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0.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誠徵生態工程翻譯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談蘇花高、環境教育 台美2大環保組織相見歡

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相關連結】
面對氣候變遷,民間如何行動? 國際NGO來台傳經驗(上)
面對氣候變遷,民間如何行動? 國際NGO來台傳經驗(下)
2007NGO環境會議的觀察與感想
美環保團體不滿開放近岸石油和天然氣開發
要溼地 不要CO2 全台荒野人響應地球日

NGO如何影響政府,改變環境現況?台灣與國際NGO的交流、分享,往往能激盪出不同背景下的有利作法。美國最具影響力的NGO之一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前主席佩勞特,22日拜訪台灣最大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兩會見面,共同分享彼此對於國家重大建設爭議,以及環境教育等議題的不同作法。

針對蘇花高興建爭議,佩勞特表示,除了持續向政府遊說,應讓民眾發揮選票的力量,而由於台灣政治環境的敏感,荒野副理事長柯典一指出,這樣的作法在台灣恐怕不太適用。不過,對於培養民眾對於土地的情感,不論台灣、美國的環保團體,皆有相同的理念。荒野多元的運作方式,佩勞特也期望能有更多跨國的交流關係。精采內文

 
 
  工作假期:樂在工作假期-七股護沙志工的回響
作者:林佩芬

作者:林佩芬

活動從認識七股開始,講師們仔細介紹了七股的沙洲、潟湖,讓我們了解到了現在沙洲流失、潟湖淤積的問題,而我們能幫忙的就是用我們的雙手編織攔沙圍籬,希望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完成這些工作,避免強大的風勢將沙吹進潟湖。

很開心活動結束後不久,北門社大傳來好消息,柯羅莎颱風的來襲顯現了我們的工作成果,我們施作的沙洲已經有明顯的沙量堆積,證明我們的作法真的能留住沙子!期待這個冬季沙洲能有明顯的增高,期待明年春天的植生活動能夠成功,這樣沙洲就能夠好好的保存下來,潟湖也就能夠繼續發揮它的作用,維持生態及漁民們的生計了。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法國總統薩科奇。圖片來源:Wikipedia

 


法國在本週的環境會議中將邀集政府官員、環境專家、科學家和業界領袖,共商政策,這是法國有史以來規格最高的環境會議;舉世關注全球暖化和多項環保議題的眼光,終於在法國身上產生影響力。世界各國也已經紛紛有所行動,反觀台灣政府,卻未見具前瞻性的永續環境政策。

【相關新聞】
法環境會議召開 薩科奇要讓法國更綠
大英國協財長會議將討論全球暖化影響
澳洲大選在即 主要政黨環境政策差
美眾院通過2025年再生能源應佔25%決議
永續發展20年 國際專家蒞台 研商永續發展策略與國際合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地球的最後一小時 (第11小時)
地球的最後一小時 (第11小時) ,圖片來源:樂活旅行家網。

作者:黃玉華(樂活旅行家旅遊編輯)

電影中最發人深省的部份,是對目前正主導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及「消費主義」的反省。19世紀工業革命後創造的「人定勝天」迷思,將人類和大自然作了悲劇性的切割─我們認定自己是地球的主宰,海洋浩瀚到可以廣納百川(當然也包括我們創造和傾倒的各種廢棄物及化學毒物),而大自然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絲毫不曾考慮,大自然內的所有物種也該有它們的「生存權」。當我們完全忘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以致於面臨整個物種的生存危機,也真的只能說是自作孽了。精采內文

 
 
  談蘇花高、環境教育 台美2大環保組織相見歡

本報2007年10月24日台北訊,彭郁娟、劉純宇報導

NGO如何影響政府,改變環境現況?台灣與國際NGO的交流、分享,往往能激盪出不同背景下的有利作法。美國最具影響力的NGO之一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前主席佩勞特,22日拜訪台灣最大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兩會見面,共同分享彼此對於國家重大建設爭議,以及環境教育等議題的不同作法。

針對蘇花高興建爭議,佩勞特表示,除了持續向政府遊說,應讓民眾發揮選票的力量,而由於台灣政治環境的敏感,荒野副理事長柯典一指出,這樣的作法在台灣恐怕不太適用。不過,對於培養民眾對於土地的情感,不論台灣、美國的環保團體,皆有相同的理念。荒野多元的運作方式,佩勞特也期望能有更多跨國的交流關係。

