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3.18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樂生316遊行逾千人 反迫遷團體齊上街頭

在3月16日由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舉行的樂生遊行,串聯了二十多組聲援團體,從14、15號公園出發,沿途行經捷運局、六步一跪苦行隊伍直達凱道,表達捍衛樂生院的決心。行政院長江宜樺在台大任教時曾連署支持樂生保留運動,外界希望院長能秉持初衷、勿忘過去承諾,立即召開協調會議來面對樂生的走山問題。

自從新莊機廠工程展後,2011年在新建的迴龍醫院出現裂縫、樂生院的地板也出現許多裂縫,透過每周的青年樂生聯盟學生至樂生院現場測量裂縫,發現裂縫有逐漸擴大之情形,大地工程師王偉民則是長期以來關心此議題,表示 「捷運局所聲明的僅滑動一公分,事實上是已經滑動七公分,工程進行時一發現有地層滑動便馬上停工,但一旦復工就又發現地層滑動。」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樂生療養院憂地質危機 捷運局:持續施工

新莊捷運工程危及樂生老建築 市府不停工

藝文界呼籲 保留樂生是對人性的反省

MIT遇上樂生 科技與文化相會

我們的島|食物廢物一線間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高台上的各式餐點,是人們口中的饗宴。人類吃不完的料理,是豬仔們眼中的大餐。盛產季節,菜價大跌,成熟的蔬菜,根本沒有上架的機會。平平是食物,一樣都可以餵養眾生,為什麼有些是美食?有些卻成為人們不屑一顧的廢棄物?

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這段旅程,對人類來說,是文化發展的一段見證。與傳統農業社會對照,產銷失衡造成的浪費、規格化標準形成的耗損、過度食用或購買的現代化現象,在在顯示人類文明的不進反退。其實,每個個人的小小改變,都是整體社會的大大進步,一把青菜、一口飯,是食物?還是廢物?這個定義,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彩虹農場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四年前,為了尋覓一片無污染的農地,來種植有機洋蔥,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找到這塊,位於屏東車城四重溪旁的廣大土地。面積1.3公頃,格局方正,休耕七年。這田地的條件,是有機栽培的最佳選擇,不過,開墾過程,卻讓洪輝祥吃足了苦頭。

聖經上提到的彩虹,是大洪水後,神與人們的承諾,期待人們活出豐富生命。在恆春半島上的彩虹農場,則是人與土地的約定,在祖先智慧的帶領下,人要重新與土地,建立更和諧的關係。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上週舉行的華盛頓公約會議,各國為擴大保護 持續受威脅的犀牛與大象,將強化取締與調查。除了瀕危動物保育之外,也要維護農作的自然生態,如此才能孕育出優質的糧食作物,奇美部落盛產 的花蓮21號水稻是透過有機耕種的忘憂穀,能確保留給後代子孫潔淨無汙染的土地。然而,要有穩定作物生產,必要有充足的水源,但今年春雨少,全台各地紛紛響起缺水警報,石門水庫於16日跌破232公尺的下限水位, 將評估實施人造雨。桃園、新北市林口區甚至是高雄地區都開始施行夜間減壓供水抗旱。為鼓勵民眾省水,即日起,北市環保局每天免費提供2萬噸的回收水供民眾取用,約能讓一般家庭每月省下1/3的水費。

聚焦台資企業於大陸經濟發展,在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方面,中國環保部將嚴加控管,對台資企業的要求與大陸企業一視同仁, 這也意味著在大陸重視環保的當下,台商必須認真看待今後的環保成本。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都市計畫現形記──慈濟內湖保護區變更案第八次專案小組會議觀察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

慈濟申請內湖保護區變更案,以不同的目的(1997年規劃建設兒童醫院,2004年改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興建國際志工大樓),不斷的送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展現了強烈的變更意圖,但卻也一直沒有在台北市都委會審議通過。這十幾年之間,令台灣社會與都市計畫界關心並感到有興趣的一件事是,幾任的委員都沒有讓它通過(都撐過去了),到底會不會過關?會在哪些人的手上過關呢?檢驗又開始了,2013年3月14日下午2點,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進行第八次專案小組審查。

參與本案多年以來,多少人意圖護航,市府(都發局)不斷曲解法令、扭曲都計精神,扮演宗教志業的護法者,遺忘城市承載與保護區政策才是專業者真正該護之法。本案一直沒有通過,是部分都委會委員的堅持、媒體朋友的報導,以及居民與民間保育團體的契而不捨、無役不與,也是老天保佑。但,這次還會不會有這樣的幸運,正如台北市這幾年躲過風災、水患的侵襲危機一樣,真的沒有人知道。願,天祐危城台北,天祐保護區。

精采內文

 

樂生316遊行逾千人 反迫遷團體齊上街頭

本報2013年3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在3月16日由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舉行的樂生遊行,串聯了二十多組聲援團體,從14、15號公園出發,沿途行經捷裡頭全是樂生院的一磚一瓦運局、六步一跪苦行隊伍直達凱道,表達捍衛樂生院的決心,並要求行政院長江宜樺勿忘過去承諾,立即解決樂生走山問題。

