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9.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立報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推薦瀏覽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勞工陣線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新世代青年團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自然步道協會
台灣生態學會
  德核電廠將延役 營運商需回饋再生能源發展


德國核電延役問題引起大規模抗爭。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德國高層於總理府歷經將近12小時的會談後5日晚間宣佈協議,德國聯合政府同意延長延長核電廠營運年限,最多達14年。這份協議將會大幅改變前總理施洛德所推動,要在2021年前逐步廢止核能的法律,因此仍需要經過德國下議院的同意。

此協議中,德國核能反應爐的營運商將需支付總數達150億歐元的資金支持再生能源,以作為回饋。每百萬瓦特小時的核電,核電廠營運商將需付出9歐元來促進再生能源。自2011年到2016年,核電公司每年付出的金額將在2億至3億歐元之間,從2017年起,額外徵收的核能燃料棒稅(fuel-rod tax)到期之後,營運商每年共需繳交數十億歐元。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德國總理考慮核電廠延役 仍多爭議
120公里反核人鏈 德國非核化態勢愈趨明顯
2007報告:不需核電 德國即可達成二氧化碳減量
反核20年 貢寮諾努客行動再出發
 

書齋:《綠領經濟》未來就是現在:交通運輸篇

綠領經濟封面小圖

作者:范‧瓊斯(Van Jones) (前白宮綠領政策特別顧問)

當汽油價格持續飛漲,我們必須重新想像、重新設計及重新打造目前的交通系統及基礎建設。大眾運輸的巨大投資可以協助窮人,創造長期工作機會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即使燃油價格高漲,美國人還是喜歡開車。汽車、卡車及飛機消耗的石油大約是美國石油消耗量的2/3。每燃燒1公升的汽油,就等於把3.4公斤的二氧化碳打到大氣層裡,其中2.3公斤是從排氣管排出,1.1公斤是從上游的煉油、運輸與加油的過程中產生。 聯邦政府在這方面並無作為。

「聯邦政府花在道路上的預算是花在大眾運輸計畫上的4倍,」齊默曼-柏格曼(Sam Zimmerman-Bergman)說,他是奧克蘭技術協助團體「重連美國」及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中心的專案總監。由於聯邦政府預算分配懸殊,以至於只有不到3%的旅遊採用大眾運輸系統。如果我們能把這個數字提高到10%(約等同於歐洲的水平),美國對石油的依賴可以減少超過40%,幾乎就是我們每年從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的石油量。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慧珊

針對中央以高鐵行車安全要求雲林段附近執行封井計畫,雲林縣府強烈表示,農漁民超抽地下水是因為沒水可用,農田水利會還需以休耕輪灌方式賣水給六輕。縣府已著手邀請專家學者進行雲林縣水資源環評,要封井,「先解決水資源分配問題!」

根據研究估計到2050年時,世界將有4分之1以上的生物物種自地球消失,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福祉。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在上週末舉行2010生物多樣性種子教師培訓計畫,從媒體、氣候變遷、台北盆地物種等角度切入探討,希望透過教育宣導推動保存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因研究台灣黑熊而被稱為「黑熊媽媽」的黃美秀,獲得國際熊類協會頒發「2009年主席獎」,成為亞洲地區獲得此獎的第1人。主席獎2010年5月頒發,黃美秀沒有親自領獎,6月收到獎狀,直到8日才對外公布,主要是希望能喚起台灣社會對台灣黑熊保育的重視。

為落實歐巴馬施政方針,美國能源部本週陸續宣布多項多項減碳與綠能計畫,包括多項碳捕捉與儲存研發計畫、太陽能發電與電網整合計畫及地熱開發計畫。除編列預算近6億美元,另提供擔保以協助企業取得近1億美元貸款。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主辦,台南社區大學、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協辦的「描繪中國大陸的輪廓──2010兩岸環保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分享會」,即將於本月11日與14日,分別在台南社區大學、台北關渡自然公園舉辦。這次分享會主要由8月間到中國長三角參訪水資源議題的學者與媒體,為他們在當地看到的經驗現身說法,從他們的分享當中,描繪出中國水資源保護的輪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行道樹的意義何在?看延中人行道鋸樹

作者:晁瑞光

9月3日是令人難過和氣憤的一天。

上午在奉茶參加活動時,接到民眾的詢問電話,說你們學校外的行道樹被大修了,你知不知道?我心想哪有可能?不會吧!?台南市行道樹修剪已經有一定的規範,也執行多年,雖然還有一些地方待改進,但至少相較於其他縣市,台南市算是做的不錯的了,至少很多人在努力,為了使台南市更好!