佩勞特是應邀出席上週六(20日)在台北舉辦的氣候變遷國際NGO論壇,分享其組織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是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John Muir)在1892年所成立的環保團體,目前已有超過10萬會員,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NGO之一。

佩勞特(Michele Perrault)曾任該協會主席,目前為國際部副主席;她是柯林頓/高爾時代美國總統永續會成員,近年來主要投注在國際交流和氣候變遷的議題。她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我本身和200多個組織有連結,更參加如南極公約(Antarctic Treaty)等國際會議。參加這些組織的好處之一是可以就合約或公約(treaty)上所規定的事項,向政府施加壓力,扮演守門員(watchdog)的角色。此外,也可以了解各地的氣候變遷狀況。如這次來台,我才知道台灣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速度之驚人。不過,未來若成功減量,台灣是可以成為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模範!」

佩勞特22日上午參訪富陽森林公園22日佩勞特在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施純榮及數位志工陪同下,參訪了富陽森林公園,並至荒野保護協會台北總會拜會由理事長林耀國等接待。由於佩勞特近日將前往花東一遊,副理事長柯典一在簡報後便提到蘇花高興建的議題。

佩勞特表示,山巒俱樂部若遇到這類的議題,會持續向政府以及民代進行遊說,若他們無法依循,便透過媒體,告知大眾不要投給此候選人。但柯典一表示台灣的政治環境很敏感,荒野無法用政治背書的操作手法,僅一面能和「當選的人」保持友善合作;一面在財務上保持獨立(不靠政府資助),以維持自主性。

在民眾的環境教育上,兩個組織運用類似的策略,除了透過電子報、會訊等管道傳遞相關訊息,更針對不同族群舉辦多元的自然體驗活動。佩勞特說:「引起民眾對土地的情感比談論議題更重要!」而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以來,也由義工組成不同的次級團體,如:定點觀察小組,炫蜂團、綠活圖等,形成一個緊密的網路,透過不同方式推展環境守護。

於荒野台北總會聆聽副理事長柯典一簡報。(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佩勞特好奇為何荒野在馬來西亞、印尼、尼加拉瓜等海外地點設立分會,卻漏掉美國這個華人聚集的重鎮;柯典一則回應分會設立與否在於是否出現能持續投入,並且能夠領導當地社群的人物。雖然尚未在美國設立分會,但透過散布於世界各地的義工牽線,荒野持續和國際相關組織保持友善關係。

佩勞特在參訪過程中一再表示很感謝荒野保護協會的招待,更歡迎在台友人未來到山巒俱樂部參訪,甚至進一步合作。柯典一則表示雖然目前尚未勾勒出彼此合作的藍圖。但如同「綠色生活地圖」是荒野在1998年參訪美國Green Map所擦出的火花,在多年後才因志工發願而成功引進的教育方案,現在已推廣到全台灣,他相信此次與山巒俱樂部交流所產生的「蝴蝶效應」也是指日可待的。

Top

 
 
  工作假期:樂在工作假期-七股護沙志工的回響

作者:林佩芬

今年夏天陪朋友參加了陽明山雍來的工作假期。第一次穿著青蛙裝,在生態池裡拔除優勢物種李氏禾,幾個小時的勞動把原本佈滿李氏禾的池子,清出一塊大大的空間,真是讓人有成就感,加上專人講解的夜間觀察,只聞其聲不見其身的各種蛙類,藏匿在草叢間的螢火蟲,都讓我這個在水泥城市長大的小孩有著大大滿足,捨不得離開這塊山野。回程時,得知9月底有個護沙活動,心裡就想著要排除萬難報名參加,因為,想讓這份感動繼續延續下去。

隻身參加七股護沙活動的我,原本帶有一些些的擔憂,對於接下來要相處四天的夥伴完全陌生,不知道能不能夠玩得盡興開心,但是,一坐上工作人員的接駁車,這樣的念頭就全部消失了,工作人員熱情的為我們介紹台南的地理環境及歷史背景,對我們的疑問幾乎是有問必答,雖然現在已經記不得多少,但那時真的讓我對即將展開的行程充滿期待。

定置漁網活動從認識七股開始,講師們仔細介紹了七股的沙洲、潟湖,讓我們了解到了現在沙洲流失、潟湖淤積的問題,而我們能幫忙的就是用我們的雙手編織攔沙圍籬,希望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完成這些工作,避免強大的風勢將沙吹進潟湖。我們主要的施作地點在頂頭額汕及網子寮汕,在這些地方,我們以竹枝編織出一道道圍籬,希望能成功地將沙子留下來,看著大家從原先不熟悉作法,到後來太陽下山了都還捨不得停手,我想大家一定都很開心能這樣為七股沙洲及潟湖付出自己的心力吧!

