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7.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全國步道藝文推廣活動
2010「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台灣立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新世代青年團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看守台灣協會
綠色陣線協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環境信託網站
荒野保護協會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BP石油毒害墨西哥灣食物鏈


船隻航行穿過墨西哥灣中石油溢散的海面。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墨西哥灣的貝殼裡夾著石油油滴、土狼啃食沾滿油汙的鳥類、鯊魚因為石油覆蓋了魚腮而窒息至死,英國石油(BP)漏油事故3個多月來,現場宛如荼毒眾生的煉獄現場。鵜鶘怎麼死的?它們展開雙翅,心裡想著要在陽光下把翅膀曬乾,結果它們就在陽光下被煮熟了。

石油污染了微生物也值得憂心,因為BP利用除油劑跟石油結合,把油污沉到這些地區。「數量眾多的鯨魚還有鯨鯊迴游會經過漏油的地點。鯊魚不會閃躲油污,結果石油污染了呼吸腮,害得它們窒息。」根據美國環保署毒性資料,除油劑跟油結合之後比汽油或是除油劑本身都還要毒。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墨灣漏油搶救行動 讓海龜身陷火海
墨灣漏油的教訓──海洋油污染研究的短視效應
追蹤墨灣漏油 最新互動式地圖出爐
美國會調查墨灣漏油 指5大決策失誤
 

生物多樣性:從中國電子廢棄物污染看生產者延伸責任(下)

作者:賴芸(綠色和平)

為了從源頭解決電子廢物污染問題,綠色和平一直努力遊說電子企業,改善環保政策。綠色和平要求電子企業為其產品承擔全部責任,包括回收電子廢物,與停止在電子產品中及其生產過程使用有毒物質。隨著4年的不間斷努力,綠色和平得到了全球市場份額超過半數的生產企業的公開承諾。

從2004年到2007年,Acer、Apple、Del、HP、Lenovo、LG、Nokia、Samsung、Sony、Sony-Ericsson、Toshiba等,分別公開承諾在今年前,在其所有產品中停止使用溴化阻燃劑和 PVC等有毒物質。因此將有55~60%全球市場分額的電腦,和三分之二的手機生產企業將得到改變。但實際執行情形如何?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田寮洋一隅;攝影:田寮洋居民。

今年夏天,北半球各地頻遇高溫天氣,在人們大汗淋漓,酷暑難耐時,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研究指出,隨著全球變暖仍在進行 ,未來高溫熱浪將越來越普遍。八八風災及重建工作將屆滿周年,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進行的電話調查,結果顯示, 多數民眾對目前政府重建的進度並不清楚。而災後12個月天氣儼然1998年再現,汪中和提醒:八八之後氣 候更形嚴苛,記取1998秋颱效應。

台塑六輕25日晚上發生重油外洩,氣爆引發大火,這是六輕半個月來第二次重大工安意外, 六輕環評監督委員林進郎認為,六輕頻頻出事,已影響民眾身家安全及免於恐慌的自由。而台塑六輕面臨民眾提問避 重就輕,回稱「只會產生二氧化碳」,民眾大感不滿。

為爭取農民權益,過去曾分別採取激烈手段的農運人士楊儒門、李建成,現在以溫和方式支持農業。每周5、6、7, 他們在北市默默運作的「農學市集」,讓農民除了將作物交給盤商收購之外,多了一個「友善通路」可選擇。設市集的楊儒門並說,「農民必須自己站起來, 想靠別人幫助是不可能的。」

不同於彰化國光石化的與海豚爭地,中國大陸有友善的方案。為保護珠江口中華白海豚,港珠澳大橋預算增37億。大陸官方對於即將施工的港珠澳大橋進行施工調整,減少橋墩數量, 並減少在海上作業的時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我們,愛吃台灣米

作者:鍾怡婷(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生)

