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8.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日經濟學者帶學生實踐社區經濟 促銷坪林無毒茶葉

日本明治大學學生與教師來台見學坪林的社區經濟。

一杯杯飄香的東方美人茶,一盒盒印上台灣藍鵲的包裝茶葉,在台大校園鹿鳴廣場上叫賣著;只是,這群叫賣的人群有些特別,他們是來自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系二三年級的學生,正在進行一場「服部圭郎課程」的實習,他們深受教師以社區經濟為主、並且要身體力行的教學方式所吸引,遂跟著老師來台,以兩天的時間在坪林見學,採茶、泡茶、包裝、行銷企劃、生態農業課程樣樣都要體驗。接下來,他們還要把產品帶回校園附近的生活圈,和當地商家洽談銷售事宜,帶出了一段兩地交會的環保故事。

近兩年多來,坪林6%的茶葉生產者在環保意識抬頭下,與保育團體中華鳥會合作,以保育台灣藍鵲特有種為號召,推廣生態農業的觀念,近日也與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張聖琳合作,做環境教育空間規劃;服部圭朗便是3月來台演講時,由張聖琳引介到此,看到坪林一群有機茶農的努力,開始設想,可以把學生上課的場所移到此地。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效法日本東方白鸛護水田 坪林茶農展開「藍鵲農學」
日本學子採茶初體驗 驚艷坪林「Tea天行道」藍鵲茶
保護水源 坪林有機茶農號召植樹
護水之茶

生物多樣性|蚵寮小搖滾:老漁村的心印象

作者:曾芷玲

結果好康抵不過歹康,逢年過節要排隊買車票,塞車湊熱鬧,清明節連假握著手中車票以為趕上了加班車,卻趕不上阿嬤早一步離開。出外打拼存的是積蓄,想不到還是透支沒按算到車票,這個月下個月怨嘆高鐵票好貴。男朋友週末加班沒空開車載,好像沒了腳也忘了路。排不到休假還要看經理臉色,只是想回家為什麼要被刁難?只有2天的周末好趕,唉呦,我受不了回家要這麼斤斤計較!

回來的現在和離開的當時,房子漏水的地方不變,還多了一些沒發現的,可是會坐在院子藤椅上拿著扇子看往來巷子裡人車的阿嬤,和會送我們到巷口離開再給個擁抱的堂哥已經不在。對老爸的印象和生活記憶很少,忘記的比記住的還多,時間真的會帶走一切,我卻還想再發現多點他去過的足跡...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核廢料儲存的安全性發生疑慮,美國韓福德核廢場的儲存槽偵測到高輻射滲透,這是原本計畫可以再用四十年的雙層槽,使用期將有所改變,政府必須立刻興建一系列新槽,暫時儲放韓福德的致命廢料。福島核災的報告指出,福島核電廠目前持續從瓦礫堆中釋放出來的珈瑪射線,已經比輻射性銫元素更令人擔憂。輻射汙染使人惶恐,有民眾投書媒體指臺灣檢驗輻射的標準很鬆,衛生署表示,各國檢驗品項不同,臺灣管控實際上是比其他國家嚴格的。

英國德倫大學調查,全球土石流致命的熱點,臺灣及印尼都上榜,面對土石流政府應對國土整體利用提出控管、積極進行森林管理、同時不要在地質敏感區進行開發。新竹關西居民為保護良田祖地,六百鄉親遊行反建118關西外環道路,呼籲政府應該多關注社會福利,照顧鎮民生活才對。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食物輻射殘留陰影——給我檢測數據,其餘免談

作者:倪世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之所以密切關注福島核災之後的食品安全狀況,是因為福島核災中的所釋放的放射性物質更甚於1986年的車諾比核事故。

放射性物質不僅噴射到空中,形成的核子塵降落到地表,從食物的角度來看,農產品與畜牧業產品率先收到影響,再來是河川,河水會輸送來自降落於上游的輻射物質,影響河川內的魚貝蝦蟹類食品。

精采內文

 

