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3.22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毒物管理法「先求有再求好」? 政院民間不同調

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因過去RCA工殤事件、塑化劑風波之先例,有毒化學物質顯見並非只存在於產業、實驗場所之中,而是更貼近一般人、勞工的生活,民間團體長期以來為推動毒物 資訊公開化而努力,但因環保署所擬定的政院版本並無達到資訊透明之作用,即送入立法院環境衛生委員會進行審議,企圖過關,而於20日召開記者會,要求對於 「跛腳」版本的《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暫時停止審查。

於21日召開的環衛委員會中,經過七個小時的審議,政院版的修正草案條文先行保留,將會再兩周後再次審議,才能決定是否送院會通過。儘管環保署強調毒物資訊公開有許多實務上的困 難,所以應當先通過,日後再行修改,但民間團體則是希望毒管法本次的修法,能夠將毒物資訊公開做到完善,才能達成原本資訊公開的初衷,使毒物無所遁形,而非留下許多爭議以及空白衍生更多問題。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寂靜春天50年 風險台灣的環境知情權何在?

時尚也要去毒 化學品管理首重資訊公開

美國化學物品管理法 國會考慮革新方案

歐洲議會訂立世界最嚴格化學物法規

【麻雀日】農田生態系健全 人類不需演天敵

本報2013年3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在身邊吱吱喳喳的麻雀,到了農田,可讓農民傷透腦筋。不過也有農民選擇「就讓牠們吃吧!」越來越多以友善環境耕種的農民無毒之外,也選擇不殺。然而,建構健全的農田生態系,並不只是農民的責任!

在與麻雀爭糧的過程,農民一邊扮演生產者,還要兼演天敵角色。人類即使扮演天敵的角色,仍喚不回農田生態系的健全。在守護常見鳥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牠所代表的生態系現況,從都市到農田,都在提醒我們所處環境的現況,有待人類社會明智的選擇。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奈米科技陶盆 還我一口乾淨的水

作者:綠粉絲

要讓目前地球上超過7.8億的人都到乾淨的水一直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維吉尼亞大學和非營利組織 PureMadi合作,開發出利用陶瓷塗佈上銅和銀的奈米顆粒可以有效過濾99.9%的潛在致命病原體。

專案負責人James Smith表示,最終的計畫,希望工廠的產能可以擴充到每月500~1000個濾水器,預計將在南非和其他國家成立10~12間生產的工廠。一個家庭只要購買5~6個濾水器就可以連續2~5年喝到乾淨的水,他們期望,每年可以提供給50萬人使用這種濾水器。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第16屆華盛頓公約會議於上週正式落幕,台灣雖非會員國卻是重要的野生物國際貿易市場,所以,台灣接軌華盛頓公約的任務應為建立保育典範,加強國際交流,增加國際能見度,畢竟台灣有很多值得國際借鏡的保育經驗。近來,翡翠水庫發現保育類動物長鬃山羊、藍腹鷴的足跡,翡管局將籌劃在集水區劃定「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為極危物種留下野生原始種源,盼能建立亞洲地區龜類保育的重要示範區。

反核聲浪越演越烈,昨日郝龍斌表態不支持核四續建,指出台電應就能源政策進行規劃,大家也要有節約能源意識及努力。為呼籲大家重視節能和對氣候變遷的調適,世界各地知名地標均響應「地球一小時」活動 ,今年也邀請大家在3月23日晚上八點半,一起關燈一小時,展現我們對於氣候變遷絕不輕言放棄的決心!放眼國際,因應未來再生能源發展趨勢,印尼推動太陽能電廠,政府擬補助民間投資者,期待能吸引民間投資太陽能源發電。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為何抵制國家重大建設

作者:徐世榮(政大地政系教授)

近年來,許多國家重大建設皆面臨民眾激烈抗爭,近的則是台南鐵路地下化計劃。為何如此?這是因為我國公共政策決策模式仍停留於由上而下的戒嚴威權體制,並不因解嚴而有根本改變。

長期以來,我們琅琅上口決策必須由下而上、要尊重多元價值與知識形態,賦權民眾充分參與,但決策模式依舊是遵循舊制,由上而下,沒有根本改變。更讓人遺憾的是,宣稱要打破威權體制的民進黨籍市長,如今竟也如此!

