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2.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十大環境新聞線上投票,超值DVD送給你!

2008TEIA感恩茶會,邀請您~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綠色陣線協會  

好燒的京都議定書
 
  巴里島氣候會談進入關鍵階段 第三世界自力救濟
http://e-info.org.tw/files/active/74/20071213-141855-bali.jpg

各宣誓城市於氣候變遷會議會場發表聲明;圖片提供:低碳生活部落格

【相關連結】


中美兩國尚未做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準備


聯合國最新氣候報告:制訂碳價 可大幅度減低排放


抗暖化 都市規劃要扮演更積極角色

巴里島氣候變遷會議12(日)展開一連3天的部長級高階會議,所有關於清潔技術轉移的談判,以及2012年後工業國家是否訂定進一步強制性減量目標,發展中國家應否強制減量的爭議,都將試圖化解。不過包括台北、台中、高雄在內的國際城市,已一同宣誓,要在2050前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1990年標準的6成!

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國家是否應設定強制減量目標的問題,昨(12)日在一場「氣候變遷區域觀點」會議上,亞太區域提出自己的減量認證架構,強調新架構有助於實質減量,不需設立強制目標。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代表達法(Barder Al-Dafa)率先發難:「我們是石油最大的生產者,卻不是主要的消費者,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遷中受到不平等的看待。」精彩內文

 
 
  我們的島:辦公室做環保
堆肥廁所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記者)

每天隨手買杯咖啡、不小心重複列印了好幾張、信封寫壞一次就丟掉、老是有人下班不關電燈或電腦,這些動作的背後,是否有看到辦公室環保的問題?

在台北有間辦公室很特別,他們會把垃圾拿來秤,還做成紀錄追蹤,它是博仲法律事務所。袁詩薇是事務所綠色辦公室小組的成員,負責紀錄垃圾量,如果垃圾量異常,也會提醒同事注意垃圾減量。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波特曼
美國印地安西休休尼族原住民Carrie Dann為大地祈禱。圖片來源:Erin Hetherington,Oxfam

 


城市或地方若能瞭解並尊重在地資產,便可展現其人文深度與多元樣貌;若不能,憾事就會一件件發生,而民眾必須挺身而出。基隆市民發現舉世知名的豆腐岩上壓著消波塊,但官員竟說不礙事;土城居民則是努力呼籲縣府保留土城彈藥庫的自然生態。而經過鐵道文史工作者的奔走,台北市捷運局終於以挪移台北工場的方式,減小對古蹟的傷害。

【相關新聞】

消波塊壓豆腐岩 基市府:不礙事


台北工場挪移 2012年歸位 禮堂牌匾保留


反對看守所遷至土城彈藥庫 民眾呼籲建生態保育區


美印地安原住民 用紀錄片對抗金礦公司入侵聖地

給大城溼地另一個選項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防砂壩對石門水庫淤積無效益論
石門水庫面臨淤沙與集水區崩塌等問題,正處於關鍵時刻

 

作者:黃修文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正如學術界普遍承認的,石門水庫的淤積主要來自崩塌所產生的泥砂,而這些崩塌主因是颱風時雨量太大超過土地負荷導致,而且崩塌地大多是天然林地。我們必需承認,要降低這些天然崩塌率非常的困難,至今也還沒有人想出真正的良策。但是如目前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計畫中廣建各式防砂壩的作法只是在逃避問題,甚至惡化問題。把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源轉移到沒有意義的工程,這些工程製造了安心的假象,最終只是拖延了解決問題的時間。精彩內文

 
 
  行動參與:溪州部落後援會成立大會
樂生912抗爭行動

 

發起人:溪洲部落後援會
地點:溪洲部落聚會所
時間:12/16(日)16:00-21:30

台北縣政府以興建新店溪畔腳踏車道與拓展公園綠化為由,今年9月以每人一萬元搬遷費的代價,要求溪洲部落遷徙搬走,住進三峽「隆恩埔原住民臨時安置所」。過程中沒有進行意願調查,更計畫年底強制拆遷。居民組成溪洲部落自救會,提出「爭取原地居住」訴求。自救會批評政府對外宣稱已經辦了20幾場說明會,但溪洲居民表示從來不知道有這回事。「這等同要我們放棄現有的工作與生活,但我們付不起房租,而且我們只能暫住,2年後要與其他弱勢者競爭居住國宅的資格!」精彩內文

