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站為推出更符合讀者需求的專文,生物多樣性專欄即日起進行讀者回饋調查。敬邀共襄盛舉! 本站將提供精美贈品,感謝填寫者!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濕地保護聯盟
台灣綠黨
環保聯盟總會
荒野保護協會
 
  環盟20歲政府送大禮?首任女會長因絕食靜坐遭求刑2年

環盟20歲生日,前後任會長發聲支持陳椒華,抗議司法不公。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相關連結】
從多元發展脈絡看台灣環保運動20年
環保運動的跨領域對話 從政治與經濟談起
台灣環境運動20歲
環境運動中的媒體實踐
解嚴20年 社運團體:社會仍戒嚴,環境未解放

從解嚴到戒嚴、從極權到民主、從工業發展到高科技產業,環保運動一路走來20餘年。2007年,台灣解嚴20週年,長期以來投入環境運動的台灣環保聯盟也從青少年邁入成年的20歲。資深的環保運動人士、NGO組織經營者在11月3日齊聚於台灣環保運動會上,共同為過去的環保運動做見證,也一同討論在大環境條件的改變之下,如何發展未來的策略與方法。

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台灣解嚴已20年,一度風起雲湧的環保運動,在綠色執政的民進黨上台7年後,一再遭遇困境與打壓。今年7月25日,以個人名義到NCC進行絕食抗議的環盟前會長陳椒華,日前遭檢察官以違反集會遊行法第29條起訴,求刑2年。
精采內文

 
 
  觀察中國:建築能效為何重要
高能效建築。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Sean Coon

作者:李駿(巴黎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關係研究所)

到2002年,中國新建的城市住房建築總面積將超過150億平方米,相當於歐盟現有建築面積的總和。那麽,建築部門應該如何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挑戰呢?

要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提高能效是最快捷、最經濟也最清潔的方法之一。

人爲造成的全球變暖的現實,已經成爲明確的科學共識。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暖化,而化石燃料作爲能源的使用正是溫室氣體最主要的來源。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曾昭明(InnoNation Reloaded版主)
加拿大卑詩省惠斯勒山的纜車。照片來源:Ryan Muir

 


Calpers,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美國最大的退休基金,在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聽證會上,重申要求上市公司強制揭露與氣候變遷相關的風險資訊的主張。

Calpers認為,目前依賴企業在永續報告書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自願揭露相關訊息的作法,使得投資者無法正確評估投資對象的財務實況,因為各公司資訊揭露的格式與水準並不一致,從而缺乏比較的基準。

美國社會責任機構在要求環境資訊揭露方面的動態,值得進一步注意。

而 Wal-Mart 參與 克林頓全球計畫,來提供綠色產品的訊息,也可預期將有深遠影響。然後,還有2010冬季奧運宣布將達成碳中立。

企業的綠化潮流,持續強化中,

【相關新聞】
Pension fund urges more climate risk disclosure
Clinton group, Wal-Mart aim to lower 'green' costs
2010年冬季奧運 溫哥華承諾無碳奧運
蘇花高環差審查再闖關 環委:報告粗糙 退回再審
響應環保 北縣環保局周休3日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從冬山河、清溪川到中港大排
沿著河川人類得以發展成聚落,聚落衍生出種種的文明歷史

作者:陳威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每天通捷運上班時,就看到站內偌大的廣告看板,宣傳著「中港大排河廊改造計畫~~創意命名活動」,被選中的還可獲得韓國首爾清溪川體驗行的機票。2005年「清溪川改造工程」落成之後,台灣的政界、媒體無不視此為偉大的成就,認為這是李明博市長有遠見有魄力的施政,政府部門、政治人物儘可能地要搭上這班列車,從台北市宣稱要讓瑠公圳重現天日,到台北縣的中港大排整治計畫、甚至高雄的鳳山溪、曹公圳都不約而同地要向清溪川看齊,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不同河川或水道有其特性,能適用於同一種模式嗎?精采內文

 
 
  環盟20歲政府送大禮?首任女會長因絕食靜坐遭求刑2年

苦勞網2007年11月2日台北訊,莫忘初報導

台灣環保聯盟今年歡度成立20週年慶,也即將於本週日舉辦慶祝晚會,沒想到環盟首任女會長陳椒華,因2007年7月25日於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前,以靜坐絕食的方式抗議NCC發放WIMAX基地台執照,日前接獲通知,遭檢方以違反集會遊行法求刑2年,環盟20歲成年禮前夕突然收到這份「大禮」,令環盟驚愕莫名。

