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1.06








近期活動

蕪土吾民:2012年文化研究會議
劉克襄:我最近的生態旅行和思考/劉克襄(1/11截止)
陳仲嶙副教授演講 「國民環境信託的法律工具 」(1/9截止)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之迷失在自己的地圖裡: 談自然寫作者的手繪圖像與空間想像
大南埔 寒假【高中農村踏察營】(1/17截止)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徵求專案執行人員
連署集遊法第29條應立即失效!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灣食蛇龜步步驚心 特生中心急救中

特生中心林德恩提供

湖山水庫的興建不但使得八色鳥的棲地受破壞,當地另一批珍貴的台灣原生物種,也因此迫遷。會飛的八色鳥屬於夏候鳥及部分留鳥,或能選擇其他棲地,但食蛇龜及保育類青蛙,只能靠人類協助留一口氣存活。其中,二級保育類食蛇龜的處境又更險惡。

特生中心爬行類研究室臨危受命,與中興大學教授吳聲海研究團隊合作,進行食蛇龜「域外復育」。食蛇龜是台灣4種原生陸龜的一種,這幾年來,除了棲地縮減,再加上獵捕壓力使得食蛇龜族群有減少的趨勢。包括中國經濟成長,助長吃龜的風氣,台灣也因走私有利可圖,食蛇龜為了甕中鱉。3年來,每年查緝到的走私隻數都有2000隻,未查到的不知凡幾,食蛇龜族群瀕臨瓦解。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終極殺陣日日上演 台灣原生陸龜生存不易

我們的島:搶救台灣龜

東南亞的陸龜及淡水龜貿易

湖山水庫食蛇龜  移地保育

綠色電報∣「另類」綠建築-會呼吸的房子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說到綠色建築,大家腦海中可能會想到那些專業技術、節能省電、收集雨水、冬暖夏涼的設計或是綠建築的認證等等,為了讓大家體驗「綠建築」的精神,今天要帶領大家看些「特別的」!還記得三隻小豬的故事嗎?其中搭蓋「稻草屋」的小豬居然被大野狼給吃掉了!!!

其實現實生活裡,真的有稻草捆建出來的家,而且他的厚實、強壯,應該會讓大野狼也屈服喔!稻草到底怎麼蓋房子?用在哪呢?讓我們馬上來一窺究竟:

精采內文

綠色人物∣海岸的女孩 施月英

作者:朱淑娟

當一個人許了願,力量究竟有多龐大?那一陣子,環評會、區委會可以一周開個三、四次,再加上無數的遊行、抗議,天天要早起採訪,對於住在台北的我們都覺得壓力很大。但那時幾乎天天看到月英,你都快以為她跟你一樣住在台北。

但台北不是她的家,只有回到彰化鹿港她才能安心入睡,於是每天天色微亮她就得起牀,搭車、換車、再換車,趕上午九點到達現場。結束會議後再搭車、換車、再換車,在月夜中總算回到了家。然後,明天又得重複同樣的行程。

日前導演侯孝賢在樂生保留的一場座談中提到,年紀大了知道什麼叫做沉疴,而你確信那是無法憾動的。當看到國家機器傾全力支持國光石化時,我實在很懷疑還有什麼改變的可能。但那時月英沒有放棄任何機會,也總是充滿信心:「我要等打敗國光石化才要結婚」。去年4月22日當總統宣布暫緩推動國光石化,我第一時間打給她,至今無法忘記電話那頭她的興奮尖叫....。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四)

