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9.11
本日焦點: 生態與商業利益爭論難息 夏威夷島間渡輪停擺

「夏威夷超級渡輪」停泊於夏威夷Lihue的Nawiiwii港外,一旁則有州政府的船隻及抗議人士。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摘譯自2007年9月5日外電;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由於法院裁決與反對者抗議,夏威夷島間載客渡輪於首航後被迫暫停營運,至今前途未卜。爭議焦點在於,渡輪所屬的夏威夷超級渡輪公司是否應在營運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夏威夷各級法院對此做出結論不一的裁決,事件因此爭論不息,突顯了生態與經濟利益的兩難衝突。

這是夏威夷各島間首次開辦載客船運,在此之前民眾僅能依賴空中運輸。島民雖期待渡輪提供便利交通及休閒娛樂,卻也對航線可能帶來的環境、生活衝擊感到疑慮。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生物多樣性

無道路計畫:幾經波折的美國森林保育路

作者:黃佩俐

華盛頓州的「花崗岩山無道路區」棲有猞猁、狼、灰熊,並且涵蓋了不少有鮭魚繁殖溪流的水源區。圖片來源:ENS

所謂無道路區保育法規,是在考量未來子孫的福祉之下,立法保護目前僅存還未受開發干擾的原始林地,禁止在該區域開闢道路,使其不受伐木、採礦與鑽探石油、天然氣等活動的破壞,保留最後僅存的野地。

2007年5月24日,美國參眾兩院在民主、共和二黨以及保育團體的齊力支持下,重新提出保護美國境內總計5,850萬英畝國有林地,免受開發威脅的「無道路區保育法案」(The Roadless Area Conservation Act)。這項法案將保護美國39個州的原始森林與草地,免於遭受進一步的道路開發及商業開採威脅。

讀者投書

「氣候變異商機」的迷思與新思維

作者:城國斌(嘉鼎資本管理集團)

德國北部AURICH風力發電場

近日暖化議題頗受全球關注,不過,除了關心溫度上升的問題之外,有不少人開始將目光焦點放在如何由此波趨勢變化、發掘致富商機。

然而,許多人注意暖化現象時,往往存在這樣的思維:觀察變異現象、歸納出逐漸形成的新趨勢,就能掌握逐漸萌芽的產業、潛在的商機。因此,照著這個邏輯歸納,暖化現象帶來的氣溫上升、大型天災頻繁…等,也代表著會有相關產業,應運而生。

例如,以再生能源為主的「綠金」產業: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或是因應全球水資源短缺等趨勢的「藍(水)金」概念股,都是受到關注的熱門標的。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生物多樣性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本會徵求計時助理編輯企劃專員。 

熱門內容

樂生保存亟需軌道、大地工程、機電系統專家的協助

中國環境變遷 媒體人看見人的暴烈、環境起義(上)

熱門關鍵字

不願面對的真相  

紀錄片

推薦評論

新鮮生菜需求日增 蔬菜免受污染難達成 (2)

澳洲亞太高峰會 氣候變遷問題將引發爭議 (1)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本日焦點 :生態與商業利益爭論難息 夏威夷島間渡輪停擺 --﹥

摘譯自2007年9月5日外電;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由於法院裁決與反對者抗議,夏威夷島間載客渡輪於首航後被迫暫停營運,至今前途未卜。爭議焦點在於,渡輪所屬的夏威夷超級渡輪公司是否應在營運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夏威夷各級法院對此做出結論不一的裁決,事件因此爭論不息,突顯了生態與經濟利益的兩難衝突。

長450英呎(137公尺)、 造價8500萬美元的豪華渡輪,可搭載800名乘客與280輛汽車,計畫往來歐胡本島與鄰近的毛伊、考愛兩小島。

這是夏威夷各島間首次開辦載客船運,在此之前民眾僅能依賴空中運輸。島民雖期待渡輪提供便利交通及休閒娛樂,卻也對航線可能帶來的環境、生活衝擊感到疑慮。

夏威夷海域是座頭鯨的重要棲地,高速渡輪往返島嶼間,可能造成鯨魚死亡。而威脅鳥類的貓鼬、破壞海灣的海草等,也可能因此從歐胡島引進至尚未被入侵的小島。渡輪也讓大島的工商服務範圍擴張,衝擊小島當地經濟活動。

2005年,夏威夷交通部核准渡輪公司毋需環評即可營運,聯邦法庭亦做出相同裁決。但2007年8月23日,最高法庭推翻聯邦法庭裁決,認為必須進行環評。

一組海岸防衛人員在考愛島諭令以游泳及乘浪板方式抗議「夏威夷超級渡輪」抵達的人士。圖片來源:CNN渡輪公司決定在8月26日提前完成首航,但翌日渡輪前往考愛島途中,遭抗議人士以游泳、泛舟方式阻攔靠岸。同日,毛伊島巡迴法院發出暫時禁制令,在環評爭論未決前,禁止渡輪停靠。

渡輪公司總裁嘉利柏地(Garibaldi)表示,他們已盡一切努力避免環境衝擊,例如使用無螺旋槳外露的噴射推進系統、防微生物附著的船底塗料,絕不在海上排放液體等。

一旦確定環評程序為必要,該公司股東,連同分別提供1億4000萬與4000萬美元貸款的聯邦海洋署與州政府,都將蒙受巨大損失。渡輪公司員工也在9月4日於檀香山發起遊行,要求保障工作權。

夏威夷民主黨籍參議員凱斯(Ed Case)表示,「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雙方立場相當。但就公共政策而言,渡輪開航影響深遠,就算帶來整體利益,仍需經過公眾嚴格檢視。」

