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北緯23.5度黑翅鳶與黑面琵鷺同歡 鰲鼓溼地鑲嵌在社區

立冬的嘉義東石,陽光仍然燦爛,正是來一趟溼地之旅的最佳時刻。距離鰲鼓溼地森林園區開園還有兩周,東石鄉沿路,到處都有酬神敬鬼的廟會,鑼鼓喧天好不熱鬧。進入四股村也能感受到熱鬧的氣氛,除了廟會之外,因為溼地慕名而來的旅客讓社區騷動起來。

入冬之後,沿著防汛道路,目視即可賞鳥,豐富的鳥況吸引了大批的賞鳥者,不但是鳥類樂園,也是賞鳥人的天堂。根據計畫記錄及過去研究觀察的結果,基地孕育白鷺、雀鷹、赤腹鷹、灰面鷺、魚鷹、彩鹬、小燕鷗、紅尾伯勞等超過200種的鳥類,近達台灣所有記錄鳥種之半數。如此豐富的鳥況,難怪第一次賞鳥的人,也能上手呢!現在,當旅客在知名的阿里山看日出,千萬別忘了日落之前抵達鰲鼓溼地,留住最後一抹夕陽的依戀,為北緯23.5度的北回歸線之旅留下完整的註腳。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銀合歡入侵鰲鼓 志工揮汗除不盡

溼地上的候鳥社區

鰲鼓開園 「鰲」翔展翼「鼓」舞高飛

黑琵喜迎國際志工 南布袋微笑造棲島

生物多樣性|直擊!錫蘭裸海蛞蝓的仲夏派對

文:黃興倬;圖:黃興倬、洪和田

這群海裡的「無殼蝸牛」,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單影隻在海裡悠閒緩慢滑行。對珊瑚礁潛水客而言,和海蛞蝓的每一次邂逅,都是一個驚喜。特立獨行的它們多半有著鮮豔的體色,與多樣的形態,常被潛水客暱稱是「海中寶石」。隨著水肺潛水與水中相機的普及,愈來愈多種的海蛞蝓被發現,也更吸引人們去探索它們過去不為人知的生態習性。

從淺處的礫石灘一路往下,我們發現了一隻落單的錫蘭裸海蛞蝓Gymnodoris ceylonica。稀客上門,當然馬上就是一陣閃光燈往它身上招呼。等到拍夠了,瞥見不遠處助理阿田向我招手,我向他游去,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看,赫然又看見了好幾隻錫蘭裸海蛞蝓,三三兩兩有的在交配,有的在產卵。原來,我們闖進了一個錫蘭裸海蛞蝓的繁殖派對!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海豹油常被業者宣稱養生保健,但取得方式卻相當不人道,據「野生動戶保育法」的修正案條文指出,未來不得買賣海洋哺乳類活體與製品,而製品方面要移出原住民獵捕證明,否則將觸法,希望大家因小失大,保護無辜動物也顧好自己荷包。而大家常吃的食用油安全嗎?香港最近驗出兩項食用油裡含有超標致癌物苯芘,那大家該如何保護自己,有立委打算提出「飲食教育法」,來彌補飲食知識及資訊之不足。

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西南極洲暖化加速超乎想像,加劇海平面的上升,令人擔憂,而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也能減緩氣溫上升,中國廣州更換百輛新能源公車,來提倡低碳生活的理念,新的一年大家一起為地球努力吧!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森林保國命脈 非搖錢樹

作者:金恆鑣(珍古德協會理事長、前林業試驗所所長)

臺灣的森林在自然環境之水土保持、水文調節與碳吸存等功能上所帶來的服務與價值,遠遠超過其所生產之木材的價值。每年重複發生的豪雨、土石流、南臺灣冬季缺水等現象,凸顯了森林資源在保護自然環境上的重要性。臺灣自然生態的主體是森林生態系,它影響著濕地與近海域的生態系。森林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的主力。唯有維持森林的自然度,始能保存其無價的基因資源。

應如何看待臺灣森林的管理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摒棄搖錢樹觀念。眾所周知,臺灣所需之木材相關製品(如紙漿與用材等)目前幾乎完全仰賴進口,而臺灣之所以進口木材相關製品,是出於經濟考量,而非緣由於林業管理的失焦。換句話說,臺灣的自產木材原料不具商業銷售潛力。

精采內文

 

北緯23.5度鰲鼓溼地 社區與黑翅鳶、黑琵同歡

四股社區的入口意象:「海口人與鳥仔的純情夢」。本報2013年1月1日嘉義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位於嘉義東石的四股村,因為鰲鼓溼地森林園區的開園,氣氛顯得熱鬧,一些溼地慕名而來的旅客,一進入社區,就被裝置藝術所吸引。