由迫遷開始  到走山危機

遊行起點選擇於台北市14、15號公園,是源自於在1996年時同樣因為發展而拆遷的康樂里。在2007年的415為了搶救限期拆遷的樂生院,而同樣展開遊行,當時的訴求是「捷運、樂生可雙贏」,時任台北縣長的周錫瑋雖承諾樂生院可保留,但同時舉辦新莊市民的遊行,表示樂生與捷運不可同時存在,最後仍逃不過拆遷的命運,而挖斷山坡腳,保留四十棟院舍、拆遷十棟。

圖/手持裂縫規,象徵測量土地傷痕2012年監察院雖發文糾正台北市政府、捷運局等相關單位,但於年底仍宣布新莊線可在機廠未完工的狀態下通車,並在2013年3月13日台北市捷運局長蔡輝昇表示迴龍線將於本年度可開始通車,且「一定會提早通車」。

而在開始新莊機廠的工程後,2011年就在新建的迴龍醫院出現裂縫、樂生院的地板也出現許多裂縫,透過示意圖可以得知機廠工程雖採用地錨穩定易滑動的斷層泥,仍有斷裂之虞。且透過每周的青年樂生聯盟學生至樂生院現場測量裂縫,發現裂縫有逐漸擴大之情形,大地工程師王偉民則是長期以來關心此議題,表示「捷運局所聲明的僅滑動一公分,事實上是已經滑動七公分,工程進行時一發現有地層滑動便馬上停工,但一旦復工就又發現地層滑動。」

因此希望捷運局能夠立刻停工,不只是為了樂生院,而是新莊地區的居民安全。

遊行初始由六步一跪的苦行隊伍先行出發,由院民交給苦行的學生裂縫規,象徵每周都至樂生院測量裂縫,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隊伍以六步一跪的方式前進三公里,而其中有許多參與的苦行學生是在六年前的415大遊行,就曾經為樂生請命過的。綁縛在身上的鐵鍊象徵著多年來外界對樂生院民的誤解,苦行隊伍前端所拖著的則是樂生院的一磚一瓦。

要求捷運局立即停工 行政院長勿忘承諾

遊行至捷運局時將以泥人行動劇表達機廠工程殺人之虞、並在捷運局招牌上貼上「劫運局」之貼紙。泥人行動劇是以渾身覆滿泥土的形象,並在手上纏上麻布、紗布,象徵院民受痲瘋病之苦而無法順利伸展的手指,演繹院民日常的洗衣、喝水的生活是如何不便,在捷運的開挖工程中又是如何失去了原本的生活住所,如今又須面臨走山的危機。

本日遊行人數近兩千人,在捷運局前的行動劇一度招致現場中山分局警方舉牌,表示行為違反集會遊行法,在聲援的團體支持下,眾人仍表示捷運若不停工、將會為了樂生再度走上街頭。

現任行政院長江宜樺在台大任教時期連署支持樂生保留運動,如今希望他能夠秉持初衷、勿忘過去承諾,立即召開協調會議來面對樂生的走山問題。

遭現場警方舉牌警告 於捷運局前的部屬警力,圖中為三分之一

泥人行動劇,象徵院民的生活處境

在捷運局招牌上貼上「劫運局」

/在行政院前天橋拉開布條,要求行政院長江宜樺出面

反迫遷團體同組陣線 要求基本人權

在本次遊行中,串連了二十數個團體,其中包括全國關廠工人連線、三鶯部落自救會、紹興社區自救會、華光社區、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並在台南、高雄行駛公車北上,以及彰化溪州農民一齊北上聲援樂生。

六步一跪苦行隊伍 六步一跪苦行隊伍

樂生院民 青年學生聲援樂生遊行

其中的華光社區目前正面臨迫遷問題,依舊走上街頭支持樂生,聲援華光社區的台大學生徐亦甫認為「華光與樂生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是用發展來進行迫遷,但是這並非絕對。」

同志諮詢熱線聲援樂生「因公共衛生被抓進來,因公共建設被趕出去,誰來還給樂生人一個公道」 日日春協會也需要大眾持續的關心文萌樓都更案

去年在台大校慶進行聲援紹興社區的紹興學程學生余宜家則說:「紹興與樂生也是十分相似的,居住在紹興社區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今天參與遊行的雖多半是年輕人,但是因為社區裡的老人家多半行動不便、膝蓋無法順利移動,他們都是在過去參與了這個城市的建造以及發展,卻被發展而犧牲掉。」

拉開六公尺X六公尺面積的樂生大旗

日日春發展協會也一起參與遊行,秘書吳若瑩表示:「文萌樓目前也面臨了文史保存的危機」,儘管已經立為市定古蹟,但因為產權的緣故而進行上訴,若敗訴,日日春應遷讓房屋或是受到強制搬遷,「從廢公娼開始,政客的選擇多是站在多數人,少數人成為代罪羔羊,但其實可以雙贏、更有彈性,目前的選擇是無法引導大家進步的。」前來聲援樂生的許多團體中,其實也需要大眾繼續給予支持以及關心。

在凱道上迎接六步一跪的苦行隊伍抵達,並在遊行後的活動邀請了八年來持續關心樂生議題的中研院民族所丘延亮老師、曾經有過誤解但如今願意與樂生站在一起的新莊居民、樂生家長隊以及院民們一齊上台,表達對樂生的支持,並由院民演唱歌曲〈你咁賠得起〉、〈三月十六彼一天〉、〈漢生人的心聲〉,宣誓「樂生是我們的家/是台灣的國寶/也是弱勢人民的希望」。

