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墾丁活珊瑚覆蓋率 26年間減少60%

由中央研究院、馬來西亞、澳洲組成的12位海洋專家研究團隊,日前以台灣墾丁萬里桐海域珊瑚礁為分析對象,結果發現,海域內的珊瑚生態系26年來越來越走向單調,而活珊瑚的覆蓋率也在26年間減少60%。珊瑚是海洋生態系健全的指標,此現象令人憂心。

這項研究共分析1985年至2012年之間,台灣恆春半島墾丁國家公園西邊萬里桐海域的珊瑚礁群聚之變動,以及這段期間當地的生態擾動。結果證實,當地海 域主要珊瑚群聚由枝狀珊瑚變成山狀珊瑚。同時,此地海域的活珊瑚覆蓋率,從1985年的47.5%驟減到2010年17.7%,26年之間活珊瑚覆蓋率減 少63%。而1999年到2005年6年間,無重大海洋干擾,活珊瑚的覆蓋率即返回到1987年的水平。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張清風揭珊瑚生理秘密
全球海洋健康指數首度亮相:60分
56種珊瑚 21世紀末恐消失於美國海域
印尼海岸珊瑚礁破壞 導致近海漁業崩解

生物多樣性|森林來的奶和米 京都農村轉型新契機

翻譯:王佑晴;審校:王莉雰

距京都市中心90公里的京丹後市是由人造森林及農田所組成的鄉村地區。農地和小型社區座落在河旁的狹窄平地,並由覆蓋著森林的山丘所包圍。由於木柴、木炭和森林堆肥的需求下降,森林資源的使用已大福減少。此外,農林漁業的發展停滯,促使人口外移至大城市以及當地人口老化。因此,參與自然資源使用與管理的人口減少了,被棄置和不當管理的農地與森林則增加,導致野生動物棲地、次生林與農地的植物特性等惡化

Amita著重沼氣發電副產品-液體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實行無化學肥料的有機蔬菜與稻米種植示範,並開始「森林乳牛養殖」。透過此種養殖方式生產的高價值農畜產品,具有促進當地產業的潛力。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今天是911,11年前的恐怖事件使美國人心惶惶沒想到附近居民吸入的粉塵有致癌,聯邦政府坦承這毒粉塵與50種癌有關,未來將會提供受害者醫療補助與補償。 受到破壞的環境,對人類影響很大,福島核汙染區,即使經過除核塵處理,受污染的土地依然存在,五年內民眾要回去生活是回不去的。同樣在日本,為了促進住戶交流,橫濱將推出有農田的公寓大樓,不僅可接近大自然,借此也可改變鄰居間的關係。

雨林是地球的肺,但科學家發現,現今過度的砍伐,使得雨量下降,大規模的旱災已影響到人類的農作,而雨林也是生物的寶庫,過度開發許多的物種都面絕了,大家真得要重視這個問題。避免生物多樣性降低影響更多層面,物種的保育是很重要的,而台東杉原灣發現死亡的綠蠵龜,海洋保育亮起紅燈,當地保育團體希望能擴大保護區範圍減少人類對生態的影響。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度報導|【嶺南村水源保衛戰】開場

作者:朱淑娟

2011年4月12日台南市第一次環評大會,決議撤銷前台南縣政府於2001年9月12日通過的「永揚垃圾掩埋場」環評審查結論,其間已經過10年。

這10年來,東山區嶺南里老農為了保護水源,不被利誘、堅定保衛家鄉的意志令人動容。台南環盟以及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艱苦找出違法事證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毅力與專業,最後逼得政府不得不面對而撤銷環評結論。

《永揚案》憑什麼贏?這是人民追討程序正義、環境正義的最佳範例,體現了弱勢抗爭的精神、方法與實踐。其中許多周折反覆的過程,非常值得其他運動參考,更值得在台灣環境運動史上留下記錄。

精采內文

 

墾丁活珊瑚覆蓋率 26年間減少60%

台灣墾丁海域珊瑚群聚 由多樣生態走向單調

本報2012年9月11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由台灣中研院等海洋科學家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近日發表報告指出,墾丁海域的珊瑚生態系26年來越來越走向單調,而活珊瑚的覆蓋率也在26年間減少60%。珊瑚是海洋生態系健全的指標,此現象令人憂心。