四股聚集海口人與鳥仔

四股社區是典型的農、漁村社區,是最靠近鰲鼓溼地的村莊,幾年前透過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農村再造,藉由去(2011)年文化部「藝術界入空間」計畫,將鰲鼓溼地與四股社區改造為「海口人與鳥仔的純情夢」,兩位藝術家盧銘世、蔡英傑賦予廢置的蚵殼、水管、鋼筋、保麗龍、漂流木新任務,讓社區變身為兼具生態、人文、藝術的觀光景點。

四股社區入口的貓頭鷹胖胖。社區入口的鳥造型。
另一種藝術蚵架。裝置藝術。

2012年的立冬,由嘉義林管處舉辦的社區巡禮活動,吸引近百位民眾參加,分為4隊,在當地解說導覽員引導下,體會四股人文風情。總幹事陳文賢表示,四股代表著男女老幼四股力量,也意味著教會、社區、溼地團結共生。

社區巡禮體會漁村風情

從社區唯一一家掛有菸酒公賣局招牌的柑仔店,以及小貨卡載著的生鮮蔬果,窺見村民生活消費型態。貨卡上務實的收錄村民生活所需的食品,每周兩次,提供最新鮮的產品。

看到顧客成群上門,柑仔店老闆溫溫的笑著。和都市連鎖超市擺設方式不同,店裡幾個塑膠罐裡放著梅心麥芽糖、梅子餅等傳統點心,也有一般超市買得到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還有一些冷飲、日用品,老闆還會陪消費者聊天,有問必答,和城市冰冷毫缺乏互動的購物天差地遠。

社區唯一一家雜貨店,還掛有公賣局認可的菸酒專賣招牌唷!雜貨店塑膠罐裡賣著傳統夾雜現代的點心,還有熱心招呼遊客的老闆。

一天沒來幾班公車的候車亭,做了很多裝飾,吸引候車者的目光,忘記候車的寂寥;一旁還有球狀的展示牆,集合了許多人、自然、生物的圖片,意味著這個多元的世界。經過辛勤挖蚵仔的民家,忍不住好奇探詢,蚵農還會將現挖的生蚵給旅客品嘗,這時也可現場購買最新鮮的蚵仔帶回家喔!

讓人忘卻寂寥的候車亭。陳文賢正在講解東石三寶。
辛勤挖蚵的農民,家裡也種些無毒的蔬菜。冬天的蚵相對的比較瘦,社區巡禮之餘,還有機會買到現挖的蚵。

陳文賢說,東石有三寶,溼地、候鳥、牛奶蚵;而溼地也有三寶,就是黑面琵鷺、高蹺鴴以及反嘴鴴,這三寶可不是每個溼地都得見的,而四股居民已深深領略鎮地之寶的珍貴。

展示館提供環境教育

除了社區巡禮,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內,一群來自下楫、港口國小約60位小朋友正忙於創作。創作的素材大多來自撿拾天然廢棄物,蚵殼、樹枝、樹葉,再以水彩補足意象。雖然是假日,下楫國小校長湯慧屏仍親自帶著30幾位小朋友來參加,他說,當地大多為漁村,孩子透過活動體會自己生活周遭的產業以及自然環境。現場有6小組,透過團體合作,成品一點也不遜於當代藝術作品。

認真創作的小朋友。不輸給現代藝術。

東石展示館原為下楫國小鰲鼓分校校舍,自從2006年廢校後,為增加閒置校舍使用效益,而將產權移轉林務局運用,如今已然為當地環境教育重心。

館內設有地板投射區、固定式展區、漁村文化展示區、動態展示區;投射區有如一塊小小的溼地,有洞穴、沙地,踩上投射區,會顯示腳印,一旦有模擬生物在附近,就會躲起來。目的是讓孩子知道,一舉一動造成溼地生物的影響,藉此說明保育觀念。另外還有觸控螢幕,每個畫面約有十幾種鳥類、貝蟹類,點選畫面上的物種,就會出現說明。

最近,居民更在館外廣場前的華盛頓椰子上發現群聚的高頭蝠,因椰子葉部分枯萎脫落露餡了,才得以觀察並攝影記錄。喜與農田、校園為鄰的蝙蝠,有些會啄食害蟲,對農業有功,卻常因棲地破壞、農藥等因素而逐漸消失,此地卻聚集上百隻高頭蝠,當地居民都大呼,實在太有「蝠」氣了!相較於西方國家將蝙蝠視為邪惡的對象,台灣是個懂得惜蝠的國家呢!

