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1208抗暖化 全台8縣市與世界同步遊行

保團體大串連,「為下一代而走」記者會上高呼口號
【相關連結】

2006年 20多國同步遊行抗議全球暖化

2006台灣抗暖行動 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

控制CO2排放總量 環保署:擬建立國內配額交易制

低碳行動:巧克力生質柴油動力卡車  從英國橫渡到西非

澳洲:勞工黨獲澳選民青睞  新總理將批准《京都議定書》

全球暖化加劇,為了呼籲各界重視氣候變遷議題,150多個團體與1000多名知識分子,12月8日將在全台8個縣市發動「為下一代而走」大遊行。他們呼籲社會各界一起站出來加入遊行,展現民眾的覺醒意識,讓朝野政黨與總統候選人正視暖化問題,並提出具體政策主張。這是台灣第二度與世界各地團體同步的行動。

抗暖化,需要每個人從生活做起。荒野創會理事長徐仁修呼籲,民眾必須先有所覺醒,站出來行動,才能對政府產生壓力。文山社區大學校長唐光華也呼應說,「國民生活習慣需要革新,不要藉消費來肯定自我價值…有尊嚴、有價值的生活,不需要靠消費,而是靠愛護環境來獲得。」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農地受難記
田野廢耕枯黃

作者:李慧宜;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

坐在田邊,靜看作物的收成,覺得這些作物就像小朋友一樣,一瞑大一寸,只要幾天不見,它們又長大了好多,也因為這樣,我才體會到農民曆上的節氣,果真是表現宇宙真相的一種形式。

可是,入田的機會越多,內心也越來越焦急。看到農民為求收成,不當或過度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看到路邊買賣農地的招牌花招百出、比比皆是;看到一棟棟高聳氣派的別墅矗立在田野之間,遮住山的形狀、水的流向;看到農地被挖出一個個大坑洞,鄰近農田不斷崩落後退;又看著汙染的廢水把田裡的土染成黑色、黃色、白色、紅色……這些景況,都是農村的真相。我不禁想問,當農業產值已經連續8年不到全國GDP的2%時,台灣的農地還有經濟價值嗎?這些農地的現況又還有人會關心嗎?農地的處境是否也反映出,台灣農業發展與環境生態將走入另一種浩劫?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波特曼


報紙報導建設公司購買古蹟容積,欲轉移到高級住宅區,迫使鄰近豪宅居民面臨生活空間壓縮的困境。「容積移轉」原本是公務部門希望以補償的方式,促使民眾願意保存古蹟或挪出公共空間。現在它搖身一變成為房地產業者的生財工具,但許多該搶救該保護的歷史建築與公共空間還是一一棄守,實在是弔詭至極。到底是哪些人才玩的起容積率遊戲呢?

【相關新聞】

建商乾坤大挪移 富豪怒爭環境權

道路納入容積移轉 有望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 保留老樹 可獲容積補償

郝龍斌:北市將分區分階段釋出3000公頃容積

容積移轉?!能載舟、亦能覆舟! (上)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從公民願景審議看農業政策問題

作者:張逸民(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學生)

11月24日在台南麻豆的真理大學舉辦第一場公民願景審議系列論壇,主題是農業發展條例與農業政策,與會公民大多都有很深的農業體驗,討論的細項議題從農地使用、產銷制度到對新農民的期許,但是與會公民對於問題認知的程度不同,對於資訊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容易形成對話的壟斷,讓發言侷限在部分公民,這一直是審議民主極須克服的問題。

售農地招牌 

這場論壇的議題對我這個旁觀的工作人員而言,我更想知道的是到底人跟土地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跟土地脫離關係了,生活不再跟空間綁在一起,拜全球化所賜,到哪裡都可以過一樣的生活;也不再靠地利來吃穿,靠肥沃的土壤、鮮美的魚、珍貴的礦產;那土地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什麼;農業對我們來說,又算什麼?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1208全球抗暖化大遊行與中部系列活動

發起單位:反彰火聯盟、綠色主張工作室、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生態學會、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 台中新環境促進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

在中部仍然力推許多大型污染性開發案,如彰工火力電廠、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也因此中部的環保團體在 12 月 8 日 之前一週,也有兩場相關遊行活動。一場是 12 月 2 日(日)上午十點在雲林麥寮六輕工業區門口抗議,下午則在鹿港反對彰工火力電廠的遊行;另一場則是 12 月 3 日(一),在台中市政府舉辦的「抗暖化、愛地球;反污染、護健康」的小遊行抗議。這一系列活動非常需要大家的熱情參與!