 
 
  巴里島氣候會談進入關鍵階段 第三世界自力救濟
本報2007年12月13日印尼,巴里島訊,莫聞、彭郁娟報導

目前在印尼巴里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談,12(日)展開一連3天的部長級高階會議,意味著此次會談進入關鍵的第二階段。所有關於清潔技術轉移的談判,以及 2012年後工業國家是否訂定進一步強制性減量目標,發展中國家應否強制減量的爭議,在部長會議中能否化解,將是《京都議定書》後續行動「巴里島路線圖」成功訂出與否的關鍵。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12日的開幕式中強調,「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最新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結論:「除非我們採取行動,否則後果嚴重:海平面上升;洪水更加頻繁和更難以預料,會出現嚴重的乾旱;世界各地、特別是非洲和中亞將發生饑荒;地球上將有多達3分之1的動植物物種滅絕。」

但他也表示,「氣候變遷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潘基文說,這是讓全世界有機會開創綠色經濟和永續發展新時代的契機。他也認為,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時,公平問題至關重要。氣候變遷影響到所有人,但對每個人的影響程度不同,且因應能力最弱者,受到的打擊最大;引起氣候變遷責任最小的人,所承擔的後果最大。世界各國有道德義務消除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保護最弱勢群體。(潘基文演說全文

憂心被納入強制減量對象 第三世界國家自力救濟

關於潘基文提及的「公平」問題,第三世界國家感受最深。2012年以後的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第三世界國家是否應設定強制減量目標的問題,在連日來的巴里島氣候會談中不斷受到討論。昨(12)日在一場「氣候變遷區域觀點」周邊會議上,亞太區域提出了自己的減量認證架構,並強調新架構有助於實質減量,並且不需設立強制目標。

2000年時,聯合國宣佈千禧年發展目標,致力於在2015年以前將全球的貧窮及營養不良人數減半,此外,也將確保環境永續發展列入8大目標之一。而在此會議中,千禧年發展目標的精神再度被強調。各區域代表指出,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希望全球在強調減碳計畫的同時,能關注到氣候變遷對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影響。

在會議中,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ESCWA)代表達法(Barder Al-Dafa)率先發難,在演說一開始即聲明:「我們是石油最大的生產者,卻不是主要的消費者,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遷中受到不平等的看待。」

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代表海澤(Noeleen Heyzer)目前京都議定書的架構下,清潔發展機制(CDM)是由僅能由附錄一的38個工業化國家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清潔投資,而發展中國家則希望未來能獨立進行「單邊清潔發展機制」(unilateral CDM),不需要先進國家的參與。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代表海澤(Noeleen Heyzer)提出了「認證排減折價架構」(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 discounting schemes,CER)的構想。該架構納入了單邊CDM機制,並對發展中國家自行發動的CDM採取認證,以利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海澤相信,ECR的提出,將能使單邊CDM的有利可圖,在利潤驅使下,應可獲得減量效果,而不需要再制定強制性的減量目標。

Top

 
 
  我們的島:辦公室做環保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記者)

辦公室做環保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你我都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每個人平均在辦公室待8小時以上,卻很少有人想到在辦公室裡做環保,老生常談的像是隨手關燈、下班關閉電腦等,但還是經常有人忘記,比較內化成習慣的大多是回收紙張。辦公室做環保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你我都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只要小小的動作改變,或許在短期間看不到成效,但卻能影響深遠。

每天隨手買杯咖啡、不小心重複列印了好幾張、信封寫壞一次就丟掉、老是有人下班不關電燈或電腦,這些動作的背後,是否有看到辦公室環保的問題?