精采內文

 

毒物管理法「先求有再求好」? 政院民間不同調

本報2013年3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因過去RCA工殤事件、塑化劑風波之先例,有毒化學物質顯見並非只存在於產業、實驗場所之中,而是更貼近一般人、勞工的生活,民間團體長期以來為推動毒物資訊公開化而努力,但因環保署所擬定的政院版本並無達到資訊透明之作用,即送入立法院環境衛生委員會進行審議,企圖過關,而於20日召開記者會,要求對於「跛腳」版本的《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暫時停止審查。

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資訊公開  保護勞工以及民眾

目前我國使用的化學物質約有79000多種,其中有3900種具有危害、100多種具有致癌性,所使用的化學物質則是環保署毒物管理處會同勞委會參考國外資料庫而建置,由廠商進行登錄,主管機關不主動調查,而是由業者主動報備。

國際上的毒物管理辦法以歐盟的新化學品政策REACH(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nd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最為公開,要求全面管理化學物質,產業必須登記「所有」所使用的化學物質,而在美國政府進行資訊公開的進程中,1986年通過法案要求廠商公布工廠排放到空氣、水、土壤等的化學物種類與數量,並告知公眾,毒物的排放因此而減量45%,足見資訊公開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因高科技產業所使用的化學物質很有可能因商業機密而採取不公開,且使用的多種新化學物質,尚未有妥善的環境影響評估,對環境以及人體的危害風險都是不得而知。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楊國楨提及,RCA汙染事件(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事件)即是在十多年前因廠商使用的有毒廢料並未妥善管理、非法棄置,而造成了勞工無可挽回的身體傷害,以及長久的土地污染,造成了嚴重的健康風險至今。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目前台灣的毒性物質並沒有妥善的管制,隨時都有進入人民生活的風險。他認為應由源頭進行管制,進行完整的配套措施,尤其是可能造成人體危害的有毒物質,都應當進行管制。

而行政院於3月20、21日進行審查的「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中,對於資訊公開的部分則是尚有許多不完備之處。

以民間版本的第14條為例,原條文中僅對於化學物質的登錄訂定:「依本法所為之審查、查核及抽樣檢驗,涉及國防或工商機密者,應予保密。但有關化學物質之物理、化學、毒理及安全相關資料,不在此限。」

而民間版本所修訂之部分條文為「某一化學物質嗣後始被認定有危害人體健康及環境安全之虞者,先前因保護工商機密而不予公開之登錄資料,應予以公開。」

若毒管法之修法是欲使化學資訊全面公開,則第41條之條文則不應留予「商業機密」而使產業除去登記「所有」化學物質之責任。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怡蒨表示「這是環保署的空白授權,並無法達到真正的資訊公開、全面管理」,修法草案中也並無強制規定化學物質需登錄,而是達到一定數量、指定種類才有登錄的必要,而這與歐盟所欲做到的資訊公開精神並不符合。

政院版本部分條文保留  兩周後再議

於3月21日召開的環衛委員會中,部分立委如林淑芬、田秋堇、陳節如於質詢環保署長時提出對於政院版本的疑慮,並在質詢勞委會副處長時表達目前的毒物管理辦法,並無揭露有毒化學物質的可行性。

環保署長沈世宏於接受質詢時表示,會對於第四類化學物質(化學物質有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之虞者)加強管制,因國內並沒有化學品登錄的先例,目前也只是起步。既有的化學物質若有致畸胎、致突變、持久性或累積性,是優先考量對象,而新化學物質則是達一定量才進行登錄。

立委林淑芬提出質疑,認為法條與內容並不一致,例如資料庫為何建置於勞委會,且全國也因毒管法的不完備而無法同步,國科會雖建置有毒物地圖,但卻僅有種類而無總量,修法後必須要能做到完整管理。另外關於具有潛在風險的毒物也應當列管,有諸多細節需要再進行討論,所以應先行保留。

