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0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日學者在蘭嶼測出輻射熱點 是否與核廢料有關仍待調查

東京首都大學輻射研究學者加藤洋,方儉攝。

日本研究團隊上周四在東京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他們8月底9月初在蘭嶼的調查,確實發現蘭嶼有多處測出較高劑量之輻射線,有特定地點甚至達 每小時為67微西弗,是否與核能廢棄物有關有待進一步釐清。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斛古‧貝邋赫特表示,對比台電過去一直堅稱核廢料場對環境沒污染、對 健康沒影響的說法,合理質疑台電欺騙民眾,應該要在國際合作、並讓民眾監督的條件下,針對健康影響與生態環境影響作出徹底檢測和調查。

原能會物料管理局副局長邵耀祖則回應,9月11日12日已前往現場進行平行監測,過程中有邀請鄉公所、鄉代會與環保團體參與,所測得的結果皆正常, 與日本學者調查結果不符,若民眾仍有疑慮,願再10月17日再邀請立法院原住民立委、台東縣籍立委和教育文化委員會、台東縣籍立委,再去量一遍。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蘭嶼人的緊箍咒
蘭嶼的聚落生活圈
原能會:蘭嶼檢測無輻射超標  將檢測貯存場
蘭嶼核廢儲存廠 處理不當照片曝光

我們的島|填害造島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葉鎮中

巨大的貨輪,緩緩駛入1975年開闢的高雄港第二港口。大林蒲的命運,隨著工業進駐,悄悄翻轉。長長的防波堤,阻擋了漂沙,讓南邊的大林蒲海岸,日漸退縮。

「從我阿公開始到現在,20幾年,以前整片都是魚塭,從最南端的駱駝山,到舊的鳳林國中,現在養殖的只剩我這一戶,還有兩戶休耕中。」38歲的李朝益,從小就對養殖興趣濃厚,一路就讀相關科系。但高雄市政府在大林蒲設置垃圾掩埋場,養殖水源被污染;海岸線消失,漁民也無法出海捕魚,李朝益的養殖夢,幾乎破碎。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葡萄牙一項高達數百萬歐元的土地開發計畫,因為緊鄰重要溼地,也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遭到居民抗議,遭聯合國國際溼地公約也挺身關切。關心環境, 美國有研究人員效法臉書的工程師,發展出新的碳足跡計算軟體,可以同時計算數千種產品,藉由這樣獲得產品精確的碳足跡評估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日本鹿兒島當地居民發現,剛出生的小海龜不是爬向大海,而是往反方向的住宅區前進,原來是路燈太亮,讓小海龜迷了路,使得死亡率大增。經過專家測試,紅光對小海龜的吸引力很低,居民也自掏腰包將路燈裝行紅色燈照,小海龜也走向正途,前進大海。大海有的許多的漁業資源,但大量的捕捉,使的資源耗竭嚴重,今年的秋刀魚是大豐收,比起去年還多了2萬多噸,冷凍庫都不夠冰了這使的秋刀魚的價格下跌,是否也讓人反思,過量的捕撈也不一定會賺比較多錢,對於大海卻是很大的傷害。棲地的破壞及非法捕捉,台灣黑熊的數量因此非常稀少,保育的想法可以從小教起,黑熊媽媽黃美秀展開黑熊保育推廣,到全台沿山的小學,傳遞生態保育的概念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深耕,一切小而輕的事物

-青年力,野美濃-2012年青年客家田野工作隊
作者:張卉君 (美濃愛鄉協進會 生態聚落文化研究員)

破周報在上一期的主題,以淺底黑字為封面,加上大大的「反對」二字做為該期主題:「反對一切小而輕的東西」的呼應,從美編方面開始模仿、諷刺當代台灣文化圈中瀰漫許久並不斷蔓延的「文青美學」,體現於設計、書寫、閱讀、攝影、衣著、刊物…等各個文化精神層面,都以輕、微、空、簡、小為訴求,神經中毒般在無形中侵蝕著青年朋友對自我形塑的理解。

一批新的耕作者返回田園,耕作有機、健康的飲食概念,因此產生了一批新的消費者,有能力消費、購買這些「溫柔耕作」下的產物,建立了一套供銷的友善循環,「小農耕作」成為生產舞台上的新主角。過程中人們購買的不僅是有機的食物,雙倍價錢的背後,人們購買的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表達對「獨立耕作者」的支持與認同--因為多數人沒有他們這樣回歸土地、面向生活的勇氣。

精采內文

 

日學者在蘭嶼測出輻射熱點 是否與核廢料有關仍待調查

本報2012年10月1日台北訊,莫聞、徐婉螢、翁御棋報導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提供日本研究團隊上周四(27日)在東京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他們8月底9月初在蘭嶼的調查,確實發現蘭嶼有多處測出較高劑量之輻射線,有特定地點甚至達每小時為67微西弗,是否與核能廢棄物有關有待進一步釐清。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斛古‧貝邋赫特表示,對比台電過去一直堅稱核廢料場對環境沒污染、對健康沒影響的說法,合理質疑台電欺騙民眾,應該要在國際合作、並讓民眾監督的條件下,針對健康影響與生態環境影響作出徹底檢測和調查。

原能會物料管理局副局長邵耀祖則回應,9月11日12日已前往現場進行平行監測,過程中有邀請鄉公所、鄉代會與環保團體參與,所測得的結果皆正常,與日本學者調查結果不符,若民眾仍有疑慮,願再10月17日再邀請立法院原住民立委、台東縣籍立委和教育文化委員會、台東縣籍立委,再去量一遍。