精采內文

 
 
  1208抗暖化 全台8縣市與世界同步遊行
本報2007年11月29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全球暖化加劇,為了呼籲各界重視氣候變遷議題,150多個團體與1000多名知識分子,12月8日將在全台8個縣市發動「為下一代而走」大遊行。在昨(28)日的記者會上,環保團體公開由社運志工裸體組合成的「肉身台灣」,隱喻台灣土地遭受污染,下一代已面臨生存危機。他們呼籲社會各界一起站出來加入遊行,展現民眾的覺醒意識,讓朝野政黨與總統候選人正視暖化問題,並提出具體政策主張。

本次環保團體串連大遊行,是台灣第二次舉辦。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溫炳原指出,全球各地環保團體從三年前開始串連,在該會聯繫下,台灣團體從去年開始參加,這也是一次難得的台灣與世界同步的行動。

記者會中,台灣環保聯盟創會會長、行政院非核家園委員施信民抨擊行政與立法部門失靈。他說,氣候變遷日益嚴重,台灣政府卻仍在拼「高污染經濟」,鼓勵高碳排放的產業。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溫室氣體減量法》多年來遲未通過立法,立法部門也有怠惰之嫌。

台灣綠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陳曼麗則痛批藍綠惡鬥,對於重要的議題漠不關心,她呼籲朝野政黨及總統候選人,必須對暖化問題提出具體主張。她也指出,氣候變遷已影響到所有人的生活,包括11月底仍有颱風的怪現象,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站出來關心,並顧及世代正義,「讓下一代過得更好」。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舉出澳洲大選為例,說明氣候變遷議題已成為這此選戰的主要議題之一,勝選的勞工黨,更承諾要批准「京都議定書」。他質疑,台灣的行動在哪裡?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則提醒各界一起監督政府。他說,環保署即將再度針對台塑大煉鋼廠開發案環評審查,可能會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台鋼案」通過與否,將是檢視政府有無決心面對暖化議題的指標。他表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下週將在印尼巴里島舉行第13次締約國會議(COP-13),12月8日當天,巴里島上也將舉辦遊行,他個人將出席該次會議,並把台灣抗暖化的聲音轉達給國際友人。

荒野創會理事長徐仁修呼籲說,現在社會主流價值仍是消費主義在主導,彷彿賺取金錢就代表最高成就;民眾必須對此有所覺醒,站出來行動,才能對政府產生壓力。文山社區大學校長唐光華也呼應說,「國民生活習慣需要革新,不要藉消費來肯定自我價值…有尊嚴、有價值的生活,不需要靠消費,而是靠愛護環境來獲得。」

環保團體目前正緊鑼密鼓籌遊行活動,並進行抗暖化購物袋與T恤義賣活動。有興趣參與遊行或提供贊助的民眾,請洽抗暖化網站閱讀詳細資訊: http://tw-climatecampaign.blogspot.com/

Top

 
 
  我們的島:農地受難記

文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張光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
 
農民曆上的節氣,果真是表現宇宙真相的一種形式坐在田邊,靜靜地看著作物的收成,覺得這些作物就像小朋友一樣,一瞑大一寸,只要幾天不見,它們又長大了好多,也因為這樣,我才體會到農民曆上的節氣,果真是表現宇宙真相的一種形式。

可是,入田的機會越多,內心也越來越焦急。看到農民為求收成,不當或過度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看到路邊買賣農地的招牌花招百出、比比皆是;看到一棟棟高聳氣派的別墅矗立在田野之間,遮住山的形狀、水的流向;看到農地被挖出一個個大坑洞,鄰近農田不斷崩落後退;又看著汙染的廢水把田裡的土染成黑色、黃色、白色、紅色……這些景況,都是農村的真相。我不禁想問,當農業產值已經連續8年不到全國GDP的2%時,台灣的農地還有經濟價值嗎?這些農地的現況又還有人會關心嗎?農地的處境是否也反映出,台灣農業發展與環境生態將走入另一種浩劫?

朱秀文,一位美濃的朋友,說:「農地,不會喊、也不會哭,就是靜靜地躺在那邊,所以人們不會發現它。」

陳柏濡,嘉義社大的執行長,站在被汙染的八掌溪旁,感嘆著︰「30年後,台灣的農地,會是什麼樣的狀況?現在大家都不覺醒的話,我不曉得,這一塊島上的土地,會變成怎樣的面目?」

夜裡,想著他們,我寫下……

曾經,我們祖先的田裡,
是蟲鳴不止、是綠意盎然的,
可是後來,田裡的歌聲越來越少。
曾幾何時,我們漸漸漸漸地忘記,
腳下的土壤有多珍貴,
祖先的叮嚀有多麼地懇切!

