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02








近期活動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徵專案經理及執行各ㄧ名
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 招募志工(9/10截止)
英國倫敦動物協會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放生專題台灣地區志工募集
反核城市之插畫海報聯展 歡迎申請邀展
2012第五屆台灣鳥類論壇【邀稿資訊】(9/20截止)
屋頂音樂節╳陸君萍╳阿凱╳AMP台灣音樂環境推動者聯盟 特別企劃─【For 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
南方精神 人文×生態 環境友善行動大賞(10/15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幫朋友免費訂閱《環境資訊電子報》!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變換菜單〉

作者:楊家旺

在婆羅洲,讀〈變換菜單〉

親愛的W:

一大早的行走,讓我的腿很痠疼,不想再到哪兒去走走,便利用午餐前的時段,讀起了法伯《昆蟲記》第三冊第14章的〈變換菜單〉。法伯這一章的開頭就引用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告訴我你吃的是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哪種人!」這是一位法國的美食作家布利翁-薩哈罕的名句。法伯說他講出這句名言時,一定沒想到對昆蟲來說是多麼地貼切。

法伯在這一章的最後幾乎下定論似的寫道:「食肉幼蟲沒有專一的口味。母親為牠提供的如此單一、品質如此有限的食物配給,可以被另一些同樣適合其口味的食物取代。多樣化的菜單並不令幼蟲反感,牠和單一飲食一樣有益於幼蟲,甚至對幼蟲的種族更加有利,這一點我們稍後便將看到。」文章就在這裏結束,而我忍不住想先窺看一下法伯賣什麼關子,於是翻到下一章,一看標題,竟是〈給演化論戳一針〉。看來,法伯真的是演化論的一個有力抨擊者,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法伯同時也是促成演化論的一個推手,因為他的質疑將讓更多演化論的擁護者更積極找尋證據,進而使演化論的研究與發展更積極,成果更豐碩。

精采內文

 

讀〈步甲蜂〉

作者:高雄鳥會;攝影:李文化

鳥松濕地出現了罕見的白腹鰹鳥,高雄鳥會提供,李文化攝影

28日中午熱愛生態攝影的鳥友打電話通知:鳥松濕地出現了罕見的白腹鰹鳥,一時間現場幾乎來了一、二十位攝影者,有人趕快向公司請假,就為了拍攝這難得的畫面。

因為天秤颱風的緣故,一隻原本在海域活動的白腹鰹鳥竟然出現在鳥松濕地公園的大池。停棲在大池枯枝上休息,這樣的畫面相當突兀。

這隻白腹鰹鳥初步被發現時停棲在枯木上,後來吃力的飛到浮葉上面後就停止活動,顯得相當疲累,嘴喙一直收在身體裡休息。現場人員原本不願意加以干擾,直到後來觀察該鳥活動力不佳,遂決定前往搶救。最後這隻白腹鰹鳥還是體力不支,倒臥在印度莕菜浮葉上死亡。

精采內文

 

沒有垃圾,只有C2C —我從《從搖籃到搖籃》看到的美好未來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三民國小老師)

從設計的一開始,製造者就是朝著「希望用壞就來買新的」的想法在製造,壓根兒就沒有要大家去維修它。這條路可以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單一的思考路線,當一個東西壞掉時,別無用途,不進墳墓能去哪?是跨海來的也好,是地產地銷的也好,一個一個進了焚化爐!我們一向這樣對待,用壞的東西。

如果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在產品的設計端開始,就建立「零垃圾」、「零廢棄」的思維,當一個產品生命的結束,就可分解成另一個產品的養份或原料,就像一棵大樹,枯葉掉落變堆肥,果實又是許多生物的食物,樹的每一寸肌膚,都具有生態效益,簡言之,大自然中,應該沒有一樣東西,叫做「垃圾」。這個想法,是不是既可愛又先進?

