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混蛋不宜

「室內平飼」飼養系統,禽舍內放置產蛋箱、棲架,提供母雞築巢產蛋,並可在高處歇息。但母雞僅能在禽舍內活動。(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雞蛋被譽為接近完美的食物,幾乎天天都可以吃,只是今天你選了什麼蛋?市面上充滿各種不同標示的雞蛋,但是你知道手上的蛋是出自何種「生產系統」嗎?雖說 市售雞蛋,99%來自格子籠飼,不過仍有一群農民致力於更符合動物福祉、讓健康的母雞產出健康的雞蛋,卻因標示系統混亂,讓消費者無從選擇。

「生產系統才是影響雞蛋品質的關鍵」,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台灣目前99%的蛋雞仍是以格子籠方式飼養,但已有越來越多農民正積極轉型,朝向對人類健康、 動物福利、環境永續的生產方式飼養農場動物。因此必須有法源依據的清楚標示,才能保障消費者及生產農民的權益、並確實保障動物福利。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你吃的蛋怎麼來?傳統蛋與人道蛋
吃一顆好蛋(影音)
為雞說句公道話吧!
我不要囚鳥的蛋

離島原夢曲|蘭嶼的聚落生活圈

作者:湯谷明

八月下旬,天秤颱風肆虐蘭嶼,巨浪吞噬了開元港內的漁船、機車及加油站的機具,被浪頭捲上岸的石頭砸毀了農會超市,狼狽的堆疊鋪滿馬路。但當地居民發揮互助合作的精神,快速的恢復了家園景觀及生活秩序,達悟朋友的淡定相對於臺灣民眾的驚訝,那其實正是一個以自然維生的民族的驕傲。

據說,達悟人最早是「逐食物而居」,僅用竹子、茅草及木頭等材料搭建簡單的房子,當一地的食物吃完時,就棄屋遷移到別處,直到找到適合定居發展的環境後,才安定下來形成集村。部落不僅是居住的地方,還包括生產的場域,達悟祖先順應自然環境選擇符合生活及生產機能的空間。

精采內文

有機農業Q&A|(2)為何反對基改科技?基改不能解決糧食問題嗎?

作者: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有機農業四大原則之一是「謹慎」,不排斥新科技,但是對於新科技要採取預警的以及負責的態度,來保護環境與今生來世人類的建康與福祉。基改科技會對農作物造成不可預期的表現,可能有害於消費者;對於環境可已經造成傷害,諸如導致更多農藥的使用,以及超級雜草、超級害蟲的出現。有機農業另一個原則是「公平」,需要注意到農民、工人、加工者、通銷商貿易商、消費者以及其他生物的平等、尊重、公道與關懷。

但是基改作物種植時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唯一賺大錢的是研發基改種子的大財團,先進國家農民所得不多,而在印度甚至於導致基改棉農無力償還基改種子的貸款而導致自殺潮,明顯違反有機農業的公平原則。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出一張嘴也是可以守護海洋,為防止魚類濫捕和海洋汙染,日本推出「壽司指南」,介紹對環境友善的食材,希望民眾在點菜時可以參考,減少對海洋的影響。夏都酒店設置在墾丁國家公園內,有私人的沙灘,颱風過境後遭人指控有偷沙的行為,夏都表示是為維護遊客安全及沙灘整潔,並非有偷沙行為。在彰化溪州停用許久的垃圾掩埋場,颱風過境將周邊路基掏空,擋土牆岌岌可危,附近居民擔心汙水流出,汙染周邊農田,希望有關單位可以快點處理。

德國自然保育聯盟跟福斯汽車共同成立基金會,提供德國濕地保育的資金,透過這樣的機制讓經費可以更有效的運用。而台中的高美濕地,遭颱風過境帶來大量垃圾,卻因地行關係,無法用大量人力清理,農業局將發包進行清理,還給民眾一個乾淨的濕地,大家若有去那遊憩,也可以順手撿垃圾,為環境盡份心力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度報導|【嶺南村水源保衛戰】第一章 水源保衛戰

作者:朱淑娟

這裏多數是老農,以種植龍眼、柳丁為生,不論生活、種植,村民對水源的依賴相當深,一旦沒有乾淨水源,等於切斷村民的生存命脈

老一輩的村民還記得,早期還沒有自來水時,經常要到村子附近水池排隊挑水回家用。家家戶戶也在溪邊挖洞過濾水源,現在河水雖然少了,但還有很多魚種,村民也常到這裏抓魚回家吃、在河裏種菜,直到發現水源受到汙染才停止。

這裏多數是老農,以種植龍眼、柳丁為生,不論生活、種植,村民對水源的依賴相當深,一旦沒有乾淨水源,等於切斷村民的生存命脈。

精采內文

論壇|反核運動的分析層次:從羅毓嘉vs.褚士瑩談起

作者:倪世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近日針對反核議題,在反核陣營內掀起一陣波瀾。主要是羅毓嘉針對褚士瑩〈誰說你有資格反核?〉一文進行了批判。褚文的論點主要是:因為國人浪費電的積習不改,但出來說反核的民眾往往也在生活中成為浪費電力的一群,邊反核還邊浪費電,褚文認為這些人是最沒有資格反核的一群人。

羅文則認為,反核不應只著眼家庭生活型的用電,因為這只佔電力結構的20%,佔用電大宗的工業用電更值得檢討,「只著眼於佔台灣電力消耗量20%左右的家戶用電,從根本上搞錯了目標」。

精采內文

 