2007年11月中,南台灣的美濃,或許因為氣候暖化的關係,連清晨的空氣都沒有絲毫涼意。朱秀文指著眼前的坵田說︰「這片土地,差不多有3分半、0.35公頃左右,是很久很久以前,祖先留下來,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土地。」

這天早上,40出頭的朱秀文,帶著爸爸、媽媽和大弟,要幫剛種下的高麗菜苗灌頭,進行根部施肥。在施肥之前,朱秀文把水溶性複合肥料、開根素、枯草桿菌、有機質液肥,按照適當比例稀釋,製作成液態有機肥,注入高麗菜苗的根部,要將酸化的土壤改善過來。

朱秀文          將液態有機肥注入高麗菜苗的根部1          將液態有機肥注入高麗菜苗的根部2

為什麼要這麼做?朱秀文說,因為過去從1960-1970年代以來,人類開始大量生產糧食作物的時候,為了要增產,所以施用化學肥料的情況相當嚴重,使得現在土壤的品質越來越差,為了改善土壤酸化,就必須善待土壤,比如整地時可以加入含有石灰質、鈣、鎂的土壤改良劑,施肥的時候,也盡量用有機肥料。

我看著朱秀文在晨光下的身影想著,身為農事指導員的他,的確比一般農民更清楚農地酸化和作物生長的直接關係,所以他願意用活菌取代部份農藥、用有機肥代替化學肥,慢慢用時間,換回200多年前祖先留下來的健康土壤。但是,目前農業生產收入低、從業人口高齡化,像朱秀文這樣的農民,實在不多。

秋冬時,農地的色彩是特別豐富的,二期水稻收割後,農民不是種綠肥養地,就是利用時間多種蔬菜或雜糧。每年的9月到隔年2月,是劉秀仁種敏豆的時節,現在正是產量高峰期,雖然今年因為颱風收成不好,但是他跟太太,每天依然很忙碌。

劉秀仁不只是農民,也是有10年經驗的農藥肥料行老闆,他曾在2005年獲得農委會優良農藥行評鑑,只要想知道農村裡,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實際情況,找他準沒錯。

談起農藥肥料,劉秀仁是快人快語︰「如果作物價錢好,農民會用比較快速的化學肥料施肥,灑得越多,作物長得越快,就能採收快一些搶得好價錢,可是這是錯誤的方法,因為作物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叫它拼命吃東西,灑太多、負荷量太多,作物受不了會萎凋,土壤也被酸化了。」除了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劉秀仁更一再強調,輪作也是重建土地倫理的具體方法。

可是農民往往為了收成,忘記自己的健康,也忘了對待土地,下手要軟一點。根據2006年的統計顯示,政府針對肥料補貼計畫中,可追蹤到的肥料使用量是42萬公噸,農民合法使用的農藥,卻是3萬7千公噸,也就是說,在目前耕作的60萬公頃農地上,平均1公頃的田,至少要承擔760公斤的農藥與肥料,這還只是最保守的估計。

敏豆          談起農藥肥料,劉秀仁是快人快語          農民往往為了收成,忘記自己的健康,也忘了對待土地,下手要軟一點

在劉秀仁的敏豆園旁邊,我們偶遇農民黃先生。他跟我們說,農藥中毒是農民錯誤使用農藥的結果,劑量稀釋不夠就去田裡噴,噴傷作物也噴死自己,他的父親65歲過世,就是因為生前曾經3次農藥中毒,後來引發肝癌。

黃先生好意帶領我們走進他的倉庫,這是他對付病蟲害的祕密基地。黃先生是很有自信的農民,這自信來自認真與經驗。黃先生認為使用農藥、肥料,都必須靠農民自己體會,專家、教授、博士都沒有下田,怎麼可能知道實際的耕種情況?用藥、施肥的問題,他從來不問人,凡事都靠自己摸索。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在2005年所發表的全球環境永續指標顯示,台灣農地單位面積使用的農藥是世界第一,化學肥料則是排名第二,有沒有人可以算得出來,在這過程中,台灣的土地,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農委會農試所土壤調查研究室的負責人郭鴻裕博士說,土壤裡面有很多微生物生存著,過度使用農藥和肥料,都會可能傷害這些生命,當微生物消失後,土壤的功能也就不存在了!農地是台灣國土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塊,如果每個人都多使用一點點農藥和化學肥料在自己的田地哩,那麼一加乘下來後就會發現,土壤要承受的負擔根本多到無法計算。

台灣農地面積83萬公頃,超過國土總面積的1/5,這些土地具有糧食生產、水分涵養、生態平衡和國土保安的功能,一旦農地出現危機,會只是農村的問題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生存賴以為生的食物、水分、生活環境,還能安在嗎?