日經濟學者帶學生實踐社區經濟 促銷坪林無毒茶葉

本報2012年8月28日新北訊,莫聞報導

詹嘉紋攝一杯杯飄香的東方美人茶,一盒盒印上台灣藍鵲的包裝茶葉,在台大校園鹿鳴廣場上叫賣著;只是,這群叫賣的人群有些特別,他們是來自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系二三年級的學生,正在進行一場「服部圭郎課程」的實習,他們深受教師以社區經濟為主、並且要身體力行的教學方式所吸引,遂跟著老師來台,以兩天的時間在坪林見學,採茶、泡茶、包裝、行銷企劃、生態農業課程樣樣都要體驗。接下來,他們還要把產品帶回校園附近的生活圈,和當地商家洽談銷售事宜,帶出了一段兩地交會的環保故事。

近兩年多來,坪林6%的茶葉生產者在環保意識抬頭下,與保育團體中華鳥會合作,以保育台灣藍鵲特有種為號召,推廣生態農業的觀念,近日也與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張聖琳合作,做環境教育空間規劃;服部圭朗便是3月來台演講時,由張聖琳引介到此,看到坪林一群有機茶農的努力,開始設想,可以把學生上課的場所移到此地。

服部身為經濟學家,走訪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後,看到大賣場總是提供一成不變的產品內容和消費空間,「不是麥當勞就是肯德基」,「都是開車才能到,太老、太小的人無法去」;而他身為一名教育者,又常看到學生們,「喝咖啡就一定是星巴克?為何到處都是一樣的炸豬排店?」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之餘,也要勇敢去實踐,「不要怕失敗,可以從失敗中獲得學習。」

為何要做不一樣的事情?服部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經濟的實體」大約有三種,一種是政府的、一種是大賣場、一種是社區的商圈。大賣場不只同質性高,而且有排他性,小資本創業的新鮮人很難不去,而消費者也不能在賣場裡從事其他活動,甚至都在郊區,只能開車前往,太老的、太小的,也去不小。至於政府的經濟體,他認為,政府老是要搞大計畫,但大就未必可靠,例如福島核電廠,現在給大家多大的危害;大也未必是經濟的,他秀出一張張的日本各地許多郊區的大建設的照片,如橋梁、道路和隧道,「蓋得很好,但都沒人用」;又如巴西政府以人力造市,遷都巴西利亞,但卻是花了50% GDP才推動起來的。

他鼓勵年輕人,以社區經濟的方式,來促進另一個社區的經濟。社區經濟可以很多元、很容易接近;而且,「你沒有錢,進不了大賣場;沒有選票,做不成政府經濟;做社區經濟,只要有一顆愛心就好。」

基於這樣的想法,服部在明治大學經濟系開設一堂特別的課程,沒有特別的名稱,就叫做「服部課程」,課程內容講究學生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想出促進社區經濟的方法,並且要付諸實踐。先前,他在帶領學生在祭典的市集上販售德國香腸,販售所得用來創辦「Habitat」雜誌,內容都是社區經濟與年輕人勇餘實踐的故事。

這次,他遇見了坪林的藍鵲有機茶,有包種茶、東方美人茶,他準備和學生在明治大學的「白金志田町」展開銷售計畫,例如,有他教過的學生在當地開設有機咖啡店可以幫忙銷售,或者,也和同學尋覓適當的場所,組織品茶會,推廣台灣的有機茶葉。

為什麼台灣茶行銷到日本這麼重要?服部說,在日本,一班主流對烏龍茶,完全是瓶裝的;再加上現在核災輻射污染的陰影普遍存在,而這茶是健康的,又是保護藍鵲的,透過這種茶葉的推廣,不僅可以讓人們喝到健康的茶,也可以讓當地的商店街更有競爭力,促進當地在地的情感認同,並且,「也能促進兩地的情誼」。

這是一場「聯姻」,「經濟與環境結婚,造就了社區經濟」,(marriage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 community development),服部如此表示。

Top

 