除了護沙活動外,我們也認真的體驗了當地的生活:向漁民學習鋟蚵的技術,跟著船長上拍賣漁市,搭著小舢板收取定置漁網的漁獲,乘船遊潟湖,穿著青蛙裝下水感受潟湖,認識傳統曬鹽產業以及每年冬天來訪的黑面琵鷺等等,這些都讓我們對七股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再只是個過路的遊客,而是對這個地方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很開心活動結束後不久,北門社大傳來好消息,柯羅莎颱風的來襲顯現了我們的工作成果,我們施作的沙洲已經有明顯的沙量堆積,證明我們的作法真的能留住沙子!期待這個冬季沙洲能有明顯的增高,期待明年春天的植生活動能夠成功,這樣沙洲就能夠好好的保存下來,潟湖也就能夠繼續發揮它的作用,維持生態及漁民們的生計了。

保護沙洲

我想,我開始瞭解工作假期是什麼了,它除了是對環境盡心盡力的工作付出,還包括了體驗不一樣生活的那一部份,衷心期盼有更多的人參與這樣的活動,為自己的人生增添深度廣度精彩度。

Top

 
 
  法環境會議召開 薩科奇要讓法國更綠

摘譯自2007年10月21日外電;鄭佳宜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法國向來以激烈反對基因改良農作物和漢堡為主軸的綠色政治,下週將搖身一變成為主流,國會將通過數項環保議案,以協助薩科奇總統的政治秀演出成功。薩科奇勝選後,在5月的第一場演說中強調極為重視全球暖化,誓言將大幅扭轉環境政策。本週的會議中將邀集政府官員、環境專家、科學家和業界領袖,共商政策,這是法國有史以來規格最高的環境會議。

電視名人、同時也是環保人士于洛(Nicolas Hulot)認為,此次會議目標在計畫新的環境政策。他不諱言擔憂「遊說團體不可思議的影響力」,強調「沒有行動,再好的計畫也是枉然。」

6個工作小組所提出的企劃議題包括節能建築、針對空氣污染徵收綠稅、再生能源和有機農作。報紙對此有大篇幅報導。核能供應法國80%的用電,但卻屢次面對激烈抗議。企劃書中除了擬定徵收碳稅之外,並計畫將速限減低時速10km。

這場會議至少說明了舉世關注全球暖化和多項環保議題的眼光,終於在法國身上產生影響力;至少傳統上一直位於政治邊陲且支零破碎的綠色運動,可以登堂入室接受討論。

不修邊幅、曾擔任過勞動部長和律師的現任環境部長巴洛魯(Jean-Louis Boroloo),在內閣中熱情傳播薩科奇的綠色福音。他在6月一場討論中表示,「我們應將危機化為轉機,趁此刻改變社會觀念。」而後他法國走透透,並遠征格陵蘭島,親眼看到極冰冰帽融化景象。

環保團體委託CSA所作的民調顯示,極高比例的法國民眾支持再生能源、節能、降低殺蟲劑使用量和開發有機農耕。

參考資料:ENN

Top

 
 
  大英國協財長會議將討論全球暖化影響

摘錄自2007年10月14日法新社蓋亞那喬治城報導

53個國家的大英國協財政部長會議,15日、16日將舉行2天的會議,這次議題將以「氣候變遷:各國財政部長所面臨的挑戰」為主題,探討全球暖化問題和它對環境所造成的毀滅性影響。

大英國協副祕書長史密斯表示,國際社會應使用新且乾淨的科技平衡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因為氣候變遷將對許多開發中國家的農業、工作機會和人口遷移等因素造成不利的影響。全世界已經有數百萬的民眾,因為海平面上升和不正常的豪雨等問題,淪為經常性且具有毀滅性暴風雨和洪水侵襲下的犧牲者。

史密斯表示,大英國協早在1987年就已經注意到氣候變遷的問題,可惜的是國際金融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一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 這次會議討論的議題還包括對改革國際援助架構和公共金融管理等問題的大英國協行動計劃等。

Top

 
 
