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2.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灣燈會題外話:本土化碳稽核資料庫的必要性

圖片來源:台達電

一年一度的台灣燈會2月24日至3月10日將於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舉行,今年因為新竹縣政府邀請台達電子認養「低碳綠能燈區」,打造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稽核、100%建材回收、符合綠建築原理的節慶燈體而蔚為話題。

此次與台達電合作的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首度針對結慶設施進行碳稽核本土化的操作,計算出台達「永續之環」燈體的整個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比一般混凝土建築減少近8成碳排放量。這不會是唯一的一次操作,接下來,林憲德還要做到本土資料庫的開放使用。他指出,為什麼台灣一定要走建築碳稽核?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埔里萬人點燈超環保 9成回收重用

台灣燈會 生質柴油接駁公車上路

元宵節的代價

新竹燈會「永續之環」 全台最大、最低碳的節慶燈體

書齋|【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城市與河流:大衛黑利在烏佛斯頓的實戰經驗

作者:周靈芝

環境藝術在台灣的發展是近幾年才有的事。它大抵上依循著公共藝術的脈絡,出現在社區和自然環境中。前者如策展人吳瑪悧和嘉義縣政府文化局於2006年開始在嘉義縣全境所展開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 動」,每年持續舉辦直至2009年。後者如美國藝術家暨策展人艾婕音(JaneIngramAllen)同樣於2006年在台北市關渡平原上的關渡自然公 園創辦的「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

我於2007年參與了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一開始著眼點只是在於農村歷史建物的調查和傳統聚落的保存,以及青壯人口流失嚴重的農村社區裡,如何進行培力,保留甚至振興農村的生命力。然而討論社區問 題就不可能不去看環境問題,也不可能不去談產業問題,所有這些命題都是環環相扣的。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黃靖文

聯合國環境年會,檢驗綠色地球革新方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全球將近200個國家開放共同參與,有別於以往會議僅開放58國,本次目標是在現今景氣低迷之時,推行綠色經濟的改革方案。

海洋生態環境維護之路充滿荊棘,澎湖吉貝海域傳出油輪擱淺,航務中心抽油損礁坪,引起白沙鄉長強力抨擊, 此舉未經環境影響評估,引發第2次生態危機,令人擔憂。小琉球海域珊瑚礁生態長期遭流刺網漁業戕害,屏縣府公告禁用流刺網並輔導轉型,可是漁民已領取輔導金,如今卻改口盼季節性使用流刺網。挪威與加拿大每年宰殺數萬頭海豹,卻稱捕獵海豹的方法合乎倫理道德,並要求世界衛生組織(WTO)檢討2010年禁止獵捕海豹的禁令,昨天WTO已招開禁止銷售海豹產品的第一次聽證會

新北首座社區型環教場所位於汐止中正社區,提供民眾新春賞花、走春、學習,這裡除能欣賞大自然美景、認識大地賦予的自然資源,更是多元的學習場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反淡海二期徵收—搶救大屯山下最後的優聖美地

作者:munch

內政部營建署推動1600公頃的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在第一期徵收開發440多公頃之後,現今又計劃將剩下1100多公頃二期土地,以淡金公路分界,分成第一、二區,採取區段徵收方式繼續徵收,這項徵收案將牽動5000多位地主,上萬居民流離家園,成為影響巨大的土地徵收案。

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起自1992年當時政府推動「五萬元一坪」的平價住宅政策,計劃在新北市淡海地區徵收1600公頃土地,打造新市鎮。但是第一期徵 收440公頃土地後,已標售土地開發不到六成,就算已開發興建好的大樓,也是空屋率過高,居民增加一萬多人,完全不符當初規劃引進30萬居民的目標。現今在一期已徵收土地上,利用率偏低,卻又再度要徵收二期1100公頃土地,讓當地居民相當憤怒,覺得完全是為了財團抄地皮。

精采內文

 

台灣燈會題外話:本土化碳稽核資料庫的必要性

本報2013年2月20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一年一度的台灣燈會2月24日至3月10日將於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舉行,今年因為新竹縣政府邀請台達電子認養「低碳綠能燈區」,打造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稽核、100%建材回收、符合綠建築原理的節慶燈體而蔚為話題。

