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欄作家] 台灣流浪犬收容所現況報告及具體改善計劃 (中) 譯者:黃怡 問題二、對犬隻的不適當對待,以及被咬傷的工作人員 標準狀況:經過合理訓練的收容所工作人員,知道如何使犬隻覺得安適,故起因於不適當對待引起犬隻恐懼而咬人的事件,比較不會發生。工作時,一條栓狗皮帶是標準工具,緊急時再加上一根「控制桿」(control pole)。無論在哪種情況下,碰觸犬隻、穩住犬隻並合宜的移動犬隻而不致使牠們產生沮喪或其他行為上的問題,譬如咬人,都是工作人員份內的職責。能夠這樣做,對於犬隻、探訪者和工作者而言,收留所才會一個安全的環境。 實際狀況:每個我們訪視過的犬隻收留所,通常抓狗的方式都是撒個網索在狗身上,或是用工作人員自製的鐵套圈,鐵絲會深陷到狗的頸肉裡。通常,這樣抓狗是很耗時的,工作人員丟擲套圈在狗頭上,往往無功而退。這些犬隻在街上就逮時,都是被活生生的拖離地面,以頸部為軸心,給甩到半空中,然後撞落在卡車上的金屬板面,再以鐵絲套圈和長的鐵鉗硬推到籠子裡。此後,犬隻當然戒心森嚴,覺得咬人是唯一的防備方式。能怪牠們嗎?牠們的確是被「攻擊」了。以下是幾個 在基隆犬隻收留所,工作人員依請求移出一隻大型狗時,戴上了厚厚的手套,並拿著金屬套圈,我們則是開了籠子的門,將一條拴帶套在牠頭上,讓牠自己走出籠子。那名工作人員說,他被狗咬怕了。 在鶯歌犬隻收容所,一名工作人員給我們看他大腿上的新傷口,咬人的是一隻中型狗。我們看看籠中那隻狗,牠顯然是恐懼得要命,而且身上受傷嚴重,為了自衛,任何對待不當的人都會被牠咬的。用一條尼龍拴帶,我們溫和地把牠從龍子牽出來,拍拍牠、安撫牠,然後將牠抬上桌子做檢查。這隻母狗的一條腿重度感染,腫得有兩條腿那麼粗。我們稍稍按住牠,叫來獸醫給牠注射,牠一點兒也沒反抗。 同樣的在汐止犬隻收容所,一隻被宣佈為「惡犬」的洛威娜犬,我們也餵了牠,輕易地將尼龍拴帶套在牠頸子上,溫和地牽著牠走來走去。 因為收容所工作人未經對待動物的訓練,以致在面對和善或甚至害羞的犬隻時,也會激起牠們的狂躁。鐵絲套圈是很野蠻的工具,在鶯歌犬隻收容所,我們用了剪鉗才弄掉陷在一隻狗頸子上的鐵套圈;這隻狗咬過人,因此工作人員都不敢去取下套圈。在三重犬隻收容所,工作人員給我們看一整套精心設計、精挑細選後的金屬工具,其中還包括一只彎曲的鐵條,是用來拿掉鐵圈套的;另外有各種的金屬鉗子,用來夾狗的頸子,拖拉牠們。沒有一個收容所用尼龍拴帶。在幾個收容所,我們看到斷掉卻很容易修好的控制桿閒置不用;這或許是工作人員不熟悉正確使用它的方式,最後祇好灰心不用了。 解決之道:
問題三、過度擁擠導致骯髒、鬥毆,以及相互傳染疾病 標準狀況:籠子與圍欄內所容納的犬隻,必須能夠有伸縮活動的空間,並使牠能夠建立起自己的領域,這在犬隻進入收留所時便必須加以衡量。那些生病或受傷的犬隻,由於經費或實際上無法得到治療的,或是生理、心理以及其他原因所方認為不宜收養的,應該立即施以安樂死。結局既不能避免,犬隻就不該給放在那裡活受折騰。狂躁的、懷孕的以及在哺乳的犬隻,應和其他犬隻隔離。 實際狀況:大多數犬隻收容所都非常過度地擁擠。由於生病和受傷的犬隻未能在進入收容所時,得到評量而適度處置,圍欄裡經常充滿患著慢性病不宜再找人收養的狗,或是生病的、折騰的、受傷的狗。這些犬隻為了吃一口食物、喝一口水或一塊可以躺的地方,必須和其他健康的、精力較為旺盛的狗爭搶。過度擁擠導致犬隻為領域及其他實物而鬥毆。哺乳中的、懷孕中的犬隻以及幼犬,為了勉強能夠活下去,必須與其他犬隻做微弱的、脩關生死的鬥爭,下場非傷即死。有的狗根本占領著食物槽,不讓其他的犬隻來吃。生病或鬥毆而死的犬隻屍體,所方就隨隨便便把它們丟了,或是留在籠子裡,讓那些餓荒了的狗去爭食。 因為過度擁擠,寄生蟲、傷口發炎、病毒和皮膚病往往相互傳染。鬥毆常常留下傷口而發炎引來蒼蠅,這種狀況若不積極有所改善,假使台灣島上爆發狂犬病,會是由於收容所本身的管理不當,使疾病在收容所裡散播的結果。而未經訓練害怕導致犬隻咬人的工作人員,最可能被咬。 也因為過度擁擠,犬隻的排泄物及尿液在圍欄裡大量堆高而沒有處理,犬隻被迫躺在自己的廢棄物上,無法保持乾淨。工作人員不知道如何清潔籠子,所以廢棄物越積越多,或是在某些「最好」的收容所中,工作人員往圍欄裡沖冷水,把排泄物濺到籠子裡及地板的縫隙,浸溼了犬隻,為牠們製造了更多的健康問題。 解決之道:犬隻在到達收容所時,必須加以評量,上述情形的病狗、傷狗以及不宜再接受收養的狗,一待獸醫來就該予以安樂死。我們建議更改法律,讓動物醫療技術人員能夠駐場處理足以讓犬隻致命的感染;這些人員祇要能夠穩健處理病例即可,無須要有獸醫學位。萬一有所延遲,那些懷孕的、哺乳中的、極小或極老的、生病或受傷的狗,都不能和一般犬隻關在一起。每天至少一次,工作人員必須對所有的狗進行檢視,若注意到任何犬隻有健康問題,應請獸醫進行治療。 【文章連載】 站內轉載:http://news.ngo.org.tw/reviewer/huangyi/2001/re-huangyi010606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