混蛋不宜 民間倡雞蛋強制標示生產系統

本報2012年9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幾乎可以天天吃的蛋,今天你選哪一顆?圖為來自平飼雞場的雞蛋。(攝影:林謙利)雞蛋被譽為接近完美的食物,幾乎天天都可以吃,只是今天你選了什麼蛋?市面上充滿各種不同標示的雞蛋,但是你知道手上的蛋是出自何種「生產系統」嗎?雖說市售雞蛋,99%來自格子籠飼,不過仍有一群農民致力於更符合動物福祉、讓健康的母雞產出健康的雞蛋,卻因標示系統混亂,讓消費者無從選擇。

來自各地以友善飼養方式生產雞蛋的農民與動保團體、消費者團體昨(11日)共同召開記者會,要求行政院農委會盡速制定蛋雞「生產系統」標準以及強制標示生產系統。

根據農委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每年食用280顆,國內一年約生產67億顆雞蛋。其中9成來自格籠飼養,絕大部分的雞終生生活空間不出A4紙張大小,甚至無緣踩到地面上。透過動保團體倡議,更友善符合動物福祉的飼養方式不斷出現,平飼、放牧以及有機的飼養方式,大大改善雞隻的生長環境,也連帶讓產品更健康。

市面蛋品標示混亂

只是現行法令仍未要求廠商強制標示生產系統,蛋雞的生長秘密封鎖在繁雜的資訊中,令消費者霧沙沙。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8月份收集市面上66件生鮮雞蛋(),分析台灣雞蛋產品標示問題,包括標示項目不一、對於生產系統(籠飼、室內平飼、自由放牧或有機)用語不一;其中至少出現15種「標章」,但只有「TAP產銷履歷農產品」、「CAS」、「有機農產品」、「HACCP」等4項有法源依據及罰則。許多蛋盒包裝上所言,消費者根本無從驗證。

標示生產系統才重要

動社表示,明確的用語及標示對消費者、農民及動物福利才有保障。目前國際間關於雞蛋生產系統的標示,通用名詞為—格子籠飼(battery cage)、豐富化籠飼(enriched cage)、平飼(Barn)、放牧(free range)、有機(organic)。

蛋雞飼養系統與動物福利條件一覽表

動社主任陳玉敏拿出從英國收集來的蛋盒,清楚標示產蛋的母雞生長在什麼環境中。「無論是強調『無藥物殘留』、『飼料添加深海魚粉、森林酢、納豆菌、靈芝多醣體、維他命及β胡蘿蔔素』,都比不上生產系統的標示重要。」他也直言,雞蛋價格和有無善待雞未必相關。有些格籠飼養的雞蛋價格不一定比較便宜。

「格子籠」(battery cage)飼養。(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室內平飼」(barn)飼養系統。(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自然放牧」(free range)飼養系統。(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有機」(organic)生產系統除了必須餵飼「有機飼料」外,一定採行自由放牧飼養方式。(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生鮮即食標示靠業者良心

農委會表示,現行標示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規範,僅需標明生產者資訊、商品成分、法定度量衡及製造或有效日期等事項。

立法委員田秋堇表示,雞蛋屬於「生鮮即食」品,不在《食品衛生管理法》管轄範圍,而被納入《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管理,子法中「優良農產品(CAS)蛋品項目驗證基準」僅為自願性質;也就是說,消費者可直接攝食的畜禽產品,如生鮮雞蛋,反而不需要任何標示,或各種標示百花齊放。

「生產系統才是影響雞蛋品質的關鍵」,動社執行長朱增宏表示,台灣目前99%的蛋雞仍是以格子籠方式飼養,但已有越來越多農民正積極轉型,朝向對人類健康、動物福利、環境永續的生產方式飼養農場動物。因此必須有法源依據的清楚標示,才能保障消費者及生產農民的權益、並確實保障動物福利。

善待食用動物保平安

動社執行長朱增宏表示,科學研究指出,生蛋的母雞如何被飼養、對待,是影響雞蛋品質的關鍵。國際間的研究也不斷證實,食用動物(food animals)受到良好對待,有展現自然行為、符合生理需求的基本空間,對人類的消費食用而言較為健康、安全。反之,終身處於緊迫的蛋雞,其腸道感染病 菌程度極高,使得消費者感染「食因性」病菌的風險也更高。

我國衛生署也曾於2011年指出:「蛋品及水產品的動物用藥違法使用情況,是食品工業要落實產地源頭管理的挑戰之一」。畜牧業濫用抗生素,已篩選出抗藥性 的細菌株,甚至培養出超級細菌。而集約牧場經常大量使用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殺蟲劑、戴奧辛等),更會累積在動物體內,進入食物鏈,增加人們致癌、不孕、智 能減退或產下畸形兒的風險。

歐盟已於今(2012)年1月1日起,基於公眾健康及動物福利等理由,立法規定所有市售雞蛋必須明確標示屬於何種飼養系統,好讓消費者可以在室內平飼(Barn)、自由放牧(free range)或有機(organic)等蛋品間,做出符合食物倫理的選擇。

美國加州立法規定2015年以後,境內不得販賣籠飼雞蛋以保護消費者免於增加暴露於包括沙門桿菌等病原的機會。

一顆蛋多一塊錢

以平飼的健康母雞,好奇的觀看農民的行為。(攝影:林謙利)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長林宗毅說,雖支持繼續輔導,但也應考慮消費者是否願意多花錢買蛋。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則質疑,從籠飼到平飼一顆蛋多一塊錢,消費者願不願意,至少應建立可辨識系統供消費者選擇,也讓觀望的雞農可以選擇改變飼養型態。

對於產銷標章,目前有產銷履歷、有機認證以及優良廠商等3種標章可供選擇,食品加工科長林子清說,鼓勵優良生產,並舉2家有機飼養的雞場,生產的雞蛋幾乎供不應求。不過兩家廠商都表示,飼料來源取得不易,目前有機飼養的蛋雞都是使用人吃的有機黃豆,應開放飼料大豆有機認證,才能降低成本。目前有機雞蛋一顆約20元。格子籠飼雞蛋則約3-5元。

來自草屯的有機農場負責人李新強則表示,進口大豆85%都是基因改造大豆,尤其不利於推動有機畜養。在場雞農也提,政府10年前就說要廢掉籠飼,而政府每次推政策都說農民不願意,李新強說,「因為出產的東西根本銷不出去!」鼓勵生產卻缺乏行銷管道,使得部分農民也拜託政府協助行銷,將好蛋引薦給國人。

台灣雞蛋生產系統再等20年?