立委陳節如則是提出「販賣流向」也須完整列管,但環保署長沈世宏則是表達在歐盟的資訊公開中並沒有包括販賣流向,且其中也存在貿易障礙等問題,因此本次修法版本無法做到新化學物質經過評估後再進入國內這點。

經過七個小時的審議,本次的修正草案條文先行保留,將會再兩周後再次審議,才能決定是否送院會通過。儘管環保署強調毒物資訊公開有許多實務上的困難,所以應當先通過,日後再行修改,但民間團體則是希望毒管法本次的修法,能夠將毒物資訊公開做到完善,才能達成原本資訊公開的初衷,使毒物無所遁形,而非留下許多爭議以及空白衍生更多問題。

Top

 

【麻雀日】農田生態系健全 人類不需演天敵

本報2013年3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麻雀啄食田間作物,讓農民傷透腦筋。(攝影:吳幼華)在身邊吱吱喳喳的麻雀,到了農田,可讓農民傷透腦筋。不過也有農民選擇「就讓牠們吃吧!」越來越多以友善環境耕種的農民無毒之外,也選擇不殺。然而,建構健全的農田生態系,並不只是農民的責任!

麻雀呀麻雀

歷坵小農杜爸的趕鳥器。杜爸的小米田位於台東縣金崙鄉歷坵村,沒有農藥,連肥料也都是利用落葉堆肥。他的趕鳥哲學是古典聲光學派,竹子垂吊著米酒瓶,以及竹片,風一吹來就輕輕搖動,製造會動的印象驅鳥;另一邊,以三角旗串起一長條五彩繽紛的長線,上面有會反光的CD片,還有鐵罐、玻璃瓶,風一吹來,就發生聲音,讓麻雀以及一些喜愛小米的鳥遲疑,不敢靠近。

另一頭海岸山脈上的奇美部落,做法也大同小異。自從改採友善環境的方式耕作,族人就擔心鳥的問題,種了之後發現,雖然鳥會來,但也不至於吃太多,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於是就分一些給鳥吃。族人以最古老的方式趕鳥,風鈴、竹子、鋁罐、鐵罐等,所有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集合起來壯大聲勢。

蔣媽(蔣金英)以開朗的笑聲說,山上沒有麻雀,只有文鳥,文鳥不像麻雀刁鑽,很斯文,只要有人在、有聲音就趕得走了。今年開始種小米,鳥更喜歡,族人怕怕。蔣媽說,「鳥喜歡的我更愛種」,笑聲中傳達一股分享的力量,這大概就是幸福文鳥小米的開端。

一閃一閃亮晶晶

苗栗苑裡艷麗的稻草人。走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試驗田,這裡以有機農法培育、種植多項作物,其中雜糧田是鳥類們的最愛。為了減少作物損失,花蓮場工作人員在農田的四邊以反光彩帶一圈又一圈的圍起來,遠遠就可看到金光閃閃的效果,對於初期防治,發揮了不少效果,雖然鳥類最後還是會靠近,不過長了苗之後,損害也相對少了。

華麗俗艷路線還包括農田中穿戴五顏六色衣裳的稻草人,不過與古典聲光派殊途同歸,沒多久鳥兒們就戳破人類的把戲,農民不得不一致推崇麻雀實在太聰明了!會到農田覓食的鳥類何止麻雀,只是麻雀成了農田鳥種的通稱,概括承受這項美譽。

生態補償減少農民損失

環頸雉吃過的玉米,僅剩的玉米粒以兩倍價格收購。(圖片來源:里拔哈生態農場)到底多少農損是合理的?答案沒個準則。最近花蓮縣瑞穗鄉的富興拔里哈農場實驗性質的想找出一個合理的忍受度,在這之外的損失則期待能以「生態補償」的概念來協助農民減少損失。

農田中不時有環頸雉造訪,拔里哈生態農場專案經理賴萌宏將環頸雉吃剩一半的玉米削成玉米粒,用兩倍的價錢收購,將農民的損失減至最低。他說,「不毒不捕」野生動物是農場的理念,追求生產與生態的雙贏也是農場的目標;推動生態補償機制之前,農民的損失理當是農場該盡的責任。