不論從生態循環或工業循環的角度來看,生命週期都可以是生生不息的。我也深深被這樣的理念所吸引,在書中,作者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不論是汽車、房子、地毯,它的前世還是今生或往生,都對環境都是有益的,此概念,也在台灣的企業慢慢萌芽,但還是需要消費者的支持與肯定,才能讓C2C的模式,不但能創造商業利潤,也能對環境產生長遠的影響。

精采內文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完成資源循環-國際通用的回收編碼系統

作者:Susan Freinkel;譯者:達娃、謝維玲

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for the Plastics Industry)於1988年引進了一套編碼系統,幫助製造商及回收商辨識塑膠包裝的種類,現在你在塑膠瓶、塑膠罐底部或其他塑膠包裝材料上看到的迷你號碼就是這麼來的。那些號碼存在的目的絕對不是用來保證該商品會被回收,但消費者一般都會這麼理解,因為那些號碼外面通常圍了三個順時針方向的循環箭頭——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回收標誌,然而塑膠製品回收率如此之低,這樣的誤解實在令回收專家為之抓狂。

這套編碼系統雖然很難反映現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塑膠包裝材質(它們通常都被草率地歸類為7號),而且專家們正在努力修訂並增加材質分類,但在1980和90年代,這套編碼為當時快速成形的資源回收架構提供了寶貴的共通語言。今天,由於地方政府的承諾搖擺不定,民眾的環保理念仍然停留在以為把垃圾丟進回收桶就能減少垃圾量的模糊階段,我們的資源回收系統已經變得跟塑膠分類號碼一樣難以信賴。

精采內文

 
 

讀〈變換菜單〉

作者:楊家旺

在婆羅洲,讀〈變換菜單〉

親愛的W:

今天一早,六點不到,我們就動身了。爬一段山路,準備找一處隱蔽,窺看青鸞跳求偶舞的美妙姿態。帶路的是一位伊班族(Iban)的年輕人,他沉默寡言,很穩重的樣子,他的名字是Telajan。他行走山路的步伐,從容、自在、有自信。我選擇走在我們一伙人的前頭,也就是Telajan的後頭。他每走一段路就會停一下,等我們,其實我覺得他只等他後頭的那一位,也就是我。我一到,他就又動身開始走了,這使得我根本就沒有機會停下來休息。我發現,有一度我的小腿因為不停上坡的吃力持續,幾乎快達抽筋的程度。後來,我索性讓自己走得更慢,不去管Telajan是否會等得不耐煩了。

在婆羅洲,讀〈變換菜單〉到達目的地後,揚耀告訴我們,每人要找一處隱蔽的地方躲起來,不能被青鸞發現卻又能看得見青鸞的地方。於是,我們便各自鑽入叢林,找灌木叢生的區塊靜靜候著。不能出聲、不能移動,只能非常、非常安靜的一動也不動。我覺得這非常困難,不過,為了親眼看見青鸞,每個人都因為這個強烈的目標而願意忍受著一個小時的無法動彈。就在我靜靜等待到感覺無聊時,我開始觀察起了Telajan,他竟是那麼自在、那麼無所謂、那麼無所求地靜靜坐著,不發出一點兒聲音。他背對著青鸞會出現的方向,表現出他從容的沉著與對青鸞的淡然。他讓我想起了「靜獵」,因而也讓我感到汗顏。我是那麼努力想成為一位昆蟲觀察家,並時常磨練自己的耐心,然而,當我看著Telajan時,我卻發現耐心對他而言,竟是那麼微不足道的芝麻小技,他不必刻意以求,輕易就辦到了。

最後,我們並沒有等到青鸞的出現。但我卻從Telajan的身上,學習到不少作為昆蟲觀察家應該具備的態度與能力。

W,回程時,打斷我繼續思考的是一隻美麗的蝴蝶,是我在這封信件開頭附上的那張照片裏的蝴蝶。這隻蝴蝶其實已經有一些歷盡滄桑的感覺,身上鱗粉已脫落不少。但祂還是充滿金屬光閃的感覺。我回到住處,找出我在機場買到那本《Malaysian Butterflies》查找,竟然有收錄這一隻蝴蝶。我一看他隸屬的Riodinidae這一科,就有些驚喜的感覺。因為這一科在台灣稱為「小灰蛺蝶科」,在中國大陸稱為「蜆蝶」科,是屬於熱帶區域比較容易見到的蝶科。台灣也有小灰蝶蝶科的蝴蝶,但不多,就兩種,一種是阿里山小灰蛺蝶,另一種分兩個亞種,其一是台灣小灰蛺蝶,另一是江崎小灰蛺蝶。我所拍到的這一種,圖鑑上的學名是:Paralaxita telesia。他的英文俗名Red Harlequin,大概是取自牠紅色的翅底,以及那些小丑臉斑似的紋路吧!既然這樣,我就稱祂為「紅丑小灰蛺蝶」好了。