對於民間生產系統標示的訴求,農委會新聞稿表示,雞蛋生產系統之標示不宜強制,先由產業自發推動;承諾持續協助已導入友善蛋雞飼養系統之業者,提高其產品能見度。

農委會表示,除了歐盟外,美、紐、澳、日等國,均未以法令全面強制標示雞蛋生產系統,而相關友善產品的標示或認證多由動保團體、產業團體或其他第三公正單位推動。「歐盟配合蛋雞格子籠禁令之實施,一併推動雞蛋生產系統之強制標示,係逐步透過科學研究、產業配合及消費端認同,歷經20多年的努力,以緩步執行方式推動。」

只是,民間也要問:台灣到底起步了沒?

影片連結

永續農業與在地經濟迎戰全球暖化

立法委員李桐豪表示,透過雞蛋生產系統的標示,一來可讓消費者主動選擇所希望的雞蛋品質,二來鼓勵蛋雞的養殖循序漸進與國際接軌。過去格子籠飼養講求的是 大量產銷,經濟效益雖大,但相對地耗能增碳。

永續農業與在地經濟是目前全球暖化議題討論的重點,放牧飼養如能發展成為在地經濟與消費市場,既可鼓勵年輕人 回鄉創業、投入在地農業,解決都市過度擁擠的問題,更讓年輕人貼近自己的土地。

※註:66件生鮮雞蛋來自國內3大賣場(家樂福、大潤發、愛買)、3大超市(全聯、頂好、松青)及4大超商(7-11、全家、OK、萊爾富)販售的 24家牧場。

【附錄】

Top

 

離島原夢曲|蘭嶼的聚落生活圈

作者:湯谷明

左下方的即為蘭嶼開元港,一旁緊鄰著加油站及農會超市。八月下旬,天秤颱風肆虐蘭嶼,巨浪吞噬了開元港內的漁船、機車及加油站的機具,被浪頭捲上岸的石頭砸毀了農會超市,狼狽的堆疊鋪滿馬路。但當地居民發揮互助合作的精神,快速的恢復了家園景觀及生活秩序,達悟朋友的淡定相對於臺灣民眾的驚訝,那其實正是一個以自然維生的民族的驕傲。

翻開蘭嶼地圖,這次受災最嚴重的區域—港口、加油站及農會超市,都集中在方圓2、3百公尺以內,而在達悟老組先的眼裡,本就不適合落腳居住,因為他們深知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在達悟的「風水學」裡,唯有順天,才能延續族群的繁衍。

據說,達悟人最早是「逐食物而居」,僅用竹子、茅草及木頭等材料搭建簡單的房子,當一地的食物吃完時,就棄屋遷移到別處,直到找到適合定居發展的環境後,才安定下來形成集村。部落不僅是居住的地方,還包括生產的場域,達悟祖先順應自然環境選擇符合生活及生產機能的空間。

住家的安全及不虞匱乏的淡水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大海及可耕作的腹地提供了主要食物的來源,所以聚落都位在前有港灣、旁有溪流及背山面海的緩坡上。也因為自然條件是如此的嚴苛,所以島上僅發展出6個聚落(最早有8個),從海岸的交界處往上分出聚落的地界,往海平面則分出各自漁撈的海域,互不越界侵犯。

東清部落。前方為拼板舟進出的灘頭,兩側平緩的山坡則開闢為水芋田及旱田,後方的山林仍維持物種多樣的森林。

島上丘陵密佈,平原狹小,再加上夏季頻繁的颱風,所以聚落必須選在離岸有一段「安全距離」的高坡地上,一來可以防止浪濤的沖刷,二來家戶都可以享受到從海面吹來的涼風。住屋都集中在聚落的中央,在微緩的坡地上闢出階梯式的地面,向下挖出主屋的空間,並蓋起工作房及涼台,一戶挨一戶的,家戶間既沒有明顯的界線,也缺乏緩衝的空間,感覺有點擁擠。住屋的四周砌石為牆,寬約40公分的「牆頂」就是聯絡家戶的道路,雖然四通八達,但卻區分成日常行走、出葬及飛魚季期間的路,必須嚴格遵守以免觸犯鄰居。

順運自然的傳統地下屋。部落裡所有的家屋都是背山面海,這不單是有遼闊的視野可以欣賞,也不是漢人「後有靠山,前有展望」的風水學;達悟作家夏曼‧藍波安有更深刻的解釋「看著千變萬化的海洋能瞭解到潮汐變化的習性,對我們的生命安危多一份保障。海浪比山丘漂亮,讓我們心情好,也有說不完的故事。山雖然蒼翠綠茵,讓人感受溫柔陰涼,但那只限於白天悶熱的感受,到了晚上便是魔鬼的住處,所以面山的門是不吉利的。」原來,海對達悟人而言不僅是景色、生產空間,還包括精神的寄託。

聚落的後方及兩旁,依序開闢為種植水芋的水田,及種植地瓜、山藥及小米等作物的旱地,水田屬於私人財產,可以交換、繼承,而旱地屬於部落的公有財產,居民只有使用權,每隔1至3年就會休耕,然後再另闢他地。後方的山林也分成私有地及公有地,提供造舟及建屋所需的木材。