華盛頓椰子是高頭蝠的棲息處。高頭蝠。(攝影:賴鵬智)

與民間團體合作經營

園內另一個觀海樓則位於東石農場西北隅,同樣進行著導覽解說。3層樓建築,昔為台糖公司倉庫,為全區置高點,可鳥瞰農場濕地範圍,也是觀賞日落最好的地點,入口處的魚鷹翅膀入口意象,呈現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眾鳥歡棲的景象,此地有溼地也有森林,水鳥、陸鳥齊聚,其中又以黑面琵鷺與黑翅鳶最具代表性。

觀海樓。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原為下楫國小鰲鼓分校。

森林生態系的鳥種黑翅鳶,原本是候鳥,2001年在鰲鼓發現繁殖紀錄,一變為留鳥,是台灣的新移民,不但鳥友報以熱情,也成為當地嘉義鳥會的象徵。

包括東石自然展示館在內,兩個展示館目前皆委託給國際水利環境學院(TIIWE)經營管理,負責館內的解說及舉辦環境教育等活動。

與社區共生的保護概念

除了來一趟社區人文巡禮,或讓孩子們參加動靜皆宜的營隊,也可以有不同的假期體會。由嘉義林管處與野FUN生態實業公司合作的生態工作假,帶著來自台北的志工,與當地居民一起移除外來入侵種銀合歡,守護鰲鼓。

嘉義林管處為了讓居民能參與溼地的經營管理,除了兩個展示館委由民間社團經管之外,社區以及園區則開放,成為社區發展的領域。希望溼地的畫設能讓居民體會到好處。具有多年社區陪伴、社造經驗的野FUN生態實業公司負責人賴鵬智,是嘉義林管處延攬的專家,培力當地社區居民,發展導覽、生態旅遊的服務,甚至激盪出社區獨特產業。

生態工作假期一兼二顧

西堤上原應由雜草、灌木、雜林演替生長,交錯成一個堅固的保安生態系,但現在放眼看去,只有銀合歡以及馬纓丹這類強勢外來種。銀合歡耐旱、耐貧瘠,葉分泌含羞草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繁殖快、排他性極強又無天敵,很容易形成單一純林,因而降低所生長環境的生物多樣性,也形成保安缺口。鋸除銀合歡只能延緩成長速度,讓其他植栽有機會競爭,卻無法根除。志工們利用假日揮汗工作,即使像徒勞無功的薛佛西斯也要盡力而為。

野FUN生態實業公司負責人賴鵬智協助嘉義林管處社區陪伴。志工移除銀合歡。

生態工作假期能讓人遠離都市塵囂,接觸自然生態,又能有機會勞力,吸引台灣大哥大程式設計師蔡先生曾多次參加一次又一次投入。陳先生也是全家出動的,與妻女專注鋸除銀合歡。當地社區的志工,也因此了解外來種的生態危害,並為了能回饋社區而感到十分榮幸。

人鳥同歡

入冬之後,沿著防汛道路,目視即可賞鳥,豐富的鳥況吸引了大批的賞鳥者,不但是鳥類樂園,也是賞鳥人的天堂。根據計畫記錄及過去研究觀察的結果,基地孕育白鷺、雀鷹、赤腹鷹、灰面鷺、魚鷹、彩鹬、小燕鷗、紅尾伯勞等超過200種的鳥類,近達台灣所有記錄鳥種之半數。如此豐富的鳥況,難怪第一次賞鳥的人,也能上手呢!

現在,當旅客在知名的阿里山看日出,千萬別忘了日落之前抵達鰲鼓溼地,留住最後一抹夕陽的依戀,為北緯23.5度的北回歸線之旅留下完整的註腳。

Top

 

生物多樣性|直擊!錫蘭裸海蛞蝓的仲夏派對

文:黃興倬;圖:黃興倬、洪和田

※編按:大海廣渺,而人類所知太少,在台灣海域住著一群人稱「海中寶石」或「海中貴婦」的生物,牠們體色、型態各異,卻無比絢麗。自本週起,生物簡介專欄將連載海蛞蝓專題,藉由研究、潛水人員的影像及文字,我們有幸一窺這海洋生物的奧祕,敬請期待。

地球生命的起源,在海洋。
但是在海洋裡繁衍生命,絕對是件麻煩事。

如果採取無性生殖事情倒也簡單,透過自我複製/分裂的過程,只要環境許可,就能讓自身基因綿延不絕,千秋萬世。但是如果硬要採取有性生殖的方式,讓族群的基因庫保持一定的變異性,好應付瞬息萬變的棲息環境,那就必然會遭遇一些或然率上的困難。

不停歇的潮汐與洋流,隨時讓浮游性的海洋生物幼體和父母手足失散四方。就算這些新生命能逃過弱肉強食的殘酷生態,順利長大成熟,準備繁衍自己的下一代,卻馬上面臨另一個艱鉅任務:茫茫大海,要到何處尋覓配偶?

茫茫大海,何處找尋另一半?