午飯還沒吃,手機電話已經接不完,認識的朋友都打來詢問,這樣修對嗎?市府的標準是怎樣?我的觀點是如何?下午進社大第一件事情就是出來看,天哪!怎麼會這樣?這麼多年來,怎麼還在犯同樣的錯?而且就在我們的辦公室窗外!精采內文

 

 


 
德核電廠將延役 營運商需回饋再生能源發展

本報2010年9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反核人士在柏林抗議德國政府延役核電廠核電廠。圖片節錄自Getty Image相本。在位於柏林的總理府中歷經將近12小時的會談後,環境部長洛特根(Norbert Röttgen)與經濟部長布呂德雷(Rainer Brüderle)5日晚間宣佈一份協議,德國聯合政府同意延長延長核電廠營運年限,最多達14年。

這份協議將會大幅改變前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所推動,要在2021年前逐步廢止核能的法律,因此仍需要經過德國下議院的同意。現任總理梅克爾預計於9月中發表更完整的能源策略,將以此決定做為基礎。

核電廠延役的決策方面,德國政府規劃將17座核電廠依據其建造年份分為兩群,7座1980年以前建造的電廠將延役8年,較新的10座則將延役14年。

此協議中,德國核能反應爐的營運商(RWE、E.on、Vattenfall與 EnBW)將需支付總數達150億歐元的資金支持再生能源,以作為回饋。環境部長洛特根表示,每百萬瓦特小時的核電,核電廠營運商將需付出9歐元來促進再生能源。自2011年到2016年,核電公司每年付出的金額將在2 億至3億歐元之間。而從2017年起,額外徵收的核能燃料棒稅(fuel-rod tax)到期之後,營運商每年共需繳交數十億歐元。經濟部長布呂德雷談及此150億歐元的款項,表示已與企業界磋商,達成新的協議。

除了上述的費用外,政府已同意依據緊縮方案課徵核能燃料棒稅,每年預計將為政府帶來23億歐元稅收。

核電公司面對政府新方針將如何反應,尚待觀察,但它們已準備強硬抵抗核能燃料棒稅。5日會談的與會者也已同意該稅制的部份細節。消息來源指稱,燃料棒稅將會課徵6年(2011-2016年),定價為每公克核燃料徵收145歐元。

正當梅克爾與政府官員5日商討協議細節時,數百位抗議者聚集在總理府外高喊:「關閉核電廠、關閉核電廠!」並揮舞寫著標語的看板,上頭的標語包括:「核能:唯一確定的事情就是危險」。

梅克爾總理說:「我知道民眾對核能感到疑慮並對此批評,我們會審慎納入考慮。」她並補充,電力公司將需要投入「大筆的投資」在電廠安全上,為延長營運的時間作準備。

Top

 
《綠領經濟》未來就是現在:交通運輸篇

作者:范‧瓊斯(Van Jones) (前白宮綠領政策特別顧問)

當汽油價格持續飛漲,我們必須重新想像、重新設計及重新打造目前的交通系統及基礎建設。大眾運輸的巨大投資可以協助窮人,創造長期工作機會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即使燃油價格高漲,美國人還是喜歡開車。汽車、卡車及飛機消耗的石油大約是美國石油消耗量的2/3。每燃燒1公升的汽油,就等於把3.4公斤的二氧化碳打到大氣層裡,其中2.3公斤是從排氣管排出,1.1公斤是從上游的煉油、運輸與加油的過程中產生。

聯邦政府在這方面並無作為。「聯邦政府花在道路上的預算是花在大眾運輸計畫上的4倍,」齊默曼-柏格曼(Sam Zimmerman-Bergman)說,他是奧克蘭技術協助團體「重連美國」及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中心的專案總監。由於聯邦政府預算分配懸殊,以至於只有不到3%的旅遊採用大眾運輸系統。如果我們能把這個數字提高到10%(約等同於歐洲的水平),美國對石油的依賴可以減少超過40%,幾乎就是我們每年從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的石油量。

無可否認,不挹注資金支持大眾運輸系統,傷害的是低收入的美國人。美國最窮苦的1/5人口花在購買、使用及維護車子的費用占去家庭年度開銷的 42%,是全國平均數字的2倍。低收入的人民通常開著較舊的車子,不可預期的維修費用較多。接受社會福利的人超過9成無法負擔車子的開銷,然而每5個適合參與輔導就業福利計畫的人之中就有3個住在大眾運輸系統無法到達的地方。只要改善巴士服務就能幫助低收入戶免去車子相關的開銷,從而增加他們能到達的工作場所的數量。

還有,大型的大眾運輸計畫本身就能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大眾運輸系統就是規模達440億美元的產業,雇用超過36萬人。超過5成的大眾運輸業員工從事駕駛或售票工作。其他數千人則受雇於相關服務業如製造、建築與零售業。