等候天敵

在推生態補償的概念之際,同時也讓我們了解一下台灣農田生態系的現況。就像豐濱港口部落藝術家嘎令‧里外(陳勇昌)的兒時記憶,農田上原應盤旋著大老鷹,捕食雀鳥、蛇等次等消費者,農田裡的生存遊戲自有一套運作體系。

只是這些能抑制雀鳥、小型哺乳類動物的猛禽到哪去了?花蓮場助理研究員林泰佑指出,山坡地開發是主要原因,原本棲息與農田交會的山坡地,隨著棲地破壞,大型猛禽數量也隨之減少。

於是在與麻雀爭糧的過程,農民一邊扮演生產者,還要兼演天敵角色。人類即使扮演天敵的角色,仍喚不回農田生態系的健全。在守護常見鳥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牠所代表的生態系現況,從都市到農田,都在提醒我們所處環境的現況,有待人類社會明智的選擇。

【相關文章】

【2012麻雀日專題報導】

  1. 平凡力量大 麻雀日:珍視身邊常見鳥類
  2. 不怕麻雀突然消失 BBS Taiwan監測全台常見鳥
  3. 台灣最須關注山麻雀 相關保育策略匱乏
  4. 麻雀與農業相互依存 專家教導雙贏撇步

Top

 

綠色電報∣奈米科技陶盆 還我一口乾淨的水

作者:綠粉絲

puremadi-water-purifier-1.jpeg.492x0_q85_crop-smart  

要讓目前地球上超過7.8億的人都到乾淨的水一直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維吉尼亞大學和非營利組織 PureMadi合作,開發出利用陶瓷塗佈上銅和銀的奈米顆粒可以有效過濾99.9%的潛在致命病原體。

IMG_1910

開發團隊由維吉尼亞大學不同科系的學生和老師組成,到目前為止,這個濾水器已經在南非的工廠量產。

IMG_1567 IMG_1925  

這個長得像花盆(但是底部沒有漏水孔)的濾水器,是由當地的泥土、鋸木頭的屑屑加上水製成。經過模具成型、入窯烘烤後,再塗上非常薄的銀(或銅)奈米粒子,作為一種高效的消毒劑,可以過濾掉水生病原體,該種病原體可引起嚴重腹瀉、嘔吐和脫水。

IMG_1740  

這個濾水器的使用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在濾水器的下方擺一個5加侖的水桶,準備接可飲用的乾淨水,直接將取得的河水或井水注入濾水器,每小時可以過濾1~3加侖的水,足以提供一個家庭飲水或烹飪用。

IMG_1098

這個團隊同時也開發出另一種更便宜、簡易的過濾器MadiDrop(上圖),可以與花盆型過濾器一起使用或分開使用,可提供6個月長效的過濾效果,不過,這種片形的過濾器並不能過濾水中的沉澱物。

專案負責人James Smith表示,最終的計畫,希望工廠的產能可以擴充到每月500~1000個濾水器,預計將在南非和其他國家成立10~12間生產的工廠。一個家庭只要購買5~6個濾水器就可以連續2~5年喝到乾淨的水,他們期望,每年可以提供給50萬人使用這種濾水器。

※ 本文轉載自綠粉絲

Top

 
 

台灣接軌華盛頓公約的任務:立保育典範 增國際能見度

本報2013年3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第 16屆華盛頓公約(CITES)簽約國大會這個月3~14日在泰國召開簽約國會議,台灣雖非會員國,卻是重要的野生物國際貿易市場,必須跟緊CITES腳步。此次參加會議的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接受專訪時表示,台灣雖缺乏談判管道,但仍應加強國際交流,讓國際感受到台灣扮演的重要角色。

有市場實力  苦無說明空間

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縮寫為CITES)是聯合國架構下的公約,1973年簽署、1975年生效,至今整整40年,是國際間最重要的野生物貿易法案,共有178個會員國。台灣參與的契機始於1994年裴利法案制裁,在此之前,台灣因脫離聯合國,對國際事務無從聽聞參與。

台灣雖為野生物國際貿易重要市場,卻礙於非會員國,只能以非營利組織的身分參與,以非正式的管道讓國際間了解台灣的保育作為,「台灣參與這麼久,大會也都清楚台灣有實際參與」林國彰說,卻只能用非正式的管道,不能與其他會員國對話、討論,更不能對提案表達意見。

