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糧食日】糧價回不去 因應對策看不見

10月16日聯合國訂為「國際糧食日」,正好可以檢視我國糧食安全現況。依據農委會資料,2011年台灣依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3.4%,雖然稻米自給率有108.2%,全穀類的自給率卻只有26.2%,原因出在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米飯之需求減少,小麥等穀類自給率幾乎全靠國外進口。在全球糧食短缺與供給不穩定現象應該會越來越嚴重,而且不會和緩,糧食危機仍然存在。

台灣不但得面對糧食自給率不足,還必須承認能源自給率0.6%的現實,一旦國際石油價格節節攀升,也影響進口糧食的價格。此外,水資源嚴重匱乏、天然礦產 不足。學者早也指出,隨著石油價格,進口糧食漲價已經是常態,氣候因素則決定漲價的幅度,改變農業方式,恐怕不得不面對。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大豆玉米價格飆新高 新一波糧食危機正衝擊台灣
2011世界糧食不安全危機現況  大哉問
永續農業扣連著社會改造
美國的「社區糧食安全運動」

生物簡介|不能安睡的拉狸:穿山甲

作者:呂軍逸(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那天,夏夜的空氣帶著一絲涼意,我們走在林道上,一個小小的身影在草叢中晃動著,一副可愛的娃娃臉,身上披著堅硬的鱗片,手上有著大大的爪子,吐著長長細細的舌頭,一隻穿山甲大搖大擺走在路上。紅紅透著鮮血的尾巴讓大夥震懾了一下,不知是誤觸陷阱或被野狗咬傷,無辜的神情和尾部斷裂的傷口讓人不忍。

穿山甲這種美麗而帶有點神秘感的奇妙生物,也盛傳著許多和台灣原住民之間的小故事。相傳南鄒族卡那卡那富人(Kanakanavu)從前不吃不殺穿山甲是有其原因的,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壞心的外族頭目,因為很喜歡鄒族村內ㄧ位很美麗的卡那卡那富族姑娘,想娶他作為妻子,但後來被這位美麗的姑娘拒絕了他的追求,於是頭目便懷恨在心。

精采內文

祕魯公平貿易之旅|食物與一場拉美革命

作者:余宛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食物人類學碩士、生態綠創辦人)

自2008年起,Mistura,南美最大的美食嘉年華開始在祕魯首都利馬舉辦,每年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美食愛好者前往,參加人數年年以倍數成長。每年,祕魯人聚集在Mistura慶祝他們的烹飪傳統、國境內驚人的生物多樣性,並把所有的祕魯人再次緊緊的綁在一起。

Mistura的精神就是藉由美食,以嘉年華的方式與全世界的人交流溝通,傳遞祕魯的國際價值。發起Mistura的人包含了祕魯美食產業鏈上各種不同的角色,推廣祕魯美食成為文化認同的基礎、經濟發展的要素、屬於所有祕魯人的福祉與進步,並為保護祕魯生態多樣性、重正美食鏈中小生產者的價值而發聲,同時展現烹飪的社會願景與價值給新一代美食工作者。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紅樹林

北大西洋近年來暖化嚴重,這現象正是英國近年來夏天多雨的元凶,氣候變遷產生多雨的現象,影響到北歐夏天降雨量增加近1/3。該如何對抗氣候變遷,石油含量豐富的挪威近日提出許多政策,包含對採石油業者提高兩倍碳稅,該政府也提撥約台幣470億元,做為幫助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的基金。

蝴蝶的美大家都想欣賞,英國前衛藝術家赫斯特為期23週的個展,使9千蝴蝶死亡,引發許多保護團體撻伐,保護團體認為,這場展覽忽略生物的權利且煽動不尊重環境的思想。

志工到小琉球海域替珊瑚礁體檢,發現大部分的珊瑚覆蓋量是不錯的,雖說只標性魚種數量不多,但卻意外出現海龜,讓志工驚艷。說到指標性魚種數量少,顯示過漁的現象應受大家重視,海洋沒有資源許多漁民開始轉行,印尼有漁民開始培育紅樹林來養殖招潮蟹,他們為了讓螃蟹有好的環境,打算種植更多紅樹林,並認真考慮生態旅遊的可能性。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捷運東門站通車之後

自然文史生態與現代化之間的期望、絕望的拉鋸!
作者:施其陽

至通車到分流的這段時間,捷運中和線共與捷運淡水線臨時接軌了14年,由於接軌時間過久,而使得居住在中永和地區的居民早已習慣這樣的乘車模式、將南勢角→北投的這段臨時路線視為是一條正式的路線且已對於這條路線產生了不可抹滅的情感,因此在今年(2012年/民國101年)年初,當台北市長郝龍斌在宣布了捷運中和線及捷運新蘆線這兩段路線,將在東門站通車之後,相互接軌時,便引起了許多居住在中永和民眾的不滿。

面臨人口一直不斷增加的台北市及新北市部分地區,往郊區移動,就成了購屋族的首選,但當購屋的需求增加,這就意味著房屋的需求量大增,這對於建商來說,是一件好事,因此許多存於台北市及部分新北市的原始綠地與文史遺跡所存之地,便開始受到了建商與政府的覬覦,而面臨到存廢的問題,通常房屋的需求總是處在優先的地位,因此這使得自然綠地與文史遺跡本身變得岌岌可危。

精采內文

 

【糧食日】糧價回不去 因應對策看不見

國際糧食日報導(上)
本報2012年10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稻米的自給率雖超過100%,但全穀類自給率只有26%。隨著國際幾個重要糧食輸出國因氣候因素減產,糧食危機的意識再度高升。歷經了2007、2008年糧價飆升,對於6成糧食靠進口的台灣民眾,以為只是暫時的狀態,但幾年下來發現糧食價格隨著石油價格,一直都是往上走,氣候因素只是加劇漲幅,讓人們有感。因應這一波糧價飆升,政府除了穩定物價,農委會也一改觀望態度,積極鼓勵農民轉作飼料作物,著墨在生產面。不過政府是否做好了長期應對的準備?

