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缺一般,成不了花花世界 (上)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中山大學宋所長來電,告知東港的鄭博士已成功的繁殖出小海膽,數量約七百個,問我幾時有空,以便進行人工放流。 「明天就下去!」不假思索。 整理所需裝備,隔天驅車南下,直奔東港。 三人合作海膽復育計畫。宋老師學術地位高、人脈廣,負責擬訂計畫書及總協調,鄭博士有豐富的水產養殖經驗及設備,負責人工繁殖的重責大任;我負責放流及追蹤。 請鄭博士先在一百隻體內裝入識別身份的晶片(最近許多貓狗都植入類似晶片)。然後小心將小海膽放入箱子內。底層先舖一層冰,蓋上數張報紙,隔住冰塊,再舖上海藻,最後將海膽一隻隻放在海藻上(圖3、4)。倒了一大杯乾淨的海水,蓋上蓋子,直奔墾丁。 加冰可減緩海膽代謝速率,減低廢物排出和減少耗氧量;海藻用來減低震動、磨擦和撞擊;少量海水則是潤濕。運送動物有許多技巧,經驗和直覺很重要。許多人花了很大力氣採集,卻在運送過程中損失了大部分的生命。 從東港到墾丁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只花了40分鐘。事前,已經選定一個大型潮池當放流點,可以直奔目的地,沒有地點的顧慮。 這是一個人煙罕至的半封閉潮池,漲潮時海水可以流進來,當潮水退到一半,它就被岩石圍住,成了封閉性。我希望放流後牠們不要跑太遠,因為每個月還要來探視牠們,所以選擇這樣的地點。 一月初,海水冰冷,雖然穿了厚厚的潛水衣,仍不自覺顫抖起來,但心中的喜悅讓我忘了寒意(圖5)。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親,研究海洋十多年,只有從它身上干擾和犧牲生命,這些日子來,我像個貪得無厭的小孩。每次研究不順利或生活不如意時,總喜歡獨自走在沙灘上,吹著海風、聽著潮聲,回首潮來潮往將沉重的足跡淹沒,輕輕念著北宋陳瓘的<卜算子>: 「身如一葉舟,萬事潮頭起,水長船高一任伊,往來洪濤裡。潮來又潮往,今古常如此,後夜開樽獨酌時,月滿人千里」。 在海的呵護下,我長大了,拿到了學位,找到理想的工作。然而,當羽翼豐滿後,我的研究工作並沒有讓它美麗或年輕。相反的,它卻一天天蒼老,速度超乎我的想像。台灣四面環海,離開了海,我們何去何從…。「這些年來,對保育和社會教育,盡了多少責任?」我開始問自己。 手捧著一百顆新生命,份外珍惜,小心翼翼將牠們放在海底。對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責任,於是有了不同的認知和詮釋。 吸收到新鮮的海水,牠們很快伸出數百隻呼吸和運動用的管足,開始爬動,找尋躲藏的地方,一百隻都安然無恙。 在水面上觀察了十多分鐘,確定牠們都找到藏身地,我才戀戀不捨地離開水面。 想知道牠們幼年時藏身何處?成長多快?只要將捉回的海膽放在儀器下,就可知道是不是我放養的,晶片會感應儀器,可以讓我知道牠們在自然環境下的成長及健康情形。 我們必須在6月前將實驗完成,夏天是生殖季,屆時又有人要搜捕牠們。 【文章連載】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viewer/chao/2001/re-chao011024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