環盟前會長陳椒華表示,對於7月25日前往NCC 靜坐絕食抗議之舉,檢查官曾經在10月9日傳喚過一次,詢問「妳是否在場?妳是否接受訪問?是否有看到別人?」等幾個簡單問題。

陳椒華指出,絕食靜坐當天,有環保團體與志工到場聲援,警方要求聲援者退離NCC 前人行道,遷至對向空地,聲援者均照做,沒想到警方第一次舉牌,並未喊出她的名字,第二次錯喊她的名字為「陳淑華」,至於第三次舉牌時,她並未聽見警方呼喊其名。

「我以往參與過多次核四公投絕食、靜坐、苦行等活動,當時並未申請,警察到場時都來協助指揮,使得交通順暢,但今年7月的絕食靜坐卻被起訴求刑,感覺有點莫名奇妙,警方不應『選擇性執法』,甚至提供不實資訊,使得檢察官做出與不符事實的判斷,」陳椒華說,政府漠視WIMAX 電磁波的危害性,這次她被起訴,是更大的諷刺。

「我是在對公部門失望的情況下,用身體做出無奈的反抗,用意志力來表達自己的失望與憤怒,未來面對冗長的司法訴訟,我會盡全力讓自己平反,讓檢察官了解事實的真相,」陳椒華強調,對於自己用絕食靜坐的弱勢行為,居然會被認為是首謀違法,令人匪夷所思。

陳椒華抗議檢察官起訴不公(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陳椒華說,電磁波的危機依然存在,她努力這麼久,甚至因此被起訴,對她而言無非是個嚴重打擊,但是打擊更是激勵她更加努力、對抗不公不義的動力,陳椒華目前已委託前環評委員詹順貴擔任辯護律師,她相信,司法最後仍會還她公道。

身為環盟首任女會長的陳椒華在卸任後,經常犧牲教學課餘的休息時間,全心投入預防電磁波與無線基地台危害防治工作,卻在環盟20週年慶前夕,收到檢方以違反集遊法遭求刑2年的「大禮」,陳椒華說,她既痛心又無奈,倘若無法平反,「現在孩子都大了,如果真的因此被關也無所謂了」!

對此,環保聯盟秘書長何宗勳表示,該會首任女會長陳椒華選擇在NCC 前絕食抗議,主要是為了弱勢受害者追求公平正義,她以個人肉身與絕食犧牲,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但警方卻對陳椒華,以用於防止暴動或重大危安事件的集會遊行法求刑2年,這麼重的處罰,不禁令人懷疑政府背後是否有什麼動機?

「集遊法本來就是一個惡法,作為統治者行使企圖恐嚇人們的工具,以為只要祭出集會遊行法,就會使不懂的人害怕」,何宗勳強調,陳椒華是環盟前會長,關心電磁波危害議題者,以及環盟相關成員,當然義不容辭要在她絕食靜坐時前往加油打氣。

何宗勳說,陳椒華曾因罹患癌症接受多次手術治療,為了避免讓更多人遭受電磁波危害,基於人道與公平正義的立場,對她的聲援與支持有其正當性,他強調,所有的法律不外乎人情,檢察官對於陳椒華起訴的理由與證據均不充分,依照集會遊行法,必須針對同一人宣告3次才算成立,警方第一次與第二次舉牌時,先是搞錯對象,又把「陳椒華」錯喊為「陳淑華」,過程草率且錯誤百出,怎可以此為據就定罪?

「我們首先要譴責警方濫用集會遊行法,使得正義無法伸張、社會更加黑暗」,何宗勳指出,警方小題大作且執法失當,對於手無寸鐵的弱女子,祭出盾牌、人牆以及兩年重刑,一定要警方還陳椒華清白。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觀察中國:建築能效為何重要

作者:李駿(巴黎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關係研究所)

到2002年,中國新建的城市住房建築總面積將超過150億平方米,相當於歐盟現有建築面積的總和。那麽,建築部門應該如何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挑戰呢?