沒有理由不做轉變。底特律汽車工業流失的工作,將由生產設備、安裝或興建大眾運輸基礎建設及大眾運輸系統的維修與服務等所產生的新工作機會來彌補。經濟研究證實,大眾運輸的投資的確比興建高速公路這種無效的投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每投資10億美元在興建高速公路只能創造4萬2000個工作,而投資相同的數目在大眾運輸上,則能創造8萬個計畫相關的工作機會及10萬個營運工作。而大眾運輸比起興建高速公路還能衍生更多地區性、長期的工作機會。

如果你想要社區在推動更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時還能增加好工作的證據,就看看「阿拉米達走廊就業聯盟」(Alameda Corridor Jobs Coalition)吧。該聯盟最近透過參與洛杉磯市22億美元的主要快速鐵路計畫創下重要先例。聯盟說服交通主管機關出面保證當地居民可以獲得每周工作時數的3成以上,因而得以將4000萬到5000萬美元的薪資轉給當地居民;也讓交通主管機關同意該計畫的主要承包商必須支付1000個名額的職前訓練課程費用,讓當地居民不至於因為缺乏技術而被排除在外。

別的國家在運輸人民的系統上有更聰明的作法。想像人口180萬的城市,若擁有網狀公車路線就能讓人民在城裡來去自如。一部三節車廂的公車可以載運 300名乘客,乘客只需要低廉的車資就能抵達都市的任何角落,而且是在進入公車站時付費,而不是上車時才付,這樣可以讓上下乘客更迅速,減少等候的時間及空氣污染。許多都市裡的主要幹道會設為行人徒步區,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社區在都市裡舉辦活動,也能為店家帶來更多生意。這並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已經在巴西的庫里提巴市運轉了好幾十年。

如果想要降低雙重危機,我們就得要在美國主要的大都會沿襲前述城市的聰明範例。如果我們想要雇用大量員工、幫助窮人及削減溫室氣體,就應該削減興建高速公路及車子的支出,並轉而將大部分經費投資在興建公車、輕軌電車及大眾運輸計畫上。

前面檢視的所有努力有顯著的成效,主要歸因於多數人對抗慣性向上提升,但他們仍被死到臨頭的污染經濟用陳舊的常規、條例、法律及補助體制向下拉。一旦政府跟他們站在同一邊,想像這些計畫的創新人士能做多少事。

還好,援助已經上路。例如,在2007年12月,布希總統簽署了《綠色就業法》作為2007年能源法案的一部分,為綠領工作訓練勞工。這項法案是由國會議員索利斯(Hilda Solis,加州民主黨)及提爾尼(John Tierney,麻州民主黨)提出,並獲得國會發言人裴洛西(Nancy Pelosi)的強力支持。這項法案批准了1億2500美元的綠領勞工訓練計畫。其中20%的基金是專門提供給退役軍人、離職員工、邊緣青少年及處於極度貧窮的家庭。這筆相對合理的基金成為巨大投資的一小筆訂金,是綠色發展聯盟日後必定要向政府要求的,但這也代表了政府正朝向正確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書轉載結束,有興趣的讀者想要繼續閱讀,敬請購買此書。)

※本文摘錄自《綠領經濟》第5章 未來就是現在

【書的圖片來源:野人文化提供小檔案】

書名:綠領經濟: 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 The Green-Collar Economy: How One Solution Can Fix Our Two Biggest Problems
作者:范.瓊斯(Van Jones)
譯者:鄭詠澤、何豪毅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定價:NT$300

本文轉載野人文化出版之《綠領經濟: 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 》一書,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分配怪 休耕賣水給六輕

摘錄自2010年9月8日中國時報雲林報導

針對中央要求高鐵雲林段附近封井,雲林縣府強烈回應,農漁民超抽地下水是因為沒水可用,農田水利會還以休耕輪灌方式賣水給六輕,農民當然憤怒。縣府已著手邀請專家學者進行雲林縣水資源環評,要封井,「先解決水資源分配問題!」

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陳清圳也認為,供應農業用水的濁水溪被集集攔河堰截流,超限利用送往工業區;調撥給水利會的灌溉水也轉賣離島工業區,造成雲林灌溉水源不足,農民春耕沒水可用仰賴抽地下水,不悲哀嗎?

縣府指出,雲縣每天供應六輕的水量達34萬噸,而全縣一天民生用水量不過27萬噸。每年逢濁水溪枯水期時,經濟部工業局編列2.2億元向雲林及彰化農田水利會購水,供應六輕工業用水,水利會就要求農民休耕。雲林縣長蘇治芬說,雲林縣原本水資源就不夠,抽取地下水不只農漁民,農田水利會、台糖、自來水公司也在抽,都是地層下陷元兇。

她說,依中央的構想與做法,雲林縣如強力執行全縣封井,下場將是41300公頃的良田(占全縣1/3)面臨廢耕荒蕪,農民賴以安身立命的灌溉水不見了,根本是受害者,怎麼會變成造成地層下陷的加害者?這種邏輯豈不是城市傲慢?蘇治芬強調,談封井前應先釐清水權分配,建請水利署進行水資源總體檢,才是解決問題正本之道。

