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即是美》――以人為念的經濟學
作者: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
在全球資本主義頻出狀況的90年代,舒馬克終於被尊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先知」(the true prophe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早在將近30年前,舒馬克就如同先知似地預見資本主義的困局,可惜的是,即使到今天,大多數人仍舊盲目迷信現代西方所主導的經濟、科技和政治所架構的文明模式,台灣政府與民間近年流行所謂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台灣人稱其為「永續發展」,其實會產生嚴重的誤導),也只是流於自欺欺人的口號,很少人真正在乎它的可行性。
一葉蘭的漫漫等待
一葉蘭,台灣原生蘭中的珍寶,聽過它的名字,看過它的照片,就一直想能不能親眼看到山野中那美麗的花顏;但是在實驗室的組織培育瓶裡,在棲地的岩壁綠花莖上,始終沒看見它花開的模樣。直到一日,在一個意外的行程,在沒有期待的心情下,它就以這樣豔紫的姿態,赫然出現眼前。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車前草
車前草,車前草,一邊談心一邊採; 車前草,車前草,一邊唱歌一邊採。
車前草,車前草,丟在地上撿起來; 車前草,車前草,弄斷枝莖摘下來。
車前草,車前草,放在裙子兜起來; 車前草,車前草,裝在口袋回家來。
野生蘭筆記
自從上過了台灣分類學會舉辦的「天南星科」精采講座之後,一點也不捨得錯過第二場的「鍾愛野生蘭」,由林業試驗所的鍾絲文先生介紹台灣野生蘭。
台灣的野生蘭種類約330種,占全世界的1/7,也在台灣維管束植物中約占了1/10,表示蘭科的族群非常龐大;但這跟平常人的印象可能不太一樣,最常看到的蘭花總是在各大花市之中,在野外似乎很少見到蘭花的蹤影,因為蘭花生長的位置,大多在樹上、林叢內,如果沒有開花,當其身影隱藏在茫茫綠海之中,實在很難發現。
編者的話: 週日副刊邀稿中
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不論是文字小品式的「自然書寫」、「自然人文」,或是充滿畫面張力的「攝影賞析」,或是從「大地之音」、「綠色影展」撰寫從電影、音樂啟發而來有關自然的冥想、喟嘆或讚美,本報都非常歡迎,讓您的感受與眾讀者們一同分享。
投稿請寄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編者的話
《是你,製造了天氣》
花東的未來豈能再等十年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