要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提高能效是最快捷、最經濟也最清潔的方法之一。

人爲造成的全球變暖的現實,已經成爲明確的科學共識。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暖化,而化石燃料作爲能源的使用正是溫室氣體最主要的來源。

建築部門在全球能源使用及其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占了1/3左右。2004年,中國在世界能源消費及其相關排放中占15%。居住和商用建築占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4,占全國電力消費的27%左右。總的來說,建築在中國能源消費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占了18%左右。

由於使用壽命很長,建築的能源消費相對穩定。一棟房子一旦建成,至少要用上30到50年。因此,今天建的低能效建築將來也會一直浪費能源,它所産生的負面環境影響會持續好幾十年。

建築總面積激增 帶動能源增長需求

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55%,2030年將達到60%。也就是說,未來20年中,將有3到4億新居民從鄉村遷入城市。爲了容納這些新的城市定居者,新建住房面積將超過150億平方米,相當於歐盟現有建築總面積,而這將發生在短短15年中。

中國每年新增的房屋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高於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每年住房建設消費了中國鋼鐵産量的20%和水泥産量的17.6%。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築部門的能源需求也會急劇增加。到2020年,中國的人均GDP可望達到3千美元(按照同等購買力計算爲1萬美元)。建築部門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占能源消費的40%,這預示著中國未來幾十年的能源需求將會有巨大的增長。

僅從能源供應面下手的不足

中國的經濟發展受到能源短缺的嚴重制約。中國的人均石油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數量的11%,天然氣只有4.5%。中國1994年就變成了一個完全的石油進口國,目前,石油消費的40%都依靠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中東。這些石油的運輸要經過馬六甲海峽,而這條航路緊緊控制在美國海軍的手裏,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這對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中國百分之七十的電力,仰賴著價格較低,且本身產量較高的煤礦。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網站 /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官方網站中國全國能源需求的60%和發電量的70%都依靠煤炭,但煤炭在發電和採暖上的使用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公共健康威脅。就像前面提到的,建築消耗了中國1/4的能源,其中大約2/3都用於採暖和熱水。但是,由於設計和建設上的低能效,中國的住宅建築的採暖能耗是瑞典、丹麥和芬蘭的1到3倍。中國建築物的保溫質量較差,採暖系統的能效也很低,造成了巨大的能量損失和嚴重的大氣污染。中國北方城市的採暖每年消耗的能源相當於1.3億多噸煤。

同時,中國南部和東部建築的電力需求也急劇增加。每年最熱的時候,建築中的空調用電占了高峰需求的1/3。這種暫時性的電力需求激增,再加上從需求高峰到低谷時段的顯著變化使電力供應變得極端脆弱,也引起了巨大的環境問題。

中國可以用天然氣電廠和核電站來取代燃煤電廠,從二硫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角度來說,它們都比煤炭清潔得多。但是,要解决中國的能源和環境困境,只從供應的方面來想辦法是遠遠不夠的。在中國,天然氣的成本大約是煤炭的3到4倍,而且遠距離的天然氣供應也牽涉到地緣政治上巨大的不確定性。從圍繞東北亞天然氣管綫建設的爭議,我們就可以看到中、日、俄之間微妙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從技術的層面來說,如果不採用熱電聯産技術,燃氣發電在熱力效率上會造成巨大的能量損失。至於核電,儘管碳排放很低,但是建設需要巨大的資本投入,而且非常耗時,要5到7年才能建好一座核電站。况且,我們也决不能忽視與核廢料處理有關的巨大環境問題。

「建築能效」的重要性?

提高能效至關重要,原因有很多:能源供應安全、經濟競爭力、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可持續性。要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提高能效是最快捷、最經濟也最清潔的方法之一。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報告估計,到2020年,建築能源利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减少29%,而不會增加額外成本。在中國,靠增加發電能力來獲得100萬瓦電力,比起靠提高能效節約同樣的電力,前者的成本至少是後者的4倍。顯然,利用更好的設計和現代技術來獲得同等的居住舒適度,比修建一座新電站要省錢得多。在高能效建築中,採暖、空調、照明和其他能源設施用少得多的能源就能提供同樣的舒適度。

成本提高的迷思

人們經常關心高能效建築的建設成本會不會比一般的房子高很多。但是,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房地産和建築界的關鍵人物對綠色建築的成本和收益判斷總體是失誤的。他們大部分人都估計綠色建築比一般建築的成本要高出17%,是真實成本(5%左右)的3倍還多。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進行了許多研究,得出結論說:要得到其「綠色建築評估體系」(LEED)的認證,額外成本在0到3%之間。和地價及房價相比,這點錢就微不足道了。中國建設部確認說,爲了達到建設節能的相關建築規範,其額外成本不會超過一般設計的10%。