Top



 
  山嵐層巒處播種生物多樣性種子師資發芽

本報2010年9月9日台北訊,湯翊羚報導

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是21世紀全球環境重大議題之一。倘若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趨勢不予改善,根據研究估計到2050年時,世界將有4分之1以上的生物物種自地球消失,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福祉。

鑑於此,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上週末(9月4、5日),在陽明書屋辦理2010生物多樣性種子教師培訓,活動中各方講師從媒體、氣候變遷、台北盆地物種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討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工作,讓參訓的種子師資體會原本就存在身邊多樣且豐富的生命和自然法則,重新擁抱屬於自己的生命力,藉此更瞭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物種沒有好與壞 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講座由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揭開序幕,從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和人類日常生活的關連、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各式議題切入探討。他表示,許多人對生物重要與否,都是以人類的經濟利益來區分:經濟價值高就大量培育;認為沒有經濟價值就清除。但人們應該屏除這樣人類中心思維,尊重自然界的「無用之用」。

管立豪舉例說,1973年澳洲昆士蘭發現一種體長約4-5公分的胃育蛙(Rheobatrachus silus),其名來由是雌蛙產卵後將卵吞入胃中,小蝌蚪在母體胃中成長,成長過程母蛙不再進食,胃部消化酵素分泌停止,等幼蛙長成後從母蛙口中跳出,母蛙才再度進食。本來認為和人類毫無關連「無用」的蛙,其特殊生理現象提供治療人類胃潰瘍等胃部疾病的線索。可惜的是,1980後野外已沒有發現此物種的紀錄。

又早期台灣原有的稻米品系約200種,但現今卻只有不到10個品系的稻米。1968年國際稻米研究中心培育在菲律賓奇蹟米品系,因此米的產量出奇的高,因此亞洲地區紛紛種起奇蹟米。有一年因為一種會傳染稻米致命病毒的昆蟲增加,導致大量的奇蹟米死亡,後來,科學家花費了許多功夫,終於在少數幾株野生稻米上,發現可以抗此病毒的野生稻,將奇蹟米與野生稻雜交才得以解決糧食問題。管立豪表示,人類對生命系的未知也會往往帶來未知的危機。

用環境影像「記錄台灣」 而不是成為「記憶台灣」

當代媒體運用已經變成現代人與和他人溝通的重要媒介,媒體與生物多樣性的關連又是什麼?知名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提到,在資訊氾濫的洪流中,人們仰賴強烈的感官刺激,土地環境的資訊一下子就淹沒其中。回歸原點思考時,人的集居之地也是「生物棲地」,然而人類生活發展至現代的極致,已經違反了永續生態的原則。媒體利用文字、聲音、影像紀錄人們為了生存去改變自然生態環境而衍生的環境問題。透過視覺語言傳達自然生命的美好也見證了土地變遷,進而探討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

從事環境記錄工作已30年的柯金源,談到記錄片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功能,柯金源說道,從事環境田野調查工作,除了用報導攝影、新聞專題、生態紀錄片呈現記錄成果,自己事前資料蒐集、環境背景也一定要充足。傳播媒體可以適當傳達當人們進入這個生存空間之後,導致環境質變後的研究與批判。當讓民眾了解發生的問題,進而影響並改變施政單位決策參考、或是尋求共存的解決策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柯金源和公視合作歷經一年半的拍攝製作,在今年推出了5部自製高畫質生態紀錄片。走訪台灣五大山脈,紀錄北中南東四條河川,從河口到源頭、人與河、人與山林的互動。生命的輪迴和自然的幻化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而人和土地的因果也是被大自然書寫的一環。柯金源感性的說:「我們期待的是,環境影像紀錄,不要成為拍遺照;生態學研究,不會成為考古學。」

處暑夜之神秘面紗

這兩日正值二十四節氣中處暑之尾,所謂:「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但身在陽明山,又沒了都市中熱效應的悶暑,微風沁涼,披上一件薄外套正是夜間觀察的好天氣。有荒野蛇癡「赤腳阿峰」之稱的生態觀察研究員林青峰,先在室內帶著大家認識夜行性動物的特點。林青峰過去生態調查的照片讓大家驚嘆夜裡隱藏的豐富生命,像個大孩子的阿峰是很多生態觀察者崇拜的對象,也曾發生調查的糗事:特別喜歡研究動物排遺的他,有一次以為找到貂類長條型排遺帶回去研究覺得成分有點奇怪,第二天在現場看見小孩跑來跑去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誤」很大。