7月18日,大家從新聞媒體上看到的那一片油綠稻秧,來自雲林西螺,一個擁有濁水溪沖積平原、肥沃土壤的稻米之鄉,孕育出名聲響亮的西螺米。本來應該長在柔軟土地裡的秧苗,卻在這個周日的晨光中靜靜躺在台北總統府前的柏油面路上,許多農民不捨,彎腰撫觸有點曬傷的它們,心裡可能想著,今天過後,不把秧苗種回田裡不行。

把稻子種回田裡去,是所有被徵收地區的農民們,共同的心願。為了讓這批來到都市裡的秧苗繼續生生不息,農友們要尋找一片適合的土地、適合的人,把靜默躺在凱達格蘭大道的稻子種回田地裡。

把凱稻種回田裡,不只是讓生命與反農地徵收的烈火延續,把稻子種回去的決心,還象徵著農民堅持要在台灣的土地上繼續種稻,而我們想要吃台灣自己土地上長出來的米。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連署]老樹保護,拯救磺溪綠帶

發起單位:磺溪綠帶保護會

為了保護這塊綠地、老樹、與文化遺產(李翰祥導演曾居住與拍電影的老房屋),磺溪綠帶保護會再度推動此連署運動。這一切無價的生態環境(磺溪綠帶的老樹與稀有生態)與遺產(李翰祥故居)都存在於同一個區域,應當要好好珍惜的。

台灣這幾年來,已走向保護古蹟、推動文藝興盛的軌道,走向一個能越來越了解珍惜環境與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品質的趨向。這次值得令人慶賀與開心的。但是這條路曲曲折折,是需要每一個人都參與在其中,不僅了解並願意支持這樣的改變與創造。

讓我們為下一代好好愛惜大自然,還有創造一個充滿文藝氣味的美好學習環境。精采內文

  .

 
BP石油毒害墨西哥灣食物鏈

本報2010年7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林綉娟編譯,范仕穎審校

墨西哥灣的貝殼裡夾著石油油滴、土狼啃食沾滿油汙的鳥類、鯊魚因為石油覆蓋了魚腮而窒息至死…,英國石油(BP)漏油事故3個多月來,現場宛如荼毒眾生的煉獄現場。

船隻航行穿過墨西哥灣中石油溢散的海面(圖片來源:美國海軍)

美國南密西西比大學灣區研究實驗室主任裴瑞(Harriet Perry)指出,自從4月20日BP深水地平線油井漏油後,在飄進密西西比灣沼澤一帶剛成年的藍幼蟹殼內,持續發現有油滴的存在,沿海的許多鳥類跟魚類都靠著食用這些幼蟹維生,洩漏的原油破壞了墨西哥灣食物鏈的運作,而這還只是災情的冰山一角。

墨西哥灣復育聯盟成員韓德森(Jonathan Henderson)解釋道,當地的土狼吃了沾滿油污的鳥類之後,接下來內陸的鱷魚又會將這些土狼給吞下肚子。

「你知道鵜鶘是怎麼因為油污而死掉的嗎?」Atchafalaya盆地守護者(Atchafalaya Basinkeeper)執行主任威爾森(Dean Wilson)說:「它們展開雙翅,心裡想著要在陽光下把翅膀曬乾,結果它們就在陽光下被煮熟了。成千上萬的鳥類就這樣因為一個外國公司的貪婪而死亡。」

威爾森認為BP對採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生物缺乏誠意。舉例來說,BP不救援那些被油污染的幼鳥,也不允許像他一樣的在地環保人士參與動物救援的行動。他說,「你必須了解,在這些地區,要把幼鳥養大一定要靠兩隻成鳥父母。如果其中一隻被油污沾到,另一隻成鳥就沒辦法單獨扶養一窩幼鳥長大,這些幼鳥將會死掉。」

威爾森表示,死亡的幼鳥數目至少和獲救的鵜鶘數量一樣多,而被救援的鳥類只佔受害鳥類數目的「冰山一角」。

根據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資料,截至7月14日止,被石油污染的墨西哥灣海岸線已長達553英哩,有2930隻鳥獲救援(其中1828隻死亡,1102隻被油污染),還有超過500隻的海龜跟其他哺乳類動物死亡。