由中央研究院、馬來西亞、澳洲組成的12位海洋專家研究團隊,日前以台灣墾丁萬里桐海域珊瑚礁為分析對象,發現過去26年間,6次的劇烈颱風以及2次的珊瑚白化事件之大型擾動,已經使得原本以枝狀「軸孔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逐漸成為以山狀的「微孔珊瑚」和「藍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同時,這些擾動使得該海域內活珊瑚的覆蓋率,在26年之間降低六成。

研究團隊成員、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這顯示台灣珊瑚礁生態從原本的多樣生態組合狀態,逐漸走向單調群聚的現象,令學界憂心。

據陳昭倫介紹,這項研究共分析1985年至2012年之間,台灣恆春半島墾丁國家公園西邊萬里桐海域的珊瑚礁群聚之變動,以及這段期間當地的生態擾動。結果證實,當地海域主要珊瑚群聚由枝狀珊瑚變成山狀珊瑚。同時,此地海域的活珊瑚覆蓋率,從1985年的47.5%驟減到2010年17.7%,26年之間活珊瑚覆蓋率減少63%。

相對地,與珊瑚形成激烈競爭生存的大型藻類則由2003年的11.3%增加到2010年的28.5%。以及,1999年到2005年6年間,無重大海洋干擾,活珊瑚的覆蓋率即返回到1987年的水平。

巨大健康的微孔珊瑚(陳昭倫提供) 「天秤颱風」過後殘破的微孔珊瑚(陳昭倫提供)

這些數據顯示,大型的生態擾動事件以及人類的活動,皆深深影響珊瑚礁的生態組合。這些自然的大型生態擾動,使台灣海域的珊瑚礁從原本的多樣生態組成,逐漸走向單調群聚,最後或許將無法永續。

這項研究是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澳洲詹姆士科克大學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馬來亞大學、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東華大學、台灣海洋大學、大仁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台灣大學與中興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經費由中研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墾丁國家公園支持。

論文參考網站 http://www.plosone.org

Top

 

生物多樣性|森林來的奶和米 京都農村轉型新契機

翻譯:王佑晴;審校:王莉雰

※編按:上週專欄介紹了東京郊區的町田市以傳統方式守護農地的例子,本週焦點來到日本悠久的都市:京都。在離京都不遠之處,有個曾經繁榮一時的聚落﹣﹣京丹後市,如今因為人口老化、外移,造成經濟衰退的狀況,但是現在藉由森林放牧與不使用農藥、化肥的的稻作農法,京丹後市的產業出現了轉變,究竟他們是如何找到妥善管理自然資源的方式,讓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存呢?請看本日專欄。

摘要

距京都市中心90公里的京丹後市是由人造森林及農田所組成的鄉村地區。農地和小型社區座落在河旁的狹窄平地,並由覆蓋著森林的山丘所包圍。由於木柴、木炭和森林堆肥的需求下降,森林資源的使用已大福減少。此外,農林漁業的發展停滯,促使人口外移至大城市以及當地人口老化。因此,參與自然資源使用與管理的人口減少了,被棄置和不當管理的農地與森林則增加,導致野生動物棲地、次生林與農地的植物特性等惡化。

從森林牧場來的牛乳。圖片來源:http://goo.gl/jGmpq日本的新能源與工業科技發展組織(The 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NEDO)啓動了一個實驗性的微電網系統,並委任Amita公司執行,計畫、營運與管理微電網的構成元件,如沼氣發電設施。Amita著重沼氣發電副產品-液體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實行無化學肥料的有機蔬菜與稻米種植示範,並開始「森林乳牛養殖」。透過此種養殖方式生產的高價值農畜產品,具有促進當地產業的潛力。

京丹後市概況:人口外移、老化,在地經濟停滯

距京都市中心90公里、距東京450公里的京丹後市是農業與多山的村莊。幾世紀以來該區持續與歐亞大陸有積極互動,並有許多歷史遺跡與遺址,如第三到第七世紀建造的古墓,自那時起該區一直是各式人類活動的舞台。1960年人口為8萬人,2000年時減少為6萬人,預計在2030年將減至4.8萬人。