高階投影機與鮮明影像。圖片取自台達電

而延伸的話題則是,此次與台達電合作的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首度針對結慶設施進行碳稽核本土化的操作,計算出台達「永續之環」燈體的整個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比一般混凝土建築減少近8成碳排放量。這不會是唯一的一次操作,接下來,林憲德還要做到本土資料庫的開放使用。他指出,為什麼台灣一定要走建築碳稽核?其一,是國際壓力,因為國際上消費性產品的碳稽核與標示都已經在進行了,有一天,一定也會延伸到建築領域,而目前台灣的綠建築標章並沒有要求作碳稽核,目前美國、中國也在考慮標示,有一天,一定會走上這條路,「我們只是提前做」。

高階投影機與鮮明影像。圖片取自台達電其二,許多開發計畫在環境影響評估過程中,環保署與部份地方政府也會要求做碳計算,建築師沒有準備好,就無法因應。雖然,目前有很多顧問公司在做碳計算,但常使用國外的資料庫,但國外的碳排放資料庫,本土使用的採料資料不全,也沒有公開的計算標準,「怎麼教人家去做?」

因此,林憲德組織團體,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國科會等合作,要做一個國際化的碳排資料庫,預計今年完成後,會公開,讓每個人都可以用。另外,也會更進一步做出鋁門窗、磁磚等建築材料的「組合型資料庫」,這份資料庫會採取會員制,作為資料庫維護管理的費用。

林憲德另外也痛批台灣常用的鋼筋混凝土,這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怪物。台灣木構造很貴、混凝土便宜,和其他國家倒過來,原因就是濫採砂石,砂石太便宜所導致,政府應鼓勵使用輕構造,加強取締盜採砂石、推廣鋼骨構造,讓價格下降。

Top

 

書齋|【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城市與河流:大衛黑利在烏佛斯頓的實戰經驗

作者:周靈芝

「現代人類對河川的態度非常不寬容。隨著人類擴大農業用地、修築道路、聚居在大大小小的城市;河流被污染,被截斷、被取直,然後用水泥渠道把它們夾住,埋進管子裡,甚至填平它們所流經的濕地,要不然就是利用它、不當地使用,經常到達難以想像的地步。」

這是美國研究者平克翰(RichardPinkham)在2000年時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重見天日─被埋葬河流的新生命》中,開宗明義解釋所謂「Daylighting」一詞時所發的浩嘆!而從1980年代始,在美國開始出現一波Daylighting潮,紛紛把原來被掩埋在水泥地或柏油路面下的河流重新䮽掘出來,讓它們「重見天日」!平克翰形容,這大概是針對地表水流如何治理的態度與方法上,最激進的一樁改變。

在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早 期 ,河 流 具 有 神 聖 的 意 義 , 從 泰 晤 士 河 及 其 支 流 撈 出 的 精 美 盾 牌 可 以 證 明 , 那 不 是 打 仗 用 的 , 而 是 古 代 為 宗 教 祭 祀 儀 典 投 入 河 中 的 聖 物 。 如 今 人 類 卻 將 䭘 䭓 投 入 河 中 。

Daylighting這個英文字詞,就是指將原本因工業革命和城市都會化之後,被地下化、人工化、涵管化,成為下水道或溝渠的河流重新䮽開,讓這些地下河道得以重見天日。由於在英文裡culvert是涵管或涵洞的意思,因此相對於涵管化或涵洞化的作法,英國生態藝術家大衛黑利把它稱為unculverting,意思就是「重新開挖出來」,相當於美國人所習用的daylighting,也有人稱之為deculverting。

平克翰在文中提到,這個現象是個新趨勢,始祖是1984年加州柏克萊公園所執行的草莓溪(StrawberryCreek)計劃。雖然更早之前,加州Napa和伊利諾州的Urbana也進行過類似案例,但都不如草莓溪那樣對後來的影響深遠而蔚為風氣。據平克翰說,除了全美各地類似案例逐漸出現外,這一做法和思維也擴及歐洲。以瑞士的蘇黎世為例,自1988年到2000年之間,已經有超過9英里的河川、溪流重見天日!