另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7年的報告指出,如果利用生命周期方法,建築增效减碳的成本可以降爲零,甚至低於一般建築。建築的增效减碳能帶來廣泛的共同利益,包括:創造工作機會、提高經濟競爭力、確保能源安全、爲低收入家庭帶來社會福利、提高能源服務的獲得水平、改善室內外空氣質量,同時也使生活變得更舒適、更健康、質量更高。

克服政策、教育面等挑戰

東灘生態城規劃。圖片來源:中外對話有了建築設計的改進和良好的管理,我們用極少、或者不用什麽成本就能進行很多節能行動。但是,要提高能效,發揮低成本减碳的潜力,還有很大的市場障礙需要克服。這些障礙包括:收集能效測量可靠信息的成本很高;缺乏切實的激勵讓房地産開發商、建築公司和土地所有者來支付提高能效的成本;融資渠道上的限制;能源價格補貼(比如中國北方城市的採暖不是按實際消費,而是按面積;家庭用電花費也得到地方政府的巨大補貼)。能效的提高要靠建築部門的人們,他們應該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願意也有能力採取行動。

提高建築能效的技術性和其他方法有很多,從全世界衆多正在發展中的綠色建築項目就可以看到。上海附近的世界最大零碳城市—東灘生態城正在建設中,這個島上的高能效建築將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産生的能量。但是,問題仍然存在,就是如何把這種綠色建築的模型在中國城市中進行更大範圍的推廣。

由於缺乏設計良好的政策措施,建築能效提高的步伐緩慢。正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的,一系列政府政策在很多國家已經取得了成功。這些政策包括:不斷更新設備能效標準和建築物能效規範;標示制度;能源定價措施和財政鼓勵;電力需求側管理方案;公共部門能源領導方案,包括採購政策、教育和培訓行動;能源服務公司的發展。

要幫助建築能效的落實,還需要適當的政策工具。除了常見方法之外(比如建築規範中的强制性最低能效要求),爲了在中國的建築中實現更大的節能,還必須進一步發展靈活的市場導向方法,比如認證和標示制度、合同能源管理、稅收和財政工具。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清潔發展機制提供了國際性的融資渠道,這或許能爲填補建築能效投資缺口提供一個新的機會。

最後,提高能效的另一個巨大挑戰就在於教育。减少可避免的能源浪費、培養良好的能源消費習慣,可以改變消費者的行爲,這對緩解氣候變化是一個巨大的幫助。離開辦公室時隨手關燈,的確有助於减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0月2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Top

 
 
  2010年冬季奧運 溫哥華承諾無碳奧運

摘譯自2007年11月1日ENS美國,紐約報導;楊佳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由於2010年冬季奧運將於溫哥華北部的惠斯勒山舉行,故加拿大卑詩省於10月29日作出承諾,將會在奧運舉辦前後及舉辦期間內,把其造成的「環境足跡」降到最低。籌辦該奧運的溫哥華組織委員會亦為此制定了一項「碳中和」(carbon-neutral)目標,旨在二氧化碳的零釋放。

此外,溫哥華組織委員會(VANOC)與聯合國環境規劃小組(UNEP)日前於聯合國紐約總部簽訂合作備忘錄,協議將共同合作提升環境績效並加強大眾對於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重要性的意識。

「我們能透過在奧運中舉辦的綠色競賽,以及促使全球更加關注環境問題,而朝永續發展又邁進一步。」UNEP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另外,我們可能會提供VANOC一些關於環保議題方面的建議,包括溫室氣體的釋放、不會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廢棄物管理和如何以環保的方式來舉辦奧運等。」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蘇花高環差審查再闖關 環委:報告粗糙 退回再審

本報2007年11月2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蘇花高第二次環評差異分析審查蘇花高環評差異分析昨(1)日再度闖關,在今年1月送審時遭到上屆環評委員專案小組退回補件再審。開發單位國工局日前再度送審環差報告,除了說明前次審查小組要求釐清的疑問,也把立委提出的分段興建可行性分析,做進一步說明。不過,新任環評委員認為補件報告未能釐清諸多疑慮,經過3個多小時的會議,決定再次退回,請開發單位將調查資料做完整後再來。

用高品質的動畫,模擬從高空所見到的蘇花高興建路線,國工局的簡報資料中,呈現出規劃中的蘇花高如何以占40公里長的9個隧道穿越東部山脈,達到快速進入花東縱谷的路線圖。

然而模擬的動畫,畢竟未能把可能造成的風險疑慮呈現出來。在專案小組的審查會議上,多位環評委員指出開發單位提交的環差分析報告調查資料過於籠統含糊,無法讓環委及關心的民眾信服。