京丹後市的主要產業為農業、絲綢紡織業、機械與金屬製造業和旅遊業。產業結構變化、人口外移和社會老化是當地經濟整體停滯的部份原因。

京都後市大多區域屬山地或丘陵,海拔高度從0到693公尺不等。氣候溫暖潮濕,平均溫度為攝氏15度,年降雨約1,900毫米。

京都後市大部份的自然環境人造次生林或農地,大部份區域的森林植生為赤松和konara橡木。稻田的草本群落則覆蓋了大部份的山間平地。

自然資源管理與使用

  • 過去v.s.現在

京都後市共501.84平方公里,山地與森林佔377.15平方公里(75.2%),農地佔35.93平方公里(7.2%)。

農地和小型社區座落在河旁的狹窄平地,圍繞著平地的丘陵與山地由森林所覆蓋。該區的土地利用以複雜的圖案分布。

目前自然資源管理與使用方式如下:

- 農地種植稻米、蔬菜和水果。
- 森林產品包括木柴、木炭和森林堆肥,但近年產量大幅減少。
- 養蠶以生產絲織品、種植桑樹供給蠶食用及種植植物作以生產染料,但近年產量大幅減少。
- 海岸地區進行供給人類消費的漁業活動。

  • 產生的問題與生物多樣性衝擊

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導致木柴和木炭的需求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增加導致森林堆肥的需求減少,都大大地降低森林資源使用。

農林漁業的發展停滯,導致人口外移至大城市以及當地人口老化。參與自然資源使用與管理的人口減少了,被棄置和不當管理的農地與森林則增加,導致野生動物棲地、次生林與農地的植物特性等惡化。

此外,管理不足增加農地被野生動物破壞的頻率,並使農業停滯情形惡化。

  • 地方的解決方式

2007年,京丹後市通過「生質鎮願景」,推動生質能的使用來解決以上描述的地方資源問題與危機。

生質鎮下的地方目標:

- 在利用地方生質能的基礎上推動產業
- 氣候變遷減緩
- 自然環境的保育與復育
- 環境教育、生態旅遊及市民環境意識提升

地方生質能的用途:

- 沼氣發電,以及將有機物植透過甲烷發酵轉換成肥料
- 將生質能轉換為生質柴油
- 將生質能轉換為堆肥
- 將生質能轉換為生質塑膠、液體或樹脂
- 其他如漁業廢棄物使用

與森林共存!無毒農畜產,活化在地經濟

  • 背景與活動歷史

農田與Amita生質能源廠。圖片來源:http://goo.gl/jGmpq國家新能源與工業科技發展組織(NEDO) 啓動了一個實驗性的微電網系統,並在2003年委任Amita公司執行計畫、營運與管理微電網的構成元件-沼氣發電設施,京丹後市回收材料生產廠是屬於Amita公司的設施。沼氣發電營運設施於2005年8月啓動,之後移交給京丹後市,但仍由Amita繼續操作營運。

Amita公司重視沼氣發電副產品-液體肥料的有效利用,同時於2006年與當地農夫合作實行無化學肥料的有機蔬菜種植示範,以及在2007年4月無農業化學物質和肥料的方式種植稻米,作為新產品開發。此外,在2007年底,Amita開始在退化的森林實施乳牛天然放牧,並啓動「森林乳牛養殖」,透過此種畜牧方式可長期妥當管理森林且同時生產乳製品。

  • 主要工作內容

區域生產計畫的目的是透過地方參與促進然繁榮,同時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實現永續所面對的困難。

主要內容如下:

- 營運及管理京丹後市回收材料生產廠( 沼氣發電設備)
- 使用農作銷售及沼氣發電副產品-液體肥料來實行有機耕作
- 銷售乳製品與畜產品

進行森林牧場管理之前的次生林環境。圖片來源:http://goo.gl/jGmpq

進行森林牧場管理之後的次生林環境。圖片來源:http://goo.gl/jGmpq

新產業與傳統技術並進,永續利用自然資源

在京丹後市,森林和農田的資源循環隨著社會經濟狀況的改變而瓦解。同時森林和農田的自然資源使用急遽下降,使得該區的生態系統品質持續惡化。

為解決此問題,Amita公司致力於新產業建立與促進自然資源的管理與永續利用,並規劃維持與自然和諧的傳統土地利用方式,另外以新技術建置物質詢環如沼氣發電、森林乳牛養殖與低投入耕作。

關於物質循環的機制建立,防止額外的廢棄物產生是非常重要的,故透過以下的流量與儲貨管理來防止此問題:

- 沼氣發電使用的材料包括關係地區的食品工業廢棄物,使用這些材料不會過度使用自然資源。
- 運用在農地的沼氣發電副產品-液體肥料,需控制在恰當範圍以免產生過多氮負荷。
- 妥當處理發電設施的廢水與氣體排放,以符環境承載力。
- 基於現有範例的經驗與知識,在森林放牧的乳牛密度須控制在不會造成過度放牧的範圍內。

  • 自然資源循環利用

該區已建置新的物質流系統,不同的土地利用皆與沼氣發電、森林乳牛放牧雨滴投入農業等活動連結。透過此物質流,已在環境承載與自然韌性的範圍內,達到與生態系統及人類活動和諧的自然資源循環利用方式。

此外,沼氣發電的有機廢物侍從關西地區收集而來,這更促進區域適當的物質循環。

當地自然資源循環利用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goo.gl/jGmpq

  • 對當地經濟社會的貢獻

結合當地小學的環境教育課程高價值農畜產品如透過自然放牧生產的「森林牛奶」和無使用化學肥料的「森林稻米」,在當地生產與銷售,促進農村的新產業。Amita公司還未有盈利,然而市場發展與技能改善與累積一直穩步推進,現致力於未來幾年的整理營收。

Amita公司並非地方企業,不過它重視自然、社會與經濟的和諧。對該區的質直接貢獻,約10位當地居民受僱於該公司(2010年3月)。此外,還跟當地學校合作致力於環境教育,因此,了解並支持相關活動的當地居民人數開始增加。

※原文出處:Production of new industries of agricultural mountain village in Kyotango City, Kyoto, Japan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911毒粉塵致種癌 經11年爭取聯邦當局坦承與50種癌有關

摘錄自2012年9月10日NOWnews報導

曾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的影響,在第一線救災、復原人員和附近的居民,可能因為吸入有毒粉塵而罹患癌症或是其他疾病之苦,在經過11年努力的爭取,聯邦當局最快將在10日宣布,有50種癌症與911世貿遺址的有毒粉塵有關,未來這些受害者將可獲得進一步醫療補助及補償。

代表數以千計初期緊急應變人員和居民的律師巴拉席和庫希雷夫斯基表示,根據新的科學證據,粉塵不僅與呼吸道疾病有關,也與這些癌症有關。而當局參與擬定新規定的立法助理,以及「受害者補償基金會」人員已經告訴他們,大約有50種癌症將會納入。

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最快10日就會宣布,是否將第一線人員與鄰近居民罹患癌症的案例列為與911攻擊事件有關,這些受害人可列入「查卓卡911健康和補償法案」。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兩年前簽署的「查卓卡911健康和補償法案」,源自紐約市警察查卓卡,他在世貿遺址執勤幾個月後,年僅34歲就死於呼吸系統疾病,但是當年缺乏科學證明,能夠指出他的癌症與世貿廢墟的有毒粉塵有關。在這項法案通過後,聯邦政府就撥款支援醫療補助。

Top

 

日媒:福島核污染區民眾回不去了

摘錄自2012年9月10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據日本媒體報導,臨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福島縣浪江町町長馬場有町10號在避難的城市表示,今後5年,町民們不可能回到浪江町去生活。

目前,浪江町在核泄漏事故中遭到了很大的污染,町政府和町民都已經逃離自己的家鄉。馬場町長表示,即使經過除核塵處理,受污染的土地依然存在,町民要回去生活,還不具備在那裏生活的條件。他說:「至少5年內是無法回去的。」

馬場町長還表示,全町的基礎設施都遭到破壞,即使放射量已經低到允許回去的狀態,基礎設施沒能恢復,也是難以生活。

Top

 

為了促進住戶間的交流 橫濱市明年春天推出 附有農田的公寓大樓

本報2012年9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由自家步行至附有管理人的專用農田內種菜――附有農田的公寓大樓,將於明年春天橫濱市的神奈川區出現。這是一種提供給住戶的服務,不只可以接近自然,更可透過農業的工作,讓住戶們可以彼此交流,這是震災後所意識到的一件事,就是應該試著改變鄰居間的關係。

住友不動產公司與租借首都圈的休耕土地,劃分之後再分租出去所謂「農田分租」為主要業務的「Agmedia」公司(東京都世田谷區)共同規劃。建設的預定地所在地位於,從橫濱車站出發,轉乘約6分鐘的地鐵後抵達片倉町站之站前的市街地。該區共7層樓112戶。預計秋天開始出售。與大樓管理會承租,步行約10分鐘的「農田分租地」共有8個區塊(預計100平方公尺)。根據住友不動產提供的資訊,在步行的範圍內可抵達都會菜園的公寓大樓將是最早的創舉。

