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價格飆新高 新一波糧食危機正衝擊台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豆玉米價格飆新高 新一波糧食危機正衝擊台灣

2012年08月24日
本報2012年8月2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圖片摘錄自公共電視根據報導,今年幾個農產大國俄羅斯、澳洲,都傳出糧食減產的消息,美國更遭遇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玉米和大豆價格漲幅達史上新高。仰賴美國進口大豆、玉米的台灣,原物料價格也悄悄攀上高峰,突破2008年糧食危機最高價格,行政院副院長所主持的穩定物價小組也嚴密掌握討論中,至今卻未對此發布因應消息。

有學者呼籲台灣應逐步改變飲食結構,以促進糧食安全,政府應增加誘因讓農民樂於種雜糧,飼料商則不妨10%改用台灣自產稻米或雜糧,增加的成本應在可接受範圍。

農糧署資料:玉米、大豆價格衝破2008年糧食危機最高價

農糧署糧食儲運組根據糧食進口到高雄港的台灣省農會7個主要進口商報價再加上及中華食物網查價、報價從美國進口雜糧價格進行統計,每10天公布一次訊息。

圖片節錄自衛報報導台灣向20個國家進口糧食,但仍以美國為大宗,依據農糧署統計原物料價格 ,最新資料顯示8月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玉米價格為23.84/13.14元,早已飆破2008年糧食危機最高價格,進入另一個新高峰。2008年大豆最高點是7月中旬的22.29,玉米是7月上旬的11.85元。

若與2007年8月中旬每公斤13.26/7.76元到去年同期17.34/11.34,今年,5年間漲了10.58/5.38元、1年間漲了6.05/1.8元。跟1月份16.41/10.44元比,7個多月間,足足增加了7.43/2.7元是6年來同期比較漲幅最大的一次。

糧食收購科表示, 從5月開始,進口大豆、玉米價格即逐漸攀升,與美國發出減產訊息時間相符。此項價格是針對畜產業報價,大量依賴進口飼料飼養的經濟動物提供台灣奶蛋肉類糧食,表面上自給率達80%,卻隱含進口糧食的細節,飼料作物成本飆高,意味著奶蛋肉類價格連動,糧食危機早已衝擊台灣。

大豆是對環境敏感的作物,美國一年種植一次,價格浮動較明顯,玉米雖相對較為穩定,不過這波漲幅仍令人心驚,與台灣颱風一到蔬菜漲個一元就擠爆媒體頭條相較,被關注的情形實在不成比例。

失衡的糧倉

台灣自產的小麥。便宜的進口雜糧,讓台灣依賴成癮,除了小麥供應麵食、麵包,大豆和玉米則以提供養殖動物的飼料為主,這些充作奶蛋肉的動物表面上提供了糧食自給率,卻隱含糧食供應的大洞口。糧倉的另一端稻米,卻滿滿的溢出穀倉,處理存糧也是政府的負擔。

台大農藝系教授盧虎生即指出,在糧食的結構上,米倉大爆滿,另一邊的奶肉蛋類卻不足,十分不平衡。除了100多萬噸的米可以掌握,其他糧食供給掌握不到。

為了選舉,政治人物開出支票讓1公斤稻米以25元收購,農民看有利潤,就努力種水稻,以至於稻米賣不完,只能堆滿穀倉。又因價格太高,而無法取代小麥用於常民生活所需的麵包、甜點,以及飼料。農民拼命種,稻米不斷堆積,卻平衡不了糧食自給率。

即使支持在地生產的奶肉蛋,仍逃避不了這些經濟動物的飼料都是進口雜糧的事實。90%飼料來自進口雜糧。進口玉米1公斤約12元,國際大豆價格即使飆升,仍低於稻米收購價,飼料商迫於成本,是不可能改變內容。

改變飲食結構  維護糧食安全

盧虎生說,台灣所謂的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一年得進口1000萬噸,即使所有休耕農地,以50萬公頃土地計算,每公頃種出最佳產量4公噸、1年200萬公噸,全都種滿水稻雜糧,仍然改變不了必須進口雜糧的命運。要提高糧食自給率以及維護糧食安全,只能改變飲食結構一途,雖然不至於主張蔬食,仍應適度節制奶肉蛋類的食用,減少需求,否則將是一條不歸路。

另一方面,稻米價格競爭不過進口糧價,飼料作物或相關產品就不能使用稻米,如此一來,種再多的水稻也於事無補。盧虎生表示,農委會雖然跟多國進口糧食,分散了國際分險,仍受美國糧價影響,因此應鼓勵飼料商多使用國產米。

他建議與其鼓勵農民種稻,政府更應增加誘因讓農民樂於種雜糧。而民間的飼料商不妨10%改用台灣自產的稻米或雜糧,增加的成本應在可接受範圍,只是少賺一點。同樣的道理,除非米麵包獨具特色,否則一般的麵包師傅基於成本考量,也不可能研發米麵包。此外,也應鼓勵麵包師傅調整做麵包的習慣,盧虎生掛保證說,「米絕對做得出好吃的麵包!」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