反觀中國,此次會議不但官方有30幾位代表,民間團體與企業將近60幾位參與。保守估計,野生物國際貿易無論是消費或由中國完成加工外銷,全世界近5成都與中國有關,對此公約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國際壓力大,因此必須不斷溝通談判,磨練出不少國際人才。

附錄名單再添5種鯊魚、2種蝠魟

今年CITES會議最大的突破莫過於將具商業效益的5種鯊魚(污斑白眼鮫、紅肉Y髻鮫、八鰭Y髻鮫、Y髻鮫及鼠鯊等5種鯊魚列入)和2種蝠魟列入CITES附錄Ⅱ名單,意即有條件允許國際貿易,但必須確保物種的永續性與貿易的合法性。這項決定對捕鯊國台灣,衝擊不小;蝠魟大多用來水族觀賞。

對於此項決議,漁業署重申強化相關物種資源狀況之掌握、遵守國際漁業管理組織之相關措施,配合遵守CITES國際貿易管理規範;除加強鯊魚資源研究與漁獲資料之蒐集外,並持續落實相關管理與執法工作,以確保鯊魚資源的健康,並使鯊魚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另外,黃緣閉殼龜(食蛇龜)雖仍列為附錄Ⅱ,不過野生族群國際貿易配額為零,也就是野生族群不得貿易。國內對於食蛇龜的保護原已優於國際,影響不大,但是國際間提高管理強度仍值得關注。林國彰表示,會議決議也將影響台灣保育類名單。

海洋生物利用管理強度增加

林國彰指出,這幾年CITES大會關注的焦點逐漸由陸域物種轉向海洋生物,無論是珊瑚礁、鯨鯊、鮪魚,一直到今年的鯊魚,顯示海洋野生動物保育逐漸優於商業考量。「現在大家比較知道如何利用及保護管理陸域動物,對於海洋資源利用,管理強度越來越強」。

大噸位的船隻、漁具、高科技捕魚技術、臨海國家同步捕捉,壓迫海洋的效果更加嚴重,林國彰表示,站在講求海洋資源的立場,將資源利用當第一要務,要轉化為保育很困難。「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魚翅魚身怎麼吃,而是哪些魚已經到了無法永續利用的地步」對於族群稀少的魚種必須保護。

與國際分享保育經驗

以鯨鯊為例,台灣已經全面禁捕,甚至從以往利用的角色,轉變為保育研究者的角色,漁業署也發展標誌研究,了解鯨鯊族群現況,就是一個值得國際學習的案例。

面對國際政治現實,台灣仍可透過主辦或參加別人辦的周邊小論壇(Side events)分享台灣的保育經驗。林國彰認為台灣值得國際借鏡的保育經驗,除了鯨鯊管理,台灣在執法跟關口的管制、物種鑑定,台灣有很成熟的鑑定技巧,從手冊、操作,甚至還有虛擬鑑定,或者是野生以及野保法55條列名的鸚鵡以一鳥一環一證自主管理,杜絕非法貿易壓迫野生族群;未來漁業署即將進行的紅珊瑚管理以及鰭不離身政策,都能成為國際的學習指標。

【2013CITES COP16全紀錄】

Top

 

長鬃山羊藍腹鷴 現身翡翠水庫

摘錄自2013年3月21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今天(21日)說,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進行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發現長鬃山羊和藍腹鷴等保育類動物足跡。

翡管局表示,為籌設台灣第一個「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進行預定劃設範圍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日前發現該區出現保育類動物。

翡管局說,長鬃山羊多分布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山區,因低海拔山區多半受人為干擾,此次發現約有3至4隻,猜測應是從海拔較高區域翻越山脊而來。

翡管局局長劉銘龍表示,水庫長年致力於集水區生態保育,從歷年生態調查結果顯示,集水區內已擁有本土保育類物種,如山羌、穿山甲、食蛇龜、柴棺龜、麝香貓、食蟹(犬蒙)及翡翠樹蛙等,對台灣生態保存價值不言而喻。