 
台灣新聞  --﹥

看阿里山社區反BOT 中國媒體探討觀光深度與品質

本報2007年9月11日嘉義訊,陳誼芩報導
阿里山神木群是觀光熱門景點。 為了呼應國家觀光客倍增計畫,台灣許多觀光景點正大肆興建高級旅館,且未考量對當地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負面衝擊,如南投日月潭觀光旅館BOT案台東杉原海岸美麗灣度假村開發案等,若再加上未來開放大陸來台觀光的潛勢,開發壓力將更為強大。阿里山BOT案,便訴說在觀光發展與鄉土資源保存的拉鋸下,社區民眾如何因應與奮鬥的故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兩岸環境媒體論壇,昨(10)日來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實地走訪阿里山北門車站、森林鐵路營運與旅館興建的三合一BOT案現場,與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景泰對話交流,進一步瞭解BOT開發案對於當地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態與觀光之間取得平衡。這次的交流活動,他們來到阿里山不只看神木、看雲海,更是深度思考如何為觀光的永續發展找到出路。

廖景泰出生在阿里山,後來下山發展,直到10年前,重新回到阿里山經營祖傳三代的旅館,愛上這裡的環境,並且致力於阻擋開發案興建,他希望後代子孫將來也能看到現在的美景、綠樹與文化傳承,而不是沒有特色的大飯店,和觀光熱潮過後的環境破壞。

財團帶來經濟發展? 當地居民不再相信

海拔2200-2600多公尺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阿里山賓館顯眼地座落於參天古木之中,富麗堂皇的外表裝潢,很難不吸引遊客的目光,它是這個地區最高級的飯店,但一般遊客可能不知道,由林務局委託財團經營管理(OT)的阿里山賓館內,所有員工中,只有一名鄒族居民,其他當地居民都在財團接手經營飯店後被辭退,或是在嚴苛工作條件下自動辭職。

而另一家由阿里山鄉公共造產所經營的阿里山閣大飯店,是這裡歷史最悠久的旅館,聘用的員工全是當地居民與原住民。有了兩者對照的例子,當地居民不再相信財團可以帶來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

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景泰廖景泰表示,這裡的旅館都是向林務局承租,共有16家飯店,約可容納1000多名遊客住宿。三合一BOT案中預計興建的國際觀光旅館,位於沼平車站附近,總長350公尺,深50米,共約2.2公頃,一旦大型觀光旅館興建,伴隨而來的是供水吃緊、垃圾暴增、古木砍伐和遊客過量的問題。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2006年的入園人數約100萬人,從1980年阿里山公路開通後,20幾年來旅遊品質下降,廖景泰認為應該在素質方面提升,而非增加遊客量,過量的遊客將導致環境負荷超載,而飯店數量可以達到遊客總量管制,政府不應再允許財團繼續開發,應該輔導現有旅館修建改造,提升品質。

廖景泰還提到,1976年的大火造成沼平車站附近的住宅付之一炬,居民因土地保育理由被迫遷離別村,30多年後的今天,卻要將這片土地交給民間財團經營,且未與當地居民溝通就逕行簽約,他認為這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有了阿里山賓館的例子,居民不相信財團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在某些層面,甚至產生排擠效應。除此之外,開發案本身及其所引進的觀光人潮,對於生態環境更是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民眾無法自主決定土地發展方向

中國《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晉瑛提出疑問,未來放鬆對大陸來台觀光的管制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現有條件勢必無法容納增加的觀光客,不開發的話如何應付?廖景泰認為,如果訂不到旅館,遊客就不會再進來,這是一種自動調節的機制,如果興建大型國際觀光旅館,除建築本身對環境的傷害之外,新增加的遊客數量也是潛在的危機。

關於阿里山的未來,英國「中外對話」記者王冬瑩感慨表示,阿里山土地的決策權在林務局,社區居民缺乏資源從事調查與研究,無法自主決定這片土地發展方向和底限,建議未來社區多朝這方面發展。《南方農村報》記者江華則說,中國大陸有許多相似的開發例子,台灣社區民眾的對應經驗非常珍貴,希望能帶回去提供參考。

「不到阿里山,遺憾終生;到了阿里山,終生遺憾。」這句話說明了當前旅遊品質問題與觀光客走馬看花的現象。廖景泰說,阿里山的美,在於它保留了最原始的面貌,可是很多人都感受不到,他希望透過素質而不是量的提升,可以讓更多遊客感受到阿里山的深度。中國媒體人也一致希望,10年後再來到阿里山,看到的依舊是青山、綠水與白雲。

 

2007陽明山工作假期畫下句點 多元參與成效斐然

 
總經理帶頭服務 企業號召同仁及家屬參與
本報2007年9月8日台北訊,李子君、曾彥蓉、夏道緣報導
大小志工志工互助合作完成2007最後梯次的工作假期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合辦的2007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同時也是青輔會遊學台灣行程之一,上週六(8日)由台灣愛普生(Epson) 公司總經理李隆安並親自率領18名員工及其家屬,參與陽明山二子坪棲地保育工作,圓滿完成今年最後一個梯的工作。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今年陽明山的生態工作假期比往年更多元的參與者,從年輕人到企業人士、從未曾接觸過到曾參與國外工作假期者,都為台灣的工作假期注入了活力與機會。

今年在二子坪區域辦理了五個梯次棲地經營工作,針對水蘊草、人厭槐葉萍、苦草等外來種進行移除,每梯次平均都有超過四十籃的成果,令參與志工非常有成就感,也更樂於投入。這次活動亦有往日的成績,負責解說的陳超仁老師指出,入冬後,植物的生長速度將會減緩,相信能為本土的水生動植物生命孕育,保留更多生存空間。

本次參與的愛普生總經理李隆安對工作假期深表認同,藉此能讓員工及孩子離開電腦、走進大自然並參與服務工作,連結人與環境,十分值得推廣;故該公司號召同仁及親友參加,不僅拉近親子關係,更有三代同來服務。「參與生態工作假期,與員工們一起同樂,讓我有一種幸福感。」愛普生副總經理謝正裕如此表示。