作者: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對於以大型、稀有的食肉動物為研究對象,再加上困難的山區研究環境,野外研究的困難雖不在話下,但是對於急需落實在地保育瀕臨絕種動物的經營管理而言,野外族群的生態習性的資訊卻是最基礎,也是最必需的,當然其中也應該包括評估該物種的族群現況和分布,以及面臨的威脅種類和程度。因此,對於未來台灣黑熊之研究主題,有關其野外的族群現況和行為習性,都應該值得增加研究的深度及廣度。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科學家發現南極2400公尺深海裡有個「失落世界」,海底火山噴出的熱噴泉孕育多種蟹類、章魚、海星、海葵等前所未知的生物,研究團隊大感驚訝,希望從中探索生命起源的秘密。而陸地上美麗神秘的爬蟲類,不少人想要當寵物飼養,但大宗出口國印尼被揪出,寵物養殖場以合法掩護非法,其實出口的蛇近80%都源於野外非法捕獵,過度捕捉已經太嚴重,商人自己都感覺到了。

昨天本報頭條「紙袋取代塑膠袋 未必更環保」,引起迴響,為什麼紙袋不比塑膠袋環保?親愛的讀者您加入討論了嗎?該怎麼使用我們的資源呢?3C產品日新月異,但是當追求新潮時,想想非洲剛果的小城鎮比西,為了稀土,不但用血汗開採,甚至惹來內戰,剛好今晚公視會播映「血手機」這部紀錄片。中國廣州也將面臨「垃圾圍城」的危機,專家提案加強垃圾分揀,在掩埋和焚燒前的最後一步將資源搶救回來。去年的塑化劑風波是否已經被遺忘? 去年的塑化劑風波是否已經被遺忘?蘋果日報踢爆最有台灣味的藍白拖含塑毒,最高的超標了240倍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台灣食蛇龜步步驚心 特生中心急救中

本報2012年1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如果你曾因為湖山水庫興建讓八色鳥失去棲地而察覺保育的必要性,那麼更要關心食蛇龜的現況。

食蛇龜。特有生物中心林德恩提供。

湖山水庫的興建不但使得八色鳥的棲地受破壞,當地另一批珍貴的台灣原生物種,也因此迫遷。會飛的八色鳥屬於夏候鳥及部分留鳥,或能選擇其他棲地,但食蛇龜及保育類青蛙,只能靠人類協助留一口氣存活。其中,二級保育類食蛇龜的處境又更險惡。

時間回到2007年下半年,此時的湖山水庫已完成環評,預計動工,然而部分植被已經遭砍除,此時工程單位才通知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區域類包括食蛇龜在內的保育物種。特生中心爬行類研究室臨危受命,並與中興大學教授吳聲海研究團隊合作,以大量人力捕捉當地食蛇龜,將約180隻的,食蛇龜暫時安置在林內鄉一處農地,進行「域外復育」,即在原棲地外另覓合適條件的棲地進行復育。

經過幾年來圈養復育,原定去(2011)年9月野放回水庫附近,卻因原棲地已破壞不適合生存,野放計畫也必須更改。

中國愛吃 食蛇龜獵捕壓力大

特生中心動物組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表示,這麼大費周章的保護這些食蛇龜,是因為這是台灣4種原生陸龜的一種。生活在低海拔森林的食蛇龜,這幾年來,除了棲地縮減,再加上獵捕壓力使得食蛇龜族群有減少的趨勢。

林德恩表示,這幾年因為中國經濟成長,助長吃龜的風氣,再加上香港人喜愛吃的龜苓膏也是用龜殼熬煮出來的,使得全球陸龜族群數岌岌可危,300多種陸龜可能都須積極保育。而緊鄰中國的台灣,也因走私有利可圖,食蛇龜為了甕中鱉。

台灣雖有專門出口到中國的斑龜養殖業,但因最近中國流行吃食蛇龜,因此野外獵捕食蛇龜夾帶在合法的斑龜出口,嚴重威脅食蛇龜的野外族群。林德恩表示,3年來,每年查緝到的走私隻數都有2000隻,未查到的不知凡幾,食蛇龜族群瀕臨瓦解。