日前為搶救食蛇龜野生族群,免於滅絕,翡管局已正式去函建議中央主管機關林務局,在翡翠水庫集水區劃定「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

劉銘龍表示,這不僅是為極危物種留下野生原始種源,同時也可以保護區域內其他野生動物物種,盼能建立亞洲地區龜類保育的重要示範區,提昇台灣保育形象。

Top

 

郝龍斌:不支持核四續建

摘錄自2013年3月21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郝龍斌今(21日)表示,目前核廢料及核四安全都讓大家顧慮,外界反核聲浪很大,他能諒解,因為以現在的狀況,明天若要公投,他個人會選擇不支持核四續建。

他認為,依現況,台電需要盡快將所有問題公開、透明呈現,原能會也應了解整個實際狀況。另外,更重要的是專家的評估應盡快進行,因為核四公投是在核安無虞之下,大家再來決定核四去留。

郝龍斌指出,近來出現部分狀況,讓他對目前核四有所顧慮,例如核四從停工到復工,到包括核電廠的管理運作,甚至追加預算興建,這中間過程有很多介面整合出現問題。

他表示,像是核廢料物部分,低階廢料放在蘭嶼,但蘭嶼居民一直抗拒、不接受,政府也曾為此道歉;核一、核二及核三的高階核廢料「燃料棒」,現已慢慢超過可存放量,未來去處也有問題。

郝龍斌提到,台電應就能源政策,現在就要考慮萬一核四不續建,如何維持能源的穩定,並規劃配套計畫,及對民眾宣導節能節電。若大家沒有節約能源意識及努力,也不太可能有非核家園,台電和政府也要積極朝此方向努力。

他表示,核四是民生問題,不應該有藍綠,也不應該有政治立場在裡頭,不應該受政治力的牽絆,核四當初是在經過專家評估,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之下,讓全民決定未來核四是否停建,他希望仍可朝此程序走。

Top

 

全球知名地標共同響應2013「地球一小時」

本報2013年3月22日台北訊,李子昂、莫聞報導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推動下包括台北101大樓、從澳洲的雪梨歌劇院、桌山(Table Mountain)2012年,台北101等信義區大樓響應地球一小時(荒野保護協會提供)、吉隆坡雙子星塔(Petronas Towers)、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東京鐵塔、帝國大廈等全球知名地標,均將在23日星期六晚上8:30分參與2013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號召更多民眾關注節能減碳與氣候變遷問題。

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參加,巴勒斯坦(Palestine)、突尼西亞(Tunisia)、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蘇利南(Suriname)、法屬圭亞那(French Guyana)、聖赫勒拿島(St. Helena)及盧安達(Rwanda ),在今年將是首次參與該活動。

地球一小時活動執行長暨共同創立者Andy Ridley表示,地球一小時從澳洲雪梨開始,原本只想把社區居民集合起來,表達對氣候變遷關懷,2012年則展開「你願意,我承諾」(I Will If You Will)計畫,有許多驚人的結果,包括在在烏干達建立「地球一小時森林」,保留了近50萬棵樹;而俄羅斯民眾也透過遊說立法建置保護區,避免石油污染海洋。

台灣焦點:以海綿城市因應氣候變遷

台灣「地球一小時」活動由荒野保護協會號召發起,今年焦點為氣候變遷調適的新措施──「海綿城市」概念與做法,持續關注在每年關燈這一小時之後,城市長期調適措施。台大城鄉所劉可強教授指出,東方城市早在13世紀,人類就具備有長遠的生態觀,注重溼地生物多樣性與冬暖夏涼的氣候調適,西方花園城市的觀念也讓生活生產生態一體化,而21世紀的現在,台灣也應該將水與山融入城市,用城市綠帶與鄰里公園打造一個呼吸的城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章波表示,創造「海綿城市」,就是要改變城市為一個活的生命體,將整個城市的地表改變為會呼吸的鋪面,也就是水與空氣可以穿透,如同人體皮膚的氣孔被打開,如此地表之下就會出現。