10月16日聯合國訂為「國際糧食日」,正好可以檢視我國糧食安全現況。依據農委會資料,2011年台灣依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3.4%,雖然稻米自給率有108.2%,全穀類的自給率卻只有26.2%,原因出在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米飯之需求減少,小麥等穀類自給率幾乎全靠國外進口。在全球糧食短缺與供給不穩定現象應該會越來越嚴重,而且不會和緩,糧食危機仍然存在。

看似供應無虞的肉品,其實高度仰賴進口的飼料作物。(圖片來源:農委會)此外,糧價飆漲連帶影響肉品價格,畜產所使用的玉米也是進口的。看似供應無虞的肉品市場,少了進口作物,也會影響畜產業以及肉品市場的價格。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即指出,若是將飼養肉品所進口的糧食精算,台灣糧食的自給率可能在15%以下。

台灣不但得面對糧食自給率不足,還必須承認能源自給率0.6%的現實,一旦國際石油價格節節攀升,也影響進口糧食的價格。此外,水資源嚴重匱乏、天然礦產不足。學者早也指出,隨著石油價格,進口糧食漲價已經是常態,氣候因素則決定漲價的幅度,改變農業方式,恐怕不得不面對。

美國發展生質能源、中國都市化  糧價回不去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作者、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彭明輝指出,糧食價格一直都處於小幅成長的,今年更因連續幾年極端氣候重創美國中西部大糧倉,使得生產過剩變成不足,再加上生質作物替代能源的需求,糧食作物供需關係緊張,更加劇漲幅。

美國自2005年即為了能源長遠利用推動一連串政策,包括種植生質作物,發展替代燃料,今年因糧食嚴重歉收生變,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Jose Grazianode Silva)在糧食日前要求美國應立即暫停執行玉米作物用於生質燃料相關規定。但是長久而言,美國發展生質燃料的政策不會變,何況用作糧食以及油料的作物價格差一截,彭明輝說,在利益的誘惑下,窮國只能將土地轉換為油料,石油價格逐漸改變土地用途。

另一方面,去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農產品最大進口國,消費與工業增長推動對大豆和玉米的需求,城市化也使得水與土地資源短缺,刺激農作物價格上升。彭明輝表示,中國需求不斷上升,也更依賴進口糧食,但美國不可能無止境增加糧食生產,普渡大學教授即表示,美國土地使用已到極限,糧食更搶手,價格不會回復。

糧食安全需長遠打算

面對糧價回不去,政府又是如何因應呢?去(2011)年,總統馬英九在農委會舉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上表示,「糧食安全即國家安全,涉及國計民生及社會治安,」政府應妥善規劃糧食政策。此次會議也訂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將回復到1993年的40%。換句話說,糧食自給率從足以供應100人中的32人生存熱量,提高到40人,其實速度非常緩慢,也搆不上國家安全的要件。

糧食自給率並不等於糧食安全,只是自給率越高越有保障。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曾表示,糧食安全是長期問題,不只看現在,還要看40年或50年,並做最壞情況的打算,例如一旦國外糧食買不到了怎麼辦?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也認為,為了確保可見的未來買不到糧食,至少應該維持7~8成的生產。

鄰近台灣的幾個國家,糧食自給率也都維持在40%左右,並追求成長。以日本為例,目前糧食自給率46%,雖比台灣多10%以上,仍積極設定目標,2020年時達到50%。

活化休耕卻缺產業鏈結

農委會擬以活化休耕地種植雜糧提升糧食自給率。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農委會農糧署提出活化休耕地種植黃豆、小麥、玉米等替代進口雜糧。台灣目前休耕地高達20幾萬公頃,占實際耕種農地的1/4,大批農地閒置不生產,政府每年還要撥大筆經費補助休耕的農民,休耕農地不但不生產,還增加財政負擔,十分矛盾。

目前,政府正大力調整休耕農地政策,近日即提出以4年期間活化休耕農地,獎勵措施包括種植飼料、玉米、牧草等,但是對於種出來的作物,卻只鼓勵飼料公司收購,相關的產業鏈仍未見建樹。

不過即使所有休耕農地種滿雜糧,也補不滿每年進口1000萬公噸雜糧的缺口,只有靠調整飲食習慣,包括鼓勵在地飲食、多吃米食,以及減少肉食都是方法,農糧署更具體訂出目標希望國人的飲食能從現在2700大卡,減到2500大卡。

問題本質未解決

目標雖然訂得很漂亮,但到底能不能回應問題的本質,也就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彭明輝在書中提出6項應變措施,包括研發低投入的農業生產模式(少石油、少化肥、少農藥、少水),以利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升糧食自給率,也可減緩糧價對低薪勞工與弱勢者的衝擊。

彭明輝認為,政府至今仍將糧價上漲當做是短期問題解決,只是增加高糧價忍受度,沒有意願也沒有了解問題本質的能力。人民也沒有知覺到問題的本質,以為是暫時性的,於是開始動用儲蓄金,但是,未來30-40年油價只會持續上漲。「把長期問題當短期問題看待,開始使用儲蓄,不斷把問題延遲到最後,是會完蛋的。」(待續,1/2)

Top

 

生物簡介|不能安睡的拉狸:穿山甲

作者:呂軍逸(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 編按:什麼動物披了一身盔甲,臉蛋卻像娃娃一樣可愛?為什麼鄒族卡那卡那富人如此尊重牠?南屯犁頭店每到端午,便有木屐踩街踏地習俗,典故來自何處?原本貪睡的牠又為何難以成眠?本週專欄,將為您介紹這種奇特生物的風采和其面臨的生存危機!