在台北有間辦公室很特別,他們會把垃圾拿來秤,還做成紀錄追蹤,它是博仲法律事務所。袁詩薇是事務所綠色辦公室小組的成員,負責紀錄垃圾量,如果垃圾量異常,也會提醒同事注意垃圾減量。

這家公司的廁所也暗藏玄機,答案就在這條紅色的水管。沿著管線往外看,可以發現管線延伸到3個大鐵桶,裡頭裝的全都是雨水,利用回收的雨水作為沖馬桶使用,可以節省不少水費,也不會浪費乾淨的水資源,可說是一舉兩得。

事務所負責人文魯彬投注心力改善辦公室的環境,希望建立讓員工感到舒適愉快的場域,也希望能激發出員工對環境的關懷,因此設置了屋頂花園,讓員工放鬆身心接觸自然,並規劃堆肥廁所,讓員工對堆肥過程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文魯彬認為只要處理的方式適當,排泄物也能做最妥善的運用,廁所採用乾溼分離的方式,廢水會流到左側的5道水生植物池過濾,最後出來的水清澈透明,可以用來澆灌盆栽,是最天然的肥料。

綠色辦公室小組成員之一馬竣功認為,辦公室的環保可以分成教育跟執行兩部分,除了透過電子郵件灌輸同仁相關的環境知識,也經常舉辦減碳作戰的活動,鼓勵同仁參與環保行動,像是自備環保餐具、鼓勵爬樓梯、減少塑膠袋的使用等,馬竣功說:「永遠都還有可以做的」。

講求環保的辦公室離開博仲法律事務所,我們來到一處黑暗的辦公室,這是怎麼回事?這裡是高科技產業的台達電子,為了省電,員工自發性的在午休時間關燈休息。

每一年台達電都設定減少3%的用電量,今年的門檻拉高,目標鎖定減少10%。負責執行的人力資源部沈謙蓀副理,從耗電最大的空調開始改變,將密閉窗戶換成百頁氣窗,方便空氣流通,也能減少冷氣使用,電腦螢幕上的中央監測系統,也能讓辦公室的溫度維持恆定,照明方面除了燈具減量,警告標誌也改成LED 照明,亮度沒變,瓦特數卻能降低1/7。

電源開關也透過分區控制,減少無謂的電費支出,還採取了水滴式水龍頭、省水馬桶等節水措施、辦公室綠化競賽等,幾個動作下來,公共用電的部分與去年同期相比,節省了20幾萬元,不但減少企業費用,也替地球少去負擔。

可以重複清洗的杯子從台達電的例子來看,企業進行硬體設備改善,讓員工生活在講求環保的辦公室內,自然也能感受到企業的文化,也讓環保的觀念生根在自己的內心。

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的環保行為,辦公室裡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比如電子公文系統、或是採購綠色標章產品、改用可以重複清洗的杯子等,只要從珍惜資源的心態去想,任何的行動都能有所影響。

過去,我們認為做環保會犧牲掉生活的便利性,那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消費資源,只要反過來想,節能當然也能變成習慣。辦公室做環保,或許只是行為上的小小改變,但就像是水面上的漣漪,將會一波波、一圈圈地,慢慢地擴散出去。

採訪側記

屋頂花園來到樓頂的花園,冬陽和煦地映照在臉龐,檸檬香茅、迷迭香的獨特香氣隨著陣陣微風飄逸而來。文魯彬指著其他的辦公大樓說:「這些都是欠債的花園。」從小在農場中長大的他,認為人應該要接觸自然環境,工商社會強調工作跟生活分開,好好認真工作,退休以後再去放假遊玩,在他看來卻是不健康、人格分裂的社會。應該把工作跟生活整合在一起,公司負責人也應該提供這樣的環境給員工,例如屋頂花園、托兒所等設施。給員工愉快的辦公環境,工作效率也會提高,更能激發員工的社區參與度,甚至對環境的關心。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消波塊壓豆腐岩 基市府:不礙事
摘錄自2007年12月11日中國時報基隆報導

基隆和平島公園內千年佳景天成,世界罕有的豆腐岩奇岩,成了和平島汙水處理廠防波堤消波塊的「墊腳石」。基市府工務局等相關單位10日會勘,竟說「消波塊『壓』在豆腐岩上不礙事」,遭民眾痛批。

和平島公園獲內政部營建署遴選為國內八大績優生態旅遊點,營建署生態旅遊諮詢服務團日前專程來基會勘,看到園內千年天成的岩石:萬人堆、豆腐岩、千疊敷,讚嘆不已,建議市府朝地質公園定位。

最近當地人到和平島公園散步遊賞海景,走到公園內末端的豆腐岩群,發現和平島汙水處理廠興建工程的防波堤外,有上百塊的消波塊疊壓在豆腐岩上方,令1、2公尺寬、10多公尺長的豆腐岩群面目全非。