此外生活在低海拔森林底層的食蛇龜,因人類不斷往郊山墾拓,棲地正急速減少中。

這幾年來,透過友善環境的水梯田復育,新北市八煙聚落就發現食蛇龜以及柴棺龜,生態工法基金會喜見陸龜歸隊,正積極復育這兩種原生龜,因為這意味著水質純淨、環境無毒。

食蛇龜。特有生物中心林德恩提供。

棲地不復存在  食蛇龜也迫遷

2011年9月,這群原應回到原棲地的食蛇龜,除了水庫的興建已使得原來的棲地改變,再加上當地原本就很多捕獵食蛇龜的獵人,研究團隊最後決定在圈養的農地就地野放。

研究人員拆除圍籬,讓食蛇龜逐漸往外擴散,找到各自的歸宿。在這之前,研究人員已經進行圈養族群以及當地野外族群DNA比對,確認為同一族群。

為了瞭解野放之後的食蛇龜能不能適應,其中20隻戴上無線電發報器,成為研究調查樣本,將定期追蹤散播範圍、身體狀況以及野外生活適應模式。研究人員也擔心圈養多年後,是否影響其行為模式,變得親人、甚至將這行為影響野外族群。

目前正處於休眠期的食蛇龜,等到下一季春暖花開,研究人員將持續了解牠們的生活,為保護原生龜盡一份心力。

Top

 

綠色電報∣「另類」綠建築-會呼吸的房子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說到綠色建築,大家腦海中可能會想到那些專業技術、節能省電、收集雨水、冬暖夏涼的設計或是綠建築的認證等等,為了讓大家體驗「綠建築」的精神,今天要帶領大家看些「特別的」!還記得三隻小豬的故事嗎?其中搭蓋「稻草屋」的小豬居然被大野狼給吃掉了!!!

其實現實生活裡,真的有稻草捆建出來的家,而且他的厚實、強壯,應該會讓大野狼也屈服喔!稻草到底怎麼蓋房子?用在哪呢?讓我們馬上來一窺究竟:

稻草的宿命一般是被「廢棄焚燒」,但變身成為「永續性的建材」後,他的確顯示出他特有的環保與綠色價值,這種以稻草捆做為牆壁中的材質,可以在太陽出來的時候吸收熱能,在太陽下山後釋放熱能,讓室內的溫度具有調節的效果,也能讓牆壁深『呼吸』。

想不到稻草屋也能這麼『綠』、這麼有設計感吧!下面我們來看看「樸實與科技融合」的稻草屋,它讓我們更貼近大自然,回到我們嚮往的純樸生活,並且獲得潔淨能源:

看完以後是不是覺得簡單生活並不難!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廢棄資源非常多,我們其實無需一直開發新的資源或材料,而從一些原本不要的東西中,或許可以找到新的使用方式,讓每一種資源都利用到淋漓盡致,發揮各種創意超越極限!

影片連結:http://youtu.be/MXENyQwfvlM

【推薦連結】
BaleHaus at Bath 介紹
Sustainable Guernsey 資訊網

※ 若您喜歡Green Inside文章,快來加入FB Green Inside 粉絲團喔!

※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

Top

 

綠色人物∣海岸的女孩 施月英

作者:朱淑娟

攝影/張樂群自從聽說月英參選立委,一直到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她各種競選文宣,老實說我都沒有太多感覺。或許因為在我的記憶中,月英永遠都處於征戰狀態,彷彿只要拿起武器,立刻就可以衝到烽火之地。選立委,只是她命定中的路程而已。

腦中倒是想起許多畫面。2010年8月12日環保署審查中科三期環評那天,她散落著長髮、泛紅的眼睛,站著向滿室的委員、官員、記者發言:「為什麼我要參與這些運動?因為我愛我的故鄉,但今天我真的很難過,科學園區在各地已經造成危害,你們還要再繼續瞎了嗎?」

經過了一年半,即使是在寫這些的現在,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天她溫柔與悲傷的重量。長髮為何散落、眼睛為何泛紅,因為那天重重警力包圍著審查會場,但她就是要衝進去,「我們要進去開會、我們要進去開會!」