那天,夏夜的空氣帶著一絲涼意,我們走在林道上,一個小小的身影在草叢中晃動著,一副可愛的娃娃臉,身上披著堅硬的鱗片,手上有著大大的爪子,吐著長長細細的舌頭,一隻穿山甲大搖大擺走在路上。紅紅透著鮮血的尾巴讓大夥震懾了一下,不知是誤觸陷阱或被野狗咬傷,無辜的神情和尾部斷裂的傷口讓人不忍。

山道上偶遇的穿山甲,尾巴受了傷。圖片: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聖獸傳說

穿山甲這種美麗而帶有點神秘感的奇妙生物,也盛傳著許多和台灣原住民之間的小故事。相傳南鄒族卡那卡那富人(Kanakanavu)從前不吃不殺穿山甲是有其原因的,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壞心的外族頭目,因為很喜歡鄒族村內ㄧ位很美麗的卡那卡那富族姑娘,想娶他作為妻子,但後來被這位美麗的姑娘拒絕了他的追求,於是頭目便懷恨在心。

趁著有一天他假裝找姑娘來家吃飯作客,並在中途偷偷設置了很深的山洞陷阱想將女孩囚禁並逼迫她。而好心的穿山甲發現了這件事,跑去告訴了族人,但因為大家都很害怕兇惡的頭目,而沒有人趕去救這個女孩。於是長老便請穿山甲挖了很深的洞穴把這個姑娘救了出來,而最後壞心的頭目也獲得了應有的逞罰。救人的穿山甲的故事也很快在村內傳開來,因為穿山甲運用了自己的本領救了族人,也因此鄒族人對穿山甲也特別的尊敬和愛護。

拉狸翻身

貪睡穿山甲繪本書影。書名:貪睡的穿山甲 犁頭店的故事 文:莊世瑩 圖:林妙燕 策劃:台中市文化局 出版社:青林國際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3月臺灣在地文化的故事繪本其實不多,其中有一本我印象特別深刻,繪本的名稱就叫作《貪睡穿山甲》。一般人對於穿山甲的概念大部份是晝伏夜出,平常都躲在洞裡睡覺。長期以來這個在人們眼中貪睡的穿山甲,也成了故事中的主角。

南屯犁頭店是台中最先開發的區域,也是平埔巴布薩族的舊居地,早年漢人來臺拓墾時,街上出現許多因拓墾需求的農具店,其中又以鑄犁頭最為有名而命名犁頭店。犁頭店俗稱「拉狸」,也就是穿山甲,這種全身覆蓋滿鱗片的神奇動物,自古便識為聖獸。

穿山甲被視為聖獸,犁頭店在地傳說,認為吵醒昏睡的穿山甲能帶來好運。相傳在漢人來臺墾荒時期,有一隻金色的拉狸在地底沈睡,端午的熱氣讓穿山甲昏昏欲睡,當地居民相信,如果穿山甲一覺不醒,將會帶來災難,若能讓這隻金色拉狸持續翻身,地方地定會出現更多人才。因此每到了端午時分,居民們便穿上長木屐,用力踩地面,想震醒地下的穿山甲。而風水學上則認為犁頭店正好位於聖獸穿山甲穴上方,若能吵醒冬眠的穿山甲便會位地方帶來吉祥。

雖有滿身鱗甲,但穿山甲的長相卻出乎意料地可愛,第一次見到牠可能會以為是個玩偶,套句現在流行詞來形容就是「萌」!那圓圓黑黑的眼睛配上櫻桃小嘴和片片鱗甲,這樣的搭配組合,讓人不得不佩服造物者的巧思。

穿山甲長相討喜,一身鱗甲卻個性溫馴。圖: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全世界的穿山甲共有八種,分布於非洲和亞洲熱帶與亞熱帶地區,而台灣的穿山甲則為中國穿山甲的台灣特有亞種(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又有台灣鯪鯉之稱的穿山甲平時以螞蟻和白蟻為主食,白天在洞內呼呼大睡,晚上才晃晃悠悠的出來找尋食物,筆者就好幾次晚上在山區遇到出來散步覓食的穿山甲。

穿山甲利用強而有力的爪子撥開蟻巢,以細長而黏的舌頭舔食四竄的螞蟻,再將舌頭螞蟻棒棒糖送進不具牙齒的嘴中,每分鐘舌頭舔食可達80次,螞蟻或小昆蟲都難逃其舌。

鯪甲饕餐

遇到危險時,穿山甲會把自己捲成球狀,雖能抵禦其他動物,卻難逃人類貪婪魔掌。圖:尾巴受了傷的穿山甲,慢慢踱回山中,穿山甲面臨棲地縮減、人類獵捕危機,國際間已列為保育級物種。圖:穿山甲長相討喜,一身鱗甲卻個性溫馴。圖:閱野自然玩學協會很多人都知道穿山甲受到威脅時,會將頭彎向腹部,把自己捲成球形,或許這招能抵擋其他動物的攻擊,但卻擋不住人類饕客和獵人的追捕。

華人視穿山甲為野味,皮可製成皮件,鱗片可入中藥,具有疏通經絡、活血等功效。由於貿易需求和大量的捕殺,華盛頓公約已把穿山甲列為附錄Ⅱ的物種。即使已管制穿山甲在國際間的買賣,但亞洲嗜吃穿山甲的習慣與中藥市場需求,使得「打擊東南亞穿山甲違法交易」、「警查獲非法走私冷凍穿山甲」等相關報導仍時有所聞。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表示,每年都有數千隻非法交易的穿山甲,這些穿山甲許多都直接以鱗片販售交易甚至整隻直接冷凍,即便能幸運存活,在惡劣的運輸環境下,其重返自然繼續生存的機會相當渺茫。

台灣特有生物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在1993到2009年共17年期間,急救處理了117隻的受傷野生穿山甲,其中以創傷最多,70%由陷阱造成,獸鋏為頭號兇手。獸鋏不只穿山甲威脅穿山甲生存,台灣黑熊與許多動物都深受其害,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造成重大打擊。

鯪鯉輓歌

飼養繁殖穿山甲並不容易,但市場需求不斷,穿山甲的獵捕壓力遲遲未見消減此外,棲地退化、喪失也是穿山甲生存面臨的另一大難題。

其實穿山甲適應環境的能力頗強,證據顯示,只要食物穩定,穿山甲能適應變遷過後的棲息環境(modified habitat),包含人口稠密的都市邊緣。然而農藥使用和環境破壞,使得食物來源減少,棲地消失、盜獵更加容易接近等種種因素,亞洲地區穿山甲處境岌岌可危。

近年臺東縣鸞山村居民成立社區巡守隊,結合當地警方利用在地力量守護這珍貴物種,成果頗豐,並受國際肯定。日本NHK電視台就曾派攝影團隊,前來拍攝介紹「野生動物」的節目,並授權許多國家同步播出。期待未來保育行動也能擴及其他社區,透過認識、宣傳,讓社會大眾落實不買、不吃、不捕穿山甲。