釐清蘇花高疑點  環團第一時間大動員

國工局在十幾天前將環差分析報告的補正資料送交環保署。荒野保護協會在取得此報告後,第一時間即送給多位專家學者協助審閱,並提出多處質疑。

首先,在第一次審查會議上,即有環評委員提出差異變更量體超過10%需重作環評。雖然開發單位不斷否認,但事實上目前所規劃之路線、交流道位置等變更皆與當初規劃差異甚大。環保團體認為環評委員應依環評法施行細則第38條第6款規定,要求環保署重作環評。

其次,國工局在前次環評委員的要求下,進行的益本比分析顯示,興建蘇花高益本比約1.56,若再加上「觀光客消費增加效益」,則益本比可達2.06。

而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卻指出,報告中的計算方式諸多錯誤,且過於簡略。把不該計入的計入(如「觀光客消費之增加」、「施工期間工程人員在當地之消費」、「土地增值對地方政府歲收之挹注」等),而該計入的不計入(如環境、景觀破壞等「外部成本」)。蕭代基建議開發單位應再行提供完整的益本分析報告,且通過客觀的第三者之審查,以提高公信力。

國道基金負債  蘇花高不會影響政府財政?

周東漢指出,蘇花高的益本比在民間團體的精算下,幾乎不到1。也就是說,這是一條賠錢的高速公路。在國工局提出的經費預算報告中,蘇花高930億元的興建費用,78%由國道基金承擔,而政府編列預算補助占22%。以目前國道基金是負債的情況下,要到2038年(民國127年)才能達到收支平衡。國工局表示,絕對不會因此增加既有高速公路的通行費。

在國道基金負債、既有道路通行費不增加之下,蘇花高的預算編列真的不會對政府財政造成影響嗎?

有環評委員指出,從過去的道路工程預算編列可以預期,蘇花高的興建費用絕對不只930億,很可能金額、時間都必須乘上2倍。國工局還一再以5年前的930億元估算金額,對外宣稱蘇花高不會影響到政府財政,而且很快就可以興建完成。相關的風險評估,國工局認為不會有影響的說法,環評委員表示,開發單位有義務要做詳細的說明,而非隨便說說即可。

不夠周詳的還包括:路線多次變更,對於地質、水文、生態方面的調查,資料都不夠齊全,興建後對於當地居民的在地生活影響、軟硬體配套措施、弱勢族群的社經環境影響;以工程技術層面來看,隧道開挖的大量土方堆置場址、工程施工道路的確實路徑、斷層帶的調查風險分析、民眾行駛長隧道的安全評估等等。

東部永續發展的價值選擇

交通部於2006年所做的「台北與東部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評估說明書」中,為東部的交通政策規劃出3個情境,其中第一、第二情境,為追求東部自然與永續經營發展,因此不建議興建蘇花高。而第三情境,是若要複製西部模式,將產業東移,則建議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環保團體質疑,政策到底要帶民眾走向哪裡,影響著這項工程是否興建。蘇花高已經不是工程問題,而是東部永續發展價值的選擇問題。

在環評審查之前,環保團體即在場外訴求延緩蘇花高的審查。綠黨秘書長表示,蘇花高興建爭議過大,兩黨總統候選人不願承諾當選後是否興建,擔心影響選情,而只是推給環評委員。此外,年底又是立委選舉,使得蘇花高以過於政治化。因此他們建議,應延緩此案審查至2008年5月新總統就任後。

國工局的審查報告提出了蘇花高對環境友善之設計考量,在工程層面盡可能展現出興建蘇花高對環境生態人文社會不會有任何影響。然而蘇花高議題的層級,已經高過工程問題,而需從更高的政策面去考量。

環評委員在聽取各界意見後進行討論,決議給予開發單位不限時間的補件時間,希望國工局將本次報告未能釐清的疑點,做更仔細的調查和評估,並且與社會溝通。

Top

 
 
  響應環保 北縣環保局周休3日

摘錄自2007年11月3日原住民族電視台台北報導

每到交通巔峰時間,成千上萬的車輛擠滿了市區道路,同時排放出的大量廢氣,嚴重污染環境,為了減少對空氣品質的危害,台北縣環保局11月2號提出新政策,居然是要讓員工周休3日,減少開車上班的日子,不過這個突發奇想,可讓民眾很反對。