台灣,是座神奇的島嶼,這個事實,土壤可以證明。郭鴻裕說,全世界的土壤可以分為12個土綱,除了北極、青康藏高原才有的永凍土之外,其餘11種,在台灣都可以找到。郭鴻裕說,台灣雖然只是個小島,但多樣性令人無法想像。

但可惜的是,在台灣生活的人們,卻不懂得珍惜。當農地因為農藥、化學肥料的濫用,而氣息虛弱的時候,又還有更直接的危害,一步步地侵蝕著大地。

偶遇農民黃先生          台灣農地單位面積使用的農藥是世界第一,化學肥料則是排名第二         

每年,新聞不斷報導農地的各種浩劫,舊汙染沒有解決,新汙染又來,受到毒化的農田已經突破5萬公頃。像是嘉義縣中埔鄉的八掌溪,某家造紙工廠的廢水每天都直接排放到河裡,也被引進灌溉渠道――道將圳。

離開八掌溪,走到嘉南平原的牛稠溪中游,也同樣看到沒有經過處理的廢水,直接流進河裡,這裡的汙染源是附近的畜牧場。農田汙染的主要原因,是引用汙染水源灌溉農地。在環保署2007年的統計裡,全國50條重要河川中,有80%受到中度和嚴重汙染,這樣的河川現況,讓農田走入絕境。

寬廣的水面、碧綠的水色,看似平靜清幽,但卻是農地上最危險的陷阱。在屏東里港和高雄美濃交界的三不管地帶,有十幾個這樣的大坑洞,當地人稱它是「大峽谷」。1998年,盜採陸砂業者悄悄出現,2002年高雄縣政府開放農地陸上採砂後,情況更為嚴重。美濃鎮吉洋里里長曾月飛指著大峽谷說,這裡賣1分地是別處賣3分地的價錢,因為這一帶的陸砂蘊含量很高。

1公頃大的坑洞,深10-15公尺不等,被挖走的砂石,超過30萬立方公尺,利益將近1億元。砂石挖完了,業者走了,縣政府推托不管,農民欲哭無淚。坑洞旁的邊坡,一遇水就崩落,坑洞越來越大、農地越來越小,鄰近農地的農民安全受到威脅,不能種作物的農地,也漸漸失去未來。農地的殘破,是人心的陷落。

工廠的廢水每天直接排放到河裡,也被引進灌溉渠道           農田汙染的主要原因,是引用汙染水源灌溉          屏東里港和高雄美濃交界的「大峽谷」

但是,在這個時候,也有人用不同的方式,慢慢地學習照顧土地。他們把嘉義市志航國小的舊操場,變成一處有機蔬菜園,不用化學肥料,而是用牛奶、米糠、骨粉、魚精和糖蜜,把土地餵得飽飽的。這門課也讓從小生活在都市的黃玉雲,親身感受到了土壤的生命力。拿起一把土湊在鼻頭前,黃玉雲說:「土真的有香味!好香!」

但是,農業環境的現況是如何呢?1998年,政府開始推動休耕政策,到現在已有高達1/4的農地,靠種綠肥領取補助。2000年,農發條例三讀通過,新購農地可有條件蓋農舍,農地不再只限於農用。同年起到現在,台灣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始終衝不過全國的2%。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國內的糧食自給率開始低於30%,這種景況,即使是土地公也無法安慰人心,因為農民連自己的立足之地,都保護不了了。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強調,土地包含了生產、環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價值,並非單一用產值,就足以評斷土地以及農業的未來。他希望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時候,能把眼光放遠,重新建立土地的價值與倫理。農地,是農村的骨肉,是農業的基礎,是農民的依靠,沒有農地,「三農」無法賴以維生,生產、生活與生態等「三生」,也沒有發展的機會。