日本共同社27日晚間報導〈台灣蘭嶼島上測出較高劑量之輻射線 是否與核能廢棄物有關?〉,文中指出,由櫻美林大學、東京首都大学和琉球大學等學者組成的團隊27日在東京召開報告會議發表調查結果,該研究團隊目前確實在蘭嶼某些地方測量到較高的輻射量。該團隊指出可能是因為在設備管理不周所造成,並強調應該要有更詳細的調查。他們也發現蘭嶼過去可能遭海嘯襲擊過的跡象,櫻美林大學文化人類學者中生勝美懷疑,「因為海嘯的關係,放射性物質也許已流進海中」。

該項調查於8月底至9月初實施,輻射監測由東京首都大學放射線醫學教授加藤洋進行,記錄到蘭嶼北部的部落和陸上某處(距離地上約15公分)的輻射量,每小時為67微西弗。如果一直在同個地方檢測的話,一天可能就會超過1000微西弗,其他也有測量到1至2微西弗的地點。

研究團隊推測,核廢料儲存場位於蘭嶼南方,但可能因風向的影響將輻射物質帶至蘭嶼北部。而根據地質調查,他們發現海上細砂所堆積成的地層,認為這也許是因為海嘯或是強烈颱風所造成的結果。

共同社所揭露的這項調查結果,雖然對調查的方式介紹不多,有部分論點以一小時的結果類推整天, 科學上稍微脆弱了些, 但仍可提供一些警訊 ,需要更多嚴謹的調查分析。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表示,該項調查是日本學者受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邀請而來,從結果來看,合理質疑台電30年來掩飾真相。斛古‧貝邋赫特表示,達悟人對此非常關切,希望台灣政府出資,由族人邀集國際與民間專家團隊會同原能會和台電,在部落族人代表參與監督之下,進行徹底的蘭嶼核輻射污染全面調查計畫,清楚標定污染區域與危險程度,釐清污染源及散佈路徑。

他們強調,蘭嶼核廢「臨時」貯存場應立即除役,將核廢料遷離蘭嶼,並研擬執行清理除污計畫,也應追究貯存場防護結構漏洞與規劃設計疏失責任。

邵耀祖則回應,原能會將持續進行平行檢測,除了10月17日再度邀請立委共同執行外,也不排除未來和日本研究團隊共同進行驗證。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理事長張武修則說明,這是蘭嶼設核廢料儲存場30多年來第四度有公開的輻射研究報告(去年中研院研究員扈治安的報告鈷60與銫137外洩,則是第三次)。

張武修指出,台電應感謝日本團隊找到這樣的熱點,一個點一小時達67微西弗,一年就會超過一個毫西弗,這顯示是不應該在蘭嶼朗島出現的,若真是如此,原能會應該設定管制區。

張武修說,身為台灣學者,要靠日本人來發現問題,他覺得很丟臉,希望政府和台電趕快去查清楚,保護國土和人民不能靠外國人;而原能會去做平行檢測,不能只是像布袋戲演一齣戲一樣走過就算,應該要公布檢測過程和結果。

Top

 

我們的島|填害造島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葉鎮中

在潮間帶抓蟹捕魚、撈捕蝦苗,一張張陳舊的相片,見證著高雄大林蒲,人與海岸共榮的景象。1980年代,大林蒲居民因地利之便,引海水育養蝦苗,草蝦王國的盛名,不脛而走。但自從高雄港第二港口開闢之後,大林蒲的命運,被悄悄翻轉...

沒落蝦子街

巨大的貨輪,緩緩駛入1975年開闢的高雄港第二港口。大林蒲的命運,隨著工業進駐,悄悄翻轉。長長的防波堤,阻擋了漂沙,讓南邊的大林蒲海岸,日漸退縮。

為了抵擋海岸侵蝕,大林蒲居民拿磚塊和廢土填海,意外填出50公頃的新生地。許多居民,開始在新生地上開闢魚塭,養殖蝦苗、鰻魚,李朝益家,就是其中一戶。

「從我阿公開始到現在,20幾年,以前整片都是魚塭,從最南端的駱駝山,到舊的鳳林國中,現在養殖的只剩我這一戶,還有兩戶休耕中。」38歲的李朝益,從小就對養殖興趣濃厚,一路就讀相關科系。但高雄市政府在大林蒲設置垃圾掩埋場,養殖水源被污染;海岸線消失,漁民也無法出海捕魚,李朝益的養殖夢,幾乎破碎。

一般來說,廢棄物分為一般廢棄物和事業廢棄物兩種。一般廢棄物,以家庭垃圾為主。事業廢棄物,則分為有害事業廢棄物和一般事業廢棄物。

有害事業廢棄物,含有重金屬、戴奧辛,會污染環境,比如焚化爐燃燒後的飛灰、煉鋼業的集塵灰。一般事業廢棄物,則包括建築廢土、磚瓦,或是沒有毒性污染疑慮的工業垃圾。

1970年代,垃圾處理政策不健全,掩埋場開闢不易,高雄市曾爆發垃圾大戰,垃圾隨意棄置時有所聞。大林蒲居民用廢棄物意外填出新生地,高雄市政府決定如法炮製,設立大林蒲灰渣掩埋場,收納垃圾焚化後的有毒飛灰。

