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保] 哥斯大黎加的生態旅遊思考(一) 作者:廖桂賢 在加勒比海旁的Tortuguero熱帶雨林中,午後的傾盆大雨打得下榻小屋的鐵皮屋頂隆隆作響。掏出旅遊地圖,極度潮濕的空氣讓紙張變得像布一樣軟趴趴的,屋子裡的地板、床單、家具無一不被飽滿的濕氣浸淫,我們處在一個以充沛雨量和水氣所孕育出熱帶雨林,涵養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中。在這裡可以輕易的看到許多生物,撥開下榻小屋旁的灌木,赫然發現一隻大蜘蛛和一種會在水面上奔跑的蜥蜴,在大雨中積水及膝的叢林裡,忙碌揮開滿面蚊子襲擊之際,也不難找到紅身青足的青蛙和不知名的大嘴鳥。當地人說,天晴的時候,要看到成群猴子大啖樹上的果實,和更多色彩鮮豔的熱帶鳥類,並不是難事。 地景與生態多元的哥斯大黎加 面積約台灣一點四倍大的哥斯大黎加,境內的地景和生態卻是相當多元,除了擁有熱帶雨林外,還有火山、高山霧林、熱帶乾林、大草原、沙灘、及沿岸珊瑚礁等生態環境,並且擁有地球上所知5%的生物種類。即使經濟並不富裕,即使也面臨了強大的開發壓力,哥國卻硬是能將百分之27的國土納入保護,無論是在國家公園、野生保育區、印地安保留地、或是民間的保護區內,動植物都在法令下受到嚴格的保護,積極的保育工作屢屢贏得國際保育獎項的肯定,因而又吸引了更多歐美國家的資金和研究機構共同加入哥國保育工作的行列。 當然,哥斯大黎加選擇自然保育這條路,除了單純的生態保育目的外,仍是有其經濟發展的策略考量。倚恃著得天獨厚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旅遊業目前已是哥國的最大產業,過去十幾年來,哥國積極地將其塑造行銷為「生態旅遊」(Ecotourism)觀光國,以自然地景和野生動物做為旅遊產業的「賣點」,自然保育工作當然是維持「看頭」的必要手段。 生態旅遊其實並非一種新的旅遊型態,但在世界各國的環境憂患意識逐漸升高之際,生態旅遊成為對環境議題的主要回應之一。這趟來到以生態旅遊著名的哥斯大黎加,我們循著大眾旅遊路線,以普通旅人的角度來欣賞地景及生態,同時也經驗和觀察這個國家的旅遊產業。 順應自然與水共存的Tortuguero 從哥斯大黎加的首都San Jose前往加勒比海岸的Tortuguero,有3分之2的車程是沒有柏油鋪面的碎石泥巴路,坐在震盪不已的箱型車中,看著沿路的民家無一不被往來交通激起的沙塵弄得灰頭土臉。從內陸越往海岸的方向前進,氣候越濕潤,不以現代水利工程來排除大量降雨造成的經常性淹水,居民順應自然條件,以架高的住屋形式與水和諧共存。 我們造訪時值大雨不斷,所經之地一片水鄉澤國,不久後甚至再也無法驅車前行,我們抵達道路的終點,前方是一片地質濕軟,連道路都無法興築的熱帶雨林,船,是這裡唯一的交通運輸工具。 我們乘船繼續旅途。船行於蜿蜒的溪流,兩岸是蒼鬱的雨林,一陣子後進入一條與加勒比海岸平行開鑿的運河(Canal de Tortuguero)。這條運河全長113公里,相當於從台北到苗栗的距離,過去為了伐木業運送輸木材而開鑿,如今伐木已被嚴格禁止,過去的產業運河成為觀光交通運河,承負著觀光客遊覽國家公園或是自然保護區的任務。(待續) (2005-03-14) 【文章連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