一大早的行走,讓我的腿很痠疼,不想再到哪兒去走走,便利用午餐前的時段,讀起了法伯《昆蟲記》第三冊第14章的〈變換菜單〉。法伯這一章的開頭就引用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告訴我你吃的是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哪種人!」這是一位法國的美食作家布利翁-薩哈罕的名句。法伯說他講出這句名言時,一定沒想到對昆蟲來說是多麼地貼切。

法伯飼養過許多昆蟲,他發現許多昆蟲都遵守著固定或一定範圍的食物類別,這種準確的對應性,使得有經驗的昆蟲專家,幾乎可以預判一隻植食性的昆蟲可能偏愛哪一類植物,或哪一類肉食性昆蟲所偏愛的是哪一屬或哪一科的昆蟲。法伯舉了許多的例子,這些例子有許多在前兩冊,或是這一冊的前幾章都提過,所以我仍有印象。法伯盛讚這些昆蟲是某一種植物的專家或是某一科昆蟲的專家。同一科昆蟲,只要是食物範圍內的,即使長相差異很大,祂們總是能夠分辨出來。法伯舉了一個例子,是沙地節腹泥蜂,祂們麻醉的獵物是象鼻蟲。有一種短喙象鼻蟲,體型圓柱,喙極短;還有一種橡實象鼻蟲,體型扁薄,喙極長。外觀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沙地節腹泥蜂就是知道祂們是象鼻蟲,是幼蟲的食物。法伯說他「絞盡腦汁做徒勞無功的猜想,搶掠者是靠什麼符號來指引自己,才能在如此多樣的獵物中不脫離同一個類群?」但他怎麼實驗、怎麼想,都找不出答案。他「想求助於演化論、遺傳論以及其他被冠上“論”的學說。」不過,當然也沒有什麼學說可以明確給他答案。

法伯還講了一個有趣的親身經歷。他說有一年春寒,把桑樹萌發的新芽都給凍壞了,這使得當地養蠶的佃農十分緊張,含淚請求法伯幫忙,因為他們知道法伯懂一些植物草藥該如何配方的知識,理應也懂得關於植物的其他。法伯藉由植物學上的分類,想找一些關係相近的葉子給蠶的幼蟲試試,但蠶並不領情,寧可活活餓死。

不過,法伯也有成功讓幼蟲轉換食物的實驗案例,祂把原本吃雙翅目卵蜂虻的泥蜂幼蟲,換上一隻螽斯,泥蜂幼蟲把螽斯吃掉了。後來他試著換小螳螂給泥蜂幼蟲吃,也成功了。這給他不少信心,之後,他嘗試給更多的昆蟲變換菜單。他發現,只要方法正確,不讓食物腐敗,成功率其實很高。

法伯在這一章的最後幾乎下定論似的寫道:「食肉幼蟲沒有專一的口味。母親為牠提供的如此單一、品質如此有限的食物配給,可以被另一些同樣適合其口味的食物取代。多樣化的菜單並不令幼蟲反感,牠和單一飲食一樣有益於幼蟲,甚至對幼蟲的種族更加有利,這一點我們稍後便將看到。」文章就在這裏結束,而我忍不住想先窺看一下法伯賣什麼關子,於是翻到下一章,一看標題,竟是〈給演化論戳一針〉。看來,法伯真的是演化論的一個有力抨擊者,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法伯同時也是促成演化論的一個推手,因為他的質疑將讓更多演化論的擁護者更積極找尋證據,進而使演化論的研究與發展更積極,成果更豐碩。

W,寫完這封信,我要去游泳了,妳知道嗎?這兒的溪水真的乾淨清涼到讓人一天不到溪水裏去泡一下,都覺得對不起自己呢!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罕見海鳥在鳥松濕地出現

作者:高雄鳥會;攝影:李文化

一隻白腹鰹鳥罕見的出現在鳥松濕地,卻因為體力不支死亡,引起現場鳥類愛好的朋友們深深嘆息!