不過,高雄市的垃圾煩惱,不只是一般垃圾的焚化問題。

南星:工業垃圾的好去處

一桶又一桶鋼料,在挑高、悶熱的廠房軌道運行,被送往1800度的高爐中熔化。經過脫硫、耙渣等手續,工業發展的基礎原料,鋼鐵,就完成了。

1960年代,政府在高雄小港,設立以煉鋼業為主的臨海工業區,帶來經濟發展,也帶來大量廢棄物。包括爐碴、脫硫碴;以及高爐燃燒後產生的集塵灰、煤灰。早期這些廢棄物,都直接被丟棄。環保署後來授權經濟部,把爐碴登記成產品,希望促進廢棄物再利用的比例、降低廢棄物數量。

目前事業廢棄物,數量最龐大的,就是鋼鐵業的爐碴。光是中鋼,一年就會產出400萬噸。一般電弧爐碴,也有160萬噸。雖然經濟部強調爐碴可以百分之百再利用,但市場接受度低。就算一噸只賣十塊錢,每年還是有超過一半的爐碴,無處可去。

1980年,高雄市政府推出用廢棄物填海造陸的南星計畫,只收中鋼基本運費。希望一併解決工業廢棄物和其他廢棄物的問題。

南星計畫,一共分三期填築。計畫範圍北接高雄港第二港口,南鄰鳳鼻頭,填海範圍一共是212公頃。居民填出的新生地,也被納入。

居民填的新生地,原本是無主地,南星計畫推出之後,被劃為國有地。大林蒲居民賴以維生的魚塭,在沒有補償的情況下,被強制收回。畢生投注的心血,化為泡影。

高雄市政府原先還規劃,把南星計畫新生地,用來開發觀光區或興建機場。但60歲的大林蒲居民洪林明治說,南星計畫早該在1999年完成,車來車往帶來的飛砂走石,卻已經佔據她大半輩子的歲月。政府的願景成空,大林蒲居民,早就走的走、逃的逃。繁華的蝦子街,只剩老弱婦孺。

高雄市環保局廢棄物清理隊長萬國榮解釋,填海作業延遲,主要是受到前置作業的影響,加上環保局是被動收受建築廢棄物,來源比較沒辦法掌控,所以也會影響到填築時間。目前延遲了13年的南星計畫,年底可望填築完畢。高雄市政府已在積極招商,「這片砂石車忙碌填築的土地,未來可能發展成遊艇產業專區。」

環保署認為,廢棄物填海,可以再造國土,是最好的資源循環,決定推出資源廢棄物填海造島計畫。

用垃圾造國土?

目前台灣每年約有2000萬噸事業廢棄物;營建土方近五年來,每年產生量約有2600萬到4000萬立方。其中有最終填埋需求的,每年大約有500萬至800萬立方。在前往日本和新加坡參訪以後,環保署決定要在台灣北中南海岸,各做一座垃圾島。

環保署廢管處簡任技正邱濟民強調:「日本在做、新加坡在做,我們相信,台灣更需要做!」目前一共選定台北港、彰濱工業區和南星計畫外海三個地方,作為示範島。造島材料除了土方、營建廢棄物,還包括有害事業廢棄物。雖然環保署強調,一定會把廢棄物處理到無毒、安定後才會填海。但被視為性質安定的中鋼爐碴,在2011年,讓南星計畫中的海水呈現詭異的藍色,引發社會疑慮。

高雄小港區鳳興里里長洪富賢認為,環保單位拿工業廢棄物來填海,是「球員兼裁判」。洪富賢指出,環保單位究竟如何檢測這些廢棄物,民眾從來都不瞭解。以前要徵收土地來填海,也都沒有告訴居民。「結果填海第一期的時候,好幾十甲魚塭還沒有屯滿,廢棄物一倒,魚就全部翻肚死掉了。」

高雄市環保局為了撫平疑慮,前往採樣檢測。環保局廢管科長徐仲禮表示,採樣的水其實呈灰白色,只是酸鹼值偏高,超過12。為了證明爐碴無害,環保局也拿出戴奧辛的檢測報告,強調回填的爐碴絕對不含戴奧辛。「大家有疑慮的都是那些灰,就是集塵設備的灰。所以碴的問題,包括我們現在很多的碴,其實戴奧辛含量幾乎是沒有,或是很低很低。」

藍海風波,沒有改變環保署用廢棄物造島的決心。環保署長沈世宏強調,填海造島,是在復育土地。

白海豚再受威脅

環保署打算開放有疑慮的廢棄物填海,讓未來造島單位之一,新北市環保局抱持疑慮。新北市環保局長詹炯淵表示:「一般土方進場沒有太大糾紛,但是廢棄物納入,爭議很大。尤其是,目前署裡面對填海的法規制度跟管理,似乎還沒有規劃。」

詹炯淵指出,30年前,環保署也曾提出事業廢棄物造島計畫,因為爭議過大喊停,如果缺乏配套,恐怕會窒礙難行。環保署長沈世宏回應,有害事業廢棄物只要通過溶出試驗,就可以填海。「因為海洋酸鹼值偏鹼,不但不會污染,還有安定作用。」

但長期研究海洋生態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反駁,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海中的二氧化碳量增加,已經造成海洋酸化。「酸化對海洋的化學組成影響非常高,所以雖然環保署認為工業垃圾經過減毒、固化,對海洋影響比較小,但是我們不能確定,它完全沒有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一座示範模島,就位於彰濱工業區。那裡是瀕危保育動物中華白海豚的棲地,陳昭倫強調,填海造島絕對會造成衝擊。

