要歸於國際因素,馬政府不僅不該攬為功勞,更該瞭解是否因過多高耗能產業以致臺灣減量幅度明顯較其他國家差?

雖然節能減碳不斷朗朗上口,同時卻致力推動高耗能產業擴張,僅就審查中的台塑六輕五期擴建及國光石化兩案討論;後者規模與六輕相當,送審的環評書中年CO2排放卻僅為六輕1/5至1/4!粗估此兩案通過可能增加年CO2排放4,000至5,000萬噸,相當臺灣七、八百萬民眾的年排放量;原來要民眾努力節約,為的是讓高耗能產業能更盡情揮霍?

本應保護環境的環保署在最近多次環境衝突事件,均選擇迴護財團、與民眾對立。最高行政法院撤銷2006年通過之「中科后里七星」環境影響說明書案,環保署不僅「表示不解」,還認為高等行政法院「曲解環境影響評估法規」。為了「兼顧國民健康權益、園區廠商原先合法設置之信賴保護原則、相關員工生計前提下...」不需停工。台塑仁武廠最近被發現嚴重污染土壤、地下水,部分污染物高達管制值的30萬倍,但環保署同樣地不願意依法令其停工。過去竹科、中科空氣中都曾測量到高濃度砒霜,民間團體數度反應都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廠商、人員受到懲處。

六月一日,美歐巴馬總統表示將對墨西哥灣油污事件進行調查,以防止事件重演:「如果災難因為法的不足造成,法必需修改;若是因監督機制不當,機制必需重整;若違法造成這次災難,相關人士必須接受法律制裁。」歐巴馬的動作不是要「環保救國」,這原本就是政府的職責啊!馬政府口口聲聲「環保救國」,根本忘記環境保護是什麼,只剩口水。

Top

  行動參與:總統府快閃動員:環保救國攏係假 財團治國卡係真

發起單位: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等

與會團體: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綠黨、反中科熱血青年、台灣環保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婦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學會、田秋堇立委辦公室、看守台灣、台灣環境行動網、綠色主張工作室(陸續加入...)

行動緣起

馬英九總統在就職兩周年記者會上,提出「環保救國」論,但是民間觀察,政府為了服務財團,伸手介入環評審查,實際上根本就是「財團治國」。

5月中旬,國光石化公然向政府喊話,「如果年底環評仍不通過,民股就要撤資」,行政院長吳敦義聞言即刻指示環保署加速審查,讓國光石化可以按照建廠時程動工。為此,環保署密集召開相關會議,上週才開完海岸地形變遷專家會議,這禮拜又連開三場專家會議(白海豚、健康風險及水資源)和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會議密集的程度,已經超越「一週一會議」的中科四期案了。先不談專家學者是否有充分的時間閱讀資料,財團只要放話,政府就趕緊替它想辦法,老百姓實在搞不清楚:政府到底是財團的公僕,還是人民的公僕?

因此,在國光石化專案小組審查會議這天,我們舉辦快閃行動,目的在告訴馬英九總統:讓人民相信環保救國之前,請先脫離財團治國狀態吧!

行動時間:6月11日(星期五)上午9點30分

行動地點:北一女中門口

行動方式:用各種方式將「環保救國攏係假」及「財團治國、石化亡國」表現在標語或穿著上。(行動現場也會準備標語)記者會後,請一人或兩人結伴繞行總統府一圈,完成後各自解散;也歡迎轉至環保署四樓第五會議室旁聽國光石化專案小組審查會議。

行動流程
0930-0945 「環保救國攏係假」記者會
0945-   快閃行動開始

(繞行結束後各自解散,也歡迎至環保署旁聽專案小組審查會議)

聯絡人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甘宸宜小姐 0982-225613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