Epson李隆安總經理小朋友穿著水靠裝在生態池邊玩得不亦樂乎Epson謝正裕副總經理

活動進入傍晚,志工們拿起手電筒,跟著任教於永和社大的解說老師陳超仁一起聆聽青蛙的叫聲。他從五色鳥的巢穴揭開二子坪夜晚的神秘面紗,接著盤古蟾蜍、拉都希氏赤蛙現身,讓這個夜晚處處驚奇。回程的路上,小志工們一一說出今天沿途看到的動物名稱,帶著滿滿的收穫開心地回家,並期待明年春夏的到來,可以看到二子坪生態盎然的面貌。

 

小台江河巡隊 讓家鄉更美麗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國時報台南報導
「台江」是2、3百年前台南附近的內海潟湖地形,廣達數萬公頃,後來日漸淤淺,成為以台南市安南區為主的浮覆地。由區內的海佃國小學童組成的「小台江河川巡守隊」,從校門前的嘉南大圳出發,串連鹽水溪、嘉南大圳在台南市河段沿線的中小學,組成守護連線,並與長榮大學河川保育中心、社區大學河川志工結盟,形成守護河川第一線力量。

今年1月的「百里溪行」,156公里單車長征,巡訪南台灣嘉南大圳、鹽水溪、旗山溪、荖濃溪、隘寮溪、涼山溪、東港溪7大水系,並拜訪各地保育團體,推動結盟共同保育河川。

小台江河流網紀錄每位小朋友參與水質檢測、淨堤、鐵騎溪行,百里尋訪河川水源過程。還有相關詩作、研究報告、公聽會、演講會紀實,每篇文章、每幅影像都留下愛鄉愛土的足跡。

相關連結:小台江河流網

 

美濃景點 爭取納入茂林風景區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國時報屏東報導
美濃水庫現階段雖有吉洋里高屏大湖替代方案,但還在測試水文階段,是否興建水庫仍是未定之天。地方社團唯恐生態資源豐富的黃蝶翠谷可能因此不保,積極爭取將之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

風景區首推自然生態與歷史淵源豐富的黃蝶翠谷與竹子門發電廠兩處。位在美濃溪上游源頭的黃蝶翠谷(雙溪母樹林),因日本人曾在此廣植槍托及鐵道枕木的樹材「鐵刀木」,意外引來大量銀紋淡黃蝶產卵,因其幼蟲嗜食鐵刀木葉,加上氣候和蜜源植物等因素配合,此處的淡黃蝶族群數量一度居世界之冠。

竹子門電廠在美濃和六龜交界,在日治時期1910年完工,4部德國製的發電機,每小時發電200千瓦,是南台灣最早期的水力發電廠,發電後的排放水經由獅子頭圳灌溉美濃地區5千多公頃農田,仿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廠房建築,為國定古蹟。

 

海生館發現30新品種海蛞蝓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自由時報屏東報導
國立海生館於2007年計畫調查恆春半島後壁湖、合界、出水口一帶潮間帶與亞潮帶海域的海蛞蝓,記錄到囊舌目海蛞蝓共6科34種,其中30種是台灣首見。

海蛞蝓分佈於全球各大洋,已知海蛞蝓分成囊舌目、頭盾目、海兔目、側鰓目、裸鰓目5大種類,種類約1800種。其中又以囊舌目海蛞蝓數量最少、色彩最為豐富多變。恆春海域囊舌目海蛞蝓數量約佔全世界的1/10。以海藻為食的囊舌目海蛞蝓,與海藻存有共同演化的密切關係,受限於海藻種類,囊舌目的豐富度也會受到侷限。

後壁湖海域海蛞蝓種類多達5、6百種,且不乏世上首見新物種,其多樣性和密集度連美國知名海洋生態保育及囊舌目分類學家辛西亞.羅布利基(Cynthia D. Trowbridge)博士也同聲讚嘆。目前台灣已記錄發表的海蛞蝓只佔後壁湖的一半。

一般來說,後壁湖海蛞蝓棲息在水深5米至10米深,海蛞蝓非常嬌小,體長在0.5到2.3公分之間,與豆丁海馬的迷你程度不相上下。

 

嘉義鳥友力護黑翅鳶4年 記錄生態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廣新聞網嘉義報導
嘉義縣高鐵特定區的廣大工地裡,原有一處木麻黃林,黑翅鳶常年在此築巢育雛。4年多前,在地人土意外發現這處黑翅鳶棲地,紛紛加入保護行列。由於黑翅鳶對於環境改變十分敏感,4年8巢中,只有3窩繁殖成功。

因抵不住高鐵特定區開發工程的壓力,這處珍貴棲地已在8月遭到移平,樹倒鳥散。在開發與生態之間孰輕孰重,值得人們省思。

 

國際環保遭政治污染 台灣參與巴塞爾公約會議受阻

 
本報2007年9月11日台北訊
政府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在國際間陸續出現不接受台灣護照的事件,聯合國「巴塞爾公約」第6次開放性工作小組會議,於9月3日至7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台灣代表團在會議報到處,竟遭聯合國安全部門拒絕接受報到,被擋在會場外。環保署1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巴塞爾公約為不涉及政治議題且執行聯合國任務之環保國際公約,竟因政治因素不同意我國代表與會。對於聯合國在處理此事件之不當過程,以及國際環境保護遭受政治污染,環保署表達嚴重抗議。

巴塞爾公約秘書處於9月3日7日期間,於瑞士日內瓦召開第6次開放性工作小組會議,台灣歷年均有代表團參加,除參與相關會議外,並加強與各國代表交流,交換有害廢棄物越境管制成效經驗。

9月2日,代表團成員抵達會議所在地點辦理報到手續時,遭聯合國安全部門以「內規變更」不再承認台灣護照為由,拒絕受理我國代表團成員報到。經台灣代表團向巴塞爾公約秘書處及其他國家代表爭取協助,巴塞爾公約秘書長立即同意協助我方向聯合國安全部門要求釐清緣由,並請求聯合國紐約總部就此事為裁決。

不過,一直到9月5日,代表團前往會場向公約秘書處洽詢我方與會事宜,卻仍無具體進度。代表團於9月5日召開記者會,並前往會場向公約秘書處遞交抗議聲明。

 