在此先說明一下讓被掩埋的溪流重見天日有什麼好處與挑戰。平克翰在引言中列出了20項好處,不過歸納起來大概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向:

1 疏洪 包括舒緩地下化水道無法盛載的水量,以及露天之後因河道蜿蜒及河床底部和兩岸的崎嶇不平,可以降低水流的速度,防止土壤侵蝕。

2 維修容易 可直接取代已損毀的地下水道,比較省錢,或者也只比汰換地下水道多不了多少錢。

3 淨化水質 可以將天然降水和都市下水道系統的污水分開,減少下水道系統需同時排放兩者的負擔,也減少淨水廠的負擔;讓水曝露在空氣中、陽光下,加上植物的生長以及土壤本身的淨濾作用,可以協助水中污染物質的轉化、沈澱或中和。

4 生態復育 重新恢復水中生態,改善魚類巡游的通道,並且重新恢復寶貴的河岸生態和野生動物活動的廊道。

5 提供休閒和教育 提供休閒設施,可以讓兒童嬉戲,或是在河邊設置長䎝,供民眾休息,以及作為當地學校的「戶外實驗室」。

6 美化環境及其經濟效益 可以成為當地社區設置新的公園所在或是社區更新計畫的一部份,提高沿河兩岸的房地產價值,為附近商家提供了一個吸引人潮的機會;且因建設和維護重見天日的河流及公園而製造了更多工作機會。

7 凝聚社區意識 由當地居民、商家和政府一起來進行計畫,建立公民精神和社區關係。

8 增進人與自然的關係 透過露天河流和河岸植物生態的樣子、感覺和氣味,以及接觸水中生物與河邊生物,重新把人和自然連結起來;讓民眾有機會「改正過去的錯誤」。

至於讓掩埋的河流重見天日有些什麼挑戰呢?簡要言之,有如下六項:

1 重新開挖地下河流可能會製造很多土方,需要運走,增加整個計畫的花費。

2 找出舊河道並不容易,需要先做歷史研究、土壤檢測,以及觀察上、下游的情況。

3 重新開䮽地下化的河道涉及周遭土地是否有足夠空間可用。空間愈少,愈難達成想要找到天然渠道流䆋的路線及創造綠意䉡然的水岸廊道的目的。

4 有時也許需要額外的水利設施來輔助,例如在露天河段的末端設置一個容許出入水位差別的水頭,讓水重新回到地下水道裡。河流露天化的計畫必須小心謹慎地和整個都市洩洪治理系統放在一起考量。

5 地表河川整治有時在政治上比較容易達成,這是因為問題明顯易見。但是被埋在地下的古早河流,往往因為沒有什麼人知道,也就不知道這條河的消失其實意謂著水質惡化、生態消失等問題。

6 地下化的河流原來在地表上是看不到的,所以讓它重見天日需要額外的社區教育和推廣,協助民眾想像它的可能性。因為把看不見的河流重新帶到光天化日之下,往往讓一些人產生各種恐懼,例如:小孩子會掉進去水裡淹死䬨,會帶來害蟲繁殖、造成淹水、鄰近住戶必須遵守額外的環境保護規定等等。

上述的這些好處和挑戰,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落實呢?烏佛斯頓鎮便成了我尋找解答的第一站。

國內案例呼應:

許淑真/盧建銘的《植-物新樂園》(2006-)

《植-物新樂園》是背景分別為藝術家和建築規劃的許淑真與盧建銘自2006年共同合作至今,仍在發展之中的藝術計畫。從2006年開始,兩人就在位於桃園都市邊陲大漢溪畔的撒烏瓦知部落附近執行有關水域環境研究,2008年11月以部落農耕植物與環境調查的創作,在墨爾本皇家植物園完成首次的公開展覽。2009年2月部落面臨國家機器的強制拆除,並在同時成立部落組織,同年經歷自立重建完成,到 2010年藉由跨學術交流和跨部會的文化運動方式,爭取土地合法使用承租權。由於計劃中多次展演的主要聚焦對象為移居都市邊緣、聚居於大漢溪畔的原住民部落:源自阿美族的撒烏瓦知部落,因此又可視為是把重心放在「河岸阿美─撒烏瓦知的部落重建和文化運動」的計劃。

長時間運作的《植-物新樂園》,是許淑真和盧建銘嘗試將地理學、生態學、人類學、語言學、和社會學相互對話的植物調值計畫,它在特定地點、族群和時間的研究,以文學與藝術的方式去敘述,討論社群生活和急速變遷中的地景。這不是幾個學科的拼湊,而是一個有機體,更是一種範式的轉換。這個藝術行為因部份與撒烏瓦知部落迫遷的社會事件有關,藝術家並實際參與社會運動,以及籌劃數次藝術展演,所以有較強勢媒體效應。但具體參與部落社會組織的經驗,也讓兩人重新去審視過程中藝術行為在社會參與時的價值、藝術家的社會參與該有的基本工作、《植-物新樂園》與其他案例的差異、以及現有藝術的社會參與所面臨的侷限等,並在這過程中磨合出藝術行為、社會運動、部落發展、與總體社會之間的新關係。