使用除油劑  不保證生物能存活

威爾森也表達了他對石油污染了微生物的憂心,特別是在海灣較深的地區,因為BP利用除油劑跟石油結合,把油污沉到這些地區。「數量眾多的鯨魚還有鯨鯊迴游會經過漏油的地點。我們已經看到了,鯊魚不會閃躲油污。我們也看到了一群群數以百計的鯨鯊洄游經墨西哥灣。鯨鯊把嘴巴張開,以過濾浮游生物,結果石油污染了呼吸腮,害得它們窒息。」

韓德森說,「我們不能只依賴BP這種玩票性質的毒性科學實驗,我們不能只是乾坐在那,等著看墨西哥灣會發生甚麼好戲。」

根據美國環保署「國家緊急救難計畫」所公布其用來處理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除油劑毒性資料,除油劑跟油結合之後比汽油或是除油劑本身都還要毒(資料來源: http://www.epa.gov/oem/content/ncp/products/corex950.htm ,請見表七)。除油劑本身,96小時魚類毒性測試LC50是25.2ppm,汽油是10.72ppm,除油劑跟油1:10比例下是2.61 ppm!換句話說,除油劑跟汽油結合,變得比汽油或是除油劑單獨存在還要更毒;因為一半的小魚在10.72ppm汽油濃度下會死亡,但在除油劑的「貢獻」下,只需要2.61ppm的濃度就會致死。

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環保團體以此問題質疑環保署時,環保署的初步結論是這些除油劑幾乎沒有毒性或只有輕微毒性,但新的實驗並未進一步測試除油劑跟油污結合的毒性,所以還是不足以證明這個除油劑是安全的。

※ 參考資料:IPS報導、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環保署資料

Top

 
生物多樣性:從中國電子廢棄物污染看生產者延伸責任(下)

作者:賴芸(綠色和平)

編按:1998年,我國領先國際推動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冷氣機、電腦等「四機一腦」的回收制度,但據統計,2008年全年,進入環保署所建制的回收體系的筆記型電腦,總量僅有3萬8千台左右,桌上型電腦較高有98萬台,螢幕66萬副。看似回收率高,但以我國目前每戶平均擁有1.5台電腦的普及率及產品壽命年限與汰換速率,可以想見仍有諸多的電子廢棄物,尚未進入合法回收體系。

另外的電子廢棄物去了哪裡?答案是中國,或是人工更便宜的越南、泰國、巴基斯坦,甚至非洲。當你我盡情享受便利科技生活時,污染卻留給了貧窮國家。本文邀請中國綠色和平有毒物質項目主任賴芸現身說法,看看科技文明背後的真實代價。

大多數電子廢棄物最終淪落第三世界國家。中國貴嶼的拆解戶正以極簡陋的方法進行零件分類;圖片提供:賴芸為了從源頭解決電子廢物污染問題,綠色和平一直努力遊說電子企業,改善環保政策。綠色和平要求電子企業為其產品承擔全部責任,包括回收電子廢物,與停止在電子產品中及其生產過程使用有毒物質。隨著4年的不間斷努力,綠色和平得到了全球市場份額超過半數的生產企業的公開承諾。從2004年到2007年, Acer、Apple、Del、 HP、 Lenovo、 LG、 Nokia、 Samsung、 Sony、Sony-Ericsson、Toshiba等,分別公開承諾在今年前,在其所有產品中停止使用溴化阻燃劑和 PVC等有毒物質。因此將有55~60%全球市場分額的電腦,和三分之二的手機生產企業將得到改變。但實際執行情形如何?且看以下說明。

即使中國法律明訂禁止電子廢棄物進口貿易,至今仍有許多業者透過非法轉運手段將電子垃圾運至中國或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此為綠色和平成員在2009年於香港葵涌貨櫃碼頭港口查獲的一批來自美國的電子廢棄物。圖片提供:賴芸「綠色電子產品排行榜」讓你可以綠色採購!