要減少開車的空氣污染,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就得了嗎?不過縣府大樓的員工停車場就在樓下,1個月停車費只要800元,便宜又方便,難怪縣府員工都想開車上班,但其實捷運站就在附近,搭捷運或是坐公車上下班都很方便,也能推動員工共乘,是不是真有必要周休3日,值得再商榷,行政院也指出,公務員規定一週上班5日,每日8小時,地方政府應該依法行政,不過台北縣環保局已經決定,從12月1號開始試辦3個月,有20%的員工參與計畫,為了人事行政權,中央與地方又再度槓上了。

Top

 
  論壇:從冬山河、清溪川到中港大排

作者:陳威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每天通捷運上班時,就看到站內偌大的廣告看板,宣傳著「中港大排河廊改造計畫~~創意命名活動」,被選中的還可獲得韓國首爾清溪川體驗行的機票。2005年「清溪川改造工程」落成之後,台灣的政界、媒體無不視此為偉大的成就,認為這是李明博市長有遠見有魄力的施政,政府部門、政治人物儘可能地要搭上這班列車,從台北市宣稱要讓瑠公圳重現天日,到台北縣的中港大排整治計畫、甚至高雄的鳳山溪、曹公圳都不約而同地要向清溪川看齊,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不同河川或水道有其特性,能適用於同一種模式嗎?

「清溪川改造工程」的成就在於,它讓被高架道路、水泥蓋隱沒在地下的河川「重見天日」,尤其令人稱道的是,首爾市政府面對將可能引發反彈的計程車業者、商家,不厭其煩地一步步說服、打動人心;先說服,再動工。

拆高架橋、馬路之所以令人稱頌,是因為翻轉了為了汽車好走而建公路、高架橋的概念,高架道路拆掉後,空間上的開闊,使得通風變好;車流量減少,加上水的因素,使得都市氣溫降低。另外整個城市的交通型態、商圈也跟著改變,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河川整治工程,不如說是一個超大型的都市更新計畫。

中港大排的基本問題是淹水以及裡面的水臭又髒,北縣政府提出的解決方式是把污水截流,送到八里污水處理廠,再排到外海,就污水處理根本的作法似乎是建污水下水道或做現地處理,而不是這種看似比較便捷、比較快看得到效果的作法;何況按照這樣的構想,水會被截走,為要增加淡水補助量,又必須抽取五股工業區處理過的廢水再打回上游,這其中是不是會耗費更多能源?

北縣府並且要在大排沿岸做更多親水空間、綠美化工程,號稱將舉辦上百場的說明會,不過說明會到底是宣導還是聽取民眾意見,如果民眾在經過上百場的討論後,認為只要不淹水、水變乾淨就好了,不需要做這些親水、綠美化工程了呢?

清溪川當然有好也有壞,他的的成就在於「拆高架橋,河川重見天日」,翻轉既有對交通的價值觀,不過在另一方面卻也被批評「其實是一條沒有生命的人工排水道!」,因為水泥河道裡的乾淨水80 %都是靠電力馬達從漢江抽來的,河道下方是首爾地鐵系統,為了不影響地鐵安全,河床下方和兩側都舖上不透水層,防止滲漏,是完全人工化、水泥化的「河川」,就都市景觀而言或許成功,但就生態角度來看卻是不及格。

不同性質的中港大排,到底要從清溪川的例子中學到什麼呢?被譽為「偉大成就」不只在於做到前人所不能做到,更在於翻轉既有價值,引領新觀念走在前頭,北縣對於污染水質所作的「截流、綠美化」,似乎離首爾清溪川、美國西雅圖的「拆高架橋」的前瞻還有點距離。

許久以前有一條河川洪氾整治的良好範例—宜蘭冬山河,請知名公司─日本象集團來設計,後來不論是親水或淹水問題都獲得改善,並因此為宜蘭帶來大量觀光人潮,然而後來台灣各地大大小小的河川洪氾整治工程 ,卻都要複製這種工法,大河、野溪的特性及問題點不同,對於親水空間、防洪的作法應該各依其性質不是嗎?許多地方不必任何人為親水設施就很親水,本來就很自然的野溪弄得像冬山河的樣子來親水,一昧地複製而沒考略河川的特性,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

清溪川的主軸(本)是讓河川重見光明,即都市、交通面貌的革新,美麗親水景觀是附加的(末),中港大排到底是要搞景觀設計還是解決水道的基本問題?中港大排的本是什麼?末是什麼?民眾與政府的觀點又有什麼不同?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