雨水落下田野,夏天的陽光在農地上,蒸發出溫暖又清新的味道。大雨過後,彩虹在地平線上,拉出一座七彩繽紛的夢幻之橋。孩子們騎著腳踏車,穿過田間小路,享受童年才有的幸福。在農地上,美好的生活依然發生著。

但是,惡夢也從未消失,農地變成礦場、汙染不斷發生、田野廢耕枯黃,還有土壤過度酸化等種種,使得農業的未來,沒有人敢打包票;但可以確定的是,農地受難的情節再不停止,台灣的農業,只能繼續低鳴沒落的悲歌。

「土真的有香味!好香!」           大雨過後,彩虹在地平線上,拉出一座七彩繽紛的夢幻之橋          農村不應該只是城市享受休閒農業的場域

採訪側記

農村是城市的前身,城市是農村的延伸。農村,不應該只是城市享受休閒農業的場域,而是要讓非農村的人,理解農地的處境與農村的現況;讓所有的人在同一個立足點彼此對話,共同關心農地環境與農業的未來。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建商乾坤大挪移 富豪怒爭環境權
摘錄自2007年11月26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3年前,皇翔建設以天價標到國有財產局在信義區土地,後來又購買大稻埕古蹟的容積,申請移轉到信義區蓋豪宅,原本規畫樓高14層,變更計畫增為20層。如今「皇翔F4」豪宅建案每坪喊價150萬元,炒高了信義區豪宅價格。

「這項容積移轉,建商潛在獲利至少20億元。」信義區豪宅戶質疑,為何建商獲暴利,苦果卻由周邊的居民承擔?如此大規模容積移入,信義區的交通承受得了嗎?未來消防與公共生活品質難道不會受影響?難道台北市都發局沒有慎重評估?

信義計畫區富豪們抗議皇翔F4推案,台北巿都發局副局長兼發言人脫宗華指出,「皇翔F4」尚在台北巿都計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中,委員對其產品設計還有意見,已要求補件說明,全案未定案。

根據台北巿都發局統計,近兩年,建商購買古蹟、歷史建物進行容積移轉多達百件左右。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容積移轉本來沒有問題,只是隨著建商移轉量體逐漸變大,部分地區出現量體過大、過於擁擠問題,影響民眾居住品質。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檢視過往案例,制訂更細緻遊戲規則。

Top

 
 
  道路納入容積移轉 有望
摘錄自2007年10月15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12日核定「台北市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審查許可條件」修正草案,局部放寬容積移轉限制,15公尺寬以上已開闢未徵收道路,若地主持有5年以上,得辦理容積移轉。草案一旦都委會審議通過,即可公告實施。

據工務局資料,北市15公尺以上已開闢未徵收道路用地,面積約41公頃,分布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及中山北路等主要道路。官員說,這些道路土地若移轉容積,涉及上千億驚人利益,為避免投機客套利,才設定「持有5年門檻」。

部分公設地地主早已組成權益促進會,強烈反對市府從嚴限制、設定持有年限,並取得部分市議員「同情」;不過楊實秋等市議員認為促進會並非長期持有土地的原地主,草案僅設定5年「時間太短」。

Top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 保留老樹 可獲容積補償
摘錄自6月14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13日通過「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修正案,市民在私有地上保留老樹,將可獲容積補償,老樹所佔容積將可轉嫁為房屋使用空間。另外,增訂商業區開設電動玩具店必須距離學校等特定場所1000公尺以上,也就是將原本僅訂在核准標準內的規定,提升法源位階,間接重申台北市不放寬電玩店進駐的政策不變。

13日修正條文中,與建築業界息息相關者有兩條文。一是原本商業區建築若透過綜合設計加大地面層留設的開放空間,以利行人通行,即可獲容積獎勵,現在則增加凡此種建築一、二樓均不可做為住宅與停車空間使用,杜絕建商以設計開放空間之名,取得容積獎勵之實後,最後仍將一、二樓做為住宅或車庫,不開放行人使用。二是修正新建建築機車的留設車位下降,也就是說,過去依面積換算機車位的做法,經常使大面積住宅在機車位需求不高下,反而劃設最多機車位,最後使用者只好違規做為汽車位之用,因此修正為依戶數量劃設,符合現實需求。

Top

 
 
  郝龍斌:北市將分區分階段釋出3000公頃容積
摘錄自2007年7月24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郝龍斌24日在市政會議聽取都市發展局簡報後,確定北市「合理調整容積率、促進都市再生」政策,並宣示面對都市更新迫切需求,市府將放寬容積獎勵,透過分區、分階段釋出目前尚未利用的約3000公頃容積,以民間為主,政府輔導方式,改變都市風貌,提升北市國際競爭力。