「綠色電子產品排行榜」是綠色和平根據各電子企業在消除產品有毒化學物質方面所制定的全球政策及實施情況,及對電子廢物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兩方面的環保表現而制定。分數越高,環保表現越好。資料主要是來自各公司公開發布的資料,及綠色和平與其溝通所獲得的資訊。對於電子企業的基本要求是:(1)在生產過程中停止使用有毒物質;(2)當產品廢棄後,負責回收處理。

另外,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們也新增了電子產品能源標準,以促進電子企業在氣候和能源問題上改善政策。

生產中避免有毒化學物質使用

電子產品最為人垢病的是所採用的有毒物質,尤其是外殼的聚氯乙烯塑膠(PVC)及溴化阻燃劑(BFRs),因為很多廢舊電子產品都會運送到中國貴嶼、印度和非洲等地。當地人在缺乏適當保護裝備的情況下,處理和棄置電子廢物,便會接觸此類有毒物質,危害他們的健康,而且也污染當地食水和空氣。

在生產電子產品時取締有毒化學物質,可避免工人接觸此類物質,並可防止鄰近工廠的社區受到污染。電子產品如果存在有毒物質,有毒物質便會在回收處理過程,及製造新產品時繼續存在。只要不停止使用有毒物質,就不可能安全回收。因此,對電子企業有毒化學物質使用政策的評分比重超過廢物回收。

經過我們多年的努力,很多廠商已經承諾淘汰此類有毒物質,至目前為止,蘋果和Acer已經淘汰了PVC和BFRs的使用。HP則在2009年推出了不含聚氯乙烯和溴化阻燃劑(除了電源和電源線仍然含有這些有毒物質)的筆記本電腦ProBook 5310m;Dell和Lenovo仍然因爲拖延了除有毒物質的承諾。LG原本承諾在今年之前在所有的産品中去除PVC和BFRs,但是目前只能在在手機産品中做到,電視機和顯示器則需延後到2012年。

HP曾在2009年偷偷將無毒生產的承諾延至2011年,因此2009年6月25日,綠色和平人員於HP大厦門口,頭戴惠普公司CEO馬克•赫德(Mark Hurd)面具,演出將有毒的電腦産品還給HP公司的行動劇。圖片來源:中國綠色和平。

要求業者訂定電子廢物回收政策

我們希望電子企業承擔處理電子廢物的成本,並負責回收處理或循環再用電子廢物。此外新的電子產品回收政策,要求電子企業報告產品中使用回收塑膠的數量,同時提交增加回收塑膠用量的時間表。

目前,飛利浦已經決定撥款為旗下產品實行回收政策。不過,如何建立實施系統的具體措施,我們仍拭目以待。只有企業開始為資源回收付出成本,他們才會有更大動力去設計更清潔,更易回收的產品。

要求業者訂定新的節能減排策略

我們新增五項能源政策標準,以展現對電子企業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期望,包括:

(1) 支持全球性的強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 公開企業營運及其供應鏈的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3) 承諾減少企業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並提出相關時間表;
(4) 公佈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
(5) 公佈新款產品的能源效益(雙倍評分)。

這是由於資訊科技產業是對抗氣候暖化的關鍵行業,預期到2020年,將可減少15%二氧化碳排放量。現時已經有4家廠商,包括HP、飛利浦、 Dell及Nokia,履行減少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而Samsung也公開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Nokia更增加了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至 25%。

至今為止,Sony在此方面獲得極佳成績,其在2000到2008八年間减少17%溫室氣體排放,一年間將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率由2.5%增至 8%。每年在各種産品中使用了1.7萬噸再生塑料,相當於2008財政年度所使用的所有塑料的10%,其中90%的再生塑料是用後塑料。

減少電子廢物,你也可以行動

在最今年一月初,綠色和平所公布最新的「綠色電子產品排行榜」中,明確顯示這些有業者確實實踐了承諾,展開去除有毒有害物質及節能方面行動,例如表現最佳者為Nokia,Sony Ericsson緊隨其後,也是唯一一家在去除有毒有害物質上得滿分的企業。Toshiba則排名第三。但仍有一些未履行承諾的企業,繼續賺取高額利潤而出賣全球人民及環境的健康,表現令人失望。