水田的灌溉仰賴附近終年不竭的溪流,而生活用水還包括了聚落裡湧出的泉水。朗島的路邊就有一大口泉水,水質清澈冰涼,除了提供飲水外,還兼具「公共澡堂」的功用,部落的人從海邊或山上工作回來,會先到冷泉沖個涼,洗淨身上的泥巴或鹽分再回家。

   蘭嶼的聚落生活圈 圖文/湯谷明 野銀部落外的冷泉。

部落前的灘頭不僅是拼板舟進出及漁獲初步處理的地方,還是儀式的場域、傳統教育的空間及孩童的遊戲場。飛魚季期間許多祭典都在這裡鄭重的舉行,孩子們在也在這裡磨練游泳潛水的技術,學習最初步的海洋生態、漁撈方式及禁忌等,所以灘頭聯繫著海洋與陸地、傳遞著智慧與文化。

部落裡的生產動線呈十字形分佈。從大海往山上的縱向動線上,依序為海灣的灘頭、船屋、車道及聚落,這是以男子為主的海洋資源生產動線;與海岸平行的橫向動線上,依序為水田及旱地,形成以女性為主的陸地資源生產動線。而灘頭兩旁的海岸林則是埋葬善終者的墓地,同時也是惡靈居住的棲所,是達悟人最忌諱的地方。

聚落空間包辦了一個人從生到死的一切所需,形成一個自給自足、完整的生活圈,所以不需要為了擴展地盤而去侵略其他的部落,也許就因為這樣而培養了達悟人與世無爭的個性吧!

Top

 

有機農業Q&A|(2)為何反對基改科技?基改不能解決糧食問題嗎?

作者: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為什麼有機農業不使用基改科技?

棉花的果實棉絮。澎湖小雲雀攝有機農業四大原則之一是「謹慎」,不排斥新科技,但是對於新科技要採取預警的以及負責的態度,來保護環境與今生來世人類的建康與福祉。基改科技會對農作物造成不可預期的表現,可能有害於消費者;對於環境可已經造成傷害,諸如導致更多農藥的使用,以及超級雜草、超級害蟲的出現。有機農業另一個原則是「公平」,需要注意到農民、工人、加工者、通銷商貿易商、消費者以及其他生物的平等、尊重、公道與關懷。但是基改作物種植時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唯一賺大錢的是研發基改種子的大財團,先進國家農民所得不多,而在印度甚至於導致基改棉農無力償還基改種子的貸款而導致自殺潮,明顯違反有機農業的公平原則。

※基改作物不能解決糧食缺乏的問題嗎?

圖片摘錄自公共電視有些人鼓吹基改作物,宣稱只有重基改作物,才能夠解世界糧荒問題。其實這都是偏頗之詞。目前世界糧食總產量足夠養活95億人,之所以有飢餓問題是糧食分配不均以及貧窮買不起糧食。基改種子是燒錢的基改技術作出來的,需要用專利、技轉等方式高價賣種子才划算。鬧飢餓的國家連買種子、肥料、農藥的錢都不夠了,怎能負擔得起高價的基改種子呢?何況抗蟲抗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其目標不在增產,而其產量也常不如一般的作物品種。貧窮國家要提生農業生產力,只能夠採用不需外加資材還能生產的有機、生態農法。

Top

 
 

嘴巴守護海洋 日本「壽司指南」出爐

本報2012年9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越「高」的評價對環境帶來的影響越好(轉載自朝日新聞報導畫面)為了防止魚類濫捕和海洋汙染,選擇對環境友善的食材吧。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日本分會,根據日本人常常食用的魚類像是鮪魚和蝦子等等,從中評估這些魚介類對環境的影響,而製作了「壽司指南」,期待能當作民眾點菜時的參考。

此指南從大家所熟悉的海洋生態系來當作考量的標準,列舉出了主要的22種壽司食材,將有無任意捕撈和漁獲・養殖方法是否合理等,用原創的方法把參考資料數據化評估。

被評為對於環境影響最嚴重的,包括大西洋產的天然鮪魚(拖曳網和延繩釣)、印度洋產的南鮪魚(延繩釣)等等。養殖水產方面,則是日本國產的杜氏鰤(俗稱紅甘)和智利產的鮭魚,還有泰國產的蝦子等,都對周圍的海域造成汙染等一些不好的影響。

相較之下,能讓人安心食用的魚介類有日本近海附近天然的鰤魚、鯖魚、秋刀魚和花枝等等,養殖水產則選出了國產的扇貝等。 

※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報導

Top

 

整理沙灘被指偷沙 夏都:保護遊客才整平

摘錄自2012年9月11日工商時報高雄報導

近日來墾丁夏都酒店整理沙灘的舉動,遭外界指控為「偷沙」的行為,10日鄭重表示,此指控與事實完全不符,這完全是天秤颱風過後該飯店正常的整平沙灘行為,主要是為了確保環境景觀及遊客安全,並非偷沙的行為。

夏都店強調,該飯店向來對推動台灣休閒觀光產業發展不遺餘力,且關心地方發展,與重視環境生態保育及社會公益,是根留台灣的優質企業,卻遭指控「偷沙」,導致社會大眾關心與不安,深表遺憾。

墾丁夏都表示,沙灘整理包括淨灘及沙灘維護等,是該公司的例行事務,特別是每年夏秋颱風季節,為確保房客及一般遊客安全以及維護沙灘原有面貌,該飯店都會依規定,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備辦理沙灘維護工作,此為該公司行之多年的例行公務。

這次因天秤颱風連續肆虐,挾帶豪雨巨浪,造成恆春與墾丁地區嚴重受創,該公司基於保護遊客安全心切,以致未經完成通報主管機關之程序,即先行作業而遭罰款3,000元,對此一疏忽行為,該公司承諾,將立即改善,且以後將會確實遵守相關規定辦理。

