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3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會徵求工作伙伴:資訊中心-專案執行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再發現新紀錄種 研究揭開台灣蝙蝠多元面貌

台灣蝙蝠新成員—灰伏翼
(攝影:方引平;特生中心提供)

全世界約有1000多種蝙蝠,台灣就有35種,近年來在研究人員積極調查下,讓國人得以認識台灣蝙蝠豐富多元的面貌。近日,特生中心於離島進行的蝙蝠調查,記錄到台灣首度發現的灰伏翼,研究人員藉由8個外部形態與25個頭骨(含齒列)測量值,以及粒線體DNA(mtDNA)的細胞色素氧化次單位I (COI)基因序列作為分子標記進行比對後確認,由於在捕獲當時台灣及周邊離島以往並無分布紀錄,因此證實為台灣的新紀錄屬、新紀錄種蝙蝠。

而雪霸國家公園持續不輟的調查,觀霧地區1年調查成果已確認有22種蝙蝠。雪霸處曾在2008與2009年間在觀霧地區進行蝙蝠調查,當時共累積記錄到16種蝙蝠。隨著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營造工作於2012年4月對外開放,同時進行試驗棲地裡的蝙蝠物種調查,至今已超過1年,除了為觀霧地區新增6種,也為雪霸園區新增2種蝙蝠之紀錄。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校園有蝠了 100組校園蝙蝠屋提供申請

知「蝠」惜「蝠」:台灣蝙蝠生態紀實

雪霸觀霧山椒魚棲地 稀有絨山蝠現蹤

北美670萬隻蝙蝠死於白鼻病 史上最嚴重動物傳染病來襲

搶救寂靜∣傾聽,最溫柔的力量

作者:范欽慧

《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劃》,是Yannick花了12月的時間,採集了嘉義縣18個鄉鎮的各種聲音,完成了這樣一部「聲音紀錄片」,Yannick希望透過聽覺,傳達超越視覺更豐富的想像,讓這些田野素材有更多元藝術的詮釋。

「那根本就是一首結構複雜的交響曲。」Yannick跟我描述他在田野錄青蛙和鳴時的感受。當然,比較起生物的多樣性,如果法布爾是生活在台灣,他的昆蟲記恐怕可以做出超過十倍的份量。而Yannick從2004年開始記錄台灣土地的聲音,從一個法國人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確是一個非常吵雜的地方,隨時隨地都散播各種不同的聲音,無論是鄉間或是城市,那樣多層次的聽覺經歷,是他從未有過的體驗。

Yannick對自然聲境的記錄,並非出自於對生物的喜愛,而是一種對音律的著迷。比較起他所追求的藝術形式,我反而多了一些鄉愁式的懷舊執著,然而從小我是在都會成長,就聽覺記憶來說,自然天籟相伴的情境只是蜻蜓點水的片段記憶,但是車馬喧囂的城市氛圍也非我習慣的背景。

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鄒敏惠

今年的Index: Award設計大獎頒給蚱蜢繁殖機的設計者,他以「我想為食物浪費提供解決方案,讓食物不再離我們如此遙遠」的想法開始,試圖扭轉西方主流的食物觀念,.進而發展更永續的肉食習慣。同樣是外電新聞,6月底北印度阿坎德邦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洪患,當局懷疑和宗教旅遊過度發展有關,例如近十年該國內旅遊人數暴增300%,多樓層旅館、公寓大樓和宗教中心雨後春筍般出現。

回到台灣的公共工程新聞,因國道三號橋墩維修,以致新北市第一座都會型人工溼地出現廢土堆破壞景觀的情形。市議員江永昌抨擊,好不容易在今年3月初開放的溼地,過不了多久就被怪手剷平,不僅景觀、濕地功能都遭破壞,民眾參訪安全也堪慮。同樣來關心政策面, 政院守土承諾跳票,農團、大埔農民昨日在政院前抗議升溫,大埔居民揚言抗爭到底,直至行政院履行原屋保留的承諾為止。接著繼續關心環境政策的新聞,台北市都發局斥資900餘萬元在寶藏巖河畔進行生態工法,未來將成為動植物復育天堂,都發局明年並加碼在「圓山、大佳河濱、新生公園」及「唭哩岸與奇岩地區」進行生態示範區工程,都市設計科長說,寶藏巖生態廊道的工程項目將串連濱溪與一旁蟾蜍山,未來會持續做生態調查;奇岩社區未來則要營造成生態社區,往後都市更新等開發案都要考量生態廊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拿蘭嶼的野溪當祭品 到底肥了誰?

作者:徐蟬娟(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易淹水小組召集人)

去(2012)年8月天秤颱風重創蘭嶼,重創的是飛機場、加油站、農會超商、學校,可是為什麼要拿蘭嶼的野溪來開刀呢?令人不解。

蘭嶼總面積不過約45 平方公里,全島多為陡峭山地,河流不長且水量小,溪床礫石磊磊,常成伏流。 當地居民夜間補魚上岸後,即在野溪出海口的泉水處(伏流水流出處)處理捕獲的魚類,再拿回家。蘭嶼家戶的用水及灌溉用水則大都在溪流的上游自行攔水接管至部落使用,而每一家族均有其沿襲的水權(使用權),部落居民間會互相分配與尊重。

令人擔心的是,在1.7億多元的野溪整治之後,伏流水如果不能到達海岸,則蘭嶼居民捕魚後要到哪裡處理漁獲? 野溪整治之後是否會影響蘭嶼居民上游的取水?如果撇開野溪的生態不談的話,單單這兩點就會影響蘭嶼居民生活文化非常之大。不知一意倉促執行重建的這三個單位,及主導災後重建的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陳振川先生是否有思慮過這個問題呢?

精彩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洪郁婷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