在此種情形下,更加突顯你我的重要,何不自己挺身而出為環境說話!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促使廠商生產合乎所有環保條件的電子產品,例如——

  • 支持較環保的電子企業:當選購電子產品時,必須了解電子企業對環保的承諾。例如可以定期查找「綠色電子產品排行榜」。

  • 請在購買電子產品前,三思自己是否有真正需要

  • 電子產品壽命終結時,退回給相關回收商

  • 支持綠色和平或你在地的環保組織,或是直接寫信給廠商,要求電子企業為旗下產品承擔全部環保責任,包括生產過程節能減碳、回收電子廢物及停止採用有毒物質。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科學家:北半球酷暑現象將成常態

摘錄自2010年7月13日大紀元報導

近期北半球多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等,今年入夏以來先後遭熱浪襲擊,加上一些人口密集城市的熱島效應,居民更是如火烤。印度西部和北部遭遇百年不遇高溫,導致近300人熱死。法、意、德、西等歐洲國家也出現高溫天氣。俄羅斯一週內有近300人為消暑溺死河中。科威特更測得54℃的高溫。

近日各地頻頻遭遇高溫天氣,在人們大汗淋漓,酷暑難耐時,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警告隨著全球變暖仍在進行,未來高溫熱浪將越來越普遍。

斯坦福環境地球系統學助理教授諾亞·迪芬博格說:「我們可能看到,就像現在美國西部發生的酷暑熱浪或者2003年造成數萬人死亡的席捲歐洲的熱浪一樣,未來30年,氣溫會持續升高。」

這一項研究報告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發現,未來30年,平均氣溫可能比19世紀中期高出華氏3.6度,相當於2℃。

科學家用一系列氣候電腦模式計算,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的增加未來氣候的變化,多數氣象科學家認為,這會導致熱浪來襲以及多種天氣和氣候條件的變化。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指出,今年5月全球平均氣溫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3月至5月陸地表面溫度以及1月至5月海洋表面溫度也創歷史同期新高。

美國國家氣象數據中心氣候監控負責人德凱·阿恩特告訴路透社記者:「自1985年2月以來,每個月平均溫度均高於20世紀平均同月溫度。」

Top

  八八之後氣候更形嚴苛 記取1998秋颱效應

本報2010年7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八八風災及重建工作將屆滿周年,一項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進行的電話調查報告出爐,結果顯示,多數民眾對目前政府重建的進度並不清楚、八八風災與全球暖化有關、民眾也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碳。而災後12個月天氣儼然1998年再現,汪中和提醒民眾多留意氣候資訊,做好防災工作。

此次調查委託台達電子智慧型語音辨識部門以電話語音方式進行;目的是了解八八風災將滿周年,民眾對於重建進度了解;即使學界仍對莫拉克颱風與暖化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一般民眾的看法又如何。在極端氣候益發頻繁的情況下,是否會影響一般民眾的減碳意識。

結果顯示,有4成左右的民眾,對目前政府重建的進度並不清楚。超過6成的民眾(62.2%)認為,八八風災的主因在於人類過度開發,並有一半以上(51.59%)的民眾認為,八八風災與全球暖化有關;約有7成的民眾對極端氣候現象變得更加關心,並有五成的民眾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碳。

此項調查是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委託台達電子智慧型語音辨識部門所進行,從6月25日至7月8日兩周期間,依亂數碼撥打手機與市內電話共11,183通,取得有效樣本數1,524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3%。

台達電文教基金會依據調查結果表示,台灣民眾因為八八風災的緣故,開始改變了一些想法和行為,但對於實際的重建工作卻不太關心,並對政府存有一定的成見。

作為非營利組織代表,慈濟可說是八八風災後投入最多人力物資經費的團體,到7月底即將完成940座永久屋。對於受訪民眾比較肯定非營利組織,慈濟基金會秘書處專員劉鈞安說,慈濟有大愛台作為訊息露出的平台,而人民對政府與對民間團體的要求與標準不同,對政府比較嚴苛。