當晚我們簡單幫穿山甲上了一點藥,便與牠告別,並祈禱在未來的日子裡,牠能遠離危險,堅強地活下去。

尾巴受了傷的穿山甲,慢慢踱回山中,穿山甲面臨棲地縮減、人類獵捕危機,國際間已列為保育級物種。圖:穿山甲長相討喜,一身鱗甲卻個性溫馴。圖: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 專題介紹:住在城市的人們,或許已經遺忘了先祖曾必須與其他野生動物們打交道、爭奪生存空間的生活。隨 著人類漸漸擴張及各種動機,牠們的數量與棲地日益衰退。這些臺灣特有生物的記憶,仍被保存在原住民的傳統及傳說中,透過這些傳說,我們得以遙想當初人與自然如何互動,而那一份尊重不同型態生命的敬意,也值得我們細細體會、學習。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祕魯公平貿易之旅|食物與一場拉美革命

作者:余宛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食物人類學碩士、生態綠創辦人)

編按:作者是公平貿易特約商「生態綠」的創辦人之一,9月17日至30日,他與共同創辦人徐文彥受邀到祕魯參加一場名為「Peru Natura」的國際食品展,這是秘魯第一次用自然、生態來作為食品展的主軸,嘗試「以貿易的方式來支持友善生態的農產品」;此行,他們也藉機了解在此地推展公平貿易有長遠歷史的組織、讓原住民維持生計的生態旅遊、並實際走訪公平貿易生產者的農園。本站今日起刊載作者連日的見聞與學習,共同見證這雨林國度,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永續道路。

雨林,為了經濟發展遭到無情濫墾;礦脈,有毒溶劑荼毒了當地原住民;毒品,猖獗在黑暗的都市角落;觀光,情色與雛妓成為選項;農業,生產者飽受剝削之苦……拉丁美洲一直處在貧窮與恐懼之中,有誰想到,食物可以為一個南美的貧窮國家帶來榮耀、找到定位、綻放發展的曙光、重塑國族的認同?但祕魯正在為一場食物帶來的革命,而悄悄改變。

用紫色馬鈴薯與祕魯海產製作的新派料理。余宛如攝。

Mistura  目標明確的食物饗宴

自2008年起,Mistura,南美最大的美食嘉年華開始在祕魯首都利馬舉辦,每年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美食愛好者前往,參加人數年年以倍數成長。每年,祕魯人聚集在Mistura慶祝他們的烹飪傳統、國境內驚人的生物多樣性,並把所有的祕魯人再次緊緊的綁在一起。

Mistura的精神就是藉由美食,以嘉年華的方式與全世界的人交流溝通,傳遞祕魯的國際價值。發起Mistura的人包含了祕魯美食產業鏈上各種不同的角色,推廣祕魯美食成為文化認同的基礎、經濟發展的要素、屬於所有祕魯人的福祉與進步,並為保護祕魯生態多樣性、重正美食鏈中小生產者的價值而發聲,同時展現烹飪的社會願景與價值給新一代美食工作者。

像2011年國際知名主廚Dan Barber,分子廚藝先驅Ferran Adrià及René Redzepi, Michel Bras與Gastón Acurio等在Mistura共同發表了一份「給未來廚師」的宣言,正式掀起了全球主廚們的社會運動,高調倡議廚師的未來責任,將烹飪視為具有力量的轉化工具,改變世界滋養自己的方式,帶領社會朝向永續與正義的方向。

這樣的改變力道與自信,事實上在祕魯卻經過十幾年的的醞釀。

Gaston Acurio  美食界的切‧格瓦拉

正如「給未來廚師的宣言」引發了一些爭議,評論者認為這些廚師們或許自我感覺太過良好,我這樣比喻Gaston Acurio或許很多人不以為然,但Gaston Acurio確掀起了祕魯的烹飪復興運動。

Gaston Acurio出身於祕魯的政治家庭,放棄法律學業,畢業於法國巴黎藍帶廚藝學院。1994年,Gaston Acurio回到祕魯,與德國裔的妻子共同開設高級法式料理餐廳,但在當時的祕魯,沒有多少人欣賞,Gaston Acurio轉而投入鑽研祕魯傳統廚藝與多樣性的食材,也慢慢形塑他日後對於美食的政治意識型態。

1999年,Gaston Acurio逐漸以祕魯當地食材耙梳出料理元素中最好的部份,自在的遊走在傳統與前衛的烹飪廚藝間,逐漸打開知名度,在祕魯大受歡迎,不但成為熱門的美食節目主持人,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在南美洲建立每年12億美金營收的美食帝國,擁有30幾家連鎖餐飲店,在祕魯的兩間餐廳更入選為全球50大美食餐廳。

Gaston Acurio借鏡日本料理打入全球美食殿堂的經驗,例如改變祕魯傳統的料理Ceviche(一種以天然食材如檸檬等醃製的祕魯傳統生魚料理),成為視覺上、味覺上讓人驚艷的菜色,進攻國際美食一級戰場紐約、洛杉磯、倫敦等,立馬改變國際對祕魯的印象。在高級美食剛在祕魯引領風潮的年代,大部分的人只停留在對高級料理廚藝的關注上,但Gaston Acurio關心的可不止於此。

在Gaston Acurio連鎖餐廳Tanta吃到的Ceviche,融合日本料理與祕魯傳統食材:如拇指般大的玉米粒等。余宛如攝。

料理界未言說的公平貿易

在聯合國這樣的國際場合,通常是政治家談論戰爭與貧窮的地方,極少提到和平與愉悅。但Gaston Acurio與西班牙裔的名廚Ferran Adrià,卻破例在聯合國發表演說,播放他們一起製作的紀錄片「PERU SABE;美食是改變社會的仲介(cuisine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這兩位深受國際社會敬仰的廚師,告訴大家他們如何以一個廚師的專業,結合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意識,形成改變祕魯的社會的力量。Gaston Acurio是祕魯率先強調生產食材者的先驅:「將價值重新還給被低估的祕魯產品,是我努力工作的動力。我們試著將祕魯的傳統全球化,使它們成為全球品牌。如果我們能將祕魯食物的概念出口到全世界,我們就能建立一個連結祕魯小型、貧窮生產者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供應鏈。」這是Gaston Acurio美食哲學中的社會元素。