當地人說,遊客會來公園遊覽,主要是衝著萬人堆、豆腐岩、千疊敷3大奇岩,其次是海洋生物的化石痕跡,以及400年來島上歷經不同國家占領的文史。 沒想到市府單位竟無視自然資產景觀被破壞,知法犯法。

Top

 
 
  台北工場挪移 2012年歸位 禮堂牌匾保留
摘錄自2007年12月10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捷運松山線北門站旁的市定百年古蹟鐵道部台北工場,因位置與捷運系統重疊,台北市政府10日舉行古蹟挪移工程,預計2012年完工後再挪移回原位。

台北市政府捷運局中工處長鄭國雄說,台北工場面積5百多平方公尺,原1024噸的建物,經過鋼構與混凝土托盤,重量近3千噸,未來將以電腦式的油壓式千斤頂進行位移,預計每分鐘位移1公分的進度,每天位移5至6公尺,每次近30名人力施作,預計9個工作天可完成作業。

由於古蹟牆面脆弱,為了保護古蹟不被破壞,施工單位以鋼架支撐施工則採「總掘頂昇挪移工法」,在地表下2.5公尺的磚基礎進行補強及地樑連結,並在基腳下方施築鋼筋混凝土托盤穩固建物,並在建物本體以鋼構強化建物的穩定性。

建於1909年的台北工場,是台北市唯一僅存具有百年歷史的鐵路遺構。1935年改為辦公房舍,在二次大戰結束改為禮堂使用至今。磚造的建物有6個拱圈進深,可供火車進出維修,台北工場的屋架疑為使用大稻埕票房的物料建構而成,用料更古,日後還要移回原點,作為週遭建物的相對位置,別具意義。

Top

 
 
  反對看守所遷至土城彈藥庫 民眾呼籲建生態保育區
摘錄自2007年8月14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反對將台北看守所搬遷到土城埤塘里彈藥庫的百餘位環保人士民眾,昨(13日)前往台北縣政府陳情抗議,他們高舉「土城不要看守所」等旗子,希望縣府能聽進民眾心聲,將埤塘里彈藥庫保留作為生態保育區。

環保團體「台北縣土城生態保育協會」、「看守土城愛綠聯盟」及「反對看守所不當遷移聯盟」反對將看守所從商業中心遷到土城彈藥庫生態敏感區,因為 50年來由於彈藥庫旁都沒有開發,讓這個區域中保留了最豐富的原始生態,有超過30種以上奇珍鳥類、17種蛙類和48種蝶類及70幾種原生植物(其中還有幾種都是台灣已快瀕臨絕種),以及多樣動物、昆蟲棲息,更是全國唯一坐捷運就可看到螢火蟲的地方。

出面接受陳情的代理地政局長方銘記表示,他是代表縣府聽民眾的聲音,但沒有做出任何承諾。台北縣政府提出書面說明,強調未來土城彈藥庫一帶,將會適當保留自然生態,並確保這裡採低度使用型態,至於看守所是否遷入,還要待法務部等評估後才能確定。

Top

 
 
  美印地安原住民 用紀錄片對抗金礦公司入侵聖地
摘譯自2007年12月6日美國,內華達州報導;范仕穎編譯;蔡麗伶審校

第32 屆美國印地安電影節於11月27日將美國印地安電影最佳成就獎頒給了西休休尼族(Western Shoshones)的鷹靈凱瑞唐(Carrie Dann)阿媽。「我們的土地,我們的生活」(Our Land, Our Life)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西休休尼族對於維持自己生活方式的堅持與奮鬥,也贏得了最佳紀錄片的肯定。

「我們的土地,我們的生活」(Our Land, Our Life)是一部74分鐘的紀錄片,由喬治格吉與貝絲格吉(George and Beth Gage)執導,詳實記錄了凱瑞唐和瑪莉唐(Carrie and Mary Dann)為了保護傳統生活和祖先土地的30年奮鬥歲月,他們為了對抗礦產公司的剝削,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甚至在沒有美國政府支持的情況下,尋求聯合國的協助。

因為贏得了電影獎的鼓勵,唐家人和他們的支持者以大地及母親之名,即將再一次準備進入美國上訴法庭及美國區域法庭。

西休休族的阿媽和其他族人,現在自稱為紐威人(Newe people),正在嘗試阻止聯邦土地管理局(BLM)允許巴瑞克公司(Barrick Gold Corporation)在泰奈波山區域採礦,巴瑞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公司,其總部位於多倫多。