另外還有也從事生態觀察多年的施宏明和會學各種貓頭鷹叫聲的張峻豪,帶著學員領略夜晚生物多樣性的饗宴,大家都戲稱這3人眼睛有內建的紅外線夜視系統。有著張俊豪的呼喚,吸引了領角鴞回應,也讓學員目睹了有「都市叢林裡的新住民」之稱的領角鴞真面目。領角鴞生活在低海拔闊葉林,生活環境最接近人類。隨著棲息地被開發,領角鴞用過人的適應能力接受新環境,在陽明書屋的柏油路旁路樹上就看見牠灰褐色小巧的身影和瞪的亮圓的雙眼。但也時聞領角鴞被撞死在公路上的消息,人類佔領生物棲地讓物種面臨生存問題,在領角鴞一聲聲「乎...乎...」低鳴陪伴的處暑之夜也讓學員們沉心反省。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生態系衝擊 科學資料不可少

任教於台大生態所的教授李培芬,近年來研究台灣脊椎動物種類多樣性、台灣野生動物之分布模式、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建立等。他提到「生態系服務」,就是基因、物種與生態多樣性能為人類提供的服務,包括醫療、生態旅遊所需要的資源,有很多樣的型態。這樣的型態隨著環境的破壞會漸漸會下降。

專長遙測的李培芬利用電影《Home》(搶救家園)中令人屏息的環境變遷空照圖,呈現生態的危機。他也提到,過去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著重在陸地上,當全球陸域已有超過12%被納入保護區時,海洋卻只有不到1%的面積被劃為保護區,沿海地區應減少開發。他並以鳥類調查點監測為例,透過調查密度值的趨勢變化,瞭解物種變遷的情形,透過長期預測與短期的監測讓危害減到最低。李培芬最後也提出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的評估與建議,一定要加強生態研究的投資,以及生態資料庫與生態監測體系的建立。

 「美麗」鳥類代言 V.S 大笨蝶戲說蝴蝶王國

 

野鳥保育協會秘書長曾美麗抑揚頓挫的音調,把台北多樣性的鳥類生態描繪地神靈活現。曾美麗介紹鳥類在繁殖季節時的美麗飾羽也會有不同型態,像是年輕女孩為了展現自己的優點包裝點綴自己,但鳥類打扮自己吸引對方的通常是雄性。大白鷺與小白鷺恰好是相對的黃嘴黑腳與黑嘴黃腳特徵,小白鷺就像穿著黑絲襪搭配黃高跟鞋的時尚代表。最喜歡在牛背上黃頭鷺俗稱就叫牛背鷺、其他還包括紫鷺、蒼鷺...等光是鷺科鳥類就介紹不完。其他還有彩鷸反而是媽媽比較美麗、爸爸長的普通點,所以通常是媽媽下完蛋就找情人去了,爸爸留在家孵蛋、育雛;啄木鳥腦部構造比較特殊,才不會讓她啄一啄就得了腦震盪...生動擬人的鳥類故事,大家津津有味的時而大笑、時而認同的點頭。

曾美麗歡迎大家一起去賞鳥,鼓勵剛入門可以從辨認山鳥開始,比起水鳥山鳥較鮮豔,也可把認識水鳥當作一種挑戰。

剛成立了台灣昆蟲生態保育協會的林柏昌自稱大笨蝶。俗名大笨蝶的白斑蝶其實一點都不笨,因為體型碩大又飛行緩慢才如此被稱呼。幼蟲因取食有毒之寄主植物而具警戒色,成蟲翅底色為白色,翅脈週圍有黑色斑紋,翅緣各室有圓弧形黑點。台灣素有蝴蝶王國的美名,在這塊土地上就曾記錄過430種蝴蝶。甚至僅見台灣的特有種就高達50種。斑鳳蝶、黃星鳳蝶都屬於擬態鳳蝶,擬態的外觀跟一種有毒的斑蝶很像讓敵人不敢輕易攻擊。黃星鳳蝶也是指標性的蝶類,存在的地區也代表了其環境的維護,蛹型像枯樹枝,每一個蛹都會做不同的偽裝,就連偽裝青苔的量也不同。現場林柏昌帶來他所蒐藏的標本,其中還有閃亮像小寶石紫斑蝶的蛹。

另外林柏昌還特別介紹「蝴蝶密碼」是台灣蝴蝶的標放研究。蝴蝶因為氣流和風的因素飛到不同的地方,研究人員為瞭解蝴蝶神秘的遷徙行為,於是在蝴蝶翅膀上標上代號做追蹤調查後發現,看似嬌弱的蝴蝶竟然可以從台灣到1200公里外的日本。但要呼籲的是,捕捉、標放是具備資格者才能夠進行,一般賞蝶民眾是不能夠在大屯山上抓蝴蝶的,如果看見了身上有密碼的蝴蝶,可以幫它們「拍照存證」,再回報給相關單位。