生物多樣性|蚵寮小搖滾:老漁村的心印象

作者:曾芷玲

※編按:當林強高唱「向前走」,年輕一代離開家鄉,往台北或大都市討生活,因為覺得家鄉沒有發展機會,許多農、漁村快速凋零,高雄蚵仔寮也面臨青壯年人口外流問題。然而,不久前,一群在地居民與回鄉的年輕人以創意與熱情,為漁村注入新活力與元素,讓外地人看見不一樣的蚵仔寮、讓離鄉背井的人重新發現故鄉的美好,媒體甚至形容此活動為「海角七號真實版」,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誰說農、漁村不能有其他可能?讓活動推手--從台北回鄉的年輕人代表告訴你:回家不難!先來看一段很ROCK的活動紀錄:

影片連結(一)

五專和大學念的都是高雄的學校,原來的如意算盤是想藉著轉換學制就順便從高雄轉到外縣市,插大也是有報考台中台北,不料就只上了高雄的學校,還是國立,有什麼理由放棄?知道學校在山上的時候,才是五味雜陳,心裡越是想往城市跑,現實越是往山裡走,就像是莫非定律,背道而馳是正常,順你心意是奇蹟。

「聽郎工啥咪好康ㄟ攏底暇~」向前走這樣唱著,到底有多少好康抵台北?真的很想去瞧瞧!既然念書無法出去,那找工作總可以選一下了吧!就這樣一種想看看外面的世面,想試試自己能耐的心情,讓我在得知台北工作錄取後,星期五離職星期一到職,前後工作無縫接軌,開始了新的、所謂探索好康的生活--展覽很多、活動很多、住在五分埔流行的衣服款式更是多,三不五時還可以「玩到翻點」(玩通宵)。

結果好康抵不過歹康,逢年過節要排隊買車票,塞車湊熱鬧,清明節連假握著手中車票以為趕上了加班車,卻趕不上阿嬤早一步離開。出外打拼存的是積蓄,想不到還是透支沒按算到車票,這個月下個月怨嘆高鐵票好貴。男朋友週末加班沒空開車載,好像沒了腳也忘了路。排不到休假還要看經理臉色,只是想回家為什麼要被刁難?只有2天的周末好趕,唉呦,我受不了回家要這麼斤斤計較!

我曾離去  現在,我回來了

故鄉的天空總是最美回來的現在和離開的當時,房子漏水的地方不變,還多了一些沒發現的,可是會坐在院子藤椅上拿著扇子看往來巷子裡人車的阿嬤,和會送我們到巷口離開再給個擁抱的堂哥已經不在。對老爸的印象和生活記憶很少,忘記的比記住的還多,時間真的會帶走一切,我卻還想再發現多點他去過的足跡:

帶我學游泳的南沙灘,我沒學會他倒是游得很遠;
參加宮廟進香的陣頭,我在很後面的進香團裡;
從漁港買回來的大魚,我就負責吃他處理好的;
因為颱風停課的校門,我等他第一次來接我下課;
往返醫院等車的巷口,我牽著他的手慢慢走。

如果能從鄰居鄉親的口中知道更多關於老爸的事,就像巷子裡的阿婆每次看到我,都會說我爸以前脾氣不好怎樣的,聽了很溫暖。

回家,值得了。

重新探索故鄉,重新生活

生活的視野從高樓大廈變成大海、漁船,少了離鄉背井,多了熟悉親切上班下班距離40分,令人著迷像是儀式般。來回穿梭在車陣中,雙手握著機車龍頭催油門,眼睛緊盯下個路口紅綠燈,還以為在演過五關斬六將,過一個是一個。腦袋持續放空,下班路程的盡頭是海,趕在夕陽晚霞消失前拿出手機拍下最後一道光線;上班路程的起點是海,在巷口跟阿婆揮手再見,從一望無際有漁船,到看著沿途路上長出平房長出電線桿,長出大樓、招牌。

停紅燈的時候,望著海,我突然明瞭了那些差距:都市裡,少了懷念的親切,腳下踩的是水泥,不是土地;眼前看的是大樓,不是天際。更別提漁村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是住的近、用同一台電梯、在臉書好友裡那種密切,而是貨真價實、相互照應的親切。