夏都指出,墾丁大灣沙灘,因1年4季受海潮及季風影響,沙灘會出現「春夏季海砂聚集在沙灘西側,秋冬季海砂聚集在沙灘東側」的自然位移現象,若遇颱風巨浪,則變化更為明顯。因此,該公司循例,在風災過後進行沙灘維護工作,將出現高低差的沙灘整平,一則維護遊客安全,再則維護沙灘的整潔美觀,絕無所謂偷沙的非法行為。

Top

 

路掏空危及掩埋場 居民憂污染

摘錄自2012年9月11日民視新聞彰化報導

彰化溪州鄉舊的垃圾掩埋場,雖然停用許久,但裡頭仍埋了不少醫療廢棄物,前陣子受颱風重創,掩埋場週邊的道路被掏空,擋土牆也岌岌可危,鄉民擔心有毒的污水會流出,要求相關單位,趕快補救。

會勘前,彰化溪州鄉長跟村長先爆發口角,導火線就是為了一旁雜草叢生的舊有垃圾掩埋場,責任歸屬,因為現在這座將近8公頃的垃圾場,成了鄉內不定時炸彈。

產業道路是緊鄰掩埋場的聯外道路,蘇拉颱風過後嚴重坍方,但路塌了,不只行車安全顧慮,萬一路基流失的面積,波及到一旁的垃圾場,農田可能被污染外,有毒廢水,勢必危及居民健康溪州鄉垃圾掩埋場,在焚化爐啟用後,已經停用,但鄉民過去為了垃圾污染問題,曾發生多次嚴重抗議,現在又因為天災重創後,擔心夢饜重演,要求相關單位快點補救。

Top

 

德國NGO與企業合作 成立溼地基金

本報2012年9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謝懿安編譯

德國自然保育聯盟(NABU)德國自然保育聯盟(NABU)與福斯汽車租賃公司(Volkswagen Leasing)共同成立德國溼地基金,承諾在未來5年將持續在溼地保育上合作。溼地基金目的在提供德國溼地保護計畫的資金來源,透過該機制能讓經費的運用更為有效。

過去,溼地是德國普遍的地理景觀。時至今日,這些獨特的生態系統卻在大規模的消失。此次NABU成立的德國溼地基金為德國的溼地保護計畫奠定成功的發展與實行基礎。

這個計畫的目的有二,分別是增加生物多樣性以及將對氣候有害的氣體排放降至最低。

由於溼地具有碳儲存功能,因此成為環境政治討論中最受重視的議題。溼地雖然僅占地球土地3%的面積,但在儲碳量上卻是全球森林的2倍。也是因為其在自然和氣候保護所面臨的嚴峻社會挑戰,使得溼地保存成為未來重要的課題。

NABU與近1500個團體在德國全境皆積極參與,倡議人士在許多地方提倡溼地的保存與發展,NABU則在2010年開始密集參與溼地保護,並且贏得強力夥伴在資金上的支持。以Theiken自然保護區以及大沼澤(das Große Moor)的兩個溼地計畫為例,兩者皆清楚顯示,共同合作有益於自然與氣候保護的成功。

為了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保存珍貴的棲息地,最重要的是採取措施讓溼地恢復原樣。對於受嚴重破壞的溼地,NABU仍以涵養地力的方式,致力於達到增加生物多樣性以及將有害氣候的氣體排放降至最低。

要達到溼地保護的目標,必須從現在開始建立產學合作模式的廣泛基礎,將NABU成功的經驗加以推廣。NABU溼地保護基金中的資金提供給所有夥伴,讓每一分錢都能同時用在生物多樣性的保存以及氣候保護之上。

譯註1:合作夥伴:自2009年起,NABU便開始著手進行溼地保護活動,福斯汽車租賃公司則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兩者共同成立的德國溼地基金,福斯汽車公司提供了160萬的資金協助NABU推行溼地保護計畫,使其成為有力機制。

譯註2:德國自然保育聯盟(NABU),為一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其前身為鳥類保護聯盟,於1899年成立,至今是德國成立最久,也是最大的環境保護聯盟之一。NABU的主要目標有保護棲息地、維持生物多樣性、農業永續經營之推廣、森林維護、水源的供給分配以及在社會中提倡自然保育的重要性。其中,溼地保護亦是該組織的重要議題。該網站提供溼地相關資訊與出版品,介紹溼地的功能、德國溼地的分佈以及該組織正著手進行的溼地保護計畫。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濕地網;資料來源:NABU

Top

 

高美溼地垃圾清理不易 農業局發包 加速進度

摘錄自2012年9月11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蘇拉颱風在台中海域帶來大量垃圾,高美溼地飄來許多保麗龍、塑膠袋以及寶特瓶等,台中市農業局、環保局協力清理,已經 清出132公噸,不過,因為溼地還有沼澤地等地形,不像一般海灘可以發動大量人力,到現在,還無法全部清理完畢,農業局表示,以經進行發包,如過順 利,就會有小型機械進入海堤,進行清理,還給民眾一個乾淨的溼地。

蘇拉颱風過境,中部地區雖然受到的影響不大,不過,海域卻飄來許多垃圾,影響漁港以及高美溼地,尤其高美溼地,農業局環保局協力動員2.30名人力,清理一個星期,一共清出132公噸垃圾,讓人潮較多的地方,大致恢復乾淨的原貌,不過,農業局科長邱松山表示,一號海堤跟番子寮,因為有許多沼澤以及泥濘區域,人員一進入,就陷入軟泥,清理相當費力,加上大型機具無法進入,因此,進度較慢。

農業局已經進行發包,發包成功,就會有小型機具進入,加速清理進度,希望在盡快的時間內,讓高美溼地恢復原貌。至於保育區內的生態,難免受到垃圾影響,農業局表示,希望加速清理,讓生態衝擊降到最低。