再早一點的2009年4月7日,同樣的地點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第一次審查,當時沒有多少人關心這件事,而官方看來也很想趁大家沒注意時快速通過。記得那時月英就已經來了,提出許多開發的不當,包括中部水資源不足、相思寮的土地徵收、還有可能立即造成當地蚵農危害的科技廢水。

記得她憤憤不平:「如果廢水符合放流水標準,為何新竹沿海牡蠣會禁養?」未來二林園區廢水將排到流量很小的舊濁水溪與萬興大排,中科敢保證含有毒性物質、環境荷爾蒙的廢水,不會影響沿海漁業?」而那些可能面臨生計交關的漁民,至今被矇在鼓裏,她當場要求應邀請漁民列席、到當地辦說明會。

於是當年的5月18日漁民來了,記得福興漁民粘張素雲說:「都沒通知我們這樣對嗎?為了科學園區要犧牲上萬漁民,這樣甘有天公地道?」於是在壓力下中科匆匆提出廢水改排方案。可以說是因為月英,鹿港、福興之間近6萬公頃淺海養殖、以及當地上萬漁民世代的生活,得以延續下去。

那年為了製作公視節目,我第一次來到福興沿海,跟著月英赤腳踩在退潮後的泥地上,看她開心地伸手往泥中不斷挖出蛤仔,看到蚵田的美、農民的純樸、多數人只有國中學歷,我也終於才明白她究竟在堅持什麼。

年輕一代對於科技廢水危害的啟萌,我想多少來自中科四期的廢水排放爭議,而最後促成環保署去年底修法加嚴管理科技廢水,以及如今全台各地掀起的反土地徵收保衛戰、水資源不當分配的怒吼、甚至接下來延燒的的國光石化,那個起點有很大部分就是來自中科四期,而這些也總讓人看到月英征戰的血淚。

另外為了讓大家多注意中科四期,那一陣子她發狂似地發出一個又一個信件,轉寄每一場會議的狀況,許多無法到現場的人因而能掌握最新動態,進而投入聲援。另外,她也沒有放棄說服官方,環保署長、中科管理局局長、環評委員、區委會委員...不時收到她的信件,恐怕也感受到不小的壓力。

很多審查委員從她的信件中得知居民、漁民的聲音,記得當時中科的環評書提都沒提相思寮土地徵收的事,月英一封封的信提醒了審查委員,前環評委員陳光祖就多次要求應正視相思寮保留問題,這也直接促成了各界關注,最後行政院迫於壓力宣布保留相思寮。

當一個人許了願,力量究竟有多龐大?那一陣子,環評會、區委會可以一周開個三、四次,再加上無數的遊行、抗議,天天要早起採訪,對於住在台北的我們都覺得壓力很大。但那時幾乎天天看到月英,你都快以為她跟你一樣住在台北。

但台北不是她的家,只有回到彰化鹿港她才能安心入睡,於是每天天色微亮她就得起牀,搭車、換車、再換車,趕上午九點到達現場。結束會議後再搭車、換車、再換車,在月夜中總算回到了家。然後,明天又得重複同樣的行程。

不在台北時,就是當地的抗爭,去年底中科管理局在彰化舉行廢水改排說明會,他帶著漁民抗議,最後中科在混亂中宣布散會,就看到月英第一時間衝到台前拍桌怒吼:「抗議!抗議!」弄到最後中科副局長郭坤明看到她還得敬她三分。

日前導演侯孝賢在樂生保留的一場座談中提到,年紀大了知道什麼叫做沉疴,而你確信那是無法憾動的。當看到國家機器傾全力支持國光石化時,我實在很懷疑還有什麼改變的可能。但那時月英沒有放棄任何機會,也總是充滿信心:「我要等打敗國光石化才要結婚」。去年4月22日當總統宣布暫緩推動國光石化,我第一時間打給她,至今無法忘記電話那頭她的興奮尖叫....。

