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自然書寫]

浸水營古道-東遊記 (中)

作者:吳美慧

  雖然一路多是下行的山路,但走在潮濕炎熱的南臺灣低海拔(1000公尺)森林中,個個汗流浹背,許多人忙著與螞蝗(陸生水蛭)長時抗戰,雖沒有驚聲尖叫,但不時傳來的報數聲,一隻兩隻三隻…,真是燕瘦環肥,教人啼笑皆非。

  在這片原始的闊葉樹林中,樟科和殼斗科是優勢樹種,而林下的蕨類、秋海棠、蕁麻科植物,一路相隨,茂盛而青綠。蕈類植物在林下腐質地和倒木上,奇形異狀,各顯神通。其中見到柳杉的造林地,細密排列,乏人問津。許多二或三針一束的濕地松掉落在山徑中,一群人興起討論五針、三針與兩針的松科植物,馬尾松、臺灣二葉松、日本黑松等等,我的心裡想的是清涼入口的黑松汽水,還有遙遠在前的大武溪清涼浴。

  屬於熱帶雨林的指標樹種-筆筒樹,樹幹上盡是睜亮眼的蛇目紋,和穿著片片草裙的臺灣桫欏都頂著大型綠傘,挺立在這潮濕的原始林中。一隻柑桔鳳蝶的幼蟲,靜悄悄地在柚子樹葉上,這種蝴蝶媽媽產卵於食草植物上的依存關係真是奇妙。

  途中經過原住民居住的遺址,看到他們「人字型」砌牆手法,不同於一般的築牆方式,真教人納悶。蘭科植物的綠葉不時現身,告訴我們此地環境的原始自然和豐富多樣性。頭烏線發出「是誰打破氣球」的獨特叫聲,卻是尋覓無蹤。

  前面的朋友,指著黃鼠狼留在路中的便便,看似黑色的烏泥,不知道它會不會是夜半時分食物堆裡的不速之客。來到出水坡遺址時(海拔690公尺),已是午後(14:40)時分,見到許多石塊堆砌的石堆,緬懷先民的辛苦事蹟,劈荊斬棘,流離顛沛的生活史。

  幾次驚險的坡段,幸有前次小組工作人員的繩索架設,和同行朋友的照應,得以順利通過,真是辛苦他們了。一路上五色鳥「叩-叩-叩」的叫聲不絕於耳,似乎告誡我們小心走路,也為我們敲起平安鐘。琉璃星盾椿象綠背上的7塊黑點,可愛又美麗。一隻不知名鳳蝶科的幼蟲駐足在路中的樹枝上,它頭上兩側如雙眼班的黑白假眼,看得人又害怕又喜愛,它可是欺敵的美麗武器。臺灣野牡丹藤,經常成群地出現在林下,肉質班的綠葉呈輪生排列,它可是僅見於臺灣南部潮濕林地的特種植物。

  忍住左膝的隱隱作痛,來到廢棄的工寮前(17:40),看見一個長方形的水泥池,表面貼有磁磚,小草道明說:這可能是森林防火用的蓄水池。向前走去,可見一片光臘樹(雞油)林,右側路旁成列的桉樹,樹皮好像被脫去一層外衣班的白淨,挺直而立。潺潺的溪流聲由遠而近,告訴我們大武溪就在前方不遠處,我要堅持到底向前行。

  右側路旁見到一座吊橋石柱,旁邊有註記大正15年(民國15年)3月等文字,不知道當年此橋是否往來不絕於途?終於在天黑前趕到溪畔(18:20),此處是姑子倫溪和茶茶牙賴溪的匯流處,換上溯溪鞋,歡歡喜喜過山河。來到對岸卸下背包,又回到大武溪的懷抱中,好好感受夏日黃昏,青山綠水的暢快舒適。

  穿新鞋來參加此行的賴校長,在幾位朋友前後的支撐努力下,終於渡溪來到扎營地,全員平安抵達營地(19:10),感謝山神帶領和成全,讓我們順利走完今天約18公里,海拔落差1300公尺的生態之旅。這是一段有血(螞點蝗的吸血大法)有淚(汗流浹背)的歷程,其中辛酸點滴在心頭。一輪明月悄悄自東方的夜空升起,圓滿明亮的月娘,告訴我們今天是農歷十五,真是良辰美景,佳人有約。「感謝山神、感謝廚師、感謝大家」的呼聲響起,這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心聲。(本文原載於2001年12月11日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