西休休族和美國政府的正式官方關係開始於1863年,美國政府正式承認了西休休族的土地權並於當年簽署了紅寶石山谷條約(Treaty of Ruby Valley),但接下來的幾年,美國政府卻將這片土地視為己有,而不是西休休族所有。

「西休休族保護計畫」組織的西瓦爾(Chris Sewall)在「我們的土地,我們的生活」說道:「政府只是把錢從一個人的口袋裡拿出來,再放到另一個人的口袋裡,然後從此聲稱『正義已經伸張,西休休族人表達了他們的聲音。』」

西休休族保護計畫的費雪(Julie Fishel)質疑美國政府處處為難唐家人的動機可議,因為該唐家人所座落的區域,正在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金礦脈之上。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給大城溼地另一個選項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溼地上的鱟;圖片來源:楊明哲由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所推動的全國濕地評選規劃案,19日到彰化漢寶與大城溼地作現勘的工作。這是為了下個月舉行的全國公園綠地會議所作的會前工作。然而,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卻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彈,聚集了群眾在會勘現場進行抗議的行動。

根據報載,縣府以電子報的方式通知3鄉公所,表明縣府的立場是「不支持、不同意」,並張貼縣府網站公開呼籲鄉民反對,攜帶標語布條,在芳苑鄉漢寶村、大城鄉台西村攔住踏勘濕地的官員陳情,堅決表明反對政府把他們的家園劃為保育濕地。這個脫軌的演出只因為這個背後隱藏了一個「大城工業區開發案」的黑幕。這個由地方主管機關發動與中央政策對槓的戲碼,在台灣的政局已經不是第一次,但卻赤裸裸反應了長期以來我們以溼地就等於「荒地」的誤謬,與以為只有開發建設是讓居住在溼地附近鄉鎮脫貧的刻板思考。

台灣的西海岸綿延數百公里的海岸線是以沙灘和泥灘地的溼地生態系為主,這樣特殊的棲地形態造就了台灣過去幾百年來西海岸農漁業的發展。雖然,漁民在一望無際的沙泥灘地討生活是相當不容易,特別是在東北季風盛行的冬季,中部沿海地區的「九降風」帶來的刺骨寒風,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在不斷的適應過程中, 從牡蠣、文蛤、蝦猴、魚苗捕撈等方法,靠海維生的居民也發展出多樣的討海生活,更創造獨特的媽祖海洋文化。

然而,在1970到1980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十大建設的發展,濕地變成解決土地需求最容易的來源。填土造路,一車車的建築與工業廢土將台灣西海岸的濕地刻意的變成荒土,不僅把原本具有相當生產力的漁業活動慢慢消滅,同時在那言論禁錮的年代,想保護家園的聲音都選擇沈默的。也因為工業的發展,造成在原本賴以維生的溼地消失後,年輕的勞動人口逐漸外移,使得這些沿海的聚落日漸蕭條。再加上選舉文化的操弄,讓這些無法外移的人口更形封閉,與外界隔絕。在縣政府一條線的操作下,讓大城與漢寶的聚落相信,只有持續投注工業區的開發這兩個鄉才有可能脫貧翻身。

然而,大城與漢寶濕地真的只有工業區的一條宿命?縣府有提供這兩個地方另外的選項嗎?答案很明顯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台南縣七股潟湖和雲林縣麥寮的例子做對比,其實就可以得出答案了。麥寮工業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不用贅述了。相對的,七股潟湖在1990年代因為濱南開發案和黑面琵鷺保育之間的拉鋸戰後,七股與台南縣市境內的濕地得以保存。保存後的濕地經過地方環保團體與社區的努力經營和保護區的劃設,不僅創造出日亦不絕多樣的生態旅價值,更重要的保存溼地生態系持續擁有高經濟價值的漁業生產,這樣雙贏的局面,從到南鯤鯓「刈香」的阿媽口中說出看一大群黑面琵鷺的驚艷和享受新鮮海產的快樂,就可知道溼地是可以有另一種選擇的。