她常說我們的報導給了她征戰的力量,而我卻覺得我們能繼續記錄下去,是因為她強大力量的感染。社會的進步需要先行者、有行動力的理想家,點燃許多人心中的小樹苗。然後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個自在不同的角落、透過各種方式,讓一顆顆小樹苗滋長,促成社會不斷往前走。

我想,這是月英決定參選立委的原因。

本文轉載自朱淑娟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四)

作者: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台灣是本次研討會的發起兼主辦國,成果發表共11篇,占全數約1/5,然而有關野外台灣黑熊的生態習性的報告,嚴格來說卻只有1篇,其餘多為圈養環境下的生理及行為研究。這不難透露出現階段國內黑熊的野外研究資料不成比例地低,其中的原因應該與國內從事野外調查的研究者及研究計畫的數量較少有關。

野外山區研究大型動物的困難度高, 需軟硬體環境配合以鼓勵 更多年輕研究者投入。(黃美秀攝)對於以大型、稀有的食肉動物為研究對象,再加上困難的山區研究環境,野外研究的困難雖不在話下,但是對於急需落實在地保育瀕臨絕種動物的經營管理而言,野外族群的生態習性的資訊卻是最基礎,也是最必需的,當然其中也應該包括評估該物種的族群現況和分布,以及面臨的威脅種類和程度。因此,對於未來台灣黑熊之研究主題,有關其野外的族群現況和行為習性,都應該值得增加研究的深度及廣度。

此外,為了提升國內的黑熊研究水準,除了各單位自行進行的學術研究外,也建議國內應該持續召開與台灣黑熊相關之研討會或工作坊,以促進研究團隊之間的交流及合作的機會,提升保育及研究之能力。最重要的是,應加強創造可吸引及鼓舞更多人參與研究台灣黑熊的環境,包含軟體及硬體上,並努力培育下一代的年輕研究人員,尤其是學生。如此,學術單位、政府機關、民間團體或個人應通力合作,有效的整合及利用各項資源及人力,以期發揮最大的保育成效,落實保育瀕危物種之目標。

這次國際會議在各單位的努力和密切合作下,圓滿落幕。令人慶幸的是,與會的國外學者們也多表示十分的肯定。這次會議不僅邀集了各地積極從事亞洲黑熊研究及保育相關的科學家和研究生、非營利民間組織代表,在5天的會議室及戶外參訪的行程中,密切接觸和討論,充分達到資訊交流及相互激勵保育研究水準的目的。接近行程的尾聲,大家都信誓旦旦地支持未來應該每兩年持續召開這樣的會議,泰國及印度的學者再三詢問張羅此次會議的準備作業,表現出有意接手第二屆研討會的興趣。這無疑應該是主辦國最感欣慰的代價了!

野外臺灣黑熊的故鄉-大雪山區220林道的告示牌。(黃美秀 攝)此次會議也顯示出台灣有充分的能力,扮演促進亞洲地區熊類保育的角色。IUCN的各國亞洲黑熊專家群組的代表除了藉此機會互相學習及督促彼此,更激勵自身於該國持續熊類研究的使命感。

另外,與會者有不少國內外的碩、博士班研究生,此研討會充分提供年輕學子擴展視野、交換研究心得和意見的重要平台,也大大地激勵了他們繼續努力為熊而戰的信念。藉由這樣的會議,國內學者、學生、相關政府及民間單位或個人不僅認識與台灣黑熊本是同根生的其他亞洲黑熊,在台灣以外的地區的研究進程,以及所面臨的各種保育議題和困境,值得我們惕勵和學習。同時也瞭解到,保育事務本無國界,非法野生動物及產製品的貿易與旅遊活動的國際化,一個地區的民眾保育素養攸關著另一個地區的保育成效。