發展局則表示,釋出容積及調整容積率工作預計今年底規劃完成,明年開始執行。在執行階段,將成立容積調整專案小組,進行審查管理和行政協助事宜。發展局說,期待透過容積釋出及容積率調整政策,促使北市都市再生工作有效率的進行,並讓北市老舊區域能夠儘早脫胎換骨,市容煥然一新。

Top

 
 
  容積移轉?!能載舟、亦能覆舟! (上)
作者:李永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為了解決政府財政困難與刺激土地經濟,日前內政部提出了一項深遠影響的土地政策:「私有公設保留地適用都計積移轉」。如此重大的決策,影響所及不僅是現階段土地的利用方式與價值模式,亦將影響到所有人民當代及後代)之環境權!大規模的土地炒作曾經是刺激台灣經濟的火車頭工業,但事實上也是造成泡沫經濟的罪魁禍首。因此純粹以財政考量決定土地政策的走向,無異是飲鴆止渴。

內政部提出的「私有公設保留地適用容積移轉」,在帳面上似乎可以填補大額的補償金缺口,因為容積的給予是政府口袋中最容易拿出來解各種疑難雜症,又不用付半毛錢的便宜行事法寶(當然,付出的是環境代價)。但容積就像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必要的容積移轉(例如古蹟及紀念性建築物)可以使我們的環境值得驕傲且美麗動人,而沒有必要的或病急亂投醫式的(為了解決經濟問題或固椿綁票)容積移轉就像是光鮮亮麗的潘朵拉寶盒,在亮麗外表的內在藏著大怪獸,吞噬了我們寶貴的土地資源及公共環境。因為都市計畫的公共設施計畫是經過整體規劃構想才建構出來的,其容積也必須有配套作法。如果在原來都市計畫中沒有高容積的地方突然增加了許多容積,卻沒有配套公共設施(例如交通運輸)的興設,則很容易造成環境品質低落(台北東區SOGO一館便是最好的例子)。

都市計畫容積移轉辦適用的土地中,古蹟、紀念性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原本在原有都市計畫區內就是有容積的建築用地,所以把這些為了公益而無法興建的未使用容積移轉出去,是一種符合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正確作法。但其他二類適用土地:改善都市環境或景觀,提供作為公共空間使用的可建築土地;私有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一方面原本就坐落在低度利用或無法利用的區位,原本就沒有所謂的容積可言;另一方面,這些都市計畫的公共設施,大部份的容積原本就低,所以也沒有必要將所謂的容積移轉出去。

【文章連載】容積移轉?!能載舟、亦能覆舟!(上) (下)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viewer/yjlee/2001/re-yjlee01091201.htm

Top

 
  論壇:從公民願景審議看農業政策問題

作者:張逸民(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學生)

官田休耕土地11月24日在台南麻豆的真理大學舉辦第一場公民願景審議系列論壇,,主題是農業發展條例與農業政策,與會公民大多都有很深的農業體驗,討論的細項議題從農地使用、產銷制度到對新農民的期許,但是與會公民對於問題認知的程度不同,對於資訊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容易形成對話的壟斷,讓發言侷限在部分公民,這一直是審議民主極須克服的問題。

在初期對話時,應該引領公民們去探詢他們問題背後的邏輯與原則是什麼,例如農發條例雖然立意良善卻無法實質幫助到弱勢小農,農發條例的原則應該是什麼,避免政黨提出修正案時離幫助弱勢小農越來越遠。與會公民普遍能接受將討論焦點放在「我們要提出問題讓政府來幫我們解決」,但還是容易出現「制定政策」或「配套措施」的討論,我認為應該要對問題有更深的釐清,例如農村舊聚落不易更新與台灣特有的土地繼承制度是否有直接相關,還是農村舊聚落不易更新就是因為繼承制度,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應該要有更深刻的討論,把問題描述明確,才不會讓政黨在辯論時有模糊的機會。

這場論壇的議題對我這個旁觀的工作人員而言,我更想知道的是到底人跟土地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跟土地脫離關係了,生活不再跟空間綁在一起,拜全球化所賜,到哪裡都可以過一樣的生活;也不再靠地利來吃穿,靠肥沃的土壤、鮮美的魚、珍貴的礦產;那土地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什麼;農業對我們來說,又算是什麼?我這邊所說的我們,是指七年級前段班的我們,也就是現在20歲出頭的我們。