「海豚需要靠聲納做洄游行為,雖然廢棄物填海造島可能是在西海岸的外海進行,但造島本身需要做水泥化工程,比方說做護堤,護岸,有可能阻斷白海豚洄游覓食上的行為。」

沉陷的垃圾島

除了生態影響,在台灣外海造島,也將受到極大考驗。中山大學海工所教授楊磊,長期關注廢棄物和填海造島議題,曾經多次前往環保署要仿效的日本大阪港參訪。楊磊指出,大阪填海造島的範圍,位於港灣內,風平浪靜,造島相對容易。台灣的海岸線太平直、氣候惡劣,尤其是台南以北海岸,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影響,「營造或營建都很困難。」

楊磊說,工程技術只要花大錢,就有可能克服。但要降低生態衝擊,必須離岸愈遠愈好。有學者建議造島必須離岸3公里,初步估算,造島經費可能高達902億。這樣的投資效益,恐怕不值得。

廢管處長吳天基表示,為了提高填海造島的附加價值,環保署特地將造島和商港區域發展做結合,希望填出來的土地,可以提供商港的發展空間需求。但楊磊說,廢棄物造陸會有沉陷問題。他指出,日本用廢棄物填出的土地,只作綠地使用。

楊磊進一步說明,用廢棄渣填的土地,絕對有不均勻沉陷的問題,「上面做的任何建築物,都會面臨結構上的崩壞問題。」台灣是沙質海岸線,沉陷問題會更嚴重。

填海造島疑慮四起,環保署舉辦公民共識會議,作為未來填海造島政策環評的參考意見。參與公民認為,填海造島應該是最後手段。但環保署強調,如果不做填海造島,會導致廢棄物被隨意棄置在農田、魚塭,引發食品安全疑慮,政府有義務為資源廢棄物找最終去處。但是填海造島,是否真能釜底抽薪?

波浪大道的警示

我們來到台南的目家溜灣大道,這條路,2007年10月才通車,不久後就出現道路凸起成波浪狀的問題。這幾年來,公路單位只好不斷重新鋪設。目家溜灣,不是特例,一樣在2007年完工的台江大道,也有同樣的情況。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晁瑞光,帶著我們前往台南市的台江大道,同樣也是一條波浪路,「主要是因為下面鋪了爐碴作道路地基。國家推再利用,但再利用牽涉到品質的問題,爐碴相關規範沒有做好,就拿來鋪,道路過一陣子就像大家看到的,會整個隆起。」

爐碴的成分,其實很單純、穩定,許多國家都拿來再利用為道路基材。可是爐碴有回漲的特性,要能再利用,需要時間讓它穩定。晁瑞光表示,爐碴再利用必須經過一段時間,讓爐碴穩定化,穩定之後還要檢驗,「這過程需要土地,但那麼多廢棄物,台灣根本沒有那麼多土地暫存。」也因此,台灣四處爆發了爐碴污染的問題。

「像這個地方是台南26線,裡頭都是魚塭,當時台61線施工時,承租了這邊的土地當作沙石預拌場,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挖起來,有石頭、爐碴各式各樣的東西。」

走在南26線上,沿路所見的爐碴體積,根本像山崩後掉落的大石頭,晁瑞光指出,爐碴再利用規範,必須破碎、磁選、篩分,「像這種將近一公尺大的爐碴,根本就違反再利用規則。」

他指著其他的爐碴說,「像這個地方看起來很像石頭跟泥土,一般人分不出來是什麼,但這裡有爐碴、集塵灰,也有石頭泥土的混合物。」

抓螃蟹的漁網,散置在充滿爐碴的潟湖邊,開放爐碴作為資源物,卻變相造成有害廢棄物四處污染的窘境。晁瑞光擔心,陸上的污染情況,未來會在大海重演。

廢棄物污染王國

環保署強調,未來如果開放廢棄物填海造島,一定會嚴加管制,但長期協助檢調破獲事業廢棄物污染的學者黃煥彰認為,根本不可能。

黃煥彰表示,目前台灣有害事業廢棄物,和可再利用物的認定標準只有一線之隔,是造成污染案到處驚爆的根源。「台灣整個事業廢棄物認定管理中,認定標準,就是作TCLP溶出實驗,可是他的標準,跟我們廢清法裡面,有毒廢棄物認定標準,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黃煥彰進一步指出,未來環保署預計開放填海造島的19種物質,全是他在全台各地破獲的污染物質,「我們看到要填進去的東西,依環保署目前的規劃,其實讓我們膽顫心驚,它一共有19個類型,光有機污泥到底怎麼定義?我再舉個例子,像爐碴有好幾十種,或者是像焚化爐底渣,焚化爐飛灰或混合物,這19種仔細一看,其實都包山包海。」

黃煥彰斷言,環保署根本無法嚴加把關,因為實際稽查制度、漏洞百出。他以有機污泥為例,「如果政府要檢測,要有存放空間,因為污泥含水性很高,沒辦法立刻檢測,這樣來回可能要耽誤兩個禮拜的時間,我們整個運轉機制如何讓人民覺得安心?」

台南社大的牆上,高掛著台灣污染地圖,這是多年來黃煥彰和台南社大共同發現的污染案。黃煥彰痛批,這就是政府強調零廢棄、再利用,使用寬鬆標準,讓廢棄物躍身成為資源物的後果。「如果我們在主張填海造島的時候,不能配合我們整個台灣現況,其實我們是在出賣台灣。」

