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如今人類也有點塑化了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如今人類也有點塑化了

2012年08月19日
作者:Susan Freinkel;譯者:達娃、謝維玲

女嬰艾美誕生於2010年4月,早產4個月,體重大約相當於兩個麥當勞大漢堡。她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兒童醫療中心一出生,就從產房直接被送到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

兩天後,我在加護病房看見她時,不禁倒抽了一口氣。她已經完美成型,看起來卻又如此不完全,手指小得像是春天新抽的枝椏,皮膚透明得仿如新生的葉片。她躺在封閉透明的塑膠保溫箱中,身上連接了一堆管子。纖細脆弱的眼睛上蓋著海綿墊,保護眼睛不受預防黃膽用的特殊紫外線光傷害。除了身下一層柔軟的毯子之外,她完全被包圍在塑膠之中。

粗心疏忽的行為迫使她提早來到世間。她的母親沒有任何產前照護,有吸毒問題,當她開始提早分娩時,她正因為吸食迷幻藥而欲醉欲仙。她懷的是雙胞胎,但艾美的手足是個死胎,艾美存活的機率不高。照顧她的護士說:「我們根本沒預期她能撐這麼久。」NICU的主治醫生比莉‧修特(Billie Short)評估她存活的機率為40%。艾美已經撐過最初幾天,而且可能隨之存活下來的事實,從許多方面看來,可算是聚合物科技的一項勝利。新生兒醫學和許多現代醫學一樣,在大大小小各方面都因為塑膠的問世而深深受惠。

聚合物使今日各種醫療奇蹟得以實現。荷蘭醫生威廉‧寇夫(Willem Kolff)在「上帝能栽培什麼,人就能製造什麼」的信念下,在納粹佔據的荷蘭四處尋找玻璃紙和其他材料,用來改良他的洗腎機。如今,塑膠的心律調整器使有缺陷的心臟能繼續跳動,合成的靜脈與動脈使血液能繼續流動。我們用塑膠製品來取代磨損的髖關節和膝蓋;用塑膠支架來協助新皮膚和組織的生長,塑膠植入物能改變人體外型,使整形外科手術不再只是種理論而已。

塑膠也運用在精密影像設備的管線套管和組件上。塑膠更供應在日常醫療用品中,包括便盆和繃帶,及1950年代問世的一次性拋棄式手套和針筒,這些用品在愛滋病開始流行之後,就成為不可或缺的物件。有了塑膠,醫院才能將必須辛苦消毒的設備器材改換成吸塑包裝的一次性器材,這不僅改善了院內的安全,大幅降低成本,也使更多患者能在家中接受照護。

就市場大小而言,醫療界是很小的消費市場,消耗不到全美聚合物產量的10%,和包裝(佔33%)、消費性產品(20%)或建築材料(17%)比較起來,算是小額消費。但是醫療用品是個抗經濟衰退的強力市場,而且為塑膠工業帶來了龐大的公關價值。醫療用品不可置否的,一直是塑膠工業好消息的來源,也是聚合物優點的亮相處。最近美國化學議會在一項公關運動中,特別刊出一張新生兒躺在塑膠保溫箱中的照片。

比莉‧修特醫生也同意塑膠在新生兒醫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和我一同巡視了國家兒童醫院加護病房的54張床,許多和艾美一樣的早產兒在生命最初的幾週乃至幾個月,將必須在這裏度過。修特醫生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新生兒醫學系主任,我們站在艾美的床邊時,她說明了塑膠如何協助醫護如此脆弱的嬰兒。她將雙手伸入艾美保溫箱側面的一組窗口,指出四條非常細的透明管子,這些管子連結到吊在一旁點滴架上的多個塑膠袋,負責將養分和藥物輸送到艾美體內。一條管子插入她頭部的靜脈供給液體;另一條插入手臂上的靜脈,輸送抗生素,管子比我手中寫筆記用的筆還細。