八八水災和全球暖化之直接關聯性目前仍在研究中,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說要將單一事件歸因於全球暖化不容易,因兩者性質不同。

八八風災讓台灣民眾警覺到極端氣候的威脅,一般民眾面對災害才知道嚴重性,但一段時間忙於日常的繁重庶務中就忘了。汪中和說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已成了當代人無可遁逃的課題,聯合國有句口號「千萬不要死於無知」,這有兩個層面:不知道害怕以及過度恐懼,而這兩者都要避免,因此增加相關知識是必要的。

過去12個月是1988年以來最熱的12個月,八八水災之後至今和1998年很像。上半年聖嬰現象(該年夏天氣溫比較低,接下來的冬天比較暖和,隔年的春雨比較多,夏天氣溫也會比較高。)剛過,下半年進入反聖嬰現象(夏天氣溫比較高,冬天比較泠,隔年的春雨比較少,夏天的溫度也會比較低。),結果兩個11月秋颱(瑞伯、芭比絲颱風)帶來超大雨量,汐止淹了又淹、水高一層樓以上。汪中和預估下半年約有12-16個颱風,平均除以5個月,侵襲台灣的機率非常高。9-11月東北季風加上秋颱形容的「共伴效應」帶來的衝擊難以想像。

他提醒民眾平常要做好防災的工作,平時要存糧、存水以及備用乾電池等;多上氣象局網站收集氣候資訊及網路即時訊息,留意氣候變化。南部民眾不可掉以輕心,順向坡、低窪地區的民眾更要小心。對外通暢聯絡方式。

政府雖在八八之後調整節能減碳標準,使之加嚴,民眾也具備節能減碳的觀念,但重大開發案仍在行政部會過關斬將。反國光石化能否成為節能減碳的做法呢?汪中和的答覆是肯定的。他提到國光石化環說書諸多錯誤之處,如選址、用水等條件都不適宜。他同意人民反對國光石化,也是減緩全台人民人均碳排之壓力,讓政府思考其他的對策,積極發展綠能產業。

自然災害頻繁之時,劉鈞安則提醒要防止「沉默海嘯」(silent tsunami),即糧食危機所帶來的饑荒與社會不安。極端的天氣往往發生在農產品主力國家,糧食缺乏會成為嚴重的問題。而民眾雖然不能到災區,但仍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做好節能減碳,這也是預防或減緩自然災害發生的一種方式。「環保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劉鈞安說。

Top



 
  台塑六輕再傳大火 迴避民眾疑懼稱「只排CO2」

本報2010年7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塑六輕昨(25日)晚上發生重油外洩,氣爆引發大火,經30多輛消防車灌救,一個多小時後控制住火勢,無人傷亡。這是六輕半個月來第二次重大工安意外,六輕環評監督委員林進郎認為,六輕頻頻出事,已影響民眾身家安全及免於恐慌的自由。而台塑人員面臨民眾提問避重就輕,回稱「只會產生二氧化碳」,民眾大感不滿。

雲林縣政府則依《空氣污染防制法》第31條勒令台塑六輕停工。

事故原因乃因廠內第二套重油加氫脫硫製程單元,低壓蒸餾區主塔設備發生高溫高壓重油洩漏,所引發的火災。該煉油二廠是原油輸入後進入的第一道生產區,爆炸不僅影響廠區安全管理紀錄,也對後續產能發生影響。

台塑聲稱具有全世界最好的消防設施,本月內卻接連發生兩起環安事故。雲林縣長蘇治芬已要求嚴懲。

雲林縣政府環保局駐麥寮地區稽查隊人員於25日晚上8時15分第一時間接獲民眾通報後隨即到場進行蒐證作業,並於下風處進行採樣作業。採集之空氣污染物樣品將委由環保署核可之檢測公司進行分析,若檢測結果違反空氣污染防制法規,將依相關規定嚴懲。

雲林縣環保局長陳世卿表示,現場火災事件違反空污法第31條,環保局將依行政罰法進行裁處,依法勒令停工,並已指派空氣品質監測車於下風處(東北方漁塭)持續監測,確實掌握空氣品質。