生物多樣性非你不可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的活動專員管立慶笑稱,這次不僅討論生物多樣性課題,就連評選種子教師的結果也很多樣性,從老師、相關農場解說員,到博物館導覽員、刑警、銀行行員、自耕農...等230多名選出35名,評選的標準除了學員的自我介紹與對生物多樣性未來的推廣理念外,也從不同得職業和工作性質來做取捨。這次是第二梯的初階培訓,相較第一梯次管立慶也說道這次學員互動多、反應也比較多元。之前任職於板橋國中的老師蔡孟瑾教導的是地理科,對夜觀活動印象最深刻。蔡孟瑾以前因害怕危險而不敢走到戶外觀察野生動物,這次近距離的觀察到黃口攀木蜥、竹雞、石龍子的夜晚行為,親身體驗後更瞭解森林生態系的循環。肚子裡已有七個月大的寶寶的她說:「未來會帶著孩子參加戶外觀察的活動,希望她對生物的瞭解從生活開始,而不僅僅從學校的教科書圖片學到。這樣的課程活潑、沒有壓力,其感受也更能轉化成對生命正確的態度。」劉怡雯在元極有機蔬果耕學農場經營協助,想要做農場周遭生物統計:記錄水生、陸生、開花期等研究。由點而面、從小而大,從所處環境出發,讓更多的人瞭解到附近生態系特色種類,也針對不同族群的需求給他們需要的訊息。

學員在上課第一天,就依照生物圖卡分了組別,並且每組都抽到一個跟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題目。在兩天課程訓練的最後,就是讓每組都有1.5分鐘的時間,不能說話或是任何文字演示出抽到主題的內容。

最後由七星講師們投票選出「植物轉換太陽能成為可應用的能量」為第一名,傳達太陽供給地球一切生命所需的能量,動物不能直接吸收太陽的能源,需要藉由植物行光合作用後再進行能量的傳遞給各級消費者,五名學員扮演太陽、植物、牛與人的角色。其他還包括了:物種幫助控制蟲害、濕地幫助濾淨水源、植物預防土壤沖刷與抑制洪水、昆蟲鳥蝙蝠幫助授粉、生物分解有機物質五大主題。每一組都有生動的演繹,還有一位學員利用串連橡皮圈綁在原子筆上,伸展手腳後原子筆彈落地上示意紅樹林的生態...等創意的表現。

在表演和分享結束後,七星講師用生物多樣性十字箴言:「保育、永續利用,惠益均享。」為這次的課程做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總結。

Top

 

  熊協主席獎 黃美秀亞洲第1人

摘錄自2010年9月8日中央社屏東報導

因研究台灣黑熊而被稱為「黑熊媽媽」的黃美秀,因保育台灣黑熊有功,國際熊類協會頒發「2009年主席獎」,成為亞洲地區獲得此獎的第1人。主席獎2010 年5月頒發,黃美秀沒有親自領獎,6月收到獎狀,直到8日才對外公布,主要是希望能喚起台灣社會對台灣黑熊保育的重視。黃美秀是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也擔任亞洲黑熊專家群共同主席,以及國際熊類協會理事。

國際熊類協會現任主席Frankvan Manen在協會通訊中提到黃美秀的貢獻指出,她為了追求台灣及其他地區的亞洲黑熊能擁有1個安全的未來從不懈怠,她在玉山公園人煙罕至地區進行研究,面臨各種艱鉅挑戰,是台灣第1個進行黑熊野外調查的人。Frank指出,為了讓台灣人認識黑熊,以及喚醒民眾及決策者的警覺,黃美秀一直是重要推手。

黃美秀說,台灣黑熊主要分布在玉山國家公園,這2年南部深山也發現蹤跡,但數量很少,目前估計約在300隻到800隻之間,以數量來說,是瀕臨絕種動物。

Top

  美公布多項減碳與綠能計畫

摘錄自2010年9月8日中央社報導

為落實歐巴馬施政方針,美國能源部本週陸續宣布多項碳捕捉與儲存研發計畫,及太陽能發電等再生能源計畫,除編列預算近6億美元,另提供擔保以協助企業取得近1億美元貸款。

除研發計畫外,能源部長朱棣文上週也公開宣布,美國智慧電錶裝設量已突破200萬具,2030年之前,每年可節省電費達204億美元。

就碳捕捉與儲存技術,22項計畫將可分得5.75億美元的政府資金,目標是在10年內使美國成為碳捕捉與儲存技術的領導者。

其中,先進氣化技術共取得3.12億美元;先進渦輪機技術為1.23億美元;廢氣碳捕捉技術9000萬美元;地下碳儲存計畫5000萬美元。

另外,就太陽能發電與電網整合,能源部也將增資850萬美元,以總額2000萬美元,協助多家企業研發太陽能發電裝置與現有電網的整合系統。此一「太陽能電網整合計畫」(SEGIS),已進行3階段評比,進到最後階段的入圍者,是能源部與相關單位認為最有潛力完成商業應用的計畫。