通車的問題既然早已解決,樂生保留自救會所欲訴求的,即是現下樂生院的安全以及立即遷移新莊機廠、正視走山危機。

六步一跪苦行隊伍抵達凱道終點,行約三公里長

樂生院民湯祥明

樂生院民藍彩雲

樂生大旗

遊行尾聲,眾人書寫祈福卡為樂生祈福

Top

 

我們的島|食物廢物一線間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高台上的各式餐點,是人們口中的饗宴。人類吃不完的料理,是豬仔們眼中的大餐。盛產季節,菜價大跌,成熟的蔬菜,根本沒有上架的機會。平平是食物,一樣都可以餵養眾生,為什麼有些是美食?有些卻成為人們不屑一顧的廢棄物?

一間普通的民居,靜靜地坐落在山腳下,冬陽溫暖,現在正是農忙時期。農民溫柄貴和媽媽溫鍾新妹,跟往常一樣,正在整理當天下午,要寄給客人的小番茄。

溫家,世居高雄美濃,是個典型農家,他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近年熱門的小番茄。家中的食物來源無需外求,都是溫媽媽一手張羅。萵苣、青椒、芹菜、青蔥...各種當季蔬菜,在溫家菜園都可以發現。樣多量少的蔬菜,並不會有絲毫浪費,因為園子裡的耗損菜葉,或是家裡的剩菜廚餘,都被黑豬吃光光了!

跟溫家不同,大部分非務農的家庭,還是得花錢買菜,果菜批發市場、傳統市場,決定了這些人的三餐大事。以雲林縣的西螺果菜市場為例,這裡是全台灣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許多農民、盤商和零售商,每天都會聚集在這,進行蔬菜批發的交易買賣。西螺農產品市場副理江禮源說,目前西螺果菜市場每天交易量,將近一千公噸,每年大概有35萬公噸,年交易金額突破50億元。

可是,二月春節過後,市場需求量下降,各類蔬菜菜價趨跌,再加上產地氣候溫暖產量大增,導致菜價一跌不起,西螺果菜市場內,一攤攤整齊美觀的蔬菜,乏人問津。

以菠菜為例,家庭主婦在市場上的購買價格,大約是三把50元,可是在西螺果菜市場的批發價,卻是九把一大捆30元,到了傍晚收攤的時候更慘,可能只能賣到10塊錢。採收的蔬菜被丟棄,一些還在田裡的蔬菜,根本沒有上架的機會。許多已經成熟的蔬菜,因為批發價太低,農民乾脆鋤掉不收成。農民被迫親手耕鋤自己的作物,何等辛酸?明明是食物的蔬菜,全部變成毫無價值的廢棄物,又是多麼的不堪,這些農產品的耗損,是一般民眾不容易察覺的巨大浪費。

另外還有一種食物耗損,不是發生在產地,而是出現在市場。一大早,婆婆媽媽到市場挑選食材。菜販潘先生、潘太太在旗山市場賣菜,已經有15年的時間。這麼多年來,他們都會把各類蔬菜,整理的漂漂亮亮,迎合客人對外觀的要求。除了潘先生、潘太太,旗山市場的每個菜販都是如此,對他們來說,這是賣菜的基本工作,不做好就別想把菜賣出去。

一點點蟲咬的痕跡、初葉的斑點或老化,看在消費者眼中,就是不良品,無形的浪費,也在這種規格化的觀念下,一點一滴累積而成。行之有年之後,農產品逐漸被要求成工業化的產品,不僅不能沾到泥土、外觀要好看,最好大小尺寸,也要一模一樣。

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林樂昕說,工廠可以大規模製造規格化的商品,可是農業在大自然的環境裡,會長出各種不同的農產品,不管是形狀、滋味、顏色,都反映出不同環境、氣候、人文的特色,這是很豐富的意涵,但是現在的消費社會裡面,卻把我們的農產品統一化,是很可惜的事。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進一步說明,我們共同創造出廉價的食物,卻是浪費的體系,就算食物的外觀使得食物沒有商品價值,人們卻忘了它還有食用價值,這就是最大的浪費。

不只一般市場的買賣,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從事有機或無毒的農友,一旦邁入自產自銷這一步,面臨的出貨壓力更大,因為每一項農產品,都清楚載明生產者和產地資訊。目前進入有機轉型期的廖俊凱,從小在雲林農村長大,退伍後隨即務農種菜,今年已經進入第20年。

為了保護自己的品質招牌,廖俊凱不得不小心翼翼挑菜分類,把收成分為「出貨」、「自己吃」、「土雞吃」三種標準。畚箕裝的給雞吃,桶子裝的給人吃,這種分類可以避免浪費,另外還有更積極的做法,必須從源頭做起,那就是「教育消費者」。

食物的外表雖有美醜之分,但這卻是各種生態作用的結果,消費者如果想吃的安全健康,應該要回過頭來,認識農產品的本質,理解大自然的變化。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林樂昕解釋,大家要學習認識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生態的一部分,所以被蟲吃、被鳥啄,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我們在購買食物的時候,不只是吃菜而已,也是跟農友和整個環境,進行一種連結跟支持。