六輕環評監督委員、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昨晚火警發生不久即進入抵達現場,附近民眾都出門觀看,表示恐懼、怕的要死。林進郎表示事故現場人員,皆不願回答相關問題,只說有發言制,要由發言人統一發言。

林進郎說,人民應有免於恐懼以及保護身家財產的權利,他詢問台塑六輕管理處副理黃耀南,若污染導致養殖牡蠣死亡,要不要辭職負責?黃耀南卻回答沒有毒,只會產生二氧化碳,不願正面回答。

對於雲林縣政府勒令台塑六輕停工,林進郎表示還不夠,罰款對台塑也不痛不癢。他要求台塑應將事件發生的原由、問題出處、處理方式交代清楚,公開資訊。他舉去(2009)年11月18日南亞TDI廠內光氣外漏事件為例,至今報告尚未進入監督委員會。而台塑六輕應進行總體檢,在未通過總體檢之前,五期不應進入環評。

※參考資料:麥寮工業區歷年工安、環安事故(雲林縣政府提供)

Top

 

  推銷靠自己 楊儒門設市集

摘錄自2010年7月26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為爭取農民權益,過去曾分別採取激烈手段的農運人士楊儒門、李建成,現在選擇以溫和方式支持農業。每周5、6、7,他們在北市默默運作的「農學市集」,讓農民除了將作物交給盤商收購之外,多了一個「友善通路」可選擇。楊儒門說,面對面向消費者推銷自己栽種的農產品,能讓農民學會自己銷售,「農民必須自己站起來,想靠別人幫助是不可能的。」

「人對未知的事情存有恐懼」,楊儒門表示,籌設農學市集一開始碰到最大的困難在於農民從來沒有推銷農產品的經驗。但楊儒門認為,農民如果想擺脫盤商的剝削,就必須有能力銷售產品,否則永遠都是盤商決定價錢,「喊多少是多少」。

曾因在香港參與反世貿行動被捕,現在則和楊儒門成為農學市集工作夥伴的李建成也說,目前市集裡面沒有任何義工、店員,所有負責販賣農產品的都是農民或是他們的親朋好友。

李建成表示,市集運作已漸趨穩定,目前有廿位農民固定將作物帶來台北販售。日前他們又在北市信義區「四四南村」,開設每周日營運的「簡單市集」。

Top

  保護中華白海豚 港珠澳大橋預算增37億

摘錄自2010年7月26日聯合報廣東報導

為保護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能夠繼續繁衍,大陸官方對於即將施工的港珠澳大橋進行施工調整,減少橋墩數量,並減少在海上作業的時間。而此舉,將讓建築工程增加人民幣近37億元。大陸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近日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施工方案專項論證報告」進行評估,原則同意報告提出的「在落實各項保護與緩解措施前提下,每年4至8月份在保護區內有條件施工」的建議。

「報告」實施後,港珠澳大橋將按照原定計畫於2016年年底建成通車;同時,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順利實施後,將相應增加工程造價人民幣36.7億元。

Top

  論壇:我們,愛吃台灣米

作者:鍾怡婷(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生)

農民肯定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才把秧苗舖到凱道的柏油路面上。燙滾滾的都市馬路和熱氣,這不是秧苗該去的地方,可是一想到有農友為了守住自家的田地而集結跑到總統府前表達心聲,這位來自雲林西螺的農民也就下定決心要與他的秧苗一同前往凱道,展現他對農友的支持和對政府的抗議。

7 月18日,大家從新聞媒體上看到的那一片油綠稻秧,來自雲林西螺,一個擁有濁水溪沖積平原、肥沃土壤的稻米之鄉,孕育出名聲響亮的西螺米。本來應該長在柔軟土地裡的秧苗,卻在這個周日的晨光中靜靜躺在台北總統府前的柏油面路上,許多農民不捨,彎腰撫觸有點曬傷的它們,心裡可能想著,今天過後,不把秧苗種回田裡不行。把稻子種回田裡去,是所有被徵收地區的農民們,共同的心願。為了讓這批來到都市裡的秧苗繼續生生不息,農友們要尋找一片適合的土地、適合的人,把靜默躺在凱達格蘭大道的稻子種回田地裡。