固著性的海洋生物(如珊瑚、海葵、藤壺等)比較沒有這個問題,這類生物通常都會和同類比鄰而居,配偶來源不成問題,新生浮游幼體也會受到成體的化學訊息吸引,沈降在同類附近繼續發育,維持起碼的族群大小。平常就是集體活動的生物,也比較沒有找不到交配對象的問題,時候到了,條件對了,就共同努力傳宗接代。

但是對於愛四處趴趴走,又不喜歡成群結伴的生物來說,要在茫茫大海裡,要在對的時間,碰到對的對象,還要做對的事情,從機率上看,簡直比連續中兩期樂透頭彩還低。

在漫長的演化歲月與沿革的自然擇汰之下,在海中踽踽獨行的生物們,在身體裡內建了準確的潮汐月曆與生物時鐘,以及適時開啟的靈敏化學感官;寫在遺傳基因裡的程式會讓它們在特定的季節時分,開啟求偶的本能,尋覓同類在海水中留下幾乎無法察覺的化學訊息:「跟我來」;然後在海流的導引下,一對或是數隻同類避開大型天敵掠食者的威脅,在某個淺水海灣同時現身,進行交配或是釋出精卵,完成生活史中的繁衍重任,而後,或者就再次分道揚鑣,有的就走到生命終點,肉身回歸自然循環。

海蛞蝓,就是這類生物的典型例子。

這群海裡的「無殼蝸牛」,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單影隻在海裡悠閒緩慢滑行。對珊瑚礁潛水客而言,和海蛞蝓的每一次邂逅,都是一個驚喜。特立獨行的它們多半有著鮮豔的體色,與多樣的形態,常被潛水客暱稱是「海中寶石」。隨著水肺潛水與水中相機的普及,愈來愈多種的海蛞蝓被發現,也更吸引人們去探索它們過去不為人知的生態習性。

見證生命奇蹟:海中寶石的繁殖趴

兩年前的夏天(2009年7月),我和本館動物學組的同事一起到蘭嶼進行海域生態調查,為當地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紀錄影像資料,作為比較鑑定的參考。在一個晴朗的上午,我們來到了朗島,從部落碼頭邊的礫石灘下水。前兩天在島上其他潛點,豐富的生物相已經讓我們大飽眼福;我們抱著探路的心情,欲看看這裡住著什麼樣的海中嬌客。

從淺處的礫石灘一路往下,我們發現了一隻落單的錫蘭裸海蛞蝓Gymnodoris ceylonica。稀客上門,當然馬上就是一陣閃光燈往它身上招呼。等到拍夠了,瞥見不遠處助理阿田向我招手,我向他游去,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看,赫然又看見了好幾隻錫蘭裸海蛞蝓,三三兩兩有的在交配,有的在產卵。原來,我們闖進了一個錫蘭裸海蛞蝓的繁殖派對!

我們看了周圍環境,估算它們散佈的面積,點數可見的個體數量,並仔細地為不同的海蛞蝓拍照,紀錄它們的行為與形態特徵。錫蘭裸海蛞蝓的體長範圍為5-8公分;體色為半透明白色,背部遍布橘紅色小圓點。它的羽絨狀次生鰓呈白色,每條鰓各有一條橘色線紋;嗅角尖端與腹足的邊緣也呈同樣的橘色。

蘭嶼朗島海域的錫蘭裸海蛞蝓Gymnodoris ceylonica。

在大約20×20公尺的範圍內,我們總共發現了32隻錫蘭裸海蛞蝓個體;從半透明的體壁,可觀察體內是否帶有淡黃色的卵團,在將近60分鐘的調查,共發現24隻抱卵的海蛞蝓,其中並有19隻個體在潛水調查期間正在交配或產卵。

(A)交配中的錫蘭裸海蛞蝓;(B)交接器局部放大圖。

和大多數後鰓類軟體動物一樣,錫蘭裸海蛞蝓也是雌雄同體。它們的性器官位於頭部後方右側:兩隻個體在交配時,以頭尾相接之勢,各自將身體右側靠向對方,交接器從體壁伸向對方。交接器有兩個管道開口,各為精子的輸送管(雄性器官)與接受孔(雌性器官);兩方的生殖器交接時,雄性生殖管會插入對方的雌性生殖孔內,藉以讓對方的卵受精。當交配完畢,兩隻海蛞蝓便會往相反方向移動,藉此使交接器分開。

產卵中的錫蘭裸海蛞蝓。錫蘭裸海蛞蝓產下的卵團絲。

有的錫蘭裸海蛞蝓會一邊交配一邊產卵(洪和田 攝)。交配後的錫蘭裸海蛞蝓,便會開始產下卵團。其他多種海蛞蝓會利用黏液絲,把卵團串成卵團絲,再把卵團絲匯成緞帶,然後更把卵團緞帶在海底塑成一朵美麗的緞帶花。錫蘭裸海蛞蝓似乎不那麼「厚工」,它們只是把淡黃色的卵團絲隨意產在地上,像是一團被任意丟棄的黃色線團。