荒野保護協會祕書長林金保介紹,台北101今年成功挑戰台灣鑽石級世界最高綠建築認證,並且與近110家租戶、9000位租戶員工一起每年以2%的節電比例,讓大樓用電負成長,累計四年節電度數達560萬度,相當於14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而共同主辦的台灣中小企業歐萊德國際今年持續主動發起串連超過5000家美髮業者參與關燈響應行動,更進一步從地球一小時開始讓自有綠建築大樓成為節能教育站。

台灣其他響應的地標還有新光大樓、君悅大飯店、財政部國庫署(仰德大樓)、玩具反斗城、台南新興國小、台南市麻豆區戶政事務所、職訓局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職訓局中區職業訓練中心、行政院、第一商業銀行總行、保誠人壽總公司、台灣新光商業銀行、國泰金控、新竹遠東巨城購物中心、高雄漢來百貨等建築響應。

結合森林、海洋保育  全球聯合行動

俄羅斯今年於50個城鎮有100個地標熄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俄羅斯分會打算更進一步著眼於森林保育,預計募集10萬個簽名,以推動修訂當 前的森林法規。如果成功的話,將會於相當於兩倍法國面積的地區,恢復禁止商業砍伐,該區森林 約佔俄羅斯所有森林面積的18%。

在烏干達,「地球一小時」造林活動被做為對抗每個月6000公頃森林砍伐的第一步。世界自然基金會烏干達分會標示了近2700公頃遭到破壞的土地,並設定了一個目標:種植至少50萬棵原生樹種,作為2013年「地球一小時」活動的一部分。

在波札那(Botswana),前總統Festus Mogae做了4年的承諾:種植1百萬棵原生樹種,作為他「你願意、我承諾」的挑戰,並從於波札南部嚴重破壞被稱為「希望之地(Goodhope)」的地區開始,種植10萬棵樹。

在阿根廷,「地球一小時」活動成員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組織Fundación Vida Silvestre Argentina動員上千人參加,促使參議院通過法案,使Banco Burwood成為該國最大的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如果成功的話,此340萬公頃保護區將使阿根廷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中受保護的面積由1%提高至4%。

今年第一次響應「地球一小時」的知名地標包括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銅像與佛羅倫斯的大衛像。這也是開普敦桌山第一次參與活動,希望藉此提高獲選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的機會。 

印度有印度門(The Gateway of India)參與活動,同時在中央邦地區(Madhya Pradesh)有4個村莊將獲得太陽能燈,這是他們第一次使用這種能源。

活動將繼續往中東地區進行,杜拜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The Burj Khalifa)將比伊拉克庫德斯坦的阿貝拉古城(Ancient Citadel of Erbil)早一小時開始熄燈活動。

倫敦的白金漢宮、倫敦塔橋(Tower Bridge)、國會大廈與大笨鐘(Big Ben)將成為英國主要響應活動的地標。活動將跨越大西洋到南美洲,慶祝活動從太平洋邊的秘魯開始,經過安地斯山與亞馬遜河,直至亞馬遜河邊的城市,自然世界新七大奇景之一的伊基托斯(Iquitos)告一段落。

「大蘋果」紐約也有其最著名的地標,如:時代廣場、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以及帝國大廈參與活動。五光十色的拉斯維加斯大道也將進入黑暗一小時,洛杉磯機場以及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亦同。

加拿大多倫多的國家電視塔(CN Tower)在上次參與活動的六年後,亦將第二次熄燈響應。溫哥華因其整體與策略性的反氣候變遷行動,也成為「地球一小時」城市挑戰的首席城市。

其他知名地標還有雪梨港灣大橋(Harbour Bridge)、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北京鳥巢體育場、博斯普魯斯大橋(The Bosphorus Bridge)等。

Top

 

推動太陽能電廠 印尼政府補助民間投資者

本報2013年3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為了吸引民間投資太陽能源發電,印尼政府打算援用電力收購補貼(Feed-in Tariff,FIT)來促成太陽能電廠興建,未來印尼國印尼財政部長Agus Martowardojo ,照片節錄自雅加達全球報,udhi Sukma Wijaya攝營電力公司(Perusahaan Listrik Negara,簡稱PLN)將支付民營電廠收購費用。