連續兩個禮拜,我跟大伯到漁市場賣魚,拿著相機穿拖鞋看來很突兀,魚販們突然從桶子倒出來的冰水讓腳趾瞬間透心涼,大伯母馬上說下次幫我準備雨鞋好出入。一旁堂哥問我要吃什麼魚?還沒說出口呢,堂哥就出手攔截差點要過磅的魚貨讓我提著。那頭,小叔把正要騎車離開的朋友叫住,在人家的菜籃放了一袋他剛抓上岸的螃蟹,拍拍肩膀才放他走。然後大伯指著一些魚說,那是要給常拿自己種的絲瓜、農作物來送他的誰誰誰。前陣子知道他們因為抓不到魚,很少出船,最近熱絡了些,看了好高興。

市場很忙,我穿梭在他們的分享,有菜有魚有情有義大家互相。

搖滾吧!蚵寮漁村

我跟朋友提起蚵寮這個漁村,大部份的人都不太知道,問起有沒有很多蚵仔可以吃,我自己也講的支支吾吾。怎麼我從小長大的漁村,這時候竟感到有點陌生…

說到蚵仔寮地名由來,是因先民來此定居時,搭草寮在萬丹仔港內海養蚵為生。它的地理位置在梓官區西南隅台17線上,鄰近援中港濕地,還有大片的紅樹林。小時候,捕捉烏魚還是興盛時期,曾看過奶奶在院子晒烏魚子,而我就負責趕走虎視眈眈的貓咪。然而,不管是烏魚還是近海捕撈,現在的漁獲量都已大不如前。

因為回來整理仍維持三合院樣貌的家宅,透過大伯介紹,認識了做工程的大哥,才在天上聖母的生日慶典上知道他是蚵寮國中家長會長,而我是國中第一屆校友,兩人彷彿一見如故還握了手:明明早就認識!喝了幾杯酒,聊到彼此對這個漁村的期待及想法,不約而同認為社區活動能否不要再只是抽獎、辦桌、吃烏魚?蚵寮明明就有沙灘有咖啡,是不是再來點音樂配夕陽會更美?

辦一場漁村搖滾音樂會的想法就在閒談中漸漸醞釀成形,當下我們達成活動無政治色彩、完全民間自籌自辦的共識,我說我來找樂團。豪情萬丈地計畫了種種,但隔天怕是酒話,還小擔心打電話確認了一下。

影片連結(二)

神奇的是,自從決定要辦搖滾音樂會,村子裡的大家好像都知道自己的任務而開始分頭進行。說著「一輩子,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的園長,提供了改造的車庫讓大家聚集開會;我開始用下班時間連絡樂團及設計,樂團聽到活動想法,知道是家長會主辦,一句話:「幹,衝了啊!」;大哥拉贊助也很辛苦,笑說要變酒家男了;簡訊傳來寫著:「已經借好消防艇和救生員。大家聽說樂團要喝酒就有好多人要贊助!」很多人問為什麼要辦?他就說「挖送啊!」;林老師的行政經驗豐富,公文寫了又寫,行文區公所海洋局軍備局,才順利借到場地;國中國小志工團更是在淨灘及活動當天現場,發揮了維護環境的力量,讓活動圓滿。

音樂會前的淨灘活動,為了讓活動能夠更臻圓滿,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的努力著。也有環保志工在活動時巡視,保持場地整潔。

更神奇的是,沒有任何文宣經費,僅靠著網路訊息轉寄、連結,不管是外地人,還是在外打拼、念書的蚵寮人,知道這個有趣活動,個個款包袱準備回鄉。活動當天,舞台前、舞台邊擠滿與會人潮,甚至連高雄市長陳菊都跑來了,大家享受海風、音樂、夕陽,為蚵寮創造了不一樣的歷史和回憶。

蚵寮小搖滾沒有龐大宣傳、廣告,但吸引了許多渴慕海洋、海風、音樂與在地情感的人們

這次蚵寮漁村小搖滾的出發點,是想讓外地人知道這個地方,讓在地人更充滿信心。看到校長在演講活動後努力招生,考上醫學院的學妹大聲地在台上說著她從蚵寮國中畢業,許多家長選擇把小孩送到市區念書,還是有學弟妹從這裡畢業考上理想志願;同學分散在各地打拼久久才回來,還是可以在魚市場裡,看到隔壁班的男生做現撈鮮魚貨生意買賣 。