填海造島政策草案,即將進行政策環評。環保署推估,未來每年將有74萬公噸的爐碴、124萬噸的飛灰和焚化底渣、183萬公噸的煤灰等事業廢棄物,會用於填海。

黃煥彰強調,如果不做產業轉型,廢棄物過量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我們應該從源頭管理下手,讓高廢棄產業離開台灣,否則怎麼填也填不完。」

南星計畫的輪胎海岸,因為中油油管通過,免於被填築的命運。這是最後一片,大林蒲居民,還能回憶童年的去處。

蔚藍的大海,是否真的能夠消化人類製造的龐大廢棄物?年底的填海造島政策環評,將決定我們還能不能擁有,人與海共生共存的可能性。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 節目網站

Top

 
 

葡萄牙開發國際級溼地 聯合國關切

本報2012年10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張志堯編譯,鄭鈺琳審校

圖片節錄自葡萄牙新聞網葡萄牙一項高達數百萬歐元的土地開發計畫,因為緊鄰重要溼地,也是野生動物保護區,遭到居民抗議,在短短一個月內達14,000人連署請願反對,聯合國國際溼地公約也挺身關切。

該開發計畫坐落於Armação de Pêra省Praia Grande保護區,將衝擊Salgados潟湖。

Salgados潟湖在賞鳥人士間是非常受歡迎的地方,同時也因為有不同鳥類在此活動而成為享譽國際的溼地保護區。這地方同時也是留鳥和候鳥的重要棲息地,並被國際鳥會認定為重要鳥類棲地(Important Bird Area,,IBA)。

稍早在今年夏季時,Galilei集團獲准在這塊土地上進行一項耗資2億3200萬歐元、占地247公頃的高級度假村計畫。此舉立即引起輿論一片譁然,並集結各項反對活動,包括請願書和抗議活動。

今年7月25日起,由一位熱中於賞鳥導遊的英國人Frank McClintock發起名為「拯救Salgados的未來」的連署請願活動,一個月內就累積了1萬3,815人的簽名,預計會突破兩萬人。

來自世界各地關心這項開發案的公民簽署這份請願書,將提交給葡萄牙農業、海洋、環境及空間規劃部部長Assunção Cristas。

最近拉姆薩國際溼地公約秘書處也透過一封寄給葡萄牙代表信,表達關心的立場,反對這項Praia Grande溼地開發計畫。

「這項『開發』將會徹底破壞南方Algarve海岸最後一塊處女地,而且毫無疑問地會巨幅影響這片國際公認的野生動物與鳥類保護區,且其保護區的範圍也會被緊鄰的第二座高爾夫球場大大地壓縮。」請願書發起人Frank McClintock質疑,「Algarve會成為一個度假地區是因為它的美景和生活步調,但之後只會是一個高爾夫球者的天堂。然而現在我們已經有40座球場,真的還需要另外一座嗎?當周圍兩座度假村已經門可羅雀了,是否還需要另一個五星級的複合式渡假村?我們是否還需要這樣的開發來強暴與蹂躪這塊郊區處女地?」

McClintock最近剛從英國貿易展回來,在這項活動中,他積極推銷以自然為主題的南葡萄牙度假行程。

「我一再地得到同樣的意見反應,都反映Algarve過多的開發將對旅遊業的發展造成反效果。」他並警告,「我們正與這項理念背道而馳,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反對這項開發案的原因。」

現在所有在Algarve和葡萄牙乃至於全世界的人都對這項開發案持壓倒性的反對意見。

根據McClintock表示,這樣的反對意見,已經引起拉姆薩公約組織寫信給葡萄牙政府表達關注,該開發計畫案並在葡萄牙議會中受到質疑。

拉姆薩溼地公約是一個政府間協訂,於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署,「體現了其成員國的承諾,以維持國際重要溼地的生態環境,並能『明智地、永續性』計劃利用其領土內的溼地資源。」此公約提供了架構來推動各國溼地及其資源的保護以及國際間的合作。它是唯一專注特定生態系統的全球環境公約,並將全球所有地區都納入其會員國內。

歐洲拉姆薩公約助理顧問Kati Wenzel證實,該組織已表達對這問題的關注:「事實上,我們已發送一封電子郵件到葡萄牙國家聯絡點,邀請其關注Salgados的潟湖計劃和對這個溼地的潛在影響」,她補充解釋說:「在這封電子郵件中,我們提到了『公約』中第3.1條(促進合理利用國內溼地),以及剛在2012年7月羅馬尼亞Bucharest會員大會(COP11)通過採用『拉姆薩爾公約』中的溼地利用指導方針。」

根據algarvebirdman.com 網站提供的資訊,Salgados是葡萄牙唯一全球瀕臨絕種白眼潛鴨(Ferruginous Duck)的繁殖地,同時也是紫水雞(Purple Swamp Hens)、草鷺(Purple Herons)、小葦鳽(Little Bitterns)出沒與築巢的地方。其他鷺科鳥類也經常在此出沒,如琵鷺(Spoonbills)、大紅鸛(Greater Flamingos)、數量繁多的水鳥和燕鷗等。

