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3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后里第二淨水場開發 農民要求不影響灌溉的「內埔圳專管」不見了

后里農民廖明田多次表達,不反對政府開發,只希望增設「內埔圳專管」不要影響農民用水,廖明田說:「政府不要把農民心聲當狗吠」

原本純樸的農鄉台中市后里區,因為中科三期進駐,相關開發計畫一個個進來,園區要用水、用電、用地、排放汙染,國家在推動這些所謂重大建設同時,后里農民卻有深深的被剝削感,而這些農民的切身之痛卻很難引起對等關注。開發案之一是水利署從2008年2月起推動的「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以及為了蓄存這些水源所推動「后里第二淨水場」。

 

這兩個計畫水利署、自來水公司的說法都是「有助於大台中地區穩定供水」,但后里區 公館里里長馮詠淮說,民生用水10多年來沒人關心,明明是為了中科三期用水才有的計畫。而水利署副總工程司江明郎在2010年6月3日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時 也不否認這個開發案「的確可供給中科三期用水」。

這樣也沒什麼不可以,既然中科三期都來了當然要用水,但如今政策不斷被質疑,就是政府總在開發之前不說真話。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后里第二淨水場近中科 加蓋不加蓋? 水公司觀望

大安大甲聯合用水環評初審過關 中科三期用水解套?

兩溪之水哪裡去?

大安、大甲溪越域引水風險高

綠色電報 ∣ 常見綠建築迷思大破解

作者: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由於多數電視節目、房地產銷售文宣對綠建築的解讀都流於片面,讓一般大眾對綠建築產生許多迷思與誤解,這篇文章便針對最常被提出的疑惑,簡單說明,也希望大家不要再以訛傳訛了。綠建築必須順應本土氣候與地理條件,例如在多雨的宜蘭,房子更要講究通風;炎熱的高雄,建築物要加強遮陽。1999年建立的台灣綠建築評估系統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第四個上路的建築評估系統,其基本內涵是「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具備亞熱帶建築節能特色,當時在全世界也是獨創,非常注重在地環境條件。

綠建築並不一定要有太陽能版!綠建築評估標準中,再生能源只是其中一項可加分的項目,不是必選題,占比也不高,絕大多數的綠建築都沒有太陽能光電版。綠建築主要目的是要鼓勵建築本身能夠節能,自行生產能源並非必然。如果要投資,不如把再生能源、節能設備與綠色改造一並考慮投資效益。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紀 ∣ 播報員:賴柏維

一位昆蟲學家在搜尋6年後推斷,南佛羅里達州土生土長的3種蝴蝶已經絕種,讓已知消失的北美洲蝴蝶數量增加近一倍。他說:「蝴蝶消失應該當作南佛州環境惡化的警訊。」。環境汙染不只影響動植物,對人類也是影響不小,密西根大學學者和來自美國各地的共同研究人員指出,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和心臟病發作及中風有關,因為空氣污染會加速動脈硬化,又稱為動脈粥狀硬化。空氣汙染多源自於石化工業和其產物,而日本經濟產業省在4月15日發表了一項聲明,為了挖掘蘊藏於新潟縣佐渡島深海的石油和天然氣,展開了調查(勘探)計畫,此為國內最大規模的蘊藏地點。

環保署今天說,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台中市、彰化縣、台南市、高雄市、宜蘭縣等8縣市環保績效評比表現佳,獲評優等。環保署表示,獲評優等的縣市在整體表現配合落實環保署政策,空氣品質、水資源潔淨等多項評比指標也都表現優異,同時更依地方特色,提出創新作為,因此獲評優等。近日,愛護台灣、推動環保的團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近日主辦的第二屆「地球行動家」企劃募集活動多所校園團體一同響應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 ∣ 呼籲英華威公司與地方居民進行實質協商,切勿繼續強行施工!

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正向的綠能發展必須依靠充分的資訊公開與完備且能被社會信任的「制度規範」才可能達成,而其中,和計劃所在地居民良好的溝通和協商更是關鍵。讓人遺憾的是,以推動風電發展為使命的「德商英華威集團」還是選擇了以「利益打點」作為溝通手段,和中央、地方政治頭人密切互動、交換以求「通關」,以及僅欲運用各式「回饋」來平息地方意見。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和過去不斷上演的粗暴開發手法並無太大差別,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地方民眾的疑慮,也和發展綠能所希望達到的民主、合作原則不符,只是降低社會對於綠能發展的信賴。

此外,也要正式譴責政府見獵心喜地將個別風電不當開發過程扭曲為「台灣人也反綠能」,作為擁護核能的藉口。而同樣的,我們也反對爭議裡的利益相關者想要拿「反核就不該對風機設置有所質疑」來施壓地方疑慮。這些刻意操作「廢核」與「風機爭議」矛盾的做法,只是滿足各自別有居心的目的,既無法實質的解決爭議,更將阻礙台灣建立理想再生能源的規範與溝通模式,反將綠能的正向發展拉下陪葬。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賴柏維•網編:賴柏維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