農業發展條例如果只單討論農業,會陷入一種一廂情願的狀況,因為這些包括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政策等的產業政策,基本上是對國家總體資源進行分配的動作。就像是地方政府一味的想要合併升格成直轄市,進而獲取更多的資源分配,但是如果讓這些直轄市成功設立了,不管是變成直轄市還是「準」直轄市,那麼我們得問新增加的資源哪裡來?不是從原本的直轄市分出來,就是從其他更弱勢的地方政府分出來。這並非是責難地方政府或是那些弱勢的產業,而是如果我們不對總體產業有明確的討論定位、取得共識與檢視政策之間可能的矛盾與衝突,那麼每個產業都在獎勵、都在優惠、都在開放,到後來都變成了跟後代子孫借款,不斷舉債。

農發條例的原則應該是努力創造各種可能性的提供,且避免不公義的情形發生。各種的可能性,像是提供新農民一個耕作的友善環境、合理的農地價格、合理的產銷利潤、提供不良農地轉作其他用途、保護優良農地的完整使用、讓公共設施(水電、瓦斯、網路等)的規模經濟合理的落實在舊聚落以避免不必要的聚落擴張;不公義的情況像是限制農地最小的可建築面積,不得小於0.25公頃,擋不了財團操作,卻妨礙了真正的農民在舊聚落內的農舍更新。其實也就是在不管制定何種政策時一直要努力避免「以台北眼光看天下」。

農村與都市是相對的概念,他們卻同時影響了我們的空間與土地利用。都市計劃只能管都市計畫範圍內的土地使用,但是都市計劃的控制都市發展強度的能力在幾次的搶建風潮下,早已破壞殆盡,現在只能靠都市設計或都市更新做果酸換膚或局部整容的動作。第一波搶建就發生在民國62年,政府從民國50年代的經濟建設計劃開始積極發展工業,產生了許多田間小工廠,直接破壞了農業生產的品質,在這種工農搶地的情況下為了保護農業生產,於是行政院頒「限制建地擴展執行方案」及內政部頒「限制建地擴展執行辦法」對「田」地目的土地實施限建,農地所有者便在田中搭起了農舍,以保持未來可建築的權利。

我在苗栗的家就是這樣才有辦法在水稻田的旁邊蓋了五層樓,原本是一間堆放農具的農舍,這農舍還是那時剛大學畢業的老爸與阿公親手搭起來的。這一波的搶建,算得上是台灣都市開始往郊區蔓延,其實這邊所指稱的郊區,就是在原本核心都市附近的農村聚落。而第二波的搶建,也就是在都市計畫地區實施容積率管制前的搶建,發生的時間從民國70年到94年,以82-84間最為劇烈。

從農發條例引申出來的集村農舍,也與都市發展中的都市更新政策背道而馳。一方面鼓勵人們復甦沒落的市中心,另一方面又釋出便宜農地開發集村農舍,除了大台北地區因為人口壓力能夠同時進行,出了北台灣,沒有人願意捨棄郊區或農村便宜的可建築用地,而屈就於高地價的市中心。當大台北都會區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將農地變建地,還有將市中心高容積化,也宣告著台灣城鄉的差距永遠不會縮小。

農業政策中關於空間的問題不只是農村與農地,更是必須重頭檢視到底農業該扮演的角色為何,以及在台灣複雜糾葛的空間問題中,都市與非都市如何動態的影響著。我們身在這個時代,要把事情做錯、做爛,很簡單;要做對、做好,難上加難。公民願景審議的系列論壇,是件對的事情,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本文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

Top

  行動參與:1208全球抗暖化大遊行與中部系列活動
發起單位:反彰火聯盟、綠色主張工作室、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生態學會、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 台中新環境促進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
 
各位關心地球的朋友:

今年 12 月 3 日至 14 日,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將於印尼巴峇島舉辦第 13 屆大會,為呼籲全球政府採取抗暖化行動,從 2005 年 12 月 8 日開始,全球各地配合氣候變遷會議,同步舉辦抗暖化遊行的行動,而台灣政府目前卻仍違背全球溫室氣體減量共識,依然推動許多高溫室氣體的石化廠、煉鋼廠、火力發電廠等開發案,這些開發案所累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台灣全國總量的 40 %。 因此,全球反暖化台灣不能缺席,由千里步道籌設中心、主婦聯盟、台灣生態學會等發起響應,台灣環保聯盟、台灣綠黨、台灣環境行動網、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自然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照筆劃排序),於 12 月 8 日(六)將 在台北發動抗暖化萬人大遊行。

