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本全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蘇花改」不應是蘇花公路災難下地方政治動員與中央政治決定的盲目選擇。花東「安全回家的路」是台灣社會共同的目標,但選擇要或不要蘇花改之前,必須根本的釐清幾件事:

第一,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在社會共同交通政策目標下(例如安全回家的路)列出所有可能方案(包海、陸、空運各種不同運輸工具),透過方案評估釐清其安全性與成本效益(包括外部成本),並讓社會大眾與花東民眾清楚各方案的評估結果、優缺點以及風險與相關配套措施,民眾才能掌握實質的選擇權。但蘇花改與蘇花高一樣,都是政府所提出的「唯一解」,為什麼?

其次,在台灣脆弱與破碎的敏感地體下,蘇花改經過的斷層、破碎帶以及不完整的地質狀況,歷來政府做過什麼調查與說明?在環境特質瞭解有限下,如何進行專業的環境影響評估?此外,花東地震的頻繁、風災後環境的退化或劣化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等諸多不確定因素,政府如何確保這一條挑戰蘇花海岸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與一般保護區)及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與一般管制區)等國土限制發展地區的蘇花改真的安全?

第三,花東區域發展願景與方向到底是自然發展、永續發展或者高強度的西部發展模式?過往蘇花高環評過程,交通部曾提出政策評估,認為自然發展情境不再增加新的交通建設,只要完成台鐵東線購車計畫即可,永續發展情境則應推動台鐵花東鐵路雙軌化及部分電氣化,而高強度發展情境,才有北宜直線鐵路或興建蘇花高。目前政府對花東發展定了什麼調?在此情境與方向下蘇花完整的交通運輸計畫與相關方案是什麼?蘇花改在完整計畫下扮演什麼角色與功能?

第四,蘇花路毀的原因是結構性的,老天的強降雨只是臨門一腳。但災難的源頭在於「開路」這件事,是向自然宣戰並徹底挑戰鬆脆地體,蘇花不管哪條路,本質皆然。土木工程界登報力挺蘇花改,正是恐怖造災行為背後人定勝天、向天搶地等認知的具體展現。台灣社會應思考的是,為什麼解決一條險路的方法是再開一次(或一條)路?究竟還要不要再向天、地、自然搶一次?後果是什麼?

以上問題,政府說清楚過嗎?全民明白、花東民眾瞭解了嗎?環境影響評估釐清了嗎?如果沒有,憑什麼有條件通過?

在媒體連日製造贊成與反對的對立下氣氛,政府隔山觀戰並將政治力揮向環評,行政院長透過媒體用各種明示、暗示手法凌駕專業破壞體制,甚至為即將召開(11月9日)的環評大會祭出令旗:方向已定,不要再起波瀾。這是活生生的災難政治學,也是一場政治的災難,更將是台灣島嶼這病體下一場病痛與災難的開端。

順帶口水一提,吳揆口中的「蘇花改環評史上最嚴謹」,直可與香港考察土石流以及白海豚會轉彎並列當代政治笑話經典。但問題是,災難來時,誰來承擔、誰可承擔?依據經驗,只能歸罪天地不仁。

後記:本文於11月7日完成,蘇花改已於11月9日有條件通過,本文原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