維護空氣品質 雲嘉南加強柴油車排放稽查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央社雲林報導
雲林縣環保局指出,有鑑於近年來雲嘉南地區空氣品質不良日數有增加趨勢,行政院環保署結合雲嘉南5縣市環保局與警察局,從9月起在高速公路交流道、收費站等地點,針對懸浮微粒高排放量的柴油車,加強稽查污染物排放及油品使用。

環保局表示,為了避免柴油車輛排放黑煙,民眾平時應注意車輛保養、使用合法油品、建立正確駕駛習慣,為維護雲嘉南地區空氣品質,後續將不定期由各環保機關及環保警察,在柴油車主要出入道路,進行拍照、攔檢。若經環保機關檢驗不合格者,將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75,000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

 

搶救茶鄉 坪頂推動休閒農業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國時報雲林報導
在民國88年921大地震之後, 雲林縣林內鄉坪頂村遂成為土石流災區。環境及土壤的變化,加上進口茶葉競爭,導致原本是「茶鄉」的坪頂村產業日趨式微,地方希望結合生態環境,發展休閒農業,挽救坪頂的茶業和文化。

據悉,坪頂村生態豐富,不僅是每年紫斑蝶遷徒的「蝶道」,並已發現台灣58種甲蟲中的24種。

 

救護流浪貓狗 義工擬遊行請命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聯合報北縣報導
台北縣鶯歌鎮救護全國流浪貓狗的照顧生命協會,決定近日內帶著貓狗到行政院遊行,為流浪動物請命,呼籲政府落實動物保護法,成立動物警察、開放公園遛狗,及用結紮代替撲殺,連絡電話(02)2670-7126。

日前「照生會」在新莊市救援一隻遭人剝皮的流浪狗「小黑」,最後仍無力回天。「照生會」決定至板橋地檢署按鈴控告,並赴台北縣刑警大隊要求緝拿殘忍殺害「小黑」的兇手。

 
國際新聞  --﹥

加國政府伐林破壞斑點梟棲地 與保育政策背道而馳

 
摘譯自2007年9月7日ENS加拿大,卑斯省,溫哥華報導;楊佳珊、游珮綺編譯;蔡麗伶審校
這片被徹底砍伐的林地正位於一處指定的斑點梟保育地中。圖片來源:ENS保育人士發現,瀕臨絕種的斑點梟(spotted owl)位於加拿大最後的棲息地,因一個政府核准的計畫,遭到砍伐。加拿大最大的會員制荒野保育組織「加拿大西部荒野委員會」(Western Canada Wilderness Committee),要求卑斯省政府遵循其制定的貓頭鷹管理措施,停止伐木。

加拿大僅存的17隻斑點梟,全都棲息於卑斯省。貓頭鷹被聯邦政府列為瀕危物種,他們仰賴古森林棲息、築巢與覓食。其中單獨6隻及4對斑點梟仍棲息於野生地區,遠低於上個世紀商業伐林之前,當時有500對斑點梟棲息。另外,3隻單獨的斑點梟已被捕捉,投入政府人工繁殖計畫。

加拿大西部荒野委員會研究員米勒(Andy Miller)在一處鄰近潘伯頓(Pemberton)S&M河的鄉村,調查少數幾隻存留下來的斑點梟,卻發現正在進行的伐木計畫。

政府的行為與貓頭鷹管理計畫背道而馳,加拿大西部荒野委員會為了公開這件事,7日沿著綠河(Green River)的砍伐路線,在貓頭鷹森林的窩附近設立研究駐紮營。

米勒說:「我們藉由設立研究駐紮營,吸引大眾注意到,省政府批准的砍伐計畫嚴重破壞瀕臨絕種生物的棲息地。」

他又提到,「我們會照相並攝影證明道路開發、樹木傾倒及計畫砍伐區造成的每一處破壞,讓全世界都知道,斑點梟棲息地的處境非常危險。我們的目標就是終止砍伐。」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APEC會談:氣候變遷、核能成核心問題

 
摘譯自2007年9月6日ENS澳洲,雪梨報導;楊佳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布希總統與霍華德總理步行前往旅館參加記者會途中與一對夫婦握手。圖片來源:ENS 繼雪梨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雙邊會談後,澳洲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與美國總統布希8月5日於新聞記者會宣佈,美國與澳洲針對氣候改變及核能問題,將進行更密切的合作。

橫跨太平洋兩岸的21個APEC會員體領袖與資深官員,將駐足此地至8月9日,藉以促進亞太各國交流。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議題焦點集中在經濟發展、貿易、國家安全、就業機會及氣候變遷。

霍華德表示,「我們針對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的共同宣言,以及聯合核能行動計畫,達成共識,聯合核能行動計畫涉及民生核能的合作,包括研發、專業技能訓練與各項規定條款等問題。

「澳洲計畫加入全球核子夥伴關係計劃(Global Nuclear Energy Partnership),一旦能運用核子科技,並防止核武器擴散,將受益匪淺,」霍華德說,「美國將挺身支持澳洲加入第4屆國際論壇,這項論壇將討論研發更安全且更優良的核子反應爐。」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火山地震島建核電廠 印尼反對勢力波瀾壯闊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央社雅加達報導
印尼民間反對興建核電廠運動的勢力波瀾壯闊,除主要社團及政黨表示反對外,許多的媒體及學者專家要求,在核電安全完全獲得保障前,政府應暫緩落實這一計畫。

社論指出,地震是印尼潛伏性的威脅,雖然慕利阿半島不屬於天災地帶,但上月在南安由北部海底發生地震後,學者專家已發出警告,已長期不再活動的死火山如慕利阿火山等,有可能因這一地帶發生地震而再度爆發。據指出,政府連東爪哇發生的拉賓多公司熱泥漿事故都無法解決,何況是要應付可能會使整個島上居民消失的核電幅射塵洩漏的災難。