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作者:周靈芝
出版社:南方家園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31469
裝訂:平裝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聯合國環境年會 檢驗綠色地球革新方案

本報2013年2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藍巧軒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UNEP 2103指導委員會會議(照片提供:UNEP)聯合國邀請全球所有國家共同參與、運用科學來解決毒化物和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的新計畫,在18~22日於肯亞奈洛比舉行的會議中接受考驗。

成立已40年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以往年度指導委員會(Governing Council)會議僅開放58個國家參與,今年則對全球將近200個國家開放,目標是在現今景氣低迷之時,推行綠色經濟的改革方案。

UNEP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指出,強化後的UNEP,會加強國際間在環境維護方面的合作。

全球近200個國家中,有150個國家的環境部長或高級官員來參加這場會議,在此之前,一些如圭亞那、阿爾巴尼亞等小國是被排除在會議之外的。

這次會議的重點在讓世界各國的注意力聚焦於有毒化學品、過度捕撈、全球暖化等問題。讓更多國家參與討論並不一定會讓這些議題更容易達到共識,但能讓UNEP所作出的決定更有權威性。

史坦納表示,這次的會談是觀察新計畫可行性的首次機會,UNEP藉由許多科學研究,例如:觀察氣候變遷或動植物絕種速度,來引導聯合國的工作方針。

根據2012年在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Rio+20)中通過的協議,UNEP將可以得到更多的預算。史坦納指出,「我們規劃在22日會議結束前,實行在Rio+20作出的決定,重整UNEP。」

不過,Rio+20會議達成的協議,仍未能達成法國等國呼籲的目標:讓UNEP脫胎換骨成一個新的聯合國環境機構。

史坦納說明,「我們現在所作的努力,將會在5年、10年後看到成果。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建立新的組織策略,以及未來3年的新工作計畫。」另外,會議也將在海洋問題和減緩物種滅絕等議題上提出指導方針。

目前來說,UNEP已經達成部分目標,例如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針對會造成臭氧層變薄的氣體做出排放限制,還有今年10月將在日本簽訂限制有毒水銀使用的條約。

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氣候變遷變得比預期中要難以解決,其中中國、美國和歐盟是溫室氣體最主要的排放源。

各國政府目標在2015年前討論出如何減緩全球暖化相關的協議,並使其再2020年前生效。過去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包含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內的各國領導者未能成功敲定相關之協議。

史坦納表示,「以現階段談判的情形而言,仍看不太出如何在2015年前建立新協議的框架。」但是,有些國家已經先展開了行動,而北極海浮冰、乾旱、洪水、強烈暴風雨等事件,也強調了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大眾也越來越了解氣候變遷是‧‧‧一個近在眼前的危機,需要我們做出行動來化解。」

UNEP是聯合國機構中負責環境問題的部門,而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協商,則主要是由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來負責。

Top

 

航務中心抽油損礁坪 白沙抗議

摘錄自2013年2月19日自由時報澎湖報導

日前澎湖吉貝海域傳出聖克里斯多福籍「海洋坦克SEATANK」號油輪,因主機故障失去動力擱淺,交通部南部航務中心擔憂有漏油危機,協請廠商進行抽油作業,白沙鄉長陳定國昨天強力抨擊,由於未經環境影響評估,逕行破壞珊瑚礁淺坪,引發第2次生態危機。

交通部南部航務中心表示,由於擔心漏油造成生態浩劫,所以採取抽油緊急措施,也請承包商施工時儘量降低損壞,整個施工過程均有海底攝影,如對珊瑚礁造成損壞,也有復原及賠償措施。

海巡署第13巡防區指出,海洋坦克號油輪12日凌晨0時20分,在吉貝嶼北方海域0.6浬處觸礁擱淺。雖然船上15名船員都幸運棄船獲救,但船上載運柴油約3000噸,船體連日來在東北季風襲擊下,呈現半解體狀況,交通部南部航務中心擔憂柴油外洩污染海洋,數次在高雄召開抽油協調會,邀請白沙鄉公所、澎湖縣政府、船東等相關人員與會,陳定國雖多次在會中呼籲注意海洋生態,交通部南部航務中心仍執意而行。