一方面基於全球關懷在地行動之精神,一方面中部空品區空氣品質極為惡劣,空氣中戴奧辛、砷濃度為全國之冠,臭氧、 PM10 時常超過國家標準,可以說是光呼吸就會生病,然而台灣政府仍不重視污染問題,在中部仍然力推許多大型污染性開發案,如彰工火力電廠、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也因此中部的環保團體在 12 月 8 日 之前一週,也有兩場相關遊行活動。一場是 12 月 2 日(日)上午十點在雲林麥寮六輕工業區門口抗議,下午則在鹿港反對彰工火力電廠的遊行;另一場則是 12 月 3 日(一),在台中市政府舉辦的「抗暖化、愛地球;反污染、護健康」的小遊行抗議。這一系列活動非常需要大家的熱情參與。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 台中新環境促進會、 台灣生態學會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照筆劃排序)敬邀各位界共襄盛舉。為方便各位朋友參與,台灣生態學會備有免費交通車接駁,歡迎大家事先報名,多多利用!

有鑒於雲林與彰化沿海不只是未來高污染工業聚集處,更是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地,非常非常需要全國同胞的關心,台灣生態學會希望能夠籌組一支「特攻隊」,於這一天(12月2日星期日)參與兩場行動,我們會準備交通工具,非常誠摯的邀請關心台灣環境的夥伴加入這次支援行動。參與這支「特攻隊」的朋友,我們將免費致贈此遊行的紀念 抗暖化環保包一組(義賣價 350 元,包含不織布環保包一個、 T-shirt 一件、明信片五張、頭巾一條、車貼五張)。

1208 全球抗暖化大遊行及中部系列活動介紹
(欲參加者請先以電話或email與學會聯絡,以便準備交通及保險事宜)

一、1208 抗暖化大遊行台北主場
【行動時間】 12 月 08 日(六) 下午 01:00 ∼ 05:30
【行動集合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台中集合時間地點】12 月 08 日(六)上午 09:00 靜宜大學校門口
【動員人數】越多越好
【遊行路線】 國父紀念館 → 光復南路 → 忠孝東路 → 松仁路(中油) → 松壽路 → 松智路( 101 大樓) → 信義路 → 市府路 → 仁愛路 → 國父紀念館(路程約 1.5 小時)

二、超級溫室氣體大戶台塑六輕抗議行動暨彰化鹿港抗暖化、愛地球;反污染、護健康遊行
【行動時間】雲林: 12 月 02 日 (日)上午 10:00
彰化: 12 月 02 日 (日)下午 02:00
【行動集合地點】雲林麥寮台塑六輕工業區門口
鹿港文武廟(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2號)
【台中集合時間地點】12 月 02 日(日)上午 08:00 靜宜大學校門口
【遊行路線】 雲林:麥寮台塑六輕工業區門口;彰化: 鹿港市街路程(約 1.5 個小時)
【主辦】反彰火聯盟、綠色主張工作室、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生態學會
【聯絡】雲林環盟張子見理事長( 0921-213811)
彰化環盟分會蔡嘉陽理事長( 0919-589513 )

三、 1203 台中市抗暖化、愛地球;反污染、護健康小遊行
【行動時間】 12 月 03 日上午 09 : 40 - 11 : 00(為考量訴求能讓市府官員了解,定在星期一的上班天)
【行動集合地點】台中市政府大門前廣場(台中市西區民權路99號)
【台中集合時間地點】12 月 03 日(一)上午 09:00 靜宜大學校門口
【動員人數】 50-100 人
【遊行路線】台中市政府至台中市議會
【遊行訴求】愛地球 抗暖化、愛健康 反污染
【遊行賣點】三名全套防毒衣的勇士領軍,還有人體空氣濾淨器一台
【主辦單位】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 台中新環境促進會、台灣生態學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
【活動行程】
09:40∼10:00 集合報到
10:00∼10:05 介紹來賓
10:05∼10:15 說明活動,呼口號,遞交市府陳情書
10:15∼10:20 呼口號,三名著全套防毒衣的勇士與人體空氣濾淨器帶隊往議會
10:20∼10:30 遞交議會陳情書,呼口號
10:30∼11:00 市議會會議室召開記者會,公佈汙染數據
【活動聯繫】台灣生態學會
電話: 04-26328001 轉 17054
傳真: 04-26530021
電子信箱: mailto:ecology@ecology.org.tw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