祕魯是馬鈴薯的原鄉,當美歐各國吃著單調的馬鈴薯作為主食時,在祕魯你可以享受到400多種不同風味的馬鈴薯。馬鈴薯是Gaston Acurio最先成功實踐哲學理念的農產品。祕魯是馬鈴薯的原鄉,安地斯山脈附近約有400多個品種,是祕魯人日常生活的主食之一。Gaston Acurio想提高馬鈴薯小農的收入,把馬鈴薯做成甜點,並在不同的佳餚中呈現不同馬鈴薯的特色,在自己的連鎖餐廳中銷售,也成為Mistura美食嘉年華的主題與焦點,為許多過去被低估價值的食材創造需求。最重要的是,Gaston Acurio帶動的是社會風氣的改變,也讓社會看到環境的價值,如今祕魯的新思潮圍繞在尊重小生產者的價值、保護祕魯境內生態多樣性的努力上。

祕魯頗具歷史的公平貿易咖啡合作社CEPICAFA近日在談論「南半球」公平貿易市場潛力的時候表示:「公平貿易是有空間的:人們想要幫助小生產者,這個概念已經在那兒了,只是大家還不知道有公平貿易這個概念罷了。像是知名的祕魯主廚Gaston Acurio,他其實經常在談公平貿易的概念,只是沒有稱之為『公平貿易』而已。」

拉美的企業社會責任CSR

拉美的企業社會責任蓬勃興起,有調查顯示跟傳統文化有關,拉美企業家多會想盡力幫助他們貧弱的鄉親們。Gaston Acurio視他旗下連鎖餐廳緊連關係著改善祕魯人福祉,也被列入拉美企業社會責任熱烈討論的案例中。他們希望祕魯人重新發現當地農產品的獨特價值,透過農產品改變世界對祕魯過去遭受國際間不好壓力的印象。

祕魯的平民美食是烤牛內臟Gaston Acurio也復興了街頭傳統的烤肉攤販。祕魯的烤肉攤因為缺乏健康與衛生標準,一度被政府禁止。在Gaston Acurio的號召下,祕魯的廚師幫忙訓練這些攤販達到規定的標準,讓多為貧窮家庭婦女的攤販能重新就業。Gaston Acurio以美食催化祕魯近年在經濟上、文化上與社會上的改變,也激發祕魯下一代年輕人的夢想,80000多名年輕人剛報名了廚藝課程,正如Gaston預料的:「年輕的孩子不想當足球明星,他們想要煮飯」!文化人類學視烹飪為人類文明的起點,而Gaston Acurio正是開啟祕魯新社會大門的關鍵。

影片連結

※ 參考資料:PERU SABE

Top

 
 

英國近年夏天多雨 元凶:北大西洋暖化

本報2012年10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研究數據指向海水暖化與氣候轉變之間的關聯,同時也顯示氣候可能在極短時間逆轉為乾燥。

北大西洋自1990年代以來嚴重暖化,而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此現象正是英國近年來夏天天氣多雨的元凶。氣候變遷導致多雨的天氣,且影響範圍觸及北歐,使北歐的夏天降雨量增加近1/3。

此項研究油英國瑞丁大學教授羅溫薩頓(Rowan Sutton)領導。薩頓表示,此氣候模式可能突然地轉變為乾燥的夏天。「我無法保證,但這是有可能的。」他說道:「然而我們不確定何時會發生,這也正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答案。而我們現在正努力找到答案。」薩頓補充說明,這項轉變可能突如其來的發生,也許是兩三年之後。

2012年夏天為一百年之內最多雨的夏天,且伴隨著超出夏季平均雨量的降雨。薩頓教授的團隊曾出版地球科學的研究作品,這些研究檢視了超過一世紀以來的數據,發現大西洋的溫度在每個數據的時間點上皆高於或低於數十年來的長期平均值。最後一次的暖化期始於九零年代後期,研究發現此暖化與近年來北歐的濕熱夏天以及地中海的乾熱夏天有所關聯。薩頓的團隊根據現有的氣候現象解釋海水暖化與天氣轉變之間的因果關係。

薩頓表示,這些轉變從好幾個世紀之前就開始發生,然而全球暖化也帶來衝擊。「這並不完全是自然現象,亦無法證實其完全是人類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他說道:「許多證據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改變氣溫變動的時間點與幅度。」薩頓舉例,1960年代至1980年代,發電廠所帶來的煤煙等汙染造成的地球冷卻,即是冷卻期的發生期間。

大西洋上一次的暖化時期發生於1930至1950年代,同時期英國也出現多雨的夏天,期間1948年8月發生嚴重洪水,迫使東岸的主要鐵路關閉三個月,而1952年發生於林茅夫的洪水造成34人死亡。

2012年夏天,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縮小至有記錄以來最低,而大西洋暖化正是導致冰融的原因之一。當海冰縮小,沒有冰層覆蓋的海水在陽光下受熱,也可能導致英國夏天的多雨天氣。然而,薩頓表示,科學研究正努力找出此關於此說法的正確答案。

大西洋在暖化和冷卻之間的轉變為歐洲、非洲及南美的氣溫及雨量帶來影響,先前的研究指出,這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所相關。其他由瑞丁大學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則假設,在未來的幾年可能發生暖化和冷卻的循環。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Top

 

救地球 產油國挪威提高碳稅

摘錄自2012年10月15日台灣醒報報導

石油礦藏豐富的挪威為了對抗氣候變遷,最近提出一連串降低汙染與開發新科技的政策與誘因,包括針對國內在北海開採石油的業者提高碳稅兩倍,同時由挪威政府額外提撥十億英鎊(約台幣470億元),做為幫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的基金。

根據英國《衛報》指出,挪威政府已確定將現有針對近海石油公司課徵之碳稅額度,增加到每噸二氧化碳為45英鎊(約台幣2110元),針對捕漁業者課徵的碳稅,也增加到每噸5.5英鎊(約台幣258元),另外,在開發新能源上,挪威也將額外增撥十億英鎊基金,在開發中國家推動減緩氣候變遷、開發再生能源與解決糧食危機,同時鼓勵開發低碳能源。

挪威過去已經信誓旦旦表示,2020年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相較1990年水準降低30%。挪威財政大臣約翰森表示,「儘管全球經濟環境面臨挑戰,挪威經濟仍持續表現良好,從稍早的全國預算書修訂版來看,產能利用率仍高於預期。」

