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自然書寫]

東北角海岸植物生態研習記 (五)

作者:李明彥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

  經過這一陣騷動之後,森林中的船仔草、台灣芭蕉、觀音座蓮、姑婆芋、山棕等植物一一展現眼前,台灣是否有熱帶雨林?如果依世界植物的緯度分布帶,台灣這樣的環境該如何定位?台灣應或如何放在地球的氣候帶上?這些疑惑隨著也成為討論的話題。在登山步道上席地而坐,同學們依序論述,有從溫度與雨量,或從緯度、季風、洋流、植物的分布與遷移、地形、高度等綜合因子談論,最後陽光的能量與照射角度也加入為其中因素。經討論後漸漸有交集,楊老師提醒,目前台灣在做植物帶區分時,常以兩個變數作區分依據,而影響台灣植物分布的非只有兩個因子。老師舉例說明:「熱帶雨林」是由溫度+雨量作區分,「高山凍原」是地形+溫度作區分,兩者的比較條件不一樣,隨意從三個變數中取兩個組合,在做這樣的論述時,已經犯下錯誤並造成誤導,要嘛「熱帶雨林」對「寒帶凍原」,不然「低地雨林」對「高山凍原」,如此兩者才會一致。現今的分類都忽視另一個相對的變因,這也是植被帶區分一直很混亂而令人摸不清的原因之一。

  台灣位於熱帶邊緣,有著多項變因影響到台灣植被的形相、構造、與組成:洋流、東北季風、氣候帶、溫度、雨量與地形等生態因子,及植物的特性、分布與遷移,但有時不同的影響因子,也有可能造成相同的現象,楊老師提醒著我們。

  用過午膳之後回到遊客中心向他們正式道別,很感謝他們這兩天的照顧。尤其是黃老師。因為我們不能為他們做什麼,但我們卻麻煩他們許多。

  為了多瞭解北台灣,特地選擇由雙溪為回程路線,沿途解說台灣農業發展的近代史,老師以眼前的山稜與山間平原的現況為例:山坡上從早期日據時代種相思樹為薪材,後來種植油桐要來榨取桐油,經過十數年之後油桐林成熟,桐油已沒人要,今天的功能是供大家欣賞油桐花;平原于穀價低迷後改種綠竹、柚子,「田」於是逐漸為「園」取代,但現今年輕人口外流,缺乏勞力、工作又辛苦,田園也漸漸荒蕪。現在四處可看見滿山的竹林與遍野的野薑花,從山腰一眼放去,北台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都在我們的眼前,未來的感傷也已浮現。

  順著山路前進我們來到侯硐,楊老師也為我們解說最後一站,這裡有著台灣近年才發現的鐘萼木,雖經日據時代與國內學者的調查,但直到1983年鐘萼木才進入植物名單,這裡有著全國最大片的鐘萼木林。面對著這一片翠綠的山野,楊老師帶領感知植被分布的狀況。沿著公路前進誰也不知我們即將進入納莉颱風的災區。行經一個聚落時,工程車忙著打造山坡與馬路,大卡車穿梭其間載送著廢棄物,看著路旁的建築物,清晰可辨視出大水肆虐淹沒的痕跡,已經過了許久的時間,這裡傷痕依然尚未撫平,傷痛依舊刻鑄著。感嘆天災的情景時,我們已經進入瑞芳市區,納莉颱風早已銷聲匿跡,但颱風所形成的洪水影響卻尚未遠離這裡的生活,漫街黃沙塵土飛揚,四處還堆積水災後的廢棄物,路旁的建築物和招牌還依稀可見泥水與雜草遺留痕跡,溪河裡的石頭現在依舊被貨櫃殘存的鐵皮包覆著。自然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控制與預測,而我們卻一直在做一些逆向的工程試圖去改變自然。颱風早已消失,但它的毀滅力量已長存於記憶中。

  生命的長河持續的前進,探索生存的意義能使我們思考未來的走向。瞭解生活的周遭環境,進而探尋她的奧秘,我們更感佩自然的神奇與瑰麗。這次的東北角戶外學習旅程,也因行程終了而劃上句點,但不因此而結束。因為生命永遠是新的開始。(系列完)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