Salgados這塊溼地也吸引著大量歐洲種類的燕子和雨燕,另外可以在此發現一些葡萄牙和歐洲鳥類特有種,如小紅鸛(Lesser Flamingo)、金斑鴴(Pacific Golden Plover)、斑胸濱鷸(Pectoral Sandpiper)、長嘴半蹼鷸(Long-billed Dowitcher)、北美煙囪刺尾雨燕(Chimney Swift),同時也是大花鷚(Richard’s Pipit)避冬棲息地。由於該區的鳥類物種繁多,是賞鳥人士都必須來此朝聖一趟的地方。

※ 本文同步刊載於台灣濕地網;資料來源:Portugal News Online

Top

 

臉書啟蒙 「碳足跡」快速計算工具出現了

摘譯自2012年9月24日ENS美國,紐約市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學習「臉書」工程師,發展出新的碳足跡計算軟體,可以同時計算數千種產品。目前計算碳足跡還是個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的程序。

碳足跡可以預估一個活動對氣候改變的整體影響。一般來說,碳足跡除了藉由計算該活動預估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量,也會計算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例如甲烷、一氧化氮或冷媒。這些效應加總後會以單一數字表達:「二氧化碳當量」,也就是造成相同暖化效應的二氧化碳量。

一個企業如果要想辦法管理和降低其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獲得產品精確的碳足跡評估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工程學的副研究員邁因倫肯(Christoph Meinrenken)表示,這個新軟體可以幫助公司精確標示產品,並設計降低對環境影響的方法。

這個計畫是地球所朗菲斯特永續能源中心和百事公司合作的成果。該計畫起始於2007年,一開始的目標是評估並協助百事公司標準化計算製造一個產品、包裝、配送和丟棄過程中,二氧化碳的釋放量。

純品康納(Tropicana )生產的柳橙汁,首度採用哥倫比亞大學計算碳足跡的新方法。照片由狄恩(Erin Dean)提供。該計畫產生美國第一個由公正第三者認證碳足跡標誌的產品:純品康納(Tropicana )的柳橙汁。百事公司從2011年起,首先測試這個軟體的他種用途。

百事公司永續發展部門的資深主任哈爾沃森(Al Halvorsen)說:「新發展的軟體不只能節省(百事)公司的時間和金錢,也能提供公司未來如何測量、管理和降低碳足跡的新觀點。」

直到現在,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還是一次只能評估一項產品,這個程序需要很多時間和許多具有特殊專長的人員,大部份公司都沒有這些資源。一個適切的分析需要蒐集數據和非常精細的計算。

邁因倫肯表示是臉書的資料探勘研究,激勵了他和團隊。

他說:「在臉書或電影租賃公司Netflix的公司裡,工程師利用統計方法挖掘並分析龐大的資料庫,基本上是教導電腦去預測,舉例來說,誰將會喜歡哪部電影。對環境工程師來說,利用數據預估環境會多『喜歡』某個產品和服務,特別有價值。」

有了這個概念,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設計出一個LCA分析資料庫,能評估百事公司裡1137種產品的環境影響力。

他們發展的技術可以在數分鐘內,計算數千種產品的碳足跡,同時也減低人工操作的時間。

軟體的關鍵是一個產生「物質預估釋放因子」的電腦模式,它可以減低對一個產品成份分析和整合的人工操作。

邁因倫肯表示,能自動產生數據讓非專家也能「計算約略的碳足跡,並減輕公司大規模計算產品碳足跡時的資源限制。」

他表示這個軟體根據非營利團體「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倡議的指導方針編輯,該研究所提供碳足跡稽查的標準。

如果公司有了碳足跡的資訊,就可以設計和評估減輕產品對環境影響的方式,而消費者也能在充分資訊下,做出更好的決定。

朗菲斯特永續能源中心的主任萊克納(Klaus Lackner)表示:「快速計算碳足跡是一個很棒的例子,代表學界的方法論和現代數據分析與統計工具,可以進入生活中,並且在現實世界中展現它們的力量。」

目前邁因倫肯和團隊正嘗試將這些方法應用在其他領域,例如水資源利用。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工業生態學期刊》線上版。

Top

 

日小海龜死亡率增 路燈太亮惹禍

摘錄自2012年9月30日大紀元報導

日本鹿兒島縣是全國第一的海龜產卵地,近年來因為保育運動,海龜的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當地居民最近卻發現,有越來越多剛出生的小海龜,居然不趕緊爬進海裡,而是紛紛往海邊住宅區爬,造成死亡率大增,研究後發現,原來是因為路燈太亮,讓小海龜迷了路。

為了調查小海龜迷路的原因,生物專家和當地海洋展示館合作進行了一連串研究,發現原來這和小海龜的趨光性有關,因為路燈太亮,小海龜會朝著村落的方向爬,最後不是被魚網纏住,就是被早上的太陽曬乾。

為了阻止小海龜被路燈照到分不清東西南北,迷路亂爬,專家嘗試改變燈光的顏色,實驗發現比較不同色光之後,紅光對小海龜的吸引力幾乎是零,最不會影響小海龜的爬行方向。當地的民眾於是自掏腰包,將村子裡所有路燈都加裝紅色燈罩,之後幾乎再也沒有小海龜迷路爬進村子。

Top

 

秋刀魚豐收 冷凍庫不夠用

摘錄自2012年9月28日 聯合報高雄 報導

秋刀魚101年大豐收,價格較100年同期下滑約1成。坊間也傳出因秋刀魚抓太多,冷凍庫不夠用;台灣區魷魚公會表示,應是盤商操作要讓魚價下跌的「老招」。

魷魚公會統計,台灣漁船100年在北太平洋共捕獲16萬5000噸秋刀魚,101年多出2萬餘噸。去年豐收,今年大豐收。

魚貨大盤商王榮權說,100年中秋節前夕,「特仔」尺寸的秋刀魚每公斤要42到43元,現在只要39元;「5號」至「1號」,最近每公斤20至36元不等,較100年同期便宜約1成。市場傳出,價格還會再降。

