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農村拔花生
「Rio+20我們要的未來」成果畫展(捷運忠孝復興站南側)
透南風第二彈-"海味" 暨 虱目魚食材之路講座
講座「探索深藍的海洋世界-水肺潛水」
部落之眼-紀錄片人才培訓(7/30截止)
2012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許海洋一個未來 系列演講(8/3截止)
聽診器與鏡頭下的大地-從守護大城溼地談起 《退潮》紀錄片放映•詩朗誦對談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chianchin
【評論連結】 現實版的海角七號:高雄蚵寮漁村小搖滾
喜馬拉雅山的孩童,陳維滄提供
每天早上,Gian Pietro Verza在尼泊爾東北部喜馬拉雅山系的昆布冰河,沿著冰河床徒步進行測量工作;此處的風,將五彩繽紛的祈禱旗吹得呼呼作響,但風中所夾帶的微小粒子,也導致山區的雪融得更快。他是位義大利籍科學家,從1987年起便在珠峰下的監測站工作,過去25年來,親眼目睹周遭的冰河迅速消退。他指著冰川中雜亂的石塊和礫石說:「從前這邊都是冰,現在冰都退到基地營後 了。」
黑碳是由柴油廢氣、火力電廠、磚窯煙囪及森林火災等過程產生的細小煤煙及灰所組成,常有人將它與與二氧化碳混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喜馬拉雅山區的冰河,由於黑碳沈積而導致冰河吸收了更多的陽光,使得冰河及雪融化的速度加快。從煙囪排出的煤煙混合柴油廢氣,形成綿延亞洲南部數千公里長的煙灰層,厚達4000公尺。盛行風將它們吹往喜馬拉雅山區的冰川,使他們更快融化。
精彩內文
工作假期|公平旅遊:和Olango島民一起『菲』越貧窮線 (下)
作者:簡嘉信(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主任);攝影:菲律賓志工團隊
「給他魚吃,教他釣魚,還要為他挖掘出一池魚塘!」2004年獲得《經濟學人》年度TOP25好書推薦的《金字塔底層大商機》,重新詮釋國際發展的概念。對於Olango島上居民與VYA來說,發展生態旅遊就是為社區挖掘魚塘的行動。
公平旅遊,由公平貿易延伸而來的概念,希望透過你選擇旅遊的購買力,也能夠用尊重在地生態環境、當地文化與居民的方式,為旅遊地創造永續的發展。尤其重視將旅遊帶來的利潤也能回饋到當地居民身上,因此在Olango島,我們與社區40戶居民共同組成的OIETA 生態旅遊協會,共同推展菲律賓生態公平旅遊,希望透過發展生態旅遊的概念,創造社區經濟發展,讓Olango也能「菲」越貧窮!
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街頭抗爭型環境運動 意味著什麼?
作者:唐昊(華南師範大學副教授)
中國的環境社會運動正在從小圈子社會運動走向以利益相關方的平民為主體的大規模街頭抗爭。直到幾年前,環境運動的熱心參與者往往還只是一些熱愛自然的環保先鋒,如有學者描述:即使在影響很大的怒江反壩事件中,參與者大多是環保NGO、媒體、學者和文化名人、部分大學生、和少部分當地社區的居民捲入。但最近幾年,化學工業污染專案在廈門、大連、什邡等地的上馬卻引發了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在很多市縣,經濟發展首先是地方政府政績的需要,而非市民的需要。市民在這些污染項目中所能獲得的好處有限,且不確定,但遭受的環境損害卻是實實在在的。而對這些專案的所謂環境影響評價,越來越演變成一個純粹技術性的過程,即專家評估代替了利益談判。
∣播報員:林子晴
馬總統宣示核一廠及核二廠將在112年關閉,在10年後大台北地區可能造成搶電大戰,電力的分配以及傳送都是相關單位需要重視的。在印度的核電廠發聲輻射外洩,使42人遭到汙染,印度雖積極發展核電,但安全問題都是要好好控管的。而印度有塊列為拉薩姆公約的濕地,竟被填平還遭到分割出售的命運,當地人應發起抵制,避免濕地被除名之虞,整個城市的永續經營便會受到威脅。一樣是濕地,花蓮豐濱的水梯田維護就有很大的差別,花蓮農改場有參與協助,來到收成之時, 場長帶頭,帶著農友到港口部落農田觀摩,水梯田的豐富生態讓大家讚嘆。荒野保護協會在新竹北埔以不灑農藥、與土地自然相處的方式來耕種,如今稻田要收割了,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到場體驗農家樂。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度報導∣里山倡議案例:花蓮富里豐南村的吉哈拉艾文化景觀(上)
作者:李光中(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2012年3月27日花蓮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社區提案,終於在2012年5月2日由花蓮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登錄為該縣文化景觀。
本文化景觀之地名「吉哈拉艾」具有族群文化和自然保育意義:「哈拉」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台東間爬岩鰍」之阿美語,為早期本區阿美族部落先民由台東都歷海岸遷徙至本地後,以所發現之特有種溪流魚類而命名地名。據目前瞭解,花東縱谷阿美族雖然慣以生物命名地方,但多以植物命名,動物命名則罕見,而動物中以魚類命名地方者,本區可能是唯一案例,頗具罕見性,可能與部落由海邊遷徙而來之背景有關。
深度報導∣明日的城市 與水共存的出路(上)
作者: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環境的過度 開發、欠缺周全規劃,無疑地讓人暴露在更高的氣候風險中,需要更多減緩及調適行動來因應。台灣所面對的 情況更為嚴峻,天然災害的曝險面積與人口密度均高居世界首位,洪旱對台灣造成的壓力更是與日俱增。
雨水與廢水結合後的水質惡化,衝擊生物多樣性、健康及環境美觀、增加飲用水處理成本。將雨水快速送離市區也送走了具有高度潛在價值的可利用資源,間接導致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