陳定國表示,由於海洋坦克號擱淺距離吉貝納骨塔約500公尺,廠商為方便怪手海上抽油,讓載運兩台發電機的鐵船進入淺坪海域作業,破壞約2、300公尺珊瑚礁淺坪,造成2度生態危機,對於交通部南部航務中心不尊重地方及澎湖縣政府意見,表達嚴正抗議。

Top

 

小琉球漁民盼季節性使用流刺網

摘錄自2013年2月19日中國時報屏東報導

小琉球海域珊瑚礁生態長期遭流刺網漁業戕害,屏縣府公告禁用流刺網並輔導轉型學習其他漁撈技巧,漁民領走輔導金,如今卻有人反悔要求「適度開放」;縣府漁業課強烈批判拿錢不認帳行為,短視近利做法只會加速漁業資源枯竭,呼籲共同保護海洋生態。

18日上午10時許,4、50位漁民前往琉球鄉區漁會抗爭,其中陳姓漁民等指稱流刺網也有浮水式漁撈法,不會影響底層珊瑚礁,應該可以保留,尤其2月以後飛魚、鬼頭刀相繼報到,希望季節性洄游魚類來臨時,准許他們使用流刺網捕魚。

琉球區漁會輔導股長曾毓宗解釋,流刺網特性不僅大小通吃、危害海龜,浪大時漁網打中礁石動彈不得,多數漁民不想撈起來花錢補網,寧願棄置海底,每年清除漁網經費動輒上百萬元。

他並說,曾追蹤調查就算清掉珊瑚礁上覆蓋的漁網,魚兒仍不敢靠近;雖然近年環島海域規畫定期保護區、魚苗放流、設置人工漁礁復育,還是趕不上破壞的速度,再不禁止流刺網,海洋生態就不保了。

縣府漁業課長吳憲昌獲悉漁民訴求後痛批根本是「胡鬧」,強調發放輔導金就是希望漁民購買新漁具、學習不同漁法,如果讓他們領了錢又開放,豈不等於「圖利」?更何況流刺網是海洋生態殺手,絕不會為少數人妥協。

Top

 

禁海豹產品 WTO首次聽證會

摘錄自2013年2月19日法新社報導

世界貿易組織(WTO)今天舉行歐洲聯盟要求禁止銷售海豹產品的第一次聽證會。挪威與加拿大都反對舉行這項聽證會的決定。

挪威與加拿大每年宰殺數萬頭海豹,他們堅稱,捕獵海豹的方法合乎倫理道德,並要求WTO檢討2010年禁止獵捕海豹的禁令。歐盟禁止獵捕海豹,是因為他們認為捕獵方法殘忍。

加拿大原住民伊努特人(Inuit)傳承獵殺海豹傳統數世紀,不受這項禁令限制。

商業獵捕海豹通常使用刺棒,就是一根木棒,前端裝上金屬尖刺,用來打昏海豹後,再宰殺牠們。動物保護團體還說,有些海豹是在還有意識的情況下,被剝除毛皮。

WTO也將聽取挪威與歐盟的證詞,預料數月內做出裁決。

Top

 

新北首座社區型環教場所 揭牌

摘錄自2013年2月19日中國時報新北市報導

「新北市汐止中正社區」環境教育學習中心18日揭幕,環保局長劉和然表示,汐止中正社區於101年底通過環保署場所認證,也是新北首座社區型環教設施場所,提供民眾新春賞花、走春、學習新去處。

劉和然指出,環保局為配合環境教育法施行,積極輔導轄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建置優良的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至今已有6家環境教育場所通過認證,分別是翡翠水庫環境學習中心、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野柳地質公園、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新北市汐止中正社區、雲仙樂園等,提供生態、溼地、海岸、社區、樂園等不同面向的學習場域。

劉和然說,民眾攜家帶眷前往這些場所,除能欣賞大自然美景、認識大地賦予的自然資源,還能機會教育,讓孩子們知道「只有一個地球」不只是口號、作文題目,而是身體力行的重要課題!

環保局表示,蟲鳴鳥叫、蝶飛蛙鳴、螢光點點,是位於汐止車站旁中正社區生態廊道的特色,多年來汐止中正社區積極投入社區營造及環保工作,一直是環保局的好夥伴。

Top

 

論壇|反淡海二期徵收—搶救大屯山下最後的優聖美地

作者:munch

KUO_3045_nEO_IMG

淡海最美的生態秘境,即將消失!