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個體會一邊交配一邊產卵,因此我們推測錫蘭裸海蛞蝓在整個繁殖活動中,可以交配不止一次,或是將交換來精子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儲存精子似乎也是獨居動物所慣於採行的繁殖行為策略之一。

為了獵食逃進洞裡的獵物,半截身體跟著鑽入的錫蘭裸海蛞蝓。

錫蘭裸海蛞蝓是一種以其他海蛞蝓為主食的掠食者。在這次調查中,我們只發現一隻錫蘭裸海蛞蝓把半個身體塞進一個小洞,另外半個身體掛在外面,顯然是在追獵一隻躲進洞裡的不明獵物。其他的個體都在專心交配與產卵,似乎無暇分心去填飽肚子。

這似乎也暗示了這場繁衍派對,可能就是一條不歸路。

任務完成,功成身退

完成繁殖使命,在淺灘處死亡的錫蘭裸海蛞蝓。我們發現在淺處礫石灘,有數隻側躺的錫蘭裸海蛞蝓,看似極度衰弱,即使施予觸碰也無明顯反應。從外表觀之,這些個體體內已經無卵團存在。

我們推測這些海蛞蝓受到本能節律的召喚,從海洋深處一路尋覓而來,在一個淺灘處與同類會合,共同交換帶有生命密碼的物質,再把一個個孕育新生命的小膠囊留置當地,讓新一代個體遵循與先祖相同的行為程式,重演生命的輪迴。但是完成繁衍任務之後,這些成年個體也耗盡氣力,無法再度回到海洋深處。

繁殖地點附近的透明海鞘體內,發現有零星的海蛞蝓卵(洪和田 攝)。

帶有生命發育必須物質的卵團,無疑地也是其他海洋生物的免費大餐。海膽與珊瑚的集體產卵,就是為了應付其他貪食的生物,集族群全員之力,大量產出精卵,只求滿足其他掠食者的胃口以後,能有一些個體存活下來,或是成功散佈到遠處拓展新天地,或是成為母族群的新生力軍。但是我們在整個觀察過程,並沒有發現其他生物前來掠食卵團;僅有在石頭底下一些濾食性的透明海鞘,身體裡有一些黃色卵粒(如上圖)。看來海蛞蝓為了防止卵團被掠食者吞食,在卵團裡添加了不可口的化學物質或是毒素。除了被動的濾食者,鮮少有其他生物會想打這些卵團的主意。

對海認識太少,謎團待解

研究至此,我們大略窺見了錫蘭裸海蛞蝓生活史的一角:平時獨自生活的它們,可能受到某種生物節律的控制,生殖腺開始發育成熟,並啟動它們從深處向淺灘遷移的行為,同時同類的氣味吸引它們聚集在淺水處,使錫蘭裸海蛞蝓在該處進行集體繁殖。產卵後的個體,若是無法及時進食,便可能耗盡能量而無法返回深處棲地,而在繁殖地結束一生。由於卵團可能含有毒素或是不可口,因此能保護免受其他動物的掠食。但是這些海蛞蝓從何而來?它們的生殖週期為何?靠著零星的單點觀察紀錄,仍是留下太多的謎團。

這次潛水觀察,由於深度淺,讓我們有充分的時間作詳盡的觀察。我們一面觀察海蛞蝓們,一面也搜尋著其他海洋生物,總共兩個小時的潛水,我們四個人拍了將近700張照片。拜數位相機的技術進步與普及化,突破了一次潛水可以不受一卷底片僅能拍攝3、40張的限制。再加上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潛水人將海洋生物照片上傳至網路,便能得到相關領域專家的鑑定,這種影像資料與資訊的流通方式,讓人們對海蛞蝓的認識,以及新種類的發現快速增加。但即便如此,我們對於海蛞蝓自然史的認識仍然在啟蒙階段,還有很多的未知。

只希望,在我們對海洋的好奇心消退之前,我們還有一片美麗的海。

【延伸閱讀】

 

※ 原文載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87期,圖文未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非人道屠宰海豹油 不得買賣

摘錄自2012年12月27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加拿大獵人活活打死海豹製作「海豹油」,手段相當殘忍,引發國際關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初審通過野保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民眾到國外購買海豹油、海狗油時,必須注意產品須有原住民人道獵捕證明,否則通關時將會被海關沒收。該法三讀後,將成為亞洲第一個規範海豹油交易的國家。