大家都以身為蚵寮人為榮,從此心中的故鄉份量又加深了些。

在地工作機會缺乏或許只是因為未曾深入了解家鄉擁有什麼資源而你問我為什麼要回鄉?我只能說,在這次籌辦活動的過程中,知道這裡的老闆好多種,有營造、魚網、麵包店、系統廚具、木業、雜貨店、畜牧、民宿、咖啡店,還有人文藝術家....,常聽說在地工作機會不足、缺乏讓青年人回鄉的誘因。我想,也許那是因為我們還不夠了解家鄉在地的機會、不明白這裡擁有什麼資源。

需要的只是一個想法,並付諸行動,就會發覺凝聚的力量,原來是從生活中的點滴累積而來。用心去看,才知道這裡的風景多美、社區力量多團結、鄉親多有人情味。沒什麼特別的訣竅,不需雄厚財力,就能讓在地人很驕傲地告訴別人:「這裡就是辦那個小搖滾的蚵仔寮啦!」我想,這就是故鄉最強大的魅力,也是回鄉最大的誘因。

 

【延伸閱讀】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核廢儲存安全性再爆疑慮 韓福德雙層儲存槽首次發現滲漏

摘譯自2012年8月20日ENS美國,華盛頓州,理其藍報導;魏寶貝編譯;莫聞審校

韓福德核廢料儲存場的儲存槽工作人員(照片由Washington River Protection Solutions提供)美國華盛頓州中部的韓福德核廢料場(Handford Nuclear Site)首次從雙層護殼的廢料儲存槽偵測到高輻射滲透。

公益團體「韓福德挑戰」(Hanford Challenge)8月17日公開了一份美國能源部調查人員傳給華盛頓州生態署(Washinnton State Department of Ecology)的一份備忘錄,備忘錄中對核廢料滲漏狀況有詳盡的記錄。

完成日期為8月14日的備忘錄,確認在8月初偵測到高輻射化學廢棄物滲漏,滲漏處在編號AY-102儲存槽雙層護殼間中空帶(annulus)的地板上。

記錄中提到在地板上發現兩處乾的輻射廢棄物,有一處形成了一個長2呎寬3呎高8吋的小丘。

「這個發現改變一切,現在有具體的證據證明韓福德雙層儲存槽有滲漏,」韓福德挑戰執行主任卡本特(Tom Carpenter)表示,「這些雙層槽本來預計可以再使用40年,這項新發現讓這種想法不得不改弦更張。」

位在美國哥倫比亞河(Columbia River)邊的韓福德核廢料處,占地584平方英哩,儲存了2/3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期間製造鈽所產生的廢料,這些廢料含高量輻射。在1988年以前,韓福德是製造鈽的廠址。

目前,韓福德是全美輻射污染最嚴重的地點,因而也是全國最大也最受矚目的環境清理標的。

AY-102儲存槽是韓福德地下核廢料儲存場177個槽之一,這些大槽儲存了5600萬加崙高輻射的核廢料。

興建中的韓福德廢料處理廠外觀(照片由承包廠商Bechtel National提供)韓福德現址旁正在興建一座全球最大的核廢料處理及固化廠(Waste Treatment and Immobilization Plant),建好前現存的核廢料仍得置放儲存場,無法處理。

根據這座處理廠的承包商Bechtel National, Inc表示,新廠於2001開工,至今已完成65%。峻工後,可以在廠裡將核廢料加熱,混入製造玻璃的物質,再倒入不銹鋼槽內封存。變成玻璃的核廢料十分穩定,不會滲漏到附近的環境。