到過,會體會那是台灣的優聖美地。

內政部營建署推動1600公頃的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在第一期徵收開發440多公頃之後,現今又計劃將剩下1100多公頃二期土地,以淡金公路分界,分成第一、二區,採取區段徵收方式繼續徵收,這項徵收案將牽動5000多位地主,上萬居民流離家園,成為影響巨大的土地徵收案。

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起自1992年當時政府推動「五萬元一坪」的平價住宅政策,計劃在新北市淡海地區徵收1600公頃土地,打造新市鎮。但是第一期徵收440公頃土地後,已標售土地開發不到六成,就算已開發興建好的大樓,也是空屋率過高,居民增加一萬多人,完全不符當初規劃引進30萬居民的目標。現今在一期已徵收土地上,利用率偏低,卻又再度要徵收二期1100公頃土地,讓當地居民相當憤怒,覺得完全是為了財團抄地皮。

當地居民表示,當初徵收目的以平價房屋為名義,大肆以低廉價格徵收居民土地,但是實際上蓋出的「五萬元一坪」的住宅,只有徵收土地的一小部分,其餘土地在近二十年以低價標售給財團,財團再陸續建屋高價售出,完全成為變向的政府低價徵地,轉售給財團,再由財團養地、炒地,賺取巨額利益。如今,一期的土地徵收炒作手法,持續在二期推動,讓當地居民十分寒心。

更重要是,淡海地區是大屯山下的丘陵、平原地形,一路由山到海,相當自然。在1992年推動淡海新市鎮計劃時,同時頒佈限建令,也讓整歌區域,在低度開發下,密佈農地、樹林,成為一個生態豐富的地方。

淡海自救會蔡瀛老師,長期關心地方事務,曾經創辦社區報來宣揚淡海地區的美麗。他表示,淡海第一期已經毀掉440多公頃農地、樹林,如今第二期1100多公頃區域內,高達八成是農地、樹林,一旦開發就是生態浩劫。

進入淡海二期徵收區內,處處是農地、密林,流貫區域內的下圭柔溪,已經是北台灣僅剩無工業污染的自然溪流。整個區域內,擁有大大小小30餘座埤塘,不僅供給居民水園灌溉,同時也形成濕地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的生存,如同一個秘境般的優聖美地。

在二期徵收區域內,環境有多自然,來到靠海的第一區內,在下圭柔山的一側,有一株200多年的榕樹,一樹成林的面積就高達300多坪,很難讓人相信在北市近郊,就有如此人間秘境。一旦開發,生態全毀,蔡瀛老師痛心的說,當初淡海一期土地上,也是農地密佈、大樹成林的自然美景,現今除了空屋高樓,根本找不到一棵大樹。

面臨徵收開發,讓當地居民人心惶惶,許多家族內部也形成意見不一的分裂。在淡海地區擁有200歷史的吳家古厝,數百年來家族繁衍,百年老屋更是當地珍寶,但是面臨開發,吳家阿媽心頭慌亂,表示尊重家族後輩的決定,但是心裡擔心屋子被拆,家族失去一個相守相聚的地方。

另外也有居民,守著老宅,種著農作,還能掙到生活開銷,一旦面臨徵收,徵收金錢不足購屋,更面臨無地可種的困境,生活馬上面臨問題。這些居民表示,十多年下來,土地優良轉型有機,作物漸漸能賣出好價格,如今徵收一來,一切努力化為泡影。

目前,營建署見反對聲浪高漲,採取分區說明、分散遊說的方式,舉辦說明會,全力推動二期徵收計畫,並且表示一旦輕軌開通,淡海二期不會重蹈一期覆轍,將會有更大發展性。

但是當地居民不再相信開發的願景,不僅老一輩懷鄉,甚至當地中青代盧正忠都組織自救會,表示對於故鄉土地不是計算地皮利益,而是更永續的發展,讓後代子孫都能在百年傳承的土地上,找尋自己的未來。

目前,淡海二期反徵收自救聯盟已經成立,並且規劃舉行更多活動,邀請各界人士進入淡海,讓社會瞭解這片土地的自然珍貴,全力保護大屯山下,北台灣最後也最珍貴的優聖美地。

大屯山下淡海最後優聖美地,呼救中!

※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