世界自然基金會蘇格蘭地區主任狄克森表示,「挪威為世人示範了如何先利用石油收入再來改變人們使用石油的習慣,我建議英國政府也應該跟進。」

挪威是全球第八大石油輸出國,每日產油量最高峰可達三百萬桶,本身擁有51處可用油田與天然氣油田,目前估計尚未開挖的原油蘊藏量則超過七十億桶。人口僅五百萬的挪威,拜石油收入所賜,目前人均所得是排名世界第三富有國家。

Top

 

展覽致9000隻蝶死亡 英藝術家遭撻伐

摘錄自2012年10月15日聯合新聞網報導

英國前衛藝術家赫斯特(Damien Hirst)9月初結束在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的個展「In and Out of Love」。展覽大受歡迎,但據美術館統計數據,有九千多隻蝴蝶在這場為期23週的展覽中死亡,意即每周須替換4百隻新蝴蝶,引起許多動物保護團體撻伐。

「In and Out of Love(進出愛情,暫譯)」展覽有兩個沒有窗戶、充滿蝴蝶的展覽廳,參觀者可近距離觀察蝶蛹,以及蝴蝶飛舞、休息和吸食花蜜、糖水或水果的模樣。這場展覽獲許多藝術評論家讚賞,並成為泰德美術館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平均每天吸引3千人參觀。

展覽採用釉蛺蝶屬和貓頭鷹屬蝴蝶,這兩種熱帶蝴蝶可在野外生存九個月。不過,參展蝴蝶的生命僅介於幾小時至數天。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TA)發言人說:「赫斯特的極端藝術既無聊又冷酷。」蝴蝶保護協會執行長瓦倫博士批評,這場展覽忽略生物的權利且煽動不尊重環境的思想。

泰德當代美術館發言人說:「參展蝴蝶都來自英國蝴蝶園,且為經過挑選、適合在展覽廳生存的品種。每週約有4百隻蝴蝶在此度過餘生,展覽提供高品質環境,許多參展蝴蝶比野生蝴蝶還長壽。」

赫斯特的作品多以往生動物為主題,包括泡福馬林的鯊魚、鑲有8千5百多顆鑽石的人頭骨,其中泡福馬林的剖半母牛與小牛獲得1995年的特納獎。

Top

 

小琉球珊瑚礁體檢 喜見海龜相伴

本報2012年10月16日屏東訊,周秀咪報導

小琉球珊瑚礁體檢11位志工15日在小琉球海域體檢珊瑚礁,結果顯示除了肚仔坪活珊瑚覆蓋率表現較差外,漁福港及厚石群礁的活珊瑚覆蓋率屬「普通」及「優良」。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種類不多,但卻意外出現許多大體型的海龜,令人驚艷。

10月中旬,全台籠罩著濃濃的秋意,在南國的小琉球,太陽卻還是一樣熱情, 珊瑚礁體檢人員分別在小琉球肚仔坪、漁福港外及厚石群礁三處拉開5米及10米穿越線展開調查。除了肚仔坪及漁福港5米處活珊瑚覆蓋率表現較差,約15-21%,地形以岩石為主,珊瑚多呈分散少有連續。漁福港深處及厚石群礁皆有40-50%,屬「普通」至「優良」程度。

這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辦理「2012年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的最後一站。志工發現,指標性魚類只見三兩成對的蝴蝶魚及肚仔坪10米處發現一隻大體型裸胸鯙外,其他指標性魚種皆無紀錄,顯示過漁的現象值得大家注意。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方面,以魔鬼海膽為優勢,在三處皆發現體型較大的硨磲貝,厚石群礁10米處紀錄到約30-40公分大小硨磲貝,是今年全台各調查點記錄到的硨磲貝體型之冠,吸引大家注意,而漁福港10米處則發現龍蝦蹤跡,族群密度約0.25隻/100㎡。

雖然指標性物種的表現不甚理想,但在潛點附近卻意外發現幾隻大體型海龜,讓志工們驚呼連連。

小琉球珊瑚礁體檢體檢志工歐承勳推測,小琉球的海底地形相較其他離島較平坦,有些潛點不適合珊瑚造礁,可能是造成魚類及無脊椎動物較少的原因。張肯寧表示,這一次在小琉球看到許多大體型海龜,讓他感覺值回票價,可惜與其他地方相比,小琉球的海底漁網還是偏多。

近來,有島上民宿業者自發組成「海洋志工隊」,定期潛入海中清除海中廢棄漁網及垃圾,海底的垃圾有比往年減少很多。珊瑚礁志工也效法這樣的淨海活動,在回程時順手撿拾垃圾與漁網,落實環境保護的正確概念。

小琉球珊瑚礁體檢-海誓珊盟連署小琉球珊瑚礁體檢,2012年台灣珊瑚礁總體檢也隨之落幕,每一位參加過珊瑚礁體檢的志工皆付出心力,科學指導員林育朱也與志工一起簽下守護海洋的「海誓珊盟」連署布條,期許未來的海洋,能夠恢復以往的繽紛熱鬧。

Top

 

印尼漁民轉職 植林養蟹收益豐

本報2012年10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圖片節錄自雅加達全球報,Putro Agus Harnowo提供印尼巴里島的漁民再也不能預測,何時是出航捕魚的最佳時節。有科學家說這可能是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但對漁民來說找出原因,還不如改變謀生方式要來的實際。位於印尼南方丹帕沙市( Denpasar)Wana Sari的漁民,就試著培育紅樹林來繁殖招潮蟹,以此維持收入,成為人類適應自然的典範之一。

雖然對漁民而言,一開始要從捕魚立刻轉職為養蟹並不容易,除了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一個完整的養蟹場還沒開始,就得先付出約2600美元到3700美元的成本,同時還得為螃蟹們打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這地區超過100多位的漁民,最後約只有45位願意投入這項產業。

Wana Sari漁民組織領導人Made Sumasa表示,「這些螃蟹最後都銷往雅加達及新加坡,買家一次的量至少都是200公斤起跳。」一隻螃蟹得花20到30天的時間才能成熟,若照顧妥當一噸的螃蟹苗約可收成500公斤,雖然去年才開始經營,但卻已有三成獲利,這樣的成果讓Made與他的朋友們決定繼續投入。