農田分租地內有種植青菜經驗的管理人,對於忙碌的現代人或是新手都能很快就上手。計畫住戶從青菜的「種苗」開始到「收穫」等都能全程參加。

※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報導

Top

 

過量砍伐森林 將使雨量減少

摘錄自2012年9月10日台灣醒報報導

砍伐熱帶林,將會導致雨量減少!英國科學家發現,如果亞馬遜流域的雨林仍照著現今的速率砍伐,至2050年為止,該地區的雨量將減少21%。研究人員表示,森林不但影響雨量,還會間接影響人類農作狀況;砍伐雨林使得許多地方出現大規模旱災,農民已漸漸無法自給自足。

這篇刊登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中指出,如果現今砍伐亞馬遜流域熱帶雨林的速率不變,將大大影響部分地區的降雨狀況。研究人員預估,至2050年為止,該流域的乾季將減少21%的降雨量,溼季則減少12%。科學家分析,只要空氣吹拂過覆滿植被的地區,即可生成2倍的雨量,而有時候森林所產生的雨量可使幾千公里外的荒地降下甘霖。

此外,巴西政府發覺森林對南部地區的農地有著顯著影響,近期已開始減少砍伐森林;剛果政府也為了維繫南非的旱作農業,開始保育雨林地帶。科學家指出,砍伐雨林使得當地出現大規模旱災,農民已漸漸無法自給自足。

雨林曾經覆蓋地球14%的地區,如今只剩下6%,且還以每秒1畝半的面積快速消失。根據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專家估計,地球一年即滅絕5萬種物種;另外,5百萬年前,亞馬遜流域約有1千萬名印地安人,如今卻不到20萬。

Top

 

發現死海龜 杉原漁業區保育亮紅燈

摘錄自2012年9月10日客家電視台報導

台東縣7年前,在東海岸劃定了,杉原漁業資源保護區,避免過度人為撈捕海洋生物,涵養漁業資源,不過日前被人發現,在保護區內,有1隻死亡的海龜,讓海洋生物保育工作,亮起了紅燈,當地保育團體就希望,能夠擴大保護區的範圍,減少漁民作業對生態平衡的影響。

上週五下午在衫原一帶海域,當地的救生員發現,離岸大約50公尺處,有一隻死亡的海龜,引起保育團體高度重視,因為當地在台東縣政府劃訂的,杉原漁業資源 保護區範圍內,也會有海龜在此上岸產卵,保育團體認為,雖然該保護區的範圍設定,從富岡到杉原長達1.8公里,但限定漁民放置漁網的距離,僅離岸500公尺,因此建議將保護區的範圍,再向外海延伸1倍。

杉原漁業資源保護區管委會主委 陳世岳:「每次颱風天的過後,一般漁民都會在保護區外圍,他沒有觸法,可是他在外圍放置漁網,等待龍蝦從水深的部分回來,可是綠蠵龜也是會回來啊!所以造成綠蠵龜的死亡率提高。」

保育團體建議,擴大保護區的範圍,讓海洋生物有更大的生存空間,部分漁民認為,是為漁獲量保本,表示贊成,不過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當地保育團體表示,將整合漁民意見,再向縣政府以及議會提案,希望能制定更理想的,保護區管理規定。

Top

 

深入報導|【嶺南村水源保衛戰】開場

作者:朱淑娟

前言:2011年4月12日台南市第一次環評大會,決議撤銷前台南縣政府於2001年9月12日通過的「永揚垃圾掩埋場」環評審查結論,其間已經過10年。

這10年來,東山區嶺南里老農為了保護水源,不被利誘、堅定保衛家鄉的意志令人動容。台南環盟以及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艱苦找出違法事證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毅力與專業,最後逼得政府不得不面對而撤銷環評結論。

於是《永揚案》創下國內許多第一:第一起因偽造環境影響說明書,開發業者及撰寫環說書的顧問公司被判有罪的案例。第一起由原通過環評審查的行政機關撤銷環評結論的案子。而將一個已完工的垃圾場翻案成功也是極少見的案例。 

《永揚案》憑什麼贏?這是人民追討程序正義、環境正義的最佳範例,體現了弱勢抗爭的精神、方法與實踐。其中許多周折反覆的過程,非常值得其他運動參考,更值得在台灣環境運動史上留下記錄。