因此,未來台灣除了持續加強國內自身台灣黑熊的研究和保育水準之外,同時也可盡力協助鄰近熊類保育資源或是專業不足的國家,在專業技術或經費上積極合作,以減低亞洲黑熊生存所受的各種威脅,協力增進亞洲黑熊及其他野生動物的保育和研究。這樣無形中也具體地彰顯我國在保育瀕危物種的努力,提昇國家形象。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相關文章:

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一)

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二)

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三)

Top

 
 

南極海底失落世界 物種豐富

摘錄自2012年1月5日大紀元報導

英國研究團隊發現一個隱藏在南極下將近2400公尺深海裡的「失落世界」,海底火山噴出的熱噴泉孕育多種蟹類、章魚、海星、海葵等前所未知的深海生物,在如此極端、且深不見陽光的海底能有如此豐富的生態,令研究團隊大感驚訝,這些生物的存在有助於了解生命起源,以及其他行星是否可能存有生命。

這支由牛津大學深海生物學家羅傑斯率領的研究團隊,根據現為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地球化學家傑爾曼1999年所發現南冰洋可能有深海熱噴泉的跡象,在2010年透過高解析度攝影設備,在南冰洋海底火山噴出口附近發現這群生物,3日將在美國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這些生物依賴海底火山噴出的「深海熱泉」生存,這些熱泉噴出高達攝氏380度,遇到南冰洋僅4度的海水後迅速降溫到約20度,並與海水化學作用提供養分,適合生物聚集。

研究團隊發現的20多種深海生物中,以一種長約16公分,顏色非常白的「雪蟹」(yeti crab)最多。其他還包括一種據信為新品種的章魚,以及有七隻觸角的海星,和一叢叢如鉛筆長的藤壺,成群的螺、海葵等。

科學家1977年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發現第一個深海熱泉,並發現深海生物靠噴泉帶來的化學物質生存,這是首度發現不靠陽光也能生存的生態系統。這次是第一次在南極深海發現。

Top

 

印尼寵物蛇新寵 八成來自非法盜捕

本報2012年1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綠樹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分布於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綠樹蟒(Morelia viridis),因有多變的顏色且不具毒性,成為寵物界中的明星物種。最近的研究調查指出,印尼寵物養殖場以合法掩護非法,捕捉大量野生蛇類,出口販賣欺騙消費大眾。

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兩位研究者Jessica Lyons與Daniel Natusch表示,他們從綠樹蟒捕獲地點──印尼的西新幾內亞、馬魯古等地,一路追蹤到雅加達的人工繁殖場,發現到這些野生生物,最後都被當作是養殖場裡繁殖的生物販售出國。

調查顯示,印尼有將近80%出口的蛇都源於野外非法捕獵,該研究意義重大,因綠樹蟒是商人以「人工繁殖」法飼養蛇類中最具代表性物種,但同時也可能因此消息曝光,而重創印尼的爬蟲動物市場信譽,影響其他國家進口意願。

事實上,研究顯示出野外的蛇類族群因為人類的捕捉販賣因而數量遽減,部分商人亦表示成蛇的數量已越來越少,顯示過度捕捉的嚴重性。

為避免此類漂白行為一再發生,兩位研究者建議建構一套衡量機制,未來蛇類販賣者必須提出履歷,能夠證明所販售的蛇皆是從卵開始飼養,同時也要加強消費者教育、圈養者的在職訓練與相關監督機制等,並期望未來能夠有越來越多人投入蛇類販賣的研究領域,以增進對市場消費行為的瞭解。

※ 本文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mongabay.com報導

Top

 

爭手機原料礦 剛果內戰釀血淚史

摘錄自2012年1月4日公視台北報導

非洲剛果的小城鎮比西,原本的叢林被開發成礦坑,個個深達100公尺的坑道,總共超過兩萬名礦工來這裡尋找發財夢,包括難以統計的童工。

忍耐辛苦要挖的,就是這種鈳鉭鐵礦,是用來做手機電容器的原料,50公斤銷往歐洲、市價1300美元,但這裡的礦工得徒手搬運、走兩天的路,只賺到兩塊美金,還要被課與重稅,更要面對性命的危機。