可惜現實情況是,消費端的理解程度,依然無法超越長期累積的偏見,因此,像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這樣的消費者團體,就必須想盡辦法,在出貨過程中減少資源浪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說,在出貨過程中,對於規格外的、個頭不一的,都可以接受,所以大的、小的混在一起出貨都無妨,紅蘿蔔帶土的,或是馬鈴薯個頭大大小小的,都有機會到每個社員的家裡。

其次,如果次級品是不能吃的,就送給農友做堆肥,還可以食用的,就賣給員工或拿來做合作社的營養午餐。合作社的員工餐廳,每天供應80到130人的午餐,有效消化無法上架的次級農產品。午餐結束後,從廚餘桶內的少量廚餘也可以看到,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環保減量的實踐過程。

除了星期三與星期天,台北市清潔隊都會出動專車收垃圾和回收資源,其中也包含廚餘的回收。自從民國89年,垃圾清理費隨袋徵收之後,台北市的垃圾量,從每天三千公噸降為一千公噸,其中廚餘量佔兩成,約有兩百公噸。

橘色桶裝熟食廚餘,佔總廚餘量1/10,可以拿來餵豬,另外9/10是生食廚餘,裝在藍色桶裡,主要拿來做堆肥。雖然跟過去相較,台北市居民的廚餘量大幅減少,不過外食族在無意之間製造的浪費情況,還是屢見不鮮。

風行了20多年的「吃到飽」,儼然已經成為台灣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不過,部分業者為了區隔市場,逐漸由廉價的「吃到飽」,調整為中、高價的「吃得巧」。只是說,當社會已經習慣「吃到飽」之後,「吃到飽」往往容易變成「吃不完」,形成消費行為的浪費模式。

除了「吃到飽」之外,消費者也容易在購買中製造浪費。面對超市架上的規格化包裝、精緻的外觀,如果沒有事先擬定採購計畫,消費者往往會因為業者的促銷手法,不小心買得太多。

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這段旅程,對人類來說,是文化發展的一段見證。與傳統農業社會對照,產銷失衡造成的浪費、規格化標準形成的耗損、過度食用或購買的現代化現象,在在顯示人類文明的不進反退。其實,每個個人的小小改變,都是整體社會的大大進步,一把青菜、一口飯,是食物?還是廢物?這個定義,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我們的島|彩虹農場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聖經中提到,神向人們說:「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做我與地立約的記號...水不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虹必現在雲彩中。」

四年前,為了尋覓一片無污染的農地,來種植有機洋蔥,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找到這塊,位於屏東車城四重溪旁的廣大土地。面積1.3公頃,格局方正,休耕七年。這田地的條件,是有機栽培的最佳選擇,不過,開墾過程,卻讓洪輝祥吃足了苦頭。

整整花了三個月,洪輝祥才整好地、鋪好水路、開好田埂。不過累歸累,這段勞動時間,也讓他有所啟發。他想到,彩虹農場如果只是推動有機,太可惜,應該更進一步,向傳統農村智慧學習。

師法傳統農村運作,農場裡不只種作物,也養動物。不過,要如何養動物又不增加環境負擔,可是這群環保人士務農的大考驗。彩虹農場的第一步,就是利用朋友送來的各種回收物,先把雞寮、鴨舍和豬圈,慢慢搭起來。

在彩虹農場,家禽、家畜的食物,不是千里迢迢從國外運來的飼料,而是自己種的玉米、田裡的野草,還有部分米糠或賣相差的葉菜作物。動物們吃的,完全來自農場的生產,而牠們的排泄物,經過發酵、分解之後,又可以成為田裡農作物的最佳養分來源。經過四年摸索,彩虹農場慢慢長出循環式農業的運作經驗。

以彩虹農場為例,一戶小農農家、一甲農地,可以飼養10頭豬、100隻雞,還有部分的鴨和鵝。這些家禽、家畜,不單單是人類食用的安全肉品,也可以有效地處理農場廢棄物。農場內,每一頭豬仔,平均擁有15坪大的空間,還可以自由生活在沙地上,最重要的是乾式飼養方式,不用像集約式養豬場那樣,每天都要用到大量的水,來沖洗排泄物。

彩虹農場能建立循環農業的運作模式,除了洪輝祥的堅持外,還有一群年輕人,願意把吃苦當作吃補。從小在都市長大的黃祺瑋,根本沒有劈過柴,現在已經是個堆柴高手。熱愛台灣文學的李漢鵬,原本只在字海中遨遊日治台灣,卻沒想到現在,正在實踐早期農村的生活美學。

在照顧作物、動物之餘,這些長期在父母呵護下成長的年輕人,也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他們生活很簡單,也要自己料理三餐,在看似悠閒的農村時光中,已經學會一套解決突發狀況的工作能力。

 

落山風的季節過了,春風在彩虹農場,溫柔的吹著。鴨、鵝在池子裡戲水,鄰田的農友,偶爾會跑來參觀。農忙過後,大家隨意地坐在樹下休息聊天,到了傍晚時分,土雞們要回家睡覺了!