環保團體曾公布一捲錄影帶,業者宣稱可養生保健的海豹油、海狗油,或是壯陽藥品海狗鞭,是加拿大獵人用棍棒活活打死剛出生的海豹、海狗換來的,屠殺方式相當不人道。但根據統計,台灣是全球第四大海豹油輸入國,台灣消費者近七年來等於是屠殺了12萬隻無辜的海豹。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初審通過的條文指出,未經中央主管機關同意,不得買賣海洋哺乳類活體與產製品,若買賣活體將處新台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產製品部分則為,若產地國原住民傳統領域內住民因生存所需獵捕者不在此限。

農委會林務局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表示,目前市面上經食管法認證核可的海豹油、海狗油產品,屬於合法擁有,不需要立即下架。但未來業者、民眾若要進口海豹油、海狗油、海豹鞭、海豹皮等,將提出原住民獵捕認證,否則將觸法。

Top

 

香港又驗出兩項食用油致癌物苯芘超標

摘錄自2012年12月27日中廣新聞網外電報導

香港食安中心最近又發現兩個食用油樣本含致癌物苯芘超標。

食環署表示,經過連日調查之後,相信一批先前被指品質有問題的食用油,極有可能是生產時品質控制不佳,才導致苯芘含量超出國家標準。

食安中心表示,到目前為止,並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油摻有所謂的「地溝油」。

Top

 

怎麼吃也要學 立委擬提「飲食教育法」

本報2013年1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民間倡導為兒童飲食把關(資料照片,陳寧攝)食品安全從30多年前多氯聯苯油毒事件,一直到飼料添加劑萊克多巴胺爭議,民眾在飲食方面頻頻挨打,若國家競爭力來自健康的體力,台灣似乎已經輸在基礎上,為了彌補飲食知識及資訊之不足,立委姚文智提出飲食教育法草案,並於上周二(2012年12月25日)召開公聽會,廣納各方意見。

與會人士皆表達飲食教育卻有存在之必要,至於飲食教育的內涵意見則有分歧。有學者認為應該再把飲食教育的內容定義清楚,包括是否效法日本,將食物生產與農業一併思考納入法案中,並從基本法做起,逐步架構完整的食農教育。

由姚文智提出的飲食教育法,架構完全參考現行的環境教育法,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黃即質疑,環教法上路,部分法條窒礙難行,何況飲食教育和環境教育背景以及迫切性不同,不適合一概而論。

姚文智辦公室引用兒童福利聯盟2012年10月調查指出,全台兒童接觸的廣告中有超過1/3是垃圾食物廣告,用餐和卡通節目時段,每6.6分鐘出現一則垃圾食物廣告,廣告出現頻率過高,兒童容易被引發慾望,吃下過多垃圾食物;資料也顯示包括美、英、法、韓、加等十幾個國家,皆已制定管制垃圾食物廣告的方法,台灣至今尚未明確定義,這使得垃圾食物廣告的裁量無法進行。

台灣1980年就研擬「國民營養法」,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目前草案已送立法院審查,總條文25條,規範行為為主,目的是吃得健康。

營養師公會理事表示,一些類似腎臟病、洗腎的疾病年齡有下降的傾向,健保支出也隨之增加,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HE)為9,103億元,比前一年增加2.6%,然而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加為1.0%。姚文智表示,符合飲食管制法但不健康的食物、食品添加劑造成國民肥胖,產生慢性疾病,最後反映在健保支出。

衛生署公布體檢報告(2012年11月)台灣民眾吃多吃好運動少,成為亞州肥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成年男性肥胖比例高達1/2,成年女性1/3,兒童比例1/4;肥胖比例,台灣是南韓的12倍、日本的8倍。

營養師公會理事蔡一賢說,高熱量的食物隨手可及,學校旁就有炸雞排攤販,他曾輔導業者賣些健康的食物,業者反應反而沒顧客上門。食物取得太容易卻忽略背後的意義,蛋一顆平均3-5元卻來自終身沒接觸過土地的蛋雞,希望在飲食教育也能兼顧動物關懷以及環境保護。

食育法不能忽略糧食生產及飲食文化

此次公聽會目的是收集各方意見,然而多數人仍只關心吃得營養、健康、保護環境。

新竹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張瑋琦說,一般人忽略食物從哪裡來?在此條件下,即使是進口食品也沒關係,使得在地農業、人與食物的關聯逐漸消失。日本有一部關於飲食教育的法案,雖叫為「食育基本法」,卻將食物來源、生產的根本──農業一併納入,日本政府認為農業是飲食的根本,必須透過農業的操作與體驗來理解飲食。

「人和食物生產必須有互動,不是只到小農市集買買菜就夠了,還要實際到農田體驗農事」因此日本的食育基本法便提供了很多到農田體驗的誘因,唯有如此才能認同本國的農業,進而維持糧食自給,達到糧食安全的目標。

張瑋琦也提到,台灣現在的飲食習慣,例如速食、吃到飽,源自歐美「Buffet」飲食,台灣並沒有吃到飽的飲食習慣,顯示飲食文化西化的現象,因此也應從文化的層面來探討。