另外,業界盛傳,先前有大量「烏骨雞」因禽流感問題滯銷,冰存在前鎮漁港附近的冷凍庫,遲未出清;又遇秋刀魚大豐收,冷凍庫不夠用。

魷魚公會理事長施教民說,每次遠洋魚貨大豐收就有類似傳言,他認為是有心人的操作手法,刻意放出風聲,要讓魚貨因無凍庫可用變得棘手,趁機壓低價格。

施教民指出,96、97年間,魷魚大豐收,2年共捕獲逾50萬噸,前鎮漁港一帶的冷凍庫也沒不夠用。仔細探究,就可發現其中有文章。

Top

 

台灣黑熊的消失與重生

摘錄自2012年9月30日中國時報報導

「你們知道全台灣黑熊的數量和你們學校的學生一樣多嗎?」當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志工向台北市西湖國小學生提示台灣黑熊現存的數量後,得到孩子們大聲的回應:「好少喔!」

西湖國小是黑熊保育巡迴推廣的第一站,「讓孩子們喜歡上黑熊」正是這些致力於生態動保的大人們最新的行動計畫。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台灣黑熊,生態動保領域到民間企業共同推動「熊愛台灣:黑熊縱斷行.保育向前走」,預計在這個學期巡迴全台灣60多所沿山部落和綠色小學,向近6千位學童傳遞生態保育的概念。

人稱「熊媽媽」的黃美秀從事台灣黑熊研究長達16年,在這條學術道路上走得孤獨卻也怡然自得。她拿出狩獵用的繩索,將手套進去比了比說,原本獵人只想捕山豬和山羌,卻誤捕其他動物,所以山上許多狗都是跛腳的,而體型更大的黑熊若誤觸陷 阱,只有極力掙脫導致殘廢,再不就是坐以待斃。「這些報告15年前就有了,政府不是不知道,但卻無所作為。」黃美秀大嘆,那民間為何不自己動起來?只要大 家願意做,人人都可出份心力。

黃美秀強調,這是環境世代正義的問題,我們沒有權力剝奪下一代的文化資產,「不能只是說無能為力,現在到了人人都得使上一份力的時候。」她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一個幫助黑熊的位子,而校園巡迴,只是一個開始。

Top

 

論壇|深耕,一切小而輕的事物

-青年力,野美濃-2012年青年客家田野工作隊
作者:張卉君 (美濃愛鄉協進會 生態聚落文化研究員)

破周報在上一期的主題,以淺底黑字為封面,加上大大的「反對」二字做為該期主題:「反對一切小而輕的東西」的呼應,從美編方面開始模仿、諷刺當代台灣文化圈中瀰漫許久並不斷蔓延的「文青美學」,體現於設計、書寫、閱讀、攝影、衣著、刊物…等各個文化精神層面,都以輕、微、空、簡、小為訴求,神經中毒般在無形中侵蝕著青年朋友對自我形塑的理解。

該期主題影射在現下文化圈、生活圈中瘋狂流行的空泛美學形象,小而輕的名詞躍出檯面彰顯某種「生活態度」;譬如穿著披掛自然材質衣物的「森林系」女孩根本沒去過森林也沒到過野外,更沒有看過動物園以外的動物;清透精緻的「空氣感」妝容根本無法抵擋城市邊緣低劣的呼吸品質;以遠近空間與模糊焦距塑造出來的「小清新」說服人們「看不清楚的世界更美麗」;沒有時間看嚴肅端正的記錄片就端出「微電影」來瞬間滿足饕餮的視覺;小雜誌所聚焦的生活風格拆解「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戰爭型式,在現實的槍口上插一朵無力的玫瑰花;而盲目跟隨抗議口號標舉自我反抗意識的年輕人其實一點也不瞭解(也不熱愛)這個世界。

做為台灣當代另類文化的地下刊物,破周報無疑是深具批判精神的獨立媒體,可謂台灣文化現象脈流的體檢指標,該期主題毫不留情地對「一切小而輕的東西」冷嘲熱諷,如一記當頭棒喝,緊抓著「小文青」單薄的肩頭猛力搖撼吶喊:「醒醒吧,年輕人,請誠實一點面對這個粗暴的世界!!!」,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讓那些漂浮在空氣中的塵埃,落定吧

當然,無可否認的是,生活的確需要美好的追尋與實踐。

現代人無法抵抗集體社會運作的邏輯體制,禁不起世界以各種威脅利誘的說法強迫你認同並合謀出更大的壓迫;在種種無奈之下人們只能以各種細微的方式尋找出口,讓精神出走。因此,在一波波「慢食」、「慢遊」、「慢活」的生活模式提點之下,人們開始有了中產階級的優雅生活樣板,為布爾喬亞式的浪漫描邊。

一批新的耕作者返回田園,耕作有機、健康的飲食概念,因此產生了一批新的消費者,有能力消費、購買這些「溫柔耕作」下的產物,建立了一套供銷的友善循環,「小農耕作」成為生產舞台上的新主角。過程中人們購買的不僅是有機的食物,雙倍價錢的背後,人們購買的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表達對「獨立耕作者」的支持與認同--因為多數人沒有他們這樣回歸土地、面向生活的勇氣。