28日中午熱愛生態攝影的鳥友打電話通知:鳥松濕地出現了罕見的白腹鰹鳥,一時間現場幾乎來了一、二十位攝影者,有人趕快向公司請假,就為了拍攝這難得的畫面。

因為天秤颱風的緣故,一隻原本在海域活動的白腹鰹鳥竟然出現在鳥松濕地公園的大池。停棲在大池枯枝上休息,這樣的畫面相當突兀。

鳥松濕地出現了罕見的白腹鰹鳥,高雄鳥會提供,李文化攝影

這隻白腹鰹鳥初步被發現時停棲在枯木上,後來吃力的飛到浮葉上面後就停止活動,顯得相當疲累,嘴喙一直收在身體裡休息。現場人員原本不願意加以干擾,直到後來觀察該鳥活動力不佳,遂決定前往搶救。最後這隻白腹鰹鳥還是體力不支,倒臥在印度莕菜浮葉上死亡。

鳥松濕地出現了罕見的白腹鰹鳥,高雄鳥會提供,李文化攝影鳥會人員表示白腹鰹鳥體長60-70公分,翼展130-150公分,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熱帶海洋,在台灣以北部及東北部海岸較為常見。基隆北方的棉花嶼、花瓶嶼有固定的族群棲息,南台灣較為少見,台灣往蘭嶼的交通船航線上也可見到。1840年英國自然探險家Collingwood曾經在東沙島發現大量白腹鰹鳥在島上繁殖,數量多到遮天蔽日;這樣的場景早已消失,僅能追憶想像。

鳥松濕地公園是小貝湖殘留的部分遺跡,也是全國第一座濕地公園!面積雖小,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就像是「生態孤島」一般,成為野生動物的庇護所,也是民眾親近自然的最好教室。鳥松濕地公園是內政部營建署所編定的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之一,目前由高雄市政府觀光局委託高雄市野鳥學會維護管理。

Top

 

沒有垃圾,只有C2C —我從《從搖籃到搖籃》看到的美好未來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三民國小老師)

吹風機、微波爐、電扇壞了,大家的做法,大概都是:丟掉!再買一台新的。因為若要修理,一來可能更貴,二來是,根本也沒人在維修這種東西。

從設計的一開始,製造者就是朝著「希望用壞就來買新的」的想法在製造,壓根兒就沒有要大家去維修它。這條路可以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單一的思考路線,當一個東西壞掉時,別無用途,不進墳墓能去哪?是跨海來的也好,是地產地銷的也好,一個一個進了焚化爐!我們一向這樣對待,用壞的東西。

當一個地球已經無法承載人類的生存力時,開始有人思考:這種用完即丟的情形,對環境會產生很大的浪費及污染。不只是對環境,對整個參與製造的勞工,更是一點都不友善,因為大部份我們所使用的東西,都來自開發中國家,很可能是一間間的血汗工廠。

我們再怎麼努力的「減量」、「環保」、「回收」,但還是遠比不上,垃圾量累積及資源不斷耗竭的速度。就如,孩子營養午餐的果汁及果凍盒,我計算了一下,不到5分鐘,全班30個空盒,就進了垃圾桶。又如,每學期裝教具的大型塑膠袋,國語科14袋、社會科6袋、自然科4袋、數學科9袋,一個班一學期就丟了33袋!我又製造了含大量pvc的塑膠袋,罪惡感一時湧上心頭!

如果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在產品的設計端開始,就建立「零垃圾」、「零廢棄」的思維,當一個產品生命的結束,就可分解成另一個產品的養份或原料,就像一棵大樹,枯葉掉落變堆肥,果實又是許多生物的食物,樹的每一寸肌膚,都具有生態效益,簡言之,大自然中,應該沒有一樣東西,叫做「垃圾」。這個想法,是不是既可愛又先進?

不論從生態循環或工業循環的角度來看,生命週期都可以是生生不息的。我也深深被這樣的理念所吸引,在書中,作者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不論是汽車、房子、地毯,它的前世還是今生或往生,都對環境都是有益的,此概念,也在台灣的企業慢慢萌芽,但還是需要消費者的支持與肯定,才能讓C2C的模式,不但能創造商業利潤,也能對環境產生長遠的影響。

在台灣,大部份的人,都買得起很多東西, 3C產品也日新月異,眼花撩亂的廣告,令人失去判斷「需要或想要」的能力,我們會注意商品的價格、功能、潮流,但卻不在意,它是怎麼到我的手上的?更不在意,一個慢5分鐘的時鐘,一個會發出怪聲的電扇,在垃圾掩埋廠,獨自哭泣的身影,有多悲慘!台灣狹小的土地,光靠「減量」、「環保」、「回收」,真的是不夠的!我們必需重新認識物質流,然後,開始想像:當垃圾愈來愈少的時候,台灣是如何一個美麗的景象?