Top

 

深入報導|【嶺南村水源保衛戰】第一章 水源保衛戰

作者:朱淑娟

第一章 水源保衛戰

這裏多數是老農,以種植龍眼、柳丁為生,不論生活、種植,村民對水源的依賴相當深,一旦沒有乾淨水源,等於切斷村民的生存命脈

台南市東山區嶺南里目前長住口約300多人,陳姓約占2/3,姓吳、姓盧約1/3。祖先從福建彰州跟鄭成功過來,兵散了就來這開墾,因為福建也有龍眼,看到這裏也有龍眼就住下來,而且把古老技術一路傳承下來。

貫穿整個村落共有10座橋,所有村民沿著龜重溪上游河邊居住,所有房子緊臨河邊,這是基於生活方便考量。聽里長陳顯茂說,過去還沒有橋的時候,河邊很熱鬧,有雞、鴨、有魚、有人在河裏種菜,還經常看到村民牽牛過河。

老一輩的村民還記得,早期還沒有自來水時,經常要到村子附近水池排隊挑水回家用。家家戶戶也在溪邊挖洞過濾水源,現在河水雖然少了,但還有很多魚種,村民也常到這裏抓魚回家吃、在河裏種菜,直到發現水源受到汙染才停止。

這裏多數是老農,以種植龍眼、柳丁為生,不論生活、種植,村民對水源的依賴相當深,一旦沒有乾淨水源,等於切斷村民的生存命脈。


柳丁是台南市東山區嶺南里重要作物之一 ,仰賴乾淨水源
種出香甜的柳丁。圖為嶺南里里長陳顯茂正開心走在自己的柳丁園

水源 嶺南里的生活命脈

土窯烘焙的龍眼乾是東山區嶺南里知名的特產。堅持手工製作、繁複的細節,讓每一顆龍眼乾都得來不易。2011年8月我來到嶺南里,整個村子都是龍眼木煙薰的香氣,不見人影,大家都在園裏採收或烘培龍眼,只有火熱的陽光籠罩著空曠安靜的村落、以及滿山滿谷的龍眼樹。

對嶺南里的農民來說2011年這個夏季是特別的一年。抗爭10年的永揚垃圾掩埋場在今年4月終於被撤銷,農民保住家鄉不被汙染,對未來重啟希望。老天賞賜,今年颱風少,巧遇一個難得豐收的季節,村子裏也透著一股歡樂的氣息。

李燕阿姨70多歲了還在龍眼樹間鑽來鑽去採收,包著防曬布的臉露出含笑的雙眼:「掩埋場輸了啦,我心情有夠清鬆ㄟ。」這10年來大大小小的抗爭場合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台南這麼多人要吃水,水庫邊可以蓋垃圾場噢。」
為了抗爭,嶺南里里長陳顯茂的果園疏於照顧,今天他到添叔的園子裏,欣羨地看著整齊的樹叢:「現在比較空了,要好好整理我的龍眼樹囉。」
而添叔的龍眼園勘稱這裏管理最好的,20多年樹齡的龍眼,種的是品質最好的紅殼、粉殼。每年清明過後龍眼開花時,他會細心修枝,保持果樹間距。他不用除草劑,跟妻子兩人定期拔草,細心呵護的果園整齊乾爽。

夏季採龍眼,冬季收柳丁,成為嶺南里兩項安身立命的作物。陳顯茂常說:「我們的柳丁,第一香味較濃、第二果肉結實、第三甜度高,對面的山我們叫土地公山,石灰質夠,土質適合種柳丁。」

2009年環保署專家會議證實「北勢坑斷層」通過永揚掩理場址,為了突顯有斷層通過的地方設掩理場會汙染水源,前環盟理事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建議村民將柳丁命名為「東山嶺南斷層泉柳丁」。村民也發起柳丁義賣,把銷售柳丁的盈餘捐出來做為抗爭基金。

與嶺南里的初次相遇

陳椒華回想,雖然跟嶺南村民素不相識,之所以會如此執著於這個事件,是不忍看到村民孤立無援,如果她不幫忙可能沒有人可以幫他們了。

一般環保團體協助地方抗爭多半只是從旁協助,但陳椒華不一樣,不做則已,一旦做了就不會輕易罷手。後來她變成永揚案抗爭的主導者,而且抱定決心不達目的絕不輕易放棄。從結果來看,這場仗不只為村民而打,也是她人生的聖戰。

村民抗爭多年沒進展,陳顯茂想到向環保團體求援,有人介紹他找陳椒華,得知台南環盟2004年10月在台南縣七股鄉舉辦「黑皮盃路跑賽」,他到現場找陳椒華請她協助。陳椒華先請台南縣環保聯盟理事長黃安調過去了解情況。

立委選舉投廢票抗議

事後黃安調發現地方型的抗爭無法突破,為了讓外界看到村民困境,建議村民在當年的立委選舉投廢票抗議,創下有史以來最低投票率12.9%。2004年12月19日黃安調在自由時報投書寫下「12.9%之悲愴震憾」,這個行動讓永揚抗爭有了第一次的突破點,得以向外發出訊息。摘錄部分內文如下:

東山鄉嶺南村第一座垃圾掩埋場,永揚環保公司,自一九九九年提出設置申請迄今已六年,不過二○○一年以前當地居民渾然不知,當二○○二年六月舉辦地方選舉時才被揭發,顯見永揚環保公司和縣府環保局之間的合作默契簡直是天衣無縫,而且是神不知鬼不覺。