印尼的主流報章「時代報」主張暫停實施使用核能發電的計畫;政府對將在中爪哇慕利阿半島興建核電廠計畫作出最後決定前,必須邀請學者、專家再作深入研討;有關將於2016年開始採用核能發電的去年第5號政府條例,理應加以修正。

現任民族覺醒黨中常會主席、前總統瓦希德瓦希德揚言,如果政府執意要落實這一計畫,將親自發動大規模的示威。他說:「不管是部長或縣長下令要落實,我將反對。」

 

利比亞:OPEC幾近一致同意凍結石油產量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央社報導
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董事長格南10日表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應該會在11日的會議中維持產量不變。但他暗示,目前仍未就產量政策達成共識。格南在抵達維也納時表示:「我不認為有增加產量的必要,我不認為市場在目前這段時間有這個需要。」

油國組織的12個成員國預定11日在維也納召開正式會議,在國際間不斷施壓要求他們增加產量以降低油價下,決定他們的生產策略。 一直到最近,許多分析都認為OPEC不會改變產量,但由於紐約油價在上週又衝破新高點,升高了會議結果的不確定性。

 

用機槍捕殺鯨魚 美國印地安5人違法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 中廣新聞報導
5 個印地安人8日早上,在華盛頓州西海岸外,用點5.0口徑機槍,獵捕一頭灰鯨的時候,被海岸巡防隊逮捕。那頭灰鯨沉入海中,研判應該已經中彈死亡。5名用機槍打鯨魚的印地安人,是住在華盛頓州富卡海峽附近的馬考族,馬考族擁有獵捕鯨豚的特許配額,不過以機槍捕殺鯨魚,依然是違法的。

 

馬德里俱樂部 將打破全球暖化僵局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聯合報報導
8國環境部長預定11、12日兩天與其他20餘國的部長一起開會,討論技術移轉及簽定溫室氣體排放量契約的必要性,以 接續現有即將在2010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由各國卸任元首組成的「馬德里俱樂部」以及「聯合國基金會」,將向預定11日在柏林舉行的8大工業國環境部長會議 (G8)提出一項計劃,針對如何打破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間對全球暖化議題的僵局提出建議。
8大工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智利前總統拉哥斯表示:「我們在一份非常完整的文件上達成協議,可用做後京都協議參考,看我們如何在2012年後取得進展。」

文件列出,如果工業國家同意每年轉移約100億美元的科技,開發中國家將可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份提案強調新興國家同時「必須增進自己的能源效率」,並指出,開發中國家必須致力達成歐盟所提的目標,也就是以1990年排放量為準,降低3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民主剛果戰火 山地金剛生存受威脅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央社報導
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政府軍與叛軍之間重燃戰火,波及瀕臨絕種的山地金剛猩猩。動物保育團體「野生動物組織」發言人紐波特表示,一些國家公園管理員8月31日曾經回來想找出山地金剛猩猩所在,但因為遭到武裝團體進一步攻擊被迫再度逃離。

她表示,只有「盧根道家族」的5名成員被找到,盧根道其他的家族成員在7月間遭到屠殺;現在存活的成員目前流落在國家公園之外,兩軍交火下,牠們極容易受傷害。而國家公園管理員目前還未找到其他猩猩家族。

自今年1月以來,維倫嘉國家公園已有9隻山地金剛猩猩遭殺害,另外有2隻失蹤。9隻被殺的猩猩,其中有5隻是在7月22日遭到武裝份子近距離開槍射死;屍體被丟棄在現場。

 

以色列研發新型光電池 造價可降4成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廣新聞報導
以色列研發出一種新型低成本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與傳統硅光電池相當,但是造價卻可降低40%。以色列巴依蘭大學奈米技術專家扎班教授表示,利用奈米技術,由分佈在塑膠板上的海綿狀微型奈米點矩陣組成,安裝在導電玻璃上的金屬線構成它的基礎部分。為了增強吸收陽光的能力,他們並在半導體材料裏注入了有機染料。

他說,「在太陽能研發中,造價是一個重要因素。要使太陽能電池被廣泛接受,生產成本低於傳統的化石燃料。」目前,耶路撒冷一家太陽能公司正與巴依蘭大學合作,打算讓這種太陽能光電池商業化,希妄望5年內讓這種光電池成功進入市場。

 

中國新聞  --﹥

北京學者:中國環境污染源於政府制度無序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央社香港報導
中國環境污染隨著經濟發展日益惡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說,造成中國環境破壞的最主要根源是政府的制度無序與惡性競爭。

張曙光說,當前中國環境破壞最主要的制度根源是政府的制度無序和惡性競爭。表面上看,環境污染的第一責任人是企業,但其內部卻有政府的推手在引導企業,環境問題是外部性問題,而政府存在就是為了解決一些外部性問題,這是政府很重要的責任。

張曙光表示,環境政策是單純的行政政策,但解決政策執行問題需要其他政策配合,還要發動社會參與,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監督。

 

全球變暖導致天津今夏氣溫偏高降水減少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新華社天津報導
由於全球變暖等因素影響,天津2007夏季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降水量則是2003年以來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日照相對不足。

天津市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慧說,造成天津市2007年汛期發生多種氣候異常事件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中國華北地區夏季降水偏少;二是今夏登陸中國的颱風較少,暖濕氣流北上動力很弱,使雨帶長時間停留在淮河流域無法北上。

進入秋季後,天津市降水還將會顯著減少,氣溫也會比往年略微偏高。氣象專家提醒說,農民應密切關注土壤墑情變化,嚴防旱情發生,做好秋收作物後期的田間管理和收穫工作。

 

財政部:節能環保汽車零部件將獲關稅優惠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新華社天津報導
財政部關稅司司長王偉8日在天津表示,財政部正在擬定有關對節能環保型汽車實施關稅優惠的政策草案,不日就將出臺。

在完成中國關於汽車產品的入世關稅承諾之後,近年來為鼓勵混合動力汽車和低排放汽車的發展,財政部又以較低稅率的方式較大幅度降低了混合動力裝置,轎車用柴油發動機等關鍵部件的進口稅率。