我將過去陸續寫過的文章重新整理、並補充訪問內容,寫成約三萬字文稿、總計八章,從今天起連載,讓讀者完整閱讀永揚10年征戰過程。


台南市東山區嶺南里農民反永揚掩埋場十年征戰,
是人民追討程序正義、環境正義的最佳範例,
體現了弱勢抗爭的精神、方法與實踐。

開場

「抗爭的路途雖然甘苦 可是阮無怨妒 犧牲嘛甘願無怨恨 咱逗陣救水源
成功的路途已經逼近 咱就愛有信心 犧牲嘛甘願無怨恨 咱逗陣救水源,
打拼!打拼!打拼打拼打拼!」

2008年6月中我第一次來到台南市東山區嶺南里,台灣環盟前會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到新營車站接我,接著開車載我從100縣道往東山區方向行進。進入南99縣道後,不久看見兩旁滿滿的柳丁樹、龍眼樹,煩燥的情緒跟著沉澱下來,一不小心就錯過位在路旁的村落。

在此之前,陳椒華在許多場合都曾提到「永揚掩埋場」這個案子,但在如流水般忙碌的記者生涯中,這個案子一直未停留心中。直到有一天休假日突然想起打電話給她:「陳老師您那個起訴書能不能寄給我看一下?」

然後她很快將台南地檢署檢察官陳誌銘於2006年9月14日起訴永揚公司偽造環評書的起訴書寄過來,記得我只看了一次就被那流暢的文字、以及文件中所描述荒誕的偽造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內容所吸引。

當時我還在《聯合報》工作,負責環境新聞,以地域來分是處理台北的新聞,原則上台南新聞就由地方記者處理。但當時實在對這個事件太好奇,無論如何想到現場看看,於是很快跟陳椒華約定,利用休假日到現場採訪。

2008年6月30日《聯合報》用半個版面報導「永揚垃圾場環評書爆造假起訴」案,這是國內重要媒體第一次在全國版報導這個事件,距離嶺南村民站出來反對垃圾場已經過七年,透過報導永揚事件也終於受到較多的矚目。

嶺南里村民默默抗爭多年無法突破,心情上難免心灰意冷,這個報導給了他們很大的鼓舞。如今我已離開《聯合報》,但只要我到嶺南里,村民遠遠看到我還是會很興奮叫住我:「聯合報記者噢,謝謝妳啦。」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媒體很重要,特別是掌握資源、有影響力的媒體,能用心去把那些原本深藏在海底不被看見的不公義一點點挖出來,以至浮到水面被看見、被檢視、進而被改變,這個社會才能找到公平正義的支撐點。

但接下來我又回到原本的採訪線上,對永揚案的關注也因而中斷。2009年3月永揚案爭議從地方延燒到中央,抗爭行動也進入最後階段。剛好此時我離開《聯合報》成為獨立記者,因緣際會完整紀錄永揚案的最後決戰點。

在十多年記者生涯裏不斷有人問我:「為什麼有些議題寫、有些不寫,取捨標準是什麼?」回想起來只有「緣份」兩字,你就是會跟某些事有緣、跟有些事沒緣,連我都想不到會跟這群素未謀面的嶺南村民有這麼深的緣份。

「程序不正義」點燃十年征戰之火

永揚案全名是:「永揚環保事業有限公司第一類乙級廢棄物處理場」,位在台南市東山區前大埔段,屬於山坡地保育區林業用地,天然凹地形,基地總面積9.2659公頃,預計掩埋一般事業廢棄物或一般廢棄物,每天最大處理量1000公噸。

台南市東山區嶺南里在東山區最南邊,與六甲鄉以174線道為界,過了174線道就是六甲鄉。永揚場址距離村子聚落只有610公尺,幾乎是拐個灣走10多分就到了。

前台南縣環保局經2000年5月16日、2001年2月12日兩次環評專案小組審查,2001年5月9日環評大會決議有條件通過,2001年9月25日公告。接下來業者再陸續拿到「同意設置許可」、「水土保持計畫」,掩埋場也接近完工,最後只要再拿到「試運轉許可證」,垃圾就可以進場掩埋了。

