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2.05








近期活動

台灣黑熊保育計畫工作坊
2012 朝慢的方向旅行去~開春米國小英雄插秧樂
台東 秀明自然農法 農夫市集
詹順貴律師演講「 從國土管理談環境保護的法律工具選擇」
跟著節氣過生活
台灣海洋漁業 資源保育 從澎湖寒害談起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招募美工志工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澎湖南方四島社區培力意見徵詢會
2012國際書展 「綠色閱讀主題專區」綠色行動 守護美麗台灣座談會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與風爭飛 稀有冬候鳥攀雀現身金門

作者:陳秀竹;攝影:曾文聖

100年歲末,一小群稀有冬候鳥「攀雀」現身金門西園湖畔,被來自基隆鳥友透過望遠鏡頭,捕捉到在蘆葦叢間覓食、嬉戲,與風爭飛;鳥友並且和金門縣野鳥學會分享,鳥會同仁並且帶花蓮鳥會田野邂逅攀雀。於是我在年底約了任職中科院的同學孫金星博士,來到西園一睹攀雀迷人姿態。當我們來到西園現場,遇到台大園藝系曾文聖教授,新竹鳥會的友也聞鳥而至,大家一起分享來金門做客的攀雀豐富生態。

根據金門縣政府出版、生態專家梁皆得先生主編的「觀鳥金門~金門賞鳥指南」一書指出,攀雀為攀雀科,全世界十三種;其中,台灣一種,金門一種,為稀有冬候鳥,體長僅十一公分,繁殖地是西伯利亞及中國大陸北部,冬季會遷移至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的長江流域一帶度冬。這種稀有冬候鳥「攀雀」在金門是不穩定出現,雙鯉湖及慈湖東邊的蘆葦濕地是金門地區最有機會看到牠們的地方,喜歡成小群在蘆葦沼澤地活動,在蘆葦枝上或將蘆葦枝剝開尋找昆蟲為食;有時,「攀雀」也會吃蘆葦的種子,叫聲為短絀尖細的「吱吱」聲。依金門縣野鳥學會資深人員說,「攀雀」雌雄異色,嘴細小而尖、淡褐色,眼黑色、腳黑色;雄鳥頭頂灰,白色眉線,黑色過眼線,背紅棕色雜有黑色細紋,腹面為淡黃褐色,翼及尾羽黑褐色,尾端呈淺凹。而,雌鳥背面大致為褐色,褐色過眼線;出現時間為十月至四月間,以昆蟲為食物。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昆蟲觀察家的多樣性

作者:楊家旺

我不明白對一個非自然文學作家來說,他們會不會期許自己對每一種植物或昆蟲多認識一些,並覺得這些瞭解與認識對他們的寫作是有幫助的。但我覺得若是身為一個自然文學的寫作者,這樣的功夫顯然必須成為基礎能力。不可能一位觀察鳥類的自然書寫者,在整本書裏,全使用鳥來代稱每一種鳥吧!同理,觀察植物或昆蟲的自然書寫者,也不可能只用這朵野花或這隻昆蟲來代稱每一株植物或每一隻昆蟲吧!

當然,還有那些植物、昆蟲、鳥類的生活史以及自然界被觀察到的現象,自然書寫者永遠都停留在自己的以為、推測、想像裏頭,科普書籍也充斥書市,更何況網路搜尋的功能強大,即使無法全盤了解,至少也能一知半解而非完全不解到只能猜測的地步。

精采內文

 

攀上我的青青校樹 小學生體驗上樹進行科學調查

作者:阿德把拔、薄雪草馬麻

這是全新竹市校地最小的小學科園國小,首度在學校熱心的老師自行辦理的寒假安親班中,邀請「道法自然」攀樹團隊,到校帶領攀樹活動。讓將近30位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朋友,一同體驗這種為了科學調查研究而發展出的緣繩上樹方式。

攀樹之前_靜心圍樹祈福攀樹團隊在農曆新年假期開始前一天(1/20),先到科園國小做了專業而仔細的樹木修剪。而在攀樹活動(2/2)當天早上七點多就滿載著裝備,來到校園的樹屋區,進行架繩等準備的工作。架繩點主要選在樹屋區的兩株大榕樹以及旁邊的檸檬桉大樹。

教練先以樹冠科學家《爬樹的女人》上樹作研究的小故事為引導。攀樹活動中,每位小朋友的任務就是成功地援繩上攀至架繩的樹枝上,並且以簽字筆在一片樹葉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及日期,或者以尺丈量樹幹的圓周。往後將持續再以同樣方式上樹,檢視留下簽名的樹葉,藉此得以了解一片葉子的壽命長短,或者,定期丈量、持續記錄樹幹的圓周,以了解樹木成長的情形。

精采內文

 

【環保一年不會死!】零碳人的溫柔革命

作者: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請放心,作者柯林.貝文不是個激進的環保聖戰士,也不是滿口數據讓我們充滿道德壓力的環保專家,這是一本非常精采好看的書,最重要的是,在哈哈大笑拍案叫絕之餘,我們真的會在生活中做一些改變,不是被迫的,而是從作者的實驗中獲得的信心。

作者住在全世界最資本主義、物質消費最鼎盛的紐約市中心,而不是遠離紅塵的郊區曠野中,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實驗是否可以過著盡量不傷害地球的生活,比如不製造出任何垃圾、只吃在地東西、不買新物品、不用電、不用衛生紙……等等,幫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早已視為理所當然,卻會在生產及使用過程中破壞地球的便利品,到底有多少必要性?我們消費的物品有多少真正帶給我們快樂,又有多少只會讓我們成為金錢的奴隸,甚至導致心靈的空虛?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副刊責任編輯、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