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0.7.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苦勞網
破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GreenMap System Home綠色生活地圖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
中外對話
綠色陣線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環境信託網站
千里步道
關渡自然公園
  雪梨的碳中和道路:電動汽車+自行車 


圖片來源:三菱公司

號稱2008年與2009年均達成碳中和的雪梨市,日後將加強禿動電動汽車與自行車路網,持續向目標邁進。日前三菱i-MiEV電動汽車已於澳洲上市,其中一輛已在雪梨試駕上路,當局將藉此蒐集資料來比較汽油、柴油,與油電混合車的能源消耗與排放量。

電動車跟大眾運輸、步行和騎自行車一樣,都能夠減低交通的環境衝擊──但必須使用低碳或零碳的電力來減低溫室氣體污染,而不是只把動力來源換成電能而已。為此,雪梨提出每年200萬元的替代能源經費,要在2030年前以替代能源產生25%-30%電力。而另外70%的能源則將來自低碳的「汽電熱共生發電廠」(trigeneration plants)──這種電廠可同時運用燃料的三種功能:冷凝、加熱、以及發電。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電動車儲電 一魚能兩吃?!
電動車 在夯什麼?!
路邊充電站 5年內突破400萬座
美汽燃效率新規定 不支持電動車「零碳排放」
 

生物多樣性:從中國電子廢棄物污染看生產者延伸責任(中)

作者:賴芸(綠色和平)

隨著國外電子廢棄物進口所帶來的巨額利潤,近年來,中國浙江台州的電子廢棄物拆解業,更被鄰近的山區村鎮所吸納,成為中國現今最大、超越廣東貴嶼的電子廢棄物拆解地區。

台州進口的電子廢棄物主要來自日本、美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其中,日本的數量最多,其次是美國。來自這兩個國家的固體廢物以廢舊電器和廢電機為主,同時,也含有資訊類電子廢棄物。

來自全球的電子垃圾從港口運來,再一車車轉載到各地進行拆解。圖片提供:賴芸台州椒江第一中學的陳征燕老師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考入大學的「電子垃圾研究課題小組」的成員們,他們這些高二、高三的同學,一屆繼承著上一屆未完成的綠色夢想,就這樣從2004年一直到現在,仍舊繼續在為這個綠色夢想實踐和努力著,他們希望透過努力與呼籲,能夠改善當地的環境,喚起當地民眾及政府的意識。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生命皆有其價值,專門救治流浪狗的台灣照顧生命協會,18日在北縣中和市南山放生寺舉辦記者會,發動募款建立台灣第一座「環保示範狗場」,每坪8888元 。環境衛生,影響眾人的生活,人人有責,但是新竹竹北的海邊卻成了濫倒者天堂,根本無人管!環保局上周開挖竹北海邊,攤在眾人面前的是殘破難堪景象,短短10餘公里海岸線,原該惜珍,但地下埋的、地上堆的,大都是垃圾,還出現用汙泥堆的「新海岸」,且這種情況已10、20年。

陸上的交通安全令人擔憂,美國也不例外。根據美國運輸部的資料顯示,全美有超過15萬座橋樑屬於「結構出現缺陷」與「功能過時」的舊橋樑,全數要修好得花6500億美金(約台幣21兆),工時得耗上至少50年,才能完全修好。最近海上污染事件頻傳,中國遼寧省大連新港輸油管道17日晚間發生爆炸事故,有關單位正在調查事故原因。現場至少有20艘船清理面積達50平方公里的浮油,避免油汙滲入黃海釀成巨災。能源使用,應如何更環保?世界主要經濟體,希望在氣候變遷協議陷入僵局之際,醞釀罕見的合作氣氛。21國的能源部長或高層官員,19、20日齊聚華府,商討綠能,參與歐巴馬政府策動的首屆集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萬年溪環境教育的推動

作者:曾昭雄(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立法院于今(2009)年5月18日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自明(2011)年起,從國小學生至總統在內的各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中以下學校及政府補助基金的財團法人等,其職員與學生,每年都必須參加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基於上述的規定,如可以屏東縣境內萬年溪為一個溪流環境教育的場域,設計有關都市溪流生態環境的課程,供全台各界互相觀摩學習,相信是可以進行的一個方向。

溪流環境的保育

溪流河川是台灣水資源的重要水脈,以往為了提供經濟開發所需,水資源管理著重在水體與流域的密集開發利用,忽略了社區居民對水體環境的依存關係,導致人與溪流之間的依存關係愈形疏離,對河川環境整體性的破壞也就更加嚴重;隨著永續保育觀念的萌芽與倡導,溪河流域整體保育與水資源永續,也就顯得重要與迫切,而重新建立溪流社區與溪流的相互關係,則是實踐溪流保育與永續的重要步驟。然而,溪流保育的方法,始終侷限在減少溪流的破壞壓力,未能有效提昇至永續利用的層次。 精采內文

  .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