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參與筆記 (上) 作者:林宜儒 (台灣環境行動網) How dense can we get? 拿起了隨身的包包,我一刻也不能再容忍地提前衝下火車;雖然因提前下車,還得因此花更多錢搭計程車回家,回頭一看那些仍在車廂中像難民般掙扎的狼狽倦容,我並不會後悔這項決定。或許,應該說是我很慶幸自己有選擇的機會與權利吧!諷刺的是,肩上揹的包包,正是從南非World Summit帶回,繡著相當令人省思的問題,「How dense can we get?」 參加地球高峰會的意義 一般而言,大家對於國際間利益都期望藉由國際性組織來解決,最明顯的便是聯合國因全球化而產生的問題通過不少相關規定與協議,譬如各式條約、國際法規、國際宣言以及執行計劃等。但是對於許多佔盡優勢之西方工業國家,這些規定與協議並沒有強而有力約束作用。台灣更因目前尚無正式國際地位,若要求國際間平等互惠的公平正義,更是關卡重重。 因此,台灣公民應知道我們所面臨的各式困境與壓力,由集體命運之醒悟,喚引出各種解決之道及休戚與共之意識。絕非只龜縮於現況,對於任何對台灣不公不義之行徑,或是不得不讓全球各式特定的,或既有的不公平之條款來宰制台灣之命運,而徒有「要不然能怎樣」的哀嘆。否則長久之國際孤立必造成自我懷疑及自我否定,甚至瓦解族群奮鬥意志。 非政府組織以議題串連之合作方式更能彰顯出民主國家的民間自發性力量,更應受到社會大眾和政府部門的注意與支持。再者,如果WTO真的如設立宗旨所言,消除世界各國的貿易障礙,那對貧窮國家以及大多數國家內所得分配不平等的現象應該非常有利,可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就連聯合國近20年來的統計數字也顯示:各國的貧富差距都逐漸增加,基本健康權,環境權的不平等現象也加速惡化。各式各樣因快速全球經貿發展而忽視生態窘困的事實,都會使原本弱勢者的生存雪上加霜。 7月下旬剛返台時,參與了民間團體的會議,但不太清楚運作中產生了什麼癥結,團體似乎對於合作是意興闌珊;各團體代表定期參與會議的情形也一直不是很踴躍,就連與政府單位的溝通也不甚順利。於是利用了一次午餐機會,邀集一些將在同一日下午參與環保署會議的朋友討論「預見地球高峰會」。 主題:預見地球高峰會
然而整個午餐討論並未以上述之計劃表為主,大家在看完問題後,問我是不是一定要馬上回答?我回應,當然不用,但是若能隨時想想,一定能有溝通方面的展獲。話雖如此,我卻相信大夥的省思是積極的,當大家接著前往環保署開第二次行前會時,群體潛能於合作之運用可以說是相當活躍,也不再出現自己扯自己人後腿的情況。 ※若想瞭解整個會議報告紀錄摘要,請上網至 http://www.earthisland.org/wosh/ 原文發表於 TEAN 2002 約翰尼斯堡地球高峰會參與報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