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類非法交易 華盛頓公約決加強取締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猿類非法交易 華盛頓公約決加強取締

2013年03月15日
本報2013年3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尚比亞被人捕捉到的黑猩猩母子。WWF、naturepl.com提供、Andy Rouse攝。在泰國曼谷參加《華盛頓公約》(CITES)締約國會議的各國政府一致同意,發展全方位機制來對抗非法獵捕和交易猿類。

會議中,聯合國「拯救猿類計畫」(Great Apes Survival Partnership, GRASP)於《消失的猿類》報告指出,2005至2011年期間,有22218隻猿類被從野外經由非法交易至國際市場上,其中主要為寵物貿易。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認為,真實死亡及交易猿類的數量,應該是該數字的兩倍、甚至三倍。世界自然基金會同時表示,我們應當更加重視,這些規模龐大且影響甚鉅的叢林肉(bushmeat)貿易。特別是在中非地區,猿肉仍是中上流社會的社交物品。

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生動物非法貿易部門(Illegal Wildlife Trade Campaign)的Wendy Elliott表示,CITES資料已經顯示,公約組織可採取強硬的措施來解決猿類國際貿易的問題,例如,同意制裁幾內亞(Guinea)3月初的猿類非法貿易事件。但他也指出,國際上仍需要更有力的行動,來阻止非洲地區為了身分地位象徵而捕殺猿類作為食物,所產生的巨大威脅。

CITES對幾內亞實施的制裁,意味他們不能再交易瀕危物種公約所列之3.5萬種物種 。

保護非洲猿類的措施包括:履行現有法令並加強執法,如:反盜獵措施、市場調查與控制、國界地區的緝私工作,同時消除阻止法律制度而有利於非法貿易的貪瀆與腐敗。

猿類生存計畫協調員Doug Cress表示,「多數為寵物市場需求獵捕事件的主角是人猿幼兒,此也是盜獵者的首選。但成猿不會心甘情願地讓幼兒離開,經常捍衛家族成員至死。以大猩猩為例,為了得到1隻大猩猩幼兒,平均要犧牲50隻成年與未成年個體。 」

猿類族群在非洲的棲地經常與國家內戰、非法砍伐、農業及其他工業擴張用地等威脅牠們生存的活動地區重疊。而傳染性很強的疾病也同樣威脅著保育工作,單一疫情爆發即可能導致大量個體死亡。另外,還有一個新興的威脅:挖掘產業,如:在山地大猩猩僅存棲地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的石油鑽探計畫。

在其他地區,亞洲唯一的猿類:紅毛猩猩(orangutan),也是飽受威脅。該物種僅存於印尼的蘇門答臘(Sumatra)與婆羅洲(Borneo)熱帶雨林深處,這些地方遭到種植油棕櫚與非法砍伐,改變森林生態,連帶也破壞、切割了牠們的棲息地。

2002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非洲猿類計畫」(African Great Apes Programme)在非洲中部、東部及西部地區展開。該團隊與眾多合作夥伴幫助政府及相關部會、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與國家公園管理處,加強猿類的保護和管理、建立收容心中、阻止非法貿易,並獲取當地社區支持,以保護猿類。同時,保育組織也極力推展紅毛猩猩保育工作,保護牠們的重要棲地,並努力遏止盜獵及與人類衝突所造成的威脅。

際野生動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自2008年以來,一直是猿類生存計畫的合作夥伴,持續監控著印尼紅毛猩猩與長臂猿(gibbon)的貿易活動,並協助減緩中非猿類的非法肉類貿易。該機構地區主管Roland Melisch表示,國內和國際的非法猿類貿易將持續對野生紅毛猩猩、大猩猩與黑猩猩造成極大的威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