換句話說,人們消費的其實是一種理念。

對於物質價值的轉向和提升固然值得讚賞,但人們似乎就停留在這個浪漫而美好的層面上,而不再往下探索整個農業背後面臨了甚麼樣的問題;而整個台灣上千萬的農業人口,在整個經濟結構下的生存空間如何被擠壓、脅迫,老農們的未來在哪裡?土地的驕傲在哪裡?人們相對關心的似乎是農地現在一坪賣多少,建「高級農舍」的困難度高不高。
小而輕的事物引來人們對生活細節的關注,放慢腳步探索美好生活的出口,這是一個良好互動的開始。藉由大眾對切身生活的關注,是否可以期待引導人們在專注自我後走出家門之外,看看這個世界的粗糙如何迫害著另一個生活層面的他者,而我們又能在這個共謀的結構之下,扮演甚麼樣的角色? 如何以「另類全球化」的觀點來思考另一個世界的可能 ? 這是每個嚮往「美好生活」的人們,都應該首要面對的功課。

「青年力」,現形

從社會運動的脈絡來看,近年整個台灣在族群、環境等議題的敏感度逐漸提高。有別於七O年代社會運動崛起的軌跡,在媒體資訊、傳播方式跨時代躍進的時代,更多的年輕人藉由雲端網絡接收資訊,進而號召集結、啟動社會動員的動能逐漸增強;甚至在災難救助的訊息傳達與即時動員力中,展現出優於行政部門更高的行動力與靈活度;青年族群在整個國家、社會建構中所展現出來的創造力和思考、行動能力,不容小覷;更進一步的說,有某部分的青年們正以各種方式積極地參與、並改變整個社會結構。

這些青年們帶著思辨能力重新檢視自己腳下的土地,藉由返鄉、援鄉、走上街頭、參與生產、社區蹲點…等等行動,實踐對於土地和社會的關懷,進而發揮創意,媒合政府在社區營造與文創產業方面的推動,發展出社區藝術空間及充滿了在地文化意涵的產業創意--至此,土地和農村的生命故事一再重新被敘述、回憶、再現,成為鏈接世代傳承的基因;青年的力量逐漸在農村、漁村、街頭現形,紛紛加入維護社會正義的行列之中。

然而,快速散佈的訊息和激烈的語言並不盡然能夠完整地傳達事物的本質。

當反對聲浪高舉,社群網絡(如臉書)所瞬間擁擠出的群體意識(按「讚」、粉絲頁)有時反而綁架了一知半解的受眾理解事實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一味地附和造勢、將「反對」視為標舉自我反叛的方式,走上街頭成為一種潮流,真正需要深化的、釐清事務的能力反而湮滅於嘉年華式的街頭喧囂活動當中--而在激情過後,真正能被留下的社會動能究竟是甚麼? 當所有「運動」的參與都只是隱匿在電腦螢幕的背後、現形的群眾擁戴的儘是反叛的激情,那麼我們該如何期待群眾運動能帶動真正民主的深化呢?

走出書房,來到廣袤的田野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當爭辯已經太多,語言的謬誤漸漸導向意識型態的爭奪,我們可不可以就來到敘述的現場、來到故事發生的原鄉,藉由實地的走訪、參與,聆聽勞動者的聲音、田野的聲音,還有汗水滴落土地的聲音。

農民詩人吳晟以土地入詩,如同一個充滿智慧的田間老者,引領著青年們向田野裡走去。他在說的是,生命在田野間的舒展、在雙手與自然微妙的互動之間,人們將找到大地呼吸的規律,順應著自然而體會人生。

民謠樂手林生祥在專輯「大地書房」中,亦以「山歌、文學、鍾理和」為曲調中的靈魂,歌詞「遠看田野綠海洋/點點人影耕種忙/翻掘大地尋養料/踏實平和又緊張」中暗喻大地提供生命與創作的養分,那是閱讀之外的另一種體驗--當你真正赤腳踩踏在泥土上,學習彎腰與作物相處,那麼視野自然會產生不同的高度。沒有彎腰耕作過的人,很難理解土地的重要;正如沒有遭受過生活壓迫的人,無法確切體會他人的苦痛。

當一切小而輕的東西大行其道,成為一種主流的美學與疏離的生活態度時,除了「反對」以外,我們希望能夠提供一個「深耕」的途徑,讓青年們走入田野的現場,捲起袖子參與生產的過程,以大地為師、向勞動者學習;同時,藉由相近世代之間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交換彼此生命中的養分。

以「青年力」為號召,「美濃愛鄉協進會」針對18~30歲年齡層的年輕朋友,規劃了2012/10/19(五)─ 10/22(一)共計四天三夜的「2012年青年客家田野工作隊」活動,藉由生態環境、農業、社區藝術、獨立媒體為主題的課程、參與在地的農事體驗,以及同世代社會實踐青年的交流與討論,以美濃為實踐場域,試圖提示青年進入農村、參與社會的多種途徑;也希望藉著活動的舉辦,讓更多年輕夥伴發揮「青年力」,成為社會實踐的一股重要能量。

本活動沒有費用上的壓力,歡迎「登真」、誠懇、具有社會關懷與參與社會理想的年輕朋友,與我們在晚秋的美濃,相見。

活動訊息請參閱「青年力,野美濃-2012年青年客家田野工作隊」部落格http://yameinung.blogspot.tw/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