問題是公部門和業者何必如此神秘而畏於公開,連最基本之說明會通知單也沒有,村長也未善盡告知之責,說明會竟移到隔壁村之餐廳舉辦,而且與會人員七十%為台南市人,會後也無會議紀錄,甚至連最重要之「環評報告」也未依程序公告周知,全村人民數度陳情及抗爭,公部門總是以「一切合乎程序」、「一切依法辦理」敷衍了事,最後陳情總統府,而總統府之回函更以「地方事由地方政府解決」來搪塞,折騰數月之陳情文又回到原點。

今年適逢立法委員改選,六月後很多各黨各派之立委候選人到處大吹法螺地拉票,自救會成員於是向現任之立委服務處陳情,希冀能獲得某些幫忙或助力,不過,卻從未有任何一位候選人或助理前往了解和關心,事情發展至此,各級民代講一套做一套,選前選後前倨後恭之嘴臉終於徹底露餡,全村人民對政府和民代之殷盼和信心,簡直像是自九霄高空跌落萬丈深淵。

十二月九日嶺南村民當機立斷,做了全村不投票之痛苦決定,十一日果然投票率僅有十二.九%,創下全國有史以來之最低紀錄,顯見全村人民群情激憤,同仇敵愾是如何地萬般無奈和萬念俱灰,然而公部門卻以「妨礙投票」為由而擬予法辦,這種不思如何解決危機卻在傷口撒鹽之高壓處理方式,恐怕只有更增加政府、人民、業者三者之間的糾葛不清和無限怨懟

發起搶救行動

陳椒華看了這篇文章後深受感動,12月20日抽空到現場,看後嚇一大跳,掩埋場已完工,且距離村落相當近,又在村民灌溉水源龜重溪的上游、且距離烏山頭水庫水源區只有300公尺,一旦水源被掩埋場滲出水汙染,影響的不只是嶺南村民,而且是整個大台南市民的飲用水安全。

當天回到家她就決定站出來聲援,同時寫了一篇文章「關懷東山鄉嶺南村,拒絕有毒事業廢棄物入侵水源地」,請各界支持。摘錄部分內文如下:

東山鄉柳丁好吃遠近馳名,第一次造訪嶺南村,驚訝地發現這地方就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麗,而且這裡的人也非常客氣親切,聽聞我是來關心的環保人士,一位老伯馬上就送了我好幾顆他剛摘取的椪柑,東山鄉環境保護自救會陳總幹事也送了一箱非常好吃的柳丁與一串有機香蕉,回到環盟時,先試吃幾片,疲勞盡消。東山有機咖啡目前也頗具全國知名度,然而一旦土壤與水源受到污染,只有種出「毒果實」了。

回程時馳騁在南二高路上,雖眼皮累得沉重起來,心裡卻滿懷無奈與悲哀。今天初次造訪嶺南村啟動了我關懷當地的情懷,然而也赤裸裸地目賭了一個美麗和諧與世無爭的家園,卻正因貪婪無知而將步入凶惡危險與毀滅境地。

懇請上蒼賜給我們更多智慧勇氣利器與盾牌,讓我們得以去對付那愚蠢、貪婪、無知、黑道與破壞,祈求上天賜福,勿讓污染與毀滅悲劇一再重演!

陳椒華認為,這個案子在台南縣政府手中通過,如果只停留在地方抗爭,絕不會有進展,一定要向中央施壓才有可能突破。一周後她帶著村民到行政院、監察院陳情,這也是村民與中央部會的第一次交手。

垃圾場環評通過疑點多

陳椒華也進一步思索:「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環評會通過呢?」要找出疑點唯有從業者當初送審的環境影響說明書找起。想辦法找到環評書後,那年元旦假期都在仔讀閱讀,同時也經常開車到現場比對環評書內容。她回想當時還在世的公公每次看她要出去都會問:「你今天又要去東山噢。」

經查永揚業者在1995年買地,經2000年5月16日、2001年2月12日台南縣政府兩次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其中一項結論要求應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審查。*

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程序分兩部份,首先由「環評專案小組」審查,結論再送「環評大會」確認後才算完成程序。另依開發案對環境影響程度環評分兩階段審查,依環評法第八條規定,如開發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應進行第二階環評審查,包括審查內容、程序,都比第一階段審查更嚴謹,需時也較長。

村民回想當時發生一些奇怪的事。例如:嶺南里在174號線道以北,屬「急水溪水質水量管制區」,而174縣道以南是「烏山頭水質水量管制區」,依《自來水法第11條》規定*,自來水保護區不能做垃圾掩埋場。

*(自來水法11條:)
自來水事業對其水源之保護,除依水利法之規定向水利主管機關申請辦理外,得視事實需要,申請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劃定公布水質水量保護區,依本法或相關法律規定,禁止或限制左列貽害水質與水量之行為:六、設置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傾倒、施放或棄置垃圾、灰渣、土石、污泥、糞尿、廢油、廢化學品、動物屍骸或其他足以污染水源水質物品。

「急水溪水質水量管制區」實施多年都沒有改變,陳顯茂回想:「過去這裏如果農民要開農路,重機具一動就接到罰單,因為開路要先申請水土保持,村民那知道這些,所以很多人接到罰單。因此當時說要解編,有些人反而覺得很好,並沒有人跟村民說,水源區解編主要目的是什麼。」

但水源管制區卻在2001年2月7日、也就是第二次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前五天,無預警突然解編了,接下來五天後的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就通過了。

另一件發生在2001年5月11日,前村長突然叫路過村民到他家去領鍋子,並請村民在一張紙上簽名。有村民問:「為什麼發鍋子?」前村長說不要問那麼多拿回去用就好,後來才知道這分簽名變成環評書內附的民眾問卷調查表,陳顯茂說:「我可以保證,同意書村民有簽名,但沒有人去勾資料」。