韓福德儲存場中已經有67個儲存槽陸續滲漏了100萬加崙以上的核廢料,污染了鄰近的土壤,不過,過去發生滲漏的都是舊式的單層儲存槽。

這些單層槽內的廢料陸續被移入雙層的儲存槽以策安全,雙層槽均是鋼製,中間並留有中空帶,以增加安全餘地。

此次發現有滲漏的AY-102便是雙層槽,之前都以為雙層槽穩定強固,不會滲漏。

能源部負責韓福德核廢料儲存槽事務的副處長傅雷契(Tom Fletcher)告知新聞媒體Tri-City Herald,「如果我們確認有新滲漏或之前溢出的廢料,表示清空這些儲存槽已急不容緩,這些槽已經老舊不堪了。」

傅雷契表示,能源部尚未確認滲漏的物質為何,從何處露出。

調查人員正在偵查廢料到底是從AY-102的內殼滲漏出來,還是源自其他地方,比方支援AY區儲存槽的幫浦及管線。

這次的滲漏是透過監視錄影得知,出現問題的區域過去不曾用錄影監視。

備忘錄中記錄,近期內調查人員會檢查「人員進得去的所有槽間中空帶」以及「第三層(確保第二個內層防護完整)滲漏偵測穴取得的樣本」。

韓福德的工作人員正在為設備消毒淨化(照片由Washington River Protection Solutions提供)長期來說,調查人員會進一步確認還有沒有其他的雙層槽滲漏,並「設法移除已滲漏在槽間中空帶的滲漏物」。

能源部的調查人員會加強滲漏處的監視,一周兩次以錄影方式監視,並在各個工作時段都進行監視;也會從兩處滲漏處取樣檢驗。

華盛頓州生態署核廢料部門負責廢料清理的主任華崚(Cheryl Whalen)告訴報社記者,如果雙層槽都會滲漏,「那麼,情況就會變得有點麻煩,因為這樣會妨礙到將廢料從易漏的單槽移到雙槽的工程。」

2002年以來,韓福德已有200萬加崙的核廢料從單層的儲存槽被移到雙層儲存槽,等待進一步的固化處理。

卡本特說,「這項新的證據將促使能源部加速興建更多雙層槽。我們一直都知道雙層槽遲早也會漏,只是不知在何時,現在已經有了第一個,接下來的40年還會有多少個陸續滲漏呢?」

「唯一的好消息是滲漏的不是液體,也明顯還沒對環境造成影響。」

將備忘錄內容公開的卡本特,也批評能源部資訊不肯透明化。他說,「官員得悉滲漏已經一個多星期,至今卻仍未以任何形式公布,保密與隱藏問題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官方顯然還是惡習不改。」

「韓福特挑戰」也指出,新的廢料處理廠的啟用仍充滿變數,新廠由於被查出仍有安全疑慮,仍在等待詳細審查。卡本特說,「也因此政府必須立刻興建一系列新槽,暫時儲放韓福德的致命廢料。」

Top

 

福島珈瑪射線比銫還要嚴重

摘錄自2012年8月27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日本官員就福島核災事故所提出的報告指出,在事故後已成廢墟的福島核電廠,目前持續從瓦礫堆中釋放出來的珈瑪射線,已經比輻射性銫元素更令人擔憂。

這份今天(27日)提交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輻射性銫目前是以每小時大約0.01貝克(becquerel)的速度釋出,已經遠低於有害健 康的水準。但是,提出報告的黒木慎一Shinichi Kuroki)表示,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降低核電廠碎片中持續釋出相當高劑量的珈瑪射線。

日本去年311強震海嘯引發嚴重核災,導致廣大地區遭到核輻射污染。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天野之彌(Yukiya Amano)要求與會代表,維持對後福島時期核核子安全的急迫感。

Top

 

檢驗輻汙標準鬆?衛署:我較他國嚴格

摘錄自2012年8月27日優活健康網報導

針對日本食品進口台灣的輻射檢驗標準,有民眾於27日投書媒體,指稱台灣對日本可能受到輻射汙染的食品「門戶大開」,並表示南韓、新加坡、香港和倫敦等國,均對進口食品的輻射檢測採最嚴格的標準及罰則,而台灣「已經成了全球最容易傾倒核廢食物的地方」。對此,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發表聲明回應,各國對日本食品的輻射檢驗,所採取的方法及限制的品項不同,我國管控實際上是比其他國家嚴格。