11月20日在中興新村召開的全國綠地中區會前會中,筆者很高興能夠聽到大城鄉的秘書能夠承諾,大城濕地如果有其他的選項,工業區的開發就不是大城鄉的唯一選擇。如果這是真誠的承諾,那就應該儘快的將台南的成功例子趕快告訴鄉民,或是辦一團大城鄉民到台南南鯤鯓的刈香團,讓大城的阿公阿媽看看黑面琵鷺,吃吃台南的海鮮,他們就可以知道大城溼地也可以擁有和七股一樣的在地榮耀與永續的未來。

Top

 
 
  論壇:防砂壩對石門水庫淤積無效益論

作者:黃修文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我們認為過去在石門水庫所建不計其數的防砂壩以及攔砂壩等等,對於石門水庫的淤積防治是沒有效益的。而這裏所稱的效益僅僅嚴格的指涉經濟上的效益,一點也不涉及興建防砂壩所需要付出的慘痛生態代價。我們的論述也不是糊模的宣稱防砂壩是零存整付(如蓋再多防砂壩水庫難活化所稱的),相反的是認為防砂壩什麼也沒有存到。

我們也不想去爭論在岩層脆弱的情況下,用一個有超大集水區面積,原本設計用來灌溉農田的水庫,將其水資源轉移用來大量供應民生以及工業用水的這種政策想法,是否需要做根本的改變。我們所宣稱的是防砂壩對於減緩石門水庫的淤積一點也沒有幫助,即使可能有一點點的助益,在經濟效益上遠不如直接在大漢溪下游接近庫區的地方進行疏濬。

過去淤積資料的回顧

相信稍微熟悉石門水庫歷年淤積資料的人,都會對這種宣稱不以為然。比方徐肇斌在2006年的碩士論文(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2006)就指出: 「1963-1972年石門水庫的年均淤砂量由402萬立方公尺,降到1973-1999 的78萬立方公尺」(1973年5月大漢溪三大壩之一的義興壩完工,通常將這一年開始視同石門水庫進入防砂壩時期,不過之前已有不少的小型壩興建了)。

但是這組數據明顯的忽略掉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颱風暴雨所帶來的淤砂,是防砂壩所束手無策的,這一點已經被四十幾年來,十幾次重大的颱風所一再證實。而且事實上,颱風所帶來的淤砂才是石門水庫淤積最主要的來源,根據交通大學防災工程研究中心所作的研究「石門水庫集水區崩塌與庫區淤積風險評估研究」(水利署,,2006.11)中所整理的資料,石門水庫自完成以來,至2005年年底,一共淤積了9,727萬立方公尺的淤砂(其中已經清淤了1,090 萬立方公尺)主要來自17次颱風占了76.7%的淤積量。

防砂壩所可能有用的防砂量,就在剩下的不到四分之一的淤積量。因此在交大的較為嚴謹研究中,對於防砂壩的評估改成在建庫完工的1963年到1972 年9年間扣掉了五次重大颱風的淤積再做年度平均,再和1974年至1995年21年間扣掉兩次颱風的淤積的年平均相比,其結果在前防砂壩期和防砂壩期平均分別是每年1,336,000立方公尺和586,000立方公尺,也就是兩者相差了約80萬立方公尺。我們有很堅強的理由相信這絕對是高估,但先不管這些,就假設每年淤積相差80萬立方公尺而論,在上游廣建防砂壩依然是毫無效益的行為。

去淤成本的比較

同樣是淤積的情況下,可以在水庫中抽泥清淤,也可以在上游到處建防砂壩阻擋。但是此時所謂從「源頭做起」不見得是理性的行為,因為在廣大的集水區中泥砂的產生,並不一定都會到水庫中,有時只是在集水區中重新分布而已。要在上游各處大建防砂壩防止淤積,顯然會過度防範,一定不符合經濟效益。就讓我們來算一算吧,依據逢甲大學的研究案《水庫清淤之檢討與評估(第二年)》中指出明德水庫在2005年清淤的成本是215元/立方公尺,而事實上石門水庫近年發展像水力排砂,沈澱池蓄砂等作為,其成本當比明德水庫那樣用船抽砂,再用車運送出去低很多,就算每立方公尺200元,80萬噸共需要1.6億元。 石門水庫上游攔砂壩整治工程