和先前討魚比較起來,螃蟹養殖可說是更具前景也不用擔心空手而回,Made強調為了讓螃蟹們有更好的居住環境,他們打算種植更多的紅樹林,並認真考量生態旅遊的可能性。

※ 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雅加達全球報

Top

 

論壇|捷運東門站通車之後

自然文史生態與現代化之間的期望、絕望的拉鋸! 作者:施其陽

捷運中和線的興建與發展

在1998(民國87年).12.24日這一天,捷運中和線正式通車,這條路線是繼1996.3.28的捷運木柵線以及1997(民國86年).3.28通車的淡水線之後,台北捷運中第三條所通車的路線,而由於當年因與捷運淡水線及中和線所接軌的信義線與新蘆線仍尚未興建,因此促使這兩條路線便暫時的被接在一起,成為一條「暫時完整」的過渡的路線。

到了隔年(1999年/民國88年)的11.11時,台北捷運的第四條路線-新店線通車也通車了,且當年與新店線接軌的松山線因還未通車,而便與捷運中和線相繼一起與淡水線暫時接軌。當時因新店線加入營運的關係,促使原直達淡水站的中和線改只行駛至北投站為止,而將原終點站-淡水站讓給了新店線。

至通車到分流的這段時間,捷運中和線共與捷運淡水線臨時接軌了14年,由於接軌時間過久,而使得居住在中永和地區的居民早已習慣這樣的乘車模式、將南勢角→北投的這段臨時路線視為是一條正式的路線且已對於這條路線產生了不可抹滅的情感,因此在今年(2012年/民國101年)年初,當台北市長郝龍斌在宣布了捷運中和線及捷運新蘆線這兩段路線,將在東門站通車之後,相互接軌時,便引起了許多居住在中永和民眾的不滿。有的民眾認為無法直接到達台北車站以及每天必須要前去台大醫院看病等諸多因素,在中和與新蘆相互接軌後必須要換車是相當的不便而一直向政府表達抗議,但市政府在歷經了諸多專家學者的建議(如:紓解台北車站日益增多的人潮及提高效能等諸多建議)之後,仍決定分流計畫不變,這使得捷運中和線與捷運淡水線這條銜接已久的臨時路線,在2012.9.30東門站通車之後,將分流並走入歷史。

當2012.9.29的晚間11:09與11:30分,在古亭站隨著分別開往南勢角→北投以及北投→南勢角的最後一班列車的駛離,這不但意味著捷運東門站的通車時刻開始進入了倒數計時的階段,而捷運新蘆線及中和線也因為此站的通車而正式的接軌,成為繼板南線及文湖線之後第三條完整的捷運路線。捷運局為了讓許多的捷運迷及遊客見證捷運中和線與捷運淡水線即將分流的最後一刻,而特別在最後一班列車上標示「最後列車」的字樣,供捷運迷與遊客拍攝,許多的遊客及捷運迷在東門站通車後的隔天,紛紛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以及投書報紙來表達自己對於捷運中和線分流的不捨與追憶,這促使了許多的社會大眾也深受這樣的情緒所感染。

在通車之後,市政府與各家新聞媒體,便開始一直不斷的強調捷運東門站通車之後的好處,如:轉乘方便、紓解台北車站過多的人潮、中永和地區的居民若前往台北東區購物商圈將可節省五元的車資、之後前往新莊和蘆洲將可以一車直達而不必換車、重新活絡以及增加中和新蘆線周邊的商家經濟和房屋的價值等諸多優點。然而,在市政府及各家新聞媒體所強調的優點之下,中和線與新蘆線的接軌真是如此的完美無缺嗎?或許可以說:「是!」但也可以說「不是!」

捷運的通車,塑造了台北價值與讓其資本更加的流通

當中和線與新蘆線正式的接軌之後的隔天,這象徵著台北捷運的第三條完整路線的成形,以及台北市的捷運網絡雛型已慢慢地浮現,各條捷運網絡各司其職,每天負責來來回回的開著自己的路線以及運送著乘車的旅客前往自己想去的目的地。透過乘坐捷運,促使每個人前去許多較為遙遠的地區已不再是一件令人感到麻煩的事,且居住在台北市周遭的新北市的居民(以西邊為主),若欲前往台北市將會變得更加的方便。這些種種的誘因,促使在早期一些捷運還未通車且屬於郊區之地,紛紛地開始湧入了更多的外來人口,有的人是因為便利的捷運,而更願意來此消費;有的人則是因為快速的捷運而更願意來此定居。這些經由捷運所衍生出的便利性,不僅是造就及形成了台北市及部分新北市的各地之交流性變得更加的頻繁、活絡了捷運沿線的地方經濟更甚至是炒高了當地的地價與房價等諸多的社會現象。許多的新聞媒體對於捷運網絡所創造出來的經濟價值紛紛加以稱頌和讚揚,這促使了興建捷運的理由變得更加的合理且必須,只是,在這些看似美好的光景中,正是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的疏離與隔離。

其一,每當各個存於新北市段的捷運路線通車之時,捷運局總是會不斷的強調到「台北市將可以節省多少時間」,而當捷運局在試著做這樣的強調之時,在無形之中,都賦予了台北市身為台灣之首的地位,且隨著一條條的捷運路線通車,台北的地位將會更加地被確立。若將台灣的縣市比喻成人的各個身體構造,台北市將可以說是屬於人的大腦,現今的中央政府當局幾乎都是以台北市的整體價值來做為對台灣及各個縣市的優先判斷與考量,他們(或全世界)所重視的產業主要為商業(其次是工業,農業居末),因此台北市便成為以商業為中心的都市,且這樣的氛圍影響了全台灣的諸多人所思考的模式,這促使原居住在台灣其他各縣市的人們開始不斷的北上求職,然而在這樣不斷有人口移入的情況之下,促使台北市與新北市的部分地區已產生了寸土寸金及人口密度過高的現象。

每當到了過年過節的返鄉潮時,總是有許多人都必須要從台北南下,對於居住在西部的人來說,因為它們有高速公路及雙鐵因此返鄉較不構成問題;但對居於東部的人來說,它們卻單只有一條火車鐵路及一條危險的蘇花公路,儘管近年來一直為了要開闢一條所謂平安回家的路而導致贊成與非贊成者吵成一團,贊成者的立場合理,非贊成者的立場也合理,但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問:「為何我們必須一定要到台北去尋求就業機會?我們為何只能有這兩種選擇?難道我們的主流就業文化與思想就不能做出改變?」