  澳洲大選在即 主要政黨環境政策差

摘譯自2007年10月17日ENS澳洲,雪梨報導;楊佳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2006年 聯邦水資源高峰會議,由左而右分別為環保部長 Malcolm Turnbull、總理John Howard及其它部會首長。圖片來源:ENS根據澳洲保育基金會( 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針對該國各主要政黨之氣候與環境政策的初步評估顯示,自由黨及工黨得到的評比均低於50個百分比。

此份由澳洲最大環保團體彙編而成的環境評比,是以氣候變遷、水資源及環境作為評估標準,而其評比對象包括自由與國家聯合黨、工黨、綠黨、民主黨及家庭第一黨(Family First)。

澳洲保育基金會執行長亨利(Don Henry)表示,「相對於聯合黨,工黨已承諾通過京都議定書的協定,整體來說,大部分的主要政黨都未能達到氣候變遷及環境政策的評估標準。」

「其中,像是對氣候變遷影響力不足的政策、森林保育的表現不佳,或是在水資源及永續都市的執行上缺乏行動力等等,都是導致主要政黨無法獲得高評比的原因,」亨利指出,「我們只聽到主要政黨在大放厥詞,卻沒有看任何行動足以證明他們對氣候變遷的貢獻。另外,綠黨及民主黨均獲得了不錯的評比,但家庭第一黨則表現不佳。」

他說:「考量到即將在11月24日舉行的澳洲選舉,所有政黨及候選人都不該質疑氣候變遷對其將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美眾院通過2025年再生能源應佔25%決議

摘譯自2007年10月17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范仕穎編譯;蔡麗伶審校

再生能源包括了太陽、風力、水力到生質能。圖為再生能源科技的應用,風力發電。圖片來源:Wikipedia美國眾議院於16日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目標產量的決議,這個25X25的條款,表達出國會希望在2025年之前,至少有25%的美國能源用量來自於本土生產的再生能源。

現今約有6%的美國能源需求來自再生能源。

「25X25的決議是國內對於承諾發展再生能源的正式聲明,」白宮農業委員會主席彼德森(Collion Peterson)表示,「我相信美國不止達到2025年佔25%的目標,甚至會超越這個比例,但是萬事起頭難,這個決議是國家能源自主的重要第一步。」

反對黨領袖古雷特(Bob Goodlatte)表示,「增加再生能源的發展,會為我國的廠商打開另一個新市場,可以提供消費者安全、永續環保、可以再生的能源,同時降低我國對於外國石油的依賴程度。」

該決議肯定了以農業為基礎的能源來源,包含乙醇和生質柴油,對於新興的再生能源產業相當重要。同時也強調在追求能源自主的同時,美國自產的食物、飼料和纖維也會維持在安全、充裕和人民可負擔得起的水準。

國家農民工會是25X25聯盟的成員,同時也是增加使用及生產農作物燃料的倡議者。

參眾兩院都通過了各自的能源法案,而現在參議院和眾院領袖正在協商兩個版本法案的差異。

參議院的法案將會催生可再生燃料的標準,而白宮的版本將會設立再生電力的標準,此標準將會強制提高供電能源中再生能源的比例,例如風力發電和生質能。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永續發展20年 國際專家蒞台 研商永續發展策略與國際合作

本報2007年5月29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環保署代理署長陳重信今年是「永續發展」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環保署長陳重信今天表示:「永續發展概念在國際上已有20年歷史,而台灣成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亦屆滿10週年,這10年來,台灣在永續發展上不僅已有諸多進展,並希望參與國際社群,協助其他國家與區域推動永續發展。」

陳重信是在「2007永續發展國際論壇」開幕式上宣佈台灣的永續發展企圖,會中各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將在兩天的議程中研商永續發展策略與國際合作方案。

陳重信表示:這幾年來台灣在永續發展上的重大成果包括完成「台灣永續發展宣言」與「台灣21世紀議程」,草擬並實施「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並完成了「永續發展指標」。他相信,這兩天的論壇將對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永續發展工作助益良多。

吐瓦魯環境與氣候變遷大使、身兼小島國家聯盟主席的索本嘉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環境與氣候變遷大使、身兼小島國家聯盟主席的索本嘉(Sosene Sopoaga)亦出席開幕儀式。索本嘉表示,對台灣與吐瓦魯這樣的島國而言,由於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國家安全與民眾生命財產備受威脅。他呼籲國際應共同合作,對抗氣候變遷。