聽起來好像很多,但是沒有跟替代方案--也就是防砂壩--相比是沒有意義的。民國67年編列預算開始興建的榮華壩的經費是5億4千8百萬元(資料出自朱達仁等人所做的《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防砂壩現況與管理分析》),如果依主計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換算成現在的幣值要乘上2.35倍,大約是13億元,而上游集水區有120幾個壩。

以20年的折舊來算,不用去加就知道1.6億連折舊都不到,根本不用去加計利息再算效益來比較,更誇張的是,今年夏天為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計畫所建的大大小小的壩,到現在許多已經淤滿,再也沒有防砂的功能,折舊要怎麼算呢?一年還是半年呢?結論是:建立防砂壩所耗費的經濟資源絕對比直接在庫區去淤的成本要高。更何況下文所要指出的,防砂壩所攔的這些砂,即使在沒有防砂壩的情形,還是大部分到不了庫區,最多就在大漢溪下游堆積。

這些堆積當然需要清運,可是正如對防砂壩的成份分析所得到的結果,這些成份中粒徑較粗,是可以成為建築材料的有價料,可以補償清運費用,成本會非常的低。但是目前的做法卻變成在民間缺乏砂石可用的情況下,為建防砂壩而運送大量砂石上山,結果竟是進一步將可以使用的砂石攔在深山之中,導致清淤成本太高,根本沒人會去清防砂壩,這種做法難道稱不上是「倒行逆施」嗎?

防砂壩攔得到淤砂嗎?

我們為什麼會宣稱有沒有防砂壩有80萬立方公尺的淤砂差距一定是高估呢?讓我們回頭看看數據產生的背景,自1959年的八七水災和1964年的葛洛禮颱風以來十幾年的時間,可以說是臺灣水患的高峰期,也奠定了臺灣水患治理的性格,甚至穩固了威權統治。以9年5次水患之間的淤砂平均值去和21年2次水患之間的淤砂相比,然後把差異歸給防砂壩是有問題的。

石門水庫的前十年,也就是在防砂壩還不多的時期,在多次颱風水患的情況下,崩塌的情況一定很多,即使在沒有颱風的年份,只要有大雨,就會帶走很多細砂,而這些細砂在有沒有防砂壩的情形下都一樣會被帶走,正如這幾年在艾利颱風過後的情形。之所以這樣認定還有更堅強的物理性質上的理由,那就是近年來對於石門水庫以及大漢溪下游的淤砂所做的粒徑分布的結果。一樣根據交大研究的整理,石門水庫中淤積的泥砂中徑粒超過0.3mm 的僅占全部重量的0.65%,也就是說粒徑較大的砂很少。相反的在大漢溪接近石門水庫的區域的泥砂徑粒分析中小於0.3mm 只佔4%左右(第42-45斷面),像是水庫淤泥那樣粒徑較小者的只占很少數。這兩者的成分幾乎沒有重疊,而攔砂壩的泥砂分析粒徑也是和河床接近幾乎沒細砂。

由此可見,會被較大的水量所帶入水庫的淤砂,不管是不是颱風時期,防砂壩都攔不到。唯一可以替防砂壩辯護的說法是:那麼,如果沒有攔砂壩,那些粒徑較粗的砂石會不會就進入庫區了呢?實際上是不會,有歷史資料可以驗證,在前防砂壩時期那9年就進入石門水庫淤積可是占了目前總淤積量的39.7%,如果防砂壩所攔到那些徑粒較粗的砂石原本會進入庫區,那麼應該會被測量到才對,這更證明了上段所言,徑粒較粗而有經濟價值的砂石只會堆積在大漢溪下游,直接疏濬就可以了。

巴陵地區的開墾是否為導致石門水庫上游土石崩塌的主因仍待觀察;照片提供:林務局今年被韋帕颱風沖跨的巴陵壩更是提供了清楚的現場說明,巴陵壩原本攔下了1千萬立方公尺的砂石,可是在柯羅莎颱風後,原本被巴陵壩所攔下的那些砂石大部分還是堆在河床中,榮華壩剩下未被淤滿120萬立方公尺的空間都還沒有被淤滿,可見這些粒徑較大的砂石往下沖刷的速度不快。總之,防砂壩真得有攔到任何屬於水庫的淤積都是令人懷疑的事情,然而為了興建防砂壩所建的施工便道,所砍伐的植栽,使更多的土地裸露,可能引發崩塌,而這些崩塌中會被帶至水庫的細砂防砂壩攔不到,而不會被帶至水庫的砂石則填滿了防砂壩。真相很可能是防砂壩不僅沒有降低水庫的淤積,還增加了它的淤積。