聖經上提到的彩虹,是大洪水後,神與人們的承諾,期待人們活出豐富生命。在恆春半島上的彩虹農場,則是人與土地的約定,在祖先智慧的帶領下,人要重新與土地,建立更和諧的關係。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犀牛、大象持續受威脅 華盛頓公約將強化取締與調查

摘譯自2013年3月12日ENS泰國,曼谷報導;藍巧軒編譯;蔡麗伶審校

179個《華盛頓公約》(CITES)締約國談判代表12日在泰國曼谷的大會上達成決議,將擴大對瀕危犀牛的保護,立即取締他們南非庫魯格國家公園中馬賽馬拉保護區裡的犀牛。(攝影:Safari Partners)國家中違法取得的犀牛角,並通報犀牛角出口、過境與進口的國家當局,以及公約秘書處。

犀牛頭上的角是牠們遭獵殺的主因,目前國際上已有相關的貿易禁令。而根據記錄,去年有668頭南非犀牛遭到盜獵者獵殺,而到現在為止2013年已有將近150頭被殺。

各國政府同意的事項包括:立法或運用現有法規,以加強野生動物犯罪的臥底調查、並允許在調查過程受監管的情況下適度交易貨品;並立法防制洗錢、賦予政府充公違禁貨品的權力。另外,各國代表也同意起訴涉嫌盜獵犀牛的犯罪集團份子,並處以足夠達到威嚇效果的高額罰金。

越南當局查獲的犀牛角。(攝影:Tom Milliken/TRAFFIC)越南是犀牛角需求量最大的國家,越南人認為犀牛角可以治療癌症和宿醉,政府必須要執行相關禁制措施來減少國內需求量,並確實起訴那些犀牛角販子,讓他們得到懲罰。犀牛角是由角質素組成,和頭髮以及指甲的組成元素相同,未有證據證明攝取這種物質能有任何療效。

華盛頓公約簽署國政府要求越南,在參與「2012~2017年南非─越南聯合行動計畫」上,就具體的實施內容與方案要有所進展,包括:加強管理犀牛角製獎杯的進口、強化調查、起訴國內涉嫌非法交易犀牛角人士。

而莫三比克做為犀牛角交易的主要過境國家,則必須要加強立法與執法來避免犀牛角離開非洲大陸。目前,走私犀牛角在莫三比克屬於輕罪。

南非庫魯格國家公園緊鄰莫三比克,全世界大部分的犀牛都住在那裏,但公園裡也是犀牛被非法獵殺的主要地區,今年到目前為止,在南非已有146頭犀牛被獵殺。

在2011年初,在非洲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有20165頭、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有4880頭,但是在2006年到2012年9月間,有至少1997頭犀牛遭到盜獵,而且從2009年以來有4000逾隻犀牛角從非洲非法出口,根據估計,其中92%的犀牛是人們為了獲取犀牛角而殺害的。

《華盛頓公約》簽署國政府要求,若有足夠的經費,請秘書處召集犀牛執法特別小組,建立相關策略來增進國際間的合作。

肯亞官員檢查被查獲的非法象牙貨運。(照片提供:肯亞野生動物管理署)至於非洲象,雖然牠們面臨許多前所未有、嚴重且持續的威脅,包括非法象牙交易、人類與象群的衝突和棲地消失等,但大象在公約大會中獲得的待遇可就沒有這麼好了。

針對喀麥隆、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及、衣索比亞、加彭、莫三比克、奈及利亞和烏干達等長期取締象牙走私不力的9個非洲國家,大會並未同意立即對其採取的貿易制裁。

會中通過的方案是,要求這9個國家提出明確的行動方案和期程,以保證在2014年夏季之前,控制象牙走私上有所進展;若情況未改善,屆時再考慮祭出貿易制裁手段。

不過,各國政府同意採取其他相關策略來遏止非法象牙交易,他們同意設立象牙執法小組,讓各國的執法單位之間合作的更順利。他們也會發展更精確的DNA鑑定技術,來辨別這些被沒收的象牙的出處。

各國政府同意美國的提案,針對這些影響國家安全的非法獵象行為,要求CITES的總秘書處和聯合國的毒品和犯罪問題辦事處合作。

Top

 

花蓮21號水稻 奇美「忘憂榖」大功臣

本報2013年3月18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奇美部落水梯田在群山環抱中,以潔淨的水源孕育出「忘憂榖」,要能配得上這麼優良的環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推薦水稻品奇美忘憂榖使用的水稻品系是花蓮21號,以低肥高產量著稱。種「花蓮21號」,此品系在命名前即已得知在低肥的環境中就有高產量的好表現,特別適合有機耕種。

低肥高產適合有機耕種

今年奇美忘憂榖將增加種植面積達3分地,水圳修繕也讓其他族人躍躍欲試。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專案經理蔣媽(蔣金英)說,這裡環境條件特優,農委會也建議推動有機村。恢復以前貼近自然的農法,希望帶動族人改變農耕方式,讓這片潔淨無污染的土地能生產出糧食,又能留給後代子孫;這使得品種的選擇顯得更重要。

花蓮21號秧苗。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008年11月命名推廣的花蓮21號水稻品種,育種過程原以優質米、產量高為目標,命名前試種的結果,發現在貧脊、沙質以及低肥的土地,仍有高產量,具有高肥效的功能,此項特性,符合有機農業的需要,近年來也不斷推廣,位於山谷中、土壤條件相對較受限制的奇美部落,似乎是項不錯的選擇。