兩條導管插在艾美臍帶的蒂頭,一條負責將養分輸入靜脈,另一條連接到動脈中,幫助護士監測艾美起伏不定的血壓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一條呼吸管伸入她的喉嚨中,管子的另一端連結到一台包在塑膠中的機器,用來幫助她呼吸。所有的導管都非常柔軟有彈性,如此才能將管子導入她纖細的身體而不會扯破任何組織。此外,整個密封的塑膠保溫箱內部都維持在小心校準過的濕度與溫度中(像艾美這樣的早產兒,並沒有維持自身體溫所需的多層皮膚)。過去40年來,這種設備是使早產兒存活率上升的諸多要素之一。

我看著艾美像麻雀一樣,胸口快速起伏著。偶爾,一陣不自主的顫動會傳遍她嬌小的身軀,彷彿宇宙中某種殘酷的力量,將她從母親溫暖黑暗的子宮中拉扯到這個合成環境中,她正因此而戰慄。

我指著這些靜脈注射管線,問修特醫生:她要處在這種狀態中多久?
修特說:「喔,要好幾週。」在那之後,當她的情況穩定時,就會開始從餵食管接收養分。

新生兒醫學是一門相對新興的醫學專科。第一座新生兒加護病房成立於1965年。這個領域在聚合物的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事實,或許不是一項巧合,因為要醫治血管細如髮,皮膚薄如紙的嬰兒,是很大的挑戰。儘管如此,直到1980年代,新生兒加護病房中使用的多數靜脈注射液,仍是玻璃瓶裝。修特醫生記得當年總是要擔心瓶子掉落破碎,非常不方便。修特說,最初改換成塑膠容器時,感覺上是一項很大的進展。「我們都認為塑膠不具活性,很安全,一點也不擔心。但是日後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們顯然必須越來越小心。」

這時,修特醫生指出了塑膠在醫療界中的主要矛盾點:塑膠在療癒過程中也能導致傷害。如今,研究顯示那些用來將藥物和營養輸送到這些脆弱孩子體內的塑膠袋與導管,也輸送了能在多年後影響其健康的化學物質。用來製造點滴袋和導管的聚氯乙烯塑膠,含有一種能阻礙睪丸素和其他荷爾蒙生產的化學軟化劑。這種名為苯二甲酸鹽(phthalate)化學物質的作用,不同於一般人所熟悉的環境有害物質,如汞或石綿,後者在經暴露後,與癌症、天生缺陷或死亡等症狀具有可直接指認的關係。

苯二甲酸鹽則是以更複雜而迂迴的路徑影響健康。這是因為它們會使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大亂,而內分泌系統是各種荷爾蒙間一種錯綜複雜的自律舞蹈,支配著人體的發展、生殖、成熟、抗病力乃至行為舉止。苯二甲酸鹽並非常見塑膠中唯一具有破壞力的物質。這些物質會模仿、阻礙或壓抑睪丸素及雌激素等荷爾蒙的生產,因而導致多年後才會出現,或只在後代子女中才會呈現的長期影響。它們會使我們更容易患有氣喘、糖尿病、肥胖症、心臟病、不孕症、過動等等各種與這些化學物質相關的健康問題。其中有些物質甚至在過去不曾憂慮過的低濃度下,就能導致傷害。

一如塑膠改變了現代生活的基本結構,塑膠也改變了人體的基本化學組成,背叛了我們對它們的信任。現在每個人,包括新生兒的體內都帶有一點苯二甲酸鹽和其他有害物質,譬如防燃劑、防污劑、溶劑、金屬、防水劑和殺菌劑。雖然這些化學物質完全不屬於人體,但它們對人體健康帶來的真正風險至今仍不明確。雖然我的生命和艾美寶寶截然不同,我還是看見了我兩間的相似處。在塑膠年代中,我們都是保溫箱寶寶,不可避免地與聚合物緊緊相連,面對全新的風險。

相關文章: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作者Q&A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超越自然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

作者:Susan Freinkel

譯者:達娃、謝維玲

出版: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8月3日

定價:36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新生兒體內,都帶有一點塑膠。

塑膠無所不在:從口香糖、手機、不沾鍋,到奶瓶、輸血袋,甚至衣服,現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膠,連十秒鐘都很難!

人與塑膠戀愛了將近百年,才發現陷入一場有毒的愛戀中,卻已上了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