結論

正如學術界普遍承認的,石門水庫的淤積主要來自崩塌所產生的泥砂,而這些崩塌主因是颱風時雨量太大超過土地負荷導致,而且崩塌地大多是天然林地。我們必需承認,要降低這些天然崩塌率非常的困難,至今也還沒有人想出真正的良策。但是如目前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計畫中廣建各式防砂壩的作法只是在逃避問題,甚至惡化問題。把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源轉移到沒有意義的工程,這些工程製造了安心的假象,最終只是拖延了解決問題的時間。

因此我們主張:在第一期整治工程中尚未規劃完成,以及第二期整治工程中以減少淤積為目的的防砂壩工程立刻停止,而以道路保全或者防止土石流為目的的防砂壩必需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序。而將這些資源轉移到更有生態性的做法,即使不能完全解決崩塌的問題,至少照顧到了環境。

本文轉載自水患治理監督聯盟部落格

Top

 
 
  行動參與:溪州部落後援會成立大會

發起人:溪洲部落後援會
地點:溪洲部落聚會所
時間:12/16(日)16:00-21:30

溪洲部落

溪洲原住民部落已經有30幾年的歷史。他們三十年前從花蓮到台北出賣勞動力討生活,以最低工資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勞力,從事最危險的工作,是台北都會區中最辛苦的幕後英雄。他們在與家鄉一樣有水有地的新店溪畔落腳,在這裡養菜、捕魚,離鄉背井的親友們慢慢移居至此。今日已經發展成第三代,擁有44戶家庭、近200名居民的溪洲部落有著自己的商店、汽車修理廠與活動中心,並定期舉辦文化活動,是個完整的都市原住民小社區。部落居民維持阿美族群居的習慣,除了隨處可見居民三三兩兩群聚聊天,他們並代替政府負起社會照護的重擔,共同照顧獨居老人、單親家庭與失業者。

毫無溝通誠意 縣政府將於年底迫遷溪洲原住民

台北縣政府以興建新店溪畔腳踏車道與拓展公園綠化為由,今年9月以每人一萬元搬遷費的代價,要求溪洲部落遷徙搬走,住進三峽「隆恩埔原住民臨時安置所」。過程中沒有進行意願調查,更計畫年底強制拆遷。居民組成溪洲部落自救會,提出「爭取原地居住」訴求。自救會批評政府對外宣稱已經辦了20幾場說明會,但溪洲居民表示從來不知道有這回事。「這等同要我們放棄現有的工作與生活,但我們付不起房租,而且我們只能暫住,2年後要與其他弱勢者競爭居住國宅的資格!」

溪洲部落後援會成立

12月1日溪洲部落自救會成員參加「樂生文學周末」活動,向參與活動的朋友說明部落現況,當天就立即成立「溪洲部落後援會」。12月8日部落居民與支持者,在馬英九「打造原住民都市新部落」座談中向馬英九陳情,但未獲馬英九正面回應。年底的搬遷期限越來越近,我們決定在12/16(日)的傍晚,舉辦成立大會,邀請各界的朋友們到溪洲部落商討如何協助部落行動,並且幫居民們加油打氣,堅固居民行動的意志。

◎活動流程:

1600~1800 吃吃喝喝 (歡迎大家帶好酒好菜同分享)
1800~1830 溪洲現狀報告
1830~1930 座談:如何協助溪州部落?
1930~2000 誓師
2000~2130 影片放映、把酒言歡

交通方式:
1.騎車、開車:走北新路,下碧潭橋後右轉,直行約50公尺再右轉溪州路,再於砂石廠門口左轉,再開三分鐘即可到部落大門。
2.大眾交通工具:至捷運新店市公所站1號出口,搭乘643、648、905、906、909號公車往錦繡方向,過碧潭橋在溪頭站下車。直行約50公尺再右轉溪州路,再於砂石廠門口左轉,再步行約五分鐘即可到部落大門。

報名:欲參加者,請事先報名,以利統計人數
聯絡人:宜霖 
電話:0928197396
E-mail:weamani@gmail.com

詳情請見 http://shijoutribe.cue.idv.tw/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