一件有圖案的T恤, 一顆真情無價的鑽石,一張充滿油墨的報紙,都有一段與土地、空氣、海洋、森林、緊密結合的過往,然而,我們卻將將製作過程不要的污水、垃圾、化學物質,丟到大自然中,讓環境默默的承擔!沒有魚兒的溪流,沒有鳥鳴的春天,沒有花香的城市,只有,冷氣與汽車廢氣充斥的街道,焚化爐燒個不停的垃圾場,和寶特瓶沙灘及有毒食物。難道不是這樣嗎?

擁有太多東西,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更多幸福,有的只是「還要更多」的不滿足感!

大部份的人,都沒有開發C2C產品的能力與財力,但,我們都喜歡生活在垃圾很少,甚至是沒有垃圾的世界中。《從搖籃到搖籃》這種可愛的概念,及生活態度,深深吸引我: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必再,每天晚上趕垃圾車的時間,〈因為垃圾桶很難餵飽〉;教室裡的教具,做到可以一直重覆使用;學校也不需要再辦「廢電池回收比賽」,〈因為很難募到廢電池〉.........,那一天,將會到來!

Top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完成資源循環-國際通用的回收編碼系統

作者:Susan Freinkel;譯者:達娃、謝維玲

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for the Plastics Industry)於1988年引進了一套編碼系統,幫助製造商及回收商辨識塑膠包裝的種類,現在你在塑膠瓶、塑膠罐底部或其他塑膠包裝材料上看到的迷你號碼就是這麼來的。那些號碼存在的目的絕對不是用來保證該商品會被回收,但消費者一般都會這麼理解,因為那些號碼外面通常圍了三個順時針方向的循環箭頭——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回收標誌,然而塑膠製品回收率如此之低,這樣的誤解實在令回收專家為之抓狂。

這套編碼系統涵蓋了商品包裝所用的六大塑膠材質:1號代表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2號代表高密度聚乙烯(HDPE),也就是牛奶桶、果汁瓶和背心袋所使用的塑膠材質;3號代表聚氯乙烯(PVC),也就是某些果汁瓶、電子產品的罩板包裝和某些保鮮膜會用到的塑膠材質;4號代表低密度聚乙烯(LDPE),也就是冷凍食品包裝袋、擠壓瓶、某些保鮮膜和彈性杯蓋所使用的塑膠材質;5號是聚丙烯(PP),也就是優酪乳瓶、人造奶油盒、瓶蓋和微波器皿所使用的塑膠材質;6號代表聚苯乙烯(PS),它包含兩種類型,堅硬透明的未發泡PS常用於蛋盒及免洗餐具,發泡PS則常用於生鮮食物和外帶食物托盤;最後一類的7號則囊括所有其他的塑膠材質。最近幾年,7號跟含雙酚A的聚碳酸酯容器如塑膠水壺之間的關聯性,已經引起消費者的疑慮,也讓其他類塑料遭到污名化,沒有一個製造商希望自家產品有個7號印在上面。

這套編碼系統雖然很難反映現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塑膠包裝材質(它們通常都被草率地歸類為7號),而且專家們正在努力修訂並增加材質分類,但在1980和90年代,這套編碼為當時快速成形的資源回收架構提供了寶貴的共通語言。今天,由於地方政府的承諾搖擺不定,民眾的環保理念仍然停留在以為把垃圾丟進回收桶就能減少垃圾量的模糊階段,我們的資源回收系統已經變得跟塑膠分類號碼一樣難以信賴。

大多數美國人現在都有管道可以做回收(雖然不見得透過住家回收系統),資源回收已經成為最普遍的環保運動,但這麼做有用嗎?雖然我每週都勤快地把空可樂瓶丟進我的藍色回收桶裡,但我真的不知道它們的下場是什麼。後來我才明白,我的可樂瓶會展開一段史詩般的旅程,帶我來到我從未造訪過的舊金山角落、穿越全世界,然後進入一個古老同時又後現代的經濟體系。

相關文章: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作者Q&A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超越自然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如今人類也有點塑化了。」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完成資源循環-塑膠的矛盾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

作者:Susan Freinkel

譯者:達娃、謝維玲

出版: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8月3日

定價:36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湯琇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湯琇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