高肥效是說,在低肥的環境就足以成長、產量表現佳。花蓮場研究員宣大平表示,化學肥料分解速度快,卻不持續,因此需要不斷追加肥料。水稻產量是隨著肥料的等級,逐漸增加,到了某個程度就不會增加產量。花蓮21號則是在肥料等級低的時候,就有穩定的產量。

這特性剛好適合使用於有機肥料的田地,宣大平說,以有機肥當基肥,大約2周後插秧才會發揮效用,可運用的時間長,不須持續追肥;剛開始處於低肥時,花蓮21號就能有好的表現。

花蓮21號是屬於軟Q口感的米飯,心腹白比較多,米粒也比較疏鬆,吸水快,吃起來比較軟。糙米飯更顛覆了一般人認為口感堅硬不易咀嚼的印象,軟Q有嚼勁,宣大平說,用電子鍋煮,軟度就跟白米差不多的品種。對於重視身材的民眾,選擇熱量相對較低的糙米飯,花蓮21號是不錯的選擇。

有機水稻品系育種持續中

花蓮21號雖非為了有機耕種的目的而育種,不過,有機水稻育種的工作並未缺席。宣大平說,有機育種必須回應有機農法的特色,例如有機農田不使用農藥化肥,能使用的有機資材有限,因此抗病、抗蟲能力要特強,其次,肥料效率高,此外,因有機農田行株距隔比較遠,分糵要多。最後,成熟期要盡量一致。

奇美部落的水梯田。

花蓮場已進行5、6年有機育種,預計再過1、2年可望推出專屬有機農田的水稻品種。目前有機農民主要使用高雄139號、台稉2號、台稉4號,花蓮場則推薦花蓮21號。相對於上述的3個品系,農民對於花蓮21號陌生多了,目前幾個農場使用,都有不錯的表現。

【相關報導】

Top

 

石門水庫水位 跌破232米下限

摘錄自2013年3月17日自由時報大溪報導

石門水庫水位持續下探,16日跌破232公尺的下限水位,旱象加劇,北區水資源局利用水位低檔,加緊水庫上游清淤,以增加蓄水空間。

水位低檔 上游加速清淤

石門水庫水位16日單日下降了40公分,跌破232公尺的下限水位,來到231.69公尺,有效蓄水量僅剩約5成。水庫管理中心主任張庭華說,因水庫構造上寬下窄,在同樣供水量下,越接近底部,水位會降得較快。

因應旱象,前晚起桃園及新北市林口區開始實施第一階段夜間減壓供水,由於這時民眾多已休息,未明顯感受到影響。

不過隨著水庫跌破下限水位,距嚴重下限的220公尺僅差11公尺餘,依目前水位下降速度計算,若持續無雨,恐怕4月底就會跌破下限,屆時水庫將採民生用水打75折、農業用水減供一半等更嚴格措施,大桃園地區將進入第二階段限水。

18日有鋒面 評估實施人造雨

為避免第二階段限水,北水局與石管中心目前都待命準備啟動人工增雨,北水局副局長簡昭群說,目前天候條件仍不適合實施人工增雨,但依氣象局預估,18日會有另一波鋒面通過,屆時可能有機會實施。

北水局也趁著水位低檔,加緊水庫上游羅浮橋一帶的清淤作業,計畫清出15萬立方公尺的淤泥,以增加蓄水空間。

Top

 

北市回收水免費提供 月省1/3水費

摘錄自2013年3月15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北部水量吃緊,北市府環保局長吳盛忠宣布,為鼓勵民眾省水,從即日起,每天免費提供2萬噸的回收水。一般4口人家庭可用回收水來沖馬桶、澆花、打掃等,每月約能省下1/3的水費,以一噸自來水市價12元計算,約可省133元。

此外,營建商可以用回收水在工地灑水,抑制塵土飛揚,一個月最多能省下10萬的自來水費。

環保局長吳盛忠說,北市衛工處迪化及內湖2座汙水處理廠,從15日起一天提供2萬噸的免費回收水。民眾自備載運車輛或容器經登記後即可取用。

環保局科長楊維修說,回收水顏色偏黃,雖不能直接接觸人體,但也是另類節約用水好選擇。

Top

 

中國大陸嚴控環境污染 台資一視同仁

摘錄自2013年3月16日工商時報北京報導

針對2012年以來台廠在排氣、排水方面不符合大陸環保要求的案例,大陸環保部官員15日表示,在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方面,對台資企業的要求與大陸企業一視同仁,不會有差別待遇。

大陸環保部首次明確表態,意味著在大陸重視環保的當下,台商必須認真看待今後的環保成本。

稍早台灣科技業者可成位於蘇州的可勝廠區,因附近居民舉報廠區排放有害污染氣體,導致身體不適,可勝隨即被工業園區環保局勒令部份製程停產整頓。

另外,2013年2月底,屬於和碩電腦旗下主要生產iPad mini金屬背板供應商日騰電腦配件(上海)也驚爆偷排廢水,遭官方勒令停工。這些事件都引起台商對於當前大陸環保問題的關注。

對此,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表示,台資企業在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同經濟政策一樣,大陸在環境保護領域和污染防治方面也將同等對待,對台資企業的環境管理和大陸企業一視同仁。