張瑋琦建議,比照社區營造的模式,讓相關的部會都參與進來,除了衛生署、環境資源部、教育部,更不能忽略農業以及文化的角色,還有農業部從糧食生產以及文化部從文化層面談起,台灣本地飲食的發掘與架構,都應納入;而法案內容更應全面而周延。

以日本為例,他們先訂出飲食教育基本法,定義飲食教育的內容為何,成立委員會,制定計畫了解日本的飲食出了甚麼問題,了解原因進行診斷,才有解決方案,並據此訂出執行細則。

根據姚文智國會辦公室提供的資料,日本已於2005年7月實施食育基本法,隔年制定食育基本計畫,訂出食育月、食育日以及9項指標,每5年檢討一次。2010年目標為:

  1. 關心食育的國民比例90%以上
  2. 沒吃早餐的兒童比例0% 沒吃早餐20、30歲男性比例15%以下
  3. 學校餐食使用在地食材的比例30%以上
  4. 有參考「食物均衡指南陀螺」的國民比例60%以上
  5. 對內臟脂肪症候群有認知的國民的比例80%以上
  6. 食育推行的志工人數年度成長率20%以上
  7. 致力農場教育之市町村比例60%以上
  8. 擁有對食品安全的基礎知識的國民比例60%以上
  9. 制定並實施食育推行計畫的比例,都道府縣100%,市町村50%以上

Top

 

西南極洲暖化速度超乎想像 恐加劇海平面上升

本報2013年1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日前發表的一項全面性研究,西南極洲的溫度正以過去科學家認為的兩倍速度升高,加深冰床持續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憂慮。

南極半島的冰棚。Jefferson Beck攝影,NASA提供。

自1950年代以來,南極的平均全年氣溫上升了2.4℃,比全球的平均速度快了三倍,而此發現對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也引發關切。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地理系教授大衛布隆威契發現這個超乎預期的上升速度,他帶領研究團隊到日前無人居住的貝德科學站(Byrd Station),這個科學站位於西南極洲的中心、距離南極圈700英哩。

研究中聲明,原先預測的升溫速度是新研究的一半,而當初所根據的數據是錯誤的。研究發現,有1/3的溫度觀察資料因為停電和有限的資源而遺失。布隆威契教授和研究的共同作者安德魯蒙摩納漢重新檢視了前哨站自1957年設立以來的觀察資料,重新評估先前的預測並模擬大氣層的改變。

溫度上升與海平面上升之間的關連是根據位移的原則。在這樣的情況下,氣溫升高2.4℃增加了巨大冰塊可能落入海中的憂慮,而這將導致周圍的海水上升、淹沒其他冰帽。

在南極半島,一個在貝德科學站北部的區域,許多冰棚(一端與陸地連結的厚冰塊)已經崩塌。一旦這些冰棚破碎,被冰棚攔截的冰河將快速滑入海中,使海平面升高。布隆威契教授表示:「紀錄顯示,西南極州的夏季持續升溫可能為冰棚表面的平衡帶來負面影響,而這將進一步超乎以往地加劇海平面上升。」

一旦此地區的冰融化,將足以造成海平面上升至少3.3公尺,其過程可能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然而,根據新研究的結果,這將帶來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0.3公厘、是第二大元兇,僅次於格陵蘭的0.7公厘。

※ 參考資料:英國獨立報

Top

 

廣州投放百輛新能源公車 倡導低碳生活理念

摘錄自2012年12月27日廣州日報報導

昨天上午,廣州100輛新能源公車投放儀式在市政府正門廣場舉行。其中包括20輛LNG公交車和80輛混合動力公車。這也是廣州首次利用中小客車指標競價所得收入,購置到位的新公交車,兌現了推行中小客車總量控制新政時作出的「競價所得全部專項用于發展公共交通」、促進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承諾。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如桂,市政協副主席、市交委主任冼偉雄出席昨天的儀式並講話。

陳如桂指出,此次新能源公交車輛的集中投放是廣州公共交通改革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對于進一步倡導和深化綠色交通、低碳生活理念,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改善市民出行條件,優化城市人居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並將對廣州探索和建立城市、交通、環境可持續發展模式發揮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冼偉雄說,明年全市還將再增開50條公交線路、增設50公里公車專用道,增加投放500輛新公車。 

Top

 

論壇|森林保國命脈 非搖錢樹

作者:金恆鑣(珍古德協會理事長、前林業試驗所所長)

有關行政院組織再造對林務管理單位之隸屬的議題,當局宜慎重考慮。

臺灣森林在管理權責上的規劃,應從其管理的大目標來決定適妥的隸屬組織單位。臺灣的森林,從它的特性、其所能發揮的作用,及社會的需求等方面考慮,宜隸屬於負責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機構,而非主事經濟與生產的機構。理由如下。