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自民國0100年3月14日起,已加強自日本輸入食品查驗措施,日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五縣生產 製造之所有食品仍禁止輸台。此外,日本其他地區生產之八大類食品實施「逐批」檢測輻射值,且日本輸台食品輻射檢測採取與日本相同之輻射標準,不符合日本標準之貨品亦無法輸銷台灣。至於民眾投書表示,「台灣只有在311發生後,曾暫時停止福島等5縣產品」,衛生署予以否認。

而民眾投書內容中提到,歐盟的檢驗方法,是有歷史(車諾比事件)的緣故在,且歐盟和南韓、新加坡等國對日本食品朝嚴格化的標準檢驗。對此,食品藥物管理局回應,歐盟並未禁止 日本包括福島地區之食品輸入,僅是要求檢附輻射證明,邊境則實施抽驗;而南韓及新加坡則僅限制日本特定縣市之特定品項輸入,顯見我國管控實際上是比其他國家嚴格的。

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於101年6月29日公告「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草案後,在評論期間內充分提供公眾透過各種管道提出建議,且針對公眾疑慮,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分別說明。而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再次重申,該預告評論期結束但並未定案,將依照行政程序彙整各界意見,再經專家討論後,作為重新評估修訂之參考。

Top

 

全球土石流致命熱點 台灣、印尼皆上榜

本報2012年8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照片為颱風侵襲下的廬山(照片轉載自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據英國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14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全球因土石流致死的人數是常人所預期的數十倍之多,這些地區集中在南亞、中國以及拉丁美洲。

在2004年到2010年間,全球約發生2620次致命的土石流,導致3萬2322人死亡,而這還只是保守估計。研究顯示,多數致命的土石流發生在北半球的夏天,這些地區集中於亞洲季風區以及在伐林後山坡地所形成的高密集居住區。

亞洲地區中,喜馬拉雅南緣、斯里蘭卡、中國沿海地及中國中部四川盆地、台灣、菲律賓以及印尼爪哇島都是土石流發生的熱點。

至於西半球,致命的土石流常發生在海地以及從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延伸到智利的高地,這些裸露的坡地常經不起暴風雨的摧殘。

德倫大學國際土石流研究中心地質學教授David Petley表示,「面對土石流,我們需要從觀點以及政策上進行改正,例如政府應對國土整體利用提出控管、積極進行森林管理、同時不要在地質敏感區進行開發。」

※ 參考資料:法新社報導;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

Top

 

《反建118線關西外環道》600鄉親 遊行護田園

摘錄自2012年8月27日自由時報新竹報導

新竹縣美里庄環境保育聯盟,痛批政府計畫新闢的「118線關西外環道」消耗預算、犧牲良田並帶來污染,26日發起「千人遊行」,希望喚起鎮民的關心,不要賤賣祖宗田地,呼籲政府應該多關注社會福利,照顧鎮民生活才對。

對此,新竹縣府工務處處長范萬釗表示,外環道新建工程已研議10多年,主要為解決關西市區長年的塞車窘境﹔計畫目前已送內政部審查部分變更都市計畫,及環保署部分變更環評,預計2012年底前完成用地取得,並召開用地徵收說明會,希望年底發包、2013年動工,否則已保留3年的中央補助款將被收回。

26日天上午9點半,這場「停建外環道,守護好田園」大遊行,有5、600名鄉親頭綁白布條、手持反對旗幟,從太和宮聚集後出發,沿大同路、正義路、明德路等路段遊行,歌手陳永淘、文史工作者陳板、黃文淵、廖賢德等人也參與。

美里庄環境保育聯盟表示,政府斥資龐大經費新闢道路,目的是為了「引導旅遊車輛快速前往各觀光據點」,方便外地遊客,卻不是為當地居民,犧牲了南山里和北山里、鳳山溪兩岸最肥沃的良田,留給地方污染。

聯盟表示,許多砂石車、聯結車為避開國道三號龍潭收費站,而借道關西,危險又製造污染,政府卻指外環道可供重車通行,枉顧鄉親的權益。政府應將經費多花在社會福利上,如老人的長期照顧、幼兒的遊戲空間、青少年的球場、游泳池等,改善鎮民的生活品質。

Top

 

論壇∣食物輻射殘留陰影——給我檢測數據,其餘免談

作者:倪世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自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核災到今天經過了17個月,來自太平洋與日本沿海漁貨的安全性究竟如何?

