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戰浪 A Town Called Success】紀錄片全球首播
8/3手作坊-公園裡的剪紙散步
8/7 劉黎兒講座:2年半後的福島核災真相
8/10【神豬沙龍】記錄片首映&映後座談
8/15【手作步道在同禮】同禮部落手作步道工作假期(8/8截止)
8/11 化作春泥更護花--內雙溪有機土壤工作假期(8/10截止)
「終結核四催票大聯盟」敬邀您一起來當「核四終結者」!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bbb
【評論連結】 海邊戲水 先來認識「離岸流」
黃頸蜷蚓。莊淑君攝。
提到蚯蚓,一般人立即聯想到與土地的關係,而且以為只有一種。其實台灣也是蚯蚓多樣性的國家,根據台大教授陳俊宏初步估計,台灣蚯蚓約有 200~250種之多,不過缺乏長期調查監測的情況下,缺乏這些蚯蚓的族群分布以及消長資料,更難談保育。特別是來自南美的黃頸蜷蚓強龍壓境,本土蚯蚓更難有立足之地。
棲地破碎、使用化學資材的農業、勤奮的農民、土地污染,其實很多地方早就沒有蚯蚓了,彷彿這樣還不夠,根據學者提出正式的報告指出,黃頸蜷蚓入侵情況令人憂心。這種蚯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不但本身繁殖力強,對環境的要求不高,本土蚯蚓就被排擠了。學者在台大校園調查,數量多時,1平方公尺可以找到200條黃頸蜷蚓,例如傅園開闊地方都是黃頸蜷蚓。
精彩內文
放蛇不行放蚯蚓好嗎?蚯蚓生態學者:不妥
菲律賓國寶梯田瀕危 竟是蚯蚓惹的禍
西印度污染嚴重 放養30萬條蚯蚓解圍
蚯蚓大軍吃便便 加拿大環保廁所免沖水不發臭
生物多樣性|【Cross系列】消失的自然 神農也感嘆
作者:夏洛克;繪圖:洽洽狗
以中藥為例,根據《中華本草》中國的中藥資源共12,807種,其中藥用植物有11,146種(佔87%),藥用動物1,581種(佔12%),藥用礦物80種(小於1%),其中真正用於中醫處方的有1,000多種,其餘則為民間草藥。
傳統醫學使用的藥物對生物多樣性最直接的依賴是原料取得,根據2002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印度與中國所使用的藥用植物中,分別有90%及80%是採集自野外;而對於已經能夠以人為方式栽培的物種,這些物種的生長也需要依靠農業生態系的支持,例如物質循環與傳粉播種。
為了能夠永續地獲得醫藥資源,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身為消費者,儘管對於醫藥的選擇沒有像平常購物一樣有那麼大的自由度,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包括珍惜醫藥資源、妥善處理用剩的藥物,並且在能夠選擇的時候,盡量選擇對生物多樣性比較友善的來源;此外,我們還可以關心自然棲地,守護潛在新藥的來源。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洪郁婷
研究發現,衝突發生的機率隨著氣溫上升增加。研究團隊指出,在他們納入觀察的27個現代社會研究全數顯示出,溫度上升和暴力事件發生率有關,目前研究人員仍然無法解釋這背後的原因。
中國爆出毒奶粉事件後,許多消費者願意以較高的金額購買紐西蘭乳品,3日紐西蘭乳品集團發現部分使用原料,含有肉毒桿菌。問題產品,分別輸往中國,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及沙特阿拉伯等,其中中國受害嚴重。同樣是食品汙染,日前, 彰化和美鎮農地檢出重金屬汙染,使農人辛苦種植的白米全部報銷,近日彰化又傳出電鍍工廠偷排廢水,居民憤慨要求公權力不能再放縱。環保局表示,已有派員採樣,並調查排放的源頭。
屏東破獲一起持槍自重並獵殺野生動物案件,嫌犯涉嫌非法持有槍械及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案,全案移送屏東地檢署偵辦中。狂犬病現蹤台灣,各地政府均呼籲民眾避免前往山區,減少與野生動物接觸,有台灣「病毒之父」之稱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說,雖然全球多數國家都是狂犬病疫區,但多年來造成死亡人數並不多,台灣要擔心的是傳染規模到底有多大,賴明詔呼籲相關單位盡快田野調查。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從狂犬病的因應和控管反思台灣的國際參與
作者: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核四公投案目前正在立法院內拉鋸,藍營急推,綠營則盼先修改不合理的「鳥籠公投」制度,再舉辦公投。 《公投法》第30條設置「投票率」及「有效同意票」均需過半之雙重門檻(註1),使全國性公投極難通過。
此為俗稱的「鳥籠公投」條款,用超高門檻讓民意拘禁在鳥龍之中,難以通過公投,發揮影響力。 過去台灣曾辦過六次全國性公投,均與大選合辦拉高投票率,其中4次有效同意票超過9成、1次近9成、1次近6成,惟同意票雖佔多數,卻均因未達投票率門檻,而被「否決」。人民意志的表達,通過不公平的鳥籠公投制度,竟一再將「同意變否決」,如同戲弄民主。
台灣全國投票權人總數約1千8百多萬人,核四全國性公投,至少需9百多萬人參與投票,才能跨越「投票率過半」的門檻,否則縱使有效同意票「多數支持」核四停建,仍屬「否決」。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洪郁婷※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