作家吳音寧與有機稻農曾啟尚恰好住在台灣兩大肥沃的沖積平原上,濁水溪北岸的溪州與荖濃溪北岸的美濃,是戰後重要穀倉,擔負著生產糧食、餵養島嶼人民的任務。他們倆接手扶稻,期望用良田、沃土與好水,為大家照料這群被命名為「凱稻」的秧苗,讓它們安心、安全地成長。

把凱稻種回田裡,不只是讓生命與反農地徵收的烈火延續,把稻子種回去的決心,還象徵著農民堅持要在台灣的土地上繼續種稻,而我們想要吃台灣自己土地上長出來的米。

在過去30年裡,台灣島民所吃進去的國產米越來越少,種種錯綜複雜的原因之下,我們吃進越來越多的麵食、麵包或肉類,而政府推出的政策也在這過程中,一步步地誘使農民放棄種稻。每年大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在休耕,而我們的糧食自給率降到了30%。這30%意謂著維繫台灣島民生命的食物,有70%掌控在別人手裡,我們無法確知食物的來源是否安全、對人體無害;甚或一旦掌控食物的人說要漲價,我們也只有掏出辛苦賺來的薪資乖乖奉上;更糟的情況可能是-我們得不到食物。糧食安全的問題,在自由經濟體系裡被假定根本不會發生;糧食自給率的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土地不拿來種作,正好可以用來轉賣。我們就像水煮青蛙一樣,感受不到身處危機之中。

最喜歡向先進國家學習的台灣政府,似乎看不見日本正在進行「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國民運動,也刻意忽視德國在執行鄉村發展計畫時,將「維護農耕地景」做為基礎原則。雖然以極有效率的速度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但在這抄「日」仿「德」的一部法令中,看不到我們的政府如何確保糧食的安全供給、如何界定與保護優良農地、如何培養農業與農村的後繼者。在這一波以科學園區之名,行土地炒作之實的徵收行動裡,我們更加感受不到這個政府對維護農村、農業與農民的誠意。政府對竹南大埔徵地案所提的「以地換地」替代方案,竟只是以土地面積的數字來操作,完全沒有考量這些地對農民的生活與生計來說是否具有「相同價值」,這樣粗糙的替代方案,再次顯示了政府短線操作的心態。

農民堅持把稻子種回去,不是為了賺錢,農民是在為台灣島民默默地守護著糧食自給率,他們維護土地的活力、也供應人們維生之所需。以米為主食的台灣島民,也要堅持愛吃台灣米!在自己主張愛吃台灣米的行動中,共同來督促這個政府不要再用華麗的口號和糖衣博取選民歡心,而是要實在地思考如何照顧國民的飲食和生產食物之人與地。

Top

  行動參與:[連署]老樹保護,拯救磺溪綠帶

發起單位:磺溪綠帶保護會

活動說明:
為了保護這塊綠地、老樹、與文化遺產(李翰祥導演曾居住與拍電影的老房屋),磺溪綠帶保護會再度推動此連署運動。這一切無價的生態環境(磺溪綠帶的老樹與稀有生態)與遺產(李翰祥故居)都存在於同一個區域,應當要好好珍惜的。

台灣這幾年來,已走向保護古蹟、推動文藝興盛的軌道,走向一個能越來越了解珍惜環境與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品質的趨向。這次值得令人慶賀與開心的。但是這條路曲曲折折,是需要每一個人都參與在其中,不僅了解並願意支持這樣的改變與創造。

讓我們為下一代好好愛惜大自然,還有創造一個充滿文藝氣味的美好學習環境。

要連署,請點取以下網站,點進「加入個人連署」或「加入團體連署」: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0072519223300

要了解更多,請看以下電視新聞重播:
公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roIuEnrBJw
中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GgNF9QxwM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陳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