值得注意的是,王偉強調對享受關稅優惠的具體車型,將主要考慮汽油車、柴油車、混合動力車、兩用燃料車、電動客車、混合動力客車和燃料電池客車等,暫時沒有考慮醇代用燃料汽車。

此外,由於汽車企業進口零部件品種繁多,為了對享受進口關稅優惠的零部件進行有效管理,關稅優惠政策擬以零部件清單方式公佈享受關稅優惠的零部件範圍,對進口清單內的零部件給予關稅優惠。以後將根據汽車技術發展的變化,對清單範圍進行適時調整。

 

山東要求進一步加大小清河流域污染治理力度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新華社山東報導
山東省政府日前召開小清河流域污染治理座談會,副省長郭兆信在會上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狠抓重點污染源監管、區域限批等重點工作,小清河大堤外5公里內一律禁批水污染專案,確保年底前小清河流域所有斷面COD濃度降到1公升100毫克以下,到2010年小清河基本變清,河中重現魚類,初步恢復生態功能。

郭兆信要求,對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後、不落實收費政策、污水處理廠建成後一年內實際處理水量達不到設計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但無故不運行的地區,暫停審批該地區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各市要對小清河幹流和主要支流的排污口進行全面調查登記,逐個污染源查清其水量、水質、排污量的情況。

 

生態文明將列入中共十七大報告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中央社香港報導
香港「大公報」10日引述分析人士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中共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將列入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9日在第12屆「綠色中國論壇」上表示,作為推進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行動計劃,環保總局首次提出全新的環境經濟政策架構和路線圖。
 

賭場進澳門 黑面琵鷺就不來?

 
摘錄自2007年9月10日聯合報澳門報導
澳門位於路氹城填海區擁有珍貴的紅樹林和黑面琵鷺。不幸的是,這片世界級的溼地即將因為「金光大道的開發而摧毀,」澳門生態協會理事長何偉添表示。

澳門路氹因此與台灣七股、香港米埔,同列東南亞最重要的溼地。2001年年澳門政府啟動路氹填海計畫,剷平絕大部分的紅樹林,只將一部分遷種到填海區的最西側,形成現在的保護區。何偉添指出,路氹城開發規模這麼大,卻事前未作環境影響評估,唯一的環境委員會沒有任何決策權,「開發單位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觀察路氹城環境品質,黑面琵鷺是重要指標。何偉添說,2001年到06年,過境的黑面琵鷺數目從在51隻降到36隻,看起來數量還算穩定,「但不要忘記,在這段時間,全世界黑面琵鷺的總量,已經從1000隻上升到1500隻。」事實是黑面琵鷺過境澳門的比率逐年下降,「這就是環境惡化的證明。」

何偉添強調,西方社會卻非常重視企業的公益形象,呼籲參與開發的外國博弈鉅子:做一個對環境生態負責任的企業,在開發的同時,顧及這片珍貴溼地。

 

綠色學習課表  --﹥

劍南蝶舞樂悠遊‧駐站導覽活動

 
2007/09/15 - 8:00am
2007/09/15 - 2:00pm
蝴蝶紋身貼紙地點:台北市「劍南蝴蝶步道」起始點:北安路805巷口,位於大直的北安路與劍南路交叉口。
指導:林務局、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台北市中山區公所
主辦: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協辦:台北市內湖區西康里辦公處、台北市中山區北安里辦公處、埔里蝴蝶牧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報名:本活動免費免事先報名,當日自行前往即可。
洽詢專線:(02)2553-2322

以蝴蝶生態為主題的〈彩蝶家族〉、〈生命奇蹟〉、〈認識劍南蝴蝶步道〉、〈外來種入侵〉、〈蝴蝶的天敵〉…等五個駐站,當天並有劍南蝴蝶步道賞蝶導覽、除蔓行動(請事先報名)、文湖兒童營之送食茱萸回劍南路等活動。

本活動以教育宣廣理念搭配海報教案、活體實物具體呈現,輔以活動設計與詳細解說,寓教於樂且活潑知性,最適合親子與普及大眾參與。

詳情請見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劍南蝶舞樂悠‧長夜蔓蔓(劍南除蔓行動)

 
2007/09/13 - 7:30pm
2007/09/13 - 9:30pm
時間:9/13(四)19:30~21:30及9/15(六)9:00~12:00
地點:行前講習:蝶會會館(台北市大同區萬全街103巷19號1樓)。
   行動參與:台北市中山區劍南蝴蝶步道
指導:內政部農委會林務局、 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台北市中山區公所
主辦: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協辦:台北市內湖區西康里辦公處、台北市中山區北安里辦公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報名:免費,名額36人,全程參與即可獲得精美贈禮,需事先報名
※請先來電預約名額再繳交報名表!
☆ 親自來蝶會繳交、傳真(02-2553-2112)或E-mail(butterfly@butterfly.org.tw)。

洽詢專線:台灣蝴蝶保育學會02-2553-2322#13 活動專員 康涵琇

2007蝶舞劍南情系列活動

台灣粉蝶 :: 攝影:林柏昌您可曾徜徉於劍南路
享受微風徐徐、蝶舞翩飛、野鳥雀躍、蛙兒爭鳴
原生植物隨著時序交替變裝登場,以豐沛的蜜露回饋且滋養萬物
「2007蝶舞劍南情」系列活動將在9~10月份於劍南路登場,
歡迎關心蝴蝶生態的您,一同與蝶共舞,「手」護劍南彩蝶家園!

§9/13行前講習〈外來植物與生物多樣性〉:蝶會將於9/15(六)於劍南路舉辦去除強勢外來植物-小花蔓澤蘭活動,有意參與的朋友請先報名,蝶會將安排本行前講習,讓大家一同來認識台灣面臨的外來植物危機、學習如何有效去除可怕的外來種。

§9/15行動參與:外來植物蔓延一直是威脅劍南蝴蝶步道本土植物生存的最大威脅,時值劍南路強勢外來種~小花蔓澤蘭即將開花的季節,邀請大家一起協力「手」護劍南彩蝶家園!