能源部也決定,為內華達州藍山(Blue Mountain)的地熱開發計畫提供擔保,以協助取得9850萬美元貸款。長達20年的開發計畫,總裝置容量為4950萬瓦。

Top

  長三角考察返台分享會將登場 揭開中國水資源保護面紗

本報2010年9月9日台北訊,葉人豪報導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主辦,台南社區大學、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協辦的「描繪中國大陸的輪廓──2010兩岸環保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分享會」,即將於本月11日與14日,分別在台南社區大學、台北關渡自然公園舉辦。北部民眾於活動前報名者,可免費進入關渡自然公園參觀一次,機會難得!

這次分享會主要由8月間到中國長三角參訪水資源議題的學者與媒體,為他們在當地看到的經驗現身說法,從他們的分享當中,描繪出中國水資源保護的輪廓。

負責帶領這次水資源交流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表示:「中國大陸4年來已有多家環境NGO與媒體來台參訪,但受訪單位對中國的環境議題相對較不瞭解,曾有過回訪中國大陸的討論。在語言、文化與地理位置與發展經驗相似的台灣,環保團體正可在此脈絡下透過深度的交流,經驗的輸出,為減緩全球環境壓力做出貢獻。」

來自台南社區大學的晁瑞光也表示,看中國NGO團體關注的事情、觀點及做法,常能找到台灣本地可相對照的經驗。「例如,此次到溫州參訪所解觸到的『綠眼睛環境組織』,關注的事情很多和我們是一樣的,包括從生態到環境污染問題。」他表示,「相同的污染問題,發生在不同的兩地。環境的議題本來就是無國界的。」

長期投入台南二仁溪調查的黃煥彰教授則認為,兩岸填海造地的觀念有很大的出入:「寧波的造鎮計畫,溼地公園的預定地面積有2100畝;台灣四面環海西岸是沙岸、東岸是岩岸,任何地方的條件比起寧波有過之無不及,身在福爾摩莎的我們,對這些自然資產從不珍惜與好好利用,濁水溪出海口兩岸,在八輕蓋下去之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石化區。

參訪團體8月間前往杭州時,氣溫一度逼近40度。雖然熱的實在不行,但卻發現杭州市街道的車聲只剩下汽車、公車,原來所有機車皆為電動車,連三輪貨車都改裝為電動的,這是杭州發展綠色觀光城市的做法。屏東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周克任表示,「原本,我以為中國恐在經濟成長驅使下,不見得能全面施行綠能產業,但杭州市真的做到了!」

參訪團體也走訪了許多水資源關注的地點,在溼地方面到訪了杭州市三垟溼地、德清縣下渚湖溼地、以及寧波北崙濱海灘塗溼地的規劃討論。在河川方面,他們不僅以騎腳踏車及搭遊船的方式觀看錢塘江的治理,另外也親身走訪黃浦江源頭,參觀苕溪的污染問題。在生態實作方面,參訪樂清雁蕩鎮海島寄宿小學,了解中國在生態小學上的努力,另外也前往奉化滕頭村,考察其成為全球環境500佳的原因,此外前往安吉遞鋪鎮劍山村的生態農居,挖掘現今已被漸漸淡忘的傳統生態工法。

更多關於此行的精華及趣事,民眾將可在「描繪中國大陸的輪廓」2010兩岸環保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分享會中,有更多體會!

Top

 
論壇:行道樹的意義何在?看延中人行道鋸樹

作者:晁瑞光

9月3日是令人難過和氣憤的一天。

上午在奉茶參加活動時,接到民眾的詢問電話,說你們學校外的行道樹被大修了,你知不知道?我心想哪有可能?不會吧!?台南市行道樹修剪已經有一定的規範,也執行多年,雖然還有一些地方待改進,但至少相較於其他縣市,台南市算是做的不錯的了,至少很多人在努力,為了使台南市更好!

午飯還沒吃,手機電話已經接不完,認識的朋友都打來詢問,這樣修對嗎?市府的標準是怎樣?我的觀點是如何?

下午進社大第一件事情就是出來看,天哪!怎麼會這樣?這麼多年來,怎麼還在犯同樣的錯?而且就在我們的辦公室窗外!

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為什麼難過!為什麼氣憤!