索本嘉以他擔任駐聯合國常任代表的經驗指出,小島國家與許多開發中國家,由於資源有限,評估能力與談判能力不足,在國際協商會議上無法爭取到應有的權利與經費支援,容易被邊緣化。但這對小島國家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的碳排放很少,卻要承受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巨大惡果。

他指出,在永續發展議題上,除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聯合國並未特別關注小島國家獨特的困境,因此除重申聯合國應特別重視外,並建議設立「小島國家氣候變遷卓越中心」,成立氣候變遷因應基金,僅開放小島國家申請補助。

索本嘉表示,台灣也面臨和其他島國一樣的困境──被邊緣化、無法參與聯合國的對話機制。因此,吐瓦魯樂見與台灣在永續發展議題上的合作,在國際上也會支持台灣。

吐瓦魯美麗海岸一角(照片來源:吐瓦魯大使索本嘉提供)「2007永續發展國際論壇」今天起將在國家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進行兩天的會議,與會專家包括日本、韓國、芬蘭等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成員,美國耶魯大學ESI(環境永續性指數)與EPI(環境績效指數)研究團隊人員,以及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代表,針對國家永續發展策略、永續發展指標、永續發展國際合作進行經驗交流。本報將持續做後續報導。

Top

 
  論壇:地球的最後一小時 (第11小時)

作者:黃玉華(樂活旅行家旅遊編輯)

繼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e)之後,這是由美國影星李奧納多製作的另一部有關環保的紀錄片,相當誠懇且震撼人。這部影片,結合李奧納多的旁白敘述,多位科學家及社會領袖的訪談內容,以及多部真實紀錄片的片段,說明了地球(亦或人類?)面臨的嚴重生態危機,也鼓勵我們每個人起而行,實際採取行動來改變人類正在加速走向滅絕的共同命運。

電影中最發人深省的部份,是對目前正主導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及「消費主義」的反省。19世紀工業革命後創造的「人定勝天」迷思,將人類和大自然作了悲劇性的切割─我們認定自己是地球的主宰,海洋浩瀚到可以廣納百川(當然也包括我們創造和傾倒的各種廢棄物及化學毒物),而大自然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絲毫不曾考慮,大自然內的所有物種也該有它們的「生存權」。當我們完全忘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以致於面臨整個物種的生存危機,也真的只能說是自作孽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一位科學家提到, 世界上所有的經濟計算公式,完全沒有考慮環境及生態的成本─表面上我們看到企業及國家的經濟不停成長,卻沒看到我們其實是將昂貴的生態及生存成本轉嫁給到了後代子孫身上。

第一次感受到我們一直自豪的「經濟奇蹟」,其實是沒有將環境成本計算在內的嚴重錯覺,是1999年為了參加「國際電信會議」(ITC),而首度造訪瑞士的旅行經驗。當我看到瑞士處處是好山好水,整個國家就像是個大的自然公園,以致於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旅人造訪,透過無污染工業 (亦即觀光業)及高價值工藝產業,為國家創造經濟收入,也更進一步提供環境保存的基金來源,我只能用羨慕不已來形容。反觀原本也是好山好水的台灣,在毫無遠見的幾十年經濟開發下,成了個醜陋不已的工業製造國,動輒淹水、土石流。

我更深深擔憂的,是中國也將步入台灣的後塵,短視地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而造成日後無法挽回的環境及生態破壞 – 讓我們先撇開意識型態之爭,單純正視台灣的未來 – 如果我們無法幫助中國走向永續開發,以中國的土地大小及人口來看,一旦走向當今製造工業化的生態破壞不歸路,它所能產生的環境及生態衝擊,對地球更是難以彌補的重大傷害。

這部影片,另一個重要的訊息,則是我們應該採取行動,尋找環保性的替代能源,重新設計我們的住屋、建築、城市,製造生產方式。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省思經濟成長的定義:不再是越大越好,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對環境的破壞及衝擊越少越好,而是足夠就好。

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讓觀眾就如同是上了一堂大學內的生態環保通識課。的確,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好影片,更多媒體的報導及關心,讓一般大眾能體認到「現在」,就是我們該改變及採取行動的時刻。

也許有人會問,真有那麼嚴重嗎,地球真的已經只剩下最後一小時的存活時間嗎?或許更正確些的問法應該是:「人類物種」真的只剩一個小時在地球上的存活時間嗎?

答案,很快會揭曉。

本文原出處為樂活旅行家網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