詳情請見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荒野協會誠徵保育部專職人員

 
2007/09/08 - 1:27am
2007/09/18 - 5:00pm
聯絡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內容說明:
只要你認同荒野,喜歡自然,關心環境相關議題,態度積極、樂觀、重團隊合作、易溝通,並具有下列條件,願意接受挑戰者,請提供履歷、照片、自傳,寄至 sow@sow.org.tw

條件需求:
1. 大學(專)以上畢業,具行政管理經驗與電腦文書處理能力
2. 具企劃與活動規劃執行經驗一年以上者
3. 溝通協調能力(包含與義工、企業、社區等協調)
4. 具開創革新特質,瞭解目前台灣NGO現況,並願意投入發展者。

待遇:依個人面議
上班時間:上下午兩班制,週六輪班補修。
依勞基法,有休假請假制度,勞健保,員工團體保險。

部分工作需要,需至外縣市及野外進行出差工作。

 

2007年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教育及防疫宣導說明會

 
2007/09/14 - 8:00am
2007/09/14 - 5:30pm
地點:台灣大學獸醫學系 獸醫三舘地下室B01演講廳 (台北市106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
主講: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 蔡向榮 教授 及臺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 嚴一峰 所長 等
指導:臺北市政府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主辦:臺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臺灣大學人畜共通傳染病研究中心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
報名傳真:02-23661475
聯絡人:邱國皓先生02-33661297
               黃月美小姐 02-23633289 02-33663760
E-mail: ckbcice@yahoo.com.tw

活動說明:加強台北市轄內之獸醫人員、禽鳥相關產業之從業人員與市府業務相關單位人員對於禽流感之認知

 

千里步道雲嘉糖鐵探查GPS 培力工作坊

 
2007/09/15 - 1:00pm
2007/09/16 - 5:30pm
地點: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主辦: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協辦: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台糖公司虎尾糖廠、千里步道雲林籌畫站、中華民國
鐵道文化協會、虎尾巴文化協會、雲林縣同心獅子會、雲林飛虎常跑會、大坵田文化工
作室、虎尾社教站、大崙腳文教工作協會、台灣糖業文化協會
費用: 代收工本費(含講義、午餐便當及保險)250元
          另收保證金1,000元於現場繳交,全程出席者全額退費。
聯絡人:黃詩芳 02-29236464*21,0928-236112;楊雨青02-29236464*17,
0960-065144。
電話:02-29236464*21、17
傳真:02-2923-9769
E-mail: tmitrail2006@hibox.hinet.net

這次工作坊將邀請多位鐵道文史專家來解說糖鐵的原始設計與歷史變遷,並於糖鐵沿線進行文史導覽、田野調查。以GPS紀錄軌跡再結合Google Earth之運用,利用高科技將圖文資料整合進行西南部跨縣市步道與鐵道串連之探查工作。期待不久後規劃出雲嘉南千里步道路線,將如此寶貴的文化資產-糖鐵,重新活絡起來。

有關活動最新訊息,請至千里步道網站

 

無車之旅: 無道路計畫:幾經波折的美國森林保育路--﹥

作者:黃佩俐

所謂無道路區保育法規,是在考量未來子孫的福祉之下,立法保護目前僅存還未受開發干擾的原始林地,禁止在該區域開闢道路,使其不受伐木、採礦與鑽探石油、天然氣等活動的破壞,保留最後僅存的野地。

2007年5月24日,美國參眾兩院在民主、共和二黨以及保育團體的齊力支持下,重新提出保護美國境內總計5,850萬英畝國有林地,免受開發威脅的「無道路區保育法案」(The Roadless Area Conservation Act)。這項法案將保護美國39個州的原始森林與草地,免於遭受進一步的道路開發及商業開採威脅。

高度民意支持的政策

無道路區法規從草擬至今,一直備受關注與爭議。然而,隨著主政者的更迭,施行方式也幾經更動。早在2000年5月,美國林務局首次提出了「無道路計畫」(Roadless Plan)提案,計畫在全美國家森林約1/4的土地內停止造路。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並在全美各地舉辦超過600場公聽會,蒐集到超過160萬則民意。結果顯示,高達95%的民意都支持這項保護政策。

因此,2001年1月,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宣布,將此道路開發與商業性伐木的禁令,納入美國近6,000萬英畝的林地管理策略。這項無道路區保育法規(The Roadless Area Conservation Rule),可說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環境政策之一。

少開路,每年省下上億稅金

無道路區保育法規主要是限制道路開闢,以及伐木、採礦與鑽探石油、天然氣等開發活動,因為這些野地受保存的森林,大多是僅存的古老森林,在全球暖化日益加劇的今日,扮演了移除大量二氧化碳的重要角色;是屬於大眾的共同遺產,一旦破壞就再也無法復原了。

無道路區森林也提供野生生物不受干擾的棲息環境,特別是大型的肉食性動物,像是狼與灰熊。總計有超過1,600種受威脅、瀕危或敏感的動植物將受到保護。這些地帶也具有緩衝隔離的作用,可以阻絕外來種。因為外來種生物很容易隨著道路開發深入林地,而無道路區的存在正好提供了阻隔,讓外來種不易入侵,影響原本的動植物生態平衡。

雖然缺乏道路難免帶來一些不便,但並不會限制大眾在該區域進行登山、健行、露營、釣魚、狩獵等休閒娛樂活動;保存真正的荒野供民眾放鬆身心,周邊地區帶來的觀光收益與工作機會,不可小覷,估計高達數百萬美金。

阿帕拉契山區南段一處國有林地的無道路區。圖片來源:ENS無道路區保育法規也設有例外法規,容許在考量大眾福祉與安全的前提下,於保護區域闢設新的道路,例如:防火用道路,或串連州有地與私有地的道路。列入2001年無道路區法規保護的林地,占了全美國有林地的30%,總計5,850萬英畝。

這些野地的保存,也能確保大眾享有乾淨的飲用水資源。列入保護的無道路區,就有一半區域涵蓋了供應飲用水河川的流域,估計有6,000萬美國民眾因此受惠。

此外,設立無道路區也是一樁划算的政策,因為美國國有林現有的道路設施,總長度就達38.6萬英里,足夠環繞地球十五圈!每年花在維護與重建這些道路的經費,高達86億美金。設置無道路區之後,等於省下更多道路建設與維護的費用,可以省下納稅人不少的血汗錢呢!