他表示,「當台資企業有問題的時候要幫助他們解決,使他們能夠符合國家的有關污染防治標準。」

趙華林還提到,台灣在工業化方面起步比較早,因此在大氣監測、垃圾回收處理、地下水監測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經驗。兩岸的專家學者都曾互訪過,大陸也想繼續在這些領域加強雙方合作。

另外,在當前大陸的環保議題上,因受到水資源嚴重受污染,以及近期華北地區民眾飽受霧霾之苦,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特別強調,2013年將做好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重污染地區的大氣污染與水污染治理,針對這些地區出重拳、用猛藥,「而且還要打組合拳」。

他指出,到2015年重點區域的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要比2010年分別下降10%、10%、7%和5%。其中,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將把PM2.5納入考核目標,這3區的PM2.5濃度要下降6%。

Top

 

論壇|都市計畫現形記──慈濟內湖保護區變更案第八次專案小組會議觀察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

我們的生活與法律之間,
有時還有著一種更加強大的力量在發生作用,
使得許多法律還僅僅是一個誘人的美好的願望。
           摘自《中國農民調查》

慈濟申請內湖保護區變更案,以不同的目的(1997年規劃建設兒童醫院,2004年改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興建國際志工大樓),不斷的送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展現了強烈的變更意圖,但卻也一直沒有在台北市都委會審議通過。這十幾年之間,令台灣社會與都市計畫界關心並感到有興趣的一件事是,幾任的委員都沒有讓它通過(都撐過去了),到底會不會過關?會在哪些人的手上過關呢?檢驗又開始了,2013年3月14日下午2點,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進行第八次專案小組審查

會議主席(召集人辛晚教教授)立場非常非常明顯的站在慈濟方。有立場是很正常的,是天經地義的,但重要的是,不能在議事過程中偏頗、引導,乃至妄下與其他委員觀點截然不同的結論。

依據經驗(一直都是如此),不論媒體或民間反對力量是否出席,只要主席意圖為開發單位解套,而專案小組其他委員鬆手(這是最關鍵的事),都會快速通過變更。本次會議,幸賴張桂林委員、李永展委員提出異見,兩位委員都認為,慈濟所做的事以及當天信眾的陳情發言,都很令人感動,但保護區的變更仍應該回歸到都市發展、保護區政策,以及本案是否有不可替代性等來討論。

都計審查不是社福審查

會議主席在冗長的民眾發言陳情(每人3分鐘)後直接表態,讚嘆並肯定慈濟,並拉出證嚴與印順、虛雲等法師的師承關係(不知道是對或不對),但這都與變更無關,因為這是一場都市計畫審查,而不是社會福利、慈善志業乃至宗教的審查。簡單的說,慈善、宗教、功德或師承不會也不應是變更、開發的保證書。

我並沒有反對慈濟的志業,但反對其選了不對的地方,而這正是一切問題的源頭。慈濟做為變更申請者,不能只不斷強調其人文志業、國際聲望,在都委會中應該要說清楚的是,為什麼非要選用保護區不可?為什麼不在現有的保護區規範下做合理的、有限度的使用(社會福利亦是允許之項目)?為什麼一定要變更做更大量體與規模的開發、建設?

而都委會委員亦應回到保護區的價值與功能,徹底釐清該基地做為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等功能消失了嗎?新的土地使用價值(社會福利、志工大樓)真的可以凌駕、優先於保護的價值嗎?又,只要是被破壞而劣化的保護區就可以變更嗎?

一意護航自打嘴巴

會議主席簡單回顧都市計畫歷史,並且大致表示過去保護區的劃設很隨意、粗略,這樣的說法與北市府(都發局)長期為慈濟護航的說詞如初一轍。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一定要問清楚:

  1. 市府為什麼不依法(都市計畫法第26條)進行通盤檢討?甚至還曾企圖將1979年變更為住宅區的二十多處保護區再變更回復為保護區?
  2. 為什麼2001年納利風災後,台北市政府勘驗、檢討後的結論會是「保護區及山坡地的過度開發與利用,確實是坡地災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平地淹水的主要原因,…故強烈建議暫緩開發利用保護區及山坡地」?
  3. 為什麼2002年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政策白皮書」會認為「自然生態敏感區受到衝擊與破壞,是台北市在生態面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並強調「佔台北市一半以上面積的環境敏感地區(包括保護區、風景區、行水區),應予積極保育」?
  4. 以超級過度發展的台北市人口量與環境破壞現況,以及當今氣候變遷、災難頻仍的狀況來看,保護區的劃設還很隨意、很粗略嗎?足夠嗎?

暫緩開發、積極保育與隨意、粗略,市府(都發局)應該說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

於法無據不應審查

楊重信老師、陸詩薇律師及我在陳情發言時,提出適法性問題,我認為這是程序問題應先釐清,才能確定本次會議是否繼續,以及本案能否進行實質討論。因為本案是依據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為適應國防或經濟發展之需要時」進行變更,但事實上,慈濟變更的目的是社會福利(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是內政部社會司),卻是以「善經濟」為名提出變更。

2012年6月7日監察院曾對台北市政府辦理「台北好好看」系列計畫調查並提出糾正,其中對變更的適法性有清楚且具體的意見如下(原文為一整段,但為方便閱讀本文將之分為二段):