臺灣的森林在自然環境之水土保持、水文調節與碳吸存等功能上所帶來的服務與價值,遠遠超過其所生產之木材的價值。每年重複發生的豪雨、土石流、南臺灣冬季缺水等現象,凸顯了森林資源在保護自然環境上的重要性。臺灣自然生態的主體是森林生態系,它影響著濕地與近海域的生態系。森林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的主力。唯有維持森林的自然度,始能保存其無價的基因資源。

應如何看待臺灣森林的管理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摒棄搖錢樹觀念。眾所周知,臺灣所需之木材相關製品(如紙漿與用材等)目前幾乎完全仰賴進口,而臺灣之所以進口木材相關製品,是出於經濟考量,而非緣由於林業管理的失焦。換句話說,臺灣的自產木材原料不具商業銷售潛力。臺灣雖然有森林「可伐之量」,但因樹種繁雜(這正是生物多樣性的優點)、品質不均且產量有限(這是工業利用的弱點),且分布在地質構造脆弱的山區與集水區上游 (這彰顯地景保護的必要性)等因素,我們的森林不具有木材利用上的優勢。所以進口木材及木製品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須的。

臺灣以木材生產為目標的林業經營,一如臺灣過去的甘蔗與香茅草的農業經營,雖曾輝煌一時,卻因國際市場經濟的轉變,今已成為歷史。因此,我們必須認清,臺灣森林的木材相關利用產業已經沒有舞臺。經濟造林與木材生產既不合社會所需,亦不具經濟利益,森林的功能便只能著重於生態與環境方面,包括國土保安與野生物保命,以及環境教育與小規模的遊樂等。

我們不是沒有森林資源,而是自產木材沒有市場。試想:臺灣伐木、造林、撫育、運銷及製品的成本已遠遠高於進口產品,又因伐下的樹種多樣,品質不均,加工不但困難也很昂貴,如此狀況之下,臺產木材加工後運到市場容易找到買方嗎?可想而知,臺灣將林業當作經濟產業來經營,是一條行不通的路。

有些人擔心將來進口材價會上揚,建議必須提高臺灣木材的自給率以為相應。其實,自給率係指市售產品中本土產品量在總交易量所佔的比例(目前臺灣自產的木材交易量不及百分之一)。若無交易量,倉庫中即使屯有大量賣不出去的存貨(如木材蓄積量),自給率仍然低。換言之,自給率是以交易量—而非存貨(即森林蓄積量)—來計算的。

同樣出於進口材售價會日益上漲的考慮, 又有人進一步指出,我們必須提高自給率來減少進口量;此一說法則與經濟學原則相違背。當進口材價上漲(而需求不變)時,雖有本土材可用,其生產成本也會提高,故價格會跟著上漲而依舊高於進口材。即使有少許國產木材可供應市場需求, 其價格亦很難與進口材競爭。所以上述的木材自給率說法是無法解決將來進口材價上漲的問題的。臺灣約有的40萬公頃人工林(約有七成為國有林地),我認為它不具有規模的生產木材之經濟價值的潛力,然而如果管理得法,臺灣森林對生態與環境將會有貢獻。這貢獻的意義要重大得多。

任何現代化的森林管理必須有科學資訊做為後盾,必须以整合「生態學—社會學—資訊學」來為林業服務,以科學知識來協助林業政策的研擬。很不幸的,我國與森林管理相關的政府機構—如林務局、林業試驗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森林保育事業處與國家公園組等單位—卻分散在各不相隸屬的政府機構裡,各自為政,無法相互合作,而使得森林獲得最合理有效的管理的要求難以實現。

當代的森林維護工作項目眾多。例如,應付天然林受到史無前例之全球變遷的威脅、規劃數十萬公頃人工林的未來、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防治入侵外來種、森林遊樂區的規劃與營運、森林在環境與倫理教育上的功能、社會林業的發展與都市林業的經營;還有國際上的碳稅與木製品之永續認證等政治與法律相關問題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看看我們政府如何晉用林業人員。政府在這方面所援引的條例排斥其他領域—如生物學、社會學、法律學、資訊學等,因為過去認為與林務無關,但是,這些領域在當代林業管理上卻是被視為必要之學科。政府的腳步非但與現實脫節,還削弱了森林管理的效率與現代化,甚且難以發揮森林的生態、環境及社會功能。

因此,要有效率的管理超過我們國土面積一半的森林地,並發揮森林的功能,就應把握政府組織再造之此刻,摒棄本位主義與自劃勢力範圍的心態與做法,將所有相關單位整合成一個機構,或者將相關的機構納入一個具有整合協作功能的機制裡,使之彼此互動而發揮最大效能,才能為全民謀長遠的福祉。

本文簡版刊登於聯合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