美味蘋果(?)/創作者:曾一哲,更多反核插畫請見小路映画粉絲團。在今年六月,日本政府檢驗出56%的日本魚貨含有銫134與銫137這兩種人造的輻射物殘留,9.3%的漁貨檢驗出超過100貝克/公克,(註1)根據2012年4月1日實施的新標準,飲用水、牛乳、一般食品與嬰兒食品的銫134與137每公斤含量不得超過10、50、100與50貝克。這些抽檢的漁貨平均輻射殘留量為65貝克/公斤,今年所測到的量還更多於去年。日本河流中捕獲的鱒魚,於今年3月所測得的輻射量高達18,700貝克/公斤,為日本最高含量規定的187倍。

之所以密切關注福島核災之後的食品安全狀況,是因為福島核災中的所釋放的放射性物質更甚於1986年的車諾比核事故。放射性物質不僅噴射到空中,形成的核子塵降落到地表,從食物的角度來看,農產品與畜牧業產品率先收到影響,再來是河川,河水會輸送來自降落於上游的輻射物質,影響河川內的魚貝蝦蟹類食品。再來就是大量排放於海水中的輻射物質,今年3月時,輻射物質已由福島沿岸擴散至4,000公里之遙的太平洋中央,經過海洋生物鏈的層層積累,體積愈大的海洋生物體內殘存的輻射量也越高,這也是隨著時間增加,海中生物的輻射量累積增高的原因。

日本沿海與內陸的漁產於今年幾次檢測都出現了問題。5月所測得的大比目魚殘量為570貝克/公斤,小比目魚於元月測得的殘量為180貝克/公斤,而在2月,鱈魚的殘量則是260貝克/公斤。值得國人注意的是,根據台灣當前的《商品輻射限量標準》第六條,食品銫134與銫137之總和含量每公斤限值為370貝克。換言之,在台灣寬鬆的標準下 在日本認定輻射超量的這三種魚類,只有大比目魚會被表示「超量」,小比目魚與鱈魚則都「過關」了。因此,對於行政院原委會輻射偵測中心公布的《臺灣地區放射性落塵與食品調查半年報》100年下半年版(註2)所公布的日本食品調查結果悉數過關也就不足為奇了。

《半年報》是這麼說的:100 年下半年,為因應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本中心仍持續針對日本進口食品進行檢測,由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送測日本進口食品與農漁產品,財政部國庫署送測日本進口酒品,農委會漁業署送測魚類之各項放射性分析結果,均符合「商品輻射限量標準」規定。(p.12)基於政府資訊公開透明原則,既然輻射偵測中心敢掛保證一切合乎規定,公開檢測數據應是起碼的要求。讓我們看看附錄25「日本進口食品輻射檢測結果」、附錄26「日本進口酒品輻射檢測結果」以及附錄27「魚類輻射檢測結果」,數據欄竟是全部空白,完全不願公布相關「合乎標準」的數據,而且在附錄27中,魚類僅有「秋刀魚」一項,其它魚類付之闕如。

行政院長、衛生署長、農委會主委與原委會主委沒有任何理由不出來「踹共」:不知道是原委會顢頇官僚,只檢測但不公布數據?還是政府友日友過了頭,不公布數據以避免檢測數據出現差異而造成日方困擾?農委會漁業署是只認識秋刀魚,還是台灣民眾只食用秋刀魚?面對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列的第七級核災,政府單位便宜行事,是嫌台灣健保支出不夠多?還是根本不把台灣民眾健康放在眼裡?還是有更多外交層面的考量?

註釋:

1:貝克 (Bq) 是活度(activity)的單位。活度的定義為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種在某一時間內發生的自發衰變數目,每秒自發衰變1次為1貝克;1貝克= 1衰變/秒。

2:下載點

本文轉載自立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