因此,阻止台南縣政府發出這最後一張「試運轉許可證」、並進而「撤銷永揚環評通過結論」,成為永揚10年征戰的主要目標。

而在這之前,嶺南里村民並不知道這件事,雖然看到村裏工程車進出,但聽到的風聲是要蓋遊樂場,因此也沒多注意,直到2002年在一場鄉代及村長改選的政見發表會上,有候選人說出這裡要做掩埋場,村民才恍然大悟。

嶺南里農民世代種柳丁、龍眼等作物維生,龜重溪下游貫穿整個村子,水源對村民的灌溉、生活至關重要。而掩埋場就在龜重溪最上游,垃圾滲出水一旦流出會一路往下游汙染水源。沒有乾淨水源等於斷了村民的生機,那是生死交關之事,這就是為什麼村民會心思如此單純、毫不動遙走完10年抗爭路的原因。

環評制度與公民參與的缺失

永揚案整個抗爭主軸在「追討程序正義」,這個程序正義包括:環評制度缺失、公民參與不足、政府決策的不透明、行政救濟的不足。而這也是典型環境正義的問題,類似掩埋場這種設施,多選在人煙稀少、弱勢族群難以抗爭之地。有人可以為了私利輕易奪取別人的生存權,官方有時甚至可以從旁協助。

本件屬業者向台南縣政府申請的地方形開發案,因此「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由台南縣環保局審理。在審理過程中資訊不公開,導致多數村民不知情,也沒有告知他們如果在這裏設掩埋場,可能的環境影響是什麼。完全違反環評精神與價值。

而村民之所以不知情,在於環評制度設計的缺失。現行台灣環評審查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審查如認為開發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就需要進行第二階段審查。問題就出在第一階段審查不需要辦公開說明會。

而這種制度設計明顯不合時宜,因為有高達87%的開發案在一階段審查就通過了,也就是說,多數案子在未公開、民眾未參與的情形下過關,事後民眾知道了就爆發更大爭議。不只永揚,台灣許多地方抗爭事件都起因於此。

台大法律系教授李建良認為,要化解爭議,不如將兩階段審查廢掉,讓所有開發案審查都要走相同的程序,有充分的民眾參與,就不會讓主管機關透過一階通過的方式來規避公開程序,如此也可以省去不少民眾抗爭的社會成本。

回頭來看永揚案,在資訊不公開下所做的環評審查,品質又如何呢?

首件偽造環評書被判刑

在陳椒華追查下,發現永揚環評書以及相關書件內容多處造假,最後台南高等法院判決永揚掩埋場因偽造環說書,違反環評境影響評估法第20條「明知為不實事項而記載」,判處永揚業主、受託撰寫環評書的顧問公司負責人有罪。

台南環盟志工、台大醫師許立民認為,政府既然辦了環評,就有責任讓這個環評過程是正義的、結果是正確的,當人民提出質疑,官方應主動回頭檢視這個環評對不對、有沒有什麼問題,這才是公部門面對環境問題應該有的態度。

然而事後環保團體在追查過程中,不斷向地方政府、中央部會、行政院、監察院檢舉,但卻是被冷漠以待,還用模擬兩可的說法、會議來阻擋。到後來還必須由人民自力抗爭、調查、打官司,最後才在「罪證確鑿」下,台南市政府撤銷當時環評通過的結論。這也曝露出政府漠視人民意見、以及行政救濟的不足。

人民的力量

要問這場仗憑什麼贏?回想起來只有專業、堅持、以及相信自己。垃圾場涉及龐大利益,村民跟環保團體對抗的是一個看不見的共犯結構。環評審查快速通過、水源保護區即時解編、公權力也可以適時幫忙整地。

於是他們身邊永遠沒有藍的、綠的政治人物,從中央到地方,歷任多少位環保署長、台南縣長、環保局長,大家也不想碰這件事。如今這個仗能打贏,再度見證人民唯有走自己的路,拿出實力與勇氣,才能贏得屬於自己的勝利。

永揚案其實是許多運境事件的縮影,環評書造假也不會只有永揚案才有。但有多少運動者真正下苦功去追查其中的不合理處、又是否針對這些不合理處去找到答案,讓證據成為堅實無法動搖的力量?

環境運動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總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光是熱情或是想倚靠政治力量,最後不論輸贏,人民都輸掉自己。然而,任何人都不會是環境運動的終點,而不論輸、贏都是在促進社會、公民力量再往前進一點點,永揚抗爭10年獲得的成果之所以令人動容,我想關鍵就在於此。(未完待續)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