解放盧安達民主軍、剛果政府軍、麥麥民兵團,過去為了政治而戰鬥,現在為了爭奪礦產而混戰,犧牲五百萬條生命,血手機紀錄片導演深入剛果,並推動美國通過剛果希望法案,但到目前為止,市場上還是沒有任何手機,能保證沒有使用這種衝突礦石。

Top

 

廣州面臨「垃圾圍城」

摘錄自2012年1月5日信息時報報導

「按照廣州目前日產垃圾18000噸全部按焚燒處理,廣州還需要8座垃圾焚燒廠;到2020年,廣州不是『垃圾圍城』,就是『垃圾場圍城』。 」九三學社廣州市委向廣州政協提交的集體提案中表示,廣州市生活垃圾問題依然嚴峻,僅靠填埋和焚燒對環境影響大,建議盡快興建垃圾分揀廠。

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提交的集體提案中表示,目前,廣州市對日產18000噸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有兩種,即填埋和焚燒。但是,廣州市目前僅有一座日處理能力1000噸的李坑垃圾焚燒廠,焚燒能力還遠遠不夠。

提案中提出,如果將廣州市目前的日產垃圾18000噸全部按焚燒處理,以新建的每個垃圾焚燒廠2000噸處理規模計算,廣州目前總共需要8座垃圾焚燒廠,如果再考慮每年7%的垃圾增長量計算,未來每2~4年就需要增加一座垃圾焚燒廠,到2020年,廣州周邊將有15座垃圾焚燒廠,那時,廣州將不是垃圾圍城,就是垃圾焚燒廠圍城。

提案中表示,很多有用的垃圾被無端地填埋或者焚燒了,這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和新的環境污染,也大大縮短了我們垃圾衛生填埋場的使用時間,必須在垃圾填埋或者焚燒前進行徹底的系統的分揀,在垃圾減量化的同時又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垃圾分揀投入更少回報更高。新建一座焚燒廠少則十幾個億多則幾十個億。而建一座生活垃圾分揀綜合處理廠,僅需要焚燒廠造價的10%。」提案中明確,利用廢棄的垃圾填埋場可以重疊使用土地資源,節約成本,更能有效迴避新建垃圾填埋場對周邊居民的影響。

Top

 

超標240倍 藍白拖含塑毒

摘錄自2012年1月5日蘋果日報報導

年產500萬雙的「國鞋」藍白拖,居然有黑心製造商生產染毒拖鞋提供通路業者!

北部6家知名通路賣場販賣的藍白拖,有5家含超標的禁用塑化劑,最嚴重的超標逾240倍。醫師表示,塑化劑為可能致癌物質,且恐影響男性生殖能力,不過穿拖鞋皮膚吸收量有限,民眾不用太擔心。部分通路業者昨已全面下架含塑毒拖鞋。

那些藍白拖,在與腳背直接接觸的鞋背均驗出超標的塑化劑DEHP、DINP,其中全聯及全家的藍白拖,6種禁用塑化劑總量更超過標準值1000ppm逾240倍。

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塑化劑屬於生殖毒性,對男性影響較大,其中塑化劑DEHP在國外更被列為可能致癌物質,通常經食用造成影響,但少部分塑化劑仍可透過皮膚進入人體,恐致使男性陰莖過小、睪丸萎縮,影響生殖能力,發育中女性則出現性早熟,對孕婦腹中胎兒更會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不過經由皮膚接觸是微量的,要長時間才恐對人體造成傷害。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黃耀立則表示,很多商品都含塑化劑,皮膚雖直接和拖鞋接觸,但吸收含量有限,應該對人體不會有太大影響,民眾不用太擔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