布希開倒車 保育力量再翻盤

但是,隨著政權的更替,這項立意良善的政策,施政方向也跟著大轉彎。布希政府執政之後,一再試圖擱置、削弱或取消無道路區保育法規。使得這項環境保護里程的大突破,走來一路艱辛。

這些列入保護的區域,目前正面臨道路建設、伐木、石油、天然氣及礦場開採的威脅。原因是布希政府在2005年5月形同廢止了這項法規,把這些區域的管理回歸到現有的森林管理計畫,容許在3,400萬英畝的保護區建立道路,總計占了保護區總面積的59%。儘管理論上國有林是全美人民所共有,布希政府卻以另一套繁複的程序取代保育法規,規定須由各州政府個別向農業部申請,請求把該州國有林內的無道路區列入保護。然而,這些區域最後是否能受到保護,聯邦政府卻握有最終的決定權。

截至2006年,已經有新墨西哥、加州、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五個州提出申請將該州的保護區全數列入保護。然而,這種曠日費時的程序,並不能讓原本列入2001年保育法規的林地受到完整的保護。因此,2007年5月,由兩黨聯合提案重新提出的「無道路區保育法案」,就讓人格外振奮了。從立法至今,無道路區保育法規在美國一直爭議不斷,但是廣大的民意,將會決定這項政策最終的結局。

 

讀者投書: 「氣候變異商機」的迷思與新思維--﹥

作者:城國斌(嘉鼎資本管理集團)

近日暖化議題頗受全球關注,不過,除了關心溫度上升的問題之外,有不少人開始將目光焦點放在如何由此波趨勢變化、發掘致富商機。

然而,許多人注意暖化現象時,往往存在這樣的思維:觀察變異現象、歸納出逐漸形成的新趨勢,就能掌握逐漸萌芽的產業、潛在的商機。因此,照著這個邏輯歸納,暖化現象帶來的氣溫上升、大型天災頻繁…等,也代表著會有相關產業,應運而生。

例如,以再生能源為主的「綠金」產業: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或是因應全球水資源短缺等趨勢的「藍(水)金」概念股,都是受到關注的熱門標的。

甚至,有媒體以巴菲特也投資風力發電業務,或索羅斯也購買巴西乙醇的生質能源股,作為為綠金商機背書的証明。

事實上,在這一波沸沸揚揚的「氣候變異商機」熱潮中,隱含著兩種迷思,適足以凸顯一般人在投資思維上的盲點。

首先,「迷信大師」的現象,在這波暖化熱潮再度突顯。「巴菲特看好『綠金』產業、投資風力發電」一事,成為該波熱潮推波助瀾的原因之一。但事實上,這僅是巴菲特的波克夏控股公司旗下的能源公司Mid-American Energy營運範圍中有風力能源業務而已,實在不宜被過分渲染為「看好」的舉動。

其次,上述提到的看趨勢、選股票的作法,相當典型地顯現出大多數人的操作觀念:追逐變動間的機會、由上(產業、趨勢)而下(企業個體)的選股手法……常常發生的結果是,陷入「概念股」的熱潮,相關個股,雞犬升天,使得持股成本不斷攀升,耗力追高的情況,層出不窮。1990年代的網路概念股,殷鑒不遠,可為例證。

整體而言,目前看待氣候變異商機,例如太陽能、風力發電……等企業,其觀點仍侷限於將自然資源視為「物品」:思考的大多僅是如何充分利用、提高效能,方能獲利。但事實上,這樣的觀點,已經落伍了!

現今已有許多學者和企業,開始以不同過往的思維,將自然資源、甚至自然界的運作方式,系統性地融入企業思維與實務中,創造新的利益和價值。

颶風災害環境經濟學家保羅‧霍肯(Paul Hawken)在其著作《綠色資本主義》(Natural Capitalism)一書中,就揭櫫此一概念:企業若能將「商業利益」和「環境護育」充分結合,也就是在企業實務中,積極導入更具環保概念、更節能的製造流程;甚至放大格局、以系統性的觀點,思考如何降低氣候變異帶來的災害。此舉帶來的效益(無論是經濟或環境),將遠大於上述僅是單純利用天然資源的企業。

例如,或是美國的「紐可鋼鐵」(Nucor),在鋼鐵原料來源上,採用廢鐵回收的方式,每年回收高達1900萬噸的廢鐵、充分運用,減低對環境的可能負擔。而在製造方式上,多年前即已採用「電弧爐製造法」,大幅降低傳統煉鋼方法隨之產生的空污、以及二氧化碳帶來的溫室效應。

又例如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為了減低暴風災害的賠款,從被動地期望天災降低,轉而積極地投入全球的公共政策,以保護氣候;並將手邊資金,投入於不破壞氣候、且能獲利的技術,兼顧獲利與環保。上述這些企業,都是在企業實務中,將「商業利益」和「環境護育」充分結合的商業模式。不但有環境永續的意識、更能創造出商業價值。

國人觀察這一波「氣候變異」的趨勢時,可以嘗試著打破既定思維,直接觀察企業個體的營運內容,開始分辨哪些企業能充分運用「自然資本」的概念,進而提升企業的獲利。相信這樣的作法,能讓投入的資金,轉化為促進環境永續發展的資本,在氣候變異之中,發揮更正向、積極的力量。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李育琴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