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蝠」惜「蝠」:台灣蝙蝠生態紀實 | 環境資訊中心

知「蝠」惜「蝠」:台灣蝙蝠生態紀實

2010年12月27日
作者:廖靜蕙

※ 2011年除了是聯合國公訂的「國際森林年」之外,也是「國際蝙蝠年」。蝙蝠協助植物種子及花粉的傳播,有助於溫帶和熱帶森林的更新及生成並維持地球1/3土地的面積,持續的森林管理對保護蝙蝠種群的健全及保持森林和濕地的生態平衡非常重要。而小小的台灣就擁有35種蝙蝠,實在是非常有「蝠氣」,生物簡介專欄也為讀者們介紹過幾種台灣蝙蝠,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蝙蝠的習性及其對生態和環境帶來的利益,並加強對牠們的保護意識。

蝙蝠晝伏夜出的習性,帶給人們很多的想像,尤以西方吸血鬼故事將蝙蝠形塑成邪惡的隨從,這種想像的故事,原應神秘又帶有幾分浪漫的想像,卻因人類不解而模糊了真實與想像的界線。在東方,中國文化將蝙蝠化身為福氣的象徵,舉凡建築、節慶,都少不了蝙蝠的身影,蝙蝠成了祥瑞福氣的代表。

不同的文化形塑出不同面貌的蝙蝠,事實上,全世界近千種的蝙蝠,絕大部份是以昆蟲或果實為主食,在捕食害蟲、控制害蟲數量,為植物傳花授粉、散播種子等,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蝙蝠屬於翼手目,是唯一真正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有別於其他物種,蝙蝠早期因研究人員不多,又因蝙蝠飛行飄逸無蹤,捕捉不易,因此未能完整的進行調查。這幾年歸功於捕捉工具的發明,使得蝙蝠族群調查更為容易,也因此這幾年都有新的斬獲。

台灣:蝙蝠王國

台灣地區約有80種哺乳動物,其中就有35種是蝙蝠,即使如廣大的北美,蝙蝠的種類也只有45種之多,以面積計算,台灣遠遠勝出美國、澳洲等國家,要說台灣是蝙蝠王國一點都不過份喔!

截至2008年發表的研究,台灣的蝙蝠約有2目5科19屬35種。

其中,屬於大翼手亞目者有1科3種,包括台灣狐蝠、印度犬果蝠、棕果蝠。台灣狐蝠是台灣產蝙蝠中體型最大、唯一的食果者,為台灣特有亞種;原產於綠島,台灣東部沿岸與蘭嶼曾有發現記錄。近年來,因族群量銳減,已被公告為瀕臨絕種動物。

屬於小翼手亞目者計有4科32種,分別為蹄鼻蝠科2種、葉鼻蝠科2種、游離尾蝠科1種和蝙蝠科27種,均以昆蟲為食,僅拇指有爪。

類似候鳥的遷移習性

蝙蝠是藉由發出超高頻率音波的回聲來定位、溝通,徐昭龍說,由於各地蝙蝠溝通的「頻率」不同,因此產生所謂的方言,不同地方的蝙蝠無法溝通。

蝙蝠也有類似候鳥遷移的習性喔!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表示,有些蝙蝠冬天會遷移到較溫暖的的地方,等天氣暖和,蟲都出來了,才又回來。另根據鄭錫奇特生中心動物組組長調查,台灣已知至少有摺翅蝠、金黃鼠耳蝠、高頭蝠等蝙蝠會遷移,但目前只知道金黃鼠耳蝠春夏之間留在台灣。

蝙蝠的棲所根據鄭錫奇之分類,大致可區分為洞穴型、樹棲型或建物型三大類型。不同棲所的蝙蝠也承受著不同的壓力。

蝙蝠遇到的生存威脅

人為干擾是蝙蝠最主要的威脅來源,一般民眾因為好奇入侵蝙蝠所在的洞穴或隧道,或意圖將驚嚇蝙蝠,結果都會造成很多蝙蝠驚惶失措而不敢回到原地棲息,這也是為何許多叫做蝙蝠洞的地景都沒有蝙蝠棲息的原因。

此外,公路開發,大型機具所造成的干擾,影響蝙蝠飛行路線,以及早造成周邊棲息環境的破壞,也影響蝙蝠數量顯著下降。

以樹為家的台灣狐蝠,主要棲息在綠島森林地區,由於人類砍伐森林、改變林相,甚至濫捕利用等因素,導致綠島「一蝠難求」,台灣狐蝠也成了必須保育的動物。另外在校園或公園中的大樹下也有樹棲型蝙蝠棲息,很多民眾在不知情下,無意間修剪枝葉或砍樹也造成蝙蝠流離失所。全球暖化使得針葉林或針闊葉混生林地減少,亦將造成棲息其中的蝙蝠族群勢受到壓迫。

而與人類毗臨而居的蝙蝠,也因近年來老房子改造,使得蝙蝠的棲所大片消失。

最後,台灣幾乎所有的蝙蝠均以昆蟲或蜘蛛為食,當牠們覓食的地方受到農藥污染或光害干擾,也會影響其健康與行為,甚至造成傷亡或易被天敵發現而被捕食。

研究及民眾參與是保育關鍵

鄭錫奇建議,保育需從研究以及民眾參與著手。目前蝙蝠亟需進行基礎性的物種分布與組成的普查,以及進行重要棲地和群集的監測,如此才能提供物種組成與群集數量變化趨勢的資料,並得以確知影響其生存繁衍的因素,然後對症下藥,發展保育策略。

民眾也可經由教育推廣等機會,認識蝙蝠,進而關心;其次,就是避免干擾蝙蝠的棲地,造成壓迫。當發現蝙蝠棲息地時,切記僅可在棲所外面觀察,不要因好奇而闖入造成干擾,也不要改變牠們的棲所周邊的環境、避免在蝙蝠活動或覓食的場所噴灑農藥等。

徐昭龍表示,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推動蝙蝠保母,教導志工如何救護受傷的蝙蝠,而蝙蝠經過醫療都可以野放,因此救護志工撿到蝙蝠必須記錄地點,等到蝙蝠康復之後帶回原地野放。

 

【快來看看台灣蝙蝠俠的秘密】

※ 參考資料:

  • 自然保育季刊2003.6 第四十二期28-34

※ 參考連結: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