一、這裡是公園路過了台南公園以後,往北走唯一有行道樹的地方,唯一有綠樹的地方。
二、這裡的的行道樹過去在大家的努力下,好不容易照顧成全台南市最美的菩提樹行道樹,大的植栽帶,好的生長環境,綠葉成蔭。
三、台南市的行道樹修剪是有一定的規範的,是不能亂修的!過去中山國中腰斬一整排的桃花心木大樹引起軒然大波,然現今的校長似乎不以為意並未遵守,直接請工人來修。
四、樹木有其美觀、改善空氣品質、降低這裡汽機車的噪音,將低周邊的溫度、提供生物棲息,等等許多功能,然學校卻做了最差的示範,因為學校怎麼做,學生都在看。
五、過去這麼多年來延中一直努力美化、改善學校的環境,面公園路、和偉路的圍牆都拆掉了並廣植植物,就是希望校園公園化,讓學校與附近社區居民有更好的互動,這樣可以提升學校的形象,改善學生學習的環境,對招生也都有幫助,新校長來,是不是該遵重及延續學校的美好做為,而不是自我為是的,以為自己最懂。
六、這段時間來,從新校長一來就先腰斬了兩棵黑板樹(本來是要修成有樹冠,利用樹冠的樹蔭幫三樓教室檔太陽,但計畫好的被校長毀了),所以現在頂樓3樓2間教室,西曬嚴重酷熱。第二次是校園一角花台中6棵高大的黑板樹又被腰斬成6支電線桿,樹木的意義何在?就在學生每天出入的教室旁。這次行道樹是第三次了,考驗著市府團隊處理事情的能力?考驗著大家的耐性?考驗著市民對政府的誠信?
七、連住在對面的媽媽們看了都直搖頭說這樣做是不對的!市井小民都知道,校長會不知到嗎?
八、在這次修樹前不久,總務處其實已經請過工人來修過,細緻的將樹修得清爽漂亮,然這些樹這次也被剃頭了。
九、都市中的樹木修剪、照顧,是一定要的,並且是常態要做的事,而且不同樹種、不同目的,方式就會不一樣。
大家應該要用更細膩的手法,而不是這樣粗暴的腰斬,如同把一個人抓來剃成光頭,然後說沒關係,還會再長。
十、我們一定要明確訂定執行辦法,大家、尤其是公部門必須遵守。

往來於公園路上,這裡是過了台南公園往北,僅存的一片綠意,然現在卻覺得這裡少了些什麼。圖片提供:晁瑞光

往來於公園路上,這裡是過了台南公園往北,僅存的一片綠意,然現在卻覺得這裡少了些什麼。

太粗暴了吧!樹修成這樣!在炎熱的夏天!這還叫做樹嗎?圖片提供:晁瑞光
太粗暴了吧!樹修成這樣!在炎熱的夏天!這還叫做樹嗎?

這是不久前總務處才叫人來修過的樣子,不需要腰斬,只要疏枝整理即可。圖片提供:晁瑞光 然過不久,剛修過漂亮的樹一樣被切掉了!圖片提供:晁瑞光 變成了這個樣子~唉!夏天很熱的!而且醜死了!圖片提供:晁瑞光
這是不久前總務處才叫人來修過的樣子,不需要腰斬,只要疏枝整理即可。然過不久,剛修過漂亮的樹一樣被切掉了!變成了這個樣子~唉!夏天很熱的!而且醜死了!

粗暴大修後的菩提樹。圖片提供:晁瑞光學校過去努力多年,申請許多計畫逐步將校園改善,人行道改成植栽帶(綠色植草部分),讓樹木有更大更好的生長空間,人行道的連鎖磚也挖起重鋪(有很多是用舊的再鋪回去),讓老舊的人行道煥然一新,樹木也花了幾年才成形美麗,如今樹木遭斬首,令人難過。

如果一棵樹的價值就只是這樣子,那種樹還有什麼意義?大家嘴巴高喊的多種樹救地球有何意義?大家死命的讀書、考試,又有何意義?

我們一定要明確訂定執行辦法,大家、尤其是公部門必須遵守。
一、市府應每年安排訓練課程,免費讓一線工作者參加研習,研習完的人授證,並登錄備案。
二、公部門所屬單位修樹必須是由領有執照或參加過市府研習認證的廠商、工人才可以執行,並負修樹之責。
三、市府必須明確訂出各道路或區塊的景觀計畫,什麼區塊要種什麼樹?計畫要長多高,長成什麼樣子,需要明確,並執行。

【參考資料】
1.臺南市花草樹木及公共設施管理自治條例
第二條 本自治條例以本府為主管機關,管理單位(機關)及權責範圍如下:
一、本府建設及產業管理處:本市街道及大型公園。
二 、本市各區區公所:本市巷弄及鄰里公園。
三、各機關學校:其所屬管轄範圍。
第三條 本自治條例所稱花草樹木及公共設施,係指管理單位(機關)管理範圍內種植之花草樹木及其相關公共設施。為維護市容景觀本府得成立臺南市樹木審查委員會,審議、協調及指導花草樹木修剪、移植等事宜。
2.把路樹理光頭 延平國中被罵臭頭
3.延中校樹平頭 建設處:無法可管(自治條例不就是規範嗎?)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