陳顯茂日後在環評書所附的民眾問卷調查表中看到自己的簽名,但他並沒去領鍋子,當然沒有簽名,「而且我還贊成設置掩埋場,你說奇怪不奇怪。」

2001年5月9日台南縣第28次環評大會做出「有條件通過環評審查」結論,2001年9月12日第29次環評大會再確認審查結論,2001年9月25日公告審查結論:「本案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2002年5月《環評定稿本》定案。

水源保衛戰開打了

當時距離永揚不遠處還有一個16公頃的「南盛隆掩埋場」,跟永揚掩埋場差不多時間通過環評審查,依規定超過開發面積超過10公頃必須送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審查,永揚是9.2659公頃,不必送審,雖無從舉證永揚刻意將場址控制在10公頃以內避開審查,但台灣有太多案例都發生類似規避情形。

看到這兩個掩埋場位置這麼近,讓陳椒華警覺:174縣道以北土地廣大又便宜、人煙稀少,地型有許多天然凹洞很適合做掩埋場,而且當時這些土地都已被買走、且分割成小塊地,只要未達應實施環評審查規模,就連環評都不必做了。

當時南盛隆掩埋場還在內政部審查水土保持,每次開會陳椒華就去列席發言,最後南盛隆案擋下來,至今業者未再申請。而陳椒華也深覺永揚案是指標性的案子,如果永揚通過了,其他地可能很快就變成垃圾場,到時烏山頭水庫就全完了,這就是她為何這麼堅持反對的理由。水源保衛戰開打了!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論壇|反核運動的分析層次:從羅毓嘉vs.褚士瑩談起

作者:倪世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創作者:賴政勳,取自小路映画反核城市海報聯展近日針對反核議題,在反核陣營內掀起一陣波瀾。主要是羅毓嘉針對褚士瑩〈誰說你有資格反核?〉一文進行了批判。褚文的論點主要是:因為國人浪費電的積習不改,但出來說反核的民眾往往也在生活中成為浪費電力的一群,邊反核還邊浪費電,褚文認為這些人是最沒有資格反核的一群人。羅文則認為,反核不應只著眼家庭生活型的用電,因為這只佔電力結構的20%,佔用電大宗的工業用電更值得檢討,「只著眼於佔台灣電力消耗量20%左右的家戶用電,從根本上搞錯了目標」。

這一場論戰相當值得討論之處在於兩者是從不同的分析層次上各自進行「反核」的論述。羅文是社會科學中比較熟悉的整體論觀點,相當客觀地點出了台灣的用電結構中,工業用電所佔的份量較高,因此必須去檢討「工業用電補助導致節電動機低落」的問題,而家戶用電因為比例不僅較小,且與日常生活相關,而更重要的是:「從一種『拒絕浪費』的清教徒姿態去談資格,毋寧是危險的。」因為如此一來:1.反核就意味著拒絕現代化的生活、意味著拒絕發展;2.對我來說重要的事情,對你來說是浪費,如此一來將沒有一個人在別人眼中是有「資格」反核的。褚文則是從個體的存在入手:「不浪費資源,才是反核的第一步。能做到不浪費電的人,才有反核的權利。」

就筆者的觀點來看,褚與羅都以親民的文字各自鋪陳並賦予出「反核」的意義,立意都是良善的,此點殆無疑問。關鍵依然是宏觀結構論與微觀個體論(註)的交鋒,能否激盪出更具有實踐意義的反核的觀念型構(formation)。

結構論的長處,在於其客觀性,能夠從描繪出台灣整體用電結構的角度,找出誰是在統計上具有意義的用電大戶,並提供各項壓力與誘因用電大戶提升電力使用效率,以及更進一步,檢討台灣整體用電結構,同時督促馬英九總統能夠儘早提出「用電零成長」的政策路徑圖。

結構主義的關照固然有其整體性,尤其能夠補充純粹探究個體浪費行為的不足,但純結構面的探討蘊含了一個危機:如果企業的用電需求與國家政策必須背負絕大部分的責任,那麼,替代性的方案何在?個體在過去是否又與這一套生產模式發揮了「共構」的效應?如果是,我們能否將這個責任責任,原原本本地同樣究責於一個個具體的公民?

歸結褚文,筆者亦重視其「個人即政治」(personal is political)的關懷。如前述,個人行為往往與結構處於共構的關係,浪費行為也同時助長了能源的消耗以及合理化當前的能源供應結構。固然如同羅文所言:「反核是必要的,減碳是必要的,減低浪費是必要的。」摒棄浪費行為的實踐活動能否具備環保公民身分出現的契機,還在於「自我理解」能到什麼樣的程度。

「個人即政治」的意涵在於明瞭人類所生產出來的體制如何物化,轉過頭來成為限制一般民眾發動變革的牢籠。小而輕的綠色思維往往可以告訴你一堆生活中的節電省水有機無毒方案,其目的無非在幫你省荷包、顧身體,而不是以政治與社會內涵的論述,指出壓迫的來源以及結構轉變的方向。換言之,不能僅側重宏觀結構面與微觀個體面任何一翼,具有解放性的個體實踐,必須能夠創造出更不具備壓迫性的社會結構,這需要來自宏觀面的關照,而宏觀面的批判與再建構社會工程,光是提出客觀結構形貌或指出壓迫來源,亦遠遠不足,因為具體的實踐需要具有特定觀念的行動者,是有目的性的實踐行動再生產/改造社會結構,而非其他。

●註:本文在此處提到的個體主義僅指個體在分析層次上具有的優先地位,而與理性選擇中理性的、對結果具有計算能力並以利益極大化做為行為規臬的個體主義是不同的。

本文轉載於立報

相關連結:

羅毓嘉:我是人,我反核。——回應褚士瑩〈誰說你有資格反核?〉,環境資訊中心。

褚士瑩:誰說你有資格反核?,立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