關於都市計畫之變更,所以於都市計畫法第26條規定之定期通盤檢討變更外,復規定同法第27條之個別變更,乃因都市計畫關係人民生活及財產權益至深 且鉅,其變更必須慎重辦理,是都市計畫經發佈實施後,除每3年或5年定期通盤檢討做必要之變更外,原則上不得隨時任意變更(都市計畫法第26條第1項前段 參照)。惟因特定之重大事變等因素,為因應特殊情況發生而有變更之必要,故於該法第27條規定得迅行個別變更之情況。

亦即從都市計 畫法之設計而言,第27條都市計畫個別變更乃針對第26條定期通盤檢討變更所設定之例外規定,自應從嚴解釋及適用,且法條復規定變更時應「迅行」變更,故 本條之個別變更,當係於變更有時間上之要求而不及於定期通盤檢討中加以檢討變更之情況下,始有適用第27條第1項各款規定之餘地,又為避免藉詞任意變更, 主管機關應審慎認定其適用要件,以符合都市計畫法所規定之意旨。

從監察院的調查意見中,可知其認為都市計畫法第27條的引用應符合幾個要件:1.特定之重大事變造成特殊情況而有變更之必要。2.必須有時間上的要求(緊急性)且來不及在通盤檢討中為之。3.第27條屬例外規定應從嚴解釋及適用。4.主管機關應審慎認定以符合法規意旨並免於藉詞任意變更。

護航決心嘆為觀止

會議主席對此也有一套說法,大致是說過去的都市計畫是剛性的,而現在則是引入開發許可而較具有彈性,我並不反對這樣的說法,而且這也正彰顯了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功能,以及都市計畫法第26條的意義。但是,具有彈性不是要做什麼都可以(那叫門戶洞開),而這也正是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的意旨,難道彈性就可以不用回歸法令的規範與約束嗎?

主席亦請都發局說明(解套),都發局面對此一問題的方式從沒改變,就是打迷糊仗外加混淆視聽,主秘劉惠雯先是推責給內政部,說是內政部開過會議討論,然後唸了一堆讓大家搞不清楚的文字(我認為意思是要由地方主管機關認定),最後,更直接表明本案已獲得內政部同意。

這樣的說法,似乎是內政部已經同意本案具有適法性,但事實不然。市府都發局其實是以內政部(社會司)對「興辦事業計畫」的原則同意(每一個開發案本即須先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來混淆變更適法性,簡言之,內政部社會司是是針對本案社會福利事業的同意,絕非土地變更適法性的同意,且內政部亦在同意函中「請慈濟基金會應就有關土地變更編定及興辦事項,依都市計畫相關法規之規定,逕恰台北市政府辦理。」

其實,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早針對都發局的說法函詢內政部,內政部亦明確回覆「有關該興辦計畫,合乎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所稱經濟發展之需要1節,非本部所提意見」。這是活生生的都市計畫官場現形,這才是真正的都市計畫教科書,都市計畫界(特別是養成中的專業者)不可不看。

都市計畫自我褻瀆

釐清適法性其實不難,只要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直接回答:對於申請變更者(慈濟基金會)「善經濟」的說法,都發局接受嗎?接受的理由是什麼(請注意,要回歸都市計畫的說明)?

此外,都委會委員也應該要徹底釐清:1.都發局有審慎認定以符合法規意旨嗎?2.「善經濟」是從嚴解釋及適用嗎?3.這是不是藉詞任意變更?4.這是特定重大事變造成特殊情況而有變更之必要嗎?4.有時間上的要求(急迫性)且來不及回歸通盤檢討嗎?

會後,一位不熟悉都市計畫而全程旁聽本案的朋友問我:「台灣的都市計畫專業真的這麼虛無嗎?」我尷尬一笑沒有回答,因為我也正困惑著,教授都市計畫者與執行都市計畫者,為何會如此曲解都市計畫,為變更取巧、開門與鋪路,都市計畫的專業精神在哪裡?都市計畫委員的職守是什麼?都市計畫需要專業嗎?都市計畫只是權力者的遊戲嗎?唉,原來這不僅是一場城市保護區的悲劇,更是台灣都市計畫深沈的哀愁。

台灣社會並不擔心沒有法令,真正令人擔心的是不依法執法,甚至是藉由專業者對法令自由、自在的詮釋,為握有權力者通關節、開巧門、鋪便道,讓社會運作最基本的公平與正義蕩然不存,這正是專業者的自我褻瀆與玷污,並且完全抹煞社會對專業的基礎信任。

最後,我想引用當天陳情發言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一位慈濟信眾先細數慈濟的好(我同意),然後話鋒一轉的說出「就算不合法,半夜修法也要讓他合法」。我剎時不由得起身與慈濟人一起鼓掌(這是很多的慈濟信眾發言中,我唯一鼓掌者),因為這句話真的道盡了一切啊。

參與本案多年以來,多少人意圖護航,市府(都發局)不斷曲解法令、扭曲都計精神,扮演宗教志業的護法者,遺忘城市承載與保護區政策才是專業者真正該護之法。本案一直沒有通過,是部分都委會委員的堅持、媒體朋友的報導,以及居民與民間保育團體的契而不捨、無役不與,也是老天保佑。但,這次還會不會有這樣的幸運,正如台北市這幾年躲過風災、水患的侵襲危機一樣,真的沒有人知道。願,天祐危城台北,天祐保護區。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