為了讓每個縣市都能夠條條道路通台北,我們不惜與自然環境、文史遺跡對立並犧牲其權益來成就台北身為台灣霸主的地位,這樣的對立,促使我們將與大自然更加的疏離以及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許多身在花東地區的民代,表面上看似一直是在幫花東地區的居民爭取其應有的交通權益,但他們在無形之中,也是在進一步的將台北的霸主地位推向更高峰。

其次,每當各家的新聞媒體在報導許多有關於捷運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時,總是對此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在看待,然而現今的台北市以及新北市的部分地區(板橋、土城、新蘆、三重、雙和及新店等地)正因捷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促使該地區的土地價值與房價不斷的飆高。的確,捷運系統確實為當地創造了經濟奇蹟,但這對於許多的人以及該地尚存的自然綠地及文史遺跡來說,卻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

面臨人口一直不斷增加的台北市及新北市部分地區,往郊區移動,就成了購屋族的首選,但當購屋的需求增加,這就意味著房屋的需求量大增,這對於建商來說,是一件好事,因此許多存於台北市及部分新北市的原始綠地與文史遺跡所存之地,便開始受到了建商與政府的覬覦,而面臨到存廢的問題,通常房屋的需求總是處在優先的地位,因此這使得自然綠地與文史遺跡本身變得岌岌可危,它們所存在之地,只要一旦被建商所看上,其生命便由興盛轉變為風中殘燭。

當今正在興建的捷運-環狀線所在地的十四張聚落、淡海輕軌所在地的淡海新市鎮原始農地、三鶯線的周邊地區、新莊線的樂生療養院正是其實例,且面對捷運通車之後不斷被炒高的房價,將會有更多的人買不起房子。我們當今多家的新聞媒體,總是一直不斷地在推崇經濟價值、消費與享樂文化,並將之賦予合理化的地位,因此這對於資方來說,是一件相當美好的事,且讓更多的民眾都更願意去追求這樣的生活。

其三,捷運的通車不但促使台北市及新北市部份各地的流通更加的頻繁,這不但是讓台北本身的價值傳播得更加的深遠,這同時也是在毀滅掉僅存於北部地區的零星農業。有部分居住在大台北地區的人們,因有其祖地,因此選擇以務農為生,然而因為要蓋捷運用地的強制徵收(如:十四張環狀線事件),而促使許多的小自耕農面臨失業的危機,原本他們在糧食上能夠自給自足,但在土地被徵收之後,將會促使他們被迫放棄農業而可能成為一般我們所熟知的「無業遊民」,且在不斷提高某些職業及金錢的價值之下,也促使許多的人會認為農業是一項低賤的職業而不願去從事。

農業與其他的職業相比,是較能夠與自然為舞的職業之一,且也是我們的基本生存所需來源的重要職業。捷運網絡的密布,有時雖帶來繁榮與進步,但這同時也會毀掉了一個地區的職業多樣性及讓該地區的自給自足能力完全喪失。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目前只剩下了30%,隨著北部地區的零星農業的逐漸消失,其自給率將會繼續下跌。

一種被塑造的集體情感與意識

當初在捷運的路線設計時,儘管中央政府對於居住在各個路線的居民地搭乘喜好有所統計並進而將相似的路線連成一條,因此這促使了,新蘆線與中和線被畫再一起、新店線與松山線接軌以及接下來即將通車的信義線將會與淡水線連結。這樣的設計,通常往往都伴隨了各地區的職業以及經濟利益上的考量,人口的多寡成為了捷運路線劃分的關鍵。若以其特色來區分各路線的話,新店松山線、中和新蘆線及文湖線的行經路線,大多都位在台北市的重要辦公區,人們大多選擇下車的站,除了某些地區的購物商圈之外,其餘大多是以通勤者居多;而信義線及板南線的行經路線,大多都是位在台北市著名的東區、信義及西門商圈,因此板南線與信義線就除了通勤族之外,以購物逛街為其主要特色;至於至於淡水線,除了圓山以南的站大多為辦公區之外,其餘圓山以北的站,是以觀光及購物路線為主。

一旦當捷運各個路線的特色被凸顯出來時,這似乎就已經確立了所謂的分工機制,一旦分工機的確立,在該地區的其他產業,將可能會因這股力量被摧毀。當捷運中和線確定與淡水線分流之時,許多的專家學者都一直在強調政府是做了「對」的事情,只是到底何謂對?何謂錯?這往往都沒有一正確的說法,問題只有出在當初政府是如何規劃這條路線。我們會對捷運中和線的分線產生喜、怒、哀、樂,這往往擺脫不了政府與新聞媒體在這之中的掌控。

捷運路線儘管可以讓搭乘的民眾前往他地較為便利,但在便利的背後,往往都伴隨著商業經濟利益,一旦在捷運所行經的沿途之地的商業經濟價值被確立了,就絕對免不了開發,隨著移入台北市及新北市部分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一條條的捷運路線網絡即將完工,台北市的本身價值和地位,將會更加的水漲船高。有時我們真的不禁要問,口口聲聲一直強調為民服務的政治人物們,到底是會關心一般民眾?還是所謂的資方?或許誰讓他們獲利最多,這才是他們想要關注的焦點。

當我們在毀掉一塊原始綠地以及文史遺跡時,這將會是一個無法被彌補的傷害,儘管我們在事後承認自己錯了,但傷害已經造成,想要讓一塊綠地及文史遺跡恢復其過往的生機,這都必須要再等上數十年或是百年以上,其歲月將會是相當的漫長。現今,雖然樂生療養院事件已經得到了平反(監察院認定是時任的縣長及新莊市長有問題),但該棟建築,目前正面臨了走山的危機而搖搖欲墜,這樣遲來的正義已不再是正義而是彌補過錯。

現今目前仍處於爭議的地區仍還有新店的十四張以及淡海新市鎮的輕軌捷運,在開發之後,我們真的不會後悔嗎?我們真的能夠欣然地接受一切嗎?或許是!也許不是!這往往都端看我們是否還能夠去擁抱自然與大地。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