印尼財經部長Agus Martowardojo表示,太陽能發電廠的興建案將透過招標方式進行,產生的電力則由PLN進行收購,每一度電的補貼費用約合台幣7元。若投資者願意使用印尼生產的零件進行興建,那麼補貼的費用將會更高。由於偏遠地區得在不用柴油與獨立運作的前提下發電,在綜合考量下,這是最好的發電方式,希望藉此解決印尼東部偏遠地區的用電問題。由於目前電廠計畫還在招標階段,預估每一度電的補助可能低於台幣7元。

隸屬於能源和礦產資源部門的再生能源署長Rida Mulyana表示,財經部門提出的電價補貼政策與部長想法不謀而合,能源部將會盡快籌畫與頒佈相關辦法。太陽能電廠運轉壽命約為20年,目前規劃營運 20年之後即不再補助,補貼費用也將視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進行調整。

【參考資料】

Top

 

論壇|為何抵制國家重大建設

作者:徐世榮(政大地政系教授)

近年來,許多國家重大建設皆面臨民眾激烈抗爭,近的則是台南鐵路地下化計劃。為何如此?這是因為我國公共政策決策模式仍停留於由上而下的戒嚴威權體制,並不因解嚴而有根本改變。

一個國家重大建設涉及許多不同計劃,可按提出時序分三階段:1.興辦事業計劃,2.土地使用計劃及環境保護計劃,3.土地徵收計劃。興辦事業計劃是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如交通部提出台南鐵路地下化事業計劃);然後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再提出土地使用計劃及環境保護計劃,分別送至內政部及環保署審查;若皆通過,則再提土地徵收計劃,由內政部審查。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基於本身職責,努力提出興辦事業計劃,原無可厚非,惟其考量面向是由本業出發,如交通部提交通運輸計劃、國科會提科學園區興辦計劃,這些計劃未必全觀或全面,因此才有後續相關計劃提出及審查必要性。但現今的大問題乃是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興辦事業計劃後,在後續其他計劃尚未提出之前,就把事業計劃送經建會審查,經建會通過之後,再進一步提至行政院,直接將其列為國家重大建設計劃。然後,再回過頭來,進行前述第二、第三階段計劃審查。

決策模式遵循舊制

試問,當政策已定,預算也已編列,後續相關計劃要如何審查?它們能不通過嗎?因此,把興辦事業計劃直接等同於國家重大建設計劃是一個嚴重錯誤,也難怪其他計劃屢被批評為附庸,只能當花瓶;而我國土地徵收會那麼浮濫,也與此有絕對關係。

這套決策機制並不因解嚴、或是藍綠輪流執政而有改變。這些國家重大建設計劃實是政治決定,並在選舉時被列為重大政見,爭取選票。

但是掌權者卻巧妙用工程掛帥及經濟掛帥兩大意識形態來包裝,讓它們看起來非常客觀中立及理性;相對的,凡是與此不同的價值或主張,皆被歸列為不理性或民粹,必須排除。

也就是說,掌權者把許多國家建設狹隘定義為工程及經濟議題,只要技術可行及提升經濟效率,掌權者就將其包裝成公共利益,並透過專家治理模式,由行政官僚及少數學者專家所組成的委員會來背書。

然而,這種作法卻造成嚴重偏差,因為它用工程技術及經濟理性對抗及排除其他多種價值選擇,如正義、環保、人權、土地認同等。例如,土地使用計劃審查階段非常重視該開發案是否為國土利用係屬適當而合理的;對環境保護、自然保育及災害防止是否具妥適規劃;土地徵收計劃則是必須嚴格審查是否具備嚴謹要件,避免造成人權侵害。

但是,由於興辦事業計劃已優先被列為國家重大建設計劃,致使這些重要價值被排除,甚且被視為不理性,不屬公共利益範疇。

長期以來,我們琅琅上口決策必須由下而上、要尊重多元價值與知識形態,賦權民眾充分參與,但決策模式依舊是遵循舊制,由上而下,沒有根本改變。更讓人遺憾的是,宣稱要打破威權體制的民進黨籍市長,如今竟也如此!

